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吃西瓜》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分数并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为学生以后学习复杂的分数计算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 能力目标:借助数形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并进行母爱教育。 根据数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学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直观演示、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活动性与主体性。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得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史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的基本理念。这一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整个教学活动设置成一个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
(一) 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课一开始,我从大熊和小熊吃西瓜的故事引入(课件),通过创设这样的一个温馨有趣的情境,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二) 数形结合,学习新知
第一个知识点: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数小于10)的加法运算。 数学史,我主学生尝试列算式,重点探索82+8 3 =?"怎么算。在探索过程中我分3个阶段进行。
(1) 学生首先拿出圆形纸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四个小组互相讨论,寻找答案。这个环节是 学生独立探索阶段,教学中,我除了对互相合作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外,还格外注意倾听学生们的思考方式,并对得出不同答案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这样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 课件演示阶段。我认为在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法时,借助图形直观,算理和算法就 不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而数形结合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请看我给学生演示的课件。
(3) 得出结论阶段。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82+83=8 5 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并进一步让学生解释算理,是一个既有挑战性,又很有吸引力,且能够加深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法运算理解的活动。 第二个知识点: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减法的运算 因为有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经验,所以这部分内容我就放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只是并理解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我分3个阶段进行。
1、 同桌讨论,围绕用什么方法算,怎么算进行交流。
2、 比一比,折一折。
3、 课件演示,理解算理。 这一环节中,出现了算式1- 8 5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通过组织学生合作讨论,配合直观生动的课件进行演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规律,对有困难的学生,我结合情境知道他们理解1= 8 8 ,用化未知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 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我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算理和算法,并鼓励学生看书质疑,使学生在吃西瓜的情境中,心情愉悦,尽情地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一题(课件) 此题我采用多种直观凡事来表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并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分析线段图,是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二题。 此题是学生已经领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初步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进行的练习。我将此题设计为破密码取宝物的游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得兴趣。
3、 抢答。(将题目做成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四、课外延伸。
结合本课创设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爱妈妈的。
五、教学特色及效果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我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泼、愉悦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去探索、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是整个课堂意浓情酣。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0页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计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编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后面,这样的安排既能够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应用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还列举了多种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理念。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过渡语:如何把教材的内容以生动活泼、清楚明了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这涉及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说教法和学法教法:
《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素材。例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选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内容,相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应该创设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体会估算的意义,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不同的估算方法,发展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计算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法: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红,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开展组员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到估算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因此,本节课在探索新知识之前,创设了去超级市场购物的情境。同学们,下午我们将会举行一个联欢会,我们还要买很多很多水果,让我们一起去超市购物吧!今天特价:柚子每个3元。假如要买21个,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这是学生以往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是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进行估算的。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也为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还让学生热情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知识的探索。假如有350名同学参加联欢会,这个小礼堂能坐得下吗?在实际生活当中,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不需要它的实际数据,可以运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它的大概数据就行了。现在就让我们估一估350名同学能不能坐得下?这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叶圣陶先生说过:“当教师就像帮助小孩走路一样,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在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已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经验会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进行估算,我估计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不成问题,我运用知识迁移这个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积极主动参与中领悟到乘法估算的方法。
1、独立思考,想一想你会怎样估算?
2、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估算策略。
郑毓信教授曾经这么说过:“没有经过个体深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我们的课堂需要静思默想,表面的热闹只会掩盖学生的思维,学生有自己想才会有交流的欲望。因此,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3、让学生汇报估算方法,并引导说出估算思路。(一边展示算法,一边小结估算方法。)
我估计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几种估算方法:把两个因数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他们积的范围。
①18×22≈400(个),20,20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他们积的范围。
②18×22≈440(个),20。
③18×22≈360(个),20。
当学生说出估算思路时,老师可以及时适当进行赏识性的表扬。与此同时,教师对各种估算方法都不急于评价,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在刘兼教授的访谈录中,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在提倡算法多样性的同时,老师要不要提出一种最好的解法呢?所谓最好的方法,要和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没有适合全体学生的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不能以一个或一批学生的思维准则来规定全体学生必须采用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的思维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究新知后,我安排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增强估算信心。
(三)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学以致用”,学习新知识后的练习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估算方法的环节。出示“做一做”,教材第59页。
A、看图并独立完成,选用自己喜欢的估算方法。
B、完成后请与同桌互相说说估算策略。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及时反馈,巩固了估算方法。
2、提高练习如果脱离了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基本练习后我把提高练习设置在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灵活运用乘法估算,提高估算能力。(教材第61页,7、8题)用生动活泼的动物园图片把学生带进动物园,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估算,再在小组内进行介绍。在这道练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难点:“1分钟”与所给条件的单位名称不一致,老师在这关键处应及时提醒学生。第8题的练习比第7题更深一个层次,文字中没有把数学信息列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图中找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设置“玩”的环节是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及教学目的所考虑的。学生在游戏竞赛中表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估算技能得到提高。估算抢答比赛,以组为单位,答对一题奖一个苹果,答错一题倒扣一个苹果。通过游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寓练习于游戏之中,学生将会带着激情参与活动,估算能力得到再一次的提高。
3、开放练习。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能力展现的空间,更能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乘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一道乘法估算的应用题。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有助于学生继续保持学生的兴趣,增强估算意识,感受到乘法估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参与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与乘法估算有关的数学日记。小结本节课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的意义,掌握乘法估算的多种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喜欢了估算。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兴趣高涨,积极投入到探索之中,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共同发展。课堂就像广阔的天空,每个学生能在这片天空中领略乘法估算的无穷奥妙。
数学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相似图形》的最后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完相似图形等知识后,利用它们认知位似图形,这一节是第四章学习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生对相似概念的更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位似图形概念。因此说这既是一节新课,也是一节复习课,理解位似图形时要用到前面所学的相似知识如相似比等,并且这节的学习也为后面的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打好了知识基础。
2.教学目标:在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我从以下四个层次说明,第一,在识记上要求学生能认识位似图形,找出哪些图形是位似图形;第二,在理解上要求学生能从对图形的观察中得出位似图形的一般特点,自已归纳出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定义;第三,在掌握上要求学生能作出一个图形的位似图形,并利用这种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第四,在应用上要求学生能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有关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3.教材内容:本节课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形状相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图形,寻找图形的特点,并由学生总结出来,由此理解本节中的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再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判断是否位似图形,根据总结出的定义找出位似中心,并动手度量,理解位似图形中的位似比。最后引导学生完成想一想中的动手任务,即作出符合条件的位似图形。教学中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难点在于作出规定位似比的位似图形,关键是学生对位似比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图中找出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比。
教法学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教学中主要由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主要任务是设置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活动,有选择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部分地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知
情景设置:一组从一个镜头放出的图片,大小不一,形状相同,按顺序排列,动画演示从放映机中放映图片的效果;在第一张图片上标出点A,在第二张图片上相应的位置标出点B,镜头标为点P,图形编号依次是①、②、③。
教师提示:让学生连接A、B并延长,看能不能经过点P?然后在图①上换一个位置标点,再在图②上标相应点再试一次看能否经过点P?
设计思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特别是每个图形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为学生总结出位似的定义打下基础。另外学生在演示后自己动手再找一处类似的点,在另一张图中找它的对应点,并连接起来延长,自己实践这一过程体会位似中心的含义。在得到位似图形定义的同时,也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画出图上的P点,怎么把它找出来?即如何确定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P点的位置。在对定义的叙述中并不强求学生能一次完整地说出来,可以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各组结论,达成共识,这样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
二、做一做
这部分安排了三个图形,先让学生判断这三个图形中哪些是位似图形,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根据刚才总结出的'位似图形定义)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位似的理解。
情景设置:三组图形,其中第一、三两组是位似图形,第二组不是。
教师提示:肉眼观察图形,然后试着找一下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也就是对应点都经过的那个点),让学生明白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并求出它们的相似比来,再度量出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把这个值同相似比对比。从而得到结论: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设计思路: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动手画图、计算得出位似图形的这一性质,在这个做一做中,学生用到的知识包括几何绘图,求线段的比,相似比概念以及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由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阐述结果。这里学生易犯的错误主要是对应点的选取,如果是多边形,可提示学生沿多边形的边依次选择点,并作好标记。
三、想一想
回顾本章第三节中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即相似图形的画法。让学生复习画法,实际上这样放大后,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然后仿照这种做法,给学生一个圆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比分别是3和4。
情景设置:课件演示橡皮筋放大图形的过程。
教师提示:先认识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巩固这种放大图形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位似的概念。再让学生动手实际做一次,由学生代表来说明自己小组的做法及为什么这样做。特别是说清如何使位似比分别是3和4。
设计思路:目的在于让学生应用所学的位似知识来完成放大图形的工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操作前先由教师实物演示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过程,让学生复习这一操作,再自己实践。在复习操作时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操作的合理性。
四、随堂练习
综合运用本节中学习的位似图形知识完成放大和缩小图形的任务。
情景设置:三角形ABC,任意在三角形外取一点O,连接AO、BO、CO,取其中点D、E、F。
教师提示:结定条件学生画出图形,连接D、E、F得到的三角形即是将原三角形缩小一半后的新三角形,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是原来三角形的一半。再让学生思考如何放大原三角形,强调位似比即对应线段的比。完成后让学生说明自己做法的合理性,再次强化对位似相关概念的理解。
设计思路:安排这组练习的目的在于利用学习的位似知识解决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放大与缩小图形。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中对位似图形的观察,学生得出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通过做一做加深对位似中心,位似比的理解,并会求位似比,知道位似比即是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通过想一想复习了相似比知识,掌握放大和缩小图形的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应用位似知识来完成放大和缩小的实际操作,加深对位似知识的理解。
六、作业
习题4.12
第一题利用位似性质说明平行关系,综合运用位似、相似、线段的比、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这也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要应用。
第二题利用本节中学习的作位似图形的方法放大一个已知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见课件。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习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数学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立方根"。这一节课是第十章数的开方第六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求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运算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在根式运算、解方程及几何图形解法等问题中经常要用到。学习立方根的意义在于:(1)它有着广泛应用,因为空间形体都是三维的,关于有关体积的计算经常涉及开立方。(2)立方根是奇次方根的特例,就像平方根是偶次方的特例一样,立方根对进一步研究奇次方根的性质具有典型意义。
教学目标:1、能说出开立方、立方根的定义,记住正数、零、负数的立方根的不同结论;能用符号表示a的立方根,并指出被开方数、根指数,会正确读出符号,知道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2、能依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完全立方数的立方根。教学重点是:立方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求法。在教学中突出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对比,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做既有利于巩固平方根的'概念,又便于加深对立方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
在课堂的引入上采用了一个求立方根的实际应用问题,已知体积,求正方体的棱长。由实际应用问题是学生易于接受。再对已学过的相似运算---平方根进行复习,为接下来与立方根进行比较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为他们布置了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书。自己找出立方根的基本概念。关于立方根的个数的讨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考虑到这个结论与平方根的相应结论不同,采用了先启发学生思考的办法,用“想一想”提出有关正数、0、负数立方根个数的思考题,接着安排一个例题,求一些具体数的立方根,在学生经过思考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出结论。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强调:用根号式子表示立方根时,根指数不能省略;以及立方根的唯一性。考虑到如果教学计划提前完成,我在练习卷之外,还准备了一些易混淆的命题让学生判断、区分,巩固所学内容。
本节内容设计了两课时完成,在第二课时进一步深入学习立方根在解方程,以及与平方根部分的综合应用。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指教!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分数的认识》: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一半怎么写,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各种方式认识、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例如:表示半个西瓜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预设方案
1、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通过小猴子分西瓜的故事导入,先4个分成2份,每人几个?(可能不是平均
分,不公平,引出平均分),再2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到1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怎么表示这"半个"?
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并作集体交流。交流是要让学生说清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1/2
(1)板书课题,直观演示,强调平均分
师: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帮他们分一分(将一个桃子分成一大一小)
(这里故意用错误的动作引起学生的质疑,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师:他们每人分到的半个桃子,在数学里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
板书:把一个桃子平均分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2)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各部分名称
指导学生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
(3)提高认识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是桃子几分之几呢?孙悟空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桃子的几分之几呢?馋嘴的八戒一下子就吃了3份,你能用分数来表示吗?
(4)强化平均分(出示题目)
师:同学们,你能判断这些图中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的?
(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加强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
(5)认清1/2的含义
用手中的材料(纸、线、图形、水果等)表示出二分之一,并作交流,师有选择地贴(画)到黑板上,并用涂色等方法表示出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2。渗透单位"1"相同,则其1/2也相同,单位"1"不同,则其1/2也不相同。为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埋下伏笔。同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突破重点。]
3、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策略建议:在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通过1/2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再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创造、拓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办法也许五花八门,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
4、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在练习设计中采用了课本的“练一练”,是由浅入深的基本练习,旨在巩固新知,掌握重点内容。
(课本55页“练一练”)
(1)选择一个正确的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看分数,涂颜色。
(3)判断对错,对的给笑脸,错的给哭脸。
(4)谁能最快说出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而又有趣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有效在巩固了新知。)
另外,为了培养思维的广度和灵活度,进行了一道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真棒,特别是××同学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准确。这是里有50个智慧果,我准备奖给你总数的1/50,你可以得到几个智慧果?
师:你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今天的表现都很出色,所以30位同学每人都能获得一个智慧果
,那么我要拿走总数的几分之几呢?(学生争论)
5。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数学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内容。《圆柱的体积》这节课选自冀教版六年级数学第12册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我认真研读了人教版与冀教版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
冀教版教材:教材由过生日的情景图和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的茶叶桶,呈现了问题情境。接着由“议一议”启发学生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在猜想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等份拼成新的拼成长方体。然后提出“说一说”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例题1得以简单应用。
人教版教材:教材没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直接奔入主题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直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份等新的拼成长方体。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出示例4巩固应用,出示例5应用公式计算容积。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从教材内容安排和活动设计上,主导思想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全过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进行,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全程,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同的是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引出问题的方式不同,冀教版更考虑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但殊途同归,最终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
4.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能力目标: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在学习几种多边形面积公式及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割补”的方法实现对图形的转化,在学习圆的周长有关知识及圆柱的侧面积时,他们也对“化曲为直”的思想有所体会和运用,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
(一)口算:
1、口头答出11至20各数的平方。
2、口头答出3.14与一位数的积。
这样设计的目的除了培养口算习惯,提高口算能力外,还为本节课计算圆柱的体积做了充分的准备(涉及到底面积计算)。
(二 )创设情境 。
由多媒体播放生日快乐歌曲,谈谈听到歌声想到了什么?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然后出示亮亮和爷爷同一天过生日的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到两个蛋糕都是圆柱形的,爷爷的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初步感受认识圆柱的.体积,同时进行情感教育。
然后拿出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大小的茶叶桶,提出:你能说出哪个茶叶桶的体积大吗?用眼睛无法看出哪个茶叶筒的体积大,能不能想个办法比较两个茶叶桶体积的大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会计算圆柱体积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亲切、自然的课前交流,使学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新课。
(三)、自学。
首先提出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想一想该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用课件展示,同时联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学生可能会猜出把圆柱转化为学过的长方体来计算。
猜得对不对呢?接着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理猜想,独立操作,仔细观察,集体讨论,交流总结,学会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
(四)、展示。
首先每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展示学习成果,得出将圆柱体等分成16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近似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其他小组补充,质疑,从而归纳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最后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将圆柱体等分成16份再重新组合,看看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印证学生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获得自主学习的快感。
(五)自学并展示2。
出示例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先由学生读题自己独立完成,请一位学生到前面用展台展示,战士时重点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六)、反馈。
第一层次:练一练1题:直接给出底面积和高,独立计算各圆柱的体。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第二层次:课件出示:口答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底面圆的半径是3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圆的直径是6分米,高是8分米。
(3)底面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第三层次:练习第2题。作业本上完成。方钢长50厘米,底面边长12厘米,锻造成底面为90平方厘米的圆柱体,求长?优等生再完成:用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做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多少?是两道变形题,通过反馈,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七)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
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 ↓ ↓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 × 高
↓ ↓
V = S * h
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如下设计理念: 情境生活化: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求圆柱的体积为主线,在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 学习自主化: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说一说,辨一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凸现这一学习过程,我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学生在相互的碰撞和交流中发现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圆满的同时,我也觉得会有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在具体的运用和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和圆柱的侧面积加以区别,这一点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多加以指导和训练。
以上是我的说课过程,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谢谢!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说课稿03-2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