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小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2-01-05 04:40: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数学说课稿小学锦集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说课稿小学锦集6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整理与复习的第一课时,书P109~110的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的1-7题。

  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的系统整理和简单的综合练习,复习与整理共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巩固基础知识,及利用圆的周长、面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新授教学中画圆、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理解圆周率、掌握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此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有关图形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学习经验。本课的学习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小学阶段中综合解决平面图形问题做好铺垫。但本节课的学习,还存在这样的两个难题:一是学生尚未形成知识提醒;二是学生对面积和周长公式的正确灵活运用。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分析,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熟练圆规画圆,知道圆各部分名称及特征,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巩固圆的.有关内容,进一步积累图形认识的学习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深圆的认识,周长、面积公式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难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不同情境正确、灵活选择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定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一)回顾与整理

  (二)基础练习

  (三)综合运用

  (四)全课小结

  回顾与整理环节,以小组交流、大组汇报交流的教学方式为主,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交流。为了能让学生有条理的交流,我设计了一组讨论题:

  (1)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具体的知识?

  (2)经过怎样的过程获得这些知识的?

  (3)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4)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汇报时,教师也要有顺序得让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第一个问题的汇报,用知识点的回顾串起复习题。

  ①圆的特征,用圆规画圆

  圆的各部分名称、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提问:画圆时要注意什么?画圆的步骤?)明确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师示范画

  出示5种不同的圆,让学生明确画圆的方法、步骤以及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完成练习与应用第一题,画制定大小的圆。——学生画。

  ②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一步:回顾圆周长和面积公式,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着重对加深对π的理解。

  用字母表示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板书)

  第二步:计算刚才所画圆的周长和面积。

  注意选择合适的公式、合适的单位名称。

  第三步:用表格形式提供部分数据,先出示第一行。这里从上一题的直观到这里的半抽象。

  第四步:已知半径,求面积。增加难度,已经直径,求面积?明确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解释变形公式S=π(d/2)2,完成表格第2行。

  第五步:变形。出示第三行,问:已知什么?求什么?讨论:直径、半径、面积,先求什么?

  第六步:完整观察这张表,思考:给你什么数据,你也可以求出其他三个量?适当补充已知面积,求半径、直径和周长。明确,关键要先求出半径。这里,从半抽象到完全抽象成文字。第七步:练习与应用第三题。

  ③综合练习。

  第一步:解决讨论题三。

  第二步:出示生活中圆的应用:树的投影、震区、陨石坑及补充知识。

  第三步:还有类似与圆有关的自然现象吗?

  第四步:练习与运用7。确定解题步骤,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明确求什么?必须要知道什么?(每分钟行驶的米数,也就是速度。)

  ④课堂小结。

  由练习与应用7引出,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圆的周长和形成问题)

  六、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特征:师师范画的圆,标注圆心、半径、直径。

  d=2r,r=d/2

  圆 圆周率:π=周长/直径 π常取3.14

  周长:C=πd或 C=2πr

  面积:S=πr2或S=π(d/2)2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有关线段、角的概念、公理、性质,以及线段的画法之后学习的,角的画法是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为后继学习中能正确合理的画出角,能根据角的关系解决几何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画角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的角;

  (3)、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类比思维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

  难点:画角的和、差的第二种方法(移角的方法)。

  二、教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探究——主体参与性学习与类比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探究——主体参与性学习作为一种探索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如在用三角板画特殊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活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动手操作、思考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成为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

  类比发现法是学生通过已学过的方法类比总结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如:角的画法的总结与五角星的画法。它也体现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如在突破难点时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与方法的合理性,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附:教学用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

  三、学法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动手活动与类比思考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附:学习用具: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和正三角形、正方形纸板

  四、教学过程

  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和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是同学们最熟悉也最喜欢的几何图形,你能够画出这样标准的五角星吗?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画两条线段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有几种方法?如何画?

  生: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用直尺度量出线段的长度,然后计算出线段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再用直尺画出。

  第二种是:用直尺和圆规画出(生口述,师用多媒体演示)。

  师:与线段的画法类似,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角的画法。

  教师板书:§1。7角的画法。

  (二)讲授阶段

  1、借助线段的画法(多媒体形式),提出问题。

  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也可以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用量角器能测量角的度数,能否用量角器画出某度数的角呢?学生自由讨论,动手试验。

  尝试训练画一个角等于35度。

  然后教师以画65度角为例详细讲解画角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过程。借助动画,解决疑问,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作准备。

  (1)画线

  (2)对中(端点对中心)并合线(射线合零线)

  (3)描点(在相应刻度处描点)

  (4)画线(角的另一边)

  2、变式训练,提高学生识图和画图能力,突出重点。

  下列图中已给出一条射线,你能按要求画出角吗?

  (1)∠AOB=35度(2)∠COD=60度(3)∠EOF=45度(4)∠MON=70度

  3、类比画两条线段的画角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的两种方法,试探索画角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的方法

  尝试训练已知如图中∠1和∠2,画一个角使它等于∠1+∠2吗?

  然后教师动画演示突破难点。

  4、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口还需动手,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方法,加深认识,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突出重点,进而突破难点。

  例一、如图,已知∠α画出它的余角。

  (1)、让学生回忆余角的定义。

  (2)、实质是画90度角与∠α的差的.方法。

  (3)、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画法。

  (4)、教师演示动画并进一步强调注意移角方法中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和在外、差在内”。

  (5)学生完成课后练习2。

  例二、利用三角板,画105度的角

  (1)你手中的两个三角板有多少度的角?利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角,比一比谁画出不同大小的角最多。(15度、30度、45度、60度、90度、180度、…………)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有什么规律?

  (3)你能利用三角板画出105度的角吗?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学生板演画图,教师板书画法。)

  (4)教师动画演示并作评析:利用三角板画角,需设法用30、45、60、90、180度的角的和差表示。

  (5)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1、2

  例三画本书开头的五角星。

  1、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正三角形、正方形试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它们的中心,探索正三角形、正方形的画法。

  2、教师演示正三角形、正方形的画法。学生总结画法并画出五角星。

  3、师生一起听国歌欣赏红色五角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并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终结阶段

  (二)

  1、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概念,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

  学生完成四道练习题。这四道题都采取了直接使用量角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难度中等,使学生接受画角的方法,并能使用工具解决简单几何问题,同时为下一步的学习与提高打好基础。教师等学生完成后,叫成绩中等的学生起立回答,如果有错误,让其它学生起立纠正。

  2、课堂小结

  通过对角的和、差的两种画法的小结,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重难点。

  3、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5第6(3)、7,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数学说课稿通用模板

  各位评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___________。首先,介绍下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____________》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___册(__)第___章第____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占据_______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2、能力训练目标:

  3、创新素质目标:

  4、个性品质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突出重点

  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突破难点

  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应着重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学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 指导。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 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______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 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 减负”的目的。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来说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相关阅读:小学《植树问题》说课稿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七、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四小节轴对称图形。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3.教学目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3)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教材和连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4.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5.教学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五、说课过程:

  第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1、(出示两幅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一幅图比较美?哪一幅图不美?为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幅图不美。(教师手举不美的图画)因为这幅图的左右两边大小不一样? 有没有办法使两边的图形画成一模一样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通过让学生观察色彩鲜艳的蝴蝶图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第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电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P121的枫叶、蜻蜓、天平三幅图)

  (电脑操作)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等。

  (通过观察,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师进行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学习。)

  第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1、(电脑演示)并让学生同步进行模仿操作。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把它剪下,再把纸打开,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认识对称轴。

  (教师板书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电脑形象的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电脑出示练习)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观察判断,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第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和找出对称轴,(投影出示P122页的方格图)让学生把学具中的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2、让学生折一折之后,汇报结果。

  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重点指导折圆的对称轴。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就是本圆的直径。

  (在操作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找对称轴,运用电脑演示练习1的1一6题。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第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一、)综合练习。

  1、游戏。全体起立,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3、判断: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1)下面的数字或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G H

  (2)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口 工 用 中 由 日 直 水 清 甲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美的。谁能举例说出哪些汉字可以写成轴对称图形吗?)

  (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4、配乐剪轴对称图形比赛。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彩色纸用对折的方法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贴在白纸上。并把剪得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图形较美?为什么?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竞赛,目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节;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轴对称图形的美。)

  5、观察并说出下图的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A与A'、B与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这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归纳小结。

  设问 :今天学了什么?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对称轴?

  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新课后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

  现在能把两侧大小不同的蝴蝶图画成一模一样吗?(教师拿着新课引入时的不对称的蝴蝶图)

  (前后呼应,解答课前疑难,目的是检查学生活用知识的情况。)

  全课小结:这节课,我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附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一、说教材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里面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对除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展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称为平均分。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紧接着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由多次经历的“平均分”的过程,找出平均分的方法,并在头脑中由感性思维而形成抽象思维,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建立表象——动作思维——抽象思维, 这是一个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而设置的螺旋式的知识上升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情感发展目标:

  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自主探索、情境演示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红花

  学具:小棒

  六、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如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实践操作情境等。

  5、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结合班情、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课就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的例题、练习都作了处理。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

  第一流程: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蛋糕。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猴子妈妈给猴子兄弟俩分桃的故事。想不想听?”

  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课件。(从前有座山,山上住着猴妈妈和她的两个双胞胎孩子。有一天,猴妈妈到山那边摘了6个红红的桃子,她一进门,就给了猴哥1个,把剩下的5个全给了猴弟弟。猴哥一看,可不高兴了:“妈妈!妈妈!你偏心!你不公平!”猴妈妈笑了笑,从猴弟弟那儿又分给他一个,可猴哥还是不满意,说:“妈妈!妈妈!你还是不偏心!”猴妈妈看了看,说:“好好好!从弟弟那再分给你一个。”猴哥看着自己眼前的3个桃子,高兴地笑了,说:“妈妈!现在这样分才公平!”

  听完故事,学生思考:为什么猴哥说现在这样分就公平了?由学生回答找到答案——同样多。

  “对,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研究研究“平均分”好吗?”

  师板书,“小小研究员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表现好老师可要发奖品哦!”

  (设计意图:这样用故事引入,既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又让他们明白数学与生活有联系,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来。用上小小研究员的称呼,更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第二流程:建立表象 理解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师:“春天到了,阳光明媚,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瞧,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了!”

  师出示课件,请小朋友观察他们买了哪些食品。(①许多的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等食品②把这些食品两个两个的分一类或三个三个的分一类。)

  2、观察食品的分法(任意分——平均分)

  提问:看了大屏幕,你们想说什么?(如:面包每份都是2个也就是每份的数量相同。可让学生自由地说)

  3、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由面包或矿泉水再次引出平均分。

  师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学生读,找出关键词。

  师:“你还能从图中找出哪些东西是平均分的?”

  判断练习,分得同样多的打“√”,不是同样多的打“×”。

  (设计意图:本节注重让学生在春游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完整地叙述平均分,在学生意识中形成一个平均分的表象。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语言:你认为他说的怎样,谁能比它说的更好?让学生互相评价,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流程:实践操作 提升新知

  把全班学生分成每4个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研究。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小组汇报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小组合作时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教师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

  2、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把16根小棒平均分,有几种分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后,做课件中的填空练习。

  这是一道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

  (设计意图: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操作,通过分实物,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法多样化。 )

  第四流程:评价总结 深化应用

  1、学生总结(教师一边补充一边展示课件)。

  2、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师:“今天这节课,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老师要奖给你们每组12多小红花。来!小朋友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师:“请你们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分好小红花!”

  3、思想教育

  师:“嗯!小朋友们确实表现不错!那,还记得老师刚开始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要是你是我们故事中的猴哥哥,你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生活中并不是处处都要平均分,小朋友们要互相礼让。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互相谦让,我们的周围、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说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法

  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情景导入;二、新课讲解;三、巩固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2、巩固练习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4)、利息的计算。

  3、巩固练习。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1、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李老师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题的情境设计为希望工程捐款,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学生仔细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后才能做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题目的是要检验学生对本课例题的理解程度。第三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数学课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尽可能的使数学课堂凸现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1-26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小学数学说课稿【热门】11-28

【推荐】小学数学说课稿11-28

小学数学说课稿【热】12-11

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12-11

小学数学人教版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