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09 14:31: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

  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思想。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

  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记叙故迹而生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理解文中的反问句、疑问句、感叹句对表达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一切学问都是“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道理,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围绕中心、层层推进特点,弄清议论句的含义并

  能正确解释。

  四、说教法

  三导法:导读、导悟、导学。

  导读: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前面的提示语,从而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

  导悟、导学:文章名为《墨池记》,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见解,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二、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饱含感情。

  3.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 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4.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2~3则,然后准备参加班上的交流会。

  六、板书设计

  墨池记

  所在及形态 王君邀请作记

  名称的由来

  墨池 引出王羲之 ------------- 作文 王君用心

  评价王羲之书法

  总结观点 自己的感想

  ----------------------------------------------------------------------------- 小中见大

  七、设计理念

  1.文章名为《墨池记》,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以增强学习兴趣。

  3.在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一些勤学苦练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内容:

  荡秋千是孩子们喜爱并经常玩的一种游戏,读本中的猴子和鳄鱼也是孩子们熟悉的两种对比鲜明的动物,都能很好的引起幼儿的共鸣。读本的图画也非常有特点,使用了抽象的油彩涂抹出形象的鳄鱼和猴子。而且猴子和鳄鱼的表情非常传神地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心理较量,鳄鱼从趾高气昂到垂头丧气,猴子从惊慌失措到战胜鳄鱼顺利逃跑,每一页中动物的表情都值得我们和幼儿好好谈论。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注意画面上动物的表情和动作。

  2、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能够配合手指游戏,增加读本的趣味性。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难点:把握画面上动物的表情和动作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

  大书(遮挡文字的大书)(遮挡第一页的鳄鱼,只露出尾巴)

  五、说教法:

  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提问法、观察法。

  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通过提问引导幼儿逐页观察并感受读本的内容,幼儿在讲述中可以扩散思维,丰富词汇。并采用看图猜测的方法,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思考、表达。体验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教学程序:

  整个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导入活动、图画阅读、总结分享。

  ㈠导入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主题。

  手指游戏《四只猴子荡秋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加读本的趣味性。为下一步的教学的开展进行铺垫,这个游戏是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玩而且很爱玩的一个游戏,尤其是到了最后没有猴子了,他们就特别兴奋,这个游戏中还涉及到了猴子数量的变化及数字1—4的倒数,我想通过游戏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㈡图画阅读:观察画面并大胆表达。

  引导幼儿逐页进行观察。从封面开始,我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鼓励幼儿大胆回答,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如:猴子的表情、动作,鳄鱼的想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与口语发展能力。

  ㈢总结分享:认读题目,总结故事

  在这个部分,我翻回封面,给幼儿讲述完整的故事,给幼儿一个完整的结尾。

  带领幼儿去户外荡秋千,让幼儿开心地离开场地。

  这个读本讲述的是幼儿所熟悉的猴子和鳄鱼的故事,因此孩子们在看大书的时候都很兴奋,对于老师的提问也能积极发言,观察图画时,孩子们基本能说出图画的意思来,而且语言表达也比较完善。如:观察第一页时,孩子们把小猴子的形态描述得很仔细,当问带猜猜谁来了?孩子们根据手指游戏的联想,很快便想到了鳄鱼。

  在第三页和第七页中,我引导幼儿模仿鳄鱼的动作,幼儿兴趣很高,他们喜欢用肢体动作来表现。

  总结分享环节中,让幼儿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加深了他们对读本的印象。

  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阅读了这个读本。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糖到哪里去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本课是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3课。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通过做水的溶解性实验,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品,比如糖和高锰酸钾等,从而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并探究如何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溶解现象”,难点在于加快物体溶解有哪些方法,以及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溶解现象作出解释。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特点,我主要采取教师引导,让学生分组亲手做实验,通过自己观察溶解过程来理解“溶解现象”。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拟分两个部分进行,即研究什么是“溶解现象”和研究如何加快溶解。

  1、研究“溶解现象”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①观察白色砂糖是什么样子的。

  ②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砂糖放进水中,渐渐地砂糖的小颗粒就看不见了。学生在观察砂糖的'溶解时,会使用各种感官。因此及时提醒学生: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要去尝。

  ③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糖到哪里去了?

  2、对问题作出推测(估计有几种说法)

  ①化了;②到水里去了;③变得很小,到水里去了;④变得很小很小,分散到水里去了。

  (3)设计实验

  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课前教师准备好有颜色的物体(高锰酸钾)代替砂糖进行实验。

  (4)做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醒学生用一小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不搅拌,静静地观察一分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说出:颗粒周围有紫红色的像云雾一样的物体向外扩散,用木筷搅一下,扩散加快,最后一杯水全部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

  (5)得出结论

  总结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变化:

  它的颗粒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它到哪里去了?

  引导学生说出:它的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6)运用知识

  将事先准备好的砂子、粉笔、食盐、面粉、方糖、味精、五香粉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哪些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并在表中记录实验观察判断的结果。

  2、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尽快溶解。

  (1)使一块方糖在水中能尽快溶解。

  ①用热水;②先研碎,再放入水中;③搅拌;④同时使用上述三种方法等。

  (2)交流实验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3)课外拓展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说课稿 篇5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能有向大家说课的机会。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按技法分:工笔、写意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

  (1)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

  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

  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第三段,歇息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第四段:清吹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映示对话图)

  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

  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6.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四.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

  2.《捣练图》

  3.《簮花仕女图》

  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五.全课总结

  1.中国古代绘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和表现技法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中国古代人物画这一讲内容多,年代跨度大,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展开介绍有一定难度,应在内容的侧重点进行调整,把人物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缩短,略讲一下,避免学生厌烦,另外在课程内容顺序上也进行调整,把古代人物画的分类,技法放到前面上,而把人物画的特点放后讲,讲绘画技法时选了两张有代表性的工笔画和写意画,一张是明代曾鲸画的《张卿子像》,另一张是宋代画家梁楷画的写意画《李白行吟图》,讲到写意时可在课堂上边介绍边演示技法,也请有兴趣的学生上来画,一下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体会在宣纸上作画的感觉,充分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和艺术震撼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

  学生进入角色后,为下面的作品欣赏打下了较好的课堂基础,在进入讲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特点时,我选用了一张学生较熟悉作品,五代人物画家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让学生感到即亲切又陌生,很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这张画的内容,我首先把课件的长卷缓慢的放映一遍,同时介绍画的时代背景、作者,画中的主人公,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再把长卷分为五段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分别详细介绍,为加强效果,每段都选用了不同的中国古典音乐配置,做课件时,把重要人物都用图像软件进行局部处理,拉近,放大,比原画更清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五段分别欣赏完后,再以录像的形式配上音乐慢慢的放映一遍,把学生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带进充满遐想的绘画艺术境界中。

  最后教师点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传神,形神兼备,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张画把握得是很好的,最后结束这张作品的分析。

  为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还选取了几张盛唐时期的人物画进行欣赏。

  张萱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周肪画的《簮花仕女图》,让学生先说说喜欢这些作品的哪些方面,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再每幅作品详细讲解,为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结束时布置同学们课后通过找资料查出《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虢国夫人,下一次上课时告诉大家,给学生增加一点悬念,期待下次上美术课时知道结果。

  我认为高中美术欣赏课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有效途径是打破常规,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别出心裁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结合学科特点,营造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适时寻找教学契机和切入点,这些都是上好每节高中美术欣赏课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夜的工作》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出示课件重点难点)

  这节课,我把引导学生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两方面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在心中涌动着的强烈的.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导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出示课件)“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又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地为学生创设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互动探究法”(出示课件)一读二说三问四帮,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渲染情境。

  为了渲染情境,把孩子拉进历史中去,在课前,我先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画面中首都百万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默默地注视着总理的灵车缓缓驶过,人们极力抑制着自己的巨大悲伤,一片哭泣呜咽声和低沉的哀乐回旋在教室,整个课堂气氛十分凝重。我由此导入课题:“这举国哀悼的场面令人感动,为什么总理能赢得这么多的爱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人,去看看他一夜的工作吧。”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是作者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是串连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采用了“中心突破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一边读一边思考:总理的一夜是怎样的一夜,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的说,当孩子从文中找到“劳苦”“简朴”等词语后,我又引导他们向课外延伸,用“一丝不苟、鞠躬尽瘁、通宵达旦”等词语来表达,力求体现课堂的开放性,从而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3、精读感悟,入境悟情。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应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和渗透。我鼓励孩子边读边思考,用“圈、点、画、勾”等符号作标记。鼓励孩子敢想敢问敢说。孩子在对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行交流时,即应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但又要善于把握本文的重点,引导孩子从“简朴”与“劳苦”两方面来谈感受。在“生活简朴”方面,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与“室内陈设极其简单”进行比较,让学生想象:“宫殿”这个词该和什么人联系在一起?“宫殿”里头应该有什么样的摆设?你觉得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他的办公室又该布置些什么?由想象拉回到现实,教师话锋一转:在总理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金银珠宝吗?没有!看到古玩玉器吗?没有!看到豪华的陈设吗?也没有!那么,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呢?教师及时出示句子(出示课件)“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激起学生讨论的热情,由“极其简单”的摆设感受总理高尚品格的“极其不简单”。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工作劳苦”方面,我抓住“他一句一句的审阅……”(出示课件)这段话,从“审阅”“思索”两个词入手,让学生讨论如何审阅,思索什么?我用导读法让学生反复读,在轻柔的音乐背景下,教师创设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而体会总理的高贵品质,在读中力求体现读的目的性;读的层次性;读的个性化;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没有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只有学生探究性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

  4、课外拓展,升华感情。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出示了周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出示课件),教师快速读,让学生感受到总理在病危之际,仍然抢时间,为祖国、为人民夜以继日地工作,接着又播放了在总理诞辰100年之际,由诗人宋小明作词、三宝作曲、戴玉强演唱的歌颂总理的一首mtv《你是这样的人》,(出示课件)歌声荡气回肠,总理生前的点点滴滴又出现在屏幕上,师生无不动容,这时一句“你想对总理说什么?”引导孩子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受。为了让孩子的感情找到一个宣泄口,我不失时机地指导孩子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震,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了体会到作者的幸福感与自豪感。也体会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最后为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我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

  板书设计如下:

  13、一夜的工作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诚实”为主题,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诚实的故事,知道诚实是一个人道德完善的基本准则,从小就应该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从道德上完善自己。《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紧扣本单元好孩子、好品质的主题,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国王用“种花”的方法来选继承人,但花籽却是煮过的最后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以自己诚实的品质赢得了王位,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课文以小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的形式,在国王用独特的方法选继承人的情节中,让学生明白诚实的品质最可贵。故事中所留空白点较多,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虽然是一个重在说理的老故事,但悬念迭生,引人入胜,学生比较喜欢,能较好地引领学生的价值观。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引起感情共鸣。

  2、以读为本,自读自悟,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同桌读、分角色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带入所表达的情境中,从中了解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个诚实的孩子。

  3、自主识字,感受乐趣,再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盆、位”等12个生字。会写“分、要”等6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知道诚实是人的美德,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国王选择继承人的标准是诚实

  2、懂得诚实是一种美德,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本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入部分

  1、我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吸引的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到诚实是很重要的,然后揭示本课的课题,学生读题。学生在看到课题后会提出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这篇课文。

  2、教师手举花朵读词语(捧着、花盆、鲜花、最美、继承),学生读后,教师把“最美、继承”两朵花贴在黑板空花盆上。让学生用这两个词围绕课文说一句话。

  设计目的:复习要掌握的词语,让学生用“最美、继承”连词成句,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第二环节:深入感悟部分

  设计理念:用国王的特殊考题“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国王的继承人。”引出下面三次比较。

  重点设计了三次比较:

  1、面对种不出花的相同结果,雄日的选择和其他孩子的选择相比较。比较出雄日选择诚实的可贵。

  2、孩子们手捧鲜花的高兴和国王看见鲜花的不高兴进行比较。比较出他们对最美丽的花不同的理解。

  3、国王先不高兴与后来看见手捧空花盆的雄日而高兴进行对比。突出出国王选择继承人的标准是“诚实”。

  国王出的特殊考题

  1、问:“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国王的继承人。”这是谁宣布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最美的花”是什么花?重点突出“最美”。

  2、设计目的: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最美的花”,是为了比较孩子们和国王对"最美的花"不同的理解,为下文作出铺垫。

  3、思考:为什么国王会出这样一道“特殊考题”?

  设计目的:让学生心中产生疑问(种花很简单为什么会出这样的考题),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兴趣。

  第一次比较

  1、让学生找出雄日十分用心种花的句子“有个叫雄日的男孩儿,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让学生用“十分”“用心”换词理解和说句子。抓住“十分”“用心”指导朗读。

  2、再找出能体现“雄日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的句子:“十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可是花盆里的种子连芽都没有冒出来。雄日又给种子施了些肥,浇了点儿水。他天天看哪,看哪,种子还是不发芽。”先观察课文插图,再采取试读、范读、抽读等形式来体会雄日“十分用心”培育花种和长久等待种子发芽时的伤心、难过。

  3、在此处设计了一个补白“问:想一想其他的孩子拿到种子后会怎样种花?结果怎样?心里怎么想的?”

  4、思考:如果你是那个国家的孩子你会怎么做?面对相同的结果,雄日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的选择。

  设计目的:换词说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词语以及体会雄日种花的专心,与他后文没有种出花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反差。

  通过抓住“十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种子连芽都没有冒出来”“天天”“看哪”重点词句多种形式的朗读,表现雄日十分用心的种花,结果却“连芽都没有冒出来”,努力的付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强烈地突出雄日选择“诚实”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去抵制自己面对王位继承人的诱惑!

  第三个问题的提出是让学生明白其他孩子也会像雄日一样“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同样没有种出花来,而面对相同的结果却选择的.是欺骗的手段,反衬出雄日选择“诚实”是多么难能可贵!

  第二次比较

  1、问:国王规定的日子到了,其他孩子们怎么做的?让学生找出句子。(出示句子)“许许多多的孩子捧着一盆盆盛开的鲜花拥上街头。”指导朗读,突出花之多,花之美。

  2、问:国王从孩子们面前走过,脸上是什么表情?(出示句子)“国王从孩子们的面前走过,看着一盆盆鲜花,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指导朗读出国王的不高兴。

  3、追问:国王看见孩子们手捧鲜花为什么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我发给你们的花种都是煮熟了的。这样的种子,能长出美丽的鲜花吗?”重点指导朗读这一句。

  设计目的:在课件中我把这两个句子放在同一张幻灯片中,指导朗读出花之多、花之美和国王的不高兴。通过探究国王不高兴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国王发给孩子们煮熟的花种的真实用意,是看谁具有“诚实”的优秀品质!

  第三次比较

  问:国王看到孩子们手捧鲜花不高兴,看见雄日手捧空花盆反而高兴起来,还说“你就是我要找的继承人!”这是为什么?

  设计目的:我在课件中把写国王表情的这两个句子放在同一张幻灯片中,通过朗读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国王选雄日当继承人的主要原因——诚实!

  第三环节:总结(深入挖掘)部分

  1、雄日没有种出花来,为什么他还要来?

  2、雄日的花盆真的是空的吗?他真的什么也没有种出来?

  3、国王所说的最美的花是什么样的花?

  设计目的: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使理解到:雄日手捧空花盆还要来,说明雄日不光具有诚实的品质,还具有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作为一个国王,既要有诚实的品质,也要有面对困难、失败的勇气,才能统领国家。这也是国王选择雄日作为继承人的原因。

  雄日的花盆不是空的,他种出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花---“诚实”的心灵之花,这就是国王心目中最美的花,所以雄日才能继承王位!(板书)

  第四环节:拓展部分

  朗诵拍手儿歌《诚信儿歌》

  附:小朋友,要诚实,

  不撒谎,要牢记。

  考试时,不作弊,

  做作业,靠自己。

  说的话,记心里,

  守诚信,从小起。

  设计目的:通过对儿歌的朗诵,让学生加深感悟,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做到“诚实守信,从小做起!”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哈姆雷特说课稿01-19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

浪花说课稿11-11

团圆说课稿11-11

傣族说课稿11-11

抱抱说课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