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说课稿 篇1
知识与技能
这包含了“认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性学习目标”。
“认识性学习目标”:
1.知道铝的发现史、了解铝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铝的两性和铝的还原性。
3.形成金属钝化的基本概念,并将氧化膜的相关知识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技能性学习目标”:
1.进行3个探究活动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2.能迁移和灵活运用过往知识、进行科学的猜想、完成活动与探究方案的设计。
3.通过铝和氧化铁的个别反应,掌握铝的还原性,并能迁移推广到一类金属的冶炼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按照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步骤,来认识世界。
2.“活动与探究”的方法。
3.学生的分组实验为主、教师的演示实验为辅。
4.通过“包含在生活常识中的疑惑→科学猜想→再次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惑”的认识途径,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5.通过类比、迁移过往知识的方法,来学习新的知识。
具体教学过程:
45分钟的教学设计,是从铝的趣话、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各种铝制品的寻找开始的。观看一段时长2分钟的、以新闻播报形式出现的有关“铝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的连续的幻灯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探索的渴望。当他们陶醉在音乐声中,并为铝在现代生活的“衣、食、住、行、交通运输、电子信息产业、军事、航天科技甚至于娱乐运动方面的广泛的应用而咋舌惊叹的时候,他们自然也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性质决定用途!那么,铝的这些用途,体现了铝的哪些特性呢?有了疑问,就有了学习的兴趣。观看完毕后归纳铝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自然而然的,铝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也就拉开了帷幕------
“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资料卡”、“生活小贴士”、“知识小结”和“练一练”这样的8个小版块,所围绕的主题都是“铝的化学性质”。而串联这8个小版块的主线,就是关于“铝的化学性质”的3个“活动与探究”。
课前一天,我就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任务(观察铁门铁窗和铝合金门窗的锈蚀情况),课上,首先请2组同学分别派代表上来展示他们的活动记录,而后顺势提出疑问:
“观察与思考1”:
根据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铝应为较活泼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那为什么铁生锈腐蚀了而铝却没有被腐蚀呢?铝难道不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这样的观察与思考,给了学生一个视角,引导他们去观察。
“交流与讨论1:
“交流与讨论”版块,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思想活跃起来,交流看法,讨论争论,达成共识。
铁在空气中被氧化表面生成fe2o3而生锈腐蚀,且生锈后内部的铁被腐蚀的程度和速度都会越来越严重。而Al比铁活泼,所以,Al在空气中同样也能被氧气氧化,使表面生成Al2o3,但是,Al为何没有继续被氧化而一直腐蚀下去,越来越严重呢?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铝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后,表面生成的物质反而是一层屏障,是一层保护膜,起到了保护作用,阻止了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气氧化,所以,表面生成的物质一定是一层致密的氧化膜Al2o3"。如何用实验证实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呢?先由学生思考,而后再进行交流讨论。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从铝和氧化铝的不同的颜色、光泽、熔点、化学性质等角度去思考。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用砂纸打磨铝条表面,看打磨前后铝条表面的颜色是否会有变化;当然,还可以是活动与探究1中的另一种实验方法:(这种方法,视角比较巧妙独特。既是实验现象明显,又便于操作,更主要的是,还可以吸引学生来思考问题,并从动手操作中来获得知识,了解到Al2o3的熔点高可做耐火材料这一性质。)
“活动与探究1”:
“活动与探究”版块,是学生们自己的动手实验,在亲手操作中,了解实验的规范、提高实验的技能、观察得细致入微、发现蛛丝马迹的不同、记录下实验现象、分析不同现象的原因、进行科学的猜想、得出实验结论,获得化学知识只是其一,更重要是提高了能力。“从做中学”,是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好诠释。
a.用坩埚钳夹住一块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再将铝粉撒到火焰上,观察现象.
b.取2条铝片,一条未用砂纸打磨过,一条用砂纸打磨过,分别浸入cuso4稀溶液中,观察现象.
“观察与思考2”:
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时,为何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现象呢?打磨擦去了氧化膜的铝片以及未曾打磨擦去了氧化膜的铝片,由于它们表层的物质分别是Al和Al2o3,二者性质是不同的,Al的熔点较低(660℃),而Al2o3的熔点很高(20xx℃),由于这个差异,二者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时,现象就是截然不同的。顺带反问学生一个问题:若要观察到铝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的现象,又该如何操作呢?
“拓展视野1”:
前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Al2o3的两性,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在酸或碱性溶液中,氧化膜会遭到破坏.那么,这层致密的氧化膜,在盐溶液中又如何呢?启发学生来思考,Al2o3作为一种氧化物,似乎其本身是不会和盐溶液发生反应的。但是,需要联想的是,若是表层的Al2o3被破坏,那么,失去了保护的屏障的内部的Al是能和某些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那么,这些盐溶液到底是否会对表层的Al2o3起到破坏作用呢?请用实验事实来说话!再提请学生注意一个生活常识:咸菜不宜久存于铝制容器中.
“拓展视野1”,我觉得,是本节课中比较精彩的一个版块。说其精彩,不是因为它的声、光、色、影,这些它都不具备,表象的华丽吸引,它一点没有。说其精彩,是因为2个原因。首先,它是一个从生活常识中提炼出来的问题(咸菜不宜久存于铝制容器中.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包含在生活常识中的疑惑→科学猜想→再次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惑”的认识途径,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既符合认知的基本规律,又符合学生心理乃至兴趣的需要。其次,这是一个很能提升学生能力的问题。在目前的高考中,这类带有拓展视野成分在内的、体现发散思维的实验探究,就是一种重要的题型。
“活动与探究2”:
取
2条未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一片浸入cucl2稀溶液中,而另一片浸入cuso4稀溶液中,观察现象的差异.
实验后进行原因猜想:当有cl_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就促进了Al与cu2+的反应。而当有so42-存在时,溶液中的so42-抑制了Al与cu2+的反应。接下来,自然引出:
“生活小贴士”:
不能用钢丝球擦洗铝制容器.
铝制餐具不宜蒸煮或长期存放酸性或碱性的食物.
咸菜不宜久存于铝制容器中.
这是一个“温情”的版块。让学生了解点生活常识,能够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最大目的吧。有的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就是觉得那些东西学了也没用。提醒学生,回家后,别忘了把这些“小贴士”作为一个“温馨提示”告诉自己的父母,相信父母会比你拿回高分还高兴。
“交流与讨论2:
铝表面的致密的氧化膜,只能在空气中形成吗?在其它介质中,是否也能形成呢?
“资料卡1”:
向学生介绍“金属钝化的机理”。金属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响,化学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钝化。1.由某些钝化剂(如浓HNo3、浓H2so4等)所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称为化学钝化。2.用电化学方法也可使金属钝化。
我想,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新知识,都必须由教师的口来传授的,学生自己的阅读,也是一个好方式,眼、耳、口、鼻、大脑、手、脚,若都能行动起来,各司其职协调好,或是轮流担当主角,才是最佳拍挡呢。
“活动与探究3”:
取4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分别放入4支洁净的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分别加入6mol/L盐酸、6mol/LNaoH溶液、浓HNo3、浓H2so4各3mL,观察现象.
这个活动与探究的设计,是学习铝的两性的一个既常规又有效的方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是最有说服力的,而且,对比的实验方法,也更能说明问题:铝只有在浓HNo3、浓H2so4中才会发生钝化,在稀酸溶液中就会持续反应直至结束。
“知识小结1”:
由学生来填写4个反应的现象、结论和离子方程式,进行知识的小结梳理。
一节课,虽然只有45分钟,不过,容量大,活动多,头绪也多,所以,必要的知识小结,是少不得的,而且,这样的小结,要及时进行。在进行过铝与酸、碱的4个实验后,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反应方程式的填写应该立刻进行。而在进行过铝的钝化的探究后,及时归纳出铝的两性也很重要。
“交流与讨论3”:
在工业生产中,如何储存和运输浓HNo3、浓H2so4呢?
进行了之前的“活动与探究3”之后,有了金属钝化的知识,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解答了。
“知识小结2”:
a.铝是一种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的金属.
2Al+6H+=2A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b.常温下,铝遇浓HNo3、浓H2so4时会发生钝化.
重点分析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实质的分析,可以从铝与水的反应开始,尽管铝与水的反应很微弱,几乎观察不出明显的现象,但是,因为铝与水反应生成的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能够与NaoH反应,就造成了Al(oH)3浓度的降低,从而促进了铝与水的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在这里,所灌输的,就是一个初级的平衡的理念,这也符合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规律。
“拓展视野2”:
已知,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镁弱,
a.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将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和铝片浸入其中,用导线连接起来,再接上一个电流计,形成闭合回路,那么,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b.依此,若在NaoH浓溶液中,又如何呢?
这是针对学有余力的、能力较强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而设计的。这个问题,也是为后续的<必修2>的电化学的学习打下一个伏笔,不至于在将来显得那么突兀,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更透彻的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视野,镁和铝相比,因为镁比铝活泼,所以,在稀硫酸溶液中,必定是镁的表面产生气泡更多,当教师添加一个条件,用导线将镁和铝连接起来时,开始,他们仍然会认为是镁的表面气泡多,此时,正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好时机,镁和酸反应时是失去电子的,失去的'电子也一定是由溶液中的H+得到的,不过,H+得电子的场所在何处呢?学生一经思考,也同样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另外,在将来的电化学的学习中,总有学生会认定一个死理:在原电池中,金属活动性强的做负极活动性弱的做正极,镁和铝相比,因为镁比铝活泼,所以,总是镁做负极。其实,在NaoH溶液中,情况恰相反呢!但是,必须承认,这样的问题,无疑是有难度的,希望学生在现在或是将来的一次学习中,就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会有反复,现在就让学生先接触一点,有点这方面的意识,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资料卡2和3”:
这2个资料卡,是特别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一看到这,学生们都忍不住要七嘴八舌,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吐为快呢!因为,“开往春天的地铁------苏州轻轨一号Vs房地产”,和学生们家庭的生活、家庭的闲钱的投资方向,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呢,他们怎么能不各抒已见呢!而且,我以为,虽然这样的资料卡的出现,似乎会让学生们的思维有2分钟游离于化学知识之外,但是,学生是不可能永远生活于象牙塔之中的,了解一点投资知识,多一点经济意识,没什么不好。更何况,我们的这个资料卡,并不是完全与化学无关,我们从轻轨的规划,完全可以联系到轨道的建设,联系到轨道建设的材料,联系到其中的化学反应------铝热反应。让学生来阅读教材,理解铝热反应。在这里,因为铝热反应很剧烈,有火星四射发光发热的现象,所以,为安全起见,该实验,是由教师来进行演示的。
“交流与讨论4”:
铝桶能否用于配制波尔多液?为什么?新买的铝壶在第一次使用烧水时,为何表面会变黑?
这2个问题,都是与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节课,学生既用眼观察、用耳听声、用手操作和书写,用口交流思想,更用脑不停思考,很紧张,头绪也多,给他们2分钟,总结交流一下。
“练一练”:
“练一练”版块,是对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及时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是认知规律所认可的。这几个问题,都是换个角度再来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内容,没有什么难度,仍然是属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梳理。
“课后练习”:
1、写一篇关于“铝与人体健康”的科普小论文,要求阐述:铝盐可能对人脑造成的危害;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该怎样预防铝元素的大量“侵入”?
2、进行一个社会调查:“废铝的回收途径?再生利用价值如何?”
问题1和2,都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一个拓展。问题1,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了解这方面的常识,以便更好的安排我们自己的生活。而问题2,则更是一个全社会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培养环保和节约意识。
[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主要运用&ldq
uo;活动与探究法”,首先去探究了“铝表面是否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在盐溶液中是否也是万能的?”这样的问题,并联系实际请大家交流讨论了“家庭生活中,厨房所用铝制餐具该如何保存和清
洁?”、“工业上运输浓硫酸和浓硝酸用铝槽车的原因所在”等问题,紧接着在上一节课学习了两性氧化物氧化铝、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铝的知识以后,本节课,我们运用“联想方法、类比方法、迁移方法”来假想“铝是否既有一定的金属性又有一定的非金属性”的问题,又通过当堂的活动与探究,来确认了这一假想,最后,结合我们苏州这个城市的轻轨建设,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铝热反应”的原理和运用,并将此原理推广开来运用到许多金属的冶炼上。
学习化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这一观点,我想,是始终贯穿于我们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之中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目标。
1.通过若干个探究活动(课前1个、课中3个),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对精神。
2.了解铝的发现趣话、铝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3.通过“生活小贴士”的温馨提醒,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而且,能够对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4.通过“包含在生活常识中的疑惑→科学猜想→再次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惑”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虚假。
5.“苏州轻轨一号Vs房地产”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了解,知道一点金融知识,有一点金钱意识。
6.通过“铝与人体健康”、“废铝的回收途径”等课外问题,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培养环保和节约意识。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盐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一个零散的内容,并没有独立的章节。但考题中常涉及到盐的性质。因此,本节课力图结合教材与考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突出考试重点——常见的几种题型。同时,为今后进行专题复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掌握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条件;
⑵.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⑶.进一步认识盐与金属、酸、碱、盐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化学反应发生的规律,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明确中考要求,为以后的专题复习打下基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盐在鉴别、除杂、推断等题型的学习,拓展学习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谨地科学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目的。
重点:盐的化学性质在各种题型中的应用
难点:几种常见题型解法的掌握。
方法: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三、教学及难点突破的方法
几种常见题型的突破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同时辅助分组实验实验,给予一定的提示,引导学生有目的通过亲身实验进行探索,各小组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检测
找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完成学案上相关内容
让学生明白需掌握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判断物质间的反应能否进行
展示题目,让学生判断反应能否进行。并找相关学生板演
教师总结
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讨论总结相关规律
训练学生书写方程式的能力,并掌握相关规律
培养学生归纳、合作等能力
物质的鉴别
学生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讲解相关要求
一次性鉴别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钡,选用的试剂是
教师总结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严谨的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合作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除杂
提问: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如何除杂呢?
教师总结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交流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物质的推断
展示典型题目
教师总结
学生思考
学生交流
体现“兵帮兵、兵教兵”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练习
讲解相关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练习题
1、1、下列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盐溶液是( )
A. NaOHB. Na2CO3C. KNO3 D. HNO3
2、检验碳酸盐最简单的方法是 ( )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加入稀盐酸,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放入水中不溶解的是碳酸钙
3、不用其他试剂鉴别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①H2SO4、 ②FeCl3、③Ba(OH)2、④KCl、⑤BaCl2,被鉴别出的顺序是 ( )
A.②①③⑤④B.②③①⑤④C.⑤①③②④D.①③②④⑤
4、除去下表中各物质(A~C为溶液)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正确的是( )
编号
溶液
杂质(少量)
试 剂
除杂操作方法
A
NaCl
CaCl2
过量Na2CO3溶液
过滤
B
KNO3
NaCl
/
冷却热饱和溶液,过滤
C
FeSO4
CuSO4
过量铝粉
过滤
D
CO2
CO
/
点燃
5、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未,可能是CaCO3、K2SO4、CuSO4、KNO3和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小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1)取适量该白色固体粉末加入到足量水中,得白色沉淀,上层清液无色;
(2)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只有部分溶解 由此可判断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是,一定不含的是,可能含有的是。
六、课后作业:《能力训练》 评估十一
思考:6、CaCl2中含有NaCl杂质该如何出去?
思考:7、请尽可能多的写出能生成盐的化学反应。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说课内容:人教版必修①《引言》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言(也称前言、序言或概述),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的主旨和内容等。引言课即第一节课,不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旨在为学生打开学习化学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一节成功的引言课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引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叩开高中化学殿堂的大门,奏响学生化学知识的乐章,精心设计了以“大话西游“为主题的入学第一节课。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②了解化学研究的目的与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认识co2、H2o既可以灭火也可以生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看影像视频、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使学生领悟学习化学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使学生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难点:领悟化学学习的意义。
二、学法分析
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化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认识化学问题的能力,也初步了解了化学学科基本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短,普遍缺乏对化学知识的理性与系统认识,学习方法往往也不成熟,但都具有好奇、好问等较为原始的学习兴趣。引言教学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学生这些原始的动力转化为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并且教学以学生暑假生活为接口,玩中学,学中玩,自然过渡,开展学习,学生容易接受。
三、教法分析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搜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产生认同和共鸣。学生对《西游记》电视剧的喜欢,源于对刺激感知系统的动作画面与离奇的故事情节有较大兴趣,表现出对孙悟空英雄式人物的崇拜。如何让学生这种直觉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暂时兴趣向持久兴趣发展,此时就要有意识加以引导:将神话与现实自然结合,使科学知识走下高高的殿堂,让英雄人物回到人们中间。
看电视-读原著-做实验,大话西游,用学生熟知又模糊的材料逐渐产生并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线索,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化学学科的大门。同时,自然科学人文化,体现了“大教育”的新观念与新思想,无论学生将来向何方向发展都将终身受益。
四、教学程序
1、切身交流,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新生入学第一节课师生第一次见面,相互问候后一句“大家暑假都做了些什么?”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一样,不经意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看电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西游记》电视片段:孙悟空腾云驾雾、上天入水、七十二变,精彩的画面充分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在兴奋与激动之中拉开序幕。
3、读原著,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让学生朗诵原著片段(“《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部分内容),为后面评西游打好基础。板书大话西游,吊起学生胃口。在惊讶与不解中顺利过渡。
4、三评西游,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评西游,谈古论今,神话变现实,化学显实力。
要点简介:《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话小说,按现代观点来看,就是一部科幻小说。它源于对当时的一些自然现象的不解,从而衍生出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向往:长生不老,上天入水,呼风唤雨……如今这些向往很多都变成了现实:延年益寿、航天潜水、人工降雨……这些粗看起来是以物理为主体或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科学,但其核心作用是取决于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而这些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都是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合成或研制。
二评西游,谈炉论器,仙丹成毒药,化学明道理。
要点简介:最早化学在中国,化学起源于炼丹,炼丹从客观促进了药物化学的发展。用现在观点来看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是一个化学反应仪器,炼丹过程就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但炼丹违背了科学道理。通过高温最后得到的物质一定重金属或是其氧化物,所谓的“丹”非但不能医治百病,长生不老,反而大多数都是有毒物质。即使是佛祖高僧坐化焚酌所得到的“舍利子”实际上也就是僧者体内的结石。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来嘲笑古人,正是他们的牺牲与尝试才为我们积下了宝贵的经验。
由此,顺势提出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启发思考,揭示出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实验史:
你知道吗?催动人类迅速进化的因素是什么?是从生食到熟食,是火!
你知道吗?推动电器工业迅猛发展,通讯技术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元素是什么?是半导体,是硅!
你知道吗?返回航天飞船的外体,既耐高温又有高强度还近乎绝热的材料是什么吗?是一种新型合成物质,是陶瓷!
三评西游,谈悟空论英雄,太空何起居?化学揭神秘。
要点简介:由孙悟空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从影视偶像到现实英雄,航天英雄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英雄起居探秘。通过二氧化碳和水灭火、生火现场实验,使学生思维上有衔接,同时认知上有冲突。
附:课堂实录(片断):
[老师]进一步引问:你们还知道吗?我国现代的孙悟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等在天上的生活起居怎样?太空舱内的氧气怎样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怎样处理?
[学生]异口同声:带氧气瓶,……
[老师]引导思考:压缩的氧气需要很笨重的钢瓶存放,无疑会增加飞船的重量,能否有其它的方法呢?
[学生]交头接耳,欲言不语。
[老师]转移话题: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先简要介绍讲台上放置的水与二氧化碳,随即在放有砂子的两个烧杯中分别点燃一团棉花)提出问题:怎样将火灭熄?
[学生]胸有成竹:加水!加二氧化碳!
[老师]分别在两个烧杯中倒入水与二氧化碳,火熄灭。
[学生]兴奋、满足。
[老师](举出一个试剂瓶)介绍:我这里有一种黄色物质,请大家看:
[老师]演示: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蒸发皿中,用滴管滴水。
[学生]当看到棉花起火燃烧时,不解,起哄。
[老师]再演示:又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学生]开始屏住呼吸,当看到棉花又起火燃烧时,惊讶,喊叫。
[老师](稍停顿)提问: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热烈:反应,放热,有氧气生成,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老师]鼓励并引深:同学们都说得很
对。那么,是什么反应生成o2的呢?
[学生]齐答:有水,二氧化碳!
[老师]肯定并深入:对!这就解决了我们宇航员的呼吸问题。这种黄色粉末叫过氧化钠。
多媒体展示并讲解原理:
在初中,同学们已经知道:营养终端的能量物质是葡萄糖。反应产生了氧气又吸收了二氧化碳,既解决了呼吸问题又消除了污染。这样,使学生体验了化学的神密色彩,又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以扩充。引导观察氧气的消耗与来源,揭开太空起居的神秘面纱、欣赏平衡的美妙。
5、回归教材,介绍化学学习方法。
回归教材,强化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介绍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介绍我校化学学习六字学习法——记忆、理解、联系。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联系是目的。联系就是要养成一个随时将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的习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诠释了科学学习与科学发展的真谛,符合新课程理念。
6、布置作业,释放学生蓬勃激情。
故事得以延伸,思维得以发展,兴趣得以提升,作业释放激情。
指导学生自学引言,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则体会:如神奇的.化学,我眼中的化学等,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以上六个环节以评西游、论英雄为核心,通过三评西游,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表面在与学生大话西游、崇拜英雄,实则无时不在渗透化学学习的意义,一明一暗,张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触动与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板书动态生成,附其中一个班最终呈现结果:
六、教学反思
1、教师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体现主要靠老师,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主要还是应该在课堂。带领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这是老师的责任。是带领学生参观,还是引领学生发现,与其说是教学技术,更应该是教学理念的问题。走进教室先调查了解学生,从假期学生所喜欢的活动继续并过渡,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也是最向往的航天航空,从神话引入,转到现实,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还如此重要!衔接流畅自然,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灵活处理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型教材观。
2、学生的情绪心理产生极大震动。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课程呈现方式是以社会生活背景为线索、以实验探究为中心,在这一节课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整节课是以老师的讲述与演示为主,但学生也有充分的参与,特别是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反应从开始“这是什么课?”到“激动,似大悟”到最后“兴奋,尖叫”,从课堂学生的情绪与变化来看,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意识的重视、行为的动作。
3、我们的思考:
作为引言课,我们不能单纯评价内容是否超纲,学生是否都能完全接受,或者量化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点来衡量课堂效果,而使学生能产生心灵的碰撞,能形成学习的原动力,诱导或促使学生去自觉学习、主动学习,这才是新课标最核心的理念。当然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继续维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摸索加以巩固。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臵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⑴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
⑵滴水点火:将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好放在石棉网上,用滴管滴水后棉花燃烧;
⑶雪球燃烧:用药匙取些固体酒精放在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
这三个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起来。 ⒉播放录像,引起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神舟六号上天、隔水透气的鸟笼等资料,然后提出问题:飞船的外壳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制作鸟笼的材料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
⒊归纳总结
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揭秘化学的本质。 ⒋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学生自读教材2-4页,并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概括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大屏幕展示,学生描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学会如何提纲挈领的概括,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⒌互动交流,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挥的作用,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及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⒍拓展研究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绿色化学部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及其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⒎课堂小结
今天是我们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学这门新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从今往后大家要对身边的物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站在化学的角度观察你所熟悉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每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走进神秘有趣的化学世界。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化学的奇妙,萌发出渴望亲近化学、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愿望和情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化学对世界影响的普遍和深远。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基本实现了激发最大多数学生远景动机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光电效应与光量子假说。它是教科版选修3-5 第四章 波粒二象性中的第二节内容。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三维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四、教学过程和教学流程。
首先来说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本课内容在旧教材中是放在光的本性一章中的,而新教材却把它放在了近代物理初步中波粒二象性的章节,并且放在了量子概念诞生之后第二节,这就使它在知识方面,有了两个作用:首先光电效应使人们认识了光的波动学说并不能全面解释光的本性,光还具有粒子性,为第三节光的波粒二象性打下了基础;其次光电效应的解释应用了量子理论中的能量子概念,是第一节中提出的能量子概念的应用和发展,所以本节课在知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课还是有着厚重的物理学科文化积淀,是物理学史、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创新意识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题材。
鉴于教材的以上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光电效应的规律;
2、通过对光电效应的解释了解光量子假说,理解光电效应方程.
3、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4、会用光电效应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光电效应规律”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2、尝试发现波动理论面对光电效应规律遇到的困难。
4、通过光子假说和光电效应方程的提出,体会假说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3、领略“观察、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新的假说……”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是这样分析的。根据认知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把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融汇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的过程。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有缺陷就会造成认知障碍。应用到本节课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难点:首先光电效应现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差很远,学生没有感官体验。其次原有知识对学生的干扰,通过前面的学习光是电磁波的结论已经深入人心 ,学生无法接受光是粒子的新概念。最后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没有相应的概念,不能同化新知识。在用波动说和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时遇到困难,因为学生不知道光和物体是怎么作用的,逸出功,和最大初动能的概念也是第一次接触。要想解决以上难点,做好光电效应的实验是关键,再在观察总结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光电效应的规律和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物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根据对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利用光电效应的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中我直接用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课题。然后我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说了一下这段话:本课学习的光电效应,在量子理论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光电效应及其规律的研究,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革:大自然在微观层次上是不连续的,即“量子化”的,而不是牛顿物理假设的在一切层次上都是连续的!光电效应的科学之光经众多物理学家前赴后继,在物理学史上成为绚丽夺目的篇章。让我们翻开这炫目的一页,沐浴科学的阳光吧!
二、通过光电效应的研究装置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
教材没有用实验引出光电效应现象,而是直接给出结论,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可以把重点放在光电效应规律的得出上,为了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老师把实验分成几个部分,第一步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并且画了板画,这样就排除了由于不理解实验器材而对学生的干扰。第二步用紫外线灯和应急灯的可见光分别照射阴极,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得出规律:1、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V0,只有当入射光V> V0,才能发生光电效应第三步将高压电源去掉,用紫外线照射阴极,学生观察到检流计中仍有电流通过。说明光电子飞出时具有初动能。教师进一步说明,科学家用不同的光(不同频率,不同光强)照射同一金属。发现: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并且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第四步用紫外线照射阴极,让紫外线连续的、断续地照射,学生观察到检流计指针的偏转也连续地、断续地发生,从而总结出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第五步把紫外线管靠近阴极,改变紫外线管与阴极的距离,学生观察检流计指针偏转幅度,得出光电流随入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规律。
在得出光电效应的四条规律后让学生再次看书熟悉四条规律,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几个问题:(1)某光恰能使钙发生光电效应,那么能使课本中表格内哪些金属发生光电效应?(2)表中哪种金属最易发生光电效应?(3)为什么各种金属的极限频率不同?以上步骤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光电效应规律的理解。
三、让学生用波动理论解释光电效应,体会现有理论不能解释实验事实的困惑。
由于学生对光的光的波动理论不甚了解,我直接给出光的波动理论对光的能量的描述:(1)能量是连续的;(2)振幅(光强)越大,光能越大,光的能量与频率无关。在这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得出对光电效应的正确解释。最后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波动说解释光电效应主要存在的两大困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矛盾
波动理论解释
实验事实
之一
光的'能量是连续,光强越大能量越大,与光的频率无关
光电效应是否产生存在极限频率(波长)而与光强无关,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也只与入射光频率成正相关。
之二
弱光对金属作用足够长时间,电子吸收足够能量后可从金属表面挣脱。
如果入射光小于极限频率,即使照射时间再长,也不会发上光电效应。若能发生光电效应,即使光很弱,也是瞬间发生的
教师引导:当现有理论不能解释实验事实时,科学家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完善现有理论,使其能够解释实验事实;二是抛弃现有理论,构建新的思想框架。大多数科学家选择了前者,因为知识的更新比思想的更新要容易得多,但也容易陷入死胡同。选择后者的科学家往往是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人,他们对科学的贡献远远大于前者。爱因斯坦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屏幕展示爱因斯坦图片),1905年,26岁的他在普朗克量子化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四、学习光量子假说,并用光电效应方程解释光电效应现象,体会应用新理论成功解释实验现象的喜悦
学生通过看书了解光量子假说,老师通过提问光量子假说和波动说的区别,让学生对光子假说有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老师根据光子假说和能量守恒理论推导出光电效应方程,并介绍每个字母的含义啊,强调光电效应方程研究对象是光电子,所用规律是经典物理的能量守恒。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总结,利用光子假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五、通过密立根用实验验证光电效应方程,体会物理学的;观察、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新的假说一般研究方法
六、光电效应方程的简单应用
我没有用书上的例题,因为书上的例题不仅涉及到光电效应方程而且有电场力做功等问题比较复杂,用在这里有点喧宾夺主。所以我选用了课后习题,它是对光电效应的直接应用。例题:波长为λ=500nm的蓝光照射到逸出功W=1.9eV的金属表面上,求:(1)光子能量ε(2)光电子最大出动能mv2/2(3)该金属的截止频率。
解:(1)ε=hv=6.63×10-34×3×108/500×10-9J=3.97×10-19J
(2)EK= hv-W=3.97×10-19-1.9×1.6×10-19J =0.93×10-19J
(3)V0=W/h =1.9×1.6×10-19/6.63×10-34=4.5×10-14Hz
七、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提问:到现在为止,光电效应现象圆满解决,咱们一起回顾一下,你在知识上和方法上都有了哪些收获?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我们不仅有了知识上的收获:光不仅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光电效应方程是量子理论又一成功应用。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方法,领略了物理学家立足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化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盐-明矾等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金属铝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基础上,对金属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它侧重于使学生理解怎样去学习金属元素和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元素和其化合物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也是化学概念和理论的用武之地,为以后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铝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模式,这为本节课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但两性化合物这个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要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概念,就需要利用好化学学科的典型手段——实验。教材中对铝的化合物性质的探究,尤其是对氢氧化铝两性的探究,是这一块内容的重点,在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要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2)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及Al3+的鉴定方法(3)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掌握Al2O3和Al(OH)3的分别与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4)知道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用途,知道明矾的相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设计实验,体会通过实验发现物质性质的过程;分析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会辩证的认识事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过渡】根据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展示内容与先前学习的知识形成冲突认知冲突进行导入,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随堂实验、多媒体展示、启发法、比较、归纳分析、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学习中要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已学习的铝的化学性质,来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知识。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动手实验来完成氢氧化铝的制备,并获取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充分利用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过渡】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导入。在课程开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铝制产品的图片。这与学生已学过铝的性质很活泼形成了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活泼的铝,怎么可以应有的这么广泛,激发对铝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探讨,开启了课堂教学。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并应用已学的铝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借助实物、学生动手实验的方法进行教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实操结合,形成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氧化铝粉末实物,来认识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再通过结合导入时应用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哪些物质可以腐蚀这些产品。学生已有的铝性质的知识,进行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新知识。
2.实验探究,深化概念。
教师出示生活实物胃舒平,引发学生制备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铝,开启氢氧化铝知识的学习。
接着让学生围绕着氢氧化铝的制备进行讨论,学生得出有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氢氧化铝,(1)用Al2(SO4)3溶液和NaOH溶液来制备。(2)用Al2(SO4)3溶液和氨水来制备。学生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得出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在制备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氢氧化铝可以溶解强氧化钠得新知,学生通过用氧化铝性质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实验验证,获取氢氧化铝两性的知识。最后教师总结,并补充氢氧化物的又一化学性质-不稳定性。
通过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学生已经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在铝盐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知识通过新闻实例引入明矾,学生自主学习的到铝盐的化学性质。
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主要是使用了层层逼进进行探,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加深了学生理解和掌握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铝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学完后为学生呈现两个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1.可溶性铝盐与NaOH溶液互滴时,其现象有何不同?你能否画出生成的沉淀与滴加溶液间量的图像关系并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若是偏铝酸盐溶液和盐酸互滴时现象又会如何呢?
2. 请完成下列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并写出上述转化图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对本节内容加以巩固延伸。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目的在于: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及选做题的方式。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领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化学说课稿 篇7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而我戴的戒指是真还是假的呢。请你学完本节课后设计方案鉴别我戴的黄金戒指的真假,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B“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以上是我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反思,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化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第四单元课题四的有关内容,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他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的掌握它们,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指出了由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因此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同时还指出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得的,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但是化学式的书写,主要是通过化合价来推求。
从教材方面看,化合价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只知道了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则,还不会确定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且还没有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此对九年级学生说,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
(1)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背景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在此以前涉及到的有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另外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酸、碱、盐的学习。也就是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贯穿着化学学习的始终。
(2)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制定教学目标,据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使学生认识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②、培养学生对化合价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的能力
③、使学生懂得只有确实存在的物质,才能写出它的化学式。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
(3)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化合价》第一课时的学习,不但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化合价的实质,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在后续课中应用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快速而准确的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教学难点: “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定义都抽象难懂,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形成化合价的概念和理解化合价的实质。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九年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愿望,让他们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性才能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比一比,看谁最棒>、<动脑动手活动>、< 快速抢答>、<讨论与交流>等,特别是在课的最后我还设置了记忆化合价的过关游戏,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三、说教法: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依据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认真分析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后,本着体现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则,我对本课教学的采取了如下方法:
模拟微观变化,优化概念的形成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合价规律 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说学法:
依据本课教学方法和本节课概念性强的事实,并在认真分析我班学生接受情况后,我确定了本节课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实施“六字方针”---听、思、说、议、记、闯: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
议――学会交流、记――巧妙记忆、闯――勇于闯关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六、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六个教学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 一)依旧带新,引入概念
“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定义都抽象难懂,是本节的难点。由于初中同学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回忆学过的大量的化学式,使学生意识到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他们之间的原子个数比可能是不同的,但不是任意的。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至今,我们已学过许多物质的化学式,其中有单质,也有化合物,当然化合物的种类要比单质多得多。本节课我们把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放在一起,作些比较,看看还能从中总结出点什么,从而学一些新的知识,好不好?
全班自然分为三个组,限时一分钟写出尽量多的化学式,以多者为胜。这时我投影学生写的化学式,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总结:这许多化学式告诉我们,原子结合成分子时,相互之间不是以任意数目结合的,而是具有确定的数值的。那么,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从而引出“化合价”的概念。
(二)模拟微观变化,优化概念的形成
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为什么元素具有化合价?此时,教师利用动画模拟NaCl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弄明白NaCl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MgCl2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最终真正明白为什么元素具有化合价和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合价规律:
在学生了解了化合价的概念后,本节课还要求学生掌握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何使学生及时尽快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大量具体的实例,自己寻找那些规律呢?我又一次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生动的呈现功能,先由电脑屏幕一次性地展示出几十种化合物和单质的化合价,引导设疑,启发学生观察、讨论和寻找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接着,我组织学生按座位形成的分组进行讨论,踊跃发言。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总结陈词,同学们很快便将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归纳了出来。
(四)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这时让学生认真讨论,积极发言,提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分析和出示有关资料:(1)可从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记忆。(2)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忆。(3)可以用分类法记忆。
最后,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老师觉得:只需记住特殊的元素的化合价就可以了,比如说用分类记忆法:一价金属只有三种:钾、钠、银;三价的金属,一般是两种,就铁和铝,而且铁还有二价的时候,一般的金属元素多数是二价的。铜有二价的也有一价的时候。也就是说关于金属,其实就掌握钾钠银铝铁铜就可以了。另外让同学们注意:一种元素显不同化合价时的读法:如:FeCl3 (Fe +3价)氯化铁 FeCl2 (Fe +2价)氯化亚铁。
非金属元素,主要记氧永远是负二价,氢永远是正一价,氯是负一价,这几种元素记住了以后,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其他元素的化合价。依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还有几个原子团的化合价要提,比如,碳酸根负二价、硫酸根负二价,硝酸根负一价,氢氧根负一价。还有一个,铵根是正一价,可用分类记忆法记忆,也可以依据原子团口诀记忆。另外,还需要同学们注意: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五)师生共同回顾总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复述回顾,然后再用多媒体提纲式显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一、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用来表示原子之间化合的数目。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并且失电子为正价,得电子为负价。
结论:元素的化合价由正、负和数值的两个方面来表示。
3.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三、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四、化合价规则和一般规律:
五、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的记忆:
这样提纲式的设计板书,有利于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更有利于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
《化合价》本身是一节内容抽象、难懂的课程,而且学生还没有建立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而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具有一定难度,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本节课在设计时有意把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竞赛形式,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题目设计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轻松掌握化合价的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学设计中故意创设错误情境,鼓励学生怀疑老师、质疑课本,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节奏紧凑,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作业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较好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
九:教学理念
1.采用竞赛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接受。
2.知识讲授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竞赛题目环环相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轻松的掌握了化合价规律及其应用。
3.本节课抛开传统的“化合价口诀”的教授方法,而整节课以“Na Mg Al H O Cl”六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贯穿始终,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利于知识的体系化并注重了知识的应用。
4.本节课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默契,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尤其是教师故意创设的错误情境更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学生在否定教师的过程中极大的体会到了自信、成功,并为下一环节本节课的重点打下了很好的情绪基础。
5.作业布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自创题目,既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考察,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以指正。谢谢大家。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化学化工系08化学教育班周希,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和碱》。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常见的酸和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酸的化学性质几个部分,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完善学生们对酸、碱、盐的看法。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归纳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b.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硫酸、盐酸性质的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酸的性质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远离的学习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确立了以下重、难点:
3. 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难点:酸雨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接下来我说说本节课的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另外结合多媒体辅助法。
二、说教法:
1. 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只管深刻的认识,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微型实验辅助法教学,在课堂上能让人人参与,极大提高每个人的热情,而且实验现象明显又节约试剂,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助于做到实验、引导和启发思维相统一。
2. 多媒体辅助法:用投影仪显示有关演示实验中没有的现象,用可见显示要点强化感受。
好的教法一定要辅以好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讲讲学法指导:
三、说学法:
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疑问创设实验,例如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方式。
(2)实验验证:通过推测、实验、观察、记录、归纳总结获得知识。例如:酸溶液能和金属氧化物进行反应吗?反应会有什么现象?据此进行探究,并进一步了解化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3)温故知新:梳理旧知并及时联系生活,例如:在已学过的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基础上思考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理解的知识层面上促进知识向应用层面的转化。
(4)反思评价:归纳总结已得的结论,并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让学生进行思考在生活中、化学课中,你接触或听说过哪些酸?请你列举出你在化学课上和生活中所接触的酸。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建立对酸的初步认识。
第二环节: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1. 硫酸和盐酸的认识
(1) 展示盐酸和硫酸,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2) 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学生活动1:这个实验采用微型试验也是有效的,强调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我们生活中物品,如纸片、布等接触到浓硫酸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讨论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
过渡:我们实验中和生活中经常用的稀硫酸、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
(3) 浓硫酸的稀释:
教师提示:比较浓硫酸与水的密度,回忆浓硫酸溶于水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演示:a.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b.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观察实验效果。
归纳: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2. 酸的化学性质:
(1) 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学生活动2:把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别滴入盐酸和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 与活泼金属反应:
学生活动3:在试管中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归纳:活泼金属能和酸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通过分析对比得到结论,很形象直观的突破了难点,并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第三环节:布置作业,加深理解
1.生活中常见的酸很多,以下食品或调味品中含有酸的是 ( )
①水果 ②食盐 ③食醋 ④糕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关于它们的组成情况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的质量都变小 B.溶质的质量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大 D.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
(考查对酸的初步判断)
3.小强同学对如何除铁锈进行了探究,通过学习他知道了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为除去铁钉上的锈迹,小强将带锈迹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盐酸中,他首先观察到锈 ,溶液由 色逐渐变成 色,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不一会,又观察到 的现象。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强化巩固难点)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回忆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酸的共同的性质?
学生总结。
①盐酸、硫酸都是无色液体;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②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③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④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同时让学生总结出用途,也复习了酸的有关性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
硫酸(H2SO4):常用于蓄电池中
盐酸(HCl):常存在于人的胃液
硝酸(HNO3):常存在于酸雨中
二、常见的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溶液》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从表面上来看,好象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知识体系。但是,究其实质,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其他单元知识的传承和延续,例如: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则是第三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四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正是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后边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内容由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匮乏显得有些抽象,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较高,所以这部分内容即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想在这个课题上有好的复习效果,必须针对学生现有的不足和以往教学中的弱点进行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好,有较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且学习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在复习本节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对溶液的最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并具有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但并未构建
化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点:化学反应中能
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二、说方法
因为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说程序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生很易于发挥,是学生把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同时培养自学能力的较好内容。
首先提前1~2天要求学生预习好本节内容并设计好问题上报教师,教师提前把问题按思维发展的过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通过问题串连课堂,通过问题鼓动学生踊跃小组合作讨论,发表各组见解,不断完整问题的答案。主要问题如下:
1) 化学反应有用吗?化学反应都有用吗?举例说明。
有些有用、有些有害。
2) 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吗?这里所指的能量你有何认识的吗?
一定。能量可能热能、光能、化学能。
3) 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热量的变化,你有体会吗?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有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猜想,教师总结。
强调“常常”,并非一定。做好实验是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概念的关键。
①新旧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本身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应中能量守恒。
③反应物生成物若以热量形式表现为放热或吸热。
∑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E(反应物)<∑E(生成物)------吸热反应(能量贮存)
④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本身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媒体演示非常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4) 人类现阶段是如何利用能源?利用这些能源有何利弊?举例说明.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电力、水力、太阳能等等.
5) 你认为如何来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烧?
从燃烧的条件上分析,充分燃烧放热多:足量空气(适量);增大接触面(固、液→气).
6) 人类很多时候在利用反应放热,是否有利用反应吸热?
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
7) 阅读课后"资料",你有何认识?
为何要发生伊拉克战争?我国为何要实施西气东送?西电东输?
媒体演示"能源的储量"、"可开采年限"
8) 人类利用能源可分为哪几个时代?
利用课后"阅读",体会到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节作业: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提高燃烧效率的措施。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6-14
化学《钠》说课稿12-07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11-22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3-14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3-13
化学元素说课稿03-08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6
化学键说课稿12-07
化学式说课稿07-06
《化学键》说课稿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