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02 23:45: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理念:

  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这部分主要在第二课时完成。)让学生在了解文章之前扫除阅读障碍,使学生能更好的感悟文本。在学习课文时潜心涵泳、诵读体味,读中感悟、启思中说写、促使学生在言和意的体会中进行感悟、内化、转换。在教授课文时,我采用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大意后,体会老汉的不简单;再细读文中,感悟老汉的伟大。使老汉的形象一步一步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从而使老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情感生发,激起了对老汉的敬佩之情。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查字典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主要内容)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四)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2.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3.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

  (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4.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5.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文章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发放声读7——22自然段。

  (五)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教后反思: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认为我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未来的交通工具》是小学低年级的一篇作文,此作文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看、说、画、写四个重点,并让学生大胆地展开幻想的翅膀和培养创新精神。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未来的交通工具》,是教学生写一篇简短的写话作文,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已准备好的交通工具图片,学生再把所观察到的交通工具图片,通过自己的思维组织语文,把九句简单连贯的话说出来和写出来。

  此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连贯,注意纠正学生把话说清楚、明白,并且让学生介绍自己怎样设计的“未来交通工具”,学生落实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说教学流程

  此次作文教学主线是让学生“眼到、口到、手到”,也是我设计这次作文教学的主要流程。当然了,课前离不开把学生带入情趣。由此,我给学生设个悬念。同学们,老师跟你们做个简单的游戏:你们知道老师的兴趣爱好吗?由老师与学生对话,引出我的兴趣爱好是旅游,并且从这明白地告诉学生,我是搭车或者乘飞机去的,这就深入的揭开了课题,为教学流程作了铺垫。

  1、观看交通工具图片

  教师把自己所有的图片设计一张一张的展示给学生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工具的样子、构造,并指出陆海空三种交通工具,除了老师所展示的交通工具外,学生还指出了许多交通工具。

  2、说与画未来的交通工具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过去、现在的交通工具的优点,这些优点学生满意与否,并且说说自己心目中喜欢的交通工具,即说出它的功能和作用,还可以给目前的交通工具挑挑毛病。再把自己创新或改装的真实想法告诉大家,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动笔画一画自己心目中未来的交通工具。

  3、写与展示未来的.交通工具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很快画好了自己未来的交通工具,教师巡视后,确定学生都画好了,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积累、组织语言,给交通工具定个题目,用自己连贯的语言从功能与作文等方面写一小段话。其次,让同桌之间互相介绍交通工具。最后,学生推荐代表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自己的交通工具介绍给同学们,重要是介绍它的样子和功能以及它的优点。

  我所设计的这篇作文教学流程是根据低年级的特性,因此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都围绕“观看、说话、写话”为教学主线。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在大班量的守恒学习中,长度守恒是幼儿最先接触的守恒问题。长度守恒是指两个长度相等的物体,即使位置、形状发生改变,其长度仍然保持不变。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大班数学领域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初步认识量的守恒,能不受外形、摆放位置等变化的干扰,基本保持量的守恒”。幼儿处于大班上学期,已初步具有测量、比较的经验,能依靠表象进行思维,认知活动的概括性也使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增强,但仍显表面化、肤浅化。因此利用幼儿身边熟悉的材料,在游戏操作中学习长度守恒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次活动的设计就是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摆一摆中理解长度的守恒,对长度守恒有初步的概念。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认知领域的目标,及我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出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长度守恒现象。

  2、能不受物体位置、形状等变化的干扰,理解长度守恒概念。

  3、在活动中养成小心验证的科学品质。

  三、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在游戏操作中正确感知长度守恒的现象。

  活动难点:使幼儿做到不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干扰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

  四、说教法、学法

  围绕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活动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操作法、游戏法;学法有观察法,合作法等。并且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和实践,从而为突破活动重难点打下基础。

  五、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

  1、教师演示材料:黑板 双响筒 铅笔两根一组,共五组 投影仪

  2、幼儿操作材料:毛根 丝带 毛线 绳子 纸条 电线 塑料绳(每种2个)小棒(双色各10支)

  六、说活动程序: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及重难点,我将整个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一)通过改变物体摆放位置,感知长度守恒。

  (二)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感知长度守恒

  (三)通过等长且数量相同的物体随意造型,感知长度守恒。

  第一环节:直观教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在这个环节我运用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操作法;学法有观察法,操作法)

  活动一开始,我带领孩子们进入神秘的“线条王国”,首先请幼儿以目测的方式感知平行摆放的两支铅笔,幼儿能够较快的判断出两支铅笔一样长。有了这层的感知后,第二步难度递增,变化两支铅笔的摆放位置,铅笔位置改变后,幼儿的判断也出现干扰。这时引发幼儿的思考:这两支铅笔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我充分给予幼儿表述的机会,并引发幼儿想办法证明到底谁长谁短?并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幼儿采取比较的方式,验证出两支笔是一样长。同时,在幼儿验证过程中,我引导幼儿共同关注验证的步骤:一头对齐后再看看另外一头是否对齐,如果对齐说明他们一样长。让幼儿感受验证的严谨和数学的科学性。最后,在孩子们判断比较后,引导幼儿发现秘密,做出小结:一样长的物品,虽然摆放位置改变了,但它们的长度不变。

  第二环节:游戏过程中动手动脑,在探究解决问题中学习。(在这个环节主要运用的教法是操作法;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游戏法等。)

  1、找一找──在这个环节,我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宽窄不同,长度相同的纸条;颜色不同,长度相同的毛根、毛线、电线、大绳、丝带等等,相同材料,一样长的找朋友。

  2、变一变──引导幼儿改变物体的形状,看谁变得最有创意。

  3、说一说──启发幼儿相互猜测改变了形状后它们还一样长吗?为什么?怎么验证?

  幼儿在自由的操作、游戏之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这时师幼(配合投影仪)一起验证结果,发现:

  1、两张纸条宽窄不一样,但长度相同,形状变化后,长度不变。

  2、相同长度的毛根,电线,不管形态怎么变化,它们的长度都不会变。

  3、大绳、丝带、无论摆出什么样的图形,它们的总长度是不变的。

  在幼儿讨论和交流自己操作的过程后,我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小结:只要是长度相同的`物体,不增加,不减短,无论宽窄、颜色、形状怎么变,长度不变。

  第三环节:讨论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形成长度守恒的感性认识。(教法我运用了游戏法,操作法;学法有观察法,合作法等。)

  在这一环节,我把幼儿分成两组,竞赛游戏的趣味更加浓厚。我用一句话引出第三环节:“在规定时间内拼一条首尾相接的小路”,这句话激起幼儿跃跃欲试的情绪,每组幼儿通过商议,合作拼出不同造型的首尾相接的小路。这时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这两条小路是一样长吗?为什么?怎么验证?”在幼儿充分议论后,发现小棒的数量和长短是一样的,得出结论,这两条路的长度是一样的。最后大家通过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小结出:相同长度,相同数量的小棒,无论拼出什么造型,长度不变。

  七、说活动延伸:

  益智区——投入两根长度相等的绳子,用剪刀将其中一条剪成段,让幼儿再次判断长短。

  美工区——数量与长度相等的吸管、火柴、毛线、毛根、绳子让幼儿拼出不同的造型,判断它们的长短。

  家园共育——请家长抓住机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物品,迁移长度守恒经验进行比较。

  八、说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身边感兴趣的现象人手,形象地将数的守恒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便于幼儿掌握,活动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将大家的知识经验加以交流和反馈,达到教学的目标。

  整个教学以进入线条王国探秘为主线,把各环节串联在一起,各环节层层递进,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完整性和主题性,便于幼儿掌握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主探索,提高了观察力,在愉快的操作中感知数的守恒,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

  但活动中也有遗憾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让教学更加灵活;因为时间的关系,所展示的环节也略显单一。

  以上是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组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出了江南乡村四月的美丽景色及人们忙碌劳作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选编本文旨在带领学生走进田园,感悟田园风情,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结合单元主题,根据文本特点,依据新课标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

  3.学习古诗,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

  教学重难点:

  《乡村四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我将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等方法解诗意,入诗境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将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情,树立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人生观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品读感悟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的学生很少有走进田园,参与劳动的机会,基于这一点,我巧设情境将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带入那如火如荼的劳动现场,感受田园的美丽,乡民的勤劳。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三、说学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央。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注释,大胆想象等方式理解诗意感悟诗情,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是: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初读古诗,读出诗韵;研读古诗,想象悟情;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正确流利地朗读是读懂古诗的前提,本环节我先请学生自读,读正确读流畅。教师随机对容易读错的“蚕桑”“了”进行指导,为深入学文扫清障碍,突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再引导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诗韵。

  (三)研读古诗,想象悟情。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本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借助插图、注释、大胆想象理解诗句,引导学生以核心词“遍”“满”等为抓手体会乡村四月的`勃勃生机,美丽动听,再深情朗读,读出诗情读出画意,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学生对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教学中应注意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文本中的价值取向,还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学习后两句时我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生活积淀,体会乡村四月的的忙碌,村民的勤劳,及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进而引导学生,继承光荣传统,树立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人生观。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身为师者古诗教学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作业便是背诵并默写《乡村四月》。第二个作业是结合对古诗的理解,展开大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写乡村四月。读写结合,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板书展示了诗歌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力求清晰明了呈现课堂内容,深化课堂所学。

说课稿 篇5

  一、活动分析(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单元 我的动画乐园”的 “活动1 探索动画奥秘”。本活动通过上网欣赏、收集动画作品,了解常见的网页动画,然后,通过分析生活中实例和动画作品,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即欣赏网上动画、下载并分类保存动画和探究动画原理。本活动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兴趣,是学习活动2制作我的动画的前提保证。

  二、学情分析

  教材为非零起点,对于非零起点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因特网的基本应用,则可以适当扩展,增加任务的.难度,例如让其自行上网查找下载flash动画的方法,并在课下进行尝试。网上搜索一节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关键词搜索的使用较熟练,但由于经验不足,在搜索关键词的选择上还不够准确,教师应适当点拨。本节课活动内容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网络动画又是学生喜闻乐见,因此学生兴趣很高,但学生在网络上易受无关信息的影响,容易脱离课堂,对此教师要布置明确任务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完成本课学习。动画原理的日常应用也很多,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它,对“视觉暂留”现象的理解很重要,但该现象对初一学生有点抽象,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直观的、容易理解的内容给学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因特网上常见的两种动画类型;flash和gif。

  2、掌握搜索网上flash动画及gif动画及保存gif的操作方法及技巧。

  3、了解“视觉暂留”原理,理解动画产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搜索引擎,搜索flash动画的过程。

  2、体验搜索、保存gif动画的过程。

  3、通过分析“视觉暂留”现象,理解动画产生的原理。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通过搜索flash动画和gif动画,培养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能力。

  2、通过下载并分类保存gif动画,培养学生下载保存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动画的欣赏,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审美能力及对动画的热爱。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网络搜索、保存和欣赏flash动画及gif动画。

  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理解动画产生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视觉暂留现象及动画产生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法、学生互助学习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实例研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环境

  硬件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软件环境:传奇网络教室软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流程

  九、课外拓展

  请同学在课下尝试从因特网上下载flash动画及视频。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里《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的第四个活动主题。本主题安排了2个课时,本案例设计是第1课时。《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是在学生学习了“我身边的交通事故”、“为了行人与车辆的安全”、“人人都应懂得的道路语言”后,以“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规则”为重点,以“珍爱生命”为最高诉求的学习内容。本课题在教材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究的内容是前三课的终结与提升,它既承前了学生对交通事故、交通语言及行人、行车安全出行的认知积淀,又进一步从生命的意义、规则的保障方面提升学生对有关道路交通安全规则(尤其是行人出行与乘车常识)的建构,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观察、分析、统计能力的培养。通过本活动主题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掌握安全出行、乘车的方法,树立安全意识,形成珍爱生命和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为此,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的地位、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交通规则。

  (2)、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初步形成珍爱生命,自觉遵守规则的态度。

  3、重点和难点:

  (1)、搜集生活中的资料,说明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

  (2)、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把平安留给自己,把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记在心中。

  4、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身边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

  (2)、教师准备各种有关交通规则的资料和课件。

  二、说学情:

  本人执教的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80﹪来自全国各地农民工的孩子。他们对交通安全的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交通规则普遍生疏,因而安全教育更为重要。他们大多在十岁左右,已经在课改理念下浸润了近四个年头。如果能在教师的有效地引导下,他们一定能对《珍爱生命、遵守规则》进行高质量的体验、活动与探究。

  三、说教法:

  本课题主要教学方法与方式:

  1、情境体验法。道德情感具有情境特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育情共鸣、互动体验、励行内化是本课的主要手段。在《珍爱生命、遵守规则》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篮球里的女孩》这个极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交通事故录相,让学生深刻感悟到生命是如些脆弱,生命是如此唯一,生命是如此珍贵,遵守规则是如此重要。情境体验教学法,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探究解决问题法。教学活动主要探究厘清:①我们身边的交通安全隐患。②为什么如此之多的人与车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③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人有什么心理?

  因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生活性、社会性决定了本课程教学的生成性。在以上的几种方法中,我还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我们的小课堂变成社会生活大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生共融的教学生活。

  四、说过程:

  根据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观看视频 导入新课

  本教学一开始便创设情景——播放录像《坐在篮球里的女孩》,用其充满童稚声音泣诉着车祸给她带来的灾难。一个可爱的女孩,原本有如花的生命,但是现在她只能用篮球作鞋,二手撑地艰难而行。她走路拖动篮球时与地板摩擦发出的“涮!涮!”声音,一次次激荡着学生的心灵。这是控诉的声音,她在控诉着违规的车辆,控诉着违规的驾驶人员;这是警示的声音,告诉人们违反道路交通带给社会、家庭、人们的必将惨重的生命代价。作为教学设计,引用这一录相片断,从境生情,从情生行,可促成规则的“他求”变成学生自觉行为。通过情境的体验后引入课题:珍惜生命的根本保证是遵守规则。(板书):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

  (二)、直面交通事故 感受生命的珍贵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在观看了《篮球里的女孩》后,我又接着出示交通事故图片,让学生直面交通事故,让学生情感在事故的情境中激发, 在体验中感悟:“小小的随意却是生命的代价。” 课件中一幕幕飞来横祸,一朵朵凋谢的花朵,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镜头,让学生身临其境:因为小小的随意,稍纵即逝的瞬间导致人世阴阳分隔。②、探究农村儿童节虎子的碰到的问题:有的马路没有人行横道(斑马线),应该怎么过?农村交通安全设施相对较差,虎子的碰到的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农村的学生遵守规则也是我们的.责任。探究的方法是:小组讨论,汇报发言,归纳梳理,上台演示。探究的目的就是要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知道珍惜生命的根本保证是遵守规则,懂得规则并遵守规则。

  (三)、学习交通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

  本环节我以图片入手,以看图片找隐患与学习交通规则相结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渗透交通规则知识,如:在学习第69页第二幅图时,我相机补充并出示第七十四条条例:行人不得有的行为,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简单枯燥的说教式教学。探究的方法是:小组讨论,汇报发言,归纳梳理,上台演示。探究的目的就是要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知道珍惜生命的根本保证是遵守规则,懂得规则并遵守规则。

  (四)、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本教学段落有二大环节:第一个环节主要内容是讨论第71页三种看法对不对。第二环节是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通过讨论经,让学生意识到:违反交通规则及存有侥幸心理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五、总结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之一。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规则必须人人做起,从小做起。但是,现实生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求别人容易,要求自己更难。因此,我们必须把教育指向学生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学习做人。在此,本教学段落把交通知识编成儿歌让学生以便今后时时处处提醒自己。

  本课教学流程与学生情感一样跌宕起伏,波澜万状。通过教学我们可期待:交通规则得以强化,珍爱生命、遵守规则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建构。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提升,安全自护的方法得以掌握,学生出行、乘车的安全习惯于得以培养。本课题教学立足四点进行教学:①、“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②、“以儿童生活基础,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③、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④、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粗心的小画家》是一首活泼、诙谐的儿童歌曲,曲调十分流畅。歌曲结构为五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2/4拍。歌曲以富有童趣的语言表现了小画家丁丁粗心大意,画动物缺腿少尾的故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

  1、学生能学会《粗心的小画家》,并用明亮的声音、生动有趣地进行演唱。

  2、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歌曲的自主创编。

  3、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做事情要认真、细心。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演唱《粗心的小画家》教学难点是: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引导学生自己编创歌词,并用新编的歌词进行演唱。

  二、说学情及教法

  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活泼好动、好奇爱玩、模仿能力极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激趣诱导、趣味游戏、引导感受、启发创造等多种方法,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

  在我的课堂实现玩中学,乐中学。

  三、说学法

  音乐新课标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我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以反复听赏、参与体验、自主创编等学习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为教具来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把握,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故事引入,激趣乐学。

  (二)互动游戏,一问一答

  (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

  (四)善于观察,自主创编

  下面具体介绍我为本课设计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趣乐学。

  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地导入作为前奏,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一开始,我将歌词巧妙地串联在一起编成丁丁的自我介绍。并告知学生有问题要提问,让学生仔细去听。此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画外音,丁丁的自我介绍:同学们好!我是希望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我叫丁丁。我是一个小画家,有一大把彩色铅笔。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可是什么都会画呢!这一环节的设

  计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让他们尽快进入课堂。

  (二)互动游戏,一问一答

  这里我采用了有趣的有节奏的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和学生进行互动游戏:师:谁说他是小画家?生:丁丁说他是小画家。师:什么东西一大把?生:彩色粉笔一大把。师:他对别人怎么说?生:他对别人把口夸。师;哪些东西他会画?生:什么东西都会画。接着出示丁丁的四幅画,让学生自主地观察和发现问题,我依旧会以“一问一答”有节奏的读歌词的形式来提问学生,这次不同是要加上动作来读。(目的是为了解决附点节奏的难点)师:画只螃蟹几条腿?生:画只螃蟹四条腿。师:画只鸭子什么嘴?生:画只鸭子尖尖嘴。师:画只小兔什么耳朵?生:画只小兔圆耳朵。师:画匹大马没什么?生:画匹大马没尾巴。使他们产生浓厚兴趣,不知不觉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

  新课标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多听、多感受,在反复地聆听中学会这首歌。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2个步骤:

  1、反复听赏,整体感知

  我依旧会以鼓励性的语言来继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真能干,此时我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多次的听赏这首歌曲。如:听出这

  首歌的`旋律变化等。每一次的聆听都给学生以明确的任务,而不是让学生茫然地去听。这样反复地听赏后,学生不仅能熟记歌曲旋律,也为之后歌曲的演唱处理打下基础。

  2、学唱歌曲,感受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我会用提示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用和谐、自然、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在学生演唱欠佳的地方稍作点拨并进行范唱和单独学习,从而很容易地攻克本课的重点,难点。之后通过男女对唱、分组演唱、单独演唱的方式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和巩固歌曲。

  (四)善于观察,自主创编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要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学生学会歌曲后,我依据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科综合的原则,将音乐、美术两门姊妹艺术相结合,让学生自主观察并帮助丁丁改正画中的错误,画出正确的画法,让学生在音乐课上不只能是小小音乐家,还是细心的小画家,并由此让学生创编出新歌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演唱,将整个教学推向高潮,在课的最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告诫他们做事情一定要认真、细心,千万不能粗心大意,最终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具体形象地报道了昔日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却变成今天一望无际、干枯萧条的茫茫荒漠的现象和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此课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较为重要。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搜寻信息,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的能力,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揣摩语言,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词语,体会作者惋惜、悲痛的感情及强烈的忧患意识;

  (3)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

  探究文本,品味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并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教学难点:

  (1)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二、学生分析:

  5班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能适应较快的学习节奏。并且,5班的水平较高,思维比较活跃,整体感知课文,搜寻信息的能力较强。只是对于语言的品读稍显弱势。

  三、说教法: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很适合学生自读。故将“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及消逝的原因”等问题设计在导学案预习环节,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老师课堂上明确。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然后根据学生的弱势,将教学重难点设计放在“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并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上,并做适当拓展延伸,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法,指导点拔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独立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安排:

  (一)教具介绍: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形象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前作业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至少两遍,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完成导学案的部分习题,主要涉及字词的疏通、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及消逝的原因等)

  (目的: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上课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1、检查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投影,请学生朗读,师明确,全班齐读)

  (目的:强化基础知识)

  2、导入新课及题解。

  (1)导入设计:

  罗布泊知识介绍,在投影它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生发的困惑:昔日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的罗布泊为什么到今天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呢?于是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目的: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2)解题

  A.从课题来看,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泊”就是湖,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失了。

  B.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我们自然要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后果?教训是什么?这篇课文将满足我们求知的欲望。

  (目的: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明确思考题答案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并要求学生美读)

  ②过去罗布泊又是怎样一个地方?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并学生读出恐怖的语气)

  ③罗布泊为什么消失?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强烈的谴责之情)

  (目的: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感受罗布泊今昔的巨大的反差,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注:在这过程中穿插图片欣赏

  (目的: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强烈的视觉落差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生思考后,先将找出的句子包含感情地朗读出来,先组内说说,再带领大家品味,老师点拨归纳,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播放背景音乐)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5、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也参与其间,最后以图片的形式再投影一些典型的案例)

  (目的: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2)学习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50字左右,如能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更好,希望能引起更多同学的共鸣。

  (学生写作练习,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目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6、小结并布置作业:

  (1)小结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以强烈的号召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以达成本课的人文性目标。)

  (2)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封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让我们携手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地球!

  (目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督促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22课《桥梁远景图》。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桥梁远景图》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第一篇课文,拉开了整个文化单元的序幕,本文是一篇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文章首先说明桥梁的基本结构,然后具体描绘“桥梁远景图”,想象新颖奇特,令人惊叹。

  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打比方的方式通俗介绍了桥的基本结构,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桥的基本类型,使读者对桥梁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第二部分在过渡段承上启下之后,对未来桥梁的远景从八个角度展开幻想。

  2、教学重点:感受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感受作者以科学为前提的大胆而合理的想象。

  3、教学难点:在阅读基础上对桥梁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并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

  二、说目标:

  我觉得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三个维度进行具体设计。

  1、知识与能力:

  学会书写本课八个生字,会认本课三个生字。

  了解桥梁相关知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及生动性,领悟作者科学而大胆的想象。

  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朗读课文内容,感受本文既准确又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

  观察身边生活与通过网络、书籍自主收集、筛选信息,合作理解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勇于探究,主动积极。

  培养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大胆想象的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说教法

  1、情境导入,故事或歌曲激趣:图片、课件导入,赵州大石桥的故事或歌曲《小放牛》进一步引发兴趣。(也可以引用“鹊桥”的故事等等)2、初读初思感知语言,精读深思培养情感,再读冥思引发思考。3、立足文本,借助媒体,拓展延伸。

  四、说设计,即对本课的一点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有情境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作业设计等,今天跟大家主要交流一下:问题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作业设计。对于本课,我认为在突破重难点上可以采用这种“问题设计法”(见课件)

  (一) 具体的设计步骤(课件)

  1、 关于“准备”的设计:课前资料的搜集阅读为课堂学习做准备,第一课时的充分阅读、理解字词、了解桥梁基本知识和激发对桥梁的感情,为第二课时理解“远景”、畅想“远景”做好准备。

  2、设计“主题问题”,在结合课件、资料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对“主题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探究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件)附“主题问题”设计:

  (1)自读课文,说说将来造出来的桥有什么特点?

  (2)观察现代桥梁图片和文字,看看这些桥梁有哪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茅以升先生的哪些“幻想”已经成为现实。

  (3)读课文,想一想:按作者的设想,“将来的桥梁”有哪些优点?你觉得将来的桥梁还能具有哪些优点,谈谈你的看法。

  (4)再次读课文及资料,看看你还会提出哪些问题,小组讨论整理出来,一起交流。

  (注: 这些问题可以根据您的实际情况选用或者您自己设计更符合班机情况的问题。)

  3、 做好依托,及时延展,使学生的自主拓展落到实处。两个方面:

  (1) 在适当时机,补充作者个人的有关资料和“桥”的科普读物的资料。

  (2)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件)附延展问题设计

  (1)作者说“明天、后天的大桥,更是了不起。”你来说说,将来的桥怎样“更了不起”?

  (2)为在西二环与新华路交叉处建桥做个设想。试着为这座将来的桥梁绘制一幅“远景图”。

  五、理念的设计

  首先,我认为语文课应该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使学生成为“语言的富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设计理论思路是:在了解文本后,利用主题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独自思考体会,共同交流探究,在合作、互动中培养学生朗读、分析、想象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既积累了语言,又学习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接着,在理解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使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我觉得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活的,是具备实践作用的。其次,考虑到新课标强调的加强语文教材的开放性,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孩子的个性创意,于是就进一步设计了“延展问题”,我觉得这样总体设计下来,能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既有基点,又能一步步有序地展开,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亲切。

  六、说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编写的目的是什么?它对学生与老师究竟要起到什么作用?作为老师该如何用好这些思考练习?课后思考题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深化,为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各种能力,新教材在课后思考题的设置上做了大胆的创新和有益的尝试。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后思考题,一般都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课后练习为整体感悟课文起了导向性的作用。结合思考题存疑,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使课堂教学做到既省时又高效,所以正确地完成这些思考题,对于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切忌单打一地使用,把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词句训练割裂开来,作为作业去完成。(当然,有时也要因文而异,因题目而异,所有课文的处理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见第10张课件:本课课后练习题是放在第二课时中作为延展问题使用,并且第二个问题稍稍改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问题更亲切、更有吸引力和操作性。

  七、课下作业设计

  包括课前预习作业、资料搜集,讲完课后的阅读建议、小练笔以及同步练习作业。

  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要依据课程目标三个维度来设计,赋予它新的价值,让课外作业,不仅仅使孩子巩固知识,而且还是快乐实践、探索创新、个性发展的园地。

  本课的课下作业设计(供选择参考)(除了有关同步练习题外的)

  1、搜集古今文人笔下有关桥的诗句,感受桥所蕴含的“诗情”。

  2、在课前搜集的基础上再搜集筛选整理你自己最感兴趣的桥的图片或知识,做成一辑“桥”的资料夹。并且写写自己的认识,向往,感受等

  3、搜集有关茅以升爷爷的生平资料和他写的大量的科普读物,读一读《五桥颂》《二十四桥》《中国的石桥》《桥话》,感受他与桥深深的感情。

  4、中国古今桥梁的科学技术,不少都曾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许多桥梁样式仍继续对世界近代桥梁建筑产生影响。同时,它又是活的文物瑰宝,记载着许多珍贵的资料。推荐阅读“泥客中国”网站之“中国桥梁”。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我今天讲的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童话,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交流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准备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知识,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精读“卖火柴、擦火柴”部分;第三课时学习小女孩冻死部分,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进行小练笔。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4、初步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三、说教法、学法

  “教师教完是为学生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读和做交流的方法并配以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因此,本节课中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积累,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人文精神。

  五、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

  上课开始我先以高兴的语调询问学生每一年当中那一个节日你是最高兴的?为什么高兴?学生会说出理由,然后转折老师这一接课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发生在大年与的故事,然后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flash动画的情景朗读,接下来让学生说说听后的心情和感受。这样导入将学生引入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当中。学生自然会把自己和小女孩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在引导学生了解安徒生开拓学生视野,增长见识。

  2、初读课文,落实基础知识。

  接下来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字词知识,然后检测。这样安排可是因为六年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样做才能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3、再读课文,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这一部分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文中多音字较多、学生要达到把课文读准、读通、理清脉络就要多读、反复读。因此,这部分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练读,然后展示给同学,比一比看谁读的通顺,读的流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课文的整体,这样才能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课的结尾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检测学生读文的效果,为下节课做铺垫。

  这就是我设计本节课的想法,对于六年级语文讲读课的第一课时到底怎样上,都应解决哪些问题我也把握不准,也想借本次活动向各位领导、老师请教,这也是我们高年组教师的一个疑惑。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

哈姆雷特说课稿01-19

尊严说课稿01-17

《孵蛋》说课稿02-25

《bpmf》说课稿03-25

《左右》说课稿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