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初中

语文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2-01-09 17:01: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锦集七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生、教学过程、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⑵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⑶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⑵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⑶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文章语言,学习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第二、分析教法、学法

  (一)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二)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第三、分析学生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甚至要求学生能够提前背诵课文,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

  第四、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补充相关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查阅资料的习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示预习成果,互相补充,使之对作者、背景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利于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教师可以简要补充,并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检查学生读准音,读顺句,对句读加以点拨,为学生课堂正确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利用多媒体,配音、配画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出韵味,增加课堂吸引力。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字、词、句的含义。为减低难度,可以分段进行。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词句的含义。这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充分利用小组集体的智慧,相互学习,集中疑点当堂提出,其余小组可以代答,教师只在有代表性的问题上启发或解答,始终使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作风,独立发表见解的胆识。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积极的学生要加以肯定,培养他们的信心。

  (3)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基础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作到及时反馈。题目应该眉目清楚,按实词、虚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利于学生掌握。

  (4)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法,问题设置要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力争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讨论,主要利用多媒体出示这几个问题: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马》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爱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课文内容与环保联系紧密,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1) 课文体现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2) 课文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合作精神.

  2,教学目标

  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教学目标,从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设计这篇课文的教 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马的形象及特征,了解布封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表现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超越,启发学生领会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品位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培养个性化的'感悟能力;通过了解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描摹动物的技巧;通过"野生意义"和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对野马的赞美,反思人类应善待动物,珍视生命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我依据贾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积累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设计"动物园中的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专题活动和"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善待动物珍视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4.教材与学生

  教材处理要符合教学实际,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或者是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麽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把学生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这节课我要领学生到微机室去上,运用微机对关于 "马"的成语,俗语,谚语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

  三,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据新《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时间活动,指导认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是:

  (1)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自学辅导法,主体思维法.

  (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4)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四,教学程序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题活动.所以确定一下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有关"马"三种字体的书法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

  生存方式及命运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人性光彩的马儿吧!(板书:马 布封)结合注释请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多媒体显示)后师补充.

  2,有感情朗读

  ⑴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你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

  学们在读时,遇到哪些不认识的字词请说出来.

  师帮助解决疑难字词.(多媒体显示)要求同学们齐读,整理识记.

  ⑵欣赏精彩的语段,领略文章的真谛

  谁能选择文中你最欣赏的一段大声地,有感情地来读其他同学认真欣赏,听后,说出你认为他哪读的最好 谁再来读你最欣赏的一段

  3,整体感知课文

  ⑴,我们已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⑵ 两种马在作者布封的笔下各有千秋,请同学们来欣赏现实生活中有关"马"精美图片,(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再结合文中作者对马的生活描绘,论说你喜欢家马还是野马 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喜欢家马到这两组,喜欢野马到这两组,请按照句式"我喜欢 马,因为 "来陈述理由,自由论说现在开始:

  ⑶,请喜欢家马的同学用一个两个字的词概括你喜欢家马的最主要的原因 (驯良)同样要求,请字欢野马的来概括 (自由)(师板书)这也是家马和野马的最突出的特点.

  ⑷,刚才,我们对马谈了自己的喜爱之情,那么,我们再来看课文,作者对这两种马又持怎样的态度呢 (同情,赞美)(师板书)这里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超越.

  ⑸,文中作者在介绍家马和野马特征时运用了怎样写法 (对比)有什么作用 (突出事物的特征)

  4,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请你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作者用得最好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并用"我发现 用得好,好在 "的句式来回答

  5,指导合作探究"我们的身边也出现了供人观赏的一些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 从而进行思想教育,完成教学重点,并本着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激励学生进步.

  6,拓展迁移(突破难点)

  教师组织开展一个"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座位分成两大组为平安队和普通队,并推选出各组队长.

  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记分员,一名监督员.

  师宣布比赛规则: ①,我这有一个幸运箱中装有一黄一白两个幸运球,请队长站在两边,每题轮流摸取幸运球,摸到黄色为先答题,摸到白色为后答题.

  ②,一般答题为10秒,特殊题为60秒.

  ③,在规定时间内未答出,倒计时5秒后由对方答.

  ④每题的内容由摸到白球的队长为对方读题.

  ⑷多媒体显示关于马的成语,俗语,诗词的知识竞赛题.

  ⑸宣布比赛结果,同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多媒体显示)以激励学生.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搜集资料,然后按学习小组总和,完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也是这节课的课后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7,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8,作业布置

  尽管目前减负的呼声很高,但我认为必要的作业布置还是必需的,语文课毕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终归姓语,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习本课,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去感受人类与动物的相伴而生,生趣盎然.

  9,板书设计(略)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合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的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的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六、说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景中有情 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温暖、清亮、透明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背影》。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谈谈教材

  《背影》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以 “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而《背影》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背影》一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三个方面: 首先,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其次,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为解决本文重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初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

  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给:“请您毫不犹豫地在每一堂课上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我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出示背影的图片,看与思相结合,“同学们,咱们的父亲在自己生活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从而进入了学生自由谈,进入了课文,接着顺势而导,“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名人朱自清的父亲,看他在儿子眼中有着怎样的'形象”这样顺利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在上新课之前,我要求学生自己运用网络,搜集作者的生平资料和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参看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首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虽然到了初中,但对生字词的了解仍然是最基础的。 接着,再检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之后,在要求学生运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的情况,这时教师参与其中,但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重在激励唤醒。讨论结束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分步处理。对于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当堂不为解答,对于能引领全文中心的问题,不急于强解,留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破。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这一环节我设计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很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为自己的朗读打好基础。听完录音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

  第二步,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进行分析理解。 我将全班学生按照组别分为四大组,每组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讨论结束后,在由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全班的相互交流和总结。这四个问题分别是:

  问题一:体味文中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它们表达了父亲怎么的思想感情?

  问题二、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问题三、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到的?

  问题四、父爱如山,父爱似海。作为爱的承受者朱自清,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父爱他会想些什么呢?请揣摩一下作者的内心世界,站在作者的角度,将“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背影”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地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所以,一方面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探讨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内化,就要对文章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拓展到我们的课堂之外,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方面: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帮助学生加强对全文的理解。

  2、小练笔。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让我们为他们做点事,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并整理成一篇日记.这样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还要在家中,使学生体会父母的不易,珍惜父母的爱,学会感恩,也完成我们教学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5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朱自清先生的纪实性散文《背影》是表达人伦至爱的名篇,它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在平实的述说中表现了中国式的父子之情,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

  课文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深沉的父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文章构思选材和叙事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传递着动人的情感。学习这篇文章,除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外,更要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从而为散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课标要求从三个维度把握教学目标,本文教学我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涵义。

  2、过程和方法:加强朗读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语文的开放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引领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

  1、说教学重点

  根据课标中 “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为: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②揣摩“车站买橘”一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其意蕴; ③把握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刻画与分析,感悟父子情深。

  2、说教学难点:

  ①理解文中父亲的背影的内在含义;

  ②抓住人物的特征展示人物内心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通过阅读来完成教师、学生、文本和生活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学不应忽视人文性,要注重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审美鉴赏,避免对文本的曲解、肢解和牵强附会的解读。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课前播放龚玥的歌曲《父亲》,激情导入;借助短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加深印象;精读段落“车站买橘”一节,插入电视散文视频片段,调动学生多重感官;欣赏现代诗歌《父亲》朗读结课,进行拓展延伸;

  2、朗读激情法:在听课文朗读的基础上,加强情感朗读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轮读、变换角色朗读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阅读指导法:采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略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粗略感知所叙之事,所抒之情;精读主要是对一些精彩片段、精彩语句的诵读,目的在于培养语感,加深领悟和理解。

  三、说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课堂教学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通过读文质疑、筛选问题、讨论交流来积累知识、总结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化创新。为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查询有关课文的资料,并通过预习,自行解决疑难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阅读朱自清的名篇,增加课外积累。

  2、讨论交流法:对一些疑难和探究性的问题,或个别畅谈,或小组讨论,或师生补充,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体验亲情的伟大,充分理解父母对儿女的真诚无私的`爱。

  四、说教学设计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学,教学以朗读、讨论为主要形式、以感悟父子情深为核心。第一课时主要进行情景体验、朗读训练、初读感知;第二课时主要是重点文段的精读、关键语句的品味、文章主题的提炼和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总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情景导入

  巧妙的导语能营造适良好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采用多媒体播放龚玥的歌曲《父亲》,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联想,听完之后随意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师简要点评后引入课题。

  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父子至爱”蓄足了势。

  (二)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有关朱自清的资料,并播放关于视频短片,结合课文最后一段中父亲信中的那句话,了解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配乐朗读,让学生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朗读技巧。并将自己认为优美、感人的句子勾画出来。

  2、学生默读,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重点抓住什么在写?学生归纳出课文主要写了父亲为“我”送行,车站买橘一事,重点写了父亲的“背影”,从而把握住了文章脉络。

  3、再读全文,讨论:课文几次写了父亲的“背影”?哪一次留给作者的印象最为深刻?各用一个短语概括出来,并用“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背影”的句式进行评价。

  4、让学生自由谈谈文章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并阐述理由。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听读能力,学习批注法,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析做好铺垫。

  (四)精读研析

  主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展开研读:

  1、品析“四次背影”

  “望父买橘”这个片段是本文的精妙之笔,属细节描写,它将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我通过播放有关电视散文片断,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深入讨论,细细品味几个要点:①父亲衣着的三个“布”字与“我”的“紫毛大衣”;②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细节中的动词品味;③父亲买橘与家境的惨淡对比,回过头去阅读第二、三段,揣摩把“背影”放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写的用意。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圈点评注,交流讨论逐一解决。

  2、品析“四次流泪”

  这样引入思考:如果说,文章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通过父亲的外在形体“背影”这一特定意象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感念父亲的内心活动又是通过什么体现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全文后,指出这种内在的情感是通过“我”的“四次流泪”体现出来的。

  让学生找出反映作者“泪如泉涌”动情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动情的原因,用“______的眼泪”进行概括,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3、父亲形象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读罢此文,假如你就是作者,请谈谈你眼中的父亲形象。提示:可以抓住父亲在课文中说的五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并结合文章对父亲的动作、衣着等叙写展开分析。体会文章刻画人物个性的方法,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4、小结,归纳主题

  学生自主举手发言。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构思巧妙,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瞬间——“背影”作为文章的触发点,用淡淡哀愁的笔调,写出了一对“慈父”和“孝子”形象,父亲的“背影”和作者的“眼泪”都凝聚着一片诚挚感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 以上回归文本的环节,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作出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标准答案。教师主要起引领作用。

  (五)拓展延伸

  设计了五个课内外任务:

  1、说一说:请学生叙述父母最让感动的一件事或一个片段。比如一次送别、一次谈话、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微笑、一个眼神

  2、悟一悟:有声文学欣赏现代诗歌《父亲》,进行简要的赏析。

  3、写一写:要求学生在课外练笔本上为父母写一首小诗。

  4、做一做:假如父亲节和母亲节即将来临,请为父母制作一张贺卡,并进行展示、互评。

  5、读一读:推荐课外阅读同类美文《父亲的花园》和《默读父亲》,和朱自清的诗歌散文集。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最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结课。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6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初中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2、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老师为主导,初中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初中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初中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初中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引导初中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初中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初中生的形象思维。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初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

  3、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初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老师范读和初中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提问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初中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初中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快:导入新课。运用诗歌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出示海燕的有关图片,进入《海燕》散文诗的学习氛围。

  第二块:诵读。⒈老师范读。让初中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抓住特征,理解作者赋予这些形象的感情。2、初中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块:理解象征意义。在第二块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形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块:拓展延伸。让初中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学习“海燕”精神的内涵,以说话的形式来表现。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赏析第二节诗

  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四、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五、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

  ∣ ∣

  ──→土地(祖国)←────—

  六、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 )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七、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语文说课稿初中】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07-09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12-05

初中语文说课稿11-22

初中语文《观潮》说课稿03-13

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03-14

初中语文说课稿03-11

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11-07

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说课稿11-22

关于初中语文说课稿11-27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说课稿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