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5 07:18: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化学说课稿四篇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苯是继烷烃、烯烃这些链状烃学习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重要的环状烃,它的学习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以下是高中化学苯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教材的地位和

  苯是芳香烃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因此教材在介绍苯的化学性质之前,首先介绍了苯分子的结构,通过苯分子结构中的独特的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苯的---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通过苯分子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下节课苯的化学性质,为下节课苯与溴的反应、苯与硝酸的取代反应的讲解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独特结构,了解苯能够燃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自学了解苯的物理性质;通过对苯分子式的'可能结构的分析,与提供的信息资料分析最后得出苯的特殊结构。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苯”之前已学习了烷烃——甲烷、烯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一些特征反应,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少部分学生甚至还有碳碳叁键及环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先备知识”,这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我们应引导学生对比前面刚刚学过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得出苯的独特的性质,帮助他们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逐步熟悉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苯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与其能够燃烧的化学性质。

  (2)难点:苯分子结构的推断,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3)关键:正确处理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另外烷烃、烯烃的学习使他们对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性质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苯)

  【苯的发现】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煤气用完后桶里总剩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一种含碳氢的无色油状液体。热拉尔等化学家测定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6H6,并命名为苯。这

  就是今天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猜字谜引入,学生的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然后一步步地被指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苯,苯的发现史更让学生知道了苯的来源,更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化学,化学牵引着生活,联系着生活,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

  2、实物展示,引发探究

  A、在学生对苯这种新物质充满好奇的时候,我及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密封的小瓶子盛装的苯发给学生,让学生“看一看”苯有哪些物理性质。

  B、再让学生探讨苯还有哪些物理性质,应该如何得到呢?学生提出: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问题。在试管中倒入2毫升苯,在加入4毫升水,振荡,观察现象。探究苯的密度和溶解性,学生会观察到苯不溶于水,学生会观察到下层体积大的是4毫升的水,而上层

  体积小的是苯,很容易推测出上层为苯而下层为水,得出苯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

  C、最后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找通过实验未能得到的苯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苯是无色、易挥发、有特殊气味、比水轻、不溶于水、熔点5.5℃,沸点80.1℃的有毒液体。

  【设计意图】在研究苯的物理性质时,实物的展示更有说服力,通过学生亲眼所见使他们对苯的物理性质印象更深刻,我通过A.B.C三个步骤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得出苯的物理性质,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直接给出答案而使学生死记硬背的俗套,又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实验推断的能力。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第一步,实验探究

  给出苯的分子式C6H6,让学生与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通式做对比,

  分析得出苯的不饱和度。引导学生讨论猜测苯的结构。学生会得出苯为不饱和烃、可能含有多个双键、具有与烯烃类似的性质这些结论,并得出苯的可能结构CH2=C=CHCH=C=CH2。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我会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猜测,学生在前面乙烯内容已经知道,双键能够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反应。所以学生就知道根据苯是否能使溴水褪色、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来验证这一猜测。我把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通过实验,甲组会得出苯不能使溴水褪色,乙组则会得出苯不能

  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这一结论,两组交流实验结果,可以认识到苯不是不饱和烃,苯中不含有双键。

  第二步,化学史实

  由于探索的结果与学生的猜想并不一致,这时学生会非常困惑,此时我引出凯库勒发现苯的化学史料,1865年的一个晚上,研究到深夜才睡的凯库勒做了一个梦,梦中,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转了起来,醒来后凯库勒深受启发,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此时我会让学生想到凯库勒提出的苯的结构应是怎样的呢?我及时鼓励学生转变思维,讨论得出苯凯库勒式,进一步探究苯的结构。

  第三步,真相大白

  在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凯库勒式中依然含有双键,这与刚才的探究实验得出的苯中不含双键结论并不相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到这里我就会直接向学生解释苯凯库勒式中含有的双键是怎么一回事。我会解释到:这一特殊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分子中 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各个键的键角均为 120°。苯中的碳碳键是一类特殊的化学键,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均相同,而非单双键交替,每个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键,既不同于单键也不同于双键。画成单双键交替的凯库勒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苯不饱和度的一种形式,因为苯的通式CnHn与饱和烷烃CnH2n+2相比还远达不到饱和的状态。

  【设计意图】

  苯的结构探究这一内容是我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在课堂中设置了“三步”教学步骤,根据学生认知过程一步步突破这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中的第一部分------过氧化钠〔打开课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的同时打开课件这个按钮〕

  钠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钠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通过过氧化钠强氧化性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钠等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说这句话的同时打开相应按钮〕

  根据素质教育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有:

  ①知识技能目标:知道Na2O,Na2O2的性质和用途。

  ②能力方法目标:通过Na2O2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以及相关补充实验,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说这名话时打开课件对应的按钮〕

  重点:钠的化合物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过氧化钠的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说这句话时按课件对应的按钮(教法按一次,学法接着再按一次)〕

  教法:关于本节过氧化钠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结论。然后通过结论总结过氧化钠应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和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五、授课程序〔按授课程序的按钮〕

  第一部分:情景创设〔点情景创设的按钮〕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问:图中消防员正在救火,想想常什么来灭火?(水,二氧化碳)

  其实水,二氧化碳不仅可以灭火,其实还能“点火”,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一个探究实验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活动

  1、探究实验一:〔点探究一按钮〕Na2O2与H2O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探究

  让学生取一个石棉网,在上面放一个蘸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水

  现象:脱脂棉着火了

  设疑:为什么脱脂棉着了?探究一下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

  (反应物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能量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所以能燃烧。)

  2、探究实验二:〔点探究二按钮〕Na2O2与H2O反应生成物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着了(有氧气生成)

  反应后溶液稀释能使酚酞变红,使石蕊变蓝。(有碱生成)

  及时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生成的气体为O2,溶液呈碱性,显然是NaOH溶液。即:2Na2O2+2H2O=4NaOH+ O2↑)

  3、探究实验三:〔点探究三按钮〕Na2O2与H2O反应后所得混合液具有漂白性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将水注入到盛有1g Na2O2的试管里,制成溶液,并将溶液分装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两支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观察较长时间也不裉色,而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半分钟内裉色。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1、石蕊分子比酚酞分子稳定。 2、其溶液有漂白性。)

  4、探究实验四:〔点探究四按钮〕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指导学生: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稀盐酸,用坩埚钳夹取

  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上部

  现象: 脱脂棉燃烧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且反应放热,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第三部分:创新应用

  1、创新应用一:〔点创新一按钮〕

  探讨如何设计用过氧化钠与水制氧气

  指导思考:“固+液 气体”

  探讨交流:展示各自的设计。

  2、创新应用二:〔点创新二按钮〕

  金属钠着火怎么办?Na2O2应怎样保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指导恩考:结构-性质-保存、应用

  回答交流:金属钠着为主要生成过氧化钠,所以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来灭火,得用砂子盖灭;过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得密封保存;过氧化钠主要可以应用于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及航天飞行时的供氧剂

  第四部分:归纳小结〔点归纳小结按钮〕

  列表对比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相关性质

  第五部分:布置作业

  自已设计针对本课对应练习题

  备注:

  1. 本节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既定的实验,观察现象,探究原因,获取新知识。

  2. 说课之前自己对本节课的思路一定明确,说白了就是把你的这个明确的思路说给评委听。所以必需层次分明,并不是内容越多越好,知识越深越好。不是给学生上课,课件内容应该不用动画效果。(不是做不出来)

  3. 参加比赛要想获奖,必须有你独特的东西,比如本节的独到之处就是:让学生探究式的学习知识。这一特点必须在说课中体现出来

  4. 所说的话一定不能罗嗦,不能像上课怕学生听不懂就多重复几遍

  5. 本说课稿黑色字是主体内容,蓝色斜体字是主标题,粗黑体字是分标题,淡紫色字是告诉你什么时候打开按钮,红色字是《探究实验报告》应填的部分内容。

  6. 本节的作业设计和《探究实验报告单》没做详细设计,根据使用者自身理解来设计

  7. 如需把本说课稿打印交给评委,需删除相关内容。

  8. 正式参赛前必须反复试说,在办公室说给同事听,说完一起讨论,回家自己拿表看好时间说,如果做不到连说三遍前后不差1分钟,就是你的说课还有随意性,一些话还得重新措词,还得继续练习。〔我的实际心得〕

  9. 最后说明一下,本节课件和说课稿的版权归我(真的花了我不少心血,主要在于设计思路),只授权你(程慧敏)使用,不得转载与收费性网站上,希望能理解知识劳动者的辛苦。

  10.按作者的设计思路来说课作者自己很有把握是一篇好说课稿,但如果没有获奖,费用就免了吧,为同行服务了 :)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部分与此相关内容学习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及移动知识的基础。在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定性的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这部分内容的设置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逐步认识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从微观角度加以解释,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另外本节内容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相关理论简单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简单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应用“问题讨论、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指导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通过合理有效的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

  2、情境激学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实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实验促学

  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更好的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媒体助学

  通过实验视频、动画演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努力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的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并做好相关的预复习工作,做到温故知新。

  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进行自主学习等活动,在思考、观察、实验及交流与合作中,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与本节相关的化学现象,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会”、“会学”、“乐学”。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完成探究实验,并交流、归纳、总结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压强的影响则是学生通过观察教师补充的演示实验得出;应用相关理论进行解释虽然是教学难点,但由于学习要求不高,所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来完成,能达到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简单分析、认识即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节课设计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活动→自学理论依据→交流归纳总结”。

  具体的课堂教学程序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本节课的引入可结合视频和图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不同的反应,反应速率也不相同。比如说:爆炸反应速度是相当快的,一幢20层的高楼,在不到10s中的时间就爆破倒地;而煤和石油的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为什么不同的化学反应,反应速率会不一样呢?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接着指出:“反应物的性质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来控制反应速率,请大家结合学过的反应或是生活实际讨论有哪些外界条件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讨论归纳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很自然的引出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种引入方式,在上课伊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完成实验探究,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自主完成实验探究,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交流,主动建构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

  如:请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探究某一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用品:

  试管、锥形瓶、试管架、量筒、药匙、保温杯(内装热水)、气球

  铁片、铁粉、NaHCO3粉末、MnO2粉末、盐酸(2.0mol/L,0.20mol/L)、H2C2O4溶液、H2O2溶液(5%、12%)、酸性KMnO4溶液、FeCl3溶液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为了保证实验设计的合理、有效性,教师应作如下指导:

  ①如何设计实验?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即探究什么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反应物,知道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考虑怎样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进而采用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②指明某一条件的改变,即进行实验设计时,只考虑有一个条件是变量,其余条件保持不变。

  ③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指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几方面进行交流讨论。

  (2)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探究。具体实施如下:

  每组都提供一定的实验用品,可分别完成相应的实验,学生选择相应实验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分析。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任务。

  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现象。那么,在今天的新课标下师生角色还能是这样吗?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应该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去收获;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好,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演好!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两点:一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学生要演什么;二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能演什么。三是具体的教法和学法,即学生该怎么演。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到底要演什么?我认为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即构建清晰的金属观;二是本节教材在模块中的功能价值: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在必修2构建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学习电化学时将得到应用与拓展;而选修6的学习将继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由此我将着重突出三点:一是突出归纳金属钠的性质;二是突出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构建出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三点均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第三点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能演什么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代表物铁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还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刚刚学习了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表演的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有着连老师都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自主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自主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基于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用铁的`认知模型同化建构出钠的认知模型,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认知模型去同化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并让学生在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去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先将学生分组,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使用自己的潜能。同时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明确目标。减少知识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演好。

  课中:通过两次使用预测、验证、总结这种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来同化构建钠的认知模型、同化构建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播放一段关于钛有超强形状记忆性的视频,从而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中、进入金属的世界。

  其次,进入汇报预测环节:由学生汇报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1.收集观察身边的金属材料并总结出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构建出金属物理性质的认知模型,为同化构建金属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做好了铺垫;

  2.用氧化还原观分析铁与氧气、酸、盐的反应,引导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发现它们的氧化还原本质,使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饰,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出钠的化学性质,并对预测质疑,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实验验证环节。考虑到钠的性质很活泼,我打算增加演示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控制钠块的大小和盐酸的浓度,使实验产生轻微的爆炸现象,以此验证预测,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而后,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指导依次完成钠的切割、燃烧、与水、与硫酸铜的反应四个实验,并记录现象,汇报结论。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钠能与氧气反应,但不同条件产物不同。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不易观察全面,但这却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做两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不作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观察的不全面,再鼓励学生重做实验,多角度全面观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失误不是失败,只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才是失败。所以我认为在难点的突破上走弯路胜过抄近路,放手让学生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这种科学探究之乐是建立在苦苦追寻基础之上的。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反应结果推翻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简单的金属置换观,这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提升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所发现的对与错,总结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是通过学生所同化建构出的认知模型,总结得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实现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的拓展。

  三是通过学生所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金属的还原性本质,以及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至此教学重点任务得以完成。而有关金属的其他知识以及学生由铝的燃烧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对金属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异的思考,将于下节课探究完成。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猜想、查证,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并辅以适量的课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有如下教学反思:

  1.充分采用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使学生由一种旧知识同化构建出另一种新知识,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可以实现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3.充分采用群体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并欣赏他人的不断形成。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启发了我的设计感悟,即教师巧导演,学生乐表演,教师喜赞赏,学生乐思考。我真诚地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满心喜乐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在探究创新中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多指教。

  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高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6

高中化学说课稿04-26

高中化学说课稿优秀11-18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9篇02-12

高中化学说课稿15篇06-15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九篇01-28

高中化学说课稿(精选16篇)07-05

高中化学说课稿(15篇)11-10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01-1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高中化学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化学说课稿四篇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苯是继烷烃、烯烃这些链状烃学习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重要的环状烃,它的学习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以下是高中化学苯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教材的地位和

  苯是芳香烃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因此教材在介绍苯的化学性质之前,首先介绍了苯分子的结构,通过苯分子结构中的独特的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苯的---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通过苯分子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下节课苯的化学性质,为下节课苯与溴的反应、苯与硝酸的取代反应的讲解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独特结构,了解苯能够燃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自学了解苯的物理性质;通过对苯分子式的'可能结构的分析,与提供的信息资料分析最后得出苯的特殊结构。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苯”之前已学习了烷烃——甲烷、烯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一些特征反应,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少部分学生甚至还有碳碳叁键及环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先备知识”,这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我们应引导学生对比前面刚刚学过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得出苯的独特的性质,帮助他们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逐步熟悉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苯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与其能够燃烧的化学性质。

  (2)难点:苯分子结构的推断,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3)关键:正确处理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另外烷烃、烯烃的学习使他们对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性质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苯)

  【苯的发现】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煤气用完后桶里总剩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一种含碳氢的无色油状液体。热拉尔等化学家测定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6H6,并命名为苯。这

  就是今天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猜字谜引入,学生的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然后一步步地被指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苯,苯的发现史更让学生知道了苯的来源,更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化学,化学牵引着生活,联系着生活,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

  2、实物展示,引发探究

  A、在学生对苯这种新物质充满好奇的时候,我及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密封的小瓶子盛装的苯发给学生,让学生“看一看”苯有哪些物理性质。

  B、再让学生探讨苯还有哪些物理性质,应该如何得到呢?学生提出: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问题。在试管中倒入2毫升苯,在加入4毫升水,振荡,观察现象。探究苯的密度和溶解性,学生会观察到苯不溶于水,学生会观察到下层体积大的是4毫升的水,而上层

  体积小的是苯,很容易推测出上层为苯而下层为水,得出苯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

  C、最后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找通过实验未能得到的苯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苯是无色、易挥发、有特殊气味、比水轻、不溶于水、熔点5.5℃,沸点80.1℃的有毒液体。

  【设计意图】在研究苯的物理性质时,实物的展示更有说服力,通过学生亲眼所见使他们对苯的物理性质印象更深刻,我通过A.B.C三个步骤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得出苯的物理性质,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直接给出答案而使学生死记硬背的俗套,又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实验推断的能力。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第一步,实验探究

  给出苯的分子式C6H6,让学生与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通式做对比,

  分析得出苯的不饱和度。引导学生讨论猜测苯的结构。学生会得出苯为不饱和烃、可能含有多个双键、具有与烯烃类似的性质这些结论,并得出苯的可能结构CH2=C=CHCH=C=CH2。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我会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猜测,学生在前面乙烯内容已经知道,双键能够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反应。所以学生就知道根据苯是否能使溴水褪色、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来验证这一猜测。我把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通过实验,甲组会得出苯不能使溴水褪色,乙组则会得出苯不能

  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这一结论,两组交流实验结果,可以认识到苯不是不饱和烃,苯中不含有双键。

  第二步,化学史实

  由于探索的结果与学生的猜想并不一致,这时学生会非常困惑,此时我引出凯库勒发现苯的化学史料,1865年的一个晚上,研究到深夜才睡的凯库勒做了一个梦,梦中,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转了起来,醒来后凯库勒深受启发,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此时我会让学生想到凯库勒提出的苯的结构应是怎样的呢?我及时鼓励学生转变思维,讨论得出苯凯库勒式,进一步探究苯的结构。

  第三步,真相大白

  在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凯库勒式中依然含有双键,这与刚才的探究实验得出的苯中不含双键结论并不相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到这里我就会直接向学生解释苯凯库勒式中含有的双键是怎么一回事。我会解释到:这一特殊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分子中 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各个键的键角均为 120°。苯中的碳碳键是一类特殊的化学键,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均相同,而非单双键交替,每个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键,既不同于单键也不同于双键。画成单双键交替的凯库勒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苯不饱和度的一种形式,因为苯的通式CnHn与饱和烷烃CnH2n+2相比还远达不到饱和的状态。

  【设计意图】

  苯的结构探究这一内容是我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在课堂中设置了“三步”教学步骤,根据学生认知过程一步步突破这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中的第一部分------过氧化钠〔打开课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的同时打开课件这个按钮〕

  钠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钠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通过过氧化钠强氧化性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钠等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说这句话的同时打开相应按钮〕

  根据素质教育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有:

  ①知识技能目标:知道Na2O,Na2O2的性质和用途。

  ②能力方法目标:通过Na2O2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以及相关补充实验,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说这名话时打开课件对应的按钮〕

  重点:钠的化合物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过氧化钠的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说这句话时按课件对应的按钮(教法按一次,学法接着再按一次)〕

  教法:关于本节过氧化钠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结论。然后通过结论总结过氧化钠应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和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五、授课程序〔按授课程序的按钮〕

  第一部分:情景创设〔点情景创设的按钮〕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问:图中消防员正在救火,想想常什么来灭火?(水,二氧化碳)

  其实水,二氧化碳不仅可以灭火,其实还能“点火”,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一个探究实验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活动

  1、探究实验一:〔点探究一按钮〕Na2O2与H2O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探究

  让学生取一个石棉网,在上面放一个蘸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水

  现象:脱脂棉着火了

  设疑:为什么脱脂棉着了?探究一下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

  (反应物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能量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所以能燃烧。)

  2、探究实验二:〔点探究二按钮〕Na2O2与H2O反应生成物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着了(有氧气生成)

  反应后溶液稀释能使酚酞变红,使石蕊变蓝。(有碱生成)

  及时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生成的气体为O2,溶液呈碱性,显然是NaOH溶液。即:2Na2O2+2H2O=4NaOH+ O2↑)

  3、探究实验三:〔点探究三按钮〕Na2O2与H2O反应后所得混合液具有漂白性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将水注入到盛有1g Na2O2的试管里,制成溶液,并将溶液分装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两支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观察较长时间也不裉色,而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半分钟内裉色。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1、石蕊分子比酚酞分子稳定。 2、其溶液有漂白性。)

  4、探究实验四:〔点探究四按钮〕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指导学生: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稀盐酸,用坩埚钳夹取

  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上部

  现象: 脱脂棉燃烧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且反应放热,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第三部分:创新应用

  1、创新应用一:〔点创新一按钮〕

  探讨如何设计用过氧化钠与水制氧气

  指导思考:“固+液 气体”

  探讨交流:展示各自的设计。

  2、创新应用二:〔点创新二按钮〕

  金属钠着火怎么办?Na2O2应怎样保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指导恩考:结构-性质-保存、应用

  回答交流:金属钠着为主要生成过氧化钠,所以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来灭火,得用砂子盖灭;过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得密封保存;过氧化钠主要可以应用于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及航天飞行时的供氧剂

  第四部分:归纳小结〔点归纳小结按钮〕

  列表对比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相关性质

  第五部分:布置作业

  自已设计针对本课对应练习题

  备注:

  1. 本节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既定的实验,观察现象,探究原因,获取新知识。

  2. 说课之前自己对本节课的思路一定明确,说白了就是把你的这个明确的思路说给评委听。所以必需层次分明,并不是内容越多越好,知识越深越好。不是给学生上课,课件内容应该不用动画效果。(不是做不出来)

  3. 参加比赛要想获奖,必须有你独特的东西,比如本节的独到之处就是:让学生探究式的学习知识。这一特点必须在说课中体现出来

  4. 所说的话一定不能罗嗦,不能像上课怕学生听不懂就多重复几遍

  5. 本说课稿黑色字是主体内容,蓝色斜体字是主标题,粗黑体字是分标题,淡紫色字是告诉你什么时候打开按钮,红色字是《探究实验报告》应填的部分内容。

  6. 本节的作业设计和《探究实验报告单》没做详细设计,根据使用者自身理解来设计

  7. 如需把本说课稿打印交给评委,需删除相关内容。

  8. 正式参赛前必须反复试说,在办公室说给同事听,说完一起讨论,回家自己拿表看好时间说,如果做不到连说三遍前后不差1分钟,就是你的说课还有随意性,一些话还得重新措词,还得继续练习。〔我的实际心得〕

  9. 最后说明一下,本节课件和说课稿的版权归我(真的花了我不少心血,主要在于设计思路),只授权你(程慧敏)使用,不得转载与收费性网站上,希望能理解知识劳动者的辛苦。

  10.按作者的设计思路来说课作者自己很有把握是一篇好说课稿,但如果没有获奖,费用就免了吧,为同行服务了 :)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部分与此相关内容学习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及移动知识的基础。在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定性的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这部分内容的设置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逐步认识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从微观角度加以解释,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另外本节内容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相关理论简单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简单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应用“问题讨论、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指导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通过合理有效的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

  2、情境激学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实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实验促学

  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更好的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媒体助学

  通过实验视频、动画演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努力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的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并做好相关的预复习工作,做到温故知新。

  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进行自主学习等活动,在思考、观察、实验及交流与合作中,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与本节相关的化学现象,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会”、“会学”、“乐学”。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完成探究实验,并交流、归纳、总结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压强的影响则是学生通过观察教师补充的演示实验得出;应用相关理论进行解释虽然是教学难点,但由于学习要求不高,所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来完成,能达到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简单分析、认识即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节课设计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活动→自学理论依据→交流归纳总结”。

  具体的课堂教学程序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本节课的引入可结合视频和图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不同的反应,反应速率也不相同。比如说:爆炸反应速度是相当快的,一幢20层的高楼,在不到10s中的时间就爆破倒地;而煤和石油的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为什么不同的化学反应,反应速率会不一样呢?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接着指出:“反应物的性质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来控制反应速率,请大家结合学过的反应或是生活实际讨论有哪些外界条件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讨论归纳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很自然的引出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种引入方式,在上课伊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完成实验探究,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自主完成实验探究,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交流,主动建构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

  如:请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探究某一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用品:

  试管、锥形瓶、试管架、量筒、药匙、保温杯(内装热水)、气球

  铁片、铁粉、NaHCO3粉末、MnO2粉末、盐酸(2.0mol/L,0.20mol/L)、H2C2O4溶液、H2O2溶液(5%、12%)、酸性KMnO4溶液、FeCl3溶液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为了保证实验设计的合理、有效性,教师应作如下指导:

  ①如何设计实验?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即探究什么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反应物,知道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考虑怎样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进而采用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②指明某一条件的改变,即进行实验设计时,只考虑有一个条件是变量,其余条件保持不变。

  ③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指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几方面进行交流讨论。

  (2)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探究。具体实施如下:

  每组都提供一定的实验用品,可分别完成相应的实验,学生选择相应实验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分析。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任务。

  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现象。那么,在今天的新课标下师生角色还能是这样吗?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应该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去收获;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好,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演好!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两点:一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学生要演什么;二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能演什么。三是具体的教法和学法,即学生该怎么演。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到底要演什么?我认为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即构建清晰的金属观;二是本节教材在模块中的功能价值: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在必修2构建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学习电化学时将得到应用与拓展;而选修6的学习将继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由此我将着重突出三点:一是突出归纳金属钠的性质;二是突出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构建出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三点均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第三点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能演什么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代表物铁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还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刚刚学习了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表演的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有着连老师都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自主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自主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基于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用铁的`认知模型同化建构出钠的认知模型,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认知模型去同化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并让学生在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去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先将学生分组,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使用自己的潜能。同时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明确目标。减少知识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演好。

  课中:通过两次使用预测、验证、总结这种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来同化构建钠的认知模型、同化构建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播放一段关于钛有超强形状记忆性的视频,从而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中、进入金属的世界。

  其次,进入汇报预测环节:由学生汇报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1.收集观察身边的金属材料并总结出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构建出金属物理性质的认知模型,为同化构建金属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做好了铺垫;

  2.用氧化还原观分析铁与氧气、酸、盐的反应,引导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发现它们的氧化还原本质,使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饰,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出钠的化学性质,并对预测质疑,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实验验证环节。考虑到钠的性质很活泼,我打算增加演示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控制钠块的大小和盐酸的浓度,使实验产生轻微的爆炸现象,以此验证预测,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而后,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指导依次完成钠的切割、燃烧、与水、与硫酸铜的反应四个实验,并记录现象,汇报结论。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钠能与氧气反应,但不同条件产物不同。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不易观察全面,但这却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做两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不作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观察的不全面,再鼓励学生重做实验,多角度全面观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失误不是失败,只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才是失败。所以我认为在难点的突破上走弯路胜过抄近路,放手让学生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这种科学探究之乐是建立在苦苦追寻基础之上的。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反应结果推翻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简单的金属置换观,这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提升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所发现的对与错,总结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是通过学生所同化建构出的认知模型,总结得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实现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的拓展。

  三是通过学生所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金属的还原性本质,以及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至此教学重点任务得以完成。而有关金属的其他知识以及学生由铝的燃烧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对金属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异的思考,将于下节课探究完成。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猜想、查证,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并辅以适量的课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有如下教学反思:

  1.充分采用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使学生由一种旧知识同化构建出另一种新知识,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可以实现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3.充分采用群体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并欣赏他人的不断形成。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启发了我的设计感悟,即教师巧导演,学生乐表演,教师喜赞赏,学生乐思考。我真诚地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满心喜乐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在探究创新中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多指教。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