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说课稿汇总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荷塘旧事》是北师大版语文11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讴歌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学习生字新词,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及修辞手法。
2在对故事情节的学习中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培养写作能力。
3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情感目标
感受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景物描写的优美,归纳写作要领。
教学难点:
理解小伙伴们的性格特点并领悟文章的主题。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围绕中心选材,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体会作品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学会使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叙事,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发表见解。确定此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就是以单元主题为依据,同时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设计以景物描写为线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索语文知识的环境。培养学生景物描写的能力,并在其中穿插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品词析句、写作能力及文学鉴赏力,使语言素养也有所提高。
二、说教学过程
《荷塘旧事》是北师大版第十一册“往事”这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到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生活。
作者笔下的荷塘是美丽的,作者巧妙而生动地运用比喻向我们再现了荷塘的.美景。除此之外,一些动词地恰当运用也为荷塘美景地成功介绍增加了分量。如:“浮光跃金”、“嵌”、“泛”、“漾”、“点缀”。
接着,作者向我们介绍起了荷塘之往事---狗刨比赛和击水游戏。“扑通通”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形象地写出了比赛时的忙乱和紧张。“大菊花似的浪”又一个比喻,浪花的形状跃然眼前。另外,从比赛后的“气喘吁吁”和昏昏欲睡”可见当时比赛的激烈,反映出小伙伴们的快乐生活和无拘无束的性格。
击水比赛是激烈的,作者精选了一些词语:“击”、“闹”、“急速”、“射”、“撞击”、“混”再现了比赛的激烈。而“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亲密无间。
文章的.......之处是“我”溺水时。作者写出了自己遇险时的狼狈与危险,隐藏了小伙伴们的着急。最后,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地将我拖到岸上。”既写出了小伙伴们的机智,又写出了他们的善良与淳朴。
一切景语皆情语。荷塘美景的描写为介绍人性美作了铺垫。结尾一段点明中心。
在教学设计上,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感知全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然后在这条主线上让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拓展和迁移,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小组讨论法、赏析理解法、归纳总结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深思索,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教法上,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并注意点拨。学法上,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并能深入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首先,采用直接导入法,揭示课题,留足够的时间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文章2---4自然段文字优美,多处运用修辞,渲染了荷塘美景,教师着重要引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文章,体会角色。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同时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注意引导;在学习人美这一部分时,教学难点是理解小伙伴们的性格,尤其是他们救人之后的“哈哈大笑”的理解,最后,本文的亮点是结尾处高度概括的语言,是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要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思索,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教育。
三、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既要醒目,又要悦目,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板书首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技术,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与教学随时可以保持同步的自由性与交互性。所谓“醒目”,是指能将课文的重点、难点一览无余,能将学生的疑问尽收眼底。所谓“悦目”,是指一篇课文用几堂课上完了,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无数的叶片,更重要的是而且留下了这些叶片组合成的体现文章的树干的“图像”。板书成为一篇课文浓缩的精华,它是令人受益匪浅的“压缩饼干”。由此可见,即使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板书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生姜末,而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益的长流水。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层次清楚,写景部分抓住了荷塘的形状、色彩及荷花的姿态三方面,叙事部分抓住了作者和小伙伴的三件事,结尾是全文的中心句,根据文章的结构与重点我采用了提要式板书法。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四、说教学流程
通过回忆故事引入,导入课题,再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助,合作学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生学会了生字词语后,再读诗歌,边读边想:小诗人给谁画了些什么?初步感知诗歌的大致内容,接下来,再分节学习诗歌,通过看图,想象,朗读,感悟诗歌的情感,在学习第三小节时,通过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根据课件提示回答,西西没有一双好腿,他不能,非常。和有了一双好腿,西西可以,他是多么。进行对比,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西西没有一双好腿,是多么的伤心,有了一双好腿,又是多么的开心。从而感受到小诗人关爱他人的善良的心。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情感:虽然我们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我们都有助人为乐的善良的心,有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最后以欣赏歌曲结束教学。
五、说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教学,按照我设计的环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课文,通过学习,激发了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时间没有安排好,前面在导入和识字教学上花费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朗读感悟,情感体验这一环节时间太紧,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小作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在让学生仿写诗歌时,没有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发言。还有,课堂生成没有有机进行引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力争取得进步。
语文说课稿 篇3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雷雨语文课文的说课稿,我们来看看。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作品《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作品《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 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作品《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作品《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作品《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作品《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作品《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作品《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google;新浪;雅虎;百度等。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作品《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作品《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作品《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作品《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作品《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 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作品《雷雨》和作品《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作品《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作品《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作品《雷雨》和作品《原野》比较谈
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 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 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作品《雷雨》。现在走出作品《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语文说课稿 篇4
第一部分、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简介:《隆中对》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教科书第6册第五单元。本单元选编了《隆中对》、《出师表》、《越巫》《诗词曲四首》4篇古诗文,其中要求讲读的就是《隆中对》,所以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篇文章的核心部分是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对策。因为对策的地点是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的分析了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当时形势所做的正确分析和预见,正所谓,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
2、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方面: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情感方面:体会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
3、其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带领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对学生的分析:
作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我要兼顾各方面,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教法、手段的运用
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应有的教学观是: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指导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将现代学习的方式的特点体现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我采用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手段。
四、教学过程
1、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故事、谜语很多,对这个人物,同学们已经相当熟悉,基于这个情况我设计的导语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谜语,这样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用孔子的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背景简介及解题:
这篇课文距我们这个时代很遥远,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关背景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解的好,就象交给学生一把领悟课文的钥匙,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板书:隆中对:隆中---诸葛亮的隐居地。对—回答、对策)以上两个内容将用4分钟时间。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部分将采用诵读法,以读为主,以读促学,可分为: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范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读,挑生朗读,目的是规范字音、句读、语气。这三个环节一环扣一环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部分将用10分钟时间。
4、深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将安排15分钟的时间完成这项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开展:课文翻译比赛活动,对每个学生的翻译,老师要多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和鼓励,这体现现代教师教学行为的特点:那就是要强调尊重和赞赏学生。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我们师生互动,共同解答疑难。这反映了现代的教学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5品读课文、理解课文结构
这是课文的难点部分,将占用15分钟的时间,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讨论,体现了新课程:合作探究的理念。
在教师引导方面,我出示一系列的问题,
板书: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外结好孙权)
依据(必要性-----荆州)
可能性------益州
这三个问题的提出不是按照课文的顺序,而是按照由总到分的顺序,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老师在学生交流总结的基础上对课文结构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结构,熟悉课文内容。
六、课后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收集与诸葛亮有关的民间传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新课程: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学观。这部分用1分钟的时间。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自己去吧》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猴、小鸭、小鹰学本领的经历告诉孩子们从小要学会自立自强。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提倡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把读书和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尽量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
1.巩固“自.己.吧.要.吃.多.这.样呢.字.去”;会写“子.去.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自力.自强的思想,不依赖父母。
教学重点:
1. 会读.写“子.去.果”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从读中领悟出小猴.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二、说学生
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前面已学过了拼音,这又是第二课时教学。他们基本上能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我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合作读、分角色读、选读)体味课文语言,感受小鸭、小猴和小鹰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本领的决心和毅力。在读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我在课文中设计了展示学生自我的平台,通过“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写”“联系实际想一想”的'情境创设,使孩子们入情入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现的愿望。并在学生感悟课文后配上动作读课文。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这些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植了创新的幼芽!
(三)拓展延伸,培养想象。
在拓展活动中,我结合本文特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如小鸭子学会游泳后会说些什么?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感悟全文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其他小动物它们都会什么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并模仿课文续编故事。最后,又让学生联系实际讲述自己最近学会的一件事。促进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美化学生的心灵。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我会认--------复习巩固生字.
1 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
2.师生做识字游戏.
(二.)我会读----------朗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顺.
2贴字卡
3.师生接龙读课文.
4.小组读.------要求读出感情.
(三).我会说―――说话顺练
1.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小动物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生活的本领.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学到本领的吗?
2.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四.我会写.-------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果子去
2.让学生拼一拼,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给生字组词.
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用手描一描.
4.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指导书写
五.联系实际,布置作业.
1 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本领?是怎样学的?课后说给小伙伴听听.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第四单元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白鹅》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例文,对于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地位十分重要。学习这篇课文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拟人、对比、反语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以活泼、诙谐、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的形象。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进行了细致刻画,而反语的应用,更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居,文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二、说学情:
鹅的外形特征已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课文重点写的是白鹅的性格特征,学习这一课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白鹅高傲的特点写出来的。
教学难点:从作者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他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四、说思路:
本课将围绕白鹅的“高傲”展开教学。
五、说过程:
本课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学习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细读课文,学习第2-7自然段,感受白鹅的高傲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课初始,谈话引入:同学们,一说起鹅,你们会想到什么?由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引入,学生可能会说,想起鹅的样子。也可能会说想起《咏鹅》这首诗,如果有学生提到这首诗,那就大家一起背一背。
接下来,引出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先生写的《白鹅》,在他笔下,这只白鹅什么
样子呢?好,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丰子恺先生吧。”由课题又引出对丰子恺先生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介绍了作者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求他们把字音读准,读完课文,出示生字新词。内容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本课的生字新词,另一部分是本课的多音字,或者是容易读错的字音,第三部分是在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注重词不离句。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读准了这些生字新词后,打开书,看着生字表,告诉大家这些生字中,哪些字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能够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字,实际上也是他自己注意了的字。
三)、再读课文,谈总体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和大家说一说,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认真读了课文的学生,就可以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当然,如果学生没有说出“高傲”,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丰子恺对这只白鹅的印象。)
把这句话出示在屏幕上,并提问,什么叫“高傲”?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会说,“高傲”是傲气的意思,是看不起别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意思……
为什么作者初次见到白鹅,就有这样的印象呢?指读第1自然段,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可以抓住“伸长了脖颈”“左顾右盼”,说明白鹅初次到我家,东瞧西看,一点儿也不拘束。通过对重点的理解来体会白鹅高傲的特点。
课文在很多地方都用了明贬实褒的写法,课文一开始这个“高傲”就是这样一种用法,可以在这时把这个语言特点告诉给学生。初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只白鹅就给作者留下了如此鲜明的印象,如果有人这样评价你,你心里会怎么样?作者竟把它喜欢的动物称“高傲的动物”,把“高傲”这个贬义词褒用,语言多有特色呀!一起读一读作者的感叹。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第2-7自然段:
作者初见这只白鹅,就认为它是一只高傲的动物,那么文中围绕这个特点还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呢?由这个问题引出2-5自然段,学生们小声读2-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把它找出来并画在书上。通过对“更”字的理解,说明白鹅的高傲在叫声、步态、吃相这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而且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也引出了下文,读起来非常自然。
二)、默读第2-7自然段,初步感知“高傲”: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哪些句子表现出了白鹅的高傲呢?给大家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三)、细读第2-7自然段,体会“高傲”:
学生在体会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想象与对比感受白鹅的“高傲”,如“叫声”这部分,让学生想象,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它可能在喊: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它可能在叫: 。通过想象,赋予鹅人的语言与思想,进一步感受它的特点。
在“叫声”和“步态”这两部分中,还有一个写法,就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把鹅与狗、鸭进行了对比,从而突出它的厉害与傲慢,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可以通过有语气地朗读,来表现出白鹅的特点。
第5自然段“吃相”围绕第一句话展开即可,通过对词句的朗读,以及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来感受白鹅可笑的样子,非常有特点的一面,它不仅很高傲,而且还显得很死板,不知变通。
第6、7自然段,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同时很直接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找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语句和大家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体会白鹅吃饭时的特点,即必须有人在旁边侍候,因为它虽然知道狗会常常来偷吃它的饭,但它还是不知变通地总是吃一口饭就走开去远处喝水吃草,当饭被狗吃光,它还要责备人们对他照顾不够。而且从这部分中,也可以再一次感受到这只白鹅的厉害,因为狗每次想偷吃饭时,都得先“窥伺”,不敢明目张胆地来吃,而且得趁着白鹅离开时“敏捷地跑”“努力地吃”“立刻逃”,好像在抓紧时间尽量多吃点儿,生怕一会儿白鹅回来对它不客气似的。
四、回读全文,总结作者写作特点:
通过此总结,使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一些写作方法可以适当运用到自己今后的习作中。
一)、说教材:
《白鹅》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读准“模、看、角、供”等多音字的字音,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等词语。
2.学习课文1——4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划句子、朗读重点语句,并自制直观形象的课件,搜索各类教育资源提供的材料,以及利用教育资源演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
本课的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课文优美的语句,及制作非常生动直观的课件,并搜索能利用的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展示作者写这鹅是为了表达自己喜爱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和利用课件及远程多媒体资源演示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词语丰富、精彩。在教学鹅的步态这段,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并教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前我搜索大量的教学资源资料,用录像展示、肢体语言的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使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按四步来进行。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利用谜语导入,把学生兴趣提起来,再从旧知识入手,背古诗引出新课,让学生有个知识的迁移。介绍作者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的情感教育。
(二)、初读课文,感知“高傲”。
这一环节布置学生自由读书,在读书前,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反馈中我设计了字、词、句的检查,由易到难,逐步上升。重视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同时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三)、品读词句,感悟“高傲”。
在这环节,让学生多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所写的白鹅的特点。能在自读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时让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习3、4两自然段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在这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想像说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眼听到,听到鹅的叫声看到鹅的步态,来感受鹅的尽职勇敢。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四)、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学习是为了运用,在学生感悟了鹅的高傲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话。“快乐写话卡”: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
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创设这种由内化到外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七、说作业设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和写话训练:
如果这只鹅会说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
我是“鹅语”小翻译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象在说:“ 。”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象在说:“ 。”
“快乐写话”: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
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组织语言的能力,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而且这样的写话,学生是有内容可写的,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实践能力。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结果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列,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本人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天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本人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本人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列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列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列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结果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的设定
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本人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本人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本人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本人见解的能力。
三、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列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列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本人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四、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
——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方法
①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天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
①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列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列》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列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本人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水》说课稿01-04
语文《猫》说课稿01-05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8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
语文《观潮》说课稿01-11
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