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诗歌,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太阳对人们说的话,让人们要敞开心扉接受美好的事物。
第一节就好像太阳在敲我们的门 “打开你们的窗吧,打开你们的门吧。”第二节写了太阳为我们带来了 “金黄的花束、林间的香气、晨曦的温暖和满身的露水”。第三、四节写它催促还在被窝里酣睡的人们 “快起来,快起来”,让它“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洒满人们“心的空间”。整首诗歌篇幅不畅,却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朝气,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时适合以朗读为主线展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能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 “字型结构”等方法识记生字, 借助字典识字也已经较多地成为他们识字的一种途径。
二年级的学生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读的层层推进,许多学生也能说出一些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因此,二年级的教学重心是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在识字中加强阅读,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根据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三方面,并采用了一些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
目标一:认识生字3个,积累词组4个,正确书空 “睫”,按照学过的写字规律学写 “束、枕、空、盖”;
本课的3个生字 “睫、枕、曦”没有很大的`学习难度,本班学生可以自主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读诗歌。在学生自己练习的基础上,我选择了几个较难读准的生字词语进行集体反馈,如:金色的花束----“束”是翘舌音,“枕头”的 “枕” 既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并在学生朗读中注意倾听,随时正音。“晨曦”一词,可以通过了解词义进行理解并积累。
每个汉字的字型结构不同,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也不同。学生学习书写汉字不仅要了解汉字的笔顺、笔画,还要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归纳汉字书写的规律,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因此,在本课要求书写的5个汉字中,我重点指导书空了“睫”,因为它右半部的笔画易错。其余的生字通过几个学期的写字训练,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归纳书写规律,了解它们各部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目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太阳说话的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中的词组。说说听了太阳的话,想对太阳说些什么。
语文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教师以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读书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巩固认读字词,理解重点词句,积累规范语言,用正确的语气读出太阳的话,从而达到熟读成诵。通过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歌。但二年级的阅读教学并不能仅此而已,这是第四册的第一篇课文,单元目标旨在训练学生读了课文以后能展开想象。因此,在学生读懂课文后,教师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对太阳的话。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目标三:读懂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反复读书,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读懂诗歌的最后一节的意思,我在最后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明白了 “太阳”的真正含义,就对诗歌的最后一节有了了解,与此同时,也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四.教学设计
仔细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以读为主展开教学
我觉得学生基本能读懂这首诗歌,整堂课的教学应该以读为主线,进行各种读的训练。首先是教师的范读,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享受,教师自己首先要读熟、读好课文,掌握本文朗读的基本要求:语气、语调、情感、停顿、重音、轻声。其次是学生的读,按本篇课文的内容,变换形式,让学生多读,可采用指名读、小组读、同桌读、齐读、根据提示语读等。语文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教师以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读书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巩固认读字词,理解重点词句,积累规范语言,用正确的语气读出太阳的话,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二)多种语文能力的训练
1.开放说话
教学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进行规范地开放式的说话练习,在同学们相互的交流中,感受太阳带给我们的美好,既是对情意目标的初步落实,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这一说话练习可以根据班级的情况,说话基础较好的班级不予提示,班级基础差些的教师可以提示 “什么地方”,降低说话的难度。接着,教师小结后听写一句句子,句子的听写在二年级可以开始训练了,在课堂的教学中不妨适时插入,进行操练,要说明的是句子中有两个词语 “照耀、生机勃勃”,学生可能写不出,教师可以当场书空这两个词语,让学生跟着写一写,降低听写的难度。
2.积累运用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杜文积累了一系列的词组,例:金黄的( ) 满身的( ) 林间的( )让学生既可以按照课文内容填写,也可以向课外拓展,只要恰当、合适都可以,旨在积累,更为运用。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带上她的眼睛》是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新课文,也是刘慈欣的作品首次入选初中语文教材,是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本单元前两篇是关于探险的文章,是真实发生的故事,而本文是发生于未来的科幻。本文之所以吸引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擅长埋伏笔,众多的伏笔让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二、说学情
现在的学生大多对科幻小说比较感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特别是对科幻中奇异的场景、丰富奇特的想象很感兴趣。但是深入思考,学生热衷的是自由阅读,是对故事情节的猎奇,只是了解大概罢了,这是一种消遣式的浅阅读;而课堂阅读教学则要深入挖掘,是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文本解读。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限时阅读,学会有目的的快速浏览长文的能力。学会用批注法、“学习单”及助学单探究研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以“平静”一词立骨,理解震撼心灵的人物精神;探究伏笔手法的精妙,了解引人入胜的构思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较长科幻小说的能力,并从课内的有限阅读走向无限的课外阅读。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平静”一词立骨,理解科幻小说中的人性美,促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找出伏笔和照应并理解其作用,易混点在于伏笔与铺垫。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是勾连所学两篇探险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区别探险与科幻的异同,二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心里直奔科幻中震撼心灵的内容的解读。
(二)自主选择“学习单”,并探究研习:
1、请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学习单”独立学习,勾画批注。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三个有难易层次的“学习单”,便于各层次的学生能够“一课一得”。
2、分享“学习单”的学习成果:同学们认真倾听,质疑提问解疑。
“学习单3-3”内容简单,意在关注科幻中的科学真实,并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
“学习单3-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全文的核心词“平静”,以“平静”一词立骨,根据学生“震撼心灵”的理由抓关键词句、标点等,联系人物的处境层层追问,层层解疑,巧妙勾连古诗词,理解人物小姑娘“大英雄”的人性光辉。
“学习单3-2”构思精巧:伏笔与照应,由教师最初的阅读体验引出知识点“伏笔与照应”,重点在于尊重阅读感受,引导学生重视心中的阅读疑问,重视自己内心的阅读感受,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推荐阅读:让学生推荐片断,教师推荐获得“雨果奖”“星云奖”的作品,一看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二是将学生由课堂上有限的阅读引向课外无限的阅读,丰富视野。
(四)作业单:两个想象片断的写作,均来源于文本又延伸了文本。
第一题由第16段的“……”想象,此题要根据上下文写作,注意连贯。引导学生从味觉角度写作,与文本照应。
第二题想象20年后“我”的地航船在地心与小姑娘度舱体对接成功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解决现有“故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送锦语,再次强调要以敬畏之心和景仰之情走向阅读走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六)说目标达成: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思考,能准备把我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勾连诗词丰富;伏笔与照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找准并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难点突破。“推荐阅读”与想象写作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维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也就是说,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恩格斯曾经说过:“生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世界是因生命而精彩!”这句话道出了生命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生命的奥秘》一课即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开始,再感受自己生命中所承载的爱与关怀,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美好,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后一课“怎样珍爱生命”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内容“我在成长“第6条:“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与家庭”第1条“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1、从生命的小问号入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生命孕育的常识,感受生命的神奇,为自己的生命感到自豪。
2、通过营造温馨的氛围,引导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学校和社会的关爱,认识到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
3、通过展望美丽的人生历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从而树立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注重活动性,倡导在活动中发展。因此,我设计了11个小活动贯穿于本课。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网络、课外书籍等途径查找资料,通过PPT来展示自己的资料,通过写作来升华自己的感情,通过讨论交流来促进同学间的沟通,通过手工制作来体现自己的爱。这些活动无不体现了孩子们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社会性发展。
四、教学过程
我将用三课时引导学生开展本课的活动。
(一)激趣导入,感受生命的神奇
为了顺应孩子们好奇的天性,我以讲“小胚胎的故事”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了解生命孕育的基本常识。
1、课前通过访问妈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自己”从一颗受精卵长成婴儿的'有趣过程,把它以童话形式写下来,或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分组交流。
2、课前通过向家人了解自己出生当天的故事,记录一个最感人的小细节,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3、课前思考自己还有哪些关于生命孕育的疑问,通过科普书籍和网络等途径解决疑问,并用卡片形式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举办交流会。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命中的关爱
如果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铺垫,那么这一课时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把握重点,我将作如下引导:
1、引导学生根据对妈妈的了解进行一次小调查,记录并在课堂上交流调查的感想;联系课本第4页的两个故事,试着给自己列一张“母爱的账单”,由此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无私的爱。
2、通过续写小诗《父爱如山》,感受父爱的伟大与无私。
3、通过“寻找生命中的守护天使”,启发孩子们去发现更多的社会之爱。
4、通过设计爱心明信片,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三)展望人生,明白为什么要珍爱生命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更为稳定、不再满足于问“这是什么”,而开始问“这是为什么”的特点,这一课时的内容就成了本课教学要突破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回忆、感悟。我是这样设计的:
1、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提问: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这人生的五个阶段中进行选择,你最愿意停留在哪个年龄阶段?为什么?而人生可以做这样的选择吗?由此引导学生感受人生每个阶段的美好。
2、引导学生将人生划分为几个阶段,并写写每个阶段的人生目标,可能遇到的困难等,由此引导他们感受到要珍惜每一个年龄阶段。
3、引导学生说说对死亡的理解或印象,了解五花八门的名人墓志铭,并通过为几十年后的自己写一段墓志铭,来感受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虚度人生。
4、引导学生通过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来表达自己需要珍爱生命的愿望。
五、教学评价及反思
新课标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作出终结性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我在教学中会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力求除了达到三个教学目标以外,更能引导孩子们尝试自己探究感兴趣的生命话题,学会解决问题。当然,教学设计中的交流讨论等环节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有待于我在实际教学中更深入地去引导。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古诗《所见》一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易懂,用词凝练,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诗抓住牧童动作、心里的变化描绘了两幅图,“牧童骑牛欢唱图”和“牧童捕蝉图”,以此来显现出儿童夏天的趣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所、牧、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并能背诵古
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反复诵读来感悟古诗;
通过识字交流,学习识字方法;
通过质疑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孩子养成乐于诵读古诗的习惯,养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书写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养成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
3、质疑法:通过学生自我质疑,小组交流,这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4、以读代讲法,反复诵读:本诗语言朴实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训练学生看图说完整的.话。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
2、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本课当中识字量比较少适合随文识字,板书《所见》即可学习“所”字,并进行扩词训练。其他四个字则可以学生找出诗人看到的事物以及干什么,老师便可以板书“牧童”“捕蝉”“闭口立”,板书时随机学习生字,并交流如何记住,探讨好方法。然后再回到课文中,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巩固识字。
3、再次诵读、解决疑难
(1)学生诵读古诗,圈出疑难点。
(2)小组内探讨疑难问题进行解决。
(3)小组内提出问题,全班课堂交流解决。教师相机点拨。
(4)再读古诗,感受牧童的活泼好动的性格。
4、反复诵读,背会古诗
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如个人自由练读,同桌互读,男女生赛读,限时背诵选出背诵小能手。
5、指导书写,进行展评
出示要求会写的三个生字“诗、林、立”
(1) 学生观察,说一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木字
旁的书写,捺变成点)
(2) 教师范写,生书空笔顺。
(3) 学生描红,练写。
(4) 投影,课堂展评,修改。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本课纪录了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和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社会局势和重大事件。前接夏商西周的社会体制,后引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了春秋战国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状况,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建立全局的观念,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知识。因此,学好本课知识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对各种事物、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索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喜欢了解各种历史事件、人物典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当有所收获并有机会当众展示时,他们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和信心,进而对学习历史产生更大的兴趣。然而,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给予恰当的引导、讲解。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鉴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接受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快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并记住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举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②能从材料中归纳出齐桓公能够称霸的原因;③借助书中材料讲述“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等历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④识读地图,说出战国七雄名称及具体位置。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快速浏览找出春秋战国的时间段和具体成员,反复强调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②阅读文字及相关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进而归纳出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学习并提高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与能力;③讲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故事,加深对当时社会局势及历史人物的理解;④识读“战国形势图”,并与“春秋形势图”进行区分,找出战国七雄的具体位置,编制口诀帮助记忆;⑤借助地图理解“合纵”、“连横”策略及功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了解与分析,逐步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竞争,对这一时期斗争的复杂性形成感性的认识,认识到这些竞争对历史的进步具有的推动作用;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典故,学习齐桓公、管仲等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品质(如任人维贤、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初步了解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学会论从史出,逐步建立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4、确定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难点是对“合纵”、“连横”策略的理解。
四、学法、教法
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新探索的广阔空间。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优势的前提下,采用直观法、比较法、演绎法(如讲故事、演小品)、互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打造课改新思维,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本课整个教学流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次做到:进入情境—熟读教材—思维跟进—个性展示—小组PK—点题总结
(一)进入情境(产生强烈的求知)
展示上节课所学的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并提问:“假如你是西周分封制度下的诸侯,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这时,学生开始快速进入角色,加速思考,踊跃发言。鉴于初一学生正处在心理叛逆期,部分学生提出了“造反”的主张(上节课已有疑问),所以进一步提问:“有的诸侯想“造反”,那么他必须在哪些方面做出准备呢?”学生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进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同学们的猜想是有一定道理的,西周分封制存在着极大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实力不断增强,甚至超越周天子的实力,于是他们不再听从周王号令,成为了地方的割据政权。而这些诸侯之间又存在着诸多矛盾,于是战争不断,产生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点题)”
这样设计能够联系上节西周实行分封制,照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战乱局势的根源有了初步的理解。还能解答学生在上节课中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熟读教材(为进一步参与课堂打下基础)
1、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快速浏览正文,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春秋五霸指的是谁,战国七雄指那些国家。(启发诱导、自主参与)
学生快速翻书马上能找到答案,并争相汇报成果。这样他们就能对本课内容大框有了直观、准备的了解。因为起止时间、春秋五霸名称和战国七雄成员国是本课的基础的、常识性的知识,所以同一问题我让几位同学反复做出回答以便加深印象。接着,我带领全体学生进行一分钟记忆。学生马上兴致高涨,争分夺秒地来背诵。这种方式既强调了重要的知识点,明确了主要学习内容,又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全班学生都能马上进入历史学习的节奏,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也为以后各环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阅读新课,看看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发生过哪些大事。问题简单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容易完成。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目的性强,而且能激发他们自主尝试着感知学习内容,借助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进行语言处理的能力。
(三)思维跟进(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展示)
1、 “春秋五霸”
(1)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位霸主,重点让学生了解齐桓公争霸成功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字和观察书中和齐桓公相关的图片、地图,分组探寻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再汇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及时的鼓励、点拨。引导学生对汇报上来的较为零散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口头归纳之后,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独立完成书中问题框的问题,用自己的话去解释“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该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果积极思考、认真倾听,很容易完成。我这样设计的用意是让学生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按老师的要求去想去看的好习惯,并能体会到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思考而解决问题的极大满足感。
“尊王攘夷”这一概念较难理解。学生可以结合书下注释,谈谈自己的认识。这也能提高学生看待历史现象的角度和方法。
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标志性事件是葵丘盟会,教师点到即可,不需多做探究。
(2)春秋五霸中,还有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相对比较重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材料讲讲“退避三舍”的典故,让他们对晋文公这个人物有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为晋楚争霸,了解楚庄王争霸的艰巨性和持久性埋下伏笔。秦穆公书中没多言,他为秦国的逐步强大做出了极大贡献,教师点到即可。
(3)此外,“春秋五霸”还有另一种说法,结合书下注释让学生了解即可,如有时间可在学习完新课之后,引导学生讲讲吴越争霸、卧薪尝胆等故事。
2、“战国七雄”
同时出示“春秋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让学生明白时间的过渡,并引导他们去发现两幅地图的不同,这一做游戏的学习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有了印象深刻的发现,还让他们在老师的讲解之下明白了三家分晋、长城的修建等史实,过渡到关于战国七雄的学习。
战国七雄的成员国及其具体位置是重要知识点,我让学生观察“战国形势图”,学生找出七国所在位置,然后根据方位学生自行编出快速记忆的口诀。学生编的可能是五花八门,但这并不要紧,重点是要让他们有一个思考记忆并自主发现的过程,从而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这一重点。选出最佳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合纵”“连横”是本课的难点,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突破。结合“战国形势图”各国位置,秦国位于西部,相对比较强大;其它六国位于东部,实力相对较弱。于是形成了纵向和横向两种关系,于是产生了“合纵”“连横”两种策略。然后让学生阅读书上文字,对“合纵”、“连横”概念形成初步了解。再以讨论形式探究秦国为什么实行合纵政策,而其它六国实行连横政策,谈谈他们的作用。最终点出秦国的连横政策,远交近攻,取得成效,最终灭掉了东方六国。
为了使学生对战国形势有个深入的理解,可以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成语“朝秦暮楚”来解释,东部各国为各自利益,立场不够坚定,不能团结起来共同抗秦,最终被秦国逐个分化,又一一消灭。课后材料阅读中给了《史记》中秦国应对东方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及功效的文字记载,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想一想,六国合纵抗秦的策略为什么没有成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书中的资料帮助学生的理解。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同学之间的讨论,完成该问自然水到渠成。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四)个性展示(为学有余力者提供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空间,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创造的。课前我已经安排学生分组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及相关成语,引导他们用生动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在完成了课堂新授之后,学生可以拿出来汇报,可以采用讲故事、演话剧、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起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五)小组PK(在良好的竞争机制下共同提高)
本课知识虽多,但不难掌握,所以学生检测主要侧重于知识部分。学生先采取各组互相问答的形式强化已经认知的部分。教师再有选择性的就学生认识模糊或容易混淆的地方出题,供学生抢答。
随着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盛行和凤城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于是,我在课堂上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小组的划分,在每节课上提供给他们加分的机会,学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做练习的环节也更为认真,各班级内部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六)点题总结(时时关注本课重点)
经过多年历史教学,我发现本套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亮点之一就在于每单元及每课都有一个非常合适恰当的题目,本课由题目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并由学生进行点题总结,时时提醒学生关注本课重点,且首尾呼应,连贯完整。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印象与了解。
1、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了很多历史人物,你最喜欢的是谁?说说原因。(学生喜欢某个历史人物的原因大多在于人物身上的闪光品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2、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培养学生在论证问题时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逐步建立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4-95页,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从表面上看这部分知识虽然简单,但一年级的学生能在统计的过程中,不重复、不遗漏是统计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对收集的结果进行整理,表面上是在整理几种图形,实质上是在整理几组数据,这一概念的转变对学生来的说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身边具体事例、直观教学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统计的初步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更为学生以后续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扎实基础。
依据“新课标”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识规律,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收集及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有趣、音乐(小列兵)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统计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求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学生对它的认识却各不相同。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以发展,就必须引领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本课设计理念,力求体现学习是“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教法上体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的思想;学法上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本课学习活动,从学生的感性出发,通过“乐”中学,“动”中思,“比”中悟,体验统计的产生、发展过程,初步理解统计的含义。教师创设了“统计参加鼓号队人数、统计获奖情况、统计早餐”三个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环境,使教法与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设置疑问、体验统计的产生
教育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根据这一点我借用歌曲(小列兵)引入本节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教学,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说一说对乐器的认识选择那一种自己鼓掌喜欢的乐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新课标”的学科整合。引用“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喜欢那一种乐器的人最多”启发学生体验统计的产生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动手操作、引发争论、初步掌握统计的意义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经过一个积累、沉淀和深化的过程。教材的重点,往往就是学生认识上的转折。就本节课而言,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于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展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第一层:收集数据:制作小组统计图。
1、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在小组内贴上自己喜欢的乐器) 合作要求:(1)每人只能选择一种乐器 (2)贴好的小组请各组小朋友数-数各在多少个?
小组统计表
小号
长笛
小鼓
口琴
小提琴
2、汇报统计结果。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 (如;我们组有10个人,参加指挥捧的有2人,参加小号的有1人,参加大鼓的有2人,参加镲有4人,参加小鼓的有1人)这样一方面是有意识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确保统计的准确性。
第二层:整理数据:制作全班统计图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
1、认识统计图各小组长完成全班的统计图,通过表格的谁多?谁少?陈述表格好处引导学生小结:这样的图都叫统计图。 全班统计最喜欢的乐器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2、认识统计表全班互相交流数一数统计图中每种乐器各有多少的过程中寻找一种记录的方法引出“统计表”。、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完成统计表让他们介绍数数方法集体纠正,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并及时表扬。
名 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第三层:根据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渗透品行教育。
引导学生 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如:生1:__最多,__最少。生2:__比__多__个 生3:__比__少__个。并让学生互动解答根据计算结果的揭示板书课题“统计最多的乐器”通过你想对我们的辅导员说些什么,渗透尊敬师长的品行教育。
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对统计意识理解经历一个逐步丰富的认知过程,“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以上一步一步的铺垫,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将更深刻,更透彻,学生能将数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统计的应用将更得心应手。
三、巩固提高-----应用体验、梳理知识
活动1:欣赏比赛实录完成统计表
通过播放CD我校鼓号队市区特等奖比赛实录,出示图表数一数近几年的获奖情况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学生上台扳演,集体订正)。这个教学活动不但学生能学以致用,还有意识让学了解我校鼓号队的发展历程及取了得的辉煌的成绩,发散思维让学看统计表情况说一句话。这一环节主要激发学生拿省级,国家级的长远目标,从而渗透爱国、爱校、学家的思想教育。
活动2:统计最喜欢的早餐
通过出示学生熟悉早餐图片(面条、面包、鸡蛋、牛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统计最喜欢的早餐、完成统计表,再让小组汇报统计情况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解答。老师通过多媒体现场制作全班的统计图,再一次掀起学习的热潮,根据统计结果教育孩子平时注意饮食均蘅,使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舞台。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
四、对照目标-----评价整理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对照学习前共同确定的学习目标,说一说:学会了什么?学得怎么样?这样让学生参与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后,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制作一张你一家人的“年龄统计图”吗?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于参加鼓号队为主线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认知的规律,让学生在自已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教师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体验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
最后,为较好的突出本课的重难点,设计本课板书如下:
统计最喜欢的乐器
名 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指挥棒最多 大鼓最少。
指挥棒比大鼓多多少个 ?
21-9=12(个)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永生的眼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教学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而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则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明确提出,“略读课文在内容上理解上,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用精读课文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我的设计理念是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所以我根据教学目的2、3两项,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交流体会”的方法进行教学。这里的“悟”既包括读懂的`,又涵盖质疑的。这里的”读”可以是默读、朗读、分角色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这里的“交流”既可以是你喜欢的词句段落,也可以是人物特点。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本文我采用两课时教学,下面我重点来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诗歌:《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2.(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一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搂住),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2.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言语学习的起始环节,要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倒,读后订正,意在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和段落,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这是一篇感情至深的文章。
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划的部分,并联系谈谈自己的理解。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重点研读:
(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读,自由谈感受。
②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感悟)
③如果是你,你能给予他人哪些东西?
(2)“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读,质疑。
②文中的“我”是谁?为什么会为“我”而感到自豪?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如果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你最想跟温迪的外公,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
(3)把父亲的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进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的一种无私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四、设置悬念,引发下文。
1.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琳达,一开始当她得知父亲要无偿捐献离开人世的妈妈的眼角膜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她听了父亲的话以后,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琳达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她心爱的女儿——温迪时,她会有怎样的表现?
3.那个写诗的人的眼角膜是爷爷捐的吗?这个问题学生心中有疑惑,老师也很想知道,那么我们一同期待。
【设计意图】父亲的话说给谁听?父亲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父亲的话是缘于“我”对父亲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亲的话释然,“我”的痛苦难忍被父亲的平静和真诚所抚慰。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最终领悟琳达情感转变的精神力量的来源,还会对你、我以及温迪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的疑问是开课时种下的,再度提起,又一次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一节课营造了良好的开端。
7永生的眼睛
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哈姆雷特说课稿01-19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
浪花说课稿11-11
团圆说课稿11-11
傣族说课稿11-11
抱抱说课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