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2-01-09 00:33: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十篇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内容。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大部分内容,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第三章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动运输和本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四节的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中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特点

  ④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学会用化学反应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细胞呼吸的实质。

  ④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②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1、通过自主阅读、提问、、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破。

  2、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阶段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学生的化学知识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还未学习。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三阶段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2、利用化学反应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也须起主导、()引导作用。所以本课利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以下几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阅读能力。

  (一)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有氧呼吸三阶段内容,明确有氧呼吸的场所、反应物、生成物和释放的能量状况等内容。

  (二)直观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三)比较法: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三阶段区别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比较有氧呼吸和有机物体外燃烧的不同,进一步认清有氧呼吸的特点。

  (四)归纳法:归纳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分析

  步骤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探讨导入本节内容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步骤二:联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发面和酿酒)介绍细胞呼吸概念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步骤三:回顾第三章细胞器的知识,学习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的结构

  步骤四:用下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培养自学能力:

  有氧呼吸的阶段 场所 反应物 产物 释能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步骤五:讲授二、(二)有氧呼吸的过程

  主要学习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图解(略)

  通过学习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阶段的物质变化、能量释放特征和进行场所。

  步骤六:比较有氧呼吸三阶段:场所、反应物、产物、释能等方面的内容。

  步骤七:归纳(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过对有氧呼吸概念的归纳,锻炼学生聚合思维力。

  步骤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点。通过和有机物在体外燃烧做比较的方法,了解有氧呼吸过程反应的条件温和性、能量逐步释放的特征和能量的部分贮存特征。

  步骤九:有氧呼吸小结:场所、能量去向、总反应式、概念。

  步骤十:练习巩固(略)

  板书设计(略)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

  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识记:理解

  2、 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例如: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物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中学 ×××

  严格的说课稿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简析教材,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节为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二章

  第一节的内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该内容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讲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2、阐述教法,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 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学具。这一部分一般几句话带过

  3、指导学法

  4、教学过程。这是重点部分,你怎么设计的这堂课,想要怎么对学生讲,都要用简洁的方式把你的教学过程说给老师们听。特别注意在这一点,不是讲课,是说课。这也就意味着一些众所周知的知识性内容没有必要像当时在面对学生一样讲的那么仔细。只需要讲出你的教学思路即可。要不然时间不够的。一般说课的时间是10—15分钟。教学过程要占一大半

  5、教学效果分析。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3

  内容如下: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 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 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 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

  ① 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4、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课题

  新陈代谢与酶

  (二)课型

  探索性实验课

  (三)教材内容及位置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45~48页

  (四)课时安排

  本节重点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酶的概念是与酶的发现史联系起来的,可采用讲述法。酶的特性是通过探索性实验实验四、实验五,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得出。

  根据教参,讲述和实验约2课时。如果将两节课分开,不利于整体教学,因此,我计划用两节连堂课在实验室内完成该节全部教学目标。

  (五)编排意图

  教材绪论说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既然是化学反应,就有催化剂。教材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探索性实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也是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生物学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后联系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多种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学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观察唾液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本节从酶的发现史入手,简单介绍过程,总结得出酶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得出酶的特性,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其它生命现象奠定基础。

  (七)教学目标

  1、酶的发现(A:知道)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①实验五:

  a、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b、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②实验四:

  a、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标是按《大纲》要求确定的。

   (八)教学重点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的特点

  实验教学是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故本节的能力培养与知识教学同等重要,同为重点。

  (九)教学难点

  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的实验。

  (十)教学关键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方法和过程,对本节内容,学生知识的获取来源于正确的实验操作而总结的结论,故应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程序,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是本节关键所在。

  二、学情分析

   (一)现有基础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生物》时,本应有多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我市具体条件限制,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尤其是生物学科基础差,前后联系不强,加之高中教材前面才安排了“三个实验”,给本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

  (二)学习动力

  高中学生正处青春期,好奇心强,加之才开始接触生物实验不久,所以学生对实验教学喜而不厌,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又可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

  (三)学习能力习惯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和其它条件限制,学生习惯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理解记忆和习题解答,而不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这种状况短时间内还无法纠正,学生往往抽象思维能力强,实验技能差,实验时习惯于得出“先入为主”的结论,达不到探索性实验的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须在实际课教法上采取相应措施。

  三、课前准备

  (一)实验分组

  宜将操作能力强与书本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合理搭配;选择实验能力较强、组织纪律性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以带动各组实验取得好的效果。

  (二)器材准备

  1、实验器材:

  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过氧化氢2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实验现配),热水。

  2、其它器材:

  试管、量筒、烧杯、试管架、温度计、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卫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实验员准备。

  (三)预试实验

  教师必须先做预试实验,可验证或修正实验步骤等,使实验的关键和难点能心中有数,以便调控实际教学程序。

  四、教法分析

  (一)讲述法

  通过教师的语言阐述,让学生知道一些有关本节内容无法验证的知识,也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验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确结论。

  (二)实验法与演示法

  实验法与演示法是生物直观教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使学生手脑并用,从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从现象中总结出结论,同时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验中,老师演示方法步骤的关键和难点是必不可少的。故两种方法是本节课联系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发现法与对比法

  探索性实验要求课前不必预习,以避免“先入为主”,通过教师指导、设问;学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实验中发现现象。同时,对实验前后的认识和现象进行对比,再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得出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从而培养基础技能和训练思维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学法指导

  (一)强调规范操作

  规范的实验操作具有科学性强、效率高、目标一致,节省材料等特点,故应提倡并强化操作程序,纠正错误的操作习惯,提高实验效果,以达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二)指导观察

  观察是学生获取实验现象的重要环节,指导学生观察要具体、细致,且忌目无重点。

  (三)引导讨论、归纳

  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地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六、教学程序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先用讲述法学习酶的定义,再用实验法探究得出酶的特性。对酶特性部分,教师讲解宜少而精,大量时间应由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突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实验四与实验五同时进行,所以,进行实验时宜采用分段式,即讲解一段,学生独立操作一段,学生总结出结论后再进行下一个实验。具体如下:

  强调几点:教学与实验一并进行,要遵守组织纪律,一切听从指挥。

   (一)组织讲解酶的发现

  1、酶的发现史

  2、酶的概念

  (二)组织教学酶的特性

  1、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统一讲解和演示

  ①简析“实验原理”:过氧化氢酶、Fe3+均可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

  ②简析目的要求:学会探究酶催化效率方法,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高低。

  ③演示规范操作:按预先标明的步骤规范演示,注意只演示步骤,不说明结果。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指导

  指导要点及设问

  ①加入过氧化氢酶液和FeCl3液后,应立即用手指堵住管口,并立即观察实验现象。

  ②向试管内液面上方放入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时,动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气泡中,以免使卫生香潮湿而熄灭。

  ③过氧化氢溶液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应提醒学生注意,加药品时切勿溅到皮肤上。如果溅到上面,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掉。

  ④当分别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已知数量的Fe3+和过氧化氢酶分子后,哪个试管产生的气泡快、多?(加过氧化氢酶的试管)

  ⑤哪个试管内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熄灭的卫生香猛烈地复燃?(加过氧化氢酶的试管)

  ⑥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各是什么?(均为氧气)

  (3)引导总结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酶的特性之——高效性

  2、实验五:

  (1)统一讲解和演示

  ①简析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均能生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有无还原性糖。

  ②浅析目的要求: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作用特定的化学反应,探索淀粉酶是否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③演示实验操作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要点及设问

  ①制备的可溶性淀粉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如果温度过高,会破坏淀粉酶的活性。

  ②注意两支试管应放在水温为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会降低化学反应速度。

  ③如果加蔗糖的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要指导分析原因:

  a、蔗糖液放置时间过长,蔗糖被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影响实验结果

  b、试管未洗干净也会影响

  c、蔗糖本身不纯净

  ④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杜绝随意用火。

  ⑤在实验过程中,两支试管的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

  加入淀粉的试管: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加入蔗糖的试管:浅蓝色不发生变化

  ⑥保温5分钟的目的是什么?(保证有足够条件供酶分解)

  (3)讨论总结

  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对蔗糖不起催化作用,从而得出酶只有专一性,也推导出酶的多样性特征。

  (三)课堂小结

  1、通过讲述法和实验法探索,得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特征,酶的催化效率需适宜的外界条件。

  2、纠正实验课中学生的不正确操作。

  (四)练习设计

  1、本节练习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回答在教学程序中的设问,让学生边观察边回答。

  2、各小节实验的总结提问。

  3、课后练习

  ①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练习,落实基础。

  ②完成一个探索性实验: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正板书(大黑板)

  新陈代谢与酶

  1、酶的发现史:1773年斯帕兰札尼实→1836年施旺→1926年萨姆纳→1980年切赫

  2、酶的意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合物的反应

  注:由于酶的专一性,反应也如此复杂,酶具有多样性

  (3)酶需要适宜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38℃左右催化率最高

  适宜的PH:绝大多数酶在PH=7的环境催化效率最高

  小黑板板书

  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

  实验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5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增加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 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师生教学精子和卵细胞的特点,展示团藻的有性生过程(教学课件),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开始介绍〈〈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板书)。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导入新课)

  这样导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 新课讲授

  1. 本节课共交代4个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 数分裂。 这4个概念对于理解减数分裂整个过程尤为重要,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易造成失误。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打破课本原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明确概念(板书)。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三个概念,老师先讲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标,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动手操作演示。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老师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体不可顾名思义认为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训练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确立正确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学习精子形成过程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义,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确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2. 过程

  (1) 边讲边贴剪贴图,贴图与所讲的内容要相对应(贴图)。在讲解过程中 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利用剪贴图,将染色体动态变化形成具体、形象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讲"与"演",学生的"听"与"看",按老师的叙述、谈话,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2) 层层设疑,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再逐一解决。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 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减数分裂的关键。提问:1联会时染色体复制没有?2复制为何看不出来?3什么叫四分体?4图中有几个四分体5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丝分裂中期有何区别?6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丝分裂后期有何不同?7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思维范围,教会学生在广度上学会思维。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激疑、质疑,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3) 通过"动乐爱"教学法,动手,动眼,动脑。

  1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2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 体行为特点

  3分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另一种情况。

  4完成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师只贴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

  "动乐爱"教学法既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提出,陶先生说"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激发快乐情绪,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体会学习生物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通过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和过程四个方面操作,人人动手,动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如通过动手操作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学生本身产生疑问,为什么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并能加以正确解释。

  总之,选择"动"点,构思"动"作,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便产生了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层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

  (4)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情境中,思维性大大调动起来。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过程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顾过程,从四个方面范围、时期、特点、结果,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学软件把精子形成过程完整看一遍。让学生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化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总之,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三。小结:

  减数第一次分裂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 四个字概括:分裂、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

  四。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五。习题设计

  为使知识得到反馈巩固,设置由易到难三种梯度题。填充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略)其中简答题部分,此题选出的目的是

  1、强调联会、四分体,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2、有丝分裂中没有的现象。

  3、书中同源染色体概念由此提出。

  (六)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习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七)板书设计(教学课件)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 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 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由于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分裂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板书如下:

  &nb

  sp;精子的形成: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 精子

  (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2n 2n n n n

  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

  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本节课内容前后呼应。

  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讲授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有关于生长素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了初步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生长素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归纳。从高考的考点入手,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把重难点进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史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是光照偏转问题和生长素的双重性。对于重难点,采用例题加习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分析进行突破。

  说学情

  这节课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二(28)班的学生,这个班学生的中男生占大多数,因此课上课气氛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思维灵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对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一味的去追求难,偏的题目。而高考中,出现偏题怪题的可能性不大,高考注重的还是一些基础和重点内容。所以针对28班学生这种特殊的知识现状,我力求从最基础的开始,通过反复的强调一些该掌握的知识点,考点。加深,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辅以从基础知识延伸出来的相关习题的变形,逐步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和解题的能力。

  说设计

  作为一节复习课,传统的的教学方法是罗列知识点,强调学生去记忆,而这种强调记的过程,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也很容易被学生遗忘,这样,复习的效果就会很不理想。所以这节课,我设计的亮点是对于生长素的发现史这个知识点采用 “引导----探究”式探究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它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让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而“引导”的作用主要在于要对事物原有的发现过程从教学的需要加以编制,以缩短、减少发现过程的难度,使之沿着最简捷的路线进行。

  另外我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只强调结果。而且设计的问题,环环紧密相扣,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认同生物学知识主要来自科学实验,领会生物学实验中材料选取、理化技术的使用、巧妙的设计以及对复杂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说反思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体会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当然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课,概括的结论性知识比较多,加上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过多的展开,因此每个知识点,我都力求精选习题,通过习题训练活动使学生“动”起来,对考点进行逐一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种处理方法也是正确的,当然,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如更应该关注个别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上差异,从而在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与细胞》这一模块的第六章第一节内容。这一节分两个课时,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细胞周期的概念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及意义。本章的学习,是学生从前面几章了解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因此,本章的学习需要以前几章的内容作基础。另外,细胞增殖、细胞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等概念与必修2中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联系很密切,同时,有丝分裂作为细胞分裂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学生以后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定律的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3)、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各阶段的重要特征,尤其是DNA和染色体规律的变化。

  2 能力目标:

  1)尝试用模拟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构建染色体模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能力。

  4)通过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讨论,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通过细胞增殖过程的学习,树立科学的生物进化观点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1)细胞表面积和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 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3、重难点的突破策略:

  1 通过染色体模型观察与制作,设计模拟实验和制作动态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 编顺口溜(例如:膜仁消失显两体)帮助学生记忆有丝分裂各阶段染色体的行为。

  3 利用曲线图形象化的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攻克重难点。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1高中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初中已有了较大发展但还不成熟,已形成了较好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

  2 学生初中时已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对细胞分裂的了解还非常浅显,总体来说高一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少,所以要充分利用前五章学生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为基础,从培养兴趣方面展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法设计

  1)、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我会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及对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用联想的方法把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上。 -------采用“探究—发现”

  3)、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模型教学法:利用自制的染色体等物理模型以及数学模型,以曲线描述数量变化规律,以图解突出重点。

  三、说学法

  课堂上采用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模型构建法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通过图片与日常生活现象引出生物学问题,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问题情景,讨论“与鼠相比,大象的个体很大,是不是组成大象的细胞体积特别大?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等产生原因。

  1 归纳:生物体的生长包括: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 和 细胞增殖---增加细胞的数量

  2 质疑:为什么生物体大多数是由很多体积小的细胞组成的 ,不是由少数体积大的细胞组成?为什么细胞不能一直生长形成大型单细胞生物?

  3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深入思考,培养质疑求实的态度,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

  新课讲授

  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探究实验(预习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琼脂块表面积和体积之比,NaOH扩散的体积/整个琼脂块的体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注意要学生把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正的细胞上。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论: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对面积也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结论迁移: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的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思考与讨论:既然细胞越小,细胞相对表面积就大,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

  (细胞体积最小限度,是由完成细胞功能所必需的基本结构(如核糖体)和物质(如酶)所需要的空间决定)。

  2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回答一下问题:

  (1)细胞增殖的意义是什么?细胞以什么方式增殖?

  (2)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有哪些?主要方式是什么?

  (3)什么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分为那几个阶段?时间分配如何?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抓住关键词“连续分裂的细胞”,理解哪些细胞具有细胞周期哪些细胞没有。并结合模拟动画,使学生充分认识细胞周期的起止点及各个时期的特征。” ------突破重点难点

  请学生回答下列图示中那些可以代表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理解各个阶段染色体的行为是关键。

  (1)通过模拟动画,展示高等植物有丝分裂各个阶段的动态图,让学生对有丝分裂形成一个整体连续的印象。

  (2)分组让学生在课桌上也可以用橡皮泥、纸片等材料简单制作染色体模型来表示各个时期的变化,选取制作较好的进行展示。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绘图,逐步的示范讲解有丝分裂各个阶段的变化,尤其要注意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同时配合使用染色体模型来表示染色体形态的变化。(如:间期时染色质呈细长的丝状。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染色体,并且每条染色体上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各个时期DNA和染色体变化并用函数图象表示出。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各时期特点,可以借鉴一些顺口溜。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分裂期: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归纳总结 细胞增殖(板书设计)

  一、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的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

  三、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反馈运用 习题1、2、3、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我认为上这堂课时,通过联系生活举例,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将模拟实验引入课堂,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尝试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模拟实验法。这种探究学习、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索知识。

  (3) 本节内容抽象,难懂,我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细胞分裂的连续性。黑板绘图和染色体模型的应用又克服了多媒体转瞬即逝的缺点,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改进不足之处

  (1)这节内容较多,教师要做好时间上安排,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对模拟实验方案的讨论可适当安排在课前预习阶段。

  (2)教学过程中有太多的学生探究、观察、思考归纳等活动内容,时间较难把握。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生物必修模块三,第5章第1节。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态系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 特点,我在知识、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同时突出重点。

  1知识目标:

  (1)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环环相扣、链链相交”的复杂网络体系。

  2能力目标:

  (1)概括生态系统成分,讲解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 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 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带领学生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模拟游戏,培养学生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生态系统的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3)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等概念。

  四、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的落实方案: 1、利用身边的场景导入法。 2、课件展示的直观教学法。 3、联系实际的谈话法。

  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1、学生模拟实验法。2、讨论教学法。3、图形直观 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 教学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

  1、构建发现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思维迁移。 3、联系实际法。

  六、教学过程

  (一)场景导入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与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 我们有着联系,本着注重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的指导思想,所以我在这里用学 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丽的池塘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块池塘漂亮吗?参天的大树,枝叶间透过的阳光,平坦的草坪, 池塘中鱼儿在欢快地游泳,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虫鸣鸟唱,此起彼伏。

  (二)讲授新课

  学习生态结构的首要问题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所以, 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个生态系统中的个生物的成分就是学生在本节课首先要掌握的知识点。针对以上知识点,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并得出答案。

  观察生态系统成分。(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其积极 性。)

  教师:这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小型的池塘生态系统了,1.在这个生态系统有哪 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 色?3.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由于这是学生常见的景观,所以学生只要认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学生通过讨论,生态系统的成分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 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 指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和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 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正是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才为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才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奠定了基础,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也不能制造有机物,它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所以, 我们称这些动物为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们将有机物 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消费者的等级问题如何区分,一直以来都有学生分不清,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进一步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教师:(问题思考与讨论)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质”除了包括水分、空气、无 机盐等无机物以外,是否还包括有机物呢?

  2、 请说明一下作为消费者的生物有多少种,它们的等级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论: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还有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费者不同,它们的等级也不同。依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 有机物的次序,将其分为:

  A、初级消费者: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如:浮游动物,蝗虫 等。

  B、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性动物称。如:蛙、食虫鸟 等。

  C、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如:食肉鱼类,蛇、 鹰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丝子、猪笼草也是消费者。老师总结概括,学生应 用解释实际问题: 经过以上的教学过程,我已经解决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的问题,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就是学生在分析生态系统的时候,总是把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三者分开来考虑,但是在考察的时候,但是在考察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我选用了两张照片的对比让学生讨论。

  一张是公园的鱼池,还有一张是农田的鱼池,比较一下有何不同?这两个都是同样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差异呢?你是否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

  (通过学生讨论,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来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哪种生物都不是孤立于生态系统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帮助,同时它们也需要自己的帮助。一个生态系统要稳定平衡的发展,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必须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老师:既然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何联系。(学习食物链和 食物网) 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在讲诉此处知识点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图视讲解法,打出一张生物之间的关系图,然后讲解。但这种讲法平铺直叙,没有给学生多少的思考空间, 此处有几个知识点都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 课的重点与难:食物网与食物链是下一节学习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的基础,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由此贯穿的;同时研究生态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的基础,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由此贯穿的;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 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学会分析 这种联系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因此如何使学生领悟生物的相互关系, 我在这个地方设计了一个模拟游戏:

  选 8 位同学上来扮演图中的 8 种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么?

  2.所处的营养级是几级?

  3.如果把游戏中的鸟拿出来,台上的同学是否还可以都在上面么?

  如果是把虫拿掉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4.这个模拟场景中一共有几条食物链?最长的和最短的分别是哪条?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在某种生态系统中,分析与判断因某种生物减少或增多时其他生物的变动情况,主要依据该生物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具体位置关系 来分析判断。

  (1)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它生物都将减少;

  (2) 天敌一方减少, 则被捕食者数量因此会先迅速增加后减少, 最后趋于稳定;

  (3) 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 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视具体的食物链确定。 经实验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2.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3.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此外,为下节课铺垫,在这里埋下伏笔: 此外,为下节课铺垫,在这里埋下伏笔:

  4.一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5.分解者不属于任何一个营养级。

  ( 三)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以及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地结合起来,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矿物质从绿色植物到草食动物,然后到肉食动物,都是通 过食物链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态系统的物质总是处于经常不断的循环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营养级之间进 行流通。因此,食物链和食物网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结 构特征。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10

  1教材分析

  1.1本节内容的地位该节是现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细胞增殖"是讲述细胞的一种生命现象,只有了解了这一生命现象,我们才能让学生逐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例如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生物体具有的遗传和变异,所以本节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了解生物生命现象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增殖"之所以作为本章乃至本册的难点,就是因为这一知识非常地抽象化,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又不是我们生活中所见,因此,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我们直接示意这是本章中的难点,引起注意。

  1.2教学重点和难点"细胞增殖"一节主要向学生展示的是有丝分裂——生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分裂方式,结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重难点突出,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本节重点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由于细胞分裂这一现象的特殊性——整个过程是一动态变化,要让学生具体把握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部的变化,特别是遗传物质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确细胞的周期变化,这一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1.3教学目标本节内容为两课时(1课时为讲授课、l课时为实验课),通过这一节的讲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应用有丝分裂的知识去解答一些理论问题或解释一种生理现象。例如根据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而得知该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构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在进行组织培养时,无论取生物体哪个部分的分生组织获得的植株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都是有关有丝分裂知识的运用。

  2学法指导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并灵活运用呢?在学习本节知识的时候,归纳记忆,找到规律,重点难点应重点识记,对于有丝分裂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2.1掌握有丝分裂,记忆有丝分裂主要特征(启发、引导与多媒体课件相配合)染色体DNA在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变化规律(分析CAI课件显示、画出图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

  察力);利用口决巧记各时期变化特征(列表归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准确识别分裂图像(例题解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间期的关系(设计动画、具体展示装片、说明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为什么占多数)由这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由观察现象_解决问题_总结体会_知识提升的学习习惯,另外我们可以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增添学习热情,以CAI课件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去了解、掌握从而灵活运用。

  3.1引言引言应重在精彩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伊始,我先给学生列举几种有关细胞增殖的常见现象,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泼性,然后课件显示幼苗的生长,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从而引出细胞增殖。

  3.2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的讲解,启发引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CAI课件演示细胞周期的'有关动画,明确指出细胞的分裂、分裂间期,再结合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细胞周期特点,注意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实现探究式教学。

  3.3有丝分裂的过程(重难点突破)对于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CAI课件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了它的

  魅力,通过flash动画演示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让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有个整体了解,然后动画慢放,分析归纳各个时期特点,此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归纳,动画背景音乐鼓掌以示肯定。

  结合学法指导,师生共同画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以及DNA的变化,CAI课件展示此过程,此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从而实现了难点突破。

  3.4测试补漏,CAI课件展示习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另外通过检测可以知道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专题巩固练习。

  说课重在一个"说"字,突出一个"课"字;是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其他教师讲述自己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教育理论,同时和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教学构思的一种教研活动,精彩的说课,无不体现着说课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特长。

【高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说课稿02-22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04-27

高中生物说课稿四篇01-26

【精选】高中生物说课稿四篇01-08

高中生物说课稿合集8篇02-04

高中生物说课稿合集7篇01-15

高中生物说课稿汇编7篇01-31

高中生物说课稿合集10篇01-31

【必备】高中生物说课稿3篇01-31

高中生物说课稿汇总九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