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初中汇总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初中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初中 篇1
一、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洋浦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重锤线、橡皮泥,质量相等的`铁块、铝块,刻度尺,斜面,光盘。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
四、教程分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约5分钟)
1、首先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万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的引入,类比联想,让学生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物理天地,鼓励学生要向牛顿那样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将来能够学有所成,唤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约22分钟)
2、 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教师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1)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科学猜想: 针对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学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体积(大小)、密度(材料)、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学合理。然后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50克数量不同的钩码的重力,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作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并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4)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用g来表示,约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演示实验:物体自由下落,用细线把小重物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自由下垂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锤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教师先根据教材插图13.2-6进行讲解,再让每组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看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桌面是否水平,并分析其工作原理,从而得出重锤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跟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教师做演示实验,请学生观察:分别悬挂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两条重锤线方向是否相同?与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让学生观察“想想议议”中插图 ,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对重力的方向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这一部分的教学,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锤线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的学习,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力求突破难点。)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怎样用一个手指把刻度尺托起来?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再向学生说明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人在不同姿态时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
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细均匀的棒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并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同时向学生展示光盘,说明有的物体重心不在物体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
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比较困难,利用悬挂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较薄物体的重心。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不倒翁”“高空走钢丝”“交通部门为何规定不允许运输车辆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个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约10分钟)
自我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设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约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反映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约1分钟)
A组:教材59页,1、2、3、4题
B组: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会科学想象。符合新课标“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和实验等物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本节课的目标。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式,注重科学探究,力求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智力得到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树立学好物理的兴趣和信心。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说课稿初中 篇2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羽毛球的两种发球》即正手发高远球和反手发网前球。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在正是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正手发高远球和反手发网前球是羽毛球运动项目中的两种发球类型,而羽毛球项目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在水平四基础上的选修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羽毛球的技术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羽毛球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树立自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增强主动参与和自我展示的意识能力。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下面是我对学情的分析。
学生是学习体育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竞争意识明显,对体育运动十分感兴趣,并且了解羽毛球的基本技战术和比赛规则。但是却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虽了解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却不能熟练掌握运用,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适宜的教学方式科学的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技能。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正手发高远球和反手发网前球的动作要领。
2。通过观察、模仿、分解练习等方法,90%以上的学生能做出正手发高远球和反手发网前球的动作,80%左右的学生能把球发到指定区域。
3。通过本课学习,巩固学习羽毛球的兴趣,培养克服困难和合作互助的品质,提高竞争意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正手发高远球和反手发网前球的动作要领;
难点:正手发高远球的击球点,反手发网前球时持拍手腕的闪动发力。
为了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实际中初中学生思活跃、求知欲强、乐于交流的特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种教法有:问答法、示范讲解法、纠正错误法。采用的学法有:分解练习法、运动竞赛法、模仿练习法。
围绕以上目标、重难点,本着“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首先是开始部分。包括课堂常规,师生问好、检查人数、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等,此时呈四列横队,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及集体责任感。
其次是准备部分。在这一部分,学生首先将变成2路纵队,女生在前男生在后,围着1、2号场地慢跑2圈后呈体操队形散开做热身操,主要活动头、肩、肘、腰、膝、踝等关节,热身活动结束后小组长帮忙发拍和球,两人一组自由站位,进行熟悉球性练习。这一环节之所以这样设计,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身体充分预热,在身体和心理上为本节课做好准备,防止上课过程中的运动损伤。
然后是基本部分。
第一导入环节。良好的导入如同一场好戏有一个精彩的序幕,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的.有效方法。针对该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图片导入,先展示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平时练习发球动作的照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林丹的发球姿势是怎么样的?这样的发球姿势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准备发球时林丹的持球动作是怎样的?”等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顺利进入本堂课。
第二新课教授环节。第一部分,我将把多班同学在1号场地分成左右手2路纵队,分别用正面示范、侧面示范和背面示范这三种方法讲解正手发高远球的动作技术要领,同时学生进行无球动作模仿,讲解结束后,请同学们自主无球动作练习,我进行巡视点拨,等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差不多后2人一组自由站位进行有球对练,我进行巡视指导,练习完毕后邀请动作规范的同学进行展示,学生进行评价总结,根据之前的练习请同学们2人一组,分别到1、2号场地隔网对练,第二部分,我将结合图片进行反手发网前球的讲解,注意强调发球时手腕的闪动发力,之后进行请同学们自主无球动作练习,我进行巡视点拨,等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差不多后2人一组自由站位进行有球对练,我进行巡视指导,练习完毕后邀请动作规范的同学进行展示,学生进行评价总结,根据之前的练习请同学们2人一组,分别到1、2号场地隔网对练,之所以这样进行设计,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及练习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引导学生积极发言,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互助练习培养克服困难和合作互助的品质。
第三游戏巩固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小组发球换场地接力的方法进行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小组发的球多,发球最少的小组男生5个俯卧撑,女生5个抱头蹲起。这样设计既巩固了学生的发球技术,又锻炼了学生反应奔跑速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最后是结束部分。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恢复平静,在这一部分,我将采用音乐放松法,将多班同学围成一个大圈,在舒缓的音乐中进行放松练习,练习结束后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并进行自我点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总结能力,最后请值日生归还器材。
本节课预计练习密度为40%,平均心率为125次/分,练习强度为中等,场地为羽毛球场地2块,器材为与学生同等人数羽毛球拍及羽毛球若干,挂图9张。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
欧姆定律是反映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电学部分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B:技能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欧姆生平,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的简单计算。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说学生
1.学生结构
本班有54名同学,男生28名,女生26名。根据组内异质、组际平衡的原则分成九个小组,成员角色有组长、副组长、操作手、记录员、发言人等,成员轮流担当。
2.知识基础: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3.能力基础
经过几年的自主互助学习性课堂的实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我根据几年来实施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
1.在学生前一节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2.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3.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时间3分钟]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什么作用?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自主总结结论。[时间35分钟]
1.根据上节探究数据的基础,让学生讨论,自主得出结论:
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强调两个一定,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达成教学目标之二技能目标)
2.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具体做法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意思是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欧姆生平,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欧姆定律应用之一
通过三个例题,使学生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达成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例1有老师集中讲解,例2、3由各小组讨论后,由学生讲解,老师点评补充的方法。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地位。
老师点评:
①叙述欧姆定律时,注意电流的关键词是“中的”,电压的关键词是“两端的”,电阻的关键词是“的”。
②I、 U、 R必须具有同时性和同一性
③注意单位的统一(都用国际主单位)
④在不同情况下要用角标加以区别
⑤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5.欧姆定律应用之二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①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串联起来时,灯泡的亮度变暗了,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了,说明电阻变大了。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②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并联起来时,灯泡的亮度变亮了,电路中的电流变大了,说明电阻变小了。
实验反思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问:为什么串联后电阻变大?并联后电阻变小?从前面学习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释。
结论:电阻串联,越串越长,所以越串越大;电阻并联,越并越粗,所以越并越小。
难点的突破
①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电阻的串并联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自主得出结论,能更好的证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
②在实验之前,要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驳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 小结:[时间4分钟]
1.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的简单计算。
2.运用欧姆定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四)考点说明与作业[时间3分钟]
考点:中考中关于欧姆定律的考点很多,但主要是针对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运用,要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本节刚刚学习的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及其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公式的综合运用。
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图形》。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3.教学目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折、剪、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3)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4.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5.教学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五、说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1、(出示两幅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一幅图比较美?哪一幅图不美?为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幅图不美。(教师手举不美的图画)因为这幅图的左右两边大小不一样? 有没有办法使两边的图形画成一模一样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通过让学生观察色彩鲜艳的蝴蝶图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P12的剪纸图)
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等。
(通过观察,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师进行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学习。)
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1、让学生同步进行模仿操作。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把它剪下,再把纸打开,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认识对称轴。
(教师板书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形象的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出示练习)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观察判断,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出示P12页的图)
(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2、让学生折一折之后,汇报结果。
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重点指导折圆的对称轴。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在操作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一、)综合练习。
1、游戏。全体起立,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3、判断: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1)下面的数字或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G H
(2)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口 工 用 中 由 日 直 水 清 甲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美的。谁能举例说出哪些汉字可以写成轴对称图形吗?)
(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4、剪轴对称图形比赛。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彩色纸用对折的方法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贴在白纸上。并把剪得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图形较美?为什么?
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轴对称图形的美。)
(二)归纳小结。
设问 :今天学了什么?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对称轴?
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新课后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
现在能把两侧大小不同的蝴蝶图画成一模一样吗?(教师拿着新课引入时的不对称的蝴蝶图)
(前后呼应,解答课前疑难,目的是检查学生活用知识的情况。)
全课小结:这节课,我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附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
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
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说课稿初中 篇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山西出版社初中第二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是围绕上一节图表的生成中图2-5-6统计图表的相关设置和转换展开的,是对前一节《图表的生成》的进一步学习,对图表的生成学习的具体充实,同时也为后面较难的电子表格成功与交流操作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知识和能力方面: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我任教的学生们都来自农村,学生家中的电脑拥有量不等,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我采取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基础好的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基础差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
生理和心理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电子表格中图表的生成编辑兴趣非常浓厚,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设置图表的坐标轴格式。
2、会通过图表工具栏上的图表转置按钮改变图表的呈现方式。
3、能灵活运用图表类型呈现图表,并会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学过的教学内容能给教师很好地信息反馈;在已有操作基础上能主动参与学习,进行学习探究;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寻求帮助,提倡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增强学生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识,由此激发学生努力学好信息技术的决心,增加学习的兴趣。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对建立好的图表进行编辑:移动图表位置、调整图表大小、图表类型转换。
难点:灵活运用图表类型呈现图表,并会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五、说教学过程
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设计应从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遵照以上特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直接导入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环节一:阅读课本76页按照操作提示完成实践2:设置图2-5-6中的坐标轴格式,了解电子表格中的分类轴,操作提示见课本76页图2-5-7设置坐标轴格式。
在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
(1)问老师
(2)和邻座同学商量
(3)小组讨论互相帮助
环节二:阅读课本76页-77页按照操作提示完成实践3:改变图2-5-6中图表的呈现方式,操作提示见课本77页的文字说明,最后完成图表见图2-5-8图表转换,小组交流能从图表中获得哪些信息。
环节三:阅读课本77页-78页按照操作提示完成实践4:灵活运用图表类型,将图2-5-1中的数据用折线图表达,并小组交流讨论,分析图表,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 展示点拨。(演练结合)
1、教师抽查3-5组的学生在多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练习情况,反馈本节的教学得失。
2、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四) 跃跃欲式,提升自我。
1、自学课本78页表2-5-1几种图表的用途和使用特点。
2、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议一议”。
3、完成“试一试”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数据变化情况。
(五) 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我让学生回顾并说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学生对自己所学与书本上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从中体验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前面所学的零散知识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我校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内容没有进一步拓展,但课本知识都贯彻到了,时间稍微有点紧张,环节还应该更紧凑一点。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我在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本堂课学生的兴趣非常的高,在完成相关任务时,积极主动,同学之间友好互助。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不但锻炼了语言组织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完整、和谐的个性发展。
【说课稿初中】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1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1
初中物理说课稿02-16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3-07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稿06-15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06-02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6-27
初中音乐说课稿04-27
初中耐久跑说课稿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