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关系,爱护环境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
4、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5、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每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与健康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总结,评价。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2、请你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
3、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补充得出结论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资料。能不能检测一下我们班级的空气质量呢?布置作业:探究实验。每个小组派个代表交流收集的材料。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检测班级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是否相同。
学生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认真收集资料,了解当望你们能成为环保的好卫士。地的空气质量,以及污染情况。
课堂练习:
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的是()
A感冒B哮喘C肝炎D沙眼
2.由于森林减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现在全球环境出现了()
A赤潮B沙尘暴C温室效应D酸雨
3.小倩的爸爸吸烟,小倩和妈妈虽然不吸烟,却是_______吸烟者,所以小倩经常咳嗽、患气管炎等疾病。这是因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内表面_______的摆动,使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袭的缘故。
4.某空气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8,表明该城市的空气质量为()
A优B良C轻度污染D重度污染
5.冬天上课教室门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
A打“呵欠”会传染B同学们想睡觉C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
6.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还有较多的笨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根本方法是()
A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B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C喷空气清新剂D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作业:书57页练习题1、2、3.
生物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教材特点: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2、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物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 1
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 2
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对生物的起源和进化这章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以及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材把本章节的内容安排在生物的多样性之后,在生物分类学知识的基础上,本章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阐述生物进化的理论和证据,解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第一节主要介绍生命的起源,为生物的进化铺垫背景知识。第二节则提出生物进化的证据、进化的历程和进化的原因。
具体到本节课则要着重介绍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化石。所以首先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在清楚了化石与地质年代的关系的基础之上,再展开如何利用化石揭晓生物进化的秘密的学习和讨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有力证据,并初步学会研究化石从而推测生物的进化历程,进而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
对于化石学生并不陌生,但大部分学生仅知道化石的存在,而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它的重要作用知之甚少。同时,学生在上一章对生物分类的学习过程中,对生物的进化有了初步的概念,但对生物为什么会进化,生物是怎样进化等问题都还很模糊。所以,首先要给学生建立起化石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让学生确信要想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依据化石。
由于化石本身的知识并不难,在教材中只有简单的图片和文字的举例,学生往往体会不到化石的使用方法,甚至会忽略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作用。故本节课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动手观察一种生物的化石图片,尝试制作出该生物的进化树,这不仅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更有效的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的进化规律。
根据上述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而能够通过制作生物进化树,初步归纳生物的进化规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为在努力达到此知识目标的过程中,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分工并合作等能力。
教学流程分为六个环节,下面我分别对六个环节进行说明。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科学家发现了三十多亿年前的细胞化石,所以推测出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四十亿年前,进一步向学生抛出问题“是谁为我们揭开了几十亿年前的事实真相呢?”设疑引起兴趣,进而马上为学生播放视频《化石吟》,引起兴趣,引入新课。
这样一来使学生对化石有一个初步了解,二来明确了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从而明确本课的课题。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二:化石的形成
在看过视频中的多种化石后,向学生提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再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此时再向学生提问“化石与地质年代的关系是什么?”,逻辑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可以回答出“化石所在地层越深,年代越久远。”这个结论。
这个环节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带领学生回到远古时代,感受上亿年的地层变迁,从而让学生体会化石资源的珍贵,且了解化石与地质年代的关系。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三:化石的作用
在了解了化石的形成过程后,学生会对课题产生疑问“为什么说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化石”,这也正是研究化石的原因。此时给学生播放视频《生物的进化趋势》,明确出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为进一步明确化石的作用,展示始祖鸟和孔子鸟的图片,指出它们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从而证明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即说明通过研究化石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历程。
让学生明确研究化石可以推断出生物的进化历程,从而激发起研究化石的热情。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四:一种假想动物进化树的制作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主要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化石制作进化树的实验中来。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让学生当一次科学家,给一些动物通过化石寻找亲缘关系及进化历程。明确任务后则展示这些假想动物的化石图片,包括现存假想动物的图片和假想动物的化石图片,讲解清楚化石图片右下角的括号数字为距今n百万年的含义,例如73号化石距今20xx万年。此时可以向学生寻求方法,于是提问“我们有了这些动物化石标本,并且知道了它们出现的时间段,怎么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完成家族谱系图呢?”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可先展示范例进化树的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制作进化树。看过范例后,学生应该可以说出:要把同一年代的化石放在一层,并且根据分类学知识,要把结构特征相似的化石放在一起。当学生把大致思路讲明后,再并告之制作进化树的具体步骤。之后便是分配各小组的任务,并巡视指导小组实验。学生是八人一大组,每四人一小组,承担一半进化树的制作,小组内两人按年代排序,两人对比分类并黏贴,最后两小组将进化树合并完成一棵完整进化树,即从两千万年前到现在,这种假想动物的进化发育图谱。
让学生亲自体验通过研究化石从而推测生物进化历程的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讨论、分析、推理、分工并合作的能力。同时体会科学工作者的乐趣与艰辛,认识动物的进化是不平坦的。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五:展示进化树
首先展示学生的进化树作品,并与科学人员制作的参考进化树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问题,反思在制作过程中的问题。之后则让学生对进化树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在此进化树中的什么证据可表明进化是相对缓慢的?又有什么证据可表明进化是相对迅速的?”在学生通过观察进化树的特征后,可查找到相应证据。然后再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有的进化速度快有的慢呢?为什么现存动物有的复杂,有的则相对简单?”组织小组讨论后,举例解释环境对生物进化受环境的影响。
这样做,一方面,对比学生的制作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另一方面,考察学生对进化速度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的能力,同时继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并且为后面讲解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做好铺垫,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环境给生物进化带来的影响。
最后师生共同进入环节六:本课小结
由教师结合板书回顾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并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次。而最后的设问“究竟环境是怎样影响生物的进化的?”引出了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进一步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
在本节课最后,再次肯定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并强调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为下面介绍进化理论做好铺垫。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得以实现。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请多指教!
生物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生物生物上册第二章的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部分内容较为重要,学生很难理解,同时也是高中生物的重要部分,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 能概述生物种类、基因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学习,初步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学习我国的珍稀的植物资源,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加强学生的写作和交流。
重难点
重点: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1.基因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让学生进入情境(约 3-5 分钟)。
方法:课件展示: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成片的森林
2.新课讲授 25 分钟: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生物的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哪些?
(2)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并进行讨论。
(3)组织学生学习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与学生一起讨论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学生训练与讨论 10 分钟
4.课堂小结 3-5 分钟
六、说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教材特点:
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
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2、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高二级新开课程,依据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生物学科的探索性、实验性的特点,使研究性学习课题渗透于课堂教学,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调整,第一课时学习酶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学会控制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第二课时学习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通过实验总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处理相关习题;第三课时进行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本课时要按新课程标准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对此学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师在处理这块知识时也感到困难,好在教材中有思路提示,这样就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也给了教师根据学生和本地实际选择和创造的空间,便于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尝试探究温度与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和重复实验;
(2)在探究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通过探究,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观察、分析、判断、汇总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的能力。
(4)在探究基础上,绘制实验图像,从中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图像定性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中前进的;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端正科学探究不仅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3)加深对合作学习的体会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理解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增强STS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性实验进行的一般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四、教学策略:
1、引课时直接进入探究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2、展示背景资料,确定探究主题
探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提出,我出示加酶洗衣粉洗衣小窍门,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温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立即把学生引入情景了,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考查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激励学生树立从生活中收集知识信息的学习素养。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情境二给出的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有注解,学生通过观察后,根据前二节所学理论知识回答问题“唾液淀粉酶与食物入胃后,是否还有活性?”学生回答后,确定探究问题“酸碱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通过学生对示意图解的观察、分析和倾听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的学习激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分析实验材料,确立实验意图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试剂与器具,与学生一起分析材料、试剂和器具在本实验中分别是做什么的,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然后把材料、试剂和器具依据实验要求进行分类,哪些是用于探究T的,哪些是探究PH值的。为了使设计实验和做实验更有针对性,我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做了限定,每个探究主题准备了三组实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淀粉酶,调解变量每组准备了五个贴了不同温度标签的烧杯,试管给了11个,也分别用标签贴了A1A2B1B2C1C2D1D2E1E2,有一个试管没有编号有两个作用,一是加淀粉和碘液与其它实验组进行颜色对比,另一个作用是个备用试管,为了使实验科学准确,每组还准备了二个贴了标签的量筒。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肝脏研磨液和过氧化氢,给了蒸馏水,10%的盐酸,1%的盐酸,1%的氢氧化钠,10%的氢氧化钠,五个贴了标签的试管,七个贴了标签的量筒,通过学生观察这些材料和用具,教师再提出为什么准备这么多试管和量筒?为什么要贴号?学生思考后,心中就会对实验设计有了大致的框架。这样就使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得到突破。
4、设计实验
不同小组学生选择材料不同,设计实验也不同,教师在提示清楚相关问题时,不能干涉太多,这一环节很费时间,我根据学生可能选择的探究问题,给了三个提示性问题(①、你将怎样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②、你将设定哪几个温度或PH值?怎样控制?怎样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③、根据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单因子变量、可行性原则,完成实验设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合理设计。在实践中我认为应组织好学生讨论,让形成小组的实验方案,教师不能给出现成的实验方案,如果给一个现成的实验方案,那将改变本节课的性质,不是探究实验,而是成了验证性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11-14
生物特征说课稿02-15
生物细胞说课稿02-15
生物的分类说课稿07-10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7-02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1-05
生物鸟说课稿11-09
生物说课稿-《生物圈中人》07-12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07-07
生物说课稿14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