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波》高中物理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机械波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机械波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械波说课稿1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机械波"是高一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质点的振动在连续介质中传播的过程,由于其运动形式相对复杂、形成过程较抽象。因此,是本章的难点内容之一。
由于理解机械波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且是对前半部分机械振动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又跟以后学习的电磁振荡、电磁波、光波有许多共同规律及特征,故这部分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科考试说明,物理教学应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也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知识目标
理解机械波的概念及其产生的过程:明确波传播的是能量、波形和振动形式,而不是质点;理解横波、纵波的概念及波峰、波谷、疏部、密部的定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观察、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1)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3)疑点: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向外迁移。
(4)关键点:建立振动与波的联系。
4.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及质点振动的特点和规律,但尚未涉及波的知识。因此,本节课从研究质点的.振动出发,去掌握波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抽象思维、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较差。因此,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和引导分析动态过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二、教法
1、物理实验具有形象、生动、有趣、极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之功效,所以本节课采用实验演示法,增加感性认识(所有仪器:水波演示仪、横波演示仪、纵波演示仪)。
2、由于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不易掌握。因此采用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通过观察、推理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学程序展示 | 具体目标 | |
复习旧课(3分钟) | 例:使A球摆动,则B、C、D球也会跟着摆动。问: 1、用生动的语言简单描述几种波,如:人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地震为什么会造成危害,在型开幕式上为什么会出现上下起伏的人波等。 1、演示水波、绳子形成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得出:机械波就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板书:五、波的分类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有机械波就有机械振动;(2)有机械振动就有机械波;(3)没有机械振动就没有机械波;(4)没有机械波就没有机械振动;(5)没有媒质就没有机械波;(6)有媒质就有机械波。 师生共同回答以下问题: 五、板书设计: 第七节机械波 (一)机械波:机械波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六、附件 (二)附表:振动与波动的区别与联系: | ||
振动 | 波动 | ||
区别 | 概念 | `振动是单质点(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附近往复运动。 | 波动是质点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单个质点振动,引起介质中相邻质点依次振动,并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 |
产生条件 | 质点离开平衡位置,又受到一个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 | 既要有振源的振动,又要有介质将振动传播出去。 | |
联系 | 振动是波动的成因,波动是振动的传播。波动中每个质点只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未随波迁移,传播的只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 |
机械波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必修)的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第七节内容。
机械波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它作为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广泛地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上好这节课不仅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有关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还可为今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波动知识时重要的是要会确定波的总的运动情况,即由波长,频率和波速等物理量来表征运动情况,而不是确定单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及本节课教材大纲要求,拟定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了解机械波的种类及其传播特征;初步了解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维及归纳总结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探究物理过程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重点,难点分析。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波动过程的细节不容易体现出来,教学过程通过课件模拟物理过程的方法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获得较直观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们参与以探究为目标的研究活动,使他们同老师和学生一起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基于这种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法,通过课件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讨论,以期达到教学目标。有着丰富生活体会的学生往往对波动形成的物理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能认识机械波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教学中可以渗透"指导——自主学习"的教改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法指导,思维启发,和师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小实验和教师实验演示及课件模拟物理过程,逐层深入,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创设的问题中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波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动过程,进而搞清波动的成因。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互相问答或自问自答,进入思维的迁移,每观察到一个现象都去想想几个为什么。真正培养起抽象思维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学生培养成科学探究推理严谨缜密,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科学学习的科学学习者。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课件)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见过此现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静的水面,会看到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起伏不平的波纹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2、(课件)曾记否,当进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让学生按顺序逐个相继站起,坐下,这时全班的同学都有机会亲身体会到作为波动中的一分子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波动的成因)(课件)"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连绵起伏的山峦构筑了华夏民族的脊梁……
(小实验:学生同桌两人用手抖动课前准备好的绳子,会看到凹凸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3、上述现象,都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波的情形,那么,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呢?
波是什么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介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4、机械波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上述的水波和绳波都是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所观察的现象,归纳总结)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如果没有连续的振动,则质点很快停止下来。)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5、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课件演示相邻质点的相互作用)
(实验和课件演示)绳波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开始时刻(t=0),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经过T/4,质点1已经达到最大位移,正要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运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9。经过T/2时,质点1回到了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9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17。依此推论,演示经3T/4,T和5T/4后各质点排列成的波形。
6、机械波的特点。
(1)介质中各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复运动——振动。
(2)各质点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3)各质点在振动时有时间上的先后。
(4)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方式。
(小实验:学生用手抖动绳子,形成绳波。如果不再抖动,则原位的质点很快平静下来。它说明波动是伴随着能量传播的,要维持波的传播,必须不断地给振源提供能量。)
7、横波与纵波。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间的波形——波峰,波谷)
(2)纵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疏密相间的波形——疏部,密部)
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是声带,介质是空气,固体,液体等。(课件演示两类波的形成及其波形)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拓展学生的认知层面)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课件演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图象,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课后思考题。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二)课堂小结。
1、只有振动才有可能引起波动。
2、只有通过介质,才能由局部的振动引起全局的波动。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复运动——振动。
4、每一局部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5、每一局部的振运动在时间上有先后。
6、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一种振动形式,又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问题研究的方法做出评价,思考描述波动与振动的物理量有什么不同。)
机械波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必修)的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第七节内容.
机械波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它作为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广泛地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上好这节课不仅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有关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还可为今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波动知识时重要的是要会确定波的总的运动情况,即由波长,频率和波速等物理量来表征运动情况,而不是确定单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及本节课教材大纲要求,拟定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
征;了解机械波的种类及其传播特征;初步了解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维及归纳总结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念.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探究物理过程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2) 重点,难点分析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波动过程的细节不容易体现出来,教学过程通过课件模拟物理过程的方法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获得较直观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们参与以探究为目标的研究活动,使他们同老师和学生一起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基于这种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法,通过课件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讨论,以期达到教学目标.有着丰富生活体会的学生往往对波动形成的物理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能认识机械波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教学中可以渗透"指导——自主学习"的教改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法指导,思维启发,和师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小实验和教师实验演示及课件模拟物理过程,逐层深入,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创设的问题中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波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动过程,进而搞清波动的成因.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互相问答或自问自答,进入思维的迁移,每观察到一个现象都去想想几个为什么.真正培养起抽象思维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学生培养成科学探究推理严谨缜密,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科学学习的科学学习者.
三,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课件)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见过此现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静的水
面,会看到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起伏不平的波纹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课件)曾记否,当进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 (让学生按顺序逐个相继站起,坐下,这时全班的同学都有机会亲身体会到作为波动中的一分子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波动的成因)
(课件)"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连绵起伏的山峦构筑了
华夏民族的脊梁……
(小实验:学生同桌两人用手抖动课前准备好的绳子,会看到凹凸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上述现象,都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波的情形,那么,波形成的条件
是什么呢 波是什么 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介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机械波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上述的
水波和绳波都是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所观察的现象,归纳总结)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如果没有连续的振动,则质点很快停止下来.)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成
如右图所示.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
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
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课件演示相邻质点的相互作用)
(实验和课件演示)绳波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开始时刻(t = 0),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经过T / 4,质点1已经达到最大位移,正要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运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9.经过T / 2时,质点1回到了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9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17.依此推论,演示经3T / 4,T和5T / 4后各质点排列成的波形.
机械波的特点
1,介质中各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复运动——振动.
2,各质点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3,各质点在振动时有时间上的先后.
4,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方式.
(小实验:学生用手抖动绳子,形成绳波.如果不再抖动,则原位的质点很快平静下来.它说明波动是伴随着能量传播的,要维持波的传播,必须不断地给振源提供能量.)
横波与纵波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间的波形——波峰,波谷)
2,纵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疏密相间的波形——
疏部,密部)
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是声带,介质是空气,固体,液体等.
(课件演示两类波的形成及其波形)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拓展学生的认知层面)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
课件演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图象,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课后思考题.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课堂小结
1,只有振动才有可能引起波动.
2,只有通过介质,才能由局部的振动引起全局的波动.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复运动——振动.
4,每一局部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5,每一局部的振运动在时间上有先后.
6,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一种振动形式,又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问题研究的方法做出评价,思考描述波动与振动的物理量有什么不同.)
机械波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必修)的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第七节内容。
机械波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它作为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广泛地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领域。
上好这节课不仅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有关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还可为今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波动知识时重要的是要会确定波的总的运动情况、即由波长、频率和波速等物理量来表征运动情况、而不是确定单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及本节课教材大纲要求、拟定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了解机械波的种类及其传播特征;初步了解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维及归纳总结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念。
2、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探究物理过程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2) 重点、难点分析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波动过程的细节不容易体现出来、教学过程通过课件模拟物理过程的方法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获得较直观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们参与以探究为目标的研究活动、使他们同老师和学生一起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基于这种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法、通过课件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讨论、以期达到教学目标。有着丰富生活体会的学生往往对波动形成的物理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能认识机械波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教学中可以渗透"指导——自主学习"的教改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法指导、思维启发、和师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小实验和教师实验演示及课件模拟物理过程、逐层深入、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创设的问题中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波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动过程、进而搞清波动的成因。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互相问答或自问自答、进入思维的迁移、每观察到一个现象都去想想几个为什么。真正培养起抽象思维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学生培养成科学探究推理严谨缜密、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科学学习的科学学习者。
三、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课件)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见过此现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静的水
面、会看到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起伏不平的波纹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课件)曾记否、当进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 (让学生按顺序逐个相继站起、坐下、这时全班的同学都有机会亲身体会到作为波动中的一分子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波动的成因)
(课件)"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连绵起伏的山峦构筑了
华夏民族的脊梁……
(小实验:学生同桌两人用手抖动课前准备好的绳子、会看到凹凸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上述现象、都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波的情形、那么、波形成的条件
是什么呢 波是什么 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介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机械波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上述的
水波和绳波都是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所观察的现象、归纳总结)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如果没有连续的振动、则质点很快停止下来。)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成
如右图所示。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
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
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课件演示相邻质点的相互作用)
(实验和课件演示)绳波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开始时刻(t = 0)、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经过T / 4、质点1已经达到最大位移、正要开始向下运动。
质点2的振运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9。
经过T / 2时、质点1回到了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9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17。依此推论、演示经3T / 4、T和5T / 4后各质点排列成的波形。
机械波的特点
1、介质中各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复运动——振动。
2、各质点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3、各质点在振动时有时间上的先后。
4、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方式。
(小实验:学生用手抖动绳子、形成绳波。如果不再抖动、则原位的质点很快平静下来。它说明波动是伴随着能量传播的、要维持波的传播、必须不断地给振源提供能量。)
横波与纵波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间的波形——波峰、波谷)
2、纵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疏密相间的波形——
疏部、密部)
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是声带、介质是空气、固体、液体等。
(课件演示两类波的形成及其波形)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拓展学生的认知层面)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
课件演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图象、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课后思考题。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课堂小结
1、只有振动才有可能引起波动。
2、只有通过介质、才能由局部的振动引起全局的波动。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复运动——振动。
4、每一局部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5、每一局部的振运动在时间上有先后。
6、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一种振动形式、又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问题研究的方法做出评价、思考描述波动与振动的物理量有什么不同。)
【机械波说课稿】相关文章:
《机械波》高中物理说课稿03-16
机械波教案02-18
《机械波》的教案02-19
《机械波》的教案3篇02-19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哈姆雷特说课稿01-19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