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05 22:11: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说课稿八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

  我说课分为以下六大步骤:

  一、教学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一、教学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在前一课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的基础。因此,是承上启下的一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通过聘请营养师导师培训营养师这一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其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及其作用。完善一天的食物记录,辨别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属于“实验能力”的系列。

  这节课分为四部分教学:1、创设情境,引趣揭题2、初步感知,激发探究3、自主探究,实践新知 4、综合反馈,巩固新知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对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对一天的食物已经有了丰富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营养的,这是我们能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知识基础。

  2、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已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调查、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习本课的能力基础。

  3、在生活中,学生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的认识还相当有限,部分学生甚至一无所知,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同时也说明了学习本课的必要性。

  三、教学目标

  科学目标:了解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性,学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的不同对一天中的食物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目标:

  通过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养成不挑食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养成乐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学会帮助别人,乐于帮助人,为困难的人群奉献爱心。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四、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多层次的.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交互”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开放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收集资料,创设情境,提供材料等教学手段,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自主地和创造性的学习。

  3、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说学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交流探究的方法:本节课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便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

  2、发现法:通过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加深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处理信息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3、质疑讨论法:如食物中含有这么多的营养,那么我们没天只吃一种食物行吗?让学生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营造平等、和谐、互相组中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趣揭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开课时我就选择震慑人心的青海省玉树县发生的地震为起引,带领一起为他们祈祷:愿逝者平安,祈困者脱险,盼生者坚强。观看玉树地震“让世界充满爱”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提出那些被困几天在废墟中幸存的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食物。从而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激发探究

  1、逛超市 识营养成分(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

  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红十字会委派老师充当中国急救营养师导师为引线,创设培养营养师去灾区奉献爱心活动,使学生身负使命感和责任感。组织学生逛超市选取食物,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充分熟悉六大营养成分。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完善食物中哪些食物中含有这些营养成分。

  2、查资料 解营养作用(食物中营养对身体的作用)

  贯穿考核营养师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资料、图书等途径获得的资料自主学习,利用演示文稿介绍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主要作用。直观、形象地展示人体营养,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提供依据,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很感兴趣,成为更加主动,自主的学习者。

  3、填表格,丰一天食谱(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使学生通过对“一天中的食物”的重新分类后发现: 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因此不能只吃一种食物。学生经历记录、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的过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自主探究,实践新知

  做实验,辨营养成分(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寻找脂肪 2、寻找淀粉 3、寻找蛋白质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创设动感探究式教学模式:讨论猜想—实验研究—互动交流—总结归纳四步骤,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和谐平等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感知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四)、综合反馈,巩固新知

  本环节提出做为营养师应该怎样给灾区人民搭配营养,使他们的身体很快恢复。他们吃食物时应注意什么?从而明白合理搭配营养,不偏食不挑食的饮食习惯。

  学生通过以上学习顺利通过营养师的考核,为灾区人民提出营养饮食注意,并为他们设计营养食品单,使学生增添荣耀感,增强学生奉献爱心的情怀,升华情感目标的同时巩固并拓展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

  蛋白质 人体的主要成分

  脂 肪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 类

  维生素

  调节身体机能

  矿物质

  水 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中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他们会很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很神奇:为什么袋鼠爸爸会生孩子,我们的爸爸不会?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外星球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等等。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以“为什么”为主,他们关注现象,更关注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孩子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中班开展“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说目标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 说准备

  根据活动的目标,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瘪乒乓球三个、杯子三个、记录纸一张,每人两个笑脸贴纸,大记录纸一张,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瘪乒乓球、杯子,是为了让幼儿进行实验,感知热了能使物体膨胀的现象,这份材料很好地体现了《纲要》所提倡的“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记录纸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它的提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实验的结果,让孩子有据可证,更让幼儿学会尊重科学的实践和真理。

  2.笑脸贴纸是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测或是实验结果展现在大记录纸上,便于教师和同伴的统计。大记录纸可以将幼儿的猜测和操作结果进行汇总,便于幼儿直观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并便于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

  3.Ppt的内容是由一个生活录像短片“怎么办”和“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图片组成的。录像短片是为了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图片是为了帮助幼儿扩散思维,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说过程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采用看录像短片的.形式,将生活中现实的场景展现在幼儿面前。通过一个小朋友的困难,激发幼儿帮助他的愿望,继而激发幼儿想出各种办法使乒乓球变圆。通过这一个环节幼儿的交流,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

  第二个环节:猜测实验

  通过幼儿的猜测,让幼儿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同伴和教师面前,允许孩子出错。

  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崇尚科学,形成让事实来说话的观念。当然,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变化的过程,需要孩子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热胀”的现象。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尝试简单的记录方法,学会看简单的记录表。

  在交流中,让幼儿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幼儿间的交流。

  教师的小结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提炼,让幼儿初步感受科学的严谨性,了解物质的这种现象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进行表达,教师能从中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引发幼儿对生活更积极地观察和探究。

  通过ppt的展示,图片的直观性更能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么广泛,科学无处不在。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三课《斜坡的启示》。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3课。对于简单机械方面的学习,《标准》要求“认识几种最简单的和最典型的机械,最好能让他们动手操作这些机械,真正体验到这些机械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能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了解这些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每种机械有什么功能,大致可用于什么场合,会在自己的周围环境中做简单的应用,也可以让他们了解这些机械的改进、结合和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却又极易被大家忽略。本课重在提出斜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斜面中所蕴涵的科学道理,使学生能初步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周围的各种斜面及其相关器械的性质与功能,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科学。本课结构遵循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拓展运用这几个阶段,使学生认识斜面,了解斜面。

  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螺旋和s形是斜面的变形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四、教法与学法

  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主要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实验操作,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以讨论、观察、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揭示斜面的概念。这一部分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斜坡,知道、感受到斜坡可以省力,并学会利用斜坡去解决问题。我采用谈话法进行引导: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桶要你从地面搬到汽车上,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通过让学生想办法、交流,再看图片,使学生体会到利用斜坡可以省力。

  第二环节: 实践操作,研究斜面的作用。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自己搭建斜面,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先根据斜面的特征去搭建斜面,通过搭建斜面找到影响斜面坡度的因素:斜面的高度和斜面的长度。为学生设计斜面省力的实验作准备。再引导学生探究斜面坡度的大小与用力的关系。首先提出问题:坡度不同的斜面,它们的省力情况一样吗?那是坡度大的更省力,还是坡度小的更省力呢? 接着让学生大胆预测,设计实验,进行交流,以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然后根据实验方案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测量出三种情况下的拉力大小,即第一次悬提重物时拉力的大小,第二次在斜面上匀速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第三次改变斜面的坡度,在斜面上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最后通过分析比较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得出结论。

  小结:斜坡的长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高度,斜面的坡度越大,重物向上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即越费力;反之越省力。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面越长,坡度越小,重物向上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即越省力;反之越费力。

  第三环节:认识斜面的变形及运用。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这一部分时联系生活,由易到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争当小小工程师,教师的演示活动来突破难点。首先出示台阶、桥梁引桥、盘山公路、等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那些地方用到了斜面?其次争当小小工程师活动,出示图片:(1)从一座大山脚下修一条公路到山顶,应该怎样设计公路?(2)如果桥面很高,又要使汽车能比较省力地开上去,修桥时应注意什么?

  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并让学生绘画出简图。教师组织学生评选优秀设计方案,相机告诉学生:像这样的螺旋和s形的设计路线,实际上就是斜面的变形。

  最后突破难点:斜面是怎样变形的?为弄清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操作活动:拿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斜面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斜面变成螺旋了!螺纹就是螺旋,它们也是斜面的变形。

  第四环节: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 是什么?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如下:

  斜坡的启示

  斜面

  省力

  坡度越小越省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气预报》是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天气是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其对我们的影响日益增加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从小就对气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多知识需要探索。

  本节课的主要资料包括有:明白天气变化的自然现象;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搜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学会制作科技小报等知识。

  让学生利用科技小报进行表达与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成果;宣传科技知识;巩固学到的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制作等本事。

  2、学习目标

  (1)明白天气预报的流程。

  (2)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开展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能制作气象小报。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常识。

  难点:制作科普小报。

  二、说学情

  农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对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有很多的了解,课文中这一资料完全能够让学生自我讨论交流就能够完成的,但对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师在这个资料上就要利用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忙学生去了解。制作科技小报其目的是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农村学生受条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资料上有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的小报资料不限,形式多样。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情景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经过让学生经过对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进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然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看图片、视频去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天气预报新的资料——气象指数,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长期的气象观测,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在制作科技小报的时候能够要求同学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景,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气象谚语和农民长期总结的一些气象知识来制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阅读与交流:首先让学生阅读“下雨了”连环画了解动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你们还明白那些与天气变化有关系的自然现象(这个资料对农村孩子并不困难,能够让学生归纳在一齐互相交流,让大家了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讨论:教师首先准备了有关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的图片和视频(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师能够借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深的了解现代科技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了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天气预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长期天气观察,测量,搜集气象谚语,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的培养(收听天气预报方法有:查询电话12121或96121;看电视、报纸、和互联网)。此外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还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增添的一项新的资料——气象指数预报。这样学生不仅仅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也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更加激发他们去长期观察天气。

  第三部分:制作科技小报{讨论交流},经过交流探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这时能够让同学们把你们明白的有关天气预报知识分资料写出来,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就能够开始办科技小报了,这时候教师能够出示教师自我办的一份小报作示范,同学们能够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当然要要求学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样,资料丰富,板式新颖漂亮。学生可能一时不能完成就布置在下一节课进行展出。

  五、说练习设计

  这一课的练习分为长期练习和当堂练习。

  长期练习是:坚持长期的'气象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每月进行整理分析数据一次。

  当堂练习是:修改科技小报(在修改过程中能培养学生收集知识本事和动手的本事,当堂不能完成能够课外完成。

  六、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设计方案我以往在我校两届五年级班进行了教学,效果很好,异常是学生办的科技小报很有特色,有电子版的,有手写版的,都是图文并茂资料丰富,有必须的科学性。学生在办科技小报的同时收集和积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识。学生对天气的观察记录的兴趣也培养起来了,大多数同学能坚持观察天气并记录分析和整理,同学们自我成立了一个气象小组,不定期的在班上发布气象信息,编制气象小报,效果十分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自我去交流----探究-----讨论------交流,从而得到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比教师去讲解要好得多,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才是教师要学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需要在一周内完成)

  1、用气象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情景。

  2、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3、搜集动物、植物预报天气的资料。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消化器官》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小学《自然》五年级下册第23课,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认识消化器官的作用、消化器官卫生保健教育,是继《食物的营养》之后具体认识人体的器官。消化器官是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体知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消化器官,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器官在人体的主要作用,又为今后学习人体的其它器官作了必要的准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过程,教学难点是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功能,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三、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试管、淀粉液、小烧杯、碘酒、滴管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⑴演示实验:出示两根装水的试管和一些米饭、白糖,把白糖和米饭分别放入盛水的试管里摇动,让学生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⑵提出问题:“像米饭这样不溶解于水的食物人体能吸收吗?是怎样被消化吸引的呢?”引导学生讨论。这一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问题的提出有利于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抓住核心,有选择有重点的学习科学知识。

  ⑶揭示课题。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欲望,使新课的出示水到渠成。

  2、讨论交流

  认识消化器官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你知道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取长补短,丰富对消化器官的认识。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用多媒体课件,按顺序把各个消化器官依次展示给学生看。

  最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身体,互相说一说消化器官,并指一指它们的大体位置。

  这样的设计,既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探究

  认识消化过程

  ⑴了解唾液的作用

  ⑵认识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口腔:初步消化

  食管:运送食物

  胃:继续消化

  小肠:充分消化,充分吸收

  大肠:残渣通道

  ⑶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首先让学生对照消化器官作用图,分组讨论食物的消化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总结食物的消化过程。

  最后,让学生对照消化器官作用图,用自己的话,准确、

  全面、系统的说一说食物的消化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这部分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学生认识了消化器官的作用,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说一说消化器官对人体的重要性,再联系生活经验,谈一谈怎样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最后,提出一个拓展延伸问题“我们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吗?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就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说,主要采取了

  1、探究研讨法,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实验——思考与结论”的科学探究历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观察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分组讨论法,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就学生的学习方法来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想、议、说、做”等活动,以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看一看,就是让学生看实验现象,看消化器官的大体位置。

  想一想,就是在每个环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议一议,是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评议,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参与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说一说,就是让学生说消化器官的名称,说食物的消化过程,说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让学生在说中学,学中说。

  做一做,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既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历程,又学得了科学知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系的奥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为下一步学习地球与月球的关系打下基础。要求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以及公转形成的一年四季变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从四季的变化引入,首先通过教师帮助下的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公转,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地球的公转是引起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关地球自转、公转的知识学生或多或少的从课外了解了一些,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有关知识,而太阳及宇宙世界离我们比较远,且不易研究。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模仿课件自己动手做实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类比推理。

  四、说教学目标

 1、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调查研究。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实验。

  3、能解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概念。能解释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五、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

  师:课件展示几张遨游太空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遨游太空,欣赏宇宙的奇观呢?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太空旅行,你们知道我们所乘坐的“宇宙飞船”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艘“飞船”是怎样运行的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

  1、阅读、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师:(展示课件: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指导学生观看视频、阅读书上资料,并指导学生初步填写课本87页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阅读、资料分析来加深对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有效的思考,为下面亲身模拟实验做好准备。

  2、猜想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现象。

  师:提出疑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什么现象的发生呢?

  生:思考、猜想、交流、修正。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的习惯。

  3、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设,请动手来进行模拟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吧。教师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模拟实验中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和太阳、用什么来模拟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千万不能转错方向呦!

  (3)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学生进行模拟试验。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和及时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假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拟实验中去。

  4、交流与表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及想法,尝试解释其中的原理。其他同学聆听,并加以评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别人交流。通过质疑与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汇报中要学会尊重别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意义。

  师:(讲述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的产生;地球的公转导致四季的产生。指导学生继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零散的认知之间建立联系,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6、知识巩固与迁移。请同学们再次模拟地球的公转,验证公转与四季产生的关系。提问:假如地轴不是倾斜的,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首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公转与四季产生的关系。

  学生再模拟地轴不倾斜的公转情况,观察、思考、假设并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1。巩固、验证地球公转的意义。2。培养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讨论问题的逆向思维。3。在新问题情景中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四)、板书设计

  18、地球绕着太阳转

  总体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运用观察、演示、操作等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事物运动的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实例图片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通过完成模拟实验的任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用来评价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完成练习,给学生提供自评、互评的机会,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素养的同时,渗透德育。

  七、说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课教学应力求让教学贴近生活,用学生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布鲁纳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想到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小学科学教育就是要利用“科学未知”的不竭魅力,吸引学生走入到科学的殿堂。基于此,新课伊始,就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遨游太空的情景,这势必会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学生很难理解,为此,教者运用课件模拟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景,这比教师空洞的讲授不知要强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在教学地球自转与公转会导致什么现象时,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了大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过程,最后再抽象实验结果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教科版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七课。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最后是对本课的扩展。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②让学生体验“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二、说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说教学法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1、准备两个的水槽, 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

  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3、学生交流发现:水槽中的液体也是也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这一锤就敲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

  (1)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1、 鼓励学生讨论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

  2、 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

  3、 验证实验:在清水中慢慢加盐。

  4、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盐。

  (2)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1、 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水中溶入了盐就可以使马铃薯上浮呢?

  2、 用量筒分别从两个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体,放在天平上比较,结果发现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因而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3、 通过不断的探究实验,推理出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因此,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一猜,动一动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能获得一个发现的“经历”,他们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同时,我还对教材进行了挖深研究,引导学生推理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涵,深化了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扩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热情。

  1、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分层漂浮实验、铜砝码在水银中漂浮的实验。

  2、师生共同介绍死海的`有关奇特现象。

  3、利用“加盐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死海的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用科学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相同体积时:盐水重 浮力大

  清水轻 浮力小

  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说教学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 “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新科学课程的魅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花官营中心小学的——张艳萍。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九课《浮与沉》。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同学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热情很高,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能力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教法与策略

  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水槽等演示设备 学生准备:水槽、水、曲别针、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乒乓球、塑料瓶、海绵、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故事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第一文库网旁边的树洞里,洞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铁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让学生动手试一试,会发现把瓶盖放在水面让它仰在那,瓶盖就会浮在水面上,如果把瓶盖放入水中或者反过来放进去,就会沉入水底。于是引出新问题:瓶盖在水中到底是“沉”还是“浮”?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

  把一件物体放入水中,如果它向上运动离开水底就是浮;如果它向下运动停在水底就是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方法和知识基础。】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师引导:猜测出来的结果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教师演示正确实验方法,实验前用课件提出实验要求及要点:并填好实验记录单。

  让它沉下去?

  (2)选择一个沉在水底的物体(如橡皮泥),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浮起来?

  学生分组自选问题进行探究,比一比,哪组的办法多。 2、交流探究发现,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展示汇报小组探究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比如让塑料瓶沉下去的方法有:用手压下去,装满重物或灌满水等。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有:把橡皮泥裹在塑料瓶上,放在瓶盖里,捏成船形或碗形,做成空心球等。

  通过交流、研讨、提炼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容易浮。

  【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交流总结。】

  四、总结拓展——收课不收思

  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与沉浮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视野。

  1、轮船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中国死海,人在水中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呢 3、潜水艇是怎样浮上来的。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承上启下,既是对课堂中心内容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感受浮力”作了铺垫,是科学探究的延续。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会让他们用探究的思想去认识事物,用开阔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最后我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设计的板书图文并茂,简洁地概括了本节课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的说课过程,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小学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说课稿06-22

小学科学杠杆说课稿02-17

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02-24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六篇01-13

小学科学说课稿5篇01-12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五篇01-18

小学科学说课稿7篇01-22

小学科学说课稿五篇01-18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三篇01-15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