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

时间:2022-01-18 21:45: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美术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术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美术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美术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快乐的回忆》一课选自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7课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展开说课。理论根据将贯穿在以下流程中。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画家是如何表现快乐场景的并创作。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逐步掌握一定的美术表现技法,他们想象力丰富,对想象画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只要适当的引导,就能用喜欢的绘画方式表现出来。

  根据新课标精神,从本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欣赏各类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创作。

  2、通过掌握描绘人物的动态及快乐的情绪并绘画出来。

  3、回忆并描绘生活中的快乐场景,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表现快乐的回忆。难点是如何表现出画面中人物的动态及快乐的情绪。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要使每位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能力的‘学点’”。结合三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学法上是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力求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因此,我进行如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课的一开始,我用一个小短片提出问

  题,引出课题。唤起学生对快乐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借鉴实例,引导启发

  我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作品,了解画中的人物在做什么,表现了怎样的.场景,是用什么材料及何种绘画方式表现的。接着我让同学讨论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并思考该用什么表现方式。最后出示范画,和学生一起讨论范画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修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分析画家如何表现快乐场景与情绪,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第三环节:大胆创作,展现个性

  20xx版《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探索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以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表现并加以创新。绘画同时,播放《新年好》等节日歌曲,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而我将进行巡回指导,肯定闪光点,提出注意点,纠正难题。这环节让学生体会绘画创作的乐趣,培养想象力及动手能力。

  第四环节:展示欣赏

  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这样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感觉。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课虽尽,但趣无穷”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小结,鼓励学生运用课堂知识在生活中创新。 最后我说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突出课题,与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便于学生掌握绘画的方法和步骤。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美术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蚂蚁和西瓜》绘本讲述的是一群蚂蚁如何将一块西瓜分割、搬运,最后用西瓜皮做滑滑梯的小故事。书中有大幅的绘图,每一只蚂蚁的神态、动作都不同,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与创作兴趣,活动是通过粘贴、添画的形式进行,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来看,都非常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2、幼儿现状分析:

  中班的幼儿在美术方面进入了“形象期”,他们对自己表现的经验、情感和想象有明确的目的,能用简单形状逐渐深入的表现越来越多的事物。他们具备了简单的构图能力、粘贴技巧。对添画也有所尝试。基于孩子们的经验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设定为:

  1、在粘贴、添画小蚂蚁的活动中,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2、能够大胆想象蚂蚁搬西瓜、吃西瓜的有趣场面,并进行创造表现。

  3、尝试大胆粘贴与添画蚂蚁的不同动态。

  重点:能粘贴和添画蚂蚁。

  难点:能添画出不同姿态的蚂蚁。

  二、说教法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教法:

  1、讲解演示法:《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所以,对幼儿来说,首先是感受美,只有在真实情景中感知真实事物,并由此积累起丰富的感知经验,才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创作,从而提高艺术表现的能力。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大量的、展现蚂蚁工作场景的有趣画面和单只蚂蚁的不同之态的图片,引导幼儿充分欣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不断使用启发式语言进行引导与讲解,在传授如何粘贴蚂蚁造型时,我采用神秘的魔术手段进行形象的演示,使教的过程变得轻松自然和无痕.

  2、情景激励法:对于中班年龄段的孩子,为他们创设一个拟人化的、充满童趣的情境可以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将自己想象成一只蚂蚁,用ppt和操作辅助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创设了一个蚂蚁搬西瓜的情境。引导幼儿置身其中大胆表现。

  3、游戏练习法:我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演示蚂蚁的粘贴步骤,也引导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表现,如:请孩子们用肢体模仿蚂蚁的动作,用画笔给只有身体的蚂蚁添画腿、眼睛等,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创作,是整个活动过程充满轻松与快乐的氛围.

  为了使孩子能创作出更加丰富的蚂蚁动态,我在前期进行了相关的经验铺垫如:给孩子讲述了绘本《蚂蚁和西瓜》的故事,欣赏了绘本中经典的画面,在科学活动中把孩子们引向户外观察蚂蚁劳作的场面等。

  三、说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调动多感官参与,既有自主观察又有对教师示范教学的模仿;既有对蚂蚁的形态充分的.了解,又有对各种动态的蚂蚁撕贴及添画制作等。活动中幼儿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学习的:

  1、观察法:幼儿通过观察投放的图片和观察老师的示范演示,了解并掌握单个蚂蚁、多个蚂蚁合作等情形的动态。

  2、模仿法:幼儿在观察、操作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蚂蚁动态进行模仿的过程。本次活动的模仿学习有三个维度:1、幼儿在观察教师演示的基础上进行了肢体上的模仿;2、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了蚂蚁劳作场面的模仿;3、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进行了蚂蚁之间合作的模仿。

  3、操作法:提供适宜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在和材料的互动中、和同伴的互动中,动手操作,尝试创作蚂蚁工作的场景,把自己对蚂蚁的理解与想象呈现出来。

  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我设计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模仿、操作。循序渐进。学习内容是由单只蚂蚁过度到几只蚂蚁合作也是由易到难满足了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肢体模仿并想象创造不同的场面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预设四个大的环节。

  (1)听一听——欣赏故事,激发兴趣。

  我让幼儿边欣赏绘本丰富优美的画面边倾听老师讲述故事。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看一看——观看ppt引导幼儿了解蚂蚁的各种形态。

  《指南》中指出“通过活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教师出示蚂蚁的图片,幼儿充分的欣赏感知蚂蚁的各种动态如:单个的蚂蚁搬西瓜、吃西瓜、抱西瓜、铲西瓜等;两两合作、多个合作的蚂蚁的不同姿态。让幼儿在充欣赏的基础上为后面的操作做好经验铺垫。

  (3)动一动——肢体的模仿。是为了突破目标3让幼儿了解蚂蚁的不同动态。

  用游戏化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欣赏图片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模仿,如模仿蚂蚁的搬、推、吃、啃等动作。在模仿的基础上让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如:创造蚂蚁捧、抱、指西瓜等姿态。

  (4)贴一贴、画一画——幼儿动手操作。是为了突破目标2,大胆想象蚂蚁搬西瓜、吃西瓜的不同场面并进行创造表现。

  在欣赏感知模仿的基础上孩子们进入自主操作过程。《指南》中提到:“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在这个环节我创设了新情境,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创作。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老师只在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具体的帮助。为了让孩子能创作出各种姿态的蚂蚁我采取了零范画的策略,同时加入朗朗上口又有一定指导作用的语令“小手小脚弯一弯,怎么弯?眼睛嘴巴动一动,怎么动?触角触角翘一翘,怎么翘?可爱的蚂蚁动起来”来指导,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

  (5)晒一晒 ——展示和同伴合作完成的作品,分享共同创作的成就感。

  老师将幼儿和同伴合作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引导幼儿欣赏作品、讨论感受、交流心得。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了解、倾听孩子们对作品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孩子们的创作意图,没有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的标准来评价。而是用商量的口吻来提问:你觉得哪只蚂蚁的动作最特别?等问题使幼儿的欣赏更有针对性。在欣赏后老师进行简单的小结。提升幼儿的经验。

  (6)活动结束——进入情境,离开活动室。

  孩子们还沉浸在小蚂蚁的世界里,老师顺应孩子的心境让他们把自己假想成蚂蚁快乐的离开活动室,结束活动。

  五、说课件制作:

  1、将《蚂蚁和西瓜》绘本中故事发展的过程进行提炼,选择关键节点作为课件的主体。

  2、将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已完成的、表现单个蚂蚁和多只蚂蚁的动态的图片加入课件中,起到引导幼儿创造性表现蚂蚁的动态的作用。

  通过色彩简单的动画来增强画面的动态和美感。

  六、活动后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他们想说、敢说、会说并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现,活动的重难点都突破了,孩子们都创作出了不同动态的蚂蚁,甚至有部分幼儿粘贴出了两两合作的蚂蚁,还把蚂蚁的形象进行了美化,如添画了睫毛、肚脐眼、长发等。在粘贴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都乐在其中不愿意停下来。

  活动的不足:

  在操作中孩子没有像常规的美术课一样坐着进行操作,主要是考虑到幼儿取材的不便和创作蚂蚁时位置有局限,所以选择了让孩子们站着粘贴,下次可以把操作材料提供得更多一些,让孩子们更方便取材。

  在活动最后的点评中,我没有将幼儿合作的蚂蚁特别点评,也算是一个遗憾,以后在活动中点评应更具有指向性。

美术说课稿 篇3

  说设计意图: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儿童进入美术学习的起点,把生活中的事物引进课堂,从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出发,在活动中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多元学科不同领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感受生活的美。

  因此,我在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特别注意活动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

  说活动目标:

  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四条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圆形,了解其特点,学会区分;

  2、会画圆形,在圆形中画出彩色的故事内容、物象或图案;

  3、学会用彩色的圆形制作陀螺;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于基本型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认识、画出圆形并对其涂画装饰”,将“制作陀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利用情景吸引儿童的关注,通过小光盘需要帮助的`可怜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助人为乐的激情,同时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适当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有效地互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把教师的主题转换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以此突破重点难点。

  说学法: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如果能找到适合并让他们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他们就会非常乐意去做、去学。所以只有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体会趣味感、成功感”才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说活动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新《纲要》精神,本次活动设立四个环节完成目标: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融入生活,探求新知;

  (三)走近生活 ,个性创作;

  (四)真情流露 成果展评;

  (五)归纳总结,延续拓展: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顺应儿童情感发展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情景吸引幼儿关注。为了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在课的一开始,通过给学生介绍新朋友:一个拟人化的光盘形象,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小光盘需要帮助的可怜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助人为乐的激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光盘的形状后,确定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在圆形上画上多彩的图案,让小光盘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引出课题《彩色的圆形》

  (二)、融入生活 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进行教学,引导孩子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1)画一画

  1、学生可徒手画圆,也可利用饮料瓶盖等画圆,并随意装饰圆形。

  2、让学生把设计好的彩色圆形剪下来,在小组内展示,学生互评,取长补短。

  3、由学生选出每小组最漂亮的圆形,由老师向全班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二)、说一说

  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我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随意地展开联想,并说说各自的想法:

  1、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及喜欢的原因,得出结论:这些作品的色彩丰富,装饰图案很美。

  2、提出问题:这些作品用什么方法装饰的?请刚才画出彩色图画的同学介绍方法,总结经验。

  当我请刚才画出彩色图画的同学介绍方法,孩子们已经有些跃跃欲试了。于是,我动手演示让学生感到从整体到局部的作画步骤,提示学生注意色彩搭配。

  除了用形、线装饰,我们还可以用其它形象来装饰圆形。老师将示范图样一一出示,开拓学生的思考范围,为学生提供资料。在合作与交流中、自学与互助中,孩子们发现了圆形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这种“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使用,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上教师的的示范,本课的重、难点的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三)、走近生活 个性创作:

  在本环节中,为了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我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装饰好的光盘和一支纸做的粗纸棒,演示小光盘的舞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从而把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制作陀螺,激发美感。学生积极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一个漂亮的圆形,做一个漂亮的陀螺玩一玩!

  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以“流动”组员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及时对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在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有了以上的创作情境,学生对彩色的圆形在他们的作品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的个性表现了出来。

  (四)真情流露 成果展评

  一堂好课,过程性评价不可少,总结性评价尤为重要。在此环节,我让孩子们展示、交流,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孩子们独特的创意与构思,以及他们审视作品的角度不得不令我佩服。

  (五)归纳总结 ,延续拓展:

  最后为了学生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拓展,探究兴趣得到更好的延伸,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本次活动。我用这段话,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使孩子们受到了美的教育,同时也升华了本课的主题:多彩的圆形可以做成陀螺,它还可以做成很多漂亮的饰品。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和圆形比较相像,建议学生想一想,做一做,别让自己的巧手闲着!

  整个活动我用探究体验新方法,始终以师生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喜欢的“玩”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去辨别,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实现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美术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向日葵》是法国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然而对于城市的大班幼儿来说,孩子缺乏对“向日葵”这种植物的真实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这种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而这些恰恰正是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另外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向日葵”这种植物,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经验。那么我相信在幼儿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观察认识:向日葵

  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

  基于两种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围绕“向日葵”的欣赏活动构建这样一个主题:

  美术欣赏活动:向日葵

  实地参观:向日葵园地

  认识凡高

  生活经验

  美术经验

  种植向日葵

  这个主题中包括: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然后认识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助幼儿建立对向日葵的完整认识。还有一个种植

  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幼儿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另外教师还通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二、设计理念:

  1、教学活动注重经验的构建和积累。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在欣赏活动之前教师注重幼儿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如,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了解凡高绘画的特色及笔触。同时教师还发现幼儿有关“向日葵”的生活经验不足,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2、欣赏活动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最突出色彩入手,欣赏感受色彩的亮丽、同色系的组合及对比色的运用恰到好处。同时引导幼儿感受大胆夸张的线条带给我们的富有灵动和生命的感觉。

  3、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突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

  4、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是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不同,教师还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给幼儿一个完整美丽的感受,同时欣赏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 作品。

  5、欣赏活动注重幼儿情感的激发,画面中,鲜艳亮丽的黄色和橙色以及大胆夸张扭曲的线条充分流露出创作者强烈和炙热的感情、流露出对向日葵的热爱。教师从色彩、线条等入手,运用对话、对比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

  目标重点:欣赏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目标难点:了解画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

  目标

  (1)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作品的情感,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标。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逐步丰富幼儿美的经验,提高幼儿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能力,同时习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其中“了解画面中的情感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幼儿对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如何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好的体验作品、更好的体验创作者的情感是比较难的。

  目标

  (2)是能力目标,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会促进幼儿的创作。

  四、教学流程:

  前承:

  经验丰富:实地参观向日葵种植园地,给向日葵拍照、观察认识向日葵;欣赏有关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建构有关于向日葵的认知经验及美术欣赏经验。

  环境创设提供: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二位幼儿各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

  具体流程见图:

  环节一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讨论和比较自己拍的向日葵照片或者图片和凡高的作品“向日葵”相比,“你喜欢那一幅?为什么?”(见附图1)

  在幼儿的自由欣赏讨论中引出今天的教学,同时给了幼儿第一次完整自由的欣赏的机会,为目标1的完成拉开序幕。

  环节二

  放映幻灯“十四朵向日葵”,完整欣赏“十四朵向日葵”。

  色彩的感受: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画面中什么颜色最多?你最喜欢画面中的那种颜色?如果都用黄色好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受到画面中黄色为主、其他色为辅,同时关注到色彩的巧妙搭配及对比色的使用比列。这样画面才能饱满、好看。

  线条的感受:引导幼儿感觉和体验作品中线条的夸张大胆和扭曲,感受到画面中的向日葵充满着生命的力量。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瓣弯弯曲曲?好象感觉到了什么?……

  构图的感受:

  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背景,花瓶,花朵的整体来分析作品的构图,。教师通过和幼儿的对话:数一数由几朵向日葵?它们一样吗?为什么有的低下了头?(辨别成熟的和还未成熟的或还未开放的)……通过这些对话帮助幼儿理解构图有张驰有疏密才会漂亮。

  教师通过对话法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十四朵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初步解决重点目标。

  环节三

  第二次对比欣赏,在分步感受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再次比较照片图片和绘画作品给予人的不同感受,是幼儿理解到画出来的向日葵既象眼前看到的,又具有向日葵的典型的形象美,画面中充满了创作者的感情——对向日葵的热爱。

  通过对比欣赏,进一步使幼儿领悟到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区别。这一环节使重难点得以突破。

  环节四

  教师放映更多的梵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两朵、五朵、十二朵向日葵等等),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欣赏作品向日葵带给人们的那种美丽和热情。激起幼儿的创作欲望。

  最后通过欣赏、师生共同谈话,探讨、分享,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使活动目标得以提升。

  延伸:“我的向日葵”激发幼儿学习模仿或创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美术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和基本技法。

  2、通过指导练习和临摹、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性和技法,掌握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及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静物、中国山水画绘画工具。

  学生:教材、水彩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欣赏。

  (1)展示课件中各个画种的图片,如:中国画、水彩、油画。

  (2)教师选择其中一幅画,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

  (3)展示一些水彩作品,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能觉察出这些中国山水画都有哪些特点。

  2、讲解。

  (1)欣赏两幅中国山水画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中国山水画形成感性的认识。

  (2)思考练习。设置一道配图选择题:从油画、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选择出中国山水画。

  3、分析。

  (1)给学生欣赏几幅融合了部分水彩技法的作品,提出: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束。

  4、示范。

  (1)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水彩工具材料,示范创作步骤。

  (2)让学生欣赏范作,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5、实践。

  (1)同学生用已准备好的水彩绘画材料,对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实践练习。

  (2)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以之间相互评价。

  6、拓展。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其他技法,如:撒盐法、压印法等。

  (2)希望学生们在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精品】美术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美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美术说课稿04-07

美术说课稿01-24

美术说课稿06-24

中班美术说课稿01-05

小学美术说课稿04-07

美术说课稿模板04-16

美术说课稿范文05-29

中学美术说课稿07-27

小学美术说课稿06-11

《美术鉴赏》说课稿12-1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品】美术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术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美术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美术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快乐的回忆》一课选自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7课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展开说课。理论根据将贯穿在以下流程中。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画家是如何表现快乐场景的并创作。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逐步掌握一定的美术表现技法,他们想象力丰富,对想象画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只要适当的引导,就能用喜欢的绘画方式表现出来。

  根据新课标精神,从本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欣赏各类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创作。

  2、通过掌握描绘人物的动态及快乐的情绪并绘画出来。

  3、回忆并描绘生活中的快乐场景,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表现快乐的回忆。难点是如何表现出画面中人物的动态及快乐的情绪。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要使每位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能力的‘学点’”。结合三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学法上是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力求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因此,我进行如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课的一开始,我用一个小短片提出问

  题,引出课题。唤起学生对快乐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借鉴实例,引导启发

  我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作品,了解画中的人物在做什么,表现了怎样的.场景,是用什么材料及何种绘画方式表现的。接着我让同学讨论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并思考该用什么表现方式。最后出示范画,和学生一起讨论范画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修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分析画家如何表现快乐场景与情绪,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第三环节:大胆创作,展现个性

  20xx版《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探索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以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表现并加以创新。绘画同时,播放《新年好》等节日歌曲,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而我将进行巡回指导,肯定闪光点,提出注意点,纠正难题。这环节让学生体会绘画创作的乐趣,培养想象力及动手能力。

  第四环节:展示欣赏

  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这样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感觉。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课虽尽,但趣无穷”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小结,鼓励学生运用课堂知识在生活中创新。 最后我说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突出课题,与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便于学生掌握绘画的方法和步骤。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美术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蚂蚁和西瓜》绘本讲述的是一群蚂蚁如何将一块西瓜分割、搬运,最后用西瓜皮做滑滑梯的小故事。书中有大幅的绘图,每一只蚂蚁的神态、动作都不同,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与创作兴趣,活动是通过粘贴、添画的形式进行,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来看,都非常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2、幼儿现状分析:

  中班的幼儿在美术方面进入了“形象期”,他们对自己表现的经验、情感和想象有明确的目的,能用简单形状逐渐深入的表现越来越多的事物。他们具备了简单的构图能力、粘贴技巧。对添画也有所尝试。基于孩子们的经验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设定为:

  1、在粘贴、添画小蚂蚁的活动中,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2、能够大胆想象蚂蚁搬西瓜、吃西瓜的有趣场面,并进行创造表现。

  3、尝试大胆粘贴与添画蚂蚁的不同动态。

  重点:能粘贴和添画蚂蚁。

  难点:能添画出不同姿态的蚂蚁。

  二、说教法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教法:

  1、讲解演示法:《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所以,对幼儿来说,首先是感受美,只有在真实情景中感知真实事物,并由此积累起丰富的感知经验,才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创作,从而提高艺术表现的能力。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大量的、展现蚂蚁工作场景的有趣画面和单只蚂蚁的不同之态的图片,引导幼儿充分欣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不断使用启发式语言进行引导与讲解,在传授如何粘贴蚂蚁造型时,我采用神秘的魔术手段进行形象的演示,使教的过程变得轻松自然和无痕.

  2、情景激励法:对于中班年龄段的孩子,为他们创设一个拟人化的、充满童趣的情境可以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将自己想象成一只蚂蚁,用ppt和操作辅助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创设了一个蚂蚁搬西瓜的情境。引导幼儿置身其中大胆表现。

  3、游戏练习法:我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演示蚂蚁的粘贴步骤,也引导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表现,如:请孩子们用肢体模仿蚂蚁的动作,用画笔给只有身体的蚂蚁添画腿、眼睛等,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创作,是整个活动过程充满轻松与快乐的氛围.

  为了使孩子能创作出更加丰富的蚂蚁动态,我在前期进行了相关的经验铺垫如:给孩子讲述了绘本《蚂蚁和西瓜》的故事,欣赏了绘本中经典的画面,在科学活动中把孩子们引向户外观察蚂蚁劳作的场面等。

  三、说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调动多感官参与,既有自主观察又有对教师示范教学的模仿;既有对蚂蚁的形态充分的.了解,又有对各种动态的蚂蚁撕贴及添画制作等。活动中幼儿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学习的:

  1、观察法:幼儿通过观察投放的图片和观察老师的示范演示,了解并掌握单个蚂蚁、多个蚂蚁合作等情形的动态。

  2、模仿法:幼儿在观察、操作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蚂蚁动态进行模仿的过程。本次活动的模仿学习有三个维度:1、幼儿在观察教师演示的基础上进行了肢体上的模仿;2、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了蚂蚁劳作场面的模仿;3、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进行了蚂蚁之间合作的模仿。

  3、操作法:提供适宜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在和材料的互动中、和同伴的互动中,动手操作,尝试创作蚂蚁工作的场景,把自己对蚂蚁的理解与想象呈现出来。

  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我设计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模仿、操作。循序渐进。学习内容是由单只蚂蚁过度到几只蚂蚁合作也是由易到难满足了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肢体模仿并想象创造不同的场面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预设四个大的环节。

  (1)听一听——欣赏故事,激发兴趣。

  我让幼儿边欣赏绘本丰富优美的画面边倾听老师讲述故事。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看一看——观看ppt引导幼儿了解蚂蚁的各种形态。

  《指南》中指出“通过活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教师出示蚂蚁的图片,幼儿充分的欣赏感知蚂蚁的各种动态如:单个的蚂蚁搬西瓜、吃西瓜、抱西瓜、铲西瓜等;两两合作、多个合作的蚂蚁的不同姿态。让幼儿在充欣赏的基础上为后面的操作做好经验铺垫。

  (3)动一动——肢体的模仿。是为了突破目标3让幼儿了解蚂蚁的不同动态。

  用游戏化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欣赏图片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模仿,如模仿蚂蚁的搬、推、吃、啃等动作。在模仿的基础上让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如:创造蚂蚁捧、抱、指西瓜等姿态。

  (4)贴一贴、画一画——幼儿动手操作。是为了突破目标2,大胆想象蚂蚁搬西瓜、吃西瓜的不同场面并进行创造表现。

  在欣赏感知模仿的基础上孩子们进入自主操作过程。《指南》中提到:“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在这个环节我创设了新情境,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创作。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老师只在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具体的帮助。为了让孩子能创作出各种姿态的蚂蚁我采取了零范画的策略,同时加入朗朗上口又有一定指导作用的语令“小手小脚弯一弯,怎么弯?眼睛嘴巴动一动,怎么动?触角触角翘一翘,怎么翘?可爱的蚂蚁动起来”来指导,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

  (5)晒一晒 ——展示和同伴合作完成的作品,分享共同创作的成就感。

  老师将幼儿和同伴合作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引导幼儿欣赏作品、讨论感受、交流心得。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了解、倾听孩子们对作品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孩子们的创作意图,没有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的标准来评价。而是用商量的口吻来提问:你觉得哪只蚂蚁的动作最特别?等问题使幼儿的欣赏更有针对性。在欣赏后老师进行简单的小结。提升幼儿的经验。

  (6)活动结束——进入情境,离开活动室。

  孩子们还沉浸在小蚂蚁的世界里,老师顺应孩子的心境让他们把自己假想成蚂蚁快乐的离开活动室,结束活动。

  五、说课件制作:

  1、将《蚂蚁和西瓜》绘本中故事发展的过程进行提炼,选择关键节点作为课件的主体。

  2、将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已完成的、表现单个蚂蚁和多只蚂蚁的动态的图片加入课件中,起到引导幼儿创造性表现蚂蚁的动态的作用。

  通过色彩简单的动画来增强画面的动态和美感。

  六、活动后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他们想说、敢说、会说并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现,活动的重难点都突破了,孩子们都创作出了不同动态的蚂蚁,甚至有部分幼儿粘贴出了两两合作的蚂蚁,还把蚂蚁的形象进行了美化,如添画了睫毛、肚脐眼、长发等。在粘贴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都乐在其中不愿意停下来。

  活动的不足:

  在操作中孩子没有像常规的美术课一样坐着进行操作,主要是考虑到幼儿取材的不便和创作蚂蚁时位置有局限,所以选择了让孩子们站着粘贴,下次可以把操作材料提供得更多一些,让孩子们更方便取材。

  在活动最后的点评中,我没有将幼儿合作的蚂蚁特别点评,也算是一个遗憾,以后在活动中点评应更具有指向性。

美术说课稿 篇3

  说设计意图: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儿童进入美术学习的起点,把生活中的事物引进课堂,从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出发,在活动中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多元学科不同领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感受生活的美。

  因此,我在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特别注意活动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

  说活动目标:

  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四条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圆形,了解其特点,学会区分;

  2、会画圆形,在圆形中画出彩色的故事内容、物象或图案;

  3、学会用彩色的圆形制作陀螺;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于基本型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认识、画出圆形并对其涂画装饰”,将“制作陀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利用情景吸引儿童的关注,通过小光盘需要帮助的`可怜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助人为乐的激情,同时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适当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有效地互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把教师的主题转换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以此突破重点难点。

  说学法: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如果能找到适合并让他们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他们就会非常乐意去做、去学。所以只有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体会趣味感、成功感”才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说活动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新《纲要》精神,本次活动设立四个环节完成目标: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融入生活,探求新知;

  (三)走近生活 ,个性创作;

  (四)真情流露 成果展评;

  (五)归纳总结,延续拓展: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顺应儿童情感发展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情景吸引幼儿关注。为了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在课的一开始,通过给学生介绍新朋友:一个拟人化的光盘形象,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小光盘需要帮助的可怜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助人为乐的激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光盘的形状后,确定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在圆形上画上多彩的图案,让小光盘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引出课题《彩色的圆形》

  (二)、融入生活 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进行教学,引导孩子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1)画一画

  1、学生可徒手画圆,也可利用饮料瓶盖等画圆,并随意装饰圆形。

  2、让学生把设计好的彩色圆形剪下来,在小组内展示,学生互评,取长补短。

  3、由学生选出每小组最漂亮的圆形,由老师向全班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二)、说一说

  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我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随意地展开联想,并说说各自的想法:

  1、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及喜欢的原因,得出结论:这些作品的色彩丰富,装饰图案很美。

  2、提出问题:这些作品用什么方法装饰的?请刚才画出彩色图画的同学介绍方法,总结经验。

  当我请刚才画出彩色图画的同学介绍方法,孩子们已经有些跃跃欲试了。于是,我动手演示让学生感到从整体到局部的作画步骤,提示学生注意色彩搭配。

  除了用形、线装饰,我们还可以用其它形象来装饰圆形。老师将示范图样一一出示,开拓学生的思考范围,为学生提供资料。在合作与交流中、自学与互助中,孩子们发现了圆形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这种“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使用,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上教师的的示范,本课的重、难点的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三)、走近生活 个性创作:

  在本环节中,为了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我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装饰好的光盘和一支纸做的粗纸棒,演示小光盘的舞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从而把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制作陀螺,激发美感。学生积极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一个漂亮的圆形,做一个漂亮的陀螺玩一玩!

  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以“流动”组员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及时对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在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有了以上的创作情境,学生对彩色的圆形在他们的作品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的个性表现了出来。

  (四)真情流露 成果展评

  一堂好课,过程性评价不可少,总结性评价尤为重要。在此环节,我让孩子们展示、交流,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孩子们独特的创意与构思,以及他们审视作品的角度不得不令我佩服。

  (五)归纳总结 ,延续拓展:

  最后为了学生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拓展,探究兴趣得到更好的延伸,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本次活动。我用这段话,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使孩子们受到了美的教育,同时也升华了本课的主题:多彩的圆形可以做成陀螺,它还可以做成很多漂亮的饰品。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和圆形比较相像,建议学生想一想,做一做,别让自己的巧手闲着!

  整个活动我用探究体验新方法,始终以师生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喜欢的“玩”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去辨别,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实现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美术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向日葵》是法国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然而对于城市的大班幼儿来说,孩子缺乏对“向日葵”这种植物的真实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这种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而这些恰恰正是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另外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向日葵”这种植物,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经验。那么我相信在幼儿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观察认识:向日葵

  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

  基于两种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围绕“向日葵”的欣赏活动构建这样一个主题:

  美术欣赏活动:向日葵

  实地参观:向日葵园地

  认识凡高

  生活经验

  美术经验

  种植向日葵

  这个主题中包括: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然后认识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助幼儿建立对向日葵的完整认识。还有一个种植

  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幼儿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另外教师还通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二、设计理念:

  1、教学活动注重经验的构建和积累。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在欣赏活动之前教师注重幼儿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如,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了解凡高绘画的特色及笔触。同时教师还发现幼儿有关“向日葵”的生活经验不足,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2、欣赏活动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最突出色彩入手,欣赏感受色彩的亮丽、同色系的组合及对比色的运用恰到好处。同时引导幼儿感受大胆夸张的线条带给我们的富有灵动和生命的感觉。

  3、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突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

  4、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是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不同,教师还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给幼儿一个完整美丽的感受,同时欣赏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 作品。

  5、欣赏活动注重幼儿情感的激发,画面中,鲜艳亮丽的黄色和橙色以及大胆夸张扭曲的线条充分流露出创作者强烈和炙热的感情、流露出对向日葵的热爱。教师从色彩、线条等入手,运用对话、对比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

  目标重点:欣赏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目标难点:了解画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

  目标

  (1)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作品的情感,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标。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逐步丰富幼儿美的经验,提高幼儿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能力,同时习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其中“了解画面中的情感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幼儿对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如何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好的体验作品、更好的体验创作者的情感是比较难的。

  目标

  (2)是能力目标,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会促进幼儿的创作。

  四、教学流程:

  前承:

  经验丰富:实地参观向日葵种植园地,给向日葵拍照、观察认识向日葵;欣赏有关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建构有关于向日葵的认知经验及美术欣赏经验。

  环境创设提供: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二位幼儿各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

  具体流程见图:

  环节一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讨论和比较自己拍的向日葵照片或者图片和凡高的作品“向日葵”相比,“你喜欢那一幅?为什么?”(见附图1)

  在幼儿的自由欣赏讨论中引出今天的教学,同时给了幼儿第一次完整自由的欣赏的机会,为目标1的完成拉开序幕。

  环节二

  放映幻灯“十四朵向日葵”,完整欣赏“十四朵向日葵”。

  色彩的感受: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画面中什么颜色最多?你最喜欢画面中的那种颜色?如果都用黄色好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受到画面中黄色为主、其他色为辅,同时关注到色彩的巧妙搭配及对比色的使用比列。这样画面才能饱满、好看。

  线条的感受:引导幼儿感觉和体验作品中线条的夸张大胆和扭曲,感受到画面中的向日葵充满着生命的力量。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瓣弯弯曲曲?好象感觉到了什么?……

  构图的感受:

  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背景,花瓶,花朵的整体来分析作品的构图,。教师通过和幼儿的对话:数一数由几朵向日葵?它们一样吗?为什么有的低下了头?(辨别成熟的和还未成熟的或还未开放的)……通过这些对话帮助幼儿理解构图有张驰有疏密才会漂亮。

  教师通过对话法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十四朵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初步解决重点目标。

  环节三

  第二次对比欣赏,在分步感受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再次比较照片图片和绘画作品给予人的不同感受,是幼儿理解到画出来的向日葵既象眼前看到的,又具有向日葵的典型的形象美,画面中充满了创作者的感情——对向日葵的热爱。

  通过对比欣赏,进一步使幼儿领悟到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区别。这一环节使重难点得以突破。

  环节四

  教师放映更多的梵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两朵、五朵、十二朵向日葵等等),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欣赏作品向日葵带给人们的那种美丽和热情。激起幼儿的创作欲望。

  最后通过欣赏、师生共同谈话,探讨、分享,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使活动目标得以提升。

  延伸:“我的向日葵”激发幼儿学习模仿或创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美术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和基本技法。

  2、通过指导练习和临摹、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性和技法,掌握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及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静物、中国山水画绘画工具。

  学生:教材、水彩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欣赏。

  (1)展示课件中各个画种的图片,如:中国画、水彩、油画。

  (2)教师选择其中一幅画,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

  (3)展示一些水彩作品,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能觉察出这些中国山水画都有哪些特点。

  2、讲解。

  (1)欣赏两幅中国山水画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中国山水画形成感性的认识。

  (2)思考练习。设置一道配图选择题:从油画、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选择出中国山水画。

  3、分析。

  (1)给学生欣赏几幅融合了部分水彩技法的作品,提出: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束。

  4、示范。

  (1)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水彩工具材料,示范创作步骤。

  (2)让学生欣赏范作,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5、实践。

  (1)同学生用已准备好的水彩绘画材料,对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实践练习。

  (2)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以之间相互评价。

  6、拓展。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其他技法,如:撒盐法、压印法等。

  (2)希望学生们在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中找到更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