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6 09:36: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7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风》是九年义务教育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空气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空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构建风是由空气的流动形成的这一科学概念,然后模拟制作风车模型实验理解人类利用风力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初步归纳概括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感受风的力量、动手创作风车模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能根据材料,独立进行探究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在这一课内容中还有关于风力歌的介绍,培养学生观察风力及时记录的内容。考虑到一节课容量较大,放在第二课时完成。本节课的说课主要说第一课时的内容,感受风的力量,做风车模型,理解人类对风的作用。

  二、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虽然才接触科学学科,进行实验探究刚刚起步,但对于风这一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理解风的形成。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学习了《认识空气》之后,已经知道空气会流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懂得风形成的原理,认识人类对风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模拟制作实验环节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新课标,科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依据这一理念,确立了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按示意图组装出可正常运转的风车模型,通过实验说明流动的空气有力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3、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4、stse目标

  能举出实例说明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风有力量,了解风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制作风车模型,理解风力利用原理。

  五、说教法,学法

  联系小学生对实验动手特别感兴趣的实际情况,本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实验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亲自动手,从而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联系生活等教学方法。

  1、教法

  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探究,实验的形势分析,最后,归纳总结获得结论并通过动手实践应用联系生活。

  2、学法

  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而小学科学课就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全新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通过猜想,实验,结论,应用一系列学习活动,实现由“学会”到“会学”。

  六、说教具准备

  本节课中需要提前准备的实验材料有:纸,扇子,吹风机,气球,风车模型制作材料(白卡纸、圆木棍、纸盒、线绳、电风扇每两组一个)

  七、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师: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猜一自然现象)教师评价鼓励。

  师:风就像一位神奇的姑娘,时常伴随在我们身边,谁能能说出她的摸样?读诗:《谁见过风》。我们对风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读诗,既激发学生思考,又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在的风充满了奥秘,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对风进行探究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我们的教学就开始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风是空气的流动”

  师:我们怎样才能“制造”出风、感受到风呢?看谁想出的办法多。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相同的答案不必重复,只阐述不同的做法,对每组的回答教师都要给予评价及时鼓励表扬,激发学生们的自信心。

  2、分组实验,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感受风。

  3、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感受风的?(学生的方法很多,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归纳两种方式:一是皮肤直接感受到的空气流动。二是被风吹动的头发,纸片等物体是被流动的空气带动的。从而得出结论:“空气流动形成风。并进一步感知风是有力量的)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步进行科学探究,获取知识,根据材料,让他们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推测,鼓励他们,让学生体验创造风的快乐,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所见和亲身感受来体会到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联系生活,体会人对风的利用

  教师介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利用风的`力量来做事情。指导学生到谜底的同学教师给与表扬2师了解风车的应用。

  1、出示风车提水图。指导学生观察,了解风车的基本结构和利用风力提水的原理。

  2、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利用风车能做很多事情,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了解风力的其他作用。(风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图片)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在让学生动脑筋想、动眼睛看的过程中,认识风力的利用原理。使学生把自然现象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增添乐趣。)

  (四)、实验操作,制作风车

  师:风不仅可以是大自然变得美丽,还爱帮助人们,为人们服务。风车就是借助风的力量推动下转动的,从而可以提起重的东西。现在就拿起你的材料,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根据书中的提示一起制作吧,注意要小组分工合作。

  1、学生观察制作图,动手制作风车模型。

  2、分组展示制作成果,同时提出问题:“怎样能让风车转得快呢?物体是怎样被提起来的?学生叙述想法,初步调试。

  3、利用电风扇比一比哪组风车模型提起的物体重,给做的最好的组奖励。

  【设计意图】:正所谓只有放手才能放心。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读图、自由奔放的发挥。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给出的示范图,在小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寻找问题答案。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风,知道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自己也动手制造了风车模型,并了解了风对我们生活中的用途,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感到骄傲。风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继续探讨研究。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资料搜集,延伸科学学习的时空,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大课堂。

  八、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流动→风→风有力量→风力作用(发电、帆船)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学资料: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同学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教学资料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我明白的磁铁。

  这局部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和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发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同学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必须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沛利用同学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经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十分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局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局部首先是让同学经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资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局部:磁铁各局部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相信同学经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了磁铁各局部磁性强弱后,教材经过文字告诉同学“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同学们可能会不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同学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同学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经过探索,让同学明白磁铁的磁性。

  2。指导同学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认识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

  发展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测、推测,并能经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

  2。能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自身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和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

  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一样的磁铁。

  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战略、方法和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需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沛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经过营造趣味的问题情境,让同学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布置6个环节。下头,我具体说一下这6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同学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同学谈一谈。之后我会说:“今日,教师也想来钓鱼,只可是教师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教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教师演示,让同学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同学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经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和教师的扮演,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充沛调动同学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明白的磁铁。

  首先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明白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同学可能说: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

  “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同学会说: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

  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并请同学拿出与教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身所见过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为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同学学习的进取性,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三)、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首先教师设疑:桌上有很多物体,你们猜一猜,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各抒己见。这时教师提示同学能够经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能够在桌面上和实验资料区选取不一样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表示出来。

  瓷汤匙瓷汤匙瓷汤匙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

  铁尺纸片棉花

  在那里对实验资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资料区,放置如:铁夹、玻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同学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局部让同学填写从实验资料区选取实验资料的物体名称。

  同学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资料做成的?

  同学回答后教师引导同学进行研究: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一齐研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同学大胆猜想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同学能就磁铁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发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同学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同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布置下,有的到实验资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资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一样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构成了“磁性”的概念,这贴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又充沛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

  教师继续引导:像刚才教师扮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局部的磁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一齐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同学独立研究,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估计同学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等等。

  教师认真倾听同学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依照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终得出结论并板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玩弄磁铁。

  首先由教师引导同学继续探索。“同学们,假如我们继续玩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能够研究。比方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齐,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身玩弄磁铁,假如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同学可独立或小组合作玩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终把他们的研究效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和“玩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同学发明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同学去思索、探究,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时,先让同学独立研究,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同学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在玩弄磁铁的过程中,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同学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象,还有的同学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4个而是2个,……同学的这些发现是经过自身的实验来证明的,应当说,在这个活动中,同学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沛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

  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同学研究问题“一块磁铁断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同学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的态度和本事,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同学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作品的优劣,而应异常关注同学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发明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和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同学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构成激励广大同学进取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交流我们明白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同学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3)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

  判读晨昏线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遂将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定为本节重点

  将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定为难点。

  二、说学情

  我的学生是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新生,接触专业地理知识的时间较短,对这一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要着重兴趣导入和强化概念,让他们能打好基础。此外,这个年纪的学生自我意识都比较强,所以在课程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由老师说,学生听,转化为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学生思考,学生梳理。

  三、说教法

  本节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说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 (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说教学过程

  (一)上下衔接,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之后,以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固定?移动的太阳直射点会形成怎样的自然现象?”来引出白天黑夜现象,进一步描述为“昼夜现象”,以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规律,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出“光”之后,我们就能得出“太阳是地球有昼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继续提问“静止的太阳或地球还会造成昼夜现象吗?”,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许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为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方法做好指导。

  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假设,推导之后,让学生来公布讨论结果。我会表扬学生的活跃思维并且总结,明确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4。课后问题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地球的卫星——月亮上的昼夜交替是怎样的呢?它与地球昼夜交替的差别又在哪里?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在课后去了解。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 四、晨昏线

  二、交替原因 1。构成

  三、交替周期 2。特点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中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他们会很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很神奇:为什么袋鼠爸爸会生孩子,我们的爸爸不会?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外星球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等等。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以“为什么”为主,他们关注现象,更关注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孩子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中班开展“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说目标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 说准备

  根据活动的目标,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瘪乒乓球三个、杯子三个、记录纸一张,每人两个笑脸贴纸,大记录纸一张,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瘪乒乓球、杯子,是为了让幼儿进行实验,感知热了能使物体膨胀的现象,这份材料很好地体现了《纲要》所提倡的“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记录纸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它的提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实验的结果,让孩子有据可证,更让幼儿学会尊重科学的实践和真理。

  2.笑脸贴纸是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测或是实验结果展现在大记录纸上,便于教师和同伴的统计。大记录纸可以将幼儿的猜测和操作结果进行汇总,便于幼儿直观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并便于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

  3.Ppt的内容是由一个生活录像短片“怎么办”和“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图片组成的。录像短片是为了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图片是为了帮助幼儿扩散思维,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说过程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采用看录像短片的形式,将生活中现实的场景展现在幼儿面前。通过一个小朋友的困难,激发幼儿帮助他的愿望,继而激发幼儿想出各种办法使乒乓球变圆。通过这一个环节幼儿的交流,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

  第二个环节:猜测实验

  通过幼儿的猜测,让幼儿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同伴和教师面前,允许孩子出错。

  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崇尚科学,形成让事实来说话的观念。当然,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变化的过程,需要孩子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热胀”的现象。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尝试简单的记录方法,学会看简单的记录表。

  在交流中,让幼儿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幼儿间的交流。

  教师的小结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提炼,让幼儿初步感受科学的严谨性,了解物质的这种现象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进行表达,教师能从中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引发幼儿对生活更积极地观察和探究。

  通过ppt的展示,图片的直观性更能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么广泛,科学无处不在。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1.谈话: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 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 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 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 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 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 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 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 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 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 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 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 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 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 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 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 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

  生: 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 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 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 通过今天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 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 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 谁能说说通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 通过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 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

  生: 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 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珍贵的淡水》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对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从而树立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心。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分2课时完成。活动1“积少成多”,让学生通过测量滴水情况,调查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活动2“淡水资源知多少”,是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活动3“我该怎样用水”,则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制定用水计划,鼓励学生科学用水,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匮乏。

  2、能力培养目标: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指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作为教学重点,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也通过《走进水世界》这一单元的学习,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因此学生会有水资源多得很的错误认识。加上小学生的节水意识本来就很模糊。针对这种现状,就需要学生课前围绕本课主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关注身边的用水情况,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真实情况,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科学现象。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烧杯、量筒。

  说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资料分析——讨论归纳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学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波洗完餐具后,没有把水龙头关好,自来水在不断地滴流。妍妍赶紧把水龙头关掉。波 波却觉得水多的是,浪费几滴水不要紧。

  讨论:水真的很多吗?真的不怕浪费吗?

  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二、活动一:积少成多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如果水龙头没关紧,不断地滴水,一天到底会浪费多少自来水?

  任务:测量一个水龙头滴水一天浪费的水量。

  活动:将水龙头调整到滴水状态,放一个烧杯在下面接水。10分钟后,用量筒测量烧杯里接到的自来水水量。

  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亲身感受水龙头在滴水状态下水的流失情况。

  调查:调查生活中其他浪费用水的现象。

  三、活动二:淡水资源知多少?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地球仪。

  问题: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

  活动:观察地球仪寻找地球的水资源,并将发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了解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

  问题:既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是否说明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

  引导:地球上的水体虽然很多,但可被人类利用的却不多。

  活动:阅读课文的资料文字,根据数据,填画模拟水资源分布比例表。

  讨论:各小组根据模拟的水资源分布比例表,讨论为什么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贫乏。

  媒体:播放“珍贵的淡水资源” 视频。

  小结: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贫乏,只占水资源的2.5%,而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仅占淡水资源的0.3%。

  四、活动三:我该怎样用水?

  问题:地球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

  讨论: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大家了解到的情况,针对浪费水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一起珍惜和爱护水资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体会物品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组成物体的材料。

  2.科学探究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用自己的标准,给我们周围的物品分类。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物品分类的标准,把周围物品分类。

  2.教学难点: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感受世界的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10张不同物品的卡片

  2.教师使用:课件、实物、班级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预设5分钟)

  1.出示《我们生活的世界》课题,导言:我们生活的世界绚丽多彩,物质丰富,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身边的物质出发来认识了解周围的世界。

  2.新授:请同学们说一说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品,思考一下,哪些是来自大自然的,哪些是来自人工制造出来的?

  3.教师组织学生识别实物图片。

  二、讨论分类的标准(预设15分钟)

  1.播放“自然视觉生活景观”剪辑视频和“创造工厂人工智能”剪辑视频

  2.引入科学词汇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沙石木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

  3.教师分别对这些科学词汇进行讲解及举例说明。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

  三、给物品分类(预设10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对物品按材料类别分类。

  2.出示活动手册样本,先填写分类标准,再逐一出示物品图片,让学生深入理解物品分类标准。

  3.布置学生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去分类,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四、研讨交流和总结(预设10分钟)

  1.我们把物品按材料类别分成了哪几类?(师生共同探讨研究)

  2.每一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完成班级记录表)

  五、板书设计

  《我们生活的世界》

  分类标准: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

【小学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说课稿06-22

小学科学杠杆说课稿02-17

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02-24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6篇)05-23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11-24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5篇)11-04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11-03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11-29

小学科学说课稿5篇01-12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八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