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2-01-12 13:01: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物理说课稿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物理说课稿集合七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为高二物理选修3—2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教材是在初中磁场知识和对电磁感应简单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高中已学过的知识,较为深入的研究磁转化为电的规律,研究电场、磁场的统一性。这些内容,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二物理楞次定律说课稿教材的问题大多数都涉及到三维空间,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极为有益。实验方法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罗列或初步总结,而是实验和推理结合起来,得出比较抽象的结论,在这里,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智能目标: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相符合。

  ③会用楞次定律解答简单的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注重实验和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

  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和感应电流所激发的磁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对这一定律的应用是这一节课难点。

  二、说教学法

  教学对象分析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已能解决感应电流的大小问题。

  ②学生通过立体几何和磁场部分的学习,对三维空间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尚不能熟练掌握。

  ③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说教法

  ①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②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模拟把假象的磁感线生动具体的表现出来,极大的克服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定律。

  ③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④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说学法

  学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课结合教法,学生可按以下学法进行学习。

  ①实验探索法:本课创设了丰富的电脑动画和有趣的物理实验,反复思考物理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②比较总结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比较、总结出物理规律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③反馈定位法:本课通过实例解析和练习反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准确定位和正确思维的形成。

  三、说过程

  1、复习提问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2、列举能使右图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

  3、你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吗?如何判断其方向呢?

  (学生集体回答引出实验)

  2、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四种情况中:

  ①线圈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为什么?

  ②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

  ③检流计的偏转方向是否一致?

  ④在每一种情况中检流计的偏转方向总是保持一定的方向。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单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4的第十一章机械振动的第四节内容。机械振动这一章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动力学及功和能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力学的一个特例。机械振动和后面的机械波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形式,对它们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奠定基础。单摆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简谐运动的定义,描述及其回复力和能量的基础上安排的。单摆作为一个机械振动的具体的实例,为巩固理解简谐运动的规律及其特点起了重要的作用。单摆作为生活中抽象出的物理模型,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的特点一是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单摆物理模型,最后运用单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二是运用近似处理方法,研究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这是在研究复杂问题时通常采用的方法;三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

  单摆作为机械振动的一个实例,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学习了单摆可以巩固简谐运动的有关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知道什么是单摆,单摆的振动图像是怎样的,单摆的回复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及在什么条件下单摆做简谐运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会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知道单摆的周期公式。);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索性实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学会运用软件处理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达到以下要求(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及交际能力。)。

  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能找出单摆的回复力与位移的关系,也就可以研究单摆在什么条件下做简谐运动,所以,对单摆回复力的推导及对其近似处理的方法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另外,研究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通过实验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关系也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高中学生在分析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往往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使问题简单化。因此本节对单摆回复力的推导为教学的难点。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定量关系的实验中,学生可以容易地得到实验数据,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还不够,所以运用数表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作为本节教学另一个的难点。

  四、 教学方法

  高二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了比较强的实验能力和一定的探索能力。所以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本节课(1)将突出学生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充分体现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注重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3)引入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传递及处理技能,让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习的方式。(4)讲授法辅以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创造丰富全面的学习环境。

  五、 教学过程设计

  1. 课题引入

  以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通过提问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机械振动的实例,并提出符合单摆基本特征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伽利略用脉搏测时,发现吊灯的摆动具有等时性的物理学史,了解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摆球的摆动,认识抽象出的物理模型,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教学的轨道。

  2. 新课教学

  (1) 根据现代教学论,物理教学应有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讲授单摆应着力于介绍理想化模型的科学思维方法,并通过与弹簧振子类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理想化方法在物理中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演示各种摆动,让学生判断是否为单摆,深化单摆的概念。

  (2) 提出问题:单摆是否做简谐运动?启发学生通过与弹簧振子类比,自我设计实验,得出振动图像,并判断是否满足简谐运动图像的要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富有创意的设计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参与的勇气。

  (3) 接着提出要想进一步验证单摆是否在做简谐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对单摆的摆动进行受力分析,看它的回复力是否满足简谐运动中回复力与位移的条件。引导学生先确定摆球的平衡位置,让学生思考并说明理由。摆球摆到一定角度时,让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并引导学生将重力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得到单摆的回复力,并对其进行近似处理,得出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桥梁作用,引导和启发学生全面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知识建构的主体。

  (4) 介绍傅科摆的相关知识。用实物演示不同摆的摆动,激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尤其在探究周期是不是与摆球质量有关时,不能用大小不同的摆球来操作。让学生认识到要想利用好控制变量法,首先对概念有一个比较本质的认识。

  (5) 接着重点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提出一些问题如:摆长怎样测量?周期测一次就可以吗?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将数据通过网络共享,通过描点得到图像,利用“几何画板”通过描点法得出图象,根据图像对周期和摆长的关系猜想并构造函数,通过改变参数使图像与数据点拟合的最好,得出结论。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类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6) 提出单摆周期公式,解释其物理含义。介绍惠更斯对单摆的研究过程,以惠更斯的贡献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辨证关系。通过公式与实验得出的K值比较,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3 巩固与练习

  (1)巩固了单摆物理模型的建立,进一步验证了单摆在偏角很小时,才做简谐运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2)将现实生活情景中实例研究引入物理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堂总结

  主要有学生总结,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整理。(1)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主要是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回顾。(2)你学习了哪些方法? 方法侧重于学生总结和归纳。(3)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收获和体会是对过程和方法的领悟。(4)你有什么疑问和想法?疑问和想法侧重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布置课下研究课题

  以上两个题目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设计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六、 结 语

  以上是对单摆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节课的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动手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而且探究,合作,亲身经验更有利于学生概念的发展、转变,有助于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说课稿 篇3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在《20xx年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中属Ⅰ级要求,本节和前一节波的衍射共同讲解波的特有现象,为后面电磁波及光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教材设计流程

  波的干涉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所以对波的叠加现象的理解是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的基础。教材首先讲了波的叠加现象,即两列波相遇而发生叠加时,对某一质点而言,它每一时刻振动的总位移,都等于该时刻两列波在该质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在学生理解波的叠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在特殊情况下,即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叠加的结果就会出现稳定的特殊图样,即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加强点与减弱点相互间隔,这就是干涉现象。

  由于对干涉现象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可借助图片、计算机模拟,尽可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干涉现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理解干涉现象的形成原理。

  (4)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空间想象能力。

  (2)学习将三维空间运动转化为二维平面运动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3)学习在动态变化中抓住瞬间状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干涉条件和干涉图样

  五、教学难点

  干涉现象形成的原理

  B.教法分析

  一、理论依据

  为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准备采用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列尔涅尔、斯卡特金等人所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观察、讨论分析→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总结得出结论、进行论证。

  二、主要目的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问题中激发兴趣,在问题的争论中辨清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能力。

  三、主要设想

  1、为了形象直观,打算在课堂中采用播放录相、实验演示、电脑动画模拟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降低难度。

  2、在引导学生分析清楚不连续的脉冲波的叠加情形之后,顺势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连续波的叠加情况。引入波的干涉现象。

  3、通过对波的干涉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分析波的干涉形成的原理,得出波的干涉条件。

  四、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波的干涉形成原理,可以采取变“静”为“动”,“动”中取“静”的分析方法。

  波的干涉现象是一种动态中的稳态,要分析这种现象,应该采用对某一瞬间状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并且将立体转化为平面进行形象的分析,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化动为静、化快为慢的特点,能有效地化解难点.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叙述实验现象,然后将水波的'干涉图样用三维动画模拟在计算机上,让学生先看三维图的俯视图,再看三维图侧视剖视图,在边缘上放上质点,与上面讲到的波的叠加实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感观上和知识上清楚的意识到,波的干涉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将三维空间运动转化为二维平面运动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得到提高.

  2、在讨论波的干涉图样和干涉条件时,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4和5,请学生看课本上的干涉图样,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大面积提问,最后,由教师在黑坂上画图分析总结。在师生的互动中,将重点难点一一化解

  C.学法分析

  一、问题展示

  1.什么是波的衍射?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2.在同一界质中两列波在同时传播,这两列波之间会怎样相互作用、最终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3.为什么在波的干涉现象中,会出现有些质点振动振幅很大,有些却很小,甚至为零?

  4.振动的加强点和减弱点是交替出现还是固定不变?

  5.干涉的形成是否还需要条件呢?

  回到教材图10-23分析——如果波源S1和S2所激发的波的波长不同

  a、某时刻是否会形成规则的强弱

  b、半个周期后,强弱点的分布是否还在原处?

  6.波的干涉现象是不是很普遍?譬如声音叠加后,会经常出现干涉现象吗?

  二、过程推进

  针对上述系列问题,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三、结果预测

  采用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D、教学过程设想

  一、复习&引入(约5分钟)

  1.复习提问:什么是波的衍射?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2.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然后请学生评论,答案是否正确。

  3.引入提问:在同一界质若有两列波在同时传播,这两列波之间会怎样相互作用、最终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4.实验

  由实验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培养观察能力

  二、新课教学(约30分钟)

  (一)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1.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约1分钟)

  2.学生实验:水波的相向传播[改进课本传统实验](约2分钟)

  3.引导让学生叙述实验现象。(1分钟)

  5.总结:(约2分钟)

  (二)波的叠加原理

  1.计算机模拟绳波的传播。请同学叙述在它们的重叠区域里,质点的位移的发生了什么变化。(约2分钟)

  2.原理(约2分钟)

  3.画图分析

  4.讲解三种典型情况:峰-峰叠加、峰-谷叠加、谷-谷叠加。(约3分钟)

  5.总结(这部分知识涉及矢量运算,对学生来说是困难,教师应该画图直观,仔细讲解,同时配以计算机模拟)(约1分钟)

  (三)波的干涉

  1.实验:背投式发波水槽演示水波的干涉[改进实验仪器](约1分钟)

  1.计算机模拟:请学生叙述观察到的现象.(约2分钟)

  2.设问:为什么在两列波相遇后,会出现有些质点振动振幅很大,有些却很小,甚至为零?

  3.引导学生讨论课本图10-23分析a,b这两个质点的运动情况.(约6分钟)

  (设问:振动的加强点和减弱点是交替出现还是固定不变?)

  4.分析,归纳,总结.(约2分钟)

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而本节内容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补充,是本章的基础,为变压器和电能输送两节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可以说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课的重点是:交变电流有效值的理解和计算。难点:理解交变电流有效值的物理意。

  二、目标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1。理解什么是交变电流的峰值和有效值,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交变电流的周期、频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我国生产和生活用交流电电的周期(或频率)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实验引入新课

  将标有(8 V,500 μF)电容器接到直流8 V和交流8 V的学生电源上,直流的没问题,交流的几分钟后闻到烧糊味,后听到爆炸声。接下来我提出以下问题:

  1、电容器为什么接在8V交流电上很快就击穿了呢?

  2、8V交流电压中的8V代表什么呢?

  设计意图:该演示实验实验现象扣人心弦,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紧接着三个问题乘势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引入有效值概念的教学。

  (二)。实验体会有效值的其物理意义,定义有效值。

  演示实验:如下图所示,将两只“6 V、0。3 A”的小电珠A、B,一个接在6 V的直流电源上,一个接在有效值为6 V的交流电源上,观察灯的亮度。

  这个交流电的`效果和这个6V的直流电的效果是相同的。

  由此概括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为:让交流与恒定的直流分别通过大小相同的电阻,如果在交流的一个周期内它们产生的热量相等,那么这个直流电的值就是这个交流电的有效值。

  接着我进一步说明:人们通常说的家庭电路电压220V,指的就是交流电的有效值。交流电的电气设备上标出的电压、电流的额定值,一般交流电表的读数也是指的有效值,以后提到的交流的数值,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指有效值。

  (三)、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

  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教材是直接给出的,教材不要求证明 的关系,但我们要使学生记住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并能计算应用,但要强调峰值与有效值 关系只适用于正弦式交变电流。

  这里我说明一下的是:关于周期和频率,由于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在教学中点到为止。

  (四)、例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交变电流有效值的理解和计算,所以这里我重点设置了两道例题:

  第一道:计算课本35页思考与讨论中图5。2—2中的有效值是多少?

  这道例题我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下边做。

  完成后,其他同学评价。这道题旨在练习有效值的计算。

  第二道:课后问题与练习的第4题。

  这道例题我以提问的方式完成,这道题旨在练习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有效值的计算。

  (五)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六)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 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 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物理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物理意义和利用功率公式解决综合题目

  教学方法: 提问讨论法、讲演练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素材,如1000块砖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二、进行新课

  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学生结合阅读教材1、2自然段,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呢?

  2、如果做功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呢?

  3、如果两物体做的'功不同,做功的时间也不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仿照速度的概念,我们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概念:单位时间里做的功叫做功率。

  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上式可写作:

  P=W/t

  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1kW=103W 1MW=106W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例题:见书112面

  该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为降低难度,教师可把此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请同学分步进行讨论、演算。

  1、0.7t的水泥板重是多少?

  2、用一台起重机把它提升4米,需做多少功?

  4、若完成这些功用15s,则这台起重机的功率是多少?

  具体解答过程见书

  三、练习:

  1、某机器铭牌上标有“750W”,它的物理意义是( )。

  2、用一动滑轮提升重200牛,拉力以0.5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10秒,求拉力做的功和功率

  四、小结

  五、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功率

  1、 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2、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3、计算公式:p=W/t 单位:瓦特 千瓦

  4、生活中各种机械功率的意义及功率知识的应用。

物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要想游刃有余的把控课堂,必须熟悉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接下来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分子的热运动》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第七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是扩散现象,第二是布朗运动,第三是热运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为本节内容的探究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之后理解微观世界做好了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本阶段学生的特点:

  高中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较成熟,生活经验丰富,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与学生积极互动,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知道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它们的的概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以及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提高动手操作,自主思考的能力。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实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拉近与物理之间的距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的相关概念。

  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之间的区别。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实验法进行导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个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接下来可以通过具体的演示实验对于此结论进行验证。

  第一个实验通过易蒸发的溴观察瓶中气体颜色,第二个蓝色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情况,分别说明了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从而引出本节的内容——分子的热运动。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通过刚才的演示实验引出扩散现象的概念,即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并且为学生介绍扩散现象是由于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解释,对学生进行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扩散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学生进行解释,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知识的理解,例如茶叶蛋酱油中的色素扩散到了鸡蛋里面,鸡蛋里面才会呈现出酱油的颜色,以及金片与铅片压在一起,金会扩散到铅中,铅也会扩散到金中,由此可以证明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作物规则运动。

  在之前为学生介绍的扩散现象是在微观的角度去解释分子的运动,布朗运动主要是介绍了宏观现象中的无规则运动。通过19世纪初观察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总在不停地运动这样的现象,植物学家布朗所研究的运动,从而引出类似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前由教师明确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汇报。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微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结合布朗所做的实验,与学生共同总结出足够小的微粒会发生这样的运动,并且微粒越小运动就越明显。从而引出布朗运动的概念讲解。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概念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布朗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解释吗?”让学生进行小组间讨论,并提问。教师进行补充总结,从微观的角度,液体分子受到各个方向的撞击,体现出不平衡性,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最后可以对学生追问“布朗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与扩散现象有哪些区别?”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并不是分子的运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问“之前的实验现象中,可以发现运动与温度又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发现,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运动越明显。从而引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引出热运动的概念。

  至此,新课讲授的环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中的扩散现象来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通过这样的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的理解应用,还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小结:提问多名学生进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谈谈收获。

  作业: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的生活实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物理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包括了很多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学习这些概念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有重要意义。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分析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反应热》这一章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关于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B、使学生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C、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4、教材处理:

  (1)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方法,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尽管已经进行了两章内容的学习,但学生仍然表现出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的特点。由于摩尔这一章的概念比较多又比较抽象,对有些概念,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注意概念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恰当掌握教材的深广度,更要防止不必要的加深拔高,加重学生的负担。

  (2)教材分析:

  首先明确物质的量的概念,再引进阿伏加德罗常数,但只做简单说明,提出摩尔概念以后再重点性的介绍摩尔和常数,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关系,这是已经改进过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3)教材处理:

  首先明确物质的量的概念,再引进阿伏加德罗常数,但只做简单说明,提出摩尔概念以后再重点性的介绍摩尔和常数,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关系,而物质的量与质量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归纳;教材中的习题,无论题型还是题量都需要适当的补充,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以达到利用课上时间使学生基本上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的投影)--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对比掌握摩尔(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概念,并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比解决科学中的抽象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而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更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课前检测]:(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子。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提出小和多的矛盾以及解决办法,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O2===CO2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X10-23g,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 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七个基本物理量:

  物理量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长度米m

  质量千克kg

  时间秒s

  电流安培A

  物质的量摩尔mol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思考]:既然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为什么单位不是"个",而是"摩尔",两者有何关系?

  [举例并讨论]:一盒粉笔----50支粉笔

  一打羽毛球----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24瓶啤酒

  一摩尔微粒----?个微粒

  (通过联系生活中小和多的统一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概念,并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讲解]:一摩尔微粒----NA个微粒

  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C-12(含六个质子六个中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个数。约等于6、02X1023mol-1。

  (在导入中,学生已通过计算得到此数据)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投影练习1]:1mol碳原子含有_______个碳原子

  1mol铁原子含有_______个铁原子

  1mol氧气含有________个氧分子

  1mol硫酸含有________个硫酸分子

  (基本概念的理解)

  [归纳小结]:学习物质的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1)物质的量--物理量,摩尔--单位;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例]:两种方法:

  文字表达--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气分子,氢氧根离子

  符号表达--C,H2SO4,O2,OH--

  [投影练习2]:根据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判断正误:

  1、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是单位)

  2、1mol氢,1mol原子氧。(物质的量研究对象是微粒)

  3、阿伏加德罗常数无单位。

  4、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强调学习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再次对所介绍概念进行复习与强调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重视与理解。

  [投影练习3]:1、1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水分子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3、4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4、1、204X1024个水分子是_______摩尔水分子

  (不再是简单的1mol微粒,稍加深难度)

  [投影练习4]:1、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氧分子,

  含有____个氧原子,___摩尔氧原子,___原子。

  (联系课前检测:O2~2O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2O,___摩H,___摩O

  (H2O~2H~O)___个H2O,___个H,___个O

  3、0、1molNa2SO4中含有___molNa+,___molSO42-

  4、1molC含有___mol质子,3、5molC含有___mol质子(1个C~6个质子,老师引导完成)

  5、1molNa+含有___mol电子,10molNa+含有___个电子(1个Na+~10个电子)

  (提高难度,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质的量到与之相关联的微粒的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小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

  物质的量========微粒数(NA--阿伏加德罗常数)

  [随堂检测]:A、1molHCl含____个HCl分子,1、806X1024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mol。

  (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0、5molH2SO4含有____molH,____molS,____molO,共_____mol原子。

  (考查由物质的量向所含原子数的运算方法)

  C、3、01X1023个Cl-的物质的量是___mol,含___个电子,含____mol电子,含_____个质子,含______mol质子。

  (考查给出离子的微粒个数,如何算出离子及所含质子、电子的物质的量)

  [阅读教材]:P38

  [讨论]:1摩尔的任何物质的质量是多少?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物质的量和物质质量间的关系,为下节课的内容--摩尔质量的教授做好铺垫)

  [板书]第一节摩尔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1)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2)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C-12所含碳原子数

  NA6、02X1023mol-1

  3、注意:(1)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4、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

  物质的量========微粒数

  (NA--阿伏加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说课板书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3、重点和难点

  4、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2)教材分析

  (3)教材处理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目标分层教学法:由浅入深

  2、讲练结合

  三、教学程序

  1、课前检测

  2、新课导入

  3、新课讲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12-17

物理说课稿03-11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1

物理重力说课稿12-18

物理《质量》说课稿12-01

物理单摆说课稿12-01

初中物理说课稿02-16

精选物理说课稿九篇01-19

高二物理说课稿02-17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稿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