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2-01-20 03:36: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物理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三、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步骤: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一、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匀速圆周运动

  (1)用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卫星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棗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

  4)线速度的方向 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2)角速度等于 和 的比值

  3)角速度的单位是

  c:说明: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 是恒定的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3)周期、频率和转速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 叫周期, 叫频率; 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

  (4)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

  a:过渡: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b:用出示思考题

  一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1)它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_____ ,用T表示。它在周期T内转过的弧长为 ,由此可知它的线速度为________。

  2)一个周期T内转过的角度为_______,物体的角速度为________。

  c:通过思考题总结得到:

  d:讨论

  1)当v一定时, 与r成反比

  2)当 一定时及v与r成正比

  3)当r一定时,v与 成正比

  (二)例题讨论(用课件出示)

  三、分组探究

  利用网络资源探究“神州飞船”, 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利用校园网设计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神州飞船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物理说课稿 篇2

  1说课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 说课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三维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②能力目标: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3 说课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入到实际。其操作策略是:①问题学生提。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②认知准备。注重学生认知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一是浅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抓住关键。③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能突破难点,同时留下深刻印象。④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的内在激励方式,从深层、长久、公平的角度,让评价内化为学生内动力。

  4 说课指导

  ①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②提供思维策略。用实际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③教给分析方法。实际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 说课过程

  1.课前预习,自主探索

  ①课前一天晚自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提高合作、探索学习的有效性。②提出问题(书面)教师汇集、列序。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提分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

  3.共识目标,质疑问难

  同学们预习后提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展示经教师筛选、排序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4.循疑而进,问题解决

  ①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属表征问题,学生在书上勾画(多媒体展示)。

  ②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请学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两分力,那么两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语言加工)。从而领会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确定的解?

  请学生画,同桌讨论,看教材上图1-29。引导学生总结: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种情况有确定的解。(这不是重点,欲放即收,决不越俎代疱)。

  ④在具体问题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分解?实际效果怎样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请将F分解。

  长胶板两端搁置,中间放一木块,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块。运动一段位移,请学生观察此力的效果:长胶板弯曲程度减小,木块水平起动(可多媒体展示)。

  讲清三个层面:①没有沿F的方向起动,说明没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为有两个效果,所以要分解。②胶板弯曲程度减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动”两个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③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然后计算求解(以上用动画展示,绝不在数学上花功夫)。

  例2 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怎样?

  先请学生将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再让学生分析、作图、计算,教师巡视、纠编,找出做得好的通过实物展台让学生观看,作出评价。最后,实验验证:橡皮绳一端系方木块,另一端固定在倾斜的胶板上,如图1。

  观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胶板,使倾斜角增大,观察重力的两个效果的变化情况并与求解的分力表达式对照。请思考:斜面上的情况,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吗?怎样分解?如图2,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档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联系实际,实践探索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机拉耙来耙地,车辆上桥、下桥),深挖教材的编写规律。讨论: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

  6.回顾反思,学有所得

  同学们,依据上例的解题过程,请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①根据实例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②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7.思维策略,巩固训练

  ①如图3支架,绳子对O点的拉力产生什么效果。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处挂上适当重量(50N)的水桶,请他谈谈感受。同桌的同学,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劲压,互相交换做,这种自我感受、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印象深刻。

  教师展示分解过程,讲解分解方法。创设问题,不知ΔABO的角度,怎样计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认知冲突,提出作图法求解,教师讲解此法,使本节课有整体建构。

  ②同学们,一根线和两根线悬挂同一砝码,两根线的张角较大时,易断!知道为什么吗?多媒体展示画好了的几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结论。

  8.总结扩展,突出重点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②在具体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③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

  9.作业布置,开放练习

  ①观察身边的力的分解实例;②书面作业。

  6 板书设计(略)

物理说课稿 篇3

  把握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从《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法和学法说起

  高中一年级物理新教材按知识的逻辑性重新把高三年的一些内容放到起始年段来讲述,当然在难度、深度方面有所不同,讲述的方式方法也有巧妙的安排,如该回避的尽量不予提及、该简化的毫不保留、大胆下放一些内容作为选修教材等等,故把握好高一物理教材的度至关重要,下以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教学法为例,加以阐述,以食读者。

  一、教材地位:

  1、本课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七章第四节;主要内容是讲授“动量守恒律”在碰撞、爆炸等内力> 外力这类题型中的应用。

  2、地位:“动量守恒律”是大自然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普适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统相互作用对时间的累积(Ft)总和为零的这么一个定律,近代研究表明守恒律来源于对称性;考虑教材编排的系统性,书上从牛顿运动定律中导出动量守恒,然而其适用范围却比牛顿运动定律广泛得多----不论是变力还是恒力、不论是哪个参照系、不论是高速或低速,宏观或微观系统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无需虑及中间细节,只需注意始、末态,具有简捷方便的独特优势,为处理力学(含后续学习的电力、磁力)问题辟开了一新的思维方法。本课是“教纲”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故应教好本课。

  3、编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继学生学习了“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之后,通过应用守恒定律解决碰撞等实际问题达到掌握该定律的一节习题课-----旨在加深对动量及守恒条件的理解、进而熟练地应用守恒定律列式求解相关定量问题。

  4、依据教纲对本节的“B”级要求、教材的编排,本节教学目标可定为:

  〈1〉知识目标:学生要会用动量守恒律处理一维碰撞、爆炸等两物

  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即

  会确定系统、分析相互作用过程(初、中、末态)物体的受力,从而判定系统动量为什么守恒;

  根据动量守恒律的矢量性、同时性(“一边一时”),正确写出已知条件、守恒方程、求得未知量;

  知道守恒律解题优点所在。书P127

  〈2〉能力目标:提高解题能力即读题、析题、图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题步骤、解题表述等科学思维习惯及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5、教学重点:正确列出动量守恒方程及应用守恒律解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使学生深刻领悟一维矢量的运算方法--------化为标量(代数)运算。

  二、教法说明:

  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阅读指导、练习、实验及多媒体放映等教学方法。教法选择的依据:

  <1>应用讨论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渗透合作、共赢的思想,调动积极性:作为知识应用课,正是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求得共识,本课应让学生读题并讨论----分析系统动量是否守恒?加深对知识应用的领悟。有些老师处理问题时也是在讨论、自学中完成的。

  <3>通过观看实况录象(打台球、挂车等)、观察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碰撞等实验引起同学们对碰后物体速度求解的兴趣,让同学们认识到本课学习的意义;通过直观模拟碰撞现象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为具体,多维度化解教学难度,加深对规律应用(知识)的记忆。

  <5>人类对经历过的挫折总是记忆犹新,本节可以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求解,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演算,比较、讲解不同学生的答题错误,特别是对动量矢量性的疏忽和运算错误,进行有目的的强化,以期突破本节的难点。如对书上【例2】设具体数字而让学生解答,待出现答题错误时加以纠正;也可做这样的理想实验:站在悬崖边的人,给他一个动量,他将如何运动?引出对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种种让学生牢固烙上动量是矢量动量守恒律是矢量式的印象。

  本节内容在高三教学中还须深化,考虑高一学生各方面能力限制(如数学、语文能力等),教学所涉及的习题尽可能过程清晰、系统(对象)容易确定;

  只要求到一维两物体的题型,系统只有某方向动量守恒的问题尽量回避;

  守恒定律中速度相对性及变质量问题高一年不予提及;

  知识的综合只牵涉到平抛或竖直上抛即可,且作为较高要求,应放在另一节练习课上。

  三、学法设计:

  本课的教学要培养科学的读书及解题方法,力求养成规范答题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定律导出的.简单复习,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即从本质上明确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原理上真正理解定律的适用条件(比牛顿运动定律更广);

  通过解答实际题目的训练,培养审题能力、养成注重过程分析注意整体思维和严谨解题步骤的习惯,克服边审题边列方程的缺陷,形成按时间并列型思路列已知量的方法;

  引导题后小结------“题后思”,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即守恒律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确定对象 确定过程并分析确定正方向并写出已知列方程求未知量。

  高一学生喜好表现,可以通过对不同层次教学对象课堂作业的投影、讲评,可激发学者“愿学”的情感,让大家学有所获有所得,多层面提高学力。

  注意由浅入深、按步解答、适当降低、抓好反馈落实的环节,注意归纳,给予机会提高自信心以激发差生学习情绪,解题时易出现的混乱问题有二:一是符号问题,强调设正方向,若未知量方向已明确则未知量字母只代表大小即可,若未知量方向不明,则未知量字母含有大小和方向,依得出的结果再行分析;二是守恒方程“一边一态”的问题,解决办法是严格列出已知,作图辅助思维。

  把例题及课堂练习发到学生手上,适当选择1-2题综合型题目(两个以上知识点),鼓励好生上台讲述,多完成难一点作业,籍以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

  在上述关于教材、教法、学法等分析的基础上,我实施了这一节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四、新教材教学的心得:

  新教材把高三年级某些重要的章节都下放到了高一年来(如动量、曲线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这些内容都是要求较高且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高考重点知识,放在高一年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力学知识在高中阶段的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

  考虑高一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教材把这些知识编排得深理浅出,通俗易懂,既照顾科学性又兼及可读性,因而有降低知识难度的意图,特别是不涉及繁难的隐含条件较多的物理问题,着重于知识形成过程的介绍及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时切勿想一步到位,盲目拔高,应遵从直观简洁的理论实质及准确叙述有实际意义的应用练习巩固,把握好度(特别是梯度),重在激发学习兴致。

  粗看起来教材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全日制十年制高级中学的教材编排顺序,细细品味,却是螺旋式上升了一大台阶:屏弃了过于枯燥的理论论述;吸取了近几年各方面最新最好的教育教学精华;溶入了颇具时代气息的生产生活实例及最新科技成果;体现了教育教学革新的趋势,是对以往教材的大洗礼。

  教科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大众性,特别是“阅读材料”和“做一做”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物理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专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难点: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方案以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参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动能表达式

  【提问】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

  总结: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

  (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提问】教材上说“xx”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

  总结: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xx

  2、动能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J(焦耳)

  3、动能定理

  1)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xx,就可以写成xxx

  其中xx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xx,xx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xx。

  2)概念: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问】

  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4、能力训练

  例题1和例题2,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5、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6、总结归纳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本节连同下一节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观点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节课后可以加适当的习题课加以巩固,也可以在本节课后就加一节习题课.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十分复杂,在用牛顿定律推导动能定理时学生一般都能够自己推导,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推导,以便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认识。

  动能定理的应用当然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掌握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这个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据例题来逐步让学生自己体会。

  【作业】书面完成课本74页“问题与练习”中3、4、5题。

物理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某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章第节(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内容是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并了解骨传声和双耳效应,增加学生对人类的了解。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基础上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是学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了解骨传导。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方法与过程: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3、重点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直观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复习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通过复习前面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并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耳的构造图,向学生讲解人听到声音的原理,并引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活动二: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中“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讨论:在这几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学生分小组谈论,教师巡视查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只能感觉人体可以传声,但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因此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并让小组派出代表公布讨论结论,最终师生共同总结出,骨头能传声

  这样设计通过自己试验探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活动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1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题

  选做题:第1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2题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五、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上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12-17

物理说课稿03-11

物理《质量》说课稿12-01

物理单摆说课稿12-01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1

物理重力说课稿12-18

初中物理说课稿02-16

物理说课稿(15篇)01-04

精选物理说课稿九篇01-19

【精选】物理说课稿9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