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9 21:53: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下一节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也是后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教会学生通过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考虑多个不等式联合的解法。并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加深对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轴的表示不等式组的解,渗透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2.在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解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的数学美。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情况。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难点 灵活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反馈及时等优点,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五)、说学生的学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分三步进行:画数轴、定界点、走方向。本节我们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本节所选例题也真正的实现了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活动。

  活动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图片(选择材料通俗易懂,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活动二 引领学生 探索新知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通过上面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

  活动三 范例讲解 学以致用

  例1: 借助数轴,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1)、(2)、

  (3)、 (4)、(分析由课件展示)

  例2:解不等式组:(1)(学生板演,教师对照多媒体点评)

  活动四:反馈练习 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P48练习(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四道习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活动五 数形结合 总结规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规律:

  (1)、多媒体演练

  (2)、总结规律:

  1. 同大取大, 2、.同小取小;

  3、大小小大中间找, 4、大大小小解不了。

  活动六:反思小结,体验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多媒体设计表格总结。

  活动七: 知识反馈,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为了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把作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

  (一)、课本P49习题3

  (二)、选做题:能力提升

  1、若不等式组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2、若方程组的解是负数,求的取值范围。

  七、教学设计说明与反思:

  本节知识与前一节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并能通过数轴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使其了解数形结合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不等式组解集含义的讲述,让学生做到较深刻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进一步引入利用观察法、归纳法即可掌握求不等式解集的办法。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编写时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先让学生借助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引发猜想,促使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若也有面积公式算起来就会简便实用,进而展开探究。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整个安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转化思想,为后面探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计算。

  4.教学难点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这节课,我将采用“自主实践,合作交流” 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与演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

  本课的'学法有:自主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亲自探索,主动发现,让他们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的愉快!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我将结合生活实际,用一个分地故事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开始探究活动。

  同学们,今天美羊羊也来到了我们教室,大家看大屏幕,他正在为羊村发生的一件事发愁呢!(播放)村长慢羊羊给懒羊羊和沸羊羊分青草地,懒羊羊分了一块长方形地,沸羊羊分到了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可是两只羊都觉得自己的地小,对方的地大,为此争论不休。村长十分苦恼不知如何是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公平吗?这个难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了本节课所以研究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进行思考。

  (二)组织动手实践,尝试多维探究

  我将以故事的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美羊羊想办法。

  我首先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的。为此,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两张学具卡片,“假设这两块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学具卡片,你们将怎么办?可以小组讨论。”这样引导可以使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信性。学生或许会想出许多的办法,如:数格子、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是可贵的,因为这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

  最后在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方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合情合理。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会认识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张卡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我抓住这个重点,组织学生深入推导。我是这样做的,利用实践割补法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呢?学生顺势就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的顺势推导都源于上一环节的实践操作,这样就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到此,我并没有停住,仍然借助羊村分地的情境,给出两个图形的个体数据,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确切答案,为农民伯伯彻底解决问题,农民伯伯开心地笑了。在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运用新知识,逐步理解内化

  对新知识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联系生活”的原则,安排了四组形式的练习。(基础练习、趣味练习、实践练习、提升练习)

  这四个层次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能涵盖本节课所有知识点,将练与趣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课快要接近尾声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提出:你还能有折纸或是其他的办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公式吗?作为课后的操作作业,这样就为学生提供多元思维的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到“曲终而有余音绕梁”。

  四、说板书设计

  我以条理清楚为原则,既体现了学习目标,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更明了地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特设计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割补法 转化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五个方面阐述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而达到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相似三角形可看作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广,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研究也可看成是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另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也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有效工具。

  从新课程对几何部分的编写来看,几何知识的结论较之老教材已经大为减少,教材首要关注的不是掌握多少几何知识的结论,相对更重视的是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从这个角度上说,不论是全等还是相似,教材只是将它们作为训练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个有效素材而已,正因为此,本节课应重视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及研究方法,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策略,同时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及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立足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①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②促进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4.学情分析

  从七上开始到现在,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探究活动,尤其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合情推理的经验与能力,这是学生顺利完成本节学习内容的一个有利条件。

  对相似形的性质的结论,学生是有生活经验与直观感受的。比如说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如果其相似比为2:1,我们在较大的地图上量出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为4cm,问在较小的地图上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是几厘米?学生肯定知道是2cm,这个问题中学生又没有学过相似形的性质,他怎么会知道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实际上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再比如说,如果你找一个没学过相似形性质的学生来问他:“如果用放大镜将一个小五角星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5倍,则这个小五角星的周长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面积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能给出较准确的回答。其实这就是学生对相似形性质的一种生活化的直观感受。

  大家知道,源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对相似形的性质一无所知的,而是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5.教学准备

  教师: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必要的学习用具

  二、说教学策略

  从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三方面阐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导什么,与学生如何合作?这就是我这节课处理教学设计时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我打算从两条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一是从知识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结合知识的生长点拓展延伸、合理整合、组织教学;二是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本能体验感受相似形的一系列性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力图将这两条线索有机融合,行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采取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用探索、发现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技能。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的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方法等。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逐步训练学生由“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类比研究,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回顾我们以往对全等三角形的研究过程,大家会发现,我们对一个几何对象的研究,往往从定义、判定和性质三方面进行。类似的我们对相似三角形的研究也是如此。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相似形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生:已经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别条件。

  师:那么我们今天该研究什么了?

  生: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

  从几何对象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的基本途径。从而让学生自然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二)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

  师:就你目前掌握的知识,你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1-2条性质吗?并说明你的依据。

  生: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根据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师:对于相似三角形而言,边和角的性质我们已经得到,除边角外你认为还有哪些量之间的性质值得我们研究呢?

  设计意图:

  我们常常会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此处设问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希望学生能提出周长、面积、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甚至于我更希望学生能提出所有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估计学生能提出这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如果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如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等),就说明他的生活经验的直觉已经在起作用了。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问题,说明他的生活直觉经验还没有得到激发,我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放大镜问题、大小两幅地图问题等逐步启发,激发学生的一些源自生活化的思考,从而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

  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完成对它们的研究,所以我们从中挑出一部分内容先行研究。比如我们来研究周长之比,面积之比,对应高之比的问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研究问题的实际价值。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素材:

  给形状相同且对应边之比为1:2的两块标牌的表面涂漆。如果小标牌用漆半听,那么大标牌用漆多少听?

  师:(1)猜想用多少听油漆?(2)这个实际问题与我们刚才的什么问题有着直接关联?

  生:可能猜半听、1听、2听、4听等。同时学生能感受到这是与相似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习心理学来说,如果能知道自己将要研究的知识的应用价值,则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与研究热情。

  师:同学们的猜测到底谁的对呢?请允许老师在这儿先卖个关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对下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结论。

  情境一:

  如图,ΔABC∽ΔDEF,且相似比为2:1,DE、EF、FD三边的长度分别为4,5,6。(1)请你求出ΔABC的周长(学生只能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ΔABC的三边长,然后求其周长)

  (2)如果ΔDEF的周长为20,则ΔABC的周长是多少?说出你的理由。(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

  (3)如果ΔABC∽ΔDEF,相似比为k:1,且ΔDEF三边长分别用d、e、f表示,求ΔABC与ΔDEF的周长之比。

  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情境二:

  师: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问题研究完了,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内容了?

  生:面积比问题。

  师:那么对于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问题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请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一起商量,给出一个研究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设计意图: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从未见过的新情境、新课题。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确定研究方向与策略远比研究问题本身更有价值。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选择错误的话,你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而这种确定研究问题基本思路的能力也是我们向学生渗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的研究,我认为让学生探索所研究问题的基本走向与策略远比解题的结论与过程更有价值。

  (师)在学生交流的基本研究方向与策略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活动,作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高,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部分三角形相似的研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进而解决“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问题。体现教材整合。

  (三)拓展研究,形成策略,回归生活

  拓展研究一:由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类比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性质;(留待下节课研究,具体过程略)

  拓展研究二:由相似三角形研究拓展到相似多边形研究

  师: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我们已经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那么这些结论对一般地相似多边形还成立吗?下面请大家结合相似五边形进行研究。

  情境三:如图,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 ,相似比为k,求其周长比与面积之比。

  说明:对于周长之比,可由学生自行研究得结论。对于面积之比问题,与前面一样,先由学生讨论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与策略——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然后通过师生活动合作研究得结论。

  拓展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结合相似五边形研究过程)

  拓展结论2:相似多边形中对应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中对应对角线之比等于相似比;

  进而拓展到:相似多边形中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等。

  回归生活一: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得到了有关相似形的一系列结论,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前面的标牌涂漆问题。你能确定是几听吗?如果把题中的三角形条件改成更一般的“相似形”你还能解决吗?

  回归生活二:(以师生聊天的方式进行)

  其实我们生活中对相似形性质的直觉解释是正确的,线段、周长都属于一维空间,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而面积就属于二维空间了,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了,比如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1:2,面积之比一定为1:4。甚至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想像:相似几何体的体积之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是什么?

  生:相似比的立方。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认为:“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更能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好的教学效果”;于新华老师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曾经说过:“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直觉来展开教学设计,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还要回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上来,形成新的数学直觉。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而我的设计还有一个意图就是向学生渗透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操作应用,形成技能

  课内检测:

  1.已知两上三角形相似,请完成下面表格:

  相似比 2

  对应高之比 0.5

  周长之比 3 k

  面积之比 100

  2.在一张比例尺为1:20xx的地图上,一块多边形地区的周长为72cm,面积为200cm2,求这个地区的实际周长和面积。

  设计意图:落实双基,形成技能

  (五)习题拓展,发展能力

  已知,如图,ΔABC中,BC=10cm,高AH=8cm。点P、Q分别在线段AB、AC上,且PQ∥BC,分别过点P、Q作BC边的垂线PM、QN,垂足分别为M、N。我们把这样得到的矩形PMNQ称为△ABC的内接矩形。显然这样的内接矩形有无数个。

  (1)小明在研究这些内接矩形时发现:当点P向点A运动过程中,线段PM长度逐渐变大,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小;当点P向点B运动的过程中,线段PM逐渐变小,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大,根据此消彼长的想法,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QNM的面积s是不变的。你认为他的猜想正确吗?为什么?

  (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MNQ的面积有最大值吗?有最小值吗?

  答: 最大值, 最小值(填“有”或“没有”)。请你粗略地画出矩形面积S随线段PM长度x变化的大致图象。

  (3)小明对关于矩形PMNQ的面积的最值问题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当点P为AB中点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②当PM=PQ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你认为哪一个猜想较为合理?为什么?

  (4)设图中线段PM的长度为x,请你建立矩形PQNM的面积S关于变量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将课本基本习题改造成发展学生能力的开放型问题研究,体现了课程整合的价值。

  (六)作业 (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应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将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表扬,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方程及方程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类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能力目标:会判断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会在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构建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方程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x+y=22

  2x+y=40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y=22

  2x+y=40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x

  y

  上表中哪对x、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

  这里,通过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例1(1)方程(a+2)x+(b-1)y=3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b的取值范围。

  (2)方程x∣a∣–1+(a-2)y=2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的值.

  例2若方程x2m–1+5y3n–2=7是二元一次方程.求m、n的值。

  例3已知下列三对值:

  x=-6x=10 x=10

  y=-9y=-6y=-1

  x-y=6

  2x+31y=-11

  (1)哪几对数值使方程x-y=6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2)哪几对数值是方程组的解?

  例4求二元一次方程3x+2y=19的.正整数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五个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102页练习

  习题8.11、2题

  设计意图:几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升华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指示、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教科书第102页3、4、5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依次经过比较、归纳等活动,最终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是关于本节课的几点说明:

  1、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为跳跃较大的知识点作充分的铺垫,密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导向、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中介、训练为主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操作为动力的教学理念。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进行实验操作,使课堂教学灵活直观,新鲜有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

  3、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怀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评价、问题讨论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通过几组习题,将学生水平层次记录在案,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综合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前进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尺的意义》,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此课的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

  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块:导入激趣、意义建构,实际应用。

  1、猜谜激趣,创境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条谜语,猜一猜,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什么物品?(示谜语:千里之遥现于咫尺;方寸之间妙绘神州)

  生1:地图。

  生2:中国地图。

  师:恭喜你!答对了。(课件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在这个谜面中有一个词“妙绘”,你们知道它所指的妙方、妙法是什么吗?

  2、意义建构

  安排了探、议、说三个小的环节:

  (1)探:首先让学生将一个长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一张纸上。学生不能按原来大小画,只有想办法缩小。当学生画好时,教师找一大一小两幅图,展示给学生看,问:“哪一张画错了?”“没有错,他们缩小的程度不一样。”“那你能在图上标注出你缩小的标准吗?”然后让学生尝试标注。学生在标注时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以一当千”,“以一当五百”;“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8厘米相当实际80米”;“1:1000”,“1:500”等等贴在黑板上,并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议:议什么呢?先议标注的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学生结合自己和同伴的标注,及黑板上的板书,讨论交流:形式有多样,但表示的内容会不会一样呢?然后师生共同根据表示的内容进行分类,调整板书。再议意义相同哪种最优。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比例尺的意义,强调注意点。这一认知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构建比例尺意义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3)说:说具体比例尺的意思。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刚才得到的比例尺和老师提供的比例尺意义。这样安排有利于突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这一难点。

  总之,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完成了意义建构,接着就是实际应用

  3、实际应用:(课件出示)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a、一幅图的()和()的()叫比例尺。

  b、比例尺=():(),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

  c、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d、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00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2)判断

  a、数值比例尺1:20000,可以写成。()

  b、比例尺是一个比。()

  c、实际距离一定比图上距离长。()

  d、把20厘米100千米化成最简整数比是1:5。()

  e、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厘米。()

  (3)求比例尺

  (4)新知运用

  一块正方形的面积是400平方米,把它画在图纸上面积是64平方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二)操作练习

  请你设计画出教室的占地平面图

  (教室实际长是8米、宽6米)

  4、总结全课:

  开始老师拿的是比例尺吗?什么叫比例尺呢?它有什么用呢?这样照应了开头,解开学生心中疑团,也概括了主要内容。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根”是省编教材初中数学第三册第十章“实数”的第一节内容。由于实际计算中需要引入无理数,使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完成了初中阶段数的扩展。运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础上以引入了开方运算,使代数运算得以完善。因此,本节课是今后学习根式运算、方程、函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和大纲确定)

  ⑴、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

  ⑵、学会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负数的平方根。

  ⑶、通过上述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第一”的观点;体验数学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平方根的概念。

  难点: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

  关键:求平方根(即开平方)运算要靠它的逆运算平方来进行。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边启发、边分析、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利用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引例、例题及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活跃课堂气氛,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协作学习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四、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出示引例1:(投影片显示)

  一艘轮船由A码头出发,朝正东方向行驶3千米至C处,然后朝正北方向行驶2千米至B处,问A、B相距多少千米?

  2、提出问题:⑴已知一个数要求这个数的平方,该如何求?

  ⑵已知一个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又该如何求?

  ⑶符合这样条件的数有几个?该如何表示? (依据己有的知识经验估计学生会回答------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

  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复习己学知识

  复习乘方运算法则。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诱发学生寻找解题途径。

  交流对话

  探索新知引例2:(投影片显示)

  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4c2,求它的边长。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强调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边长的值。

  总结:

  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用式子来表示就应是:已知x2=a,求x的值。这和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求一个已知数的平方正好相反。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须在数学上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平方根。

  引导学生举例。

  简要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思考、发现:

  逆用乘方运算。深入探究,如设一边长为xc,依题意有x2=4,∵22=4,(-2)2=4

  ∴满足x2=4的x的值可以是2,也可以是-2,但正方形的边长不能是负数,∴x=2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2c。

  归纳总结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理解并会表示平方根

  举例。

  了解培养学生用逆向思维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中蕴涵着的一些相互联系的量(面积与边长),再通过设未知数,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与乘方运算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

  使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巩固平方根概念

  突出教学重点

  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课堂练习

  比较探究

  归纳总结教材第87页练习,个别口答。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比较探究,寻找规律,得出法则(用投影片显示)。

  强调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决不能丢掉任何一个。若丢掉了一个,都是错误的。

  平方根的表示法。(强调,特别注意的是 ≠± ,其中a是非负数。)

  开平方的定义。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就是开平方运算,要靠它的逆运算平方运算来进行。独立思考完成。

  共同校对,矫正。

  得出法则: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共同校对,矫正,使语言精练准确。

  理解,掌握。使学生及时巩固用平方根的概念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明确平方与开平方是互为逆运算关系。

  例题分析

  反馈调控

  形成能力出示例一:下列各数有没有平方根?若有,求出它的平方根;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⑴36 ⑵ 0.16 ⑶ (-4)2 ⑷ -32 ⑸ 0 ⑹ ⑺ -|a|-4 ⑻ 2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⑴、要判断一个数有没有平方根,就要看它是不是负数,若是负数就没有平方根,不是负数就有平方根。⑵求平方根时,要注意利用平方根的定义来求。

  板书解题过程:……

  指出:在解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法则;带分数开平方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结合平方根的概念与法则,探索思路方法,口述解题思路。

  掌握解题过程的书写格式。 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领会解决问题的思路。

  渗透比较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梳理概括

  形成结构师生一起讨论得出(投影片显示):1、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2、正数a的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为± 。

  3、带分数开平方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师生一起讨论得出

  突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出示练习(投影片显示):

  1、判断正误,并且改错:(用投影片显示题目)

  ⑴100的平方根是10

  ⑵非负数一定有平方根

  ⑶9 的平方根是±3

  ⑷2的平方根是±

  2、教材第89页练习2、3、4

  巡视、小组辅导

  选取小组代表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强调注意点: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决不能丢掉任何一个。若丢掉了一个,都是错误的。②正确表示平方根。

  ③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适用的方法。

  小组讨论,互相质疑,校对,矫正。共同完成。

  书写练习4的解题过程。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及时巩固用平方根的定义和法则解决问题的方法,规范解题格式。同时使学生注意解题的关键。

  变式练习

  扩展新知

  深入探究

  问题迁移出示练习(投影片显示)

  1、什么数的平方根是它的本身?

  2、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⑴ x2=25 ⑵ 2x2-32=0

  ⑶ 4(x+2)2-81=0

  (这里估计学生会联想到引例2解决过类问题)巡视、小组辅导。

  投影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解答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阅读题目

  先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发现,质疑,达成共识。

  书写解题过程。

  使学生再深入探索平方根的定义与法则,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发散思维和合作精神。

  规范书写解题过程。

  知识整理

  形成系统提问:

  ① 这节课学习了用什么知识解决哪类问题?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

  ③并学到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④介绍开方最早见于我国的《九章算术》,比国外早一千多年。

  出示“想一想”: ( )2 = ? (- )2 =?

  (从知识、能力等方面)对所学内容加以概括,相互讨论,回答,补充,共同整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系统,为今后继续学习实数性质的应用打下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

  加深学生对平方根概念及其表示法的理解。

  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⑴完成作业本上的题目。

  ⑵兴趣题: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x+2和3x-14,求这个数。课后结合自身水平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

  ⑴基础一般的学生完成作业本。

  ⑵基础稍好的学生完成作业本和兴趣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但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故进行分层次要求。

  五、板书设计

  10.1平方根

  投影学生练习

  ……例一:

  解:(板演详细解题过程)……平方根概念:……开平方概念:……法则:……

  六、设计说明:

  ㈠、指导思想:

  依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及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现代教学思想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实践第一”和数学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理解并学会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㈢、关于教法和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实例和生活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让学生在乘方运算及其逆运算及平方根性质法则的比较中主动发现问题;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在练习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采用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更好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㈣、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突出以下几个注重:

  ①注重目标控制,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

  ②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③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④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学会2-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和交流,自主探索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在计算上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计算经验独立完成,并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75—76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9的乘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3、情感与价值观:在编写口诀和探索9的乘法中的积的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三)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四)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 让他们学会用迁移类推的思想去观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编2-8的乘法口诀,针对引导学生编口诀已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因此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教学的'起点抬高了些,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虽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景让他们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主动学习,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学生就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三、教学方法

  教学时根据知识间的迁移类推采用观察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于直观教具让学生动脑思维,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掌握本节课学习内容。

  四、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

  (一)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二)独立探究,自主发现

  (三)观察比较,巧妙记忆

  (四)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1、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可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一开始,我便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小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相互竞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

  2、动手尝试,自主发现

  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学生在学习了7,8的乘法口诀之后,已基本了解了学习的思路与方法。在学习9的的乘法口诀时,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学有所获。

  3、观察比较,巧妙记忆

  这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发现了什么?” “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告诉同学们?”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特点去记忆口诀时,再教给他们记忆的方法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层练习,在玩中学习。

  二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异的生动的刺激下,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而且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这时,可将设计的练习容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让学生轻松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的练习主要分针对性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三类。既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又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五、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才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1×9=9

  9×2=18 二九十八 2×9=18

  9×3=27 三九二十七 3×9=27

  9×4=36 四九三十六 4×9=36

  9×5=45 五九四十五 5×9=45

  9×6=54 六九五十四 6×9=54

  9×7=63 七九六十三 7×9=63

  9×8=72 八九七十二 8×9=72

  9×9=81 九九八十一 9×9=81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说课稿11-05

数学说课稿03-25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