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数学说课稿集锦9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开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本节教材主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是小学与中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方法上的分水岭.
(二)教学内容
“从算式到方程”新教材与原教材的显著区别:方程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按照由定义到解法最后讲应用的纯数学体系编排,而是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比较算术方法与方程求解的区别,体会方程的优越性,让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然后再通过具体实际问题所列方程,介绍方程等概念.新教材的编写更加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列方程不太熟练,为了防止学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题的低层上,所以本节重点确定为:让学生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列算式与列方程在分析数量关系上的区别及列方程时相等关系的建立.而本节中学生可能感到困难的仍是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建立.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体会并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特点,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恰当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积极推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努力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目标①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③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知识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引入 解下列方程:(1)x+7=1.2; (2)
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①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这一课时也是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所以通过复习来引入比较自然。
探究新知 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0.5x-x=3.4 (2)
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①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
②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两边减0.5,得0.5-x-0.5=3.4-0.5
化简,得
-x=-2.9,、
两边同乘-1,得l
x=-2.9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
解后反思:
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x×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
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 的解吗?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一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一部分学生虽不能解答,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后,也能受到启发,这比纯粹的老师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级性。
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
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
课堂练习①教科书第73页练习 第(3)(4)题。
②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建议:①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我有哪些收获?
(3)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③思考题 用等式的性质求x:-2x=-5x+7引发竞争意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投入及学习的效果方面等。
本课作业①必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1)、(2)、(4)题;补充: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①3+4x=17;②4- =3
②选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3)题,第74页第10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设计从新课的引人、例题的处理(包括解题后的反思)、反馈练习及小结提高等各环节都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地讲解,把学生变成任教师“灌输”的“容
器”,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新
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
3、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能有较多机会接触列方程,本章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讨论如何解方程,这是本章的又一特点.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应当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以及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后面学习一些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本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的含义,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操作等多种方法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理解空间观念,并能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从交流中获益。通过学生们自己的认识来制定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让他们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计算,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为抽象,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各部分同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要按照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遵循启发式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究证明思路、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实际上式交给了学生自由飞翔的翅膀,交给了他们点石成金的金指头。
五、学习方法: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目的。
六、教学过程: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四个阶段完成本课。
(一)温故而引新,巧妙入境。
这个过程我展示3个方面的复习内容:
(1)我知道圆柱的特征是
(2)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说一说,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3)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以上设计让学生逐题完成,通过个人汇报集体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完全与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有关,为下一步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二)设置悬念,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在此我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
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纸盒,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一个模型,现在我请大家帮助我设计一个你手中的模型一样的圆柱形纸盒,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吗?(让学生沉思一会儿后请学生起来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
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这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进而引出新课,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圆柱的表面积》。
这样设计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动手操作,合作研究,汇报交流,发现联系,总结方法。
1、动手操作。
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什么面吗?你能想办法让它成为我们认识的图形吗?请你用手中的长方形纸、剪刀动手做一做,试试看。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教师进行巡视、引导和点拨,通过学生动手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比如让学生想办法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或者用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的侧面,或用大卷的塑料胶带做演示),来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
2、合作研究。
如果沿着圆柱的一条高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呢?请你和你的同伴说说看。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的展开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4、进行推理,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圆柱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或用彩色笔做记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成的'长方形的长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因为有了上述的探究过程,学生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概括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乘高,也就是圆的周长乘高。学生概括出公式以后让学生写下来,并读一读,用黑板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思考:要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引出例1: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0.5m,高是1.8m,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5、归纳新知。
你现在知道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先自己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再和同伴交流交流,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
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全班汇报总结公式来完成。(这一环节,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这样能够更好的突破难点。)完成后让学生动手根据自己探究的结果完成例2、
6、联系生活,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这一环节是巩固内化空间基础知识,培养拓展空间思维,形成学生对空间的感受能力,学习关于空间几何一些简单知识点的重要环节。因而我设计的练习题在注重知识运用的前提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这一过程我安排了课本上例3.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实际进行计算,讲解进一法的意义和使用范围。
(四)全课总结,促进构建。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它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并在编排方面巧妙地从学生所熟悉的物体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立体图形,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本节课从观察我们身边的立体图形入手,勾勒出图形的形状,利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它既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又是几何学习的开端,更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为今后几何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以及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直观认识规则的立体图形,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发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体验立体图形的抽象和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于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要求,确定本课重点为:
①.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②.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
难点:柱体和锥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像电冰箱、蛋筒冰淇淋等,学生很容易识别,但要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所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规律,确定本课难点为:
认识圆柱、圆锥、棱柱、棱锥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培养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二、学法分析(说学法)
1 学生情况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学校、新环境,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在小学已经学过简单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不强。 对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 学法指导
通过几年来的新课改教学体验,我深深感受到合作探索不但可以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 “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思想。因此在讲授本节课时,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 直观教学法:以观看生活中立体图形为开端,让学生们在欣赏这些形态各异立体图形同时,感受其中蕴涵的数学图形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2 情景教学法:创设丰富的图片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感受,让学生 在视听结合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加深体验,将数学与图片中涉及到的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
3 比较教学法:利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几何体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四、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学方式
时间
分配
数学说课稿 篇4
【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9页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教材提供的情景中,让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去解决问题。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所以本课的重点制定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因为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在把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就不知道积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所以本课的难点为: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习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在这过程中我注意使用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五一”劳动节妈妈、爸爸和小明计划出游的打算:
有这样的四条路线①从湖州到南京,爸爸决定自驾游,时间大概是3小时,汽车每小时可以行79千米。
②从湖州到云南大理,如果坐快客的速度是每小时85千米,一共需要32个小时。
③从湖州到北京故宫,如果坐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2千米,大约需要9小时。
④从湖州到四川卧龙,如果坐火车的速度是145千米,大约需要12小时。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但这已经是三年级学习的内容,好多学生已经忘记,所以进行复习非常有必要,且很自然地把旧知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在具体的情景中,复习和学习新知都比较容易接受,效果也比较好。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让学生列出算式“145×12”,提问:你会算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课本第49页所列举的方法,这时,教师适时优化出用竖式来做。
生1: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生2:145≈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些,5×12=60,1800-60=1740。
生3:100×12=1200,40×12=480,5×12=60,1200+480+60=1740。
生4:145×12=1740
145
× 12
------- 问题1:290怎么来的?
290
145 问题2:145就是145了吗?是怎么来的?
-------
1740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理解了新知,同时在这个充满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笔算和口算的思考过程是一样的。
2、挑学生不同的竖式板书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① 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积的末尾对准了个位。
② 当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时不进位。
③ 受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影响,忘乘百位上的数。
设计意图:不管是正确的竖式还是错误的竖式,都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4、归纳算法,着重强调: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的是多少个“十”,乘得的积的末尾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考虑到学生在40分钟学习中难以始终集中注意力,我在练习中特别加进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竖式计算
134×12=176×47=425×36= 82×237=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竖式写在苹果上。有的学生在计算82×237这种两位数在前三位数在后的乘法时,不知该如何计算,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可以把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计算,以便更好的计算,练习的设计从易到难比较容易学习和接受。
2、
要求绕地球59周的时间和5天比大小,这里要把5天化成以分钟为单位,学生可能已经把天、小时、分钟之间的进率忘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比,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这样的设计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需要应用。
3、
这道题目可以使得学生充分的利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并且以前的知识也运用进去,使得计算题更加充实。
4、技巧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第一行和第二行)
规律 如:13×11的积的方法是:两头拉开,中间相加。
如:121×11=1331,两头拉开,中间依次相加。
由此可见笔算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计算的规律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平时的计算中有很多的技巧,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和观察总结计算技巧的方法。
(四)小结反思,回顾新知
“笔算乘法有哪几个步骤”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慢慢回忆起今天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让学生可以培养说数学的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反思能力。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我设计了下列板书: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145×12=
1、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2、145≈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些,5×12=60,1800-60=1740。
3、100×12=1200,40×12=480,5×12=60,1200+480+60=1740。
4、145×12=1740 (最方便)
145
× 12
------- 问题1:290怎么来的?
290
145 问题2:145就是145了吗?是怎么来的?
-------
1740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5至46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积累了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测量物体面积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由估测三个长方形面积开始,然后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最后建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数学模型再加以运用进行编排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长与每排所摆单位面积数的关系,宽与每排所摆排数的关系,面积与所包含的单位面积总数的关系。
二、说学具
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并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学具:1cm2的小正方形15个,3个面积不同的长方形,表格一张,学生自备学生尺一把。
三、说教学过程
1、探索长方形面积
估一估,摆一摆
①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3个常见的面积单位,那么这个长方形用什么面积单位合适呢?(出示图①)请拿出图①,估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估测后汇报结果,由于估测方法不同导致答案也不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便有了用摆单位面积测量的需要。]
②学生动手摆1cm2 正方形测量图①面积,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摆法用课件演示。
生1 :一个一个摆,每排摆5个,摆3排,共摆15个,面积15 cm2 。(板书:面积 15 cm2 )
生2 :只沿长边摆一排5个,沿宽边摆一列,再想象空白处,也是每排5个,3排,面积是15 cm2。
③比较两种摆法,使学生发现第二种摆法更为简便。请拿出图②先估一估,再用第二种摆法测量面积。(板书:面积 28 cm2 )
[此层次的设计,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2次摆的活动,由最原始的`摆法摆满过渡到只摆一排,一列再进行空间想象,从而建立只要知道每排个数和排数就能测出面积的表象,为下面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作为铺垫。]
量一量,算一算
①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刚刚通过摆测出了图①和图②的面积,下面我们来探索更为简便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面积)
②学生拿出③先估一估,再用学生尺量一量,算一算,填一填表格,然后汇报计算方法,归纳出长方形面积公式。(板书:长ⅹ宽=长方形面积)
③再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图①、图②的长和宽算一算,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
④根据板书观察数据思考:长、宽、面积分别表示摆的什么。
2、探索正方形面积。
(1)课件出示3幅图,说出它们的面积。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边长x边长=正方形面积)
[此环节教材是只给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尝试计算它的面积,我进行了重组,以计算2个长方形面积作铺垫,再根据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自然联想,迁移到正方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而达到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目标。]
3、巩固练习
(1)计算身边常见物体表面的面积。
①计算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
②计算小方桌的面积。
(2)课本45页1~4题。
[通过练习不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4、课堂总结
5、板书设计:
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
长 宽 面积
5 × 3 = 15
7 × 4 = 28
8 × 5 = 40
长 × 宽 = 长方形面积
边长 × 边长 = 正方形面积
数学说课稿 篇6
《圆柱的侧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本内容是在认识圆柱体及它们的各部分名称及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部分教学内容初步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圆柱表面积和体积,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学生处在以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景尤为重要。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由于小学阶段所学的几何初步知识属于直观几何,所以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剪剪画画,拼拼摆摆,折折叠叠等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促进知识的内化。
认知目标:在探索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获得并掌握求“圆柱体侧面积”的方法,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发现、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推导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创新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学习“圆柱体侧面积”知识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
教学重点:
经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推导再创造的过程,获得求“圆柱体侧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的关系以及宽(高)与圆柱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相关课件;
学生学具:“乐事薯片”圆筒包装实物、剪刀、白纸、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百事公司要招聘一名小小采购员,去采购制作十万个“乐事薯片”圆筒包装所需要的硬纸板,假如你是一名小小采购员,你会去买多少硬纸板?(备注:“乐事薯片”包装筒只有侧面用的是硬纸板材料)
2、各自拿出手中的“乐事薯片”包装筒看一看,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
(其实,要想知道总共需要多少材料,必须先要求出一个包装筒侧面所需的.硬纸板材料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乐事薯片”的侧面积,在这里,通过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揭题并板书:“圆柱的侧面积”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里,将求十万个“乐事薯片”制作材料这一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的同时,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认知识的学习,再去探索。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动手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实物,通过剪、量、画、算等方式,想办法求出一个“乐事薯片”包装筒的侧面积,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自由合作。
(1)想一想:如何利用现有学具得出数据?
剪一剪;将包装筒剪开;
(注意两种剪法:沿直线剪,展开后是长方形;沿斜线剪,展开后为平行四边形)
量一量:用线量出包装筒的周长,用直尺量出高;
画一画: 滚动包装筒,在白纸上画出相应长度,用同样办法画出高;
……
(2)算一算:分别用不同方式得到的数据计算面积,看方法和思路是否正确,看结果是否基本一致!
(3)说一说:同组交流,学生互评。
(4)结论: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柱底面的周长即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长,圆柱的高即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
2、课件展示,深化认识。
3、得出公式,板书: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小结:新旧知识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要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探究能力的发展,关注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过程当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应用知识间的转化与联系,利用课件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再现学生经历的“圆柱体侧面积”公式推导的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成为具有可视性的内容,学生思维的全过程、方法、思路能够清晰的展现在其他师生面前,供别人学习、去借鉴;同时,动静结合的呈现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总结归纳。
1、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四、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1、基础练习:
(1)一个圆柱形的茶叶桶,底面周长是28。3厘米,高是13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5厘米,在这个罐头盒的侧面上贴上商标,求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
2、发展练习。
老师有一块长方形塑料板,准备制作一个圆柱形笔筒
(1)请帮我配上一个合适的塑料底面。
(2)你能试一试算出制作这个笔筒共用塑料板多少平方厘米?
3、小结:对作业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反馈及时补漏。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埋下伏笔)
五、质疑激思。
1、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2、议一议:圆柱的侧面积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学生会把自己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整理,从而加深了知识的牢固性,同时,也助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附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 × 高
S = C H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为引线,采用“操作---发展”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向学生开放,大胆让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合作、去操作、去发现、去讨论、去实践。同时,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更加关注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量体重》是在学生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掌握了小数基本的加减法之后,进行小数进、退位加减法的学习。学好此内容,不仅为将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量体重”“智慧爷爷”等情境,引出小数退位减法计算,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探索算法。教材还把“小数进位加法”的探索安排在“试一试”中,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
二、说教法与学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最佳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
1.师:今天数学游乐园开张了。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游一游。只要大家答对门口的几道题,就可以免费进去了,你们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0.82-0.321.54+2.3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笑笑 38千克 淘气 45.2千克 丁丁 33.4千克 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四、探索算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我算出得数是11.8。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1:我先算出452-334=118,那么45.2-33.4就等于11.8。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生3:我能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算。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3:(一边板书,一边讲)我把先45.2写在上面,33.4写在下面,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然后2减4不够减,找前一位借1,变成12-4=8,……最后算出来的得数是11.8
师:谢谢你。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呢?
(列竖式)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3、引导学生评价。
(课件出示情境)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强调智慧爷爷说的话)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教师通过课件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五、巩固和应用
“有奖解答”
1、师:小朋友们都学好了本领,接来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游乐园的“有奖解答”活动,看谁获得的奖品最多?
2、P16第一题。
(课件出示)
(1)看谁算得最准确。
8.25+1.55-7.3-2.25-10- 2.45-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名称 单价/元 书包 32.50 文具盒 7.60
4、分发奖品。(星星——贴在光荣榜)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六、总 结 回 顾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让学生分享收获,体现了 “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数学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游戏中的数学”,这是一个游戏活动,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小鸭回家”。下面我从设计理念,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因为我们的孩子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入我们学校,对于小学,孩子们既熟悉又陌生,在这幼小衔接期间,不仅给孩子们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游戏,还注重了一些能力的培养。“小鸭回家” 这个游戏虽然动作简单,却富有趣味性,孩子们边念儿歌边行走,手、脚、口同时进行,这不仅培养孩子们的肢体协调能力,还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
3.渗透教学思想,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4.体现成功的喜悦和竞争意识。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孩子们,你们知道小鸭子吗?它们是怎么走路的,知道吗?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这一层次从提问到表演,选择孩子喜欢做的事,激起孩子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
1.介绍玩法和规则。
全班51人分成两队,比如快乐队和智慧队,各自排成纵队,每队各派四名孩子,后面的人用双手抱住前面人的腰,屈膝站在起跑线后。其他孩子原地蹲下说儿歌:“小鸭子,嘎嘎嘎,排着队伍走回家。”说第二遍时开始走。每个人都像小鸭子一样屈膝走,整个队伍要左右脚步一致,先到终点的队为获胜,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如果中途散架,要重新搭好方可继续前进。
(这一层次借助讲解,演示,培养了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观察能力。)
2.四人组合游戏
两队的孩子准备好,站在起跑线上,听老师口令,其他孩子念儿歌,游戏开始,比完一组,再组合后面的孩子继续比。哪一队获胜,就给那一队一朵小红花。
3.五人组合游戏
方法同上。
(这一层次让孩子自己经历,体验,培养了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
4.自由组合
找几个你认识的小伙伴,组成一组“小鸭子”和对方比赛。
(这一层次为孩子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孩子体会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在每一组比完之后,有意地让孩子看一看各队得到的小红花。
(三)评比总结
1.评选冠军队
你知道哪一个队是冠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一层次通过数数、观察、比较等活动,对孩子渗透了数学思想。)
2.推选“最佳搭档”
你推荐哪一组为“最佳搭档”?为什么推荐他们?
(这一层次的又一次提问,既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3.发奖品
4.老师总结:
孩子们,你们真棒!这节课玩得开心吗?
其实在游戏中,也有很多数学知识,是不是?那以后我们一起去控索数学,快乐学习,好吗?
数学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学习三角函数定义后安排的一节继续深入学习的内容,是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个三角函数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中学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A、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想出两个公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基本关系式在两个方面的应用:
1)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
2)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B、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通过求值、证明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例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知识迁移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同角三角函数函数基本关系在解题中的灵活选取及使用公式时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三角函数的内容,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采取诱思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类比、讨论、总结、证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主动探究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2、学法分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数学学习必须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突出数学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例1、设计意图:已知一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便可运用基本关系式求出其它三角函数值。在求值中,确定角的终边位置是关键和必要的。有时,由于角的终边位置的不确定,因此解的情况不止一种。本题主要利用的数学解题思想是:分类讨论
例2、设计意图:
(1)分子、分母是正余弦的一次(或二次)齐次式,注意所求值式的分子、分母均为一次齐次式,把分子、分母同除以 ,将分子、分母转化为 的代数式;还可以利用商数关系解决。
(2)“化1法”,可利用平方关系 ,将分子、分母都变为二次齐次式,再利用商数关系化归为 的分式求值;
五、教学反思:
如此设计教学过程,既复习了上一节的内容,又充分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让学生明白到数学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每一节内容都应该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导中,教师是用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关系式,多让学生动手去计算,体现了&qut;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思维促发展&qut;的教学思想。通过两种不同的例题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明白到关系式中的开方,是需要考虑正负号,而正负号是与角的象限有关,角的象限题目可以直接给出来,但有时是需要已知条件来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过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了。
由于课堂在完成例题及变式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尝试,故对学生的检测只能安排在课后的作业中,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可以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下节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加以评讲,并设计相应的训练题,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说课稿11-05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