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购物小票》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和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基础上学习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大小的比较,本节课通过购物小票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核对小票上找回的钱是否正确,引出小数加减运算,重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得出计算时,数位一定要对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一般规律,我紧紧抓住了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这条主线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探索方法中不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鉴于以上想法,本课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情境导入——探索方法——运用发展
(一)情境导入
首先,我给学生安排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一位阿姨到超市买东西,买了一套被子125元,一件衣服208元,买单后,售货员给了阿姨这样一张小票(放大小票)。请学生说一说,根据这张小票,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小票上相关的数学信息。“你们能不能帮阿姨核对一下这张小票,该怎样核对呢?
由于学生有了相似的生活经验,很快想到三种方法,一是用121+208=329(元),另外两种是用329—208=121(元),329—121=208(元)。我让学生说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会说:“用1个一加8个一等于9个一,2个十加0个十等于2个十,1个百加2个百等于3个百,”也可能会说到用相同的数位相加或相减得出结果。通过整数的计算和说算理,为后面学习小数的计算作好铺垫。
接着,我又出示:下一位阿姨买完单后,又拿到一张小票(放大小票)。请学生先观察小票上的信息,再请学生帮忙这位阿姨核对,要求学生只列出算式。学生可能列出:1.25+2.41 ,也可能列出:3.66—1.25或3.66—2.41。
通过帮阿姨核对小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小数的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探索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认知规律,在这个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探索活动
活动一:探索计算方法
我让学生自己计算刚才列出的算式,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我到下面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计算后,我请学生汇报方法,有的可能会说:“用5分加1分等于6分,2角加4角等于6角,1元加2元等于3元。” 也可能会说:“6个百分之一减去5个百分之一等于1个百分之一,6个十分之一减去2个十分之一等于4个十分之一,3个一减去1个一等于2个一。有一部分学生会用到竖式,(教师板书三个竖式)我请用竖式的同学上台展示他的竖式,并让他说说是怎样想的。”借助整数计算的经验,还有的可能会说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其他就跟整数加减法一样计算”,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把小数点对齐,再计算。”的方法。学生每说出一个正确的方法后,我对给予肯定和鼓励。“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为什么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由于这个方法只是建立在学生的一些数学经验和掌握的数学规律上,他们没有亲身的体验,并不能很准确地描述:“为什么要相同的数位对齐。”
这个活动让学生自己计算小数加减法,在展示方法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活动二:理解计算方法
“请你们翻开课本14页,完成涂一涂,在涂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在亲身经历涂的过程后,学生体会到1和2都是个位上的数,1个一与2个一才能相加,0
2和4是十分位上的数,2个十分之一与4个十分之一加起来才得6个十分之一,5和1是百分位上的数,5个百分之一与1个百分之一才能相加得6个百分之一。也就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要对齐,才能相加。学生涂完后,让他们在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再汇报。汇报的时候,只要能说得清楚、明白,我都会肯定他。接着,我进行总结:在小数计算时,我们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的加减法一样计算。
通过涂一涂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计算时为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只有充分理解,学生才会掌握得更扎实。
(三)在运用中发展
“同学们,想不想用运用这个方法去解决一些有关小数加减法的问题?”
1、算一算
我先给学生出示这样几道计算题:
1.3+2.5
3.11+2.29
4.7-2.8
35.8-13.3
8.2+1.55
15.2-1.05
前四道题要求每个学生都完成,而后两道题是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在汇报前四道题时,我可以通过一个问题:“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来提醒学生除了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外,还要注意退位、进位。使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更加牢固。
对于后两道题,我会展示部分学生的竖式。由于学生刚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在计算整数时有把末位的数字对齐的习惯,学生很可能出现这样的错误(教师板书)这时,我引导学生讨论,谁对谁错,并让学生运用算理解释为什么错了。引导学生说出:“2个十分之一与5个百分之一加起来既不得7个百分之一,也不得7个十分之一。”在经历了这个错误后,学生感受到:如果只找相同数位,有可能会看错“同学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才能使相同的数位准确又迅速地对齐。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认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我指出:“小数点对齐就说明相同数位对齐了。
本练习采用几道有坡度的练习题,不仅巩固了今天学到的知识,也通过对错误的分析,使学生总结出一个更简洁、快速的方法来对齐数位。同时,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机会,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摘帽子
老师身高1.58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2.35米高处的物体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会分两派激烈的进行争论,多数同学由于思维限制认为摸不到,少数同学认为老师站在凳子上后再伸手就摸得到。然后我请两派的同学分别发表意见,在认为摸得到的同学最终说服摸不到的同学时,我也可以亲自给学生做个示范。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探索的空间,学生在真实而富有个性的探索中不仅完成了对知识模型的构建,而且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说课稿 篇2
让同学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不正是邱学华先生创建的尝试教学法精华吗!所以我根据新课程规范,把尝试教学法充沛运用到了这课的教学中来,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建立尝试小组,创设浓厚自主学习气氛
一个班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假如采取同学轮流回答问题的方法,一节课40分钟每名同学一分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都享受不到,又何谈自主学习呢?这只能是教师牵着同学的鼻子走。为了改进这种被动局面,我依照同学的座次、学习状况以四人为单位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让每名同学都得到锻炼。
教学《妈妈的爱》这课时,同学质疑、解惑、扩展训练,都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让每名同学都充沛发表自身的意见,然后由组长记录集中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二、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邱学华先生创建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同学"知缺乏,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同学走,同学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同学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议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同学大胆尝试, 解决能自身学会的内容, 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同学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同学面对的是自身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同学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1、质疑,初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初读课文主要以小声读课文为主,指导同学寻找不懂的字、词、句,用"--?"标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能解决的就在组内理解)然后在全班提出,教师板书不懂问题,理清头绪,存下疑问,激起同学继续学习的兴趣。
《妈妈的爱》一课同学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不懂的词语: 湿透、遮、滴落、亲吻、脸颊、一类是不懂的句子:为什么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解惑,再读课文理解不懂问题。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默读有利于培养同学边读边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读课文要以默读课文为主,指导同学带问题阅读,在反复阅读中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一局部疑难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初读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
《妈妈的爱》一课词语比较好理解,同学自身弄懂。大局部词要以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演示,如:额头、脸颊让同学自身演示给大家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读课文时理解。
3、存疑,精读课文深刻理解。同学通过质疑问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放到精读课文时理解了。首先把遗留问题归类,看一看这些问题都集中在那几段中。然后重点读一读有关温湔页龃鸢浮?
《妈妈的爱》这一课,为什么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这几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在指导小朋友们看图、结合生活实际尝
试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拿着扇子衣服还湿了?为什么妈妈拿着伞自身还被雨水打湿了衣服?妈妈摸着我滚烫的额头,为什么哭了?同学对有疑问的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尝试扩展训练,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
同学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应掌握住时机,扩展同学思维,锻炼同学的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我为《我妈妈的`爱》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扩展题:
1、想一想,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引导同学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说一说妈妈对自身的爱。 例如: 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妈妈为我盖好被子,衣着睡衣的她冻得直打哆嗦,啊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棉被。
2、写一写,评一评。制作一张带有你和妈妈合影的贺卡,写上你对妈妈要说的话。例如:祝妈妈身体健康,妈妈谢谢你,妈妈长大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3、议一议,做一做。 小组讨论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例如:帮妈妈做家务,母亲节送给妈妈一束鲜花,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
四、创设朗读佳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需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同学的朗读之所以往往达不到要求, 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 所以我就在同学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忽略技巧指导,重视感情渲染,这样同学的朗读感情自然,不生硬。
《妈妈的爱》这篇课文是首诗歌,语句非常优美。尤其是前三节,让人十分感动。在同学理解了妈妈对小朋友的无私之爱后, 给同学配上舒缓的音乐, 屏幕上出现几张同学与妈妈亲密的合影。为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根据自身的理解,选择自身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同学朗读起来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
在这一节课中,根据语文课程规范的新理念,运用尝试教学法,加以多媒体课件,培养了同学自主能力,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手抄报版面设计》,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选择学生熟悉的板报为切入点,把板报的设计、制作、欣赏、评说等知识元素和能力培养综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设计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以此形成艺术设计方面的美术素养。
板报是一种常见的群众性宣传工具。形象直观地介绍了节庆、活动时以图为主的板报形式。让学生了解一般手抄报的内容、结构、比例、编排方式、色彩搭配等,感受平面设计的形式和规律。本课绍了三种不同的版面编排方法,提供学生作业参考,引导学生创作思路的多样化。
课 时:一课时
课业类型:创作设计课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两种版面布局格式;
2、过程与方法:掌握版面设计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版面设计的两个设计重点。
教学重点:掌握版面设计的基本步骤,理解版面设计两个重点。
教学难点:了解并掌握两种布局格式。
教 具:微机、网络资源库、实物投影、课件、学生例作;
学 具:微机、粘贴材料、剪报、手抄报材料、网络资源库;
一、欣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回顾已学内容,利用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课件1)
2、评价虚拟社区内各部分版面的风格及特点。
3、利用学生对报纸版面的选择、评价,增加学习兴趣; 展示四幅手抄
报图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概括出版面设计的设计重点。
A、由评价版面图样、色彩的优劣,引出重点一:装饰美化
B、由评价版面分割、规划优劣,引出重点二:布局编排
教师小结:
我们所看到的黑板报或墙报、手抄报,除了文字稿件质量要好以外,版面的编排设计好坏也直接影响它的宣传效果。(板书:版面设计)
二、新授版面设计知识,承前启后;
1、解释版面设计包含内容:以课件演示为主,通过一幅作品进行分解。 版面设计就是利用报头、文稿、各级标题、栏图、题图、插图、尾花、花边等内容进行布局编排、装饰美化的过程。
2、版面设计的一般步骤:
(1)第一步:根据文稿主次进行版面分割布局。 首先,同学们讨论一下,根据你们的经验,进行版面设计要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播放课件2第一步)一份手抄报的文稿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主要文稿占的块面较大,次要的文稿占的块面较小,我们在进行版面设计时,首先要针对文稿的`主次进行大块面的分割布局,这样才能达到界面编排合理、块面活泼统一的效果。
A。讲解第一步的两种布局方式:
a.对称式布局
b.均横式布局
在版面设计的整体布局方面,我们经常运用的有两种布局,下面请同学们看两幅事例,观察一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师出示课件3、4演示,学生观察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观察结果的概括能力)
c. 请看第一幅作品,从布局上看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出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以及这种布局的设计特点。
d. 生观察并自行给第二种布局格式起名字。 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运用学过知识概括能力。
B。利用两个事例,辨别两种布局方式,加深理解。
(2)第二步:设计报头、栏图、题图及标题字体。 (课件5)在第一个步骤的基础上,运用前几节课所掌握的报头、题图、栏图及标题字体几方面内容,在版面上进行合理的安排。
(3)第三步:誊抄文稿、画插图。 (课件6)誊抄文稿时,字迹要工整,插图要与文稿相辅相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看看我们的版面上还缺少什么?
(4)第四步:画尾花、花边、总体调整。 (课件7)当所有的设计工作基本完成时,就要看看有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添加润色,修修补补,让你的作品更加优秀。 好的版面设计应该是篇目层次分明,文、图块面活泼多变、而又有统一感,色彩协调、醒目。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看钟表、掌握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知识。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教学时利用学生收集近几年的年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2、学会正确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联系生活实际,熟悉运用年、月、日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四、教法:
在本节课之前,我首先要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年历(近几年的)。教学中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边学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通过小组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全面、全程得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重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学法:
通过学生观察年历卡,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熟悉运用年月日的知识,应用扩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年、闰年的理解,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了解时间单位间的互化,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复习迁移,感悟新知。
教学开始用提问的方式复习“时分秒”,用投影展示四幅主题图,采用互问互答的形式,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创造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年月日知识的理解。
2、直观讲解,探求新知。
(1)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年历卡。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年历卡看看一年有几个月?有哪几个月有31天?有哪几个月有30天?你的年历卡是哪一年的'?
(2)在你们的年历卡上除了一个月是31天的和一个月是30天的还有那个月没有说?是几月?
(3)告诉学生习惯把31天一个月的称为大月,30天一个月的称为小月,把二月称为“特殊月”,有些同学的年历二月是28天,也有些同学的年历二月是29天,那么我们把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4)学生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以及各月的天数后,分组计算出平年全年的天数和闰年全年的天数。讨论汇报,然后教师依照学生的口答板书计算过程。
(5)师生共同小结平年、闰年的交替规律,懂得为什么有平年、闰年之分。
(6)介绍儿歌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向学生介绍“腊”指十二月,“冬”指十一月)
3、应用规律,巩固延伸。
4、课堂总结。
说课稿 篇5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鼓励幼儿观察、发现鞋底花纹的不同,并能大胆地表达表现。
2、通过与鞋印做游戏,引发幼儿对自己鞋子的喜爱,体验和鞋子做朋友的快乐。
活动流程:
第一个环节:鞋子跳舞了
第二个环节:我和鞋印做朋友
第三个环节:鞋子、鞋印手拉手
第一个环节“鞋子跳舞了”。小班的孩子好动、好玩,认识学习很大程度依赖于行动。“鞋子跳舞了”就能满足孩子好动的天性,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为了让孩子无拘无束地玩,在创设环境和提供材料上我从“大”上面做文章。我准备大的颜料盆,幼儿可以双脚踩在盆里;还有半个教室大的图画纸,图画纸不是以一张方方正正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一条大路的方式,弯弯的,围着教室展开,大路的宽度大约可以让四个孩子平排行走,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自由的印画,同时又便于下一个环节孩子欣赏自己的作品;另外我还会和家长取的联系,发挥家长的资源和教育配合者的作用,让家长当天给孩子穿着一双鞋底花纹明显的鞋子。“鞋子跳舞”还离不开音乐。我会在活动中放一段欢快的背景音乐,并带着孩子们跟着音乐的节奏,一会儿在颜料盆里走走,一会儿在纸上跳跳、扭扭、踏踏,还可以跟着音乐引导幼儿快快的走、慢慢的走,让鞋印印满纸上的每一个角落。在活动中我还要关注一些胆小的孩子,鼓励他们大胆的走、大胆的印,此外还要注意帮助动作过快过强的孩子,要他们小心,不撞痛别人、不打翻颜料盆……整个第一环节强调营造一种愉快、欢乐、无拘无束的游戏气氛,让孩子体验鞋子跳舞的快乐,让孩子有充分表现的机会。
第二个环节“我和鞋印做朋友”,这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要鼓励幼儿去观察、去发现鞋底花纹的不同,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一开始教师与孩子围坐在大路旁,告诉孩子我们跳舞跳累了要休息一下,鞋子也累了,让它也休息休息。这种带有情感的话语可以激发幼儿对自己鞋子的喜爱和保护的情感,也为了让孩子脱下鞋子,把鞋底朝上,可以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的鞋印。然后是一个分享交流的过程。分享交流是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是让幼儿尽情尽兴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观察和发现中,孩子的积极性一定非常的高,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作品,同时,孩子一定会发现鞋底花纹也有不同:有的是一条条的,有的是有图形变化的,还有的印有小动物……通过观察使孩子们知道原来别人的鞋印和自己的不一样,有这么多的鞋印,丰富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这时我还会有意识地向孩子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我们的鞋印大小不一样?”“为什么这个鞋印只有半个”“为什么这个鞋印这么清楚?”“为什么这里鞋印多那里鞋印少?”……在观察比较中帮助孩子回忆跳舞时的情景——抬起脚跟走鞋印只留下半个,印出来清楚的是慢慢走的时候留下的,鞋印大小不一样是因为我们小朋友的脚大小不一样……在活动中,孩子的语言表达是一个关键问题,小班小朋友他们最初表达的一定是他们直观看到的东西,多数是以单词的形式出现,如圆圆的、弯弯的,有米老鼠等等,这时老师的.作用除
了帮助孩子表达清楚,还可以根据小班下期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通过编顺口溜的形式,把花纹与孩子生活中的某些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提高孩子的表述能力和想象力,这也是这个活动的难点部分,如一条条的就可以编成“鞋印鞋印真漂亮,就象小河流啊流”,又如鞋底有个米老鼠,就可以编成“鞋印鞋印真漂亮,米老鼠对我笑哈哈”……
《课程指南》中提出3岁的儿童爱模仿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模仿是这一时期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所以我鼓励孩子跟着老师一起念、一起编。由于孩子表达能力有限,我要注意引导,如“鞋印鞋印真漂亮,圆圆的像什么呀?”孩子就会结合生活讲出像气球、像泡泡,教师应及时回应,把孩子的回答编进去,并鼓励孩子自己大胆的编,逐步从单词形式过渡到简单句子型。这个要求对孩子已有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在看看、讲讲、编编中,幼儿的表达内容在不断的变化,这样不断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起幼儿学说顺口溜的兴趣。在整个活动中,老师要特别关注幼儿的回答,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如有孩子发现了自己的鞋印,老师就要加以表扬,并用“***小朋友鞋印真漂亮,……”以此激发孩子寻找自己的鞋印的兴趣。
第三环节“鞋子和鞋印拉拉手做朋友”。孩子看了各种各样鞋底花纹,还和老师一起编了顺口溜,他们一定还想找找自己印的鞋印在哪里,所以我决定在最后一个环节再次让孩子们动一动。这时颜料也基本干了,因此最后一个环节就可以让孩子拿着自己的鞋子,看看、走走、找找,这时欢快的音乐再次响起,愉快的寻找游戏开始了。其实,这也是一个配对游戏,找到自己的鞋印就站上去或把鞋子放上去就代表朋友找到了,孩子们还可以相互之间看看找找,并自由进行交流“我的鞋印在这里”“我的鞋印弯弯象小河”……这一过程可再次让孩子们体验我和鞋子做游戏的快乐。
整个活动都是围绕孩子自己的鞋子展开的,充分展现孩子自主的表达表现,在愉快、轻松的游戏中学习、感知,满足了孩子的好动和好奇心,又能激发他们对自己鞋子的喜爱,知道鞋底的秘密。在活动中,老师是引领者,幼儿是主体,我会关注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的情况,会去帮助胆小的孩子去游戏、去表现;教师也要保护敢说敢做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给予肯定;还要注意那些一般不起眼的孩子,挖掘他们的潜力,可以引导他们从模仿开始,为每一个孩子儿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其次,活动中我还尽可能抓住活动中教育契机,利用孩子身边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以给予孩子多元智能发展的机会,如:孩子在玩色时再现对颜色的认知、老师还可以提醒孩子在行走时尽量不要踩到别人的脚印,这可以促进幼儿走的动作发展;在观察时可以比较大小、多少等等。
接下去,在延伸活动和其他活动中,我将继续引导幼儿开展“鞋印变变变”的活动,让幼儿在印好的鞋印上大胆想象和创造;请幼儿回家去观察大人的鞋子,看看爸爸妈妈的鞋底会有什么秘密、大人的鞋子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从而使主题活动不断丰富、充实,整合。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的风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师教法,学生学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的风采》选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校生活》第三课,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一个非常热点及受学生欢迎的一个主题内容。现在一般的学校对于校服的制作没有统一性,普遍存在着陈旧的观念:“运动服就可以当校服”。目前,除了在学校必须按规定着装外,多数中小学生的校服平时恐怕很难派上用场。“家长不愿买,学生不爱穿”相当多的学生都不喜欢校服,他们对校服的评价为“式样难看,不分男女,缺乏美感”。 便是目前一些校服所处的尴尬状态。作为即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思维敏捷,活泼热情,充满了朝气,成年人的装扮及社会服装的流行趋势,早已影响了他们 对服饰的审美和自己形象地认识,因此我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亲手设计自己喜欢的学生装,使我校处在青春初期的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审美 情趣,树立积极的学生形象意识,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课的教材地位,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服装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效果图的绘制技巧,运用所学过的服装设计知识,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设计出思路新颖、实用并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服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装的设计制作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的情感,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愿望。
3、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服装设计师。
4、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行设计,提高学生动手制作和探究的能力。
下面,为了讲解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教师的教法:
古 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 育的精神,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的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具体教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情感,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点拔法-------展开联想,扩展思路
4、欣赏法-------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并以实例,课件为辅助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学生的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方法的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具体如下:
1、讨论法-----各抒已见,相互启发
2、探索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尝试法-----动手实践,探索研究
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动脑想,自己亲口说,在这次的设计中,让学生懂得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自己可以表现美,创造美。
学情分析:
本 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穿着美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更多的是跟着潮流效仿,缺乏对自身主体的定位认识。本课从学生日常所见的穿 着角度讲起,去引导学生欣赏服装,了解穿着服装要针对的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从而加深对着装美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学会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我准按以下四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 谈话导入,揭示主题
我设计的谈话问题是:
1.你对你的校服款式满意吗?
2.平时喜欢哪些式样的服装?
3.您是否认为校服应该男女有别?
4.如果学校不强制要求,你会主动穿校服吗?
5.你觉得校服应该符合什么样的要求?
6.如果让你自己设计校服你会怎样设计?
7.你希望校服哪些方面值得改进?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讨论,从学生校服的满意度入手,纠正学生对校服认识的偏差,与学生共同研究校服的功能,达到关注生活,关心校园文化的目的。
引出课题《学生装的设计》
第二部分 初步体验 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综合.探 索”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及动手实践,甚至在探究的过程中,允许学生走弯路,使其能在自主的学习中收获成果。为此,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初步设 计校服的实践体验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机会,同时让学生在大家面前能有一个语言表 述的锻炼机会。
第三部分 归纳问题 学习新知
教师归纳发言,利用课体简单介绍服装设计知识的几个环节:
校服设计知识:
1、学生装的款式:1.礼仪服2.休闲服3.职业服4.运动服
2、服装的色彩搭配:
色彩在人们的视觉中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远看色彩近看花。一套服装,让人先入为主的首先是色彩。因此,校服的色彩设计要给人以清新大方的印象,如暖色调、冷色调。在一套服装设计时,通常是以一种色调为主,配以1~2种辅助色,但不破坏色彩的整体效果,这种以色调为主的设计比较协调、稳重明快、清新柔和。(课件展示同类色相配、近似色相配、对比色相配的学生装)
3、面料选择:
透气性好、易洗、易干、价廉物美。如棉、麻、灯心绒、牛仔布。
4、学生装的特点:
1反映学生的身份;2体现学生的年龄;3符合学生身体生长的需要。
5、 校服设计的表现手法
(1)手绘校服 (2)纸贴校服 (3)立体制作
6、手绘校服设计步骤(课件展示并示范)
1打轮廓 2铺大色调 3深入刻画 4细节处理
注 意:用铅笔画设计草图,用彩色笔完成,线条应该简炼概括,涂色不必过于均匀,只作标示性涂绘,体现生动的效果。
四、课堂作业
你也来试试:尝试画一幅学生装设计图,或利用可找到的材料拼贴、搭配出一套学生装。
要求:个性化、风格化,体现校园文化。(放背景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通过课堂巡视不仅能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做到培优补差,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展开不同的创作方式,体会形式的多样化,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创作表现是来源于生活本身,让学生对服装设计这一我们比较陌生事情进行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活动中感受娱乐。
第四部分 集体展评,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学生讲述和交流所设计的经过,及互评、自评、他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扩展了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服装美的鉴赏能力,树立学生美好的生活情趣。
课后小结:
关注校园文化,穿出青春特色,追求高雅品味,体现时代风貌。
课后拓展:欣赏我国百年校服发展史。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课堂教学结构与突出学生个性发展上做了一些有意识的探讨与尝试,体现了教师行为的转变:
创始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尝试探讨,让学生探究质疑,
适当点拨,让学生开拓创新。课堂实践,让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归纳体验,让学生把知识纳入系统。
使之学生体验,感悟,经历,认知,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材潜在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体现当前素质教育对课堂教育的要求。
虽 然通过这节课我学习了很多,但有得也有失。还有很多的不足,包括现在,还在不断的反思:此课已经尝试,证明行之有效。学生们课堂活跃、勇于参与让我振奋, 他们的创造力让我惊喜。在课堂中做到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生的作业效果不错,作品都与众不同、各式各样,有的同学还加了许多装饰物,学生的个性与创新 能力得到了发挥。我看到学生的开心和快乐,我感觉到学生的创新火花在闪耀、合作的精神在滋长,我感觉这节课还是成功的。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效果图质量不好,对于模特的绘画能力还比较差。另外,在时间安排上觉得有些紧张,对学生的把握还是不足,尤其在探究的过程中,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后还要多听课、多学习、多尝试尽快的融入新课标理念中。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本次说课我将分为6个步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第七节,是圆周运动的应用课,内容丰富,教材中例子的选择都各有特点,很有代表性:
铁路的弯道——是分析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
拱形桥和凹形桥——是分析竖直面上的非匀速圆周运动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研究宇宙飞船失重问题
离心运动——是研究向心力不足时物体的运动趋势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本课只研究前两部分,铁路的弯道分析,也会放在先分析汽车在水平路面转弯之后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探究从易到难。
学习本节内容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 学会分析圆周运动的方法,并应用到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中。
3、 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事例的分析,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常常误以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因此,分析向心力来源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抓住先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受力分析),再分析向心力的来源。明确告诉学生受力分析只分析性质力。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
图示法 利用图片、影片、示意图等使本节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简洁的展现给学生。
问题发现法 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主动探索、积极参与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找寻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视频:火车转弯,让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火车在转弯时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入本节课所研究的火车转弯模型,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一、 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的研究
探讨课本的第一个问题:火车的转弯问题,鉴于学生对于火车轨道及火车轮子结构不是很了解,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对火车轨道的结构及火车轮子的'结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过后,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时向心力的来源,通过探究不难发现,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向心力来源于外轨对火车轮缘的侧向挤压力,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有何弊端,并鼓励学生讨论如何去改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与思考,最后得到结论:
可将火车外轨与内轨呈现一定的高度差,并且当火车所受重力及支持力的合力恰好提供为向心力时,可以有效避免火车内外轨道受到挤压,并进一步联系实际,在实际轨道一旦建成的情况下,进一步分析火车通过轨道速度应该满足的条件,让学生充分领略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的研究
在这一部分中,我首先设置了三个问题。
1、 汽车在水平的路面匀速行驶或静止时,路面所受到的压力如何?
2、 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所受到的压力如何?
接下来使问题进一步深化
3、 汽车以速度v通过拱形桥最高点时,桥面所受到的压力又如何?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接下来转换情景,让学生独立分析汽车以速度v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凹形桥所受压力的情况。为进一步扩展学生视野,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的桥梁大多数建成拱形,而凹形桥却很少,并将这一部分知识与必修一所学的超重与失重联系起来
接下来是拓展训练部分,在拓展训练部分,我设置了两个事例,第一个火车以速度v通过倾斜弯道时向心力来源的分析,第二个,过山车通过最高点时,人对座位压力情况的分析,通过这两个事例的研究,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并能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更多的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作业布置
作业的布置可要求学生完成思考与讨论,假如将整个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汽车以多大的速率通过地面时,可对地面的压力为零,通过这一部分的思考与讨论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进学生的想象力,并为进一步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是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将安排在板书上进行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板书了两种生活中圆周运动常见模型的受力分析及其向心力的来源,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使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尊重的评委各位老师,在我的整个教学中重在引导:
通过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通过创设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春酒》说课稿12-29
重力说课稿12-29
分式说课稿12-29
《数轴》说课稿12-29
《质量》说课稿12-29
《礼物》说课稿01-01
《将心比心》说课稿01-01
《寓言》说课稿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