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三角形说课稿

三角形说课稿

时间:2022-04-19 10:54: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角形说课稿(通用9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角形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角形说课稿(通用9篇)

  三角形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是在学习了轴对称之后编排的,是轴对称知识的延伸和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是探究线段相等、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把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创设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突出重点。把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建立定为本课的难点,通过折纸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来突破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好奇爱问,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并已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的能力。

  2、三维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发现真理的方法(探究-猜想-归纳-论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我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探究发现法。采用“问题情境—探索交流—猜想验证——建立模型”的模式安排教学,并在各个环节进行分层施教。

  2、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本节课我分以下六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媒体展示房屋人字架、艾佛尔铁塔、龙塔、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的图片,问:你认识图片中的建筑物吗?图片中存在哪些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四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

  (通过实例的电脑展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一种探索的情景。在学习中,只有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内在动机,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以饱满的热情来学习新知识。)

  (二)观察实物,形成概念。

  活动1:学生通过观察自带的等腰三角形纸片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接着,我利用电脑演示等腰三角形定义的数学语言表达方式。

  (让学生归纳定义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给出数学语言的表达,是为了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三角形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

  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然后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三角形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拼图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和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了解三角形的内角

  ⑵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⑶学会解决与求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⑷初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二、说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自主学习、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数型结合思想,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统一。

  三、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形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用三种拼图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极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一题多解,一题多法的创新能力,使课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四、说学法

  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上课开始,我通过一个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老二对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再也围不起来了…”。设置悬念让学生评理说理,为三兄弟排忧解难,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提问: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由于学生在小学学过这样的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会提出度量拼图的方法,然后让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有几种拼合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共有三种拼图方法。让学生从丰富的拼图活动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为下一环节“说理”证明作好准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

  (三)实践说明、深入新知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证明方法比单纯教学生证明更有效。教师设问:从刚才拼角的过程中,你能说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的正确方法吗?⑴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⑵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说理方法。⑶请同学们归纳上述各种不同的方法。教师从中挑选四种方法进行讲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从中获益,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数学辅助线的桥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初中阶段一个重要数学思想―――转化思想,为学好初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通过讨论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钝角,至少有几个锐角,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同学的想法,培养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外延。

  (五)启发诱导、实际运用

  出示例题,并提出了两个问题:

  1、请你结合图形解释一下题中的方位角有那几个。

  2、角ACB是哪个三角形的内角?通过例题的解析,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渗透初中阶段另一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巩固概念加深认识,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小组交流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的空间。

  (六)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通过课堂练习,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为此我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道是开放题,这道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第二道题采取了客观题的形式,难度中等,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简单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可挑选中等成绩的学生起立回答。便于了解学生掌握的总体情况。

  六、课堂小结

  采用用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⑴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⑵你有什么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三角形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 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不错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 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不错的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

  不错的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四、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三角形说课稿 篇5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 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电线杆架、房架等等。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四、巩固练习

  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角形说课稿 篇6

  探究三角形这堂课其实就是重点解决三角形按角分类三种三角形的认知和探究。在实行教学方法时,我实践探索运用了hands on的形式。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分一分,猜一猜,画一画活动,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在此我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后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就应该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这堂课我就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表1 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产生

  2.表2学生合作辨别三角形三个角的情况——初步探究

  3.表3 学生根据表2自己的发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 学生自己质疑,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领悟,问题解决

  (三)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最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获。

  同时在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而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虎虎生气。要“活”必“动”,“动”了必“活”。

  多感观地“动”。即嘴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

  嘴动。嘴巴是表情达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观念,感情都要通过它来传送。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培养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

  耳动。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眼动。学会观察,能有顺序地观察。

  手动。课堂上,我们尽量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锻炼能力。一项研究表明:“人对知识的吸收,如果仅是听,看,加起来只能吸收5%,如果动手的话则能达到90%以上。”所以在习题中,我设计了画一画的环节,让学生分割正方形。

  脑动。也就是让学生的充分思考。在猜一猜这个环节,我就让学生体会到考虑问题要全面。

  以上是我的点滴感受,还望能得到在座各位专家和同行的斧政。

  三角形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等三角形》,内容选自沪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第十四章第一节。

  我设计的说课共分四个方面: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本课开始,将向学生重点渗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掌握推理论证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教材通过一个思考活动,使学生体会将一个三角形进行变换后形成的新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形。我将此内容进行了加深和拓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的过程,体会探索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相关概念,性质及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寻找。

  难点: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效率。

  三,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激情 引趣

  拼图游戏:

  通过动手拼图,学生能够发现这几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从而得到全等形的定义。此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展开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环节二 实践 感悟

  活动一

  打开你手中的材料袋,找出其中的全等形,并说明理由。要求 同桌合作完成学生亲身体验两个图形完全重合的过程,能够发现①与⑩,②与⑥,⑦与⒁⑿与⒀分别能够完全重合,而对于④与⑥,⑧与⒀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验证,通过再次验证,能够发现④与⑥,⑧与⒀是分别不能完全重合。

  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全等形的判别条件, 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全等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

  并通过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变换过程,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并由教师介绍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进一步提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由此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接着由师生共同得出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符号语言:

  ∵△ABC≌△DEF

  ∴ AB= DE, BC=EF, AC= DF

  ∠A=∠D, ∠B=∠E , ∠C=∠F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环节三 探究 说理

  活动二

  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学具,先保持完全重合状态,再使一个三角形不动,将另一个三角形进行平移,翻折 ,旋转,探究以下图形的形成过程。

  要求 四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组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给予适当点拨。

  各个小组在黑板上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

  有以下几种:

  个别学生发现第三个图形有另一种形成过程,此时教师尊重学生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表现,及时捕捉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巧妙地引导,鼓励,问疑,由此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与鲜活,获得了更大的教学生成效果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展示不同的形成过程。接着用微机再现图形形成的过程,并使学生了解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学具还可以形成一些其他的图形,拓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美,这样设计,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运动变换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美,并为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作好准备,接着利用这几组图形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并体会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发现:

  重合的边是对应边,重合的角是对应角。例:

  也会从边,角的特点来找:

  如:全等三角形中 例:

  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

  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

  一对最长(短)的边是对应边;

  一对最大(小)的角是对应角。

  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无论从哪个角度,教师都对学生的成果给与充分的肯定,为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进行分类和总结,从而得到特殊图形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此难点的突破,力求发挥自主学习的优越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生生互动氛围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环节四 应用 拓展

  为了使学生能够结合基本图形,灵活地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我设计了一组不同层次的习题,力争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ABC≌△ADC,AB和AD,BC和DC是对应边,则______。(填数量关系)

  2、△ABC≌△EDC,B和D,A和E是对应点,则_____。(填数量关系)

  3、△ABC≌△EFD,∠ACB和∠EDF是对应角,AB与EF是对应边,则图中相等的边有_______。

  学生能够叙述发现的结论,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中体会到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性质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主要途径,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巩固双基,举一反三的目的。

  环节五 体验 收获

  此环节采用师生互动,共同反思,总结,补充的方式进行。小结如下:

  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探索流程图

  环节六 拓展 延伸

  为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布置了研究性作业,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进行平移,翻折,旋转,结合得到特殊位置的图形,尝试寻找对应元素。

  四、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1、教法特点

  本节课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辅之以其它教学法,在探索新知过程中设计两个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已有的认知体系。

  2、预期效果分析

  在学生体会全等形的定义时,学生可能说的不够准确,对于这些说法,教师不急于评价,而是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引导,由学生相互订正,补充得出: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在学生表述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寻找方法时, 可能有表达的不是很准确的地方,此时由学生相互补充,完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考虑到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高,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在学生汇报图形形成的过程中, 对于复杂图形的形成过程,学生可能有表达不准或理解有误的地方, 此时通过生生质疑的方式加以解决,如果学生解决不了,此时我将利用微机或教具演示来消除学生的各种思维障碍。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观察,尝试,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

  三角形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为: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

  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文字阅读与图形阅读,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二、说教法

  本节课以阅读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情境激学法为辅等教学方法。教师一边用幻灯片演示讲解,一边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等三角形”教学中要以“实验为基础”,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口。有机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练习情况设疑引导,重在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展开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通过幻灯片演示,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角形说课稿 篇9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的教学是要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认为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课标中所规定的“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落实目标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在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二、单元结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定位

  下面我就以知识树的形式,将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向大家做以介绍(幻灯片演示说明):这一单元包括两个知识块:三角形的认识和图形的拼组。三角形的认识分为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方面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知识点:

  一是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三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学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将三角形类,能够发现和认识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系统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教材安排了“图形的拼组”内容。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目的是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另一个内容是用三角形拼组图案,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的拼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为了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选择和运用了运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不仅是认识几何形体特征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三)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教学中我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如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由于学生还未正式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知识,因此在交流时,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看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论,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讨论“第(2)、(3)组纸条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然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形成结论。最后用自己的发现解释引入中的问题“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样的交流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四)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本单元三角形所具有的鲜明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学时我本着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的原则,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