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25 00:54: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材

  本节课是化学高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

  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情

  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和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一些金属制品,因此,学生对金属、金属材料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此前,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一些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最佳兴奋的状态。

  六、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法

  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形成技能,培养合作意识,使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教师讲授前面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请同学们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请同学们讲出,还有哪些领域用到了金属制品,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新课讲授: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 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

  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并在多媒体上放映。)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

  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

  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

  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

  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

  ⑥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

  教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最好,密度最大,熔点最高,熔点最低,硬度最大金属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质。

化学说课稿 篇2

1.教学内容:

  学第一册(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化学说课稿:

  学院:理学院

  院系:化学系

  班级:08级2班学号:08052232 姓名:王昆

  《化学键》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篇3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氯气,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氯气的整节课的一些想法: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

  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可以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最好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第三部分: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不易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强化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处理:

  1.本章应预见学生判断溶液颜色有困难:可以准备几瓶Cl2、Br2、I2的水溶液、酒精溶液、四氯化碳溶液,贴上标签、注明颜色让学生观察。

  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卤素包括F、Cl、Br、I、At五种元素。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展示:氯气、空气、氯水、水四瓶溶液,让学生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氯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物氯气归纳出氯气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氯气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氯气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小结:氯气的毒性与氯气活泼的化学性质有关。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能溶2体积氯气),易液化。

  强调:氯气是有毒的。闻氯气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引入:新闻材料,配置多媒体讲述:伊普雷战役

  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

  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防毒面具为啥像“猪嘴”?

  多媒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弹(180吨液态氯气)。一阵黄绿色的云雾飘过后,英法联军人人感到胸闷气短,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防毒工具,在这场化学战中幸免于难。于是,科学家们不久后就仿照猪嘴的外形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过渡:氯气是有毒的,那么毒性机理是什么呢?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与途径,化害为利,造福人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氯气的毒性机理。

  引言:按照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氯气的毒性一定与它的结构有关,我们首先考察氯原子的结构

  【演示实验】氯气的漂白性

  【复习提问】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Cl2水中的HCIO是强氧化性的弱酸。

  小结:板书:氯气的化学性质:Cl2 +Cu—— Cl2 +H2 —— Cl2水——Cl2 与碱的反应。

  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

  实验室中制取氯气应加强基本操作的训练,要求要严要细,安排学生组装实验室中氯气装置(无药品),严到又快又整洁,细到先拿什么后拿什么,先拧什么螺丝钉后拧什么螺丝钉都清楚。结合实验室制取氯气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引导学生提问,问为什么?如为什么收集氢气可用排空气法和排水取气法?为什么制取氢气不需尾气处理?为什么制取氢气需加少许硫酸铜最后所得溶液为黑色?完成实验室制取氯气后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问题:实验室制飘白色的粉温度稍高有副反应发生,甲、乙、丙三人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1)请指出三个装置的各自的缺点或错误(如没有可不填)甲————————乙——————————丙————————————.

  (2)下图中甲由A、B两部分组成,乙由C、D、E三部分组成,丙由F、G组成,从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中选出合理的部分(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组装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填所选部分的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若用12mol L-1的浓盐酸10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最终生成Ca(ClO)2的物质的量总是小于0.15mol,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定各步反应无反应物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

  多媒体回答:(1)甲:①发生装置错误,②U型管右端没有接尾气处理装置。乙:①没有降温装置,②D应换成U型管,改装消石灰。丙:①没有降温装置,②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2)C(F)、B、E (3)MnO2只能氧化浓HCl,随着反应的进行,[Cl-]减小,还原性减弱,反应不能继续进行.

  结合氯离子的检验的教学,区别检验与鉴别的概念,比较氯气、氯离子、新氯水、久置氯水主要含有水分子、氢离子、氯离子等概念,用实验室中制取CO2 、H2复习离子方程等概念。

  第五部分:信息返馈:

  与学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返馈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制造师生间的民主氛围,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考试既能掌握学习状况。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研究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课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学好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属于c级要求。由于其内容多、涉及面广,思维抽象,它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与氧化还原反应打交道。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巩固初中化学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学会根据化合价变化分析、判断、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2、能力方法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为能够辨证、全面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会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

  学生在一年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从知识储备上来讲,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化学相对简单,高一一上来的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由浅入深的教学。因此我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复习引导式、问题讨论式

  五、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教材分析及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教材主要讨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两部分内容。分三课时学习:

  课时1:化学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2:氧化剂和还原剂,“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3:课堂小结、训练及作业评析。

  教材首先复习初中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得氧、失氧)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让学生自己举例复习,用时约5分钟。通过对两个反应(H2+cuo==cu+H2o,fe2o3+3co==2fe+3co2)的讨论,说明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不够全面,也不完善,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角度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首先以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例,从得失氧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之间的关系,并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进而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有化合价升降的范围。教材在复习初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讨论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了一个更为本质的定义。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打算引导学生从钠和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分析电子得失,从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分析电子对偏移的情况,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同时利用穿插多媒体演示并抓住课本中的漫画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扮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如慷慨解囊、互不相让来形容电子得失和电子偏移),从而更好的突破难点。从第一部分的最后,还通过讨论,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材只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下定义,并简单介绍了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这里,我将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记忆口诀:“失高氧得低还”。引导学生讨论已学过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加以补充。并补充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内容。

  再花相当的时间进行“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如箭头的表示,得失电子的数目等)。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本节最后简介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也辩证的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等。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复习]:从复习初中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入手,进入新课。

  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H2+cuo=cu+H2o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

  [讨论]:完成课本讨论(投影片打出)

  [产生疑问]:从讨论结果中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究竟属于那种类型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到底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引出课题

  ]:今天的主要任务: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仍从反应H2+cuo=cu+H2o中化合价升降分析(前后四人一组,分析讨论,由同学展示讨论结果)。

  [追问]:若没有氧的得失呢?

  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提问]: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讨论、回答)

  [分析]: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讨论]: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第二课时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并举例说明。

  [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方面的体现,并得出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

  [讨论并小结]:记忆口诀

  [举例]:初中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补充]: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阅读]:课本最后两节内容,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危害。

  八、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H2+cuo==cu+H2o

  得氧:H2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失电子

  失氧:cuo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得电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化学说课稿 篇5

  尊重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来自于泉巨永初中,我说课的标题是九年化学人教版第三单位《水的净化》,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要领、说学法引导、说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计划理念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计划。

  一、说教材

  《水的净化》是9年级化学第三单位课题3的内容,这个课题在曩昔的老教材中是没有分外涉及的,云云摆设也是为了切合新课程与门生生活贴近,强调可连续生长的目的。此中强调了一个初中的根本实行操纵——过滤,也提及了蒸馏装置的组装与实行。

  课文分三部门:

  第一部门:解说天然界水的漫衍以及自来水厂净水历程;

  第二部门:通过实行探究教学过滤的操纵步调与细致事变

  第三部分: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及如何将硬水变软的方法(蒸馏)。

  鉴于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认识吸附,沉淀,过滤与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过滤的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目标重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与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目标难点:吸附和过滤等的操作技巧。

  有了教学目标作纲领,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于是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讨论总结,结合实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实践。

  四、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引入

  1、从生活情景入手

  2、污水、纯净水、湖水、自来水的区别

  3、讲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二)净水的方法

  1,除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1)、静置沉淀

  2)、吸附沉淀

  3)、过滤

  实验探究:

  1)除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2)如何区别硬水与软水

  3)演示实验---蒸馏

  (三)练习巩固

  想一想:有一种含有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钠(可溶),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此处为了便于讨论,已将其成分作了“简化”),将其经去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

  (l)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污水的臭味?

  说一说:某山区在梅雨季节会出现山洪暴发,给山区人民的生活用水带来困难,请你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必备的化学药品,帮助山区人民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以获得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四)课后作业

  独立完成本课后习题

  (五)课后动手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由于实行探究的内容较多、讨论整理的关键偏多,以是课堂节拍的调控必要深入思索,必要老师在课堂上机动地处置处罚和掌握,以便顺遂完成教学使命。

  六、教学理念:

  本节课为门生落实了技能目的,强化了历程与方法,点拨了情绪态度与代价观,以是本节课表现了如许几个教学理念:

  ⑴本节课内容比例多,化繁为简,创建了新的教学体系。

  ⑵新课标的三维目的只有先辈的教学理念才气支持,本节课便是对这种理念的不停探索。

  (3)强调科学探究的科学性,体验探究的快乐、提倡门生自主互助的学习方法。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列位向导老师赐与品评指正,谢谢。

化学说课稿 篇6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叫程志平,来自浙江省台州中学,我说课的主题是《酚的性质和应用》,选自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我将从思考、实践、反思三方面完成说课。

  一、我的思考

  环绕着本课题,我从以下5个方面作了分析与思考

  1.教学价值

  ①学科知识的建构价值

  《有机化学基础》介绍了常见几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酚》作为重要的一类有机物,它的出现可以完善有机物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对有机物的认识。

  ②学科方法的发展价值

  酚继醇之后出现,同官能团性质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有机物性质不仅取决于孤立基团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影响,丰富发展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为以后复杂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指导,这是酚教学的最大价值。

  ③学科认知的情感价值

  酚可以造福人类,酚的不当使用也会污染环境,如何解决?关键还是靠化学本身,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酚》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生长出的新的知识。

  2.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学芳香烃和醇,掌握了苯环和羟基的性质。

  能力基础:学生已了解有机物学习的重要思想,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潜在困难: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比较片面,大部分同学对于基团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不清楚;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比较薄弱。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了解酚的结构特点;掌握苯酚的性质,并能准确书写相应方程式;了解苯酚的常见用途;知道酚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事实。

  ②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结构预测性质,用实验探究性质的过程,认识苯酚的性质;通过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了解苯酚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应用对比分析、类比迁移、归纳总结等方法,形成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化学学习兴趣;通过基团相互影响的学习,树立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物质世界普遍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这里重点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过程和方法中才能落实知识、锻炼技能、提升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我将在实践环节渗透介绍。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苯酚化学性质的学习

  教学难点:分子内基团间相互影响观念的形成

  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要选择一定的教法学法作为支撑。

  5.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自主形成概念,构建知识,发展观念。

  这是我选择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帮助者、促进者角色。

  以上是我的5点思考,接下去我重点介绍我的教学实践。

  二、我的实践

  本课教学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引出概念

  创设情境1,什么叫醇?唤醒原有的认知经验,醇含有羟基官能团。创设情境2,也含有羟基,为何叫酚?引发认知冲突,必然促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酚含有羟基和苯环,且要直接相连,从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完成概念的顺应。

  发现了酚的本质特征后,学生自然能写出最简单的酚——苯酚的结构简式。苯酚是酚的代表物质,它有何性质?本课进行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结构分析——预测性质

  用结构指导性质的学习是有机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师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哪些物质含有苯环?学生想到了和,哪些物质含有羟基?学生想到了CH3CH2OH、H2O。进而提出一个驱动性的任务:根据苯酚的结构,分组讨论,写出你认为苯酚具有的所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说明理由。通过同伴互助,缩小认知差异;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创新灵感;通过展示交流,暴露认知困难。

  学生认为苯酚应该易溶于有机溶剂,而在水中溶解度意见出现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含有羟基,所以易溶,有些基于原有经验,含有苯环一般难溶,也有些同学认为两者都有影响,可能微溶。这是物理性质上的认知困难。

  对于化学性质,学生则写出了许多方程式:

  显然,学生将苯酚中的羟基同化为醇中羟基,将苯酚中的苯环,同化为苯,苯酚的性质是苯和醇性质的加和。对于这些反应是否全部都能发生以及有无其它反应学生不确定,这是化学性质上的认知困难。如何解决?实验就是一把最好的钥匙,本课推进到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归纳性质

  环绕着苯酚溶解性的分歧,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由于之前猜想的分歧,所以学生是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的,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苯酚易溶于有机溶剂,而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规律,同时基于好奇心和本能,学生会主动看,会闻,也发现了其它的物理性质。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也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

  性质反映结构,如何理解苯酚水溶性与结构的关系?通过反思策略,学生感悟到苯酚的水溶性不是由羟基和苯环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初步建立基团影响的观念。

  化学性质我不急于实验探究,而是设置如下三个疑问:

  ①苯酚中羟基的性质与醇的性质完全相同吗?

  ②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完全相同吗?

  ③苯酚的性质有无不同于苯和醇的特殊性质?

  这三个问题正是学生的认知困惑,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再提供实验支持,学生则通过观察宏观的实验现象,分析微观的反应本质,并尝试用化学符号——反应方程表示,经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从而归纳出苯酚的.化学性质。这与学生原有认知又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为何同为羟基,苯酚有酸性而乙醇没有?性质反映结构,对比醇、苯酚结构,感悟到是苯环对羟基造成了影响。为何同为苯环,苯酚更易发生取代反应?对比苯酚与苯的结构,感悟到羟基对苯环也造成了影响,从而得出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性认识。而显色反应是醇和苯均不具有的性质,对比结构可知,只有同时含有苯环和羟基,且直接相连才具有这样的特殊性质,其它酚也应该有,用于检验酚的存在,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通过一个反思性的问题:如何认识苯酚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不能孤立的理解苯环和羟基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反思中完成观念和方法的顺应。

  化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和创造物质,造福人类,这是化学学科的价值所在,本课推进到第四环节。

  第四环节:拓展应用——体验价值

  酚用途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造福人类;苯酚甘油说明书的阅读与分析,旨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问题,同时也巩固加深了对苯酚性质的理解。

  化学的发展同样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我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方法,创设“新安江苯酚污染事件”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意识到酚的不当处置也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但此时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处理这一危机,抓住学生这种强烈的心理动机,我提出了如下5个问题:

  1.交警皮肤灼伤如何处理?

  2.岸上泄漏苯酚如何处理?

  3.泄漏点附近水域苯酚浓度较高,如何回收?

  4.下游低浓度含酚废水可能如何处理?

  5.教会普通市民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检验家里的自来水是否遭到苯酚污染。

  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知识落实情况的反馈过程,而问题解决的结果也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污染问题是可防可治的,而解决的主要方法还是靠发展化学,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

  课堂教学已经结束,但是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

  我布置课后作业1:实际工业上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还有哪些?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环境治理的问题,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

  作业2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即从典型代表物的性质迁移到一类物质性质的能力,也为下节课继续学习酚的性质提供铺垫。

  三、我的反思

  当完成本课教学后,我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最有意义?宋心琦教授认为,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本课教学中,如何学习苯酚的性质?结构预测,实验探究是两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如何正确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基团性质,因为不同基团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完善的结构观。

  如何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化学的发展是两条腿走路,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这是事物的两面性,化学发展的目标是努力减少并消除污染,发展绿色化学,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当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的化学观念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认识后,原来有机物是用这样的结构观去认识的,用这样的实验观去探究的,用这样的价值观去对待的,学生也就具备了较高的学科素养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寻的目标吗?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6-14

化学《钠》说课稿12-07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11-22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3-14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3-13

化学式说课稿07-06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6

化学元素说课稿03-08

化学键说课稿12-07

《化学键》说课稿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