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教材地位: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铺垫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知识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解决原电池原理,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及查阅资料,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特征。
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了
解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引入:提问:什么是“地球一小时”,有谁参与了这次全球性的活动?
讨论回答,参与者积极举手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
提问:“地球一小时”的目的是什么?电能的来源是什么?我国的发电方式主要是什么?
展示课前查阅的资料,师生共同交流讨论
布置课前预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又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火力发电的弊端是什么?是否能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呢?
思考,质疑
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理论分析
提出电流的形成、氧化还原的实质、电子转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形成电流?
2、哪一类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4、物理上电子是从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你能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中,谁是负极谁是正极吗?
5、从氧还的角度分析负极发生什么反应,正极发生什么反应?
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氧化还原与原电池的关系
分析讨论得出:
ne—
还原剂+氧化剂
负极正极
氧化还原
可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巧妙地运用物理学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从理论上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关系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实验探究
提出疑问,导入实验探究环节:只要选择了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了吗?是否需要借助一定的装置呢?
聆听,思考
引出实验探究环节
第一步:实例分析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要求学生写出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
Zn+2H+=Zn2++H2
负极正极
反应反应
使学生对电子流向和电极反应做到心中有数
提出问题:要想利用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该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并且怎样检验电流呢?
第二步:对比实验确定锌铜原电池
连结两个锌电极和电流计,请学生观察现象
把其中一极换成铜片呢?连接铜片和电流计
思考。
观察到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观察到指针的偏转,感到好奇
说明参与反应的两个相同电极不能形成电池
锌和铜可以形成原电池,初步感到电极的确定
带领学生书写电极反应,明确根据电极反应确定电极
书写电极反应
负极:
Zn—2e—=Zn2+
正极:
2H++2e—=H2↑
培养书写化学用语的技能,巩固原电池原理
第三步: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装置
提供仪器药品,带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自己组装电池
提升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构成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做电极
2、电极材料要插入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通过实验探究,形成构成条件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讨论后回答:要拆分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的两个区域内进行,使期间的电子转移形成电流。
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能量转化观
拓展应用
课堂练习
利用cu+2fecl3=cucl2+2fecl2设计原电池,画出实验装置,写出电极反应
课后拓展:
1、利用家中常见生活用品,组装一个原电池
2、查阅各种常见电池资料,了解装置,试着分析原理。
书写电极反应,画装置图
在家中组装原电池
再次查阅资料,利用所学的原电池原理,试着分析其它电池
巩固原理,练习书写技能
练习理论的实际应用,有利于理论的理解
利用两次质疑两次查阅资料,体现思维的连续性。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以地球一小时引入,从一开始就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紧紧吸引到课堂中。
2、针对我校学生起点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逐步构建分析、设计原电池的思维模型。
结束语:看着学生们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提升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了能量转化观,我由衷的感到欣喜;串起学生们的每一次的成功,也就感到做老师的成就,为了学生们的进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我们还要学 。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1)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过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
二、 教法与学法
1. 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
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探究学习”。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采用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配合互动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处于协作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说学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还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成十个阶段进行,同时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演示烧手帕的化学小魔术。提出问题: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 (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我会在大屏幕上将实验所要用到的仪器、药品及实验步骤给出,由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预测可能产生哪些现象?然后由老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
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第三阶段: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水中的白磷也燃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由小组再次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然后选定最佳方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出燃烧是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的。
(这样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可以使不能程度的学生有所提高。”这样设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的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第四阶段: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叫做我会答: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会出几道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
比如:正在燃烧的炉子(1)如果不再继续加柴禾,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2)如果把炉门关的严严的,一点气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3) 如果把燃着的柴禾拿走,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这些问题都是由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看看哪组的答案好。
(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五阶段: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了,都可以生火。从古至今,火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让各个小组讨论,然后说说火对于人类都有哪些好处?
(这样设计可以进行学科渗透。与历史等学科相连。)
第六阶段:播放录像片:20xx年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的火灾。让同学们体会到,火可以为人类造福,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看完后让学生们说说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知道事物是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珍惜生命,爱护国家财产。)
第七阶段:创设情境:大火我们可以拨打119。要是遇到一些小火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这个阶段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给出一个大烧杯,烧杯中放有一根燃着的的蜡烛,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烧杯中的蜡烛熄灭,你想怎么办?由小组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第八阶段: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
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如果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怎么办?
2.如果实验桌上酒精洒了,着火了怎么办?
3.如果液化石油气着火了怎么办?
4.如果电器着火了怎么办?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九阶段:通过录像片介绍一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以及一些灭火器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阶段:反思小结。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由各小组分别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串线总结。
3.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主要分为 部分。分别是
4.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作业为:书后 页 题。以及我从参考书中选取的习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 两个体现:
(1)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 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 四个突出:
(1) 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 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 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氯围
那么以上就是我关于 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教材中介绍过制取O2时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绍过制HCl时,浓H2SO4和固体NaCl要在强热500—600°C时才能大大加快反应产生HCl的速率,而本课题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从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分析,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中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改变一些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加快或减缓反映的速率。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且采取实验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准备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1.利用实验的手段,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出发,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四、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1)、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和有关计算等;
(2)、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影响。
2.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性质
对于同一反应物,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亦不同
3.(1)、演示实验:
a 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 H2SO4
b 0.75ml0.1mol/L Na2S2O3
0.75ml H2 O
1.5ml0.1mol/L H2SO4
设置问题情景:哪组反应速率快,从哪方面能看出?
进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速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必修2中已经初步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化学反应,使学生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问题时,体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本节内容将进一步理解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是对必修二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延伸和总结,同时进一步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本节内容也为后面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打下了基础,对后续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在回顾完物理现象速率的示方法后,进而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深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识规律。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在高中化学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掌握本节知识难度不大。
(2)学生“生活现象”的分析:本节内容重在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很多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生活现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认知方式”分析:学生理解能力基本没有问题,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其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实验测量的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描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重视实验的规范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思维品质,体验化学实验的喜悦,培养对化学研究的兴趣。
3、通过学习化学反应速率,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化
学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2、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难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2、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
【过渡】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体现“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同时根据课本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化学,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本节课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开展知识活动,运用实验,层层导入,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
运用讲授、引导、探究、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展示几幅运动的图片,以物理现象速率的表示方法,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六、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结合高中化学必修二所学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展示,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思路。
化学说课稿 篇5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臵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⑴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
⑵滴水点火:将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好放在石棉网上,用滴管滴水后棉花燃烧;
⑶雪球燃烧:用药匙取些固体酒精放在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
这三个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起来。 ⒉播放录像,引起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神舟六号上天、隔水透气的鸟笼等资料,然后提出问题:飞船的外壳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制作鸟笼的材料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
⒊归纳总结
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揭秘化学的本质。 ⒋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学生自读教材2-4页,并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概括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大屏幕展示,学生描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学会如何提纲挈领的概括,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⒌互动交流,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挥的作用,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及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⒍拓展研究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绿色化学部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及其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⒎课堂小结
今天是我们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学这门新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从今往后大家要对身边的物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站在化学的角度观察你所熟悉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每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走进神秘有趣的化学世界。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化学的奇妙,萌发出渴望亲近化学、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愿望和情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化学对世界影响的普遍和深远。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基本实现了激发最大多数学生远景动机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绿色化学——环境美好化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内容分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参与了课题2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亲身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共由两部分组成:认识常见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知识展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不仅乐于观察实验更愿意亲自动手来做。由于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所以课堂教学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规范操作,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过程与方法:(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有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设计思路】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历过程,在亲历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参观实验室、讨论、活动与探究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已有经验出发,指导学生按“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的策略学习。而教师的教学策略是: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通过“倒酱油”“吸取钢笔水”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铺垫,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与探究”,在动手中动脑,提出问题,分析研讨,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来实现;突出重点的方法是采用课前实验、课中实验,课后实验来学习和巩固三个主要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方法;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可从生活实例、从其他学科知识、从交通法规、还可从人的生存必须遵纪守法等多种角度来谈,从而认识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做家庭小实验巩固基本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基本操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本课题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开放式实物教学法。先请实验员介绍实验室有关危险药品的放臵、实验室配臵的灭火器、黄沙桶等安全知识和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先在仪器、设备、药品柜上贴上有关名称、性质和用途的标签,然后组织学生参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仪器,以减少有些学生对实验的恐惧感。 第二课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的方法,让学生熟练和规范地掌握药品的取用、
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技能。
课题1 空气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臵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一。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⒉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⒊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⑵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⑴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⑵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⑶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⑵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⑶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⑷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臵、水槽、塑料瓶、红磷、水、火柴,蜡烛、木条、注射器、石灰水。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
化学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以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3课时《离子》一课来谈一谈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能力。下面我将结合《离子》一课来对怎样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离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2.学生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3.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二、教法与学法:
我根据重点和难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采用了体验探究、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法,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我采用了拉幕、探照灯、遮盖、拖拽、删除、批注、链接、倒计时、色子、即时回放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程序: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课堂是现代教学的标志,而传统的媒体经常出现程序性较强,人性化欠佳的问题,它往往使教学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弱化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关注了媒体的展示,而了弱化教师、 学生、 媒体的多元交互;关注教学软件的达成度,而弱化教师操作的简便度;关注课堂容量的增加,而弱化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关注PPT的板书作用 ,而弱化传统黑板的地位……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强大教学功能与九年级化学《离子》一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何在教学程序解决上述问题,形成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科学素养,如何突破重难点加以具体的阐述。
( 一)知识回顾、情境引入(12分钟)
知识回顾: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利用白板中的拉幕功能,使学生逐一回答问题,巩固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创设情景: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用我设计了遮盖、拖拽的功能,把要思考的问题: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它们会相互碰撞打架吗?电子在核外的排布会有什么特点? 和答案分开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演示课件)3.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此处设计了探照灯的功能,突显了原子结构示意图,使学生感到它的神秘,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以趣置疑集中注意力轻松突破这一难点,这是传统媒体无法这样操作简单的实现的。
4.巩固练习 画出氦氖氩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从模板中拖拽出模型让学生有依可据的来书写,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它们的意义。并为接下来,分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由结构决定作好铺垫,也巩固了这一难点。
(二)引导观察、启发探究(16分钟)
1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用白板中的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分析讨论针对性强)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创设问题)大家猜想如何让钠原子和氯原子答到稳定状态?学生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子用一个篮球扮演钠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利用漫画链接视频氯化钠的形成。设计理念:充分利用漫画效果,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析氯原子和钠原子得失电子的趋势,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难懂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3.拓展视野师生讨论:(一边分析,一边白板演示)在氯化镁的形成过程中,我又设计了拖拽功能使学生更形象和直观的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突破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这一难点。也为以后的化学价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4.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强化重点)利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遮盖和拖拽功能将上节课的原子符号和这节课的离子符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件制作简单、操作也简单,针对性强,温故而知新、对比性强,很容易突破原子、离子的符号书写、含义的准确性这一难点。
(三)学用结合、展示个性 (10分钟)
整个的巩固练习我利用男女生分组竞赛的方式,我采用了倒记时和发牌积分的方式促进了分组竞争的激烈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在练习中由易到难,潜入深出,利用交互电子白板的强大的功能,书写、擦除、拖拽等学生可以轻松自如的在白板上操作。例如:我设计了"找朋友"这个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自由拖动功能,将名称拖往相应的符号上,让学生与白板亲密接触拉近了学生与白板的距离,这个操作令学生直接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远比教师在画面上反复演示、讲解的效果好。另外,交互式电子白基本实现了教师、 学生、 媒体的多元交互,而且教师操作的简便,学生的可接受性强。
(四)联想反思、形成体系(3 分钟)
融汇贯通的环节,我将物质、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理清思路,使学生把本节的知识和前面的知识完整的连接在一起。也体现了媒体与传统黑板教学的有机整合。
(五)小结交流、布置作业(4分钟)
畅谈收获:在离子的教学课堂中,我采用了在教学的最后的环节(你收获了什么)进行回放,操作简单随机性强,学生谈到哪一点就可以回放哪一点并留有标注,使学生对这堂课的目标一目了然,做到心里有数,更可以让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交互白板的交互功能,体现课程的生成性。
布置作业:(1)搜集交流:日常生活中由分子和离子构成的物质各三种;(2)发散思维:以"我是一个小小的离子"为题目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设计理念:体现分层要求,有利于各种层次的学生获得最佳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自主探究、自主合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下,实现了教师、 学生、 媒体的多元交互的人性化教学过程。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课后反思
这堂课运用交互式白板的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形成了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教师在堂课对学生的各种各样的生成还应把握的更准确,处理的更加巧妙。而对于电子白板的功能开发与应用上应更加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教学更好的服务!
我相信随着技术日臻成熟,熟悉白板的特性后。教师不再被鼠标所牵制,可以面向学生站在白板前了,使教师从远离集体又回到学生集体当中。借助白板的计算机界面,还可以实现多种众多教育资源的直接调用。随着交互白板使用经验的不断增加,教师逐渐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注释库、资源库,能够将已有资源和自主设计的白板资源整合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是交互白板充分整合已有资源的优势体现。我相信:交互式电子白板像一块磁石会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使有效教学最大化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课题2:元素
[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补充说明]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板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请看下列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学生回答]
①错误。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回答]应该不是。
[介绍]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投影]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
[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
[可能有的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小结]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板书]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过渡]那么,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学生阅读P72资料]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
[学生活动]……
[回答]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
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
[小结]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过渡]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
[投影]展示“讨论”。
[讨论]下述化学反应中;
水氢气+氧气
(H2o)(H2)(o2)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
[回答]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由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氢元素。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学生思考]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
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请看下列表格:
[投影]展示下列表格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概念间的联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即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及举例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答案]a.错误。改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
b.错误。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错误。改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补充]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宏观→物质→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知识是无国界的”,
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
[板书]二、元素符号
[阅读]请大家阅读P73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
[学生阅读后,请学生简要陈述元素符号的来源]
[陈述]1.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
2.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如,
氧o,氢H,碳c。
3.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如,铜cu,钙ca,氯cl。
[总结强调]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
[板书]1.表示: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氧o,氢H。
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过渡]知道了元素符号的写法,还应该知道元素符号的读法。
[板书]2.读法
[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
HcucaNsNa
(注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读成该字母的英文读法,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并加以强调)
[强调]元素符号在渎的时候就应该渎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如,c读碳,s读硫,cu读铜,等等。
化学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光电效应与光量子假说。它是教科版选修3-5 第四章 波粒二象性中的第二节内容。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三维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四、教学过程和教学流程。
首先来说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本课内容在旧教材中是放在光的本性一章中的,而新教材却把它放在了近代物理初步中波粒二象性的章节,并且放在了量子概念诞生之后第二节,这就使它在知识方面,有了两个作用:首先光电效应使人们认识了光的波动学说并不能全面解释光的本性,光还具有粒子性,为第三节光的波粒二象性打下了基础;其次光电效应的解释应用了量子理论中的能量子概念,是第一节中提出的能量子概念的应用和发展,所以本节课在知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课还是有着厚重的物理学科文化积淀,是物理学史、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创新意识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题材。
鉴于教材的以上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光电效应的规律;
2、通过对光电效应的解释了解光量子假说,理解光电效应方程.
3、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4、会用光电效应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光电效应规律”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2、尝试发现波动理论面对光电效应规律遇到的困难。
4、通过光子假说和光电效应方程的提出,体会假说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3、领略“观察、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新的假说……”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是这样分析的。根据认知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把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融汇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的过程。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有缺陷就会造成认知障碍。应用到本节课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难点:首先光电效应现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差很远,学生没有感官体验。其次原有知识对学生的干扰,通过前面的学习光是电磁波的结论已经深入人心 ,学生无法接受光是粒子的新概念。最后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没有相应的概念,不能同化新知识。在用波动说和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时遇到困难,因为学生不知道光和物体是怎么作用的,逸出功,和最大初动能的概念也是第一次接触。要想解决以上难点,做好光电效应的实验是关键,再在观察总结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光电效应的规律和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物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根据对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利用光电效应的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中我直接用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课题。然后我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说了一下这段话:本课学习的光电效应,在量子理论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光电效应及其规律的研究,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革:大自然在微观层次上是不连续的,即“量子化”的,而不是牛顿物理假设的在一切层次上都是连续的!光电效应的科学之光经众多物理学家前赴后继,在物理学史上成为绚丽夺目的篇章。让我们翻开这炫目的一页,沐浴科学的阳光吧!
二、通过光电效应的研究装置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
教材没有用实验引出光电效应现象,而是直接给出结论,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可以把重点放在光电效应规律的'得出上,为了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老师把实验分成几个部分,第一步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并且画了板画,这样就排除了由于不理解实验器材而对学生的干扰。第二步用紫外线灯和应急灯的可见光分别照射阴极,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得出规律:1、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V0,只有当入射光V> V0,才能发生光电效应第三步将高压电源去掉,用紫外线照射阴极,学生观察到检流计中仍有电流通过。说明光电子飞出时具有初动能。教师进一步说明,科学家用不同的光(不同频率,不同光强)照射同一金属。发现: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并且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第四步用紫外线照射阴极,让紫外线连续的、断续地照射,学生观察到检流计指针的偏转也连续地、断续地发生,从而总结出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第五步把紫外线管靠近阴极,改变紫外线管与阴极的距离,学生观察检流计指针偏转幅度,得出光电流随入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规律。
在得出光电效应的四条规律后让学生再次看书熟悉四条规律,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几个问题:(1)某光恰能使钙发生光电效应,那么能使课本中表格内哪些金属发生光电效应?(2)表中哪种金属最易发生光电效应?(3)为什么各种金属的极限频率不同?以上步骤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光电效应规律的理解。
三、让学生用波动理论解释光电效应,体会现有理论不能解释实验事实的困惑。
由于学生对光的光的波动理论不甚了解,我直接给出光的波动理论对光的能量的描述:(1)能量是连续的;(2)振幅(光强)越大,光能越大,光的能量与频率无关。在这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得出对光电效应的正确解释。最后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波动说解释光电效应主要存在的两大困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矛盾
波动理论解释
实验事实
之一
光的能量是连续,光强越大能量越大,与光的频率无关
光电效应是否产生存在极限频率(波长)而与光强无关,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也只与入射光频率成正相关。
之二
弱光对金属作用足够长时间,电子吸收足够能量后可从金属表面挣脱。
如果入射光小于极限频率,即使照射时间再长,也不会发上光电效应。若能发生光电效应,即使光很弱,也是瞬间发生的
教师引导:当现有理论不能解释实验事实时,科学家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完善现有理论,使其能够解释实验事实;二是抛弃现有理论,构建新的思想框架。大多数科学家选择了前者,因为知识的更新比思想的更新要容易得多,但也容易陷入死胡同。选择后者的科学家往往是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人,他们对科学的贡献远远大于前者。爱因斯坦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屏幕展示爱因斯坦图片),1905年,26岁的他在普朗克量子化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四、学习光量子假说,并用光电效应方程解释光电效应现象,体会应用新理论成功解释实验现象的喜悦
学生通过看书了解光量子假说,老师通过提问光量子假说和波动说的区别,让学生对光子假说有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老师根据光子假说和能量守恒理论推导出光电效应方程,并介绍每个字母的含义啊,强调光电效应方程研究对象是光电子,所用规律是经典物理的能量守恒。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总结,利用光子假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五、通过密立根用实验验证光电效应方程,体会物理学的;观察、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新的假说一般研究方法
六、光电效应方程的简单应用
我没有用书上的例题,因为书上的例题不仅涉及到光电效应方程而且有电场力做功等问题比较复杂,用在这里有点喧宾夺主。所以我选用了课后习题,它是对光电效应的直接应用。例题:波长为λ=500nm的蓝光照射到逸出功W=1.9eV的金属表面上,求:(1)光子能量ε(2)光电子最大出动能mv2/2(3)该金属的截止频率。
解:(1)ε=hv=6.63×10-34×3×108/500×10-9J=3.97×10-19J
(2)EK= hv-W=3.97×10-19-1.9×1.6×10-19J =0.93×10-19J
(3)V0=W/h =1.9×1.6×10-19/6.63×10-34=4.5×10-14Hz
七、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提问:到现在为止,光电效应现象圆满解决,咱们一起回顾一下,你在知识上和方法上都有了哪些收获?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我们不仅有了知识上的收获:光不仅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光电效应方程是量子理论又一成功应用。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方法,领略了物理学家立足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化学说课稿 篇9
酸、碱、盐是常见的三类化学物质,也是化学实验室和生活中最常用的物质。本节课是酸碱盐的复习课,学生已经经过了新授课和基础知识的复习,对酸碱盐三类物质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是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不仅能让学生巩固这三类物质的基本知识(酸碱盐的通性),还能运用知识鉴别一些常见的酸碱盐;并且能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酸碱盐的复习,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酸、碱、盐的'知识体系。
一节课上下来,有些地方自己比较满意,也有不少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第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制定的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自己比较认真地准备了化学实验,课堂上学生能较好地利用化学药品和仪器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第三,设计的二个鉴别题的层次比较合理,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较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当然自己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对学生回答的一些内容预设还不够,一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时间上有些急促使得一些原定由学生来完成的内容临时改为由我来书写和进行实验。结合自己较好的和不足之处,自己分析了原因:
1、虽然不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但是下面坐着同行和一些前辈,心里不免有些紧张,生怕说错了什么。今后在组内应该多上研讨课,多锻炼。
2、在内容过渡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感觉过渡不是很自然。应该要多听听老教师的课,多学习,在平时上课时也是多注意,多练习。
3、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平时要多加学习,多积累,要向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靠拢。
4、备课不深入,对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了解,在提问时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可能一个较难的问题提给了一个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就会引起冷场,因此在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尤其重要。
5、时间上有些急促,特别是第二个鉴别。第二个鉴别过程中,本来计划让学生小组合作来鉴别盐的;但因为时间关系只好让学生说,我来演示实验了,感觉比较不满意。
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还是需要多动脑子。教学设计哪怕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变化,可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情景或趣味小实验等能重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片段,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温故而知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一节课上下来,有些地方自己比较满意,也有不少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第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制定的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整个学案通过一条主线“园区十中实验室开放日”将所要复习的知识窜起来,而不是将要复习的知识点零散的呈现。课堂上学生能较好地利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会学习有一定帮助。
化学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实施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介绍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6-14
化学《钠》说课稿12-07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11-22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3-14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3-13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6
化学元素说课稿03-08
《化学键》说课稿12-05
化学键说课稿12-07
化学《水组成》说课稿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