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1-12-31 10:19: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化学说课稿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化学说课稿七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学生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又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又学习的一种化学用语。从本节开始,以后所学的化学反应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会写化学方程式显的尤为重要。

  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目标:

  a、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b、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⑵能力目标: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⑶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⒊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流程中不知不觉获取新知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第一步:想一想(温故知新)

  (多媒体显示)煤饼燃烧后剩下的煤渣的质量与煤饼相比有什么变化?此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你能用化学方程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吗?

  生:变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O2点燃CO2

  师:这个化学方程式表明了什么?

  生:⒈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⒉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循哪两个原则?

  生: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师:C+O2点燃CO2,是否遵守了书写原则?理由是什么?

  生:遵守了书写的两个原则。各物质化学式及反应条件符合事实,等号左右两边C和O原子总个数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想一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从而引出——如何写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猜一猜(观察猜想)

  (多媒体显示):教材P96图片

  师:猜一猜,第一幅图片揭示了一个化学反应是什么?左右平衡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个式子左右两边H、O原子总个数相等吗?遵守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了吗?

  生:氧原子个数不相等。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师:猜一猜,第二幅图片左右平衡了吗?用一个什么化学方程式把它表示出来?

  生:左右平衡了。

  师:第二幅图中的平衡,是怎样从第一幅图中的不平衡变化来的?什么叫配平?

  生:将第一幅图中的H2O的前面配2,H2的前面配2。加在一起就配平了。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边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叫配平。

  设计意图:从图片上形象直观的告诉学生,H2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如何配平的?学生很轻松的就接触到本节课的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为我们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埋下伏笔。

  第三步:试一试(自主探索)

  师:你们看到过“找错误”这样的电视节目吗?现在我们也来试试。有人说,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这样的P+O2=PO2

  请同学们找出这个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有那些?

  生1:生成物可能不对,应该是P2O5

  生2:没有反应条件。

  生3:若生成物为P2O5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师:上述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怎样改正?写化学方程式有那些步骤?

  (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找错误)

  生1:4P+5O2点燃2P2O5

  生2:第一步,将磷、氧气的化学式写在左边。P2O5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第二步,配平:因为左边有两个氧原子,右边有五个氧原子,两数的最小公倍数10,所以在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面配上2。式子右边的磷原子个数是4,左边磷原子个数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师:化学反应的信息是否都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了呢?

  演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实验,有气体生成。

  生:没有。

  师:能不能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出这一信息?

  生:在氧气的化学示后面用向上的箭头表示。

  师:演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有沉淀产生。怎样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这一信息?

  生齐答:在氢氧化铜的化学式后边加一个向下的箭头。

  师:是不是见气体和固体就加箭头呢?请你们看书自找答案。

  设计意图:强化理解、巩固练习。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索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使学生在尝试中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练一练(讲练结合)

  (多媒体显示)

  ⒈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为什么?

  (1)Fe+O2点燃FeO2 (2)Fe+O2点燃Fe3O4

  ⒉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在氧气中燃烧(2)铁在氧气中燃烧(3)水通电分解(4)一氧化碳(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教师来回查看。帮助学生指点、纠正。反馈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还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本节重点。

  第五步:议一议(小结提高)

  ⒈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什么?

  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⒊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

  (多媒体显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口诀):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好化学式,记得要配平短线改等号,条件需注明气体和沉淀,箭头要分清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小结。让学生体会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六步:做一做(课节巩固)

  根据信息写化学方程式

  (1)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可在用铂、钯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一种气体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一种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在宇宙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N2H4表示)和液态双氧水(H2O2),它们混合时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布置相应的针对性训练题。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本章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一章,主要包括四小节: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着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属于动力学范畴;第二节化学平衡,是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可逆反应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常识性介绍了化学平衡常数;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着重介绍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第二、第三节内容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第四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本节知识是对前三节知识的综合应用,即以合成氨工业为例,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理论为指导,探讨化工生产条件(如温度、压强等)选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化学理论的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四节知识的核心是关于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而且化学平衡还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都起着指导作用。

  同时,化学平衡的相对性、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可能发生移动等观点的建立,对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通过本章的学习还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特别是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对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本章在高中化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 新老教材的比较

  1、大纲的比较

  2、教材内容的比较

  新教材比较轻记忆、重理解,因此在内容上与旧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⑴增加的内容:

  ① 为了更有利于说明问题的本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增加了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平衡常数等概念。

  ②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即增强趣味性,教材还增加了一些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增加了高炉高度与一氧化碳含量问题的讨论引出本章课题;用生活中人们日益关注的古代艺术珍品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用投蓝与化学反应进行类比,来说明反应分子的能量和碰撞方向(即取向)与化学反应的关系;用电冰箱保存食物来说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③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还增加了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两个阅读材料(勒夏特列简介和化学反应的方向)。

  ④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教材还增加了7个讨论性问题。

  ⑤ 为了使呈现的内容更清楚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还增设了一些图表。如:P33-图2-2,2-3;P37图2-6;P38图2-7;P42图2-9;P43表2-3等。

  ⑵变更的内容:

  ① 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有关实验均发生了变更:均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的实验变更为了大理石与盐酸的实验。

  ② 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也进行了变更:将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相互转化的针筒实验变更为合成氨反应的实验,且由直接实验事实变更为间接实验事实。

  ⑶删减的内容:

  ① 删减了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的反应。

  ② 删减了合成氨工业的简述。

  3、教材编排顺序的比较

  4、教材编写的比较

  新教材更加注意叙述方法的启发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整章共设置了7个讨论性问题,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又,教材编入了合成氨的发展前景以事实来启发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去探讨问题、看待事物,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文字叙述详略得当、深浅适度,且能将一些较难的知识用浅显通俗的方式(形象化的比喻和图画等)表达出来,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如用生活中投篮来帮助学生理解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等)。

  总言之,新教材重理解轻记忆,在内容的呈现上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整章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潜在的创建了一种较为活泼的、宽松的学习气氛。另外新教材还比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来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新教材注意到了从旧知识向新知识引入,由熟悉到陌生,这样就很好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建议

  由于本章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一章,且概念集中,多而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速率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建立及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合成氨条件的选择,这三部分内容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理解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新教材引入了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概念;为了进一步升华对化学平衡的认识,新教材又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这些新增的内容在大纲中的要求都很低,其中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在大纲中无明确要求,仅包含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中;化学平衡常数仅为常识性介绍。这些概念在教材中均是直接引用,对这些概念本身不要深究和扩展,只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通过这些概念能对重点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即可。千万不要把甲种本、大学中的知识下放到这里。要尊重大纲的要求,仅以本教材为主,不要发挥太多。如,化学平衡常数仅作为常识性介绍,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是以小注的形式出现的,不要求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对于平衡常数只须掌握2点即可:1、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2、K不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但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简言之,要注意到新教材的变化,准确把握新大纲,分层次把握好教学要求,重点与非重点知识要处理得当,制定好教学的整体计划。

  2、改进教法,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章知识理论性强,难度大,对思维能力要求高。这样就导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老路(满堂灌、填鸭式),也容易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很显然就难以全面落实好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所以,建议大家:1、转换观念,角色定位要准确。不要做"先知"、"权威",而是做好"引路人"。我们引路让学生去体会、去感知、去思考、去发现、去获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教学活动设计精心准备,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学习。但要注意,"放"不是放任不管,必要的点拨、释疑解惑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活动的设计是本章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个难点,确实需要我们去精心准备,悉心钻研。

  3、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渗透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本章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例如,"化学反应速率"一节配有相应的演示实验和相应的学生实验。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教师可将课后为巩固知识、验证知识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探究原因。

  4、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解难点

  通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及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等内容的教学,为本章教学进行了铺垫。教师在教学中,对本章难度较大的理论,1、要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地逐步深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启发式,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减缓知识坡度。2、要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静态的画面转变为动态的画面,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直观生动的图画,定能增强效果。

  四、教学设计(略)

化学说课稿 篇3

  首先感谢区教研室给我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如何识别酸和碱。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酸和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酸和碱的生产及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本节课主要目的是把酸和碱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这些有关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为学生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更好的使用酸和碱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

  因此,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及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有酸味的物质(白醋、柠檬汁、西红柿等)和有滑腻感的物质(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些物质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腻感?怎样用化学方法识别它们?这些问题虽然学生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但却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在“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从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轻松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知识,初步建立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理念。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包括实验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在内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课前背景资料的准备:

  学生准备

  1.提前一周让学生去准备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

  2.搜集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知识。

  教师准备

  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媒体材料,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先展示一瓶白醋,接着再展示一块肥皂,让学生说出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答:白醋有酸味,肥皂有滑腻感。然后让学生说出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还有那些,如何识别它们?学生各述己见,有的说尝味道,有的说用手触摸一下。还有的说碳酸能使石蕊变红,现在也应该加入石蕊。教师用媒体展示牵牛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思考牵牛花变色的原因。接着提出问题:“酸味”是酸的特征,“涩味和滑腻感”是碱的特征,但科学家从不用品尝或触摸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物质是否为酸或碱,他们是怎样识别酸或碱的呢?

  从实物到资料,从生活到化学,学生感觉比较亲切,同时给学生一种震撼,激发起学生强烈地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渴求,以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效果。

  (三)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识别酸和碱?

  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得出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再通过小组间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酸和碱的不同。这样通过观察实验直观了解,再到查阅资料丰富见闻,学生便总结出的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即用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再接着设问:为什么不同的酸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同的碱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物质的酸性和碱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识别酸和碱的成功探究为酸和碱的本质区别的探究增大了内驱力,学生们兴致勃勃。教师可提供盐酸、醋酸、熟石灰、氢氧化钠、食盐的化学式,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说说看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学生进行交流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参与进去,形成了生生交流与师生交流的局面,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达成共识:酸溶液中都有H+,碱溶液里都有OH- ,由于它们的存在,使酸和碱分别具有各自的通性。

  然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牵牛花可变换不同的颜色,能否用它来制作酸碱指示剂,请说出制作方法,有没有其他植物也可用来制作酸碱指示剂?在展示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是否实用、经济等角度上自我评价和反思,形式上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评价和反思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的品质,为将来参与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至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突破。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我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而且教师随时让学生把自己感受至深的东西记下来,作为其珍藏一生的积淀。

  然后教师设计一个挑战自我的题目:酸雨是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化学和物理现象,主要是大气被污染,工业废气等有害物质SO2、NO2 ,进入大气形成。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所以为SO2排放大国,也是酸雨的受害国。酸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大片的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破坏水生态环境使水中没有任何生物活动,还能加速建筑物、文物的腐蚀和风化过程等。枣庄作为“煤城”,煤炭被广泛应用,调查一下各用煤单位有没有采取一些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同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并思考如何知道枣庄是否也遭受酸雨的危害。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三年制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及分子特征的探究,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2 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路面”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画出模型及微观过程,然后课件展示及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体现“我自主,我快乐,我学习”的教育方式。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四、说教学过程

  综观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4个环节来进行。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设计这样情境:首先展示4幅壮观美丽的哈尔滨冰雕艺术节上的作品(学生观看,谈感想),但遗憾的是这座冰城在人间存在不久便消失了,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看过之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师生共同提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信息。最终归结为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提出了问题,思维有了起点和依据,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出示本节课题。

  (二) 实验探究:水加热后的宏观现象及其微观本质。

  内容一:“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很小但水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出示一段资料: 让学生明白水分子很小

  再出示一幅扫描隧道显微镜拍下图片: 让学生明白水分子虽然很小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再让同学们画出水分子的模型,增加对水分子结构的认识。

  内容二:实验探究:给注射器里的水加热,观察现象。引导学生从微观上进行分析

  (1)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很轻松的答出实验的现象:水变成水蒸气,体积膨胀。

  (2)再让学生猜想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水分子是如何变化的?画出变化的微观图。学生的思维容量较大,此过程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每个成员画出导致水体积膨胀的微观图,结束后,教师投影出不同小组画出不同的微观图,总结出有哪些原因可导致水的体积膨胀?

  (3)通过课件展示:冰、水、水蒸气三者转化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

  学生通过课件,不难得出:冰中水分子有序排列,固定位置振动;水中水分子无序排列,一定体积自由运动;水蒸气中水分子完全自由运动。

  生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得出:

  不变的是:分子的大小及分子的数目

  变化的是:分子间隔及分子的排列方式

  继续引导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分子没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

  这样学生便理解了水加热后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4)课本活动天地2-1:描述水分子的运动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结冰及冰融化的现象

  (5)学以致用:解释两个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①雨后初晴的夏日,地上的斑斑水渍一会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补充:受热不是给分子提供能量的唯一途径,如湿衣服晾在通风地方更容易干)

  ②烧开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水滴滴下,原因是什么?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性质

  学生根据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变化规律总结得出水分子的性质:

  ①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小

  ②水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③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④水分子间存在作用力且自身有能量

  其实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有很多,如:氢气、氧气、蔗糖、酒精等,这些分子同水分子一样,也都具有上述特征,你能事实或实验加以验证吗?

  验证1:分子间有间隔?

  (探究实验1)取两支25毫升的量筒,一支加入10毫升水,另一支加入10毫升酒精,然后将这两种液体在其中一支量筒中混合,静置后观察现象。

  (设疑1)分子间的间隔能变化吗(从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间隔的变化来引导)

  得出: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热胀冷缩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

  (设疑2)气体易被压缩,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为什么?

  小实验:注射器分别盛满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口,然后推动活塞,体验用力情况,得出:气体分子间隔大,液体和固体分子间隔小

  验证2:分子不断运动

  (探究实验2)取两支相同容量的小烧杯,一只中加入半杯热水,另一只中加入半杯冷水,然后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

  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视频):布朗运动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看到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验证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师引导:正是由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导致水呈水滴滴下

  (总结)正是由于分子具有这些本质属性,自然界里的水才会通过分子能量的变化实现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谈收获。

  随着各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畅谈收获!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3的内容,上承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能为后面有关含杂质等计算做好准备,故学好本节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本人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①、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②、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计算,培养学生进行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2)、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选择好的教法,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本节课本人所采用的教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小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 程中,自己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体的真实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使学生改变了 “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要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 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 与意识,又同时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1、情境激趣,温故知新。(利用多媒体显示“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神舟五号”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时,若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被点火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化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陈述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依据课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学方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因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过程,理解了过程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方法,从而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三、教学程序:

  新课改倡导以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改进自己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本节课依据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1、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堂上他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诸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矿泉水、四特酒等,实验室诸如盐酸、碳酸钠等溶液的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标签,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 ——物质的量浓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l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5.85克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lNaCl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

  第二个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们将在各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引起彼此的心灵的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重点;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给出了“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课标》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然后计算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他们不难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存在着较大困难。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抽象的转换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巩固提高: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配制250L1.84l/L的稀硫酸溶液。

  3、开拓眼界

  在成功的激励下,课本知识此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显现出STS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4、课堂评价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堂评价练习,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NO3-的浓度与100L1 l/L硝酸铁溶液中的NO3-的浓度相等的是:

  A.200L1.5l/L硝酸镁溶液 B.200L1.5 l/L硝酸钾溶液

  C.50L3 l/L硝酸钾溶液 D.300L1 l/L硝酸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cl/L, 密度为g/c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 B. C. D.

  5、作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四、教学反思:

  这样的作业,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过分强调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学习方法。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化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位于苏教版必修一专题3第一单元第二节,是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范畴。 它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使学生能初步积累一些对化合物的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可以为后面学习其他的元素打好基础。

  2、目标分析

  在本节课中,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和相关性质。

  2、能分别写出它们与强酸强碱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得出氧化铝 氢氧化铝的两性

  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学习构建知识结构和原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索,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体验实验与探究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难点是:对两性氧化物的理解和化学方程式 。

  重难点的确立依据:因为学生第一次遇到具有两性的化合物,较难理解和学懂,因此,我把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定为教学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卤素、钠和镁等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也学习了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方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元素理论,学生可能感觉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零散,较难学懂。而且,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会相对比较枯燥,学生有可能没兴趣学习。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时,需要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做实验,能够较好的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加深对于本节知识的印象。

  三、教法和学法

  情景引入 实验演示 小组讨论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引入新课来结课

  四、教学过程

  1、氧化铝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会通过投影两组图片,第一组是铝土矿、氧化铝粉末、氧化铝制成的坩埚,第二组是红宝石和蓝宝石。并让同学们归纳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资料卡上出现的有关知识创设铝的氧化物的情境,通过展示有关氧化铝的图片,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并通过图片提供的信息,归纳出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2)演示实验 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取两支试管各加入少量氧化铝粉末,后分别滴入适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氧化铝具有两性,是两性氧化物的结论并给出两性氧化物的定义。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氢氧化铝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知识

  通过向偏铝酸钠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碳产生氢氧化铝引出氢氧化铝,进而通过观察氢氧化铝得出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引出氢氧化铝

  (2)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

  【教师提问】氢氧化铝是否也像氧化铝那样具有两性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

  【教师演示】向两只氢氧化铝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是两性氢氧化物的结论并给出两性氢氧化物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演示实验的方法得出氢氧化铝的'两性

  3、氢氧化铝的制备

  (1)氢氧化铝制备

  运用所给药品,分小组讨论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案

  药品 6mol/L 氢氧化钠溶液 6mol/L 氨水溶液 2mol/L氯化铝溶液

  并猜想不断向氢氧化铝溶液中通入氢氧化钠的现象,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设 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即活学活用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4、归纳小结

  分别从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两性,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两性,及氢氧化铝的两种制备方法进行总结。

  5、创设新情景,引出下节课内容

  通过投影福州地铁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地铁的主要材料,进而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铝及铝合金,叫同学们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引出下节课所学内容,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