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25 14:26: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命题的概念,能把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题的概念,若p则q形式的命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后续学习充要条件的基础,这一章我们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去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他将成为反证法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证能力打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五)教学难点:

  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师生多向合作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

  (2)练习巩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由特殊到一般的划归方法: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探索、分析、发现、归纳、概括

  (2)练习巩固法

  四、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0

  (2)如果a,b是任意两个正实数,那么a+b≥2(ab)1/2;

  (3)如果实数a满足a2=9,则a=3;

  (4)中学生目前的学业负担过重;

  (5)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2)为真,(3)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总是可以确定真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题)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假命题)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不是)

  (4)若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假命题)

  (5)x>15.(不是)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练习

  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4)求证∏是无理数

  (5)若X是实数,则X2+4X+5≥0

  4.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则q”的形式.在数学中,这种形式的命题是常见的.

  “若p,则q”也可写成“如果p,那么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1)条件p:整数a能被2整除,结论q:整数a是偶数;

  (2)条件p:四边形是菱形,结论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题表面上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可以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例如: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例3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解:(1)若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它是假命题。

  (2)若一个数是负数,则这个数的立方是负数。它是真命题。

  (3)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它是真命题。

  5.练习:P4:1.2.3

  6.课堂小结

  (1)、命题的概念

  (2)、能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7.思考题

  一,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二,四种命题中任意两个命题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它们的真假性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8.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在第三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第三册学习的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根据所给出的路线图让学生说出经过的路线和方向;能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通过讨论得出认识简单路线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学好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出的路线图让学生说出经过的路线和方向;

  教学难点:

  能准确地说出所经过的路线和站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借助计算机进行教学,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通过讨论、分析,小组交流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我首先进行课前提问,让学生说出八个方向板分别是什么,然后创设了“说八个方向板、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来一边说八个方向板一边做动作,这样的导入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和年龄特点,使他们能快速的进入到新知来,同时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创设“星期六淘气和笑笑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小朋友们,上个星期六淘气和笑笑去动物园游玩了,你们想知道去动物园的路线吗?从而引出课题:《认识路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通过出示“星期六淘气和笑笑去动物园游玩”的路线图,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小组讨论,要求

  (1)根据座标“北”认真看清路线图的出发点和到达的站点;

  (2)在小组内说一说,从广场到动物园的路线和所经过的站点名称;

  (3)再说说返回的路线和站点。讨论后进行各小组汇报,然后完成“试一试”的填空题:从广场出发向 行驶 站到电影院,再向 行驶 站到商场,再向 行驶 站到少年宫,在向 行驶 站到动物园。在完成这个填空题时要提醒学生看清楚出发点和到达的`站点,再看看中间经过了几个站点。最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醒说说返回的路线。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和老师的启发得出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在提示中得到帮助,从而学习了新知。

  2、拓展延伸,巩固新知。让学生根据路线图说一说,解决与方向路线相关的生活常识,让学到的知识真正学有所用。如:

  (1)淘气从商场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

  (2)笑笑坐了3站在少年宫下车,她可能是从哪站上车的?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通过这样的说一说,使学生对认识方向与路线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解决与方向路线相关的问题,使知识生活化。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1、创设淘气上学和放学回家路线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淘气家到学校所经过的路线吗?出示淘气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线图,根据以下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1)淘气从家出发向 走 米到打谷场,再向 走 米到小树林,再向 走 米到小商店,最后向 走 米到学校。

  (2)淘气放学回家的路线又是怎么走的?讨论后进行小组汇报,在全班达到共识。学生在新课的学习和这个练习的类型是一样的,所以应该不会出现错误的现象。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充分的理解。

  2、创设老师“五一”放假到中心公园游玩的情境:小朋友们,“五一”放假时老师和家人到中心公园玩得可高兴了,你们想知道中心公园有哪些景点吗?好,就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吧。接着出示中心公园游玩图,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个别学生回答:

  (1)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气象站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2)居民区的居民怎样走可以到达山洞?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可能不是很难,回答的正确率应该比较高,第二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怎样找出最简单路线的方法。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和根据路线图选择最简单的路线。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收获,同时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和我们平时生活的联系。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吃西瓜》系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节的内容。之前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学生在小熊吃西瓜的情境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自主探索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自主品悟出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践探究,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等于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分数演示及学生操练图片、彩笔等。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其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直观图形操练,自主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 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取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开放式探究模式的教法,

  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评论的学法,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来。

  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再现,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为孩子送上熊妈妈分西瓜的故事。 大熊和小熊是一对好兄弟,它俩既活泼可爱、又乖巧懂事,经常帮妈妈做事情。今天!两个好孩子又在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不一会儿就累的满头大汗。熊妈妈说:好孩子,歇会吧,妈妈给你们切西瓜解解渴。好呀!好呀! 熊妈妈把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8块,兄弟俩高兴地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妈妈问:你们都吃了多少块呢?小熊说:我吃了两块。大熊说:我吃了3块。 入情入境之后,我顺势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孩子们聚焦熊宝宝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的共同话题,自然会成为分数初步认识旧知的一个有效回顾,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导他们自己提出相关数学问题,依据所提问题,直接切入本课教学内容。

  (二)多元探究,自学新知

  《新课标》中一再强调:数学课堂之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体验定能事半功倍培养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的综合素养。以此为依据,我设计了多元方式方法来攻克此课重难点教学。

  1、 师生共研,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运算 针对同学们热议的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得数,再尝试列出算式。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2/8+3/8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人手一份的学具圆形卡片通过拼一拼、涂一涂、想一想、说一说的学习方法,探索出2/8+3/8的计算方法。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给学生自由探究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发表不同意见,进而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法运算的理解。 在此之后,我又安排了一个动手操作活动。即: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学具卡片设计两道同分母分数加法试题交流并汇报。 通过这项活动,师生相互讨论并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然后教师随机出示几道同分母分数加法算式由学生口答计算过程和结果。

  2、 同伴互助,自学同分母分数减法运算 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将放手给学生动脑思考。与同桌交流用什么方法算,怎样算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这时,引导学生回到情境中。小熊说:咱们别在吃了,得给妈妈留几块,瞧,多懂事的孩子呀!那么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妈妈呢?而还剩下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算式1-5/8,怎样把其中的1变成可以与5/8相减的分数?只要突破了这个化未知为已知的关键,问题就能引刃而解。学生汇报后,老师利用圆形图片演示帮助理解,最后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以上两个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体验学习活动中来,通过探索、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把学生导入下一环节。

  (三) 强化训练,巩固新知

  情境教学贯彻始终,同学们,现在该是你们一展身手的时候了,下面的闯关训练赢了的同学,熊妈妈说也要奖给你一块大西瓜。 此刻,我出示精心设计的大容量即时训练题,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讨论研究,巩固对新知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1、试一试,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看懂线段图,使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口算。

  本题是学生已经领悟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初步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后进行的练习。

  3、创设吃蛋糕的应用题,在联系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角色体验、升华情感 竞技比赛之后,我拿出熊宝宝的头饰,让学生角色感知说说自己的收获。孩子们有的会把学到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一一向大家道来,也有的肯定会谈及应该向熊宝宝学习多帮父母分担家务之类话题。教师不忘德育渗透,再此号召同学们一定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双眼,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积极用于生活之中。更应该向熊宝宝学习,经常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任务外延、实践拓展

  因为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我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深入复习本单元知识,在切身感知、集体交流生活中常用相关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一份我眼中的分数数学学习小报,并在适当时间进行展评。开放的实践性作业必将引起学生们强烈的喜好欲,也必将引领孩子们走入更广阔的数学学习天地之中,数学综合素养也得到有效提升。

  五、板书设计

  吃 西 瓜 3/8+2/8= (3+2)/8=5/8 3/8-2/8=(3-2)/8=1/8 1-5/8=8/8-5/8=(8-5)/8=3/8 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抽象分数概念,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三年级这个学段只是对分数进行初步的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以上的基本理念及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表象,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能够借助具体的实例说一说分数的含义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三张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彩笔、一根50厘米长的绳子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为学生制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目标: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3、会读写几分之一。

  4、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 部分。

  在学生读完这些学习目标之后,帮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围绕这四个目标进行学习。

  二、教法学法:

  1、教的方法: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的作用,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感性认识。

  2、学的方法: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新的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生通过折一折、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等手段及媒体辅助,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达到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材中呈现的是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但我觉得这个情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所以,教学一开始,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春天到了,亮亮和聪聪要去春游,妈妈给他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接着我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两瓶饮料,提问学生把4个苹果和两瓶饮料分别平均分给他们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让学生回忆平均分的含义,明确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接着课件出示一张披萨,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学生会说一半,我接着追问:一半可以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整数表示吗?这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讨论。一半该怎样表示呢?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自然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字王国的一位新朋友,请它来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发现新知作铺垫,同时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注意到以情激趣,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

  第二个环节:"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 运用电脑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我们可以把一张披萨看成一个圆形, 电脑演示平均分一个圆形的过程。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明确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形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学生很快明白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比如半个苹果,半块月饼等等,加深对二分之一这个分数的理解,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在这里我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把手中的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学生汇报不同的折法之后,教学二分之一的读法和写法,并且告诉学生像1/2这样的数就叫分数,揭示分数的概念,了解在1/2这个分数中2和1以及整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1/2的意义,突破重难点。最后教师小结,看来我们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

  (设计意图: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落实了新理念。)

  活动二:在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之后, 问问学生你能不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呢?要求明确后,学生动手操作,任选一个分数折一折,涂一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可能在折三分之一时不够准确,这时我会提醒学生借助手中的直尺通过测量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折好后与同桌交流,交流的目的在于互相认识不同的分数,以及相同分数的不同折法。汇报展示时,要让学生说清自己是怎么折的,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教师重点教学每个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部分活动先确定操作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

  活动三、教学了1/2 1/3 1/4的意义和读写法之后,我问学生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学生会说出很多分数,然后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纸任意折出一个几分之一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我鼓励学生做出更多的分法,并读写出相应的分数。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含义,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我课件出示1/2 1/3 1/4的折法追问学生 ,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涂色部分都分别能用1/2 1/3 1/4来表示呢 ,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

  活动四:折绳比赛。

  我让学生用准备好的绳子分别折出1/2 1/3 1/4,让学生说出这几个分数中的2、3、4各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平均分的份数与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刚才已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然后我让学生把这条绳子反复对折得到不同的分数,总结得出结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为以后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本节课我设计了几个变式练习,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说一说,既有基础练习,又有变式练习,手、脑、口结合。既保证了全体的达标,又促进了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回顾学习目标,衡量自己是否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对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评价

  评价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过程的考查,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数学学习评价,恰当地运用评价的内容和结果,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取学生动手操作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过程中,我尽可能地以小组为评价对象,一方面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一方面促进小组间的竞争,尤其对于能够准确规范操作,语言表达流畅,并得出相关结论的同学给予高度赞扬,同时对于学困生,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给他自信,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有许多课堂生成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中及时调整预案,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1、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独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小结:老师也认为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

  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

  第二,信函质量。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1.2×3=3.6元。

数学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

  《集合》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集合与函数的内容历来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传统内容,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集合论,它是一个具有独特地位的数学分支。高中数学课程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它是刻画函数概念的基础知识和必备工具。

  二、教学目标(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本节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目标

  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索出结论,并能有

  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重点 :(本节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

  难点 :(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能遇到的难点是)

  (1)(要)区别较多的新概念及相应的新符号;

  (2)(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准确表示具体的集合;

  四.教法分析

  1、以学生为中心,重点采用了问题探究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从实例、到类比、到推广的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

  习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增大信息量,增强直观形象性.

  五.说教学过程(下面我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 (那么整个教学流程分这么几块)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教学流程:

  1问题引入

  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喊:高一**班同学集合!听到口令,咱班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体育老师身边,而那些不是咱班的学生便会自动走开。这样一来,体育来说的一声“集合”就把“某些特指的对象集在一起”了。

  数学中的“集合”和体育老师的“集合”是一个概念吗?

  2构建新知(那么构建新知的时候,主要围绕着以下几点展开)

  (1) 集合的含义

  数学中的“集合”和体育老师的集合并不是同一概念。体育老师所说的“集合”是动词,而数学中的集合是名词。同学们在体育老师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就是数学中集合的涵义。

  师:一般的,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集合,也简称集,例如”我校篮球队的队员“图书馆里所有的书”。同学们能不能再接着举出些集合的'例子呢? (自由发言,教师复述其中正确的举例并板书出来)

  (1)我们班所有女生

  (2)所有偶数

  (3)四大洋

  ······

  (2)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如A={2,4,8,16},则4∈A,8∈A,32( )A.(请学生填充)。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3) 集合的表示法

  常用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

  描述法是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N: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Q:有理数集

  R:全体实数的集合

  ``````

  3典例精析

  例1, 判断下列对象是否能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身材高大的人

  2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3所有的数学难题

  4满足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

  (在这里我要重点讲的是第四个问题,有的同学会认为x^2<0的实数解不存在,所以这样的集合没有。事实上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因为不存在元素的集合应该叫做空集。

  例2(对于例题2也同学们容易错的题,这里主要是围绕集合中的元素应该具有互异性展开,因为它具有互译性,所以这个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集合{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边长,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例3 课本P3例1 例4 课本P4例2

  例2, 例4主要是围绕着集合的描述方法展开。对于这四道题的设计,我们主要

  是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展开。通过对于例题的解析,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归纳小结: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应理解为: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之后,能养成做总结的习惯,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 布置作业:

  一、课本P7,习题1.1 1

  二、1、预习内容,课本P5—P6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说课稿03-2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