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生物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说课稿 篇1
说课内容:七年级生物(上)《观察植物细胞》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和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教材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内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内容应该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内容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2.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②通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只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只有知道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而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能力。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并可以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能力及交流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说明自己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处理所面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图片(有条件的可以用录象)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须生可以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光皮赤裸裸的弃于在山谷中,如此触目惊心!),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六:作业
最后留下思考题:我们在生活日常中可以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 篇3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根据课标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参与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参与动手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
二、说教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已介绍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那么绿色植物如何对有机物进行利用呢,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上节到这节的过渡很自然。在这节课中教材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课标中的第四个主题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1是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会将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全班分为8组,每组选做一个小实验,选择时指导同学们每个小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选择。由同学们在课前按要求准备好。这三个小实验不难,学校也有足够的设备可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将让学生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达到学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的一开始会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引入比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题。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可以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是我会顺着学生的思维,设置思维的障碍:为什么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由同学们交流他们所做的实验过程,并上台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在此我想说的是:为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改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去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比较简单明了,它将做成网页状的结构,主要它将按学生发言及教师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的进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将做成可分批显示的。课件中还会做个小动画,用于巩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课堂练习:将正确的答案拖到相应的位置,如果答对,它就会在停在相应的位置,如果答错,则它会回到原来的起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还会渗透学法指导,例如: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时伴随思考,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做为实验材料,我们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交流,从而让学生的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培养。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优点,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节课的课前要求同学们到实验室完成准备实验,课堂上将利用3分种完成课后练习,在这当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
1. 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 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 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
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一 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改进二 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
改进三 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容易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的塑料片就会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绑效果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鱼也不易受到伤害。
⑵实验用具选择:
*水槽选择(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鱼体大小选择;7—10cm(最好由学校提供)
*剪刀、纱布
⑶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
1—2组,探究胸鳍的作用
3—4组,探究腹鳍的作用
5—7组,探究背鳍的作用
8—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
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
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5.得出结论: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讨论和交流:
⑴一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
⑵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模拟实验的制作。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播放投影,检查所学知识。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种的鱼,身体的背面和腹面颜色是否一致?这有什么作用?
2.鱼的身体两侧有一排鳞片上有小孔,这些小孔连起来构成一条侧线,它有什么作用?
3.鱼的身体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吗?
4.鱼体内有个白长囊状结构叫做鳔,想想看,鳔的作用是什么?
[推进新课]
继续探究,鱼除了用鳍游泳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特征。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鱼放在小组水槽中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分组观察。
观察鱼的呼吸时,先观察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鱼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鳃上布满毛细血管,所以人们买鱼时可以从鳃的鲜艳程度判断鱼是否新鲜。鳃丝在水中呈舒展状态扩大了与水接触面,离开水鳃丝互相粘结、破坏了气体交换的功能。鱼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是通过鳃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鱼儿不是离不开水”而是离不开水中的氧气,所以养鱼缸要经常换水,养鱼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间要打冰眼(结合书中实践活动)因此,若水域污染对鱼及其它水生动物十分不利(渗透环保意识)。
得出结论:鱼的呼吸靠鳃来进行,鳃的结构包括鳃弓和鳃丝,这些结构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交换氧气。
本章还开设了新的实验内容——“模拟实验”,详见书第四页,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学生动手去模仿着做。训练学生的悟性。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生物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四、说学法: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法过程及策略
(一)新课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三)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六、说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列文虎克—显微镜
法国人—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
3、细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生物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癌变》,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第4节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通过“问题探讨”中展示正常细胞和经过紫外线照射13天的细胞的比较,介绍细胞癌变的特征等知识,接着提出问题:引起细胞癌变的因子都有哪些呢?本节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知识联系非常紧密,同时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也有指导作用。
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①掌握癌细胞的特征;
②了解引起细胞癌变的因子都有哪些。2、能力性目标:
①搜集有关肿瘤的资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式;
3、情感性目标:①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我把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确定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1、导入新课:首先向学生展示几张光学显微镜下发生癌变的细胞图及电镜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开展新课:老师提出问题癌细胞有什么特征?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观察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图片,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不同点,从而掌握癌细胞的特征。
3、相互讨论:知道了癌细胞的特征,那么我们一定会问: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最后试着归纳所细胞产生癌变的原因,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还有病毒致癌因子等。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致癌因子为什么会致癌呢?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只要是这些致癌因子激活了人体染色体上的抑癌基因,从而发生癌变。最后很自然的让学生想到如何防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4、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求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5、布置作业:教材12页中的练习一、二大题,并阅读科学前沿中的《组装细胞》一文。
我相信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培养了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生物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生物 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 》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 单元第 章第 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课时完成,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单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
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 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 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
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分组分工
我把学生分为5人一组,选定组长,各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
2、活动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活动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我发放活动报告单(自己展示你设计的'活动报告单)。 在这个时候我会强调课堂内完成报告单,下课前各组统一上交。这份
活动报告单很好的反馈了本次活动的效果。
3、开展活动
根据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各组展开活动。
活动结束,各组中心发言人根据讨论题,发表本组的观点,我做点评。
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让大家相互评一评,相互比一比,选定最佳活动组。这个时候我会针对平时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 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会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对于出现错误的情况,及时的加以改正。对学生的发言积极地给予评价和鼓励。同时着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活动总结
我会对本次活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四)、 总结升华
总结本次教学的知识点,指出重点。学生做好笔记
接下来学生自疑、大家释疑、老师释疑。
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因此,我要多听听学生的呼声,多指导、多鼓励、少批评、多实验、少说教。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生物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临时徒手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
4、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说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优化教学秩序,我是这样导入的:
1、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首先复习各种植物类群所处的生活环境,明确各种植物类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名称)继而进入第2个教学环节:
2、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由于植物的蒸腾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要求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呈现实验各装置初始状态图片)
此时兴趣小组展示图片,阐述设计思路:选取三支粗细相近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分别插入三支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紧袋口。在三支锥形瓶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引导学生指出对照实验,明确单一变量。
然后兴趣小组呈现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
(4)、比较各塑料袋内水珠的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该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
生物说课稿 篇9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项具体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世纪各门课程都要大力推进的一项改革。
《生物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提出:生物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选择对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求三者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合理的平衡,使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协调,真正做到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
对能力目标提出:“通过科学方法和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对思想教育目标提出“初步建立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求新知识的精神,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掌握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基本的科学分析能力以及对事物作出各种解释的能力和相关的决策能力等。”
为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
1、运用数学分析和推算的方法,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晚育的意义;
2、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目标和具体要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资料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形成开展计划生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观点。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四单元第一章《人的由来》第四节《计划生育》,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与保护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以及各种资源密不可分。本节体现本册教材里人与生物圈密切相关这一主题,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展计划生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教学安排:
1、由生活事例入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2、对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进行资料分析,认识到人口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3、计划生育的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4、探究活动:晚育的意义;
5、联系生活,课堂练习;
二、教法学法:
(一)根据创新课堂教学特点,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创设教学情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激发其兴趣与求知欲,进行知识的迁移。
资料分析法:让学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放开思维,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热烈的讨论可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方式:
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出发,结合课改精神,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如下:
创新教育真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而学生创新素质并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因此必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在这种前提下,依据学习方式指导中主体性原则,我确立以下的学习指导方法:
(1)学会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问题意识,从感性材料入手,进行归纳、总结,使之上升为理性知识。
(2)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是师生之间互动合作,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三)教学手段:
调动多种感官活动,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巩固和运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活跃思维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将教学内容以声、像、图、文等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注意力集中。
三、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极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情绪变化,尽力用适时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课堂气氛保持一致。
(二)当堂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从而获得个人独特体验。
(三)评价多样化: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
教学反思
本节是第四单元第一章《人的由来》第四节《计划生育》,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与保护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以及各种资源密不可分。本节体现本册教材里人与生物圈密切相关这一主题,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展计划生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学生为主体原则,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体验和过程。
一、成功之处:
1、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师传统讲授角色进行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角色转换是一种心理挑战,它让人暂时置身于对立面及他人的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通过感受的反馈,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2、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注重学习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得事。”
4、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激起他们对未解之谜的兴趣及探索精神之后,让他们认识到如何能够找到答案。
5、注重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
二、不足之处:
1未能很好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因为时间关系,活动中没有使更多同学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尽力展示自己;
2在某些环节上有些着急;
三、启示:
1、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换位思考,教学设计、教法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特点,还应认真贯彻课改精神,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3、挖掘学生的“兴奋点”,拓展其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11-14
生物鸟说课稿11-09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1-05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7-02
生物的分类说课稿07-10
生物特征说课稿02-15
生物细胞说课稿02-15
生物说课稿-《生物圈中人》07-12
精选生物说课稿3篇01-19
生物说课稿(15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