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说课稿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三年制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水的三态变化》。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其中重点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努力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直观生活情境中。
三、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四、说教学过程
综观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性质。
(四)实验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五)我思我获。
(六)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未知来源于已知。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直观贴切,新奇适当的问题情境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维起点的定位。为此我设计2个情境:1、在讲台上喷洒优质香水,由前向后瞬间教室内弥漫着香水芬芳。2、播放一段视频,冰棱、水滴、雨雪、河流、湖泊、白云等美丽变换的自然景象。闻过、看过之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师生共同提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信息。最终归结为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提出了问题,思维有了起点和依据,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出示本节课题。学习内容自然呈现,顺乎学生学习规律,强烈动机下的探究过程由此展开。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吗?”
我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了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提出问题:如果将两者混合体积是多少?学生猜想,之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进行表达交流。经验和实验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在生活经验上看来二者混合后体积应变为100毫升,而事实是小于100毫升,矛盾激发了疑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达成共识。
探究二:“水分子的间隔能变化吗?”
我采用这样一套装置为学生演示,点燃酒精灯后缓慢交替推动活塞,并说明注射器中原有40毫升红墨水,加热后体积会如何变?为什么?学生肯定都知道体积增大,液态的水变成了水蒸气,但“为什么”却是一个崭新的疑问。观察思
考后,学生就会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学生猜想可能有:水分子本身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间隔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数目变多了或不变等等。通过对猜想的表达和交流,形成生生间思维的碰撞和整合,有的观点可能在碰撞中纠正,有的可能在碰撞后得以完善和升华。最后,形成共识:水受热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分子间间隔变化引起的。
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直接观察,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乒乓球、烧杯和长短不齐的牙签,让学生设计水的固液气三态模型。设计完毕后学生观察对比,同时老师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模型于学生对比交流,明确构成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间的距离是不同的,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而水分子的数目和水分子体积没有改变。
学生在动手制作模型过程中将宏观知识微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实现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复合。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模型,思考水的三种状态时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学生小组内交流,形成正确认识。
在学生制作的模型中,代表分子的模型都是相对静止的,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分子也是静止的,有鉴于此及时追问“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像乒乓球一样静止吗?”学生猜想交流,为此为学生准备了如下器材:氨水、酚酞试液、品红、水等,让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认知冲突又一次激起,使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做。沿着问题解决的道路,在生动有趣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然后利用课件直观性展示三种状态时分子的运动情况。
探究三:“认识分子的大小”
既然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又是不断运动的,那么在空气中也漂浮弥漫着大量的水分子,让学生体验:能感受到、能看到水分子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下面的资料:“已知:1滴水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将每个水分子比喻成直径为4厘米的乒乓球,这些乒乓球排在一起有多长?能绕地球几圈?”通过计算他们会惊讶的发现:该长度是多么长,从而体会到分子是多么小。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基本性质。
完成以上探究后,组织小组内交流。进入第三个环节共享归纳分子基本性质。
(四)探究四:“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学生已知道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并且是不断运动的,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彼此间的间隔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猜想。为了验证猜想同样需要一定的科学实验来验证,为此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玻璃片、滴管、酒精灯、火柴、水等。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对器材的选择应用,体会到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表达交流从而提升思维和认知水平,生活处处有真知,这一实验只是生活场景的片段提取,但它却是学生在思维动机的驱使下,在团体协作和自我设计中完成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探究的喜悦,也形成了团队意识,提升了科学素养,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后,通过下面的练习性竞赛让学生自我检验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五)我思我获。
随着各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我思我获”,发展学生智慧,然后交流,畅谈收获!
(六)课后延伸。
课堂即生活,生活亦课堂。探究活动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更应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拓展、延伸、检验、应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生活课堂”: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深山溪流中的一个水分子,如何在流淌中跳跃,在阳光下升空,与同伴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然界中自然循环,思维的大门打开,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一、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很小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之间有间隔
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思想分析:
1.教材中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三种重要的盐,主要意图是为了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教材还在相应的位置穿插讲授了结晶水、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风化,潮解及碳酸根离子的鉴别等,这些也都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识性知识和技能。学习了本节常见的盐,构建并完善了初中阶段关于各类典型化合物知识的结构体系,对常见的酸碱盐有了明确的认识,为第六节具体学习盐的分类,命名,性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有关食盐用途方面,日常生活中的食用和医用生理盐水等都是学生比较熟知的,因此可把重点放在它的工业用途上。通过NaCl的存在,储量,组成成分,都可以说明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用来制造钠和钠的化合物。如NaOH,Na2SO4、Na2CO3,还可以制氯气等。尤其应该着重讲一讲,盐和食盐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盐和食盐一样,是盐就能食用,误将工业盐(如NaNO2)用于烹调,这是很危险的。
3.教材中出现的Na2CO3的.俗名纯碱,但这不属于碱类而属于盐类。纯碱名称的来源是它的水溶液呈碱性,碳酸钠的用途与它具有碱性有关,如制肥皂、洗涤剂以及在纺织工业
上都是利用它的碱性。在计算Na2CO310H2O式量时,指出“ ”不是数学上的乘号,而是表示碳酸钠晶体是含有一定量结晶水。
4.教材介绍了硫酸铜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很大,学生记忆它的俗名是有实践意义的,它有毒,农业上用作杀菌剂,制波尔多液,教学中可作适当简介。
5.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个讨论三个实验,增加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肖像及其杰出贡献的介绍,安排了适当内容及家庭小实验,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能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弹性教学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教法学法讨论:
1.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避免直接给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获得结论,在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中,达到能力素质提高的目的。
2.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愉悦感。为此,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实物。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新鲜感。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注重语言表情和师生间的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达到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悦的目的。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二、说方法
因为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说程序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生很易于发挥,是学生把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同时培养自学能力的较好内容。
首先提前1~2天要求学生预习好本节内容并设计好问题上报教师,教师提前把问题按思维发展的过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通过问题串连课堂,通过问题鼓动学生踊跃小组合作讨论,发表各组见解,不断完整问题的答案。主要问题如下:
1)化学反应有用吗?化学反应都有用吗?举例说明。
有些有用、有些有害。
2)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吗?这里所指的能量你有何认识的吗?
一定。能量可能热能、光能、化学能。
3)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热量的变化,你有体会吗?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有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猜想,教师总结。
强调“常常”,并非一定。做好实验是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概念的关键。
①新旧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本身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应中能量守恒。
③反应物生成物若以热量形式表现为放热或吸热。
∑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E(反应物)<∑E(生成物)------吸热反应(能量贮存)
④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本身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媒体演示非常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4)人类现阶段是如何利用能源?利用这些能源有何利弊?举例说明.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电力、水力、太阳能等等.
5)你认为如何来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烧?
从燃烧的条件上分析,充分燃烧放热多:足量空气(适量);增大接触面(固、液→气).
6)人类很多时候在利用反应放热,是否有利用反应吸热?
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
7)阅读课后"资料",你有何认识?
为何要发生伊拉克战争?我国为何要实施西气东送?西电东输?
媒体演示"能源的储量"、"可开采年限"
8)人类利用能源可分为哪几个时代?
利用课后"阅读",体会到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节作业: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提高燃烧效率的措施。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及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等。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因此,可以说对原子的学习更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理解原子的概念,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使学生对宏观物质的性质认识得更为深刻;了解原子的结构,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本节的特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日常学习态度等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b、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c、了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d、认识物质的可分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及阅读等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进行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原子概念;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
4、对于教材的处理
要让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原子的概念及结构是本课时教学上最大的难点。故将此种微粒通过电脑制作成形象、生动的模拟动画,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初步形成原子结构模型。
二、说教法
主线:激疑——探索——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1、对于原子概念的教学,我采用实验—分析—归纳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直观接受宏观物质的可变性,并积极思维,逐步认识到分子虽小,在化学变化中却可以再分的客观事实;通过演示模拟动画,分析水分解反应的实质得:在反应过程中,构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氢微粒并没有改变。从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3、列表比较分子、原子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4、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仍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结构;充分利用模拟动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组成。
三、说学法
主线: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思维,并借助形象、直观的模拟动画,接受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
3、引导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引出新知识。
4、通过小结、课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5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视频,我们看看视频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视频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习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5、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
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4、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科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本课题教材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小资料核试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本课题,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燃料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但是针对于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选择燃料的依据,学生能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出发,通过实验等方法增强对知识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和理论依据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形象。
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小资料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化石燃料对空气的`污染,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及新能源的优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以发展,就应引导学生主导参与和体验各种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摆脱以志士为中心的束缚,促进学生转变学生方式,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五、教学流程
生活感知:某些燃料燃烧会污染环境;分组实验:酸雨危害模拟实验;观察图片: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讨论:1、空气受到污染的原因;2、如何才能减少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介绍:两种清洁燃料;阅读:有哪些可被利用的清洁能源。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一问一答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新课探究
(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酸雨的危害,发扬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在界河图片对酸雨造成的危害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从而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清醒地认识。
(2)通过市区的环境,明确造成我们生活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解决的方法,从而从学生内心唤起保护环境,从我们身边做起的紧迫意识,同时激发对使用清洁能源的渴望。
(3)介绍使用和开发新的能源,通过自学和讨论的形式,培养分析对比能力,知道在化学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4)通过阅读新能源,了解我国在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所作的工作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小结:提出希望,给学生鼓励,引导努力奋斗的方向。
4、作业
5、质疑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实验2-2]至[实验2-5]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空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说课稿01-17
初中化学说课稿05-11
初中化学说课稿03-12
初中化学说课稿15篇02-21
初中化学说课稿四篇01-27
初中化学说课稿八篇01-27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03-14
精选初中化学说课稿3篇01-13
【精选】初中化学说课稿3篇01-19
初中化学说课稿9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