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说课稿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氯气选自高 中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这一课题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氯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氯离子的检验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 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能力目标
通过引 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二、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多媒体演示, 采用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 不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培养强化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能力
1.教学手段(多 媒体)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本课题教学中,完全可以充 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作为这个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很多,装置也比较复杂,教 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亲自演示所有实验,很费时间也难以保证所有同学都看得清楚,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把本节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动画、图片和视频等,精简 实验时间,让现象更加清楚明显,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由现象得出结论,开拓思路,勇 于创新,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引入):从今天开始, 我们来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卤素包括F、Cl、Br、I、At五种元素今天我们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氯元素它的单质氯气
(展示):氯气、空气、氯水、水四瓶溶液,让学生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物氯气归纳出氯气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氯气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小结并板书
(强调):氯气是有毒的请同学思考闻氯气的正 确方法并上台演示(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防毒面具为 啥像“猪嘴”?
(使用多媒体讲述):伊普雷战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 弹(180吨液态氯气)一阵黄绿色的云雾飘过后,英法联军人人感到胸闷气短,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 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 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防毒工具,在这场化学战中幸免于难于是,科学家们不久后就仿照猪嘴的外形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 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过渡):氯气是有毒的,那么如何防毒呢?只有了解了氯气的性质,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与途径,化害为利,造福人类下 面我们就来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引言):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
(引言)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 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多媒体演示实验】氯气与铜的反应(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讲解)CuCl2溶于水,同学们可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这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大时,溶液呈绿色,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 度较小时,溶液呈蓝色
(多媒体显示练习)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请同学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投影展示
1.跟铝反应:________________
2.跟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
(引言)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 我们来看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多媒体演示实验】氯气与氢气的反应(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比较Cu在Cl2中燃烧与H2在Cl2中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O2参加?比较Fe、S、C在O2中燃烧与Cu、H2等在Cl2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共同特点,并由 此推论什么叫燃烧?
3.工业上用H2、Cl2合成HCl时,应选择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选择安全的点燃条件和连续地合成HCl)
(多媒体显示练习)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投影展示
1.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2.P在Cl2(过量 )里燃烧生成PCl5
3.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CCl4
(讨论)金属、非金属跟Cl2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表现了氯气的什么性质?
(小结)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 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 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Cl2还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在实验室又如何制取?氯离子如何检验?将在下一节课中学习
(课外活动)
思考新制氯水和久置中含有哪些微粒?
五、板书设计
板书: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能溶2体积氯气),易液化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Na + Cl2 === 2NaCl
Cu + Cl2 === CuCl2
2.与非金属反 应
H2 + Cl2 === 2HCl
点燃
H2 + Cl2 === CuCl2
化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行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北京市房山区交道中学的额尔敦朝鲁。我爱生育养育我的内蒙古,也爱我工作生活的北京。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级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选择初三化学绪言的理由,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本课题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确定课题之后我进行了初步思考,发现了最重要问题:目前师与生之间是陌生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发现,无论从课标要求或最近发展区理论都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沟通学生,教学要从他们的学情出发。
所以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如下(见PPT),从调查的结果发现,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必须全面正确认识化学;二是要把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力;三是亲近化学,污染不是化学的错,是人类对化学的无知造成的。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课题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那么,师生之间陌生带来的问题如何解决?我想到了利用暑假解决问题。
原则:
1、“减负”原则;2、趣味性原则。
内容:
1、趣味实验。2、上网学习,分学习小组制作PPT汇报成果。
具体安排如下:
一是趣味实验。
内容:首先:学生想办法制得紫甘蓝菜紫色汁液。第二步:用碱面水和白醋做实验。第三步:从生活中找其它液体进行实验对比,并进行分类。突出化学变化到物质分类的规律性,落实对比方法和分类观。
二是上网学习,分小组制作PPT。
我们创建了针对初三化学的“未来化学世界的博客”。
主要意图:1、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提高兴趣,引导学习。2、初步培养接受、吸收、整理化学信息的能力。3、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表达、交流。
准备工作完成以后进入实施课堂教学阶段。
我从纵向: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怎么学化学;横向:意图—素材—知识—情感等两个维度介绍我的实施课堂教学情况。
“什么是化学”这个环节有播放燃放鞭炮视频导入、趣味作业和数学素材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步:课堂导入:播放燃放鞭炮视频导入。播放视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贴近现实生活。
导语:新学期开学了,对我们的一生来说都很重要的一门新学科要“开业”了,按照我们中国人习惯开业吧。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充气气球并扎破,制造思维冲突,对比研究提问。完成之后留课后作业,进行课堂延伸教育:上网搜索“鞭炮的历史”,渗透安全教育、环境低碳意识和历史文化教育。
第二步:趣味作业汇报。(展示图片)这是学生做的情况和收到的汇报作业。该环节主要落实学科思想为:1、初步了解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渗透分类对比的学科思想方法。
第三步:利用数学素材。(展示图片)我在课堂上利用了三角形稳定而四边形不稳定这一学生熟知数学素材。数学学科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与化学学科不完全相同,但现象背后探究本质的科学意识完全相同。化学变化与物质的内部(微观)结构有关。
完成三个小环节的学习之后,化学的定义就呼之欲出了。在“什么是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三个素材知道了化学的定义,并有了好奇-成就感-欣喜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的学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首先讨论人类历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火的控制和利用入手的。让我高兴的是就此问题学生们课后在博客中留言进行交流。
第二步交互讨论青铜器到铁器和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并引向现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入了下一步骤:学习小组展示汇报。首先是化学之美:该小组展示奥运烟火到上海世博烟火,并提出了问题,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展示了化学的美丽和神奇。
当学生展示第二个主题“衣”之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质的衣物让同学们触摸材质。当他们翻看标签的时刻及时渗透:查阅资料是认识物质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一学科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用于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品质这一重要的科学观。
除此之外还有“食”、“住”、“行”等主题。下面部分展示一下“住”这一主题的学生展示情况。(播放学生展示视频1分钟)
学生的有些话语显得稚嫩,但他们准备的材料和内容远远超出我在博客中提供的素材。我发现,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发挥他们的潜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实际上,前面的了解“什么是化学”的过程是学生的认识从生活到化学的过程;知道“为什么学习化学”的过程是学生的认识从化学到生活的过程,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这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了化学是什么样的学科。我以环境科学、医用化学和生命科学为例让同学们感受了化学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学科。
在“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两个素材和网络资源等素材了解了简单的化学史和材料、能源、生命科学是化学研究的领域,并有了惊讶-思考-感叹-荣誉感到决心学习化学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的学科我们怎么学习呢?我选择了化学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等三个内容。
首先,演示趣味实验。实验设计非常简单:NaOH溶液滴加酚酞→加入过量稀盐酸→加入碳酸钠粉末。形象描述为:“白酒变葡萄酒”、“葡萄酒变白酒”、“白酒变汽水”。主要意图:突出重点并与暑假趣味作业相呼应。
第二步:宏观微观视角。
课堂上以讨论数学学科中的线-点关系为例引入微观视角,并播放了一段视频。因说课需要以六倍速度播放。
(视频播放)旁白:浩瀚的太空中寻找地球,穿过大气层,以一滴水的视角进入海洋,继续进入海洋生物体内,最后到达微观视角。
该视频中涉及到宇观、宏观、介观和微观,面对学生我们只强调宏观和微观即可。该环节通过视听立体感受微观和宏观视角的不同。
第三步: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有趣的科学想象。
关于未来医学的有趣想象:
人造机器人,机器人再造小机器人,小机器人再造更小机器人,如此往复,最终造出来的小小机器人小到直接进入人体内修复损伤器官和部位,达到无痛治疗而痊愈的目的。
该环节中升华学生的感受,通过美妙想象激发学生的美好憧憬和无尽的向往。
第四步:讨论水的各种表达方式。
在关于几种表达方式孰优孰劣的讨论中学生的意向很快指向了水的化学式。化学式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的。模型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思想。理解运用数学、物理公式和化学用语,甚至书写某体裁文章都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最佳模型的选择过程。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工具。
我在“如何学习化学”这一环节中选择了化学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等三个内容。对于我们农村中学初三毕业生中40%左右的学生来说,初三化学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系统学习化学的机会。我想二十年之后他们还能回忆起来的初三化学的记忆就是初三化学的核心。那就是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了。在这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几个素材,知道了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从而有了意外-思考-想象-向往的情感体验。
这是课堂教学三个环节。
下面是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假如没有化学—写在化学第一节课后》要求完成初三化学学习后再写一篇《假如没有化学—写在初三化学毕业之时》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自己的成长。
课后调查:
你喜欢化学吗?所有同学都回答:喜欢化学。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要成为化学家,你想研究哪方面的化学?
学生回答主要有两个方面:
1、暑假学习交流的主题。2、41.7%的同学填写了想研究医药方面的化学。
今天不一定决定未来职业,但这种愿望是同学们继续学习的动力!也是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不难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触动孩子们内心世界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会带来无尽的前进动力。
结束语:
在设计、备课、上课、反思、整理说课稿的过程中我真切体会了“功夫在课下”这句话的含义。
备好绪言课备的不只是一节课,是整个初三化学,甚至是整个基础化学教育。
我想,对一个老师而言,用心上课就是最好的课。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3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红磷。……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存在
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
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
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意图及目的: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二、【实验探究2】空气的组成
主题设置: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设计实验: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
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③将木条先放在一瓶氧气中燃烧,再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
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
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气中的石灰水…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
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
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
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学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三【实验探究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并将集气瓶内水以上的部分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3.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弹簧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4.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5.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6.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集气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上升,不能继续上升又说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水为何进入集气瓶内,可先提一个问题:滴管怎么吸取液体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体?
学生讨论如何吸取
【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意图及目的: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人造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集气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拓展与运用: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蜡烛、木炭、硫等其他物质代替?
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拓展反馈 : 作业设计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意图及目的:作业的设计紧扣大纲,突出重、难点,并通过系统 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 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空气
一、空气的存在
二、空气的组成
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臵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⑴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
⑵滴水点火:将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好放在石棉网上,用滴管滴水后棉花燃烧;
⑶雪球燃烧:用药匙取些固体酒精放在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
这三个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起来。 ⒉播放录像,引起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神舟六号上天、隔水透气的鸟笼等资料,然后提出问题:飞船的外壳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制作鸟笼的材料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
⒊归纳总结
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揭秘化学的本质。 ⒋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学生自读教材2-4页,并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概括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大屏幕展示,学生描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学会如何提纲挈领的概括,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⒌互动交流,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挥的作用,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及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⒍拓展研究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绿色化学部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及其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⒎课堂小结
今天是我们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学这门新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从今往后大家要对身边的物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站在化学的角度观察你所熟悉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每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走进神秘有趣的化学世界。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化学的奇妙,萌发出渴望亲近化学、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愿望和情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化学对世界影响的普遍和深远。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基本实现了激发最大多数学生远景动机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化学说课稿 篇6
酸、碱、盐是常见的三类化学物质,也是化学实验室和生活中最常用的物质。本节课是酸碱盐的复习课,学生已经经过了新授课和基础知识的复习,对酸碱盐三类物质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是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不仅能让学生巩固这三类物质的基本知识(酸碱盐的通性),还能运用知识鉴别一些常见的酸碱盐;并且能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酸碱盐的复习,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酸、碱、盐的知识体系。
一节课上下来,有些地方自己比较满意,也有不少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第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制定的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自己比较认真地准备了化学实验,课堂上学生能较好地利用化学药品和仪器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第三,设计的二个鉴别题的层次比较合理,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较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当然自己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对学生回答的一些内容预设还不够,一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时间上有些急促使得一些原定由学生来完成的内容临时改为由我来书写和进行实验。结合自己较好的和不足之处,自己分析了原因:
1、虽然不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但是下面坐着同行和一些前辈,心里不免有些紧张,生怕说错了什么。今后在组内应该多上研讨课,多锻炼。
2、在内容过渡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感觉过渡不是很自然。应该要多听听老教师的课,多学习,在平时上课时也是多注意,多练习。
3、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平时要多加学习,多积累,要向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靠拢。
4、备课不深入,对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了解,在提问时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可能一个较难的问题提给了一个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就会引起冷场,因此在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尤其重要。
5、时间上有些急促,特别是第二个鉴别。第二个鉴别过程中,本来计划让学生小组合作来鉴别盐的;但因为时间关系只好让学生说,我来演示实验了,感觉比较不满意。
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还是需要多动脑子。教学设计哪怕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变化,可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情景或趣味小实验等能重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片段,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温故而知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一节课上下来,有些地方自己比较满意,也有不少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第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制定的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整个学案通过一条主线“园区十中实验室开放日”将所要复习的知识窜起来,而不是将要复习的知识点零散的呈现。课堂上学生能较好地利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会学习有一定帮助。
化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钠》是高一化学第二章《碱金属》的第一节,碱金属是高中系统学习的唯一的金属族元素,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这一节即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钠单质的性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
2.难点是实验的观察、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计算机辅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其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在多媒体使用时,尽可能使其恰到好处,能通过实际操作的就不去模拟,能学生思考得出的,就不通过多媒体简单呈现。本节课虽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型,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许多弊端,如在下列情况下既无法解决。
1.对速度较快的反应,学生还没来得及观察清楚就已经结束,观察不仔细则分析不透彻,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效果更好。
2.原理解释,涉及微观粒子的反应原理的解释,肉眼观察不出,宏观实验不能反映其实质,可用计算机模拟其反应过程,便于学生理解。
3.有危险性的实验,现有条件难以实现的实验,错误操作。这些实验可操作性差,尤其是错误操作,若能采用动画模拟或插入影象,会起到理想的效果。
4.对微型实验的放大观察,便于同学们同一时间,对同一现象的捕捉,观察,分析。
5.由此说,实验课中恰当的便用多媒体手段有助于教学实践的高效完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大屏幕展示“滴水生火”图片给学生以想象空间。“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果然是水能生火,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
(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Na的物性小结,Na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
(三)、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1. 钠与水反应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实必不可少的手段,我设计了五种情境下的实验。。
①首先是在实物展台上教师亲自操作钠与水在表面皿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展台上放大以后的反应现象清晰明显,大家在同一时间共同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
②常规实验。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收集和检验,是一常规实验,学生曾多次左类似的性质实验,课用模拟动画达到知识在现的目的即可,这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③改进实验。在一废旧塑料瓶中完成。关键是对实验细节的观察能力的培养,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在实际操作中可提高学生对钠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实验可操作性强,不必用多媒体。
④探究性实验。利用ц型管作该实验收集并检验氢气,采用先讨论、后评价、再实验的模式。学生对特殊的实验仪器感到新奇,探究的欲望强,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大胆设想,涌跃发言。在此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培养其良好的探究式思维能力。学生发言五花八门,较发散,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评价,表现形式直观。学生从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启发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分析其错误原因。钠与水反应若在小容器中进行会爆炸,分析原因,插入影象文件,警示作用体现多媒体的优势)
⑤进一步改进实验。Na与水反应很快,这个水面上升又下降的过程是很快完成的。实地演示不宜成功,对观察不利。在多媒体上可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这在一般常规实验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给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的空间。
⑥兴趣实验——水上芭蕾
钠在苯和水的混合液中反应。(体现学科渗透)在对实验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后,学生动手完成。
五个实验下来,要适时小结,将五种不同装置放在一张图上,对Na与水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培析,用多媒体进行重现小结。体现了探究过程的渐进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而清晰印象。
2.Na与CuSO4溶液反应
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机理较抽象,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动画将其过程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反应过程简单清晰的呈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4.性质总结
钠的性质总结用线形关系,清晰条理。
5.用途展示
此做为上节布置的作业,让学生网上收集有关资料,学生作业展示过程,使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也是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的过程,资料的收集液使课堂教学的延伸。
(画面:① 高压钠灯,美丽的不夜城有钠的一份功劳,② 秦山核电站,核事业发展离不开钠与钾合金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总之,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在多媒体的辅导下,突破了许多常规实验不易解决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难训练提供了较理想的手段。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钠》说课稿12-07
化学说课稿06-14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11-22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3-14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3-13
《化学键》说课稿12-05
化学键说课稿12-07
化学元素说课稿03-08
化学式说课稿07-06
化学键说课稿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