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2 04:06: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9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所讲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第25————26页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教学内容。

  2、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②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④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自学讨论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 ,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时。我安排了情景引入。揭示课题,自主探究。推导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运用公式,全课总结。交流评价五个环节。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首先,通过比较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大小,复习体积概念。

  然后课件出示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并指出数一数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通过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想一想",是让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发现长。宽相等时高的值越大体积越大,高的值越小体积越小。接着。在观察第二。三组。再让学生自己叙说发现的问题。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 由于受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制作水平的限制,要想让学生准备这些长方体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三组图演示,既减轻学生制作的困难,又直观、形象地认识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第二个活动"做一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在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两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请学生小组合作用12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棱长1厘米 )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1、每排摆了几个?2、每层摆了几排?3、摆了几层?4。一共摆了多少个?5。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研究数字间关系。

  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3)概括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 b 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 b h。进一步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住了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根据长方体积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方体练习题过渡到正方体,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a表示棱长,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a与3相乘。写a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

  这样的教学是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四)。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课本48页"练一练"的第一题,通过让学生完成看图求体积。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填表。让学生综合运用长方体长、宽、高,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解决实际问题。我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游戏。通过课本48页第三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交流评价

  1、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得以提升。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课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教材例题是一个拼组活动,要求学生用立体图形的实物进行拼组,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立体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如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状等等,教材考虑了学生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学生容易操作,容易理解,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要使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在脑海里建立表象,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但有了Mp-lab教学软件操作,就化难为易了,它将抽象与形象相结合,例如: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通过拆分,拼组,将抽象的图形形象化,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进行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 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通过用Mp-lab平台进行拼组,感知几何美和数学美。

  (2)、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体会探索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在Mp-lab平台上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除了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法;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奖星激励法。

  三、说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郭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想!”我便利用mp-lab出示一张活泼可爱的机器人图画,还显示了机器人的一句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生很快说出“机器人!” 接着机器人说话了“你们知道我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组成的吗?”学生很容易地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这样的导入,目的是通过mp-lab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一下子被吸引了,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的理念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新课标提出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大胆地调整教材,让学生充分运用mp-lab的软件进行操作,大胆尝试,始终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

  这部分内容我分为五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正方体的拼组

  (1)师:“请你用2个正方体在mp-lab的平台上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学生独立操作,很快得出能横着拼、竖着拼都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斜着拼,此时进行评价:你是个善于动脑的孩子,目的是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建立初步的、最简单的空间观念。

  (2)师:“再请你用3个正方体拼一拼,看看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在2个拼的方法上进行让学生独立拼组,学生还会说出能拐弯拼,由此可见,运用mp-lab的进行操作,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师:“老师想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你能帮帮我吗?”先让学生2人一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对不会的学生进行指导。

  接着反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拼的?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同时进行评价说对了的学生:你是个抽象思维很好的学生,你太棒了!

  这样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操作中,在操作中感悟用相同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组成其它的立体图形,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长方体的拼组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正方体的拼组,还要学会长方体的拼组,你能用4个长方体进行拼组吗?”学生独立拼组,反馈出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用相同大小的长方体不仅可以拼组成更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组成一个大的正方体,突出重点,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数一数、猜一猜

  1、mp-lab的平台出示用长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数一数,老师用了多少个长方体?

  2、mp-lab的平台出示用正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猜一猜,老师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获得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基础之上初步感知它们的位置关系及变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动手做一做

  用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动手试试看。由于mp-lab的平台不具备三维空间的功能,所以我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全班展示。

  意图在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五:小小设计师

  1、简单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学会了什么?

  2、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用正方体和长方体,利用今天学会的立体图形拼组的知识来当一名小小设计师。

  3、提问:你想设计出什么图形或模型?

  4、小组合作,动手设计。

  5、汇报设计的作品。

  这一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mp-lab的平台,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来经历多种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由于练习六中的第三题一在第二个环节解决了,这里重点讲这一题, 这道题要用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的特征,因为学生从图中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右面、正面,另外三个面看不到,只能根据看到的面来推测。而这个特征,学生并没有学过,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所以我用进行mp-lab的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设计意图:运用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进行教学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面与体的关系。

  (四)、总结

  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中。在小结之后,我设计了“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摆出来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你都看过了哪些?”这一步骤,还准备了几幅日常生活实例的情境图,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热爱数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

  在立体图形的拼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充分运用mp-lab的平台进行动手操作、观察等手段,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MP-Lab培养全体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因种种原因限制导致教具、学具满足不了需要,迫使我们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在小组学习中,往往只能由一个学生操作,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观看的学生失去了动手的机会,感到索然无味,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利用MP-Lab教学上课时,每人一台电脑,学生自己点击鼠标,动手去操作,去思考,去探索,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悄然增浓,真正做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利用MP-Lab教学比常规教学更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2、利用MP-Lab让每个孩子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在MP-Lab这个平台上,每个学生的操作都是富有个性的,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需求得到不同的发展。

  3、利用MP-Lab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学生在利用MP-Lab操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仅要靠常规教学实现,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自己动手去画、移、拼、想,把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做就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思考:如何利用MP-Lab平台进行平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演变呢。初次参与这一课题组,对于我来讲是个成长的过程,成长中有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收获的,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中,MP-Lab平台的将会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说课:分数除法(一)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

  整节课以探索为主线,考虑到学生有多处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究活动,而MP_lab的平均分的功能恰恰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平台,使探究变得更为乐趣和高效,于是,在教法和学法设计时,我力求充分发挥MP_lab的优势。

  1、利用MP_lab创设情境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思维。

  2、利用MP_lab录象功能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分一分、涂一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说学法

  1、以探索为主线。

  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法

  利用MP_lab(万用拼图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在MP_lab将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在反复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MP_lab创设情境裁剪包装纸,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一) 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安排了三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出示一组数据,求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

  (二)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我首先创设包装礼物的情境,并利用MP_LAB做出情境图,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妈的礼物包装起来,给她一个惊喜。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4/7再平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示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MP_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纸”充当包装纸,先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再想一想、涂出这个正方形的1/2。教师要求学生用MP_LAB的录象功能记录操作过程,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 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再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 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学生再次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也用MP_LAB记录下来。当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后,还让他们进行了小组交流。

  根据MP_LAB操作的结果,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发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我再一次让学生举例不同的分数除法算式,并再次用MP_LAB操作验证。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三、教学反思:

  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感悟颇深。

  Mp_LAB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课堂上,我用Mp_LAB创设出包装礼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而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充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功能强大的Mp_LAB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平台。如果是平常的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折法不统一,不便于统一研究;折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分得不够平均,把一张纸折成奇数份数,如平均分成7份,比较麻烦,较为费时。使用Mp_LAB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版的Mp_LAB有平均分的功能,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务。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使用Mp_LAB自主探究,去寻找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经过反复探究后学生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将分数通分以及乘以整数的倒数等各种算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都能把算法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学生更是被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一次感受了Mp_LAB的强大功能对学生数学建构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数学说课稿 篇3

  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八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 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 情感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关键: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多媒体演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什么是对数?如何求反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何?学生回答,并利用课件展示一下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导言:指数函数有没有反函数?如果有,如何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它的`反函数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

  2、认定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导学达标

  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安排师生互动活动.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及反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推导出,指数函数有反函数,并且y=ax(a>0且a≠1)的反函数是 y=logax,见课件。 把函数y=logax叫做对数函数,其中a>0且a≠1。从而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这样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因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图象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通过比较充分体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对数函数的图象

  提问:同指数函数一样,在学习了函数的定义之后,我们要画函数的图象,应如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用描点法画图。教师肯定,我们每学习一种新的函数都可以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列表、描点画图。再考虑一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呢?

  让学生回答,画出指数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就是对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总结:我们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既可用描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法,下边我们利用两种方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

  方法一(描点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 x)值的对应表,因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x>0,因此可取x= , , ,1,2,4,8,请计算对应的y值,然后在坐标系内描点、画出它们的图象.

  方法二(图象变换法)因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所以只要画出y=a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y=logax.的图象。学生动手做实验,先描出y=2x的图象,画出它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它就是y=log2x的图象;类似的从y=( )x 的图象画出y=log x的图象,再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用这种对称变换的方法画函数的图象,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认识,便于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照,但使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更为方便,两种方法可同时进行,分析画法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画法。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先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上述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让学生列表分析它们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然后出示课件,教师补充。

  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与0<a<1两种情况列出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出示课件并进行详细讲解,把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列成一个表以便让学生对比着记忆。

  设计意图:这种讲法既严谨又直观易懂,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而且利用表格,可以突破难点。

  由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为了揭示这两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照表(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4、巩固达标(见课件)

  这一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从讲解过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予以总结。充分体现“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5、反馈练习(见课件)

  习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6、归纳总结(见课件)

  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因此,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法。

  7、课外作业 :(1)完成P178 A组1、2、3题

  (2)当底数a>1与0<a<1时,底数不同,对数函数图象有什么持点?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见课件),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新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二课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能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学生学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够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够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辨认方向。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探究、合作、游戏等方式,去发现、再创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课堂伊始,我出示了一张幻灯图片,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回答图上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思考的学习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先复习四个方向,然后追问在生活中你们还听说那些新方向?进而引出新知,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学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学以致用

  首先制作方向板,给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很快地辩认出其他七个方向,并把它写在方向板上,(学生独立完成,错误纠正)然后说出方向板的用途。

  (四)玩中强化

  1.利用方向板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要求学生的方向板与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在观察和判断方向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确定以什么为中心。通过游戏,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五)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练一练,看地图,打谷场两个情境练习。分别用课件出示,尤其是看地图,学生对于地图来讲比较陌生,我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使学生明确,要找我们的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实际是以北京为中心,我们可以在那里画一个方向标,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我带领学生参加小型实践活动,到操场上看一看,找好中心,说一说校园内八个方向分别有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六)体验收获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收获,让学生自我评价,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数学说课稿 篇5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近年来,我们除了继续抓好优质课评癣评课等教学活动外,还在教师中增加了“说课”这项新内容。实践证明,说课活动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合作性,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目前,这种形式已成为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说课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所谓“说课”,即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就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章节)或一个知识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数学说课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1.说教材。说课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要说出所教知识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或小学阶段本年级、本册书、本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教材编写的意图,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及关键,课时安排等。

  2.说教法。说课者要说出教学内容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及其理论根据。一般来说,任何一节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不管以哪种教法为主,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都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特长而定的,要注重实效。

  3.说学法。说课者要说出通过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掌握学习方法。

  4.说教学程序。说课者要说出所授内容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板书设计。

  所谓教学思路,即打算怎样教,分几步完成,每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理论根据是什么。教学思路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定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可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设计。对于板书,则要说出板书设计的意图。

  二、开展说课活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上述“四说”之中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因此,要想使说课说得明白、说得有理有据,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和学法。

  说课是对教学蓝图的分析、论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上好课。可见说课尽管是教师的切磋琢磨,但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数学说课与优化教学,标签: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一)说“准”教材,促进“三基”教学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法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上最主要的要求。实践表明,说“准”教材,能促进“三基”教学,而要说“准”就必须深钻教材。

  首先,要切实把握好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一整节课教学活动的归宿。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一要全面、二要具体、三要恰当。所谓全面,即不仅要有对知识的要求,也应当有对能力的要求;不仅要有对智育的要求,也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有对思想品德的要求。所谓具体,即指在40分钟里能够具体实现的。

  所谓恰当,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过高过低都是不科学的。

  其次,要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新旧知识间有密切的联系,新知识一般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深钻教材时要找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要很好地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概念,已知概念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决定性催化剂。比如,要讲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先安排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复习题,让学生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及算理,然后出几组通分的题让学生通分,接着就可以出现3/4+2/5一题,让学生讨论与复习的题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利用旧有知识,运用迁移规律,进入学习新知识的阶段。

  (二)说“明”教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说明教法,就得研究教法,优化教法。一般来说,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四要”:一要有助于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发展能力;二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要遵循认识规律,启发学生思考;四要注意适应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不同需要。比如,关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有三种教法。

  教法一,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教法二,列表,发现规律。教法三,将一个长方形分成若干个面积单位,让学生“数”,预计会出现三种数法:①逐个数;②按行(列)数;③先数后乘。在此基础上,教师擦去小方格而量长和宽。

  比较上面三种教法,教法三是一种较优的教学方法。教法一是只教结论,不教过程;教法二虽有分析过程,但以数据为基础,没有“面积”的直观图形:而教法三则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借助于面积单位,让学生通过“数”发现规律,这种教法是让学生经历由直接计量到间接计量的过程。在寻求公式的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说“会”学法,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实现由“学会”过渡到“会学”的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在教学中,一是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要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面积概念的建立,就应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时要让学生摸一摸文具盒盖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比一比文具盒盖的面和课本封面的大小,抽象出物体表面有大有校紧接着在投影板上将四条线段围成一个图形,再将另外四条长一些线段围成一个图形,让学生判断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学生难以判断)。

  教师再将大小相等的`方格覆盖在图形上,让学生观察,数一数方格有多少个,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大小之分,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什么叫面积,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并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四)说“清”教学程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说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说清楚理论根据,即不仅要说出怎样教,更要说出这样教的理由。因此,说课者设计每一步教学程序都应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1)计算1/2+1/3=?(揭示课题);(2)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法则;(3)将异分母分数与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区别及联系;(4)引导学生将1/2、1/3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即通分。

  在对上述教学程序说“理”时,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说明上,应把自己的设想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本课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处于兴奋状态。这样,一方面可缩短组织教学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旧知识,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分数与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同单位的数不能直接相加。因此,必须先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的数,也就是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即先通分,后相加。

  这样,学生在问题--复习--比较--转化的过程中,既掌握限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法则,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化归思想。

  这样的说课,既有教学程序的展示,又有理论根据,课说得有理有据。说课之后,再由听者进行评议,指出不足及改进之处,既为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达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说课实为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

数学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 激趣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 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四边形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能把四边形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方面: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转化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大部分学生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 因此,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做中悟,悟中创,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特征。

  三、说教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形式的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运用直观的教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将情景教学法、小组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和快乐教学法等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密室闯关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四、说学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生生交流等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指导学生运用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比较法、交流法来学习知识,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五、说教具准备和学具准备

  课标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突破了难点,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益。

  另外,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又准备了本节课所需要的12个图形、表示图形之间关系的集合图和学生练习环节所需的图形和剪刀,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做了充分的准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六、说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 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多媒体显示四根不同长度的线段,问学生:用这四根线段你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从而引出四边形的概念。紧接着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说出各个图形的名称,并且指出,无论是平行四边形还是梯形,都是四边形。告诉学生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咱们就根据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板书:四边形分类)

  这样,赋于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1)观察课前准备好的12个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建立了丰富的表象。

  (2)小组合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

  (3)反思评价。多媒体展示将12个图形分为三类的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图形的对边的特点,从而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引导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我将练习环节与综艺节目疯狂的麦咭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进入密室闯关,设计了抢答密室(问学生下面的图形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哪个是梯形?);拼图密室(下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长方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梯形?)和魔术密室(让学生用剪刀动手操作,只剪一刀,将告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剪成不同的两个图形),这三个习题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的理念。

  4、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你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如何?让学生学会评价,激励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吧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体现,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标题《四边形分类》醒目的写在黑板上方的正中间,在标题的下方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准确的书写出来,并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用集合图的形式展示在定义的下面。整个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给人直观、醒目的感觉。

数学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购物策略》一课。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析

  《购物策略》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与饮食”中的第二节,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准确计算,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购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一数学理念的理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点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知识、技能方面所做的要求及我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购物的不同策略,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从而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知识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2)能通过准确的计算,多角度的思考,解决哪个更合算的实际问题。

  3、能力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程序设计(点击)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问题中来,在课堂中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生成新的问题走出课堂的过程。本节课我将采用“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包括:(点击)走进生活、发现问题;分散集中、生成问题;深入探究、解决问题;反馈练习、深化问题;拓展延伸、升华问题。下面就这五个环节具体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新课伊始我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学校要组织咱们去春游,春游之前你要准备些什么呢?”学生对春游比较感兴趣,因而能踊跃发言,我就顺势引出有几家超市正在促销饮料的课件,让学生自主发现课件中蕴涵的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二)分散集中、生成问题

  疑问是智慧的窗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提出了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根据刚才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后,我将学生的问题整理成为本课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

  a、要买一小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b、要买一大一小两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c、如果每位同学准备200毫升饮料,全班56人去哪个商店购买合算?

  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寻找眼前问题与已有知识体验间的联系,营造了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为下一步鼓励学生表达,在理解基础上,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并分享彼此的思想、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奠定了基础。

  (三)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独立思索、通过亲自动手计算解决前两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第三个问题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得到了两种方案。特别是第二种方案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将生活中的饮食卫生观念渗透其中。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反馈练习、深化问题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应用。围绕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一组购买酸奶的练习。(点击出题)这部分既包括了“有几种买法”这一基本的练习,同时又深化了“怎样买合算”这一购物的常用策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问题

  在前四个环节中学生已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那么本环节则用一道有难度的思考题(点击出题),达到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作用。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在探索中体味到做数学的乐趣,进一步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及作用。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2、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大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物、图形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能借助图形学生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3、本课知识的重难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的一开始,我运用《西游记》中的人物,编辑了唐僧给徒弟分桃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新知的动机,通过3次分桃,引出了“一个桃子2人平均分,结果应如何表示”的矛盾,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学生激起了对新知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为新授部分作好了辅垫作用。

  2、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建立概念。

  例1~例5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通过均分一块饼、折一折纸、折一折绳子、均分线段等大量的实物及图形的'操作实践活动,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注重合作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组涂色部分都是图形面积的练习,引出一道思考题“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用一个圆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另外,通过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折出一根绳子的等合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合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实践自己解决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认识的发展和评比。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不能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说一个你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分数的例子?” “相同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小(越大),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这样的例子吗?”这些提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比较过程中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深化,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第一注重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第二注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鼓励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力求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第三注重直观、形象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说课稿11-05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