- 相关推荐
初二语文说课稿九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难点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二、 说教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资料交流法、比较法、及讨论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 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问答法,仿写法等。
四、 说教学过程
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骤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步骤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第一步:创设情景整体感悟。
一、导语设计: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积累优美字词,完成字词练习。
其次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简要写出对每一段的读书感受与理解,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
三、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 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二步:强化理解、能力延深。
首先课堂上请学生展示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资料。
1、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哪些值得骄傲的成绩,举例说明。
2、 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有哪些破坏自然的行为,举例说明。
3、 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径,你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同时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然后根据学生找出的文章中富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语句进行分析,体会文章运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由此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模仿课文语言风格,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结合专题开展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同时,阅读后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创意说明: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简评:
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教者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善于“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满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显示出教者把教的内容巧妙地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的功力。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结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出一种和谐、深厚、跌宕之美。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大纲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强调多读多写,规定了阅读写作量,增加了浏览、检索、使用工具书、利用多媒体等内容,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等等。这就提醒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2、教学对象分析
参加本实验课学习的对象是初二(6)班学生。该班是华美学校初二年级的数学特长班,学生有理性思维的优势,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较熟练。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学习进程中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他们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进度、思维方式等不受限制。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获取信息,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3、教学基本内容分析
《爱莲说》是周敦颐托物言志的名文。他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历久传颂不衰。教授本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以诵读为主。通过正确的朗读,品味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后,要求他们用“耳听背诵法”(课堂)和“抄读法”(课后)揣摩课文,背诵课文。至于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可以从能提起全文的词、语、句入手,理清“文脉”。学生抓住了“文脉”,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其次,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例如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词义和用法: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焉: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鲜:①“陶后鲜有闻”;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①“中通外直”;②“度不中而轻发”
而:①“学而不思则罔”;②“出淤泥而不染”
再次,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
4、教学目标制定
基于以上对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教学基本内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反复诵读课文,揣摩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要求学生提交自制的朗读背诵声音文件);②自主浏览信息,学习一些文言词语,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完成三星级和四星级测试);③参与网上讨论,学会协作学习;学习写对联(提交五星级测试答案)。
二、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内容顺序、超文本阅读框架设计,见如下示意图
2、方式方法设计
(1)情景创设设计——创设“清新、朴素、高雅”的情境,将学习者引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
课件制作重在渲染气氛,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当点击鼠标进入本课首页面时,力争让人产生清新、朴素、高雅而又令中学生喜爱的视觉、听觉效果。首页面的背景图像设计为一汪暗绿的静水和碧绿宽大的`荷叶衬托下的几朵硕大、含苞欲放的莲花;背景音乐选用陈蔚旻的古筝独奏《出水莲》,以烘托气氛。学习开始时,先进入“课文介绍”页面,这是网络教学的第一步:“情景导入”。该页面选择播放一段关于莲花与作者介绍的视频剪辑。画面反复出现碧叶衬托下的鲜艳的莲花、雨中的莲花、含苞的莲花、盛开的莲花等录像,将学习者带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从而让人产生朗读欲望和不断探究的欲望。
(2)信息资源设计——丰富、有价值、易检索。
本课的信息资源,除为创设情境而收集的有关莲的图像、视频资料外,主要收集了有关《爱莲说》的评介资料20多篇。资料主要来源于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P225~240页和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有关文章。内容涉及作者简介、历史背景、文体争鸣、词语解释、思想艺术分析、句意理解、语法修辞、文言释义、佳句赏析、篇章结构、语言特色、文化知识、古人笔下的荷花、参考译文、预习与检测、课外阅读等等。信息资源子网页以目录页和显示页组成框架页面形式出现,方便检索与阅读。
“网上语音室”收录了人教版语文录音带中,由著名播音员丁然等朗读的录音和华美学校佟静茹老师的朗读录音。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只要进入五星级页面还可进入互联网浏览更多的信息。
(3)自主学习设计——体现“学生主体,自主探究”的特点。
如“教学内容顺序,超文本阅读示意图”所示,学生在老师“导读”指引下,可自主选择进入“网上语言室”,听朗读示范,朗读课文;揣摩、背诵课文;录制朗读(背诵)声音文件、提交给教师。也可自主选择进入“信息资源库”浏览网络资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获取自己所需信息。有了上述经历后,学生将选择进入“星级测试”尝试闯关的乐趣。
(4)协作学习设计——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人机协作、学科协作、远程协作、家校协作。
“网上讨论区”是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的课堂讨论空间。学生可以在讨论区上任意发表学习心得,任意提问、讨论、交流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讨论,也可以在全体学生中选择某些学生的观点,推荐给其他学生;学生可以按意愿在网上分组进一步讨论。学生做三星级和四星级测试时,计算机会根据学生输入的答案,给出不同的提示信息,亲切而友好地帮助学生逐级过关,体现了人机协作的优势。学生到了五星级页面,便有了资格浏览到“中国十大传
统名花”的网站,这是生物学知识的网站,用来作为语文学习写对联的材料,体现了跨学科协作的特性。学生还可通过互联网远程请教中外名师,也可在家继续他的网上学习与探究,在家如同在校。远程协作、家校协作更具优越性。
3、教学媒体组合设计
多媒体网络,就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传播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本课有清晰的视频;典雅的背景音乐;朴素、清新的背景图像;“网上语言室”有感情丰富的男女声朗读欣赏,学生可以自主地、充分地“听”和有效地模仿;还可以自主地、充分地“练”,将自制的朗读背诵声音文件提交给教师,这等于将“语音室”和“复读机”功能引进了网络教学课堂;莲花、荷叶的图像,更是醒目地展现在各主要页面上;“信息资源库”中的文章,也被精心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网页;首页上“星级测试”入口处,有米老鼠在不停地翻筋斗,进入“星级测试”页面,又见闪烁的五角星和飞翔的小天使在欢迎。学生浏览每个页面,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和被激发起探究的欲望。网上作业也像玩游戏一样过瘾。
三、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学习效果的检测,主要通过学生提交自制录音文件、完成星级测试、参与讨论来体现。本课设计制作了五套检测题:①预习检查;②拓展性练习;③三星级测试;④四星级测试;⑤五星级测试。其中①和②置于“信息资源库”中,并附答案,分别供学生课前预习自查和课后知识延伸、能力迁移训练之用。③和④属形成性检测题,均由十道选择题组成。计算机自动完成判断、批改、评价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须全部答对才能进入下一关。第⑤套是总结性和创造性检测题:学生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抒发自己对本课学习的感受;通过欣赏“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学习写对联,以此展现创造性思维成果。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3
一、多元解读说教材。
《学步》是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下册即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单元“告别童年”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赵丽宏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儿子学步时的情景。文章从看到儿子蹒跚学步,联想到学步只是人生旅途的开始,希望孩子脚踏实地地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顺利地踏上人生之路。编者将《学步》这篇散文选入“告别童年”单元是希望即将毕业的小学生,在告别童年之际,能够领悟《学步》中的道理: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当然,读者可能从中还能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等。
二、研读课标说理念。
对课标进行深入研读后结合文本,我力争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体现以下的教学理念:
1、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的素养。教学中我通过汉字的演变、文字超越视频的.作用、文字能够触及到人的心灵等形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2、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以读代讲,以文本为唯一阵地。整堂课的设计以读为主,以触及学生心灵的诵读为方法,学习文本、体会情感;以文本为理解的载体,去掉了视频、图画等非语文的方式。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方式中有自主思考、有合作交流、有探究延伸。
4、重视读写结合。课中学生既动口朗读、交流,动脑思考、质疑,还动手书写,动情感悟。
三、走进孩子说学情。
教师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反复朗读文本觉得这是一篇文字朴实却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散文,是一篇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表白之作。学生可能初读觉得很简单,细读又像说教。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熟读了文章,扫除了字词障碍,对课后思考题有了初步的探究,为第二课时深入体会文本,改变说教这一印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教学结合说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解读,课标的研读及学情的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理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用心灵诵读”文本,做到“心随文动”,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将学步过程描写得具体、生动的写作方法,初步体会第二人称写作手法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品读重点词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
五、合理确定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心灵诵读”文本,做到“心随文动”,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品读重点词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
以上两点无论从教学目标中看,还是分析文本及学生的情况都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而“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4
一、研究课标及考纲
明确考纲对仿句题型的要求:
1、考查学生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2、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考查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为此,要真正做到“形神兼似”,解答好仿句题,就有必要先弄清需要注意的要素,找到突破口,理清解题步骤和方法。我教学的思路是:错例展示,辨析找错因,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在互相比对的评价中,了解仿句习题首先要注意的几方面要素;兼顾学生实际情况,降低一定的难度,安排一组练习,自主探究解此类型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生合作探究找寻方法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全面了解仿句,并能做到“形神兼似”。
2、提高学生仿句的能力。
(这2点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如此设定,一方面根据中考考点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的,仿句过程中可以触动学生追求美感的心弦,将会为日后工作和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其成才提供可能。)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评价甄别的意识。
4、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追求,点燃创新的火花,增加作文习作的素材。
(这2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方面从提高学习兴趣出发,另一方面从提高作文习作水平出发进行设定,均是根据我校学生其阶段性的心理特点而来。)
(2)教学重点
1.以仿句错例为切入点,掌握仿句习作的方法。
2.培养学生善于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三、教学设想:
(1)根据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采取错例辨析切入法。
(2)根据仿句训练题型广,容量大的特点,注重精练、精评。
(3)在训练中,突出学生合作、探究、评价能力的作用。
四、教法
错例辨析切入法
考虑到我校学生多次分流,所剩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现状,在字词句上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的情况。将学生以往的错例,先行展示出来,以调动学生甄别的积极性。通过必要的启发之后,让学生明确应该注意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如何避免此种错误的产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这就完成了“由易向难”教学的转化。此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势必带来学生探究的热情。这样自然就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五、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辨析——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即展示错例,学生思考,自主辨析;小组合作,给出最佳答案,探究解题方法;整理解题思路,总结共性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喜欢《读者》和《青年文摘》中那些美文吗?那你想不想也写出那样备受读者青睐的文章呢?(生答)荀子曾说过:“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要说文章就是江河的话,那细流便是语言、便是句子。好的句子组成好的文章。那么,怎样写出好的句子呢?万事从模仿开端。仿句由此产生,并成为中考命题者青睐的题型。那根据大家的经验,仿句应该仿什么呢?你掌握的如何呢?为了解决大家共同的困惑,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如何仿句。(设计目的:在授课前,进行必要的学情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现状,灵活掌握教学的侧重点。)
(二)错例辨析,找到错因:
(1)例: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情相助,__________ ______,是错误道路上的忠言逆耳。
错例:
是疆场上的奋勇杀敌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语段或仿句主旨相符)
(2)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错例:
假如生命是草,不要顽强拼搏,要低下头颅在狂风暴雨中自惭形秽。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语段色调相同)
(3)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例: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例:
①勇敢和智慧产生英雄。
②鸡吃虫,猫吃老鼠,勇敢和智慧吃罪恶。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例句句式相同)
(4)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式,以“时间”为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时间:(不超过6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例:
时间老人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
三月如同春雨,它能给人们带来温暖。
时间如同一颗尘土,它能带领我们漫游天际。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例句修辞方法一致)
(三)小结:在学生对错例的分析中,让学生注意仿句题型中四个统一:主旨要统一;色调要统一;句式要统一;修辞要统一。
(设计目的: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求异思维,找寻到错误的原因。难度适中,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应的增强。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做系统的总结,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环节做了铺垫。)
(四)小组合作完成习题后,展示各组给出的最佳答案,并进行评价筛选(幻灯演示、实物投影)
(1)仿造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的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 ,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
(2)仿例造句:
例句:我若是彩虹,就用我的绚丽点缀晴空。
造句: 。
(3)模仿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相互就是:痛苦时一起倾诉,相互就是:快乐时一起投入。
相互就是: 。
(4)仿写句子,句式与前面的例句相同或相似。
例句:历史不是一张白纸,你想涂成什么颜色就可以涂成什么颜色。
历史不是 。
(5)仿造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 ,而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造句: 。
(设计目的:这五道练习题,由不同仿句类型组成,意在经过这组比较简单的练习之后,建立学生的自信,并从中找到正确解题的路径,为解较复杂题型做好准备。)
(五)总结:学生讨论,回忆解题思路,由教师汇总明晰解题的步骤:审清题意(含四个统一)、“一定二仿三连”、检查验证。(见附板书)
(设计目的:让学生合作完成探究,解放老师单向讲授的束缚。学生交流自己解题方法时,也能够锻炼分析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概括梳理的能力等。)
(六)、布置作业:《中考123》试题——仿句专项训练
(设计目的:专项训练,巩固运用方法的能力。)
(八)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铸了一把斩去仿句疑难的宝剑,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把它磨得越来越锋利,最终“不战则已,战必胜矣”!
(九)附板书:(出示幻灯片)
一、准确审题
审主旨内容 (注意隐含义,保持与原句一致)
审感情基调 (如哀伤、喜悦、沉重、明快等)
审句式结构 (分句关系,关联词对应,标点)
审修辞格式 (比喻、比拟、排比、对偶等)
二、解题方法 “一定二仿三连 ”
第一步:确定对象(如仿句的主语、喻体等)
第二步:遣词仿写(注意形容词的润色)
第三步:连贯语句(注意词语搭配和语法关系)
三、检查验证
七、小结
这节仿句方法的总结课,通过错例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多媒体的辅助,我相信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训练,学生也能较轻松地从简单的例题中探究出解题的方法。通过调查和备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专题类的复习课,首先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确定是否先上一堂总结方法的课,“授之以渔”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这很重要。当然巩固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教法
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三、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一课时。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六、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多媒体依次显示)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明确:
1、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知道作者写的意图。)
由此,引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更形成了一种理论——“板快构造”理论。刚才同学们看书时应该发现文中6—8段对“板快构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他阐述出来?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也就是作者将恐龙无处不在与“板快构造”理论联系了起来,用书中的原话,就是最后一段:(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因此,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要研究课文才能找到,不一定在课文开篇提出,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
思考:
1、那同学们想一想,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板快构造理论)
2、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3、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图表。(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
我们分析了《恐龙无处不在》,通过阿西莫夫的推理了解到了“板块构造理论”,知道了为什么恐龙无处不在,现在我们依照刚才的分析,试着来看一下《被压扁的沙子》从而揭开恐龙灭亡之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试着填一下右边的三个框。(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读说明文)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对象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的灭绝
说明角度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恐龙的灭绝
说明顺序(写作思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移→大陆在漂移(“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的性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明确:
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命大量灭绝的灾难。
证据:
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性质:一般情况下会反弹,但是很缓慢,能保持几百万年。在850度高温下会变成普通的沙子。为此,还特地用了金刚石与之作比较。)
2、学者们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三)试一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重现六千五百年前的那场灾难。
明确:
故事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四)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知道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桥之美》。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首先我来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3,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5,了解常用说明方法。
6,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分析新课标要求)
这是我第一次拜读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我想没有一定的艺术底蕴,没有遍布大江南北,饱揽祖国的名川大山,是不能写出如此诗意的文章。这篇文章内容与写法与本单元其他各篇文章有很大的区别,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情操的人。(分析所说课文的内容)
无论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选材,组材等方面,可以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但作为课堂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所以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上下功夫,据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一些雅词妙句,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3,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意识的人。
目标1,2,3都是重点。
二,接下来说说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
为帮助学生顺利地达成以上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先以教师的"点拨,启发"为主,后以学生的"分析,讨论"为主。
因为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变化,要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老师要成为引领学生寻找水源的人,学生则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解决问题,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那种民主,和谐,合作的关系,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探讨,一起成长,共享学习的愉悦,让学生口,手,脑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乐学,会学,能学。
2,同时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我还将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来辅助完成本节课教学。雨露沾花花更美。
三,接下来再说说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既要授学生以知,又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探求知识,发现规律,使之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本课我打算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点评优美词句,积累语文知识;
四,最后我重点阐述一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一共有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在课前播放各式各样桥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到桥的美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问题:文中描写了哪些桥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揭示相关文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探究主旨)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3,研读课文,授知授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目标2设计的。
为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营造和谐竞争的的氛围。请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是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或是你认为哪个词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如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抚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如此优美的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生动的意象,句句如歌,旋律动人,这决非常规说明文可比,若不将此定作教学重点,岂非失之交臂
这样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能够"读有所悟",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同时对学生进行朗读,圈点批注等学法的训练。
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7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新课标提出“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前置性学习:
印发“前置性学习指导”,每个学生1份。
1、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能利用书籍、网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
2、诵读课文
(1)读通。即正确朗读,读音、停顿正确。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读音和语句停顿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读懂。即读懂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读译结合。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读有感情。运用吟读法,读出文言文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或悲痛,或愤怒,或嘲讽,或鞭挞。并能配合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重点语句能在课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读。
3、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据此设计板书如文章思想内容、主旨意蕴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并讲解。
4、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古今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人物事迹。
5、说说你的经历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
6、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如果你是“伯乐”,你应具有怎样的才能,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还未被发现的'“千里马”,你应该怎么做。
学情预设:
对于前置性学习,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因此需对自学任务、方法及交流环节等给予较详细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充分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相信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答案。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
设计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我们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
【教法运用】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屏显)马的文字图片,师引导:你看出什么了?(约1分钟)
学情预设:有同学会说是大大的“马”字,会说是许多不同写法的“马”字,更有会说是一匹扬蹄奋进的马。
设计理念: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进入文章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约5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屏显)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交流、探讨前置性自主学习成果,组织安排组员汇报展示的内容和顺序(各小组长抽签确定本小组汇报内容)
设计理念: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扩大学生知识面,获取深层次感悟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三)班级交流展示:
1、走进文本(约24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1——3题的内容,先小组汇报,再班级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以读为主,展开朗读、品读、译读、赛读等各种朗读形式,并配合投影讲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预设: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时,由于每个组员的领悟、表达等各方面素质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独占交流平台,而其他交流较少甚至不发一言的现象。在此环节要强调小组整体性,要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内容和平台,或读、或讲、或议、或写、或投影图示,这就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
1、(屏显)班级交流一:说说你知道的“马’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等。(约2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2、(屏显)班级交流二:读通文章(约4分钟)
①小组汇报展示(读,配以投影讲解重点字音停顿)——全班讨论,提难质疑。
②小组可领着全班同学通读一遍。
〖学情预设〗读音、停顿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能借助资料解决
3、(屏显)班级交流三:读懂文章(约10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读、译结合,投影重点字词归类解释并讲解)rarr;全班讨论〖学情预设〗对有些词类活用可能无法解释清词性变化的具体情况,但只要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即可。对一些一词多义,尤其是“之”一类意义、用法复杂的,学
生可能一时无法归纳完整,不过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会逐渐补充完整,即使有当堂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可让学生做下记号,下去再查找资料解决。
4、(屏显)班级交流四:读有感情(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以段为单位朗读,并说明理由,投影重点语句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②各组挑战赛读(某些语句)
学情预设:此环节对某些学生来讲可能有一些困难,可特设计竞读环节,由朗读能力较强,领悟较快的同学在竞读过程中领导着大家领悟语句内容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5、(屏显)班级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结合思想主旨结构示意图即板书设计讲解)rarr;全班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应有较深的理解领悟,再结合前置性学习中了解的有关背景资料等,此环节应能水到渠成。
(四)班级交流展示2:走进生活(12分钟)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4——6题的内容,小组汇报,班级讨论探究,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和感受,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1、(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一:说说你所知道古今历史上“伯乐”和“千里马”式的人物事迹(3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此环节同学们通过课内外资料搜集应有内容可讲,关键在于要限制时间,力图语言表达的流畅、简炼。
2、(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二:说说你的经历感受(4分钟)
老师引导: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1分钟)
学情预设:如果有同学不好意思说,老师可讲述自身一段经历引导。相信同学们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会有倾吐的欲望。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3、(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三: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5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此环节相信同学们都很有兴趣,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自信自知,善于表现自己
适应环境,发挥潜能学会欣赏别人,要有团队精神
(五)小结:学生展示背诵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名句、哲理句…(约2分钟)
设计理念:能当堂熟读成诵全文或部分语段。
(六)作业:请根据文言文考点设计一份试题。在下节课交流探讨。(卷面100分,可以是你已知的,也可以是你疑惑的)(约1分钟)
设计理念:巩固掌握已知知识,同时对课堂讨论中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教学反思】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八年级(下)语文第五课——《再塑生命》
2、知识联系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本文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能力;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3、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即:“欣赏文字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初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借助幻灯片,课堂小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中,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
2、说学法:
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方法;运用泛读、精读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整体设计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
感知课文理解“生命”。
合作探究“爱”主题升华“爱让生命绽放光彩!”
2、具体教学设想:导入: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试着走进聋哑人的世界。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第二步: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迹的认识和了解。
①学生演示自己所查询的资料。(学生将资料进行整理,用投影仪或幻灯片进行演示)
整理资料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按照姓名、国籍、成就、生平、他人评价,带给我们的启发等要点归纳。不重复不罗嗦,适合多媒体演示。
②教师准备图文课件材料(进行相应补充)
幻灯片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幻灯片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幻灯片3: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幻灯片4: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幻灯片5: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教育方法,20岁开始教海伦。她的教授方法是:将字母按入海伦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称。
幻灯片6: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主线十分清晰。
第三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A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重塑生命》,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xxx(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xxxx(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组把我抱在怀中的图片)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xxxx(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叫我识字的图片)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xxxx(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海伦和莎莉文小姐在树上的图片)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xxx(爱,课文第39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紧紧搂住海伦的图片)
B、谈谈对“重塑生命”的理解
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问题2、同学们,“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说。(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学习“怀”和“水”的区别段落,讨论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幻灯片展示)挫折:将“杯”和“水”混为一谈(不能分清“杯”和“水”)在海伦:与老师发生争执不耐烦,摔洋娃娃高兴
房里莎莉文:重新练习“doll”把洋娃娃扫到炉边把帽子给我
在海伦:清泉从我手中流过理解井
房莎莉文:将我的手放在喷水口下在我掌心写“water”
总结:海伦最终最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明确:毅力: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
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
求和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好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教学技巧高超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第四步:探究与讨论:莎莉文小姐应该教会了海伦·凯勒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重点写“认识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三个部分呢?
同学们,当海伦回忆起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海伦在回忆“老师”给自己的帮助时,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认为莎莉文教给海伦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灵魂
大自然是人类的依靠
爱让我们变得崇高,人类因爱而伟大
……开放式命题,根据学生回答恰当引导既可。
老师小结: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美让海伦变得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第五步:结束学习,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记,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我们的爱可以重塑他们的生命,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让我们一起说!(做春节晚会的手语:我爱你)
(背景音乐:刘欢《重头再来》徐徐响起)作业:
1、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重点可放在学习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奋斗历程和爱的传递,渗透人文教育。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说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初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⑴ 理清文章思路,复述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⑵ 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能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⑵ 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价值观: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⑴ 理解人物形象,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解决办法:扣住文本,设身体验。)
⑵ 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解决办法:多读。)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解决办法:深入浅出,重在再塑二字的理解。)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我所任教的初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情感体验不够真切、很难与文本的内容产生心灵共鸣,筛选、提炼、概括能力有待提高,表达能力也较差。
根据教材特点、初中学生思维行为特点,设计五步教学法,思路为:导──读──悟──赏──结。力求做到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其中导包括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上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读则是研读文本;悟和赏则是对人物,对主题、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结则是小结。
本方法是一种较好的结合学生实际,符合认识规律的方法。能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法设计
1、个人情感体验法:
以读为本,先速读,再精读,朗读、默读、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合作探究学习: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方面善于与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信息。
三、手段选用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海伦、莎莉文的照片和千手观音的舞蹈。
音频播放《爱的奉献》,烘托课堂爱的氛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1、学生课文预习:
⑴ 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自,扫清字词障碍。
⑵ 对比较感兴趣的句子请在文中划出,并在此句旁边注明欣赏的理由。
陶行知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读文章,能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课外准备:
⑴ 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信息;
⑵ 搜集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⑶ 搜集有关爱的名言。
课外的准备,拓宽学生知识面,利于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理解。
二、课堂环节
1、直观导入,初步感知(5分钟)
⑴ 播放《千手观音》:
由《千手观音》导入新课。
此时无声胜有声。真切的视频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和又一次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敬仰,这种静静的观赏最能激发孩子内心的美好情感。
⑵ 过渡语: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身残志不残的勇士们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就是海伦·凯勒。(教师课通过屏幕出示有关画面)
是谁引领海伦·凯勒走上了漫长的人生路,是谁把海伦·凯勒带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是谁给海伦·凯勒再塑了生命?
老师动情的介绍,为整节课的开场渲染了感人的气氛:这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齐读题目。
2、粗读文本,理解主题:
⑴ 析题:
从题目入手,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带着思考进入文本。
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再塑谁的生命?
她原来的生命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结合文章内容做答)
指导学生由题目产生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提出问题,有利于其自觉的梳理文章的思路,获得整体印象,较好的体会文章的主题;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⑵ 读文:
① 快速浏览课文,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理清思路: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1~13);
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14~21);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22~39)。
这样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②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复述)
通过复述,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对人物的理解。
③各抒己见:
读完本文,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第五段的关键句她就是那个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3、赏读文本,自悟体验:
⑴ 赏读文本:
(如果有自已比较喜欢的句子、段落,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也可小组交流所想)教师可推荐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此文语言清新朴实,有的含意丰富,很适合学生欣赏,让学生自已选择喜欢的句子,尊重他们的阅读爱好。
⑵ 难点突破:
① 请说说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此问题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就能抓住本文的灵魂。在课堂开头,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解,经过反复的研读,学生会有更深的体悟。
② 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发言,师生一起总结:
A、莎莉文老师的帮助:
了解儿童心理;
讲究教育方式;
教学循序渐进;
充满爱心、耐心。
B、自身因素:
内心敏感、求知欲强、好奇、好学自强、不屈不挠。
本文一体两面,海伦与莎莉文老师相辅相成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利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设计此问题,是希望学生正确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切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以达成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4、拓展延伸,小结全文:
⑴ 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课文第三部分师生的回答中,有几个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着写几句话。
课文中讨论爱的句子有:
爱是什么?
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类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在海伦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的云彩。也不想玩了。──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⑵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象作者这样的意志坚强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你知道哪些?请概括他们的事迹。
⑶ 课文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学生齐读):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 麦西夫人的脸,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师生共同总结,
(屏幕显示文字、音频播放《爱的奉献》)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再次点出主题,这主题由海伦说出显得更自然。
用简洁的话渗透爱的教育理解文中作者对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5、布置作业:
⑴ 写给海伦·凯勒的一封信;(屏幕显示)
⑵ 拓展延伸的第一个问题;
⑶ 好书推荐:海伦 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史铁生《好运设计》。
作业灵活,重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渗透人文教育。
以书信的形式比单纯的读后感更为亲切,学生更易吐露心声,心灵更易得到净化,更易理解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
总需时间: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