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说课稿

小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31 05:47: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小学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小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二)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四)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 “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标题)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小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本课由“我的家庭贡献”“我也有责任”两个话题构成,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家人之间的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是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贡献。作为孩子,我们对家庭也要有自己的贡献。家庭的事情大家都来做,作为家庭一员,孩子在家庭中也有责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承担这些责任、怎样才能做好。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在对家庭的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爱家庭、做贡献的意识,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子女作为家庭成员要为家庭的幸福美满贡献一份力。

  【能力与方法目标】

  提高自理能力。

  【知识目标】

  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中一员的责任,学会自理,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作。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为家庭尽责任,懂得不管年龄大小,家庭成员都要承担家庭责任,要有负责任的精神。

  【难点】

  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情,主要采用了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从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播放《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大头儿子做家务的片段,提问:他们在家会不会像大头儿子一样做家务?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头儿子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学学习,大家要像他一样为自己的家庭出一份力。引入《我的家庭责任与贡献》。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直观的视频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课程顺利的实施。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着重突出教学重点,主要从2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是我的家庭贡献,此处我会分为三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由简到难层层递进:

  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家都帮家人做了哪些事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很重要。只有每个成员都对家庭做出贡献,我们的家庭生活才会更幸福。

  紧接着出示三幅图片,第一幅是照顾生病的爸爸,第二幅是照顾妹妹,第三幅是和爸爸一起打球,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发现家人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的事情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家人之间的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就是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贡献。作为孩子,我们对家庭也要有自己的贡献,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能与家人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最后让学生从家庭任务袋中抽取任务,并说说会如何完成。学生做完活动后教师总结:我们孩子是维系家庭成员亲情的纽带。运用创意为我们的家庭事务出主意,并尝试着将我们的妙计转化为行动,这也是我们作为孩子对家庭的贡献。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由于学生由于对生活观察的不够仔细,所以很难发现自己所作的贡献以及应该对家庭所做的贡献,通过情景教学和活动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通过体验提高自身的认识。

  第二部是我也有责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具有责任精神,因此这一部分我将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我会出示一下案例:赵晋豫7岁时,一场车祸使母亲瘫痪在床,成为植物人。两年后父亲也因照顾家庭心力交瘁而患病,失去了工作能力。为了让妈妈早日康复,这个身高不足1.6米的少年从小学二年级起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照顾妈妈,他给妈妈翻身揉搓擦洗,生怕久病卧床的母亲身体长脓疮,他每天陪妈妈说话,他每天坚持5点半起床,一坚持就是7年,烧水做饭,喂药喂饭,帮妈妈翻身按摩,照顾爸爸,每天都到很晚才能静下来安心学习。

  让学生以政治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如果晋豫不照顾爸爸妈妈,他们家庭会怎样?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总结:家庭责任的承担不能仅凭一时兴起,需要有负责人的精神,坚持负责到底!富有负责任的精神对自己带来的是成长,对家人带来的是温暖,对家庭带来的是自己的一份贡献。因为,有了为家庭负责的精神,我们就会处处为家庭着想,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会认为家庭事务只是大人的事情。

  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只有从榜样入手,让学生知道落实精神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并内化,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落实,这一部分我会让学生制定自己的责任清单,并且小组内展示。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师生共同回忆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归纳式小结。通过本环节,学生对本节课能够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归纳式的小结清晰明了,从而加强知识呈现的系统性。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自己做好的责任清单张贴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提醒自己每天都能坚持完成。

  七、说板书设计

小学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行:

  大家好!我来自开县汉丰五校。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只有一个地球》,具体程序如下: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鉴于学生初步具备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前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地球,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网络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境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美景时,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地球,你还想称它为什么?”学生亲切的称呼,拉近了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选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学习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导学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

  然后,进入相关网页,地球丰富的资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2、地球的易碎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进入相关的网页,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这时让学生观看地球妈妈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当选择这一部分学习时,引导他们抓住“至少”、“本来”等词,体会说明文应用词准确。接着,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资料,再推荐相关网站让他们上网查阅,然后引导下载别的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有关资料。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三)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并通过网络在“小论坛”中发表。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迁移

  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作业。他们有的制作环保网页,有的发出环保倡议等,并且通过网络发送到网上去,在地球村展示台展示,引起社会的共鸣。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小结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⒊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 标: 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 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 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谈话法:

  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⒌练习法:

  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⒍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 1 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 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认识“平均分”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鉴于这个特点,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⒈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提问:

  ⑴老师这儿有8个梨,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分几个?“平均分”是怎样分呢?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老师分。(演示:每个盘子里放一个)

  ⑵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分完了没有?为什么?那么再继续分。(演示: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⑶分完了没有?现在你们看,每个盘子里梨的个数是几个,它们的个数怎么样? 在此,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为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础。

  ⒉说明:

  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通过教师说明,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⒊指名生说一说:“平均分”要注意什么? 通过说一说,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⒋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⑴指出图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变成“平均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⑶指名生说出各图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 此题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⒌提问: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样分?可让学生利用学具边分边说。 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示范演示、学生观察、辨析比较、动手操作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了除法初步认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 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较好地发挥了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三)、认识除号

  ⒈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

  ⒉先让学生试着说除号是怎样写的,再教师讲解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⒊教师示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 此环节把“除号”的认识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进行讲解,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对除号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用了边讲边 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⒈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把8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求每盘有几个,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⑴我们把几个梨平均分?“8”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⑵平均分成了几份?“4”写在除号后面。

  ⑶每盘分得几个?就等于2。

  ⑷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让学生试着读。

  ⑸“8 ÷ 4 = 2”表示什么? 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⒉练习。⑴填空: 24 ÷ 4 = 6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3 12 ÷ 6 = 2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⑵先说出图意,再列式。

  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

  ①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⑷看算式说出意义。 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以上练习题的设计,围绕着此环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由形象具体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 ⒊小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⒋质疑。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 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⒈读出下面的算式,用 摆一摆,再填得数。 8 ÷ 2 = 10 ÷ 5 = 12 ÷ 3 = 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把15个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15 ÷ =

  ⑵把15个 ,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 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⑴把18棵树,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⑶妈妈买来8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 讨论:为什么列式是“8÷2”,“2”是从哪里来的。

  ⑷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⑸把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讨论:上面两题为什么一个列式是“10÷5”,一个列式是“5÷10”? 以上的5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应用的数学和 4 问题解决的数学,

  ⑷⑸两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虽然学生还不会计算“5÷10”,但让学生先试一试,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⒋游戏。 教师出示12朵花,请学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再列出算式,看谁的分法多。 此题的练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以上练习题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小学说课稿 篇5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年级习作复习》。下面我从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简析

  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是二年级写话训练的自然延伸,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大作文,共有8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开始练习习作,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本册习作重在培养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把事情说清楚。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初学习作,往往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抛开文章的'情感不说,写作的无顺序,就使得写出来的文章表达不通顺,缺少条理性。针对这现实情况,在这次习作复习中,我在整合本册习作要求的基础上,从写事和写景两个方面做写作顺序的具体指导,提醒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事情写得有条理。

  三、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去写

  (2)让学生养成按一定顺序写文章的习惯,把语句说通顺,把事情说清楚。

  四、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环节一,回顾习作内容。意图:以回顾学生的习作为导入,消除学生对习作的陌生感,唤起学生习作的记忆。环节二,范例导航,呈现知识点。意图:通过一段顺序错乱的文段,师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习作要按一定的顺序写的重要性。环节三,出示范文,归纳写作方法。意图:通过范例,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掌握按顺序写的作文方法。环节四,辨析纠错。意图:学以致用,在训练中强化按一定顺序写的习作要求。环节五,板书总结。巩固习作要点。

  这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小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 “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必须切实学好。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至于竖式的教学,我想只要学生能较好的掌握余数的含义以及它与除数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学生知识不难掌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利用复习导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2)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

  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除法横等式。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小学说课稿 篇7

  一、 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始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同时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在互帮互学的热身激趣中,充分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能力的综合素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欢快而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加深对体育课的热爱。

  二、 教材分析

  实心球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投掷器材。适当的练习实心球投掷能增进人的爆发力和全身

  协调性,在体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实心球的教学也被学生和教师认为是比较乏味、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学起来感到机械,练起来又比较的辛苦。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成为本堂课教学关键。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用游戏引导学生,用“海底隧道、青藏铁路”、“打豆腐”和“抱西瓜”等一系列的情景游戏来取代枯燥烦闷的投掷力量练习,从而更好的完成实心球的教学内容。同时,实心球的投掷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过程,在充分考虑教材的基础上我把实心球分为技术动作的的学习(课时一),蹬地发力上步∕跳步投掷(课时二)两个部分,本课就是以学习技术动作为主的(课时一)。

  三、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水平三阶段,他们在心理上更加注意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团队意识逐渐加强,对集体性的游戏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在类似“海底隧道、青藏铁路”的集体游戏项目的练习证明自我,达到增强学生自信,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同时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好,受到父母的关爱比较多,没吃过苦让他们在学习实心球的时候更加显得怕脏、怕重,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运用循序渐进的诱导试学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系列的实心球学习任务。

  四、教学目标

  1、增进投掷知识的了解,掌握实心球的`投掷方法

  2、发展上肢力量及身体协调、灵敏性,游戏中增进团队合作意识 3、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持球成反弓姿势、投掷步伐(上步、跳步) 难点:动作连贯协调

  课的流程与特色:本课在遵循体育课堂要求的前提下,大胆运用游戏

  激趣,让学生在一种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里“学”“乐”。游戏的激趣,协同准备活动“打豆腐”更是把学生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接下来教师的投掷示范,让学生在教师身上找到一种钦慕的学习感觉。然而,教学过程也并不是直入主题,而是采用先无球投掷动作学习,然后有球(皮球)练习,最后是引导下节课的的学习内容——实心球的蹬地发力上步∕跳步投掷,达到承上启下,也达到课课练的效果。

  自编实心球持球顺口溜:大西瓜变小西瓜,抱的手形没变化。

  自编实心球投掷顺口溜:持球后仰成反弓, 蹬地收腹手前挥, 低头鞭打球出手,理想成绩任你秀。

小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本节课《认识Word》一节内容,是四年级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环节,它起到承上启下的知识链接作用,基础性很强对学生今后的电脑技能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学习《认识Word》不仅可以巩固前面已经学过的“块操作”及“美术创意”,同时为学习其他“修改文档”、“板报设计”打下基础,根据新课程内容标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了解Word窗口功能,学会常用工具栏的名称、按钮的使用及文字输入。从而更有效、更直观化、更形象化地提高“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重难点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巩固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电脑的认识有一个共同性是好奇,但是要他真正的按教材去学习一般的兴趣都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只停留在玩游戏上。加上学生的来源不同,本地生之间的差异性,本地生与外来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电脑技能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顾及到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注意到他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又要考虑到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整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设置较高层次、一般层次、较低层次教学,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了解word的启动方法及word文档的保存方法。

  2.掌握word中菜单栏、工具栏的使用方法。

  3.形成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意识并提高相应的能力。

  4.让学生积极尝试用计算机来表达思想。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五、说教学设计

  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预设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1.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2. 设置任务,自主探究。

  3. 参与游戏,突破难点。

  4. 归纳总结,成果展评。

  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展示用Word编写出的各种诗歌、日记、短文等作品。图文并茂的文学作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认识Word的教学埔平道路。

  首先让学生观察、欣赏教师所展示的各种文学素材。

  师:这些漂亮的作品都是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制作的。Word功能强大,我们可以做word来写作文、记日记,还可以在文章中插入漂亮的.图片,做好以后,还可以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让我们开始学习word吧。

  [从学生身边的活动出发,让学生对新的知识点产生兴趣,由此感知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不断探索科学知识的真谛。]

  二.设置任务,自主探究

  活动1:word的启动。

  教师示范。

  单击“开始”按钮,依次指向“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xx”,单击“microsoft office word 20xx”命令,打开word 20xx窗口。

  [板书:word 20xx的启动。执行“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xx”命令。]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启动方法?

  学生上机尝试,请个别学生向全班学生做示范。

  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请选择一种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启动word。

  [通过学习让学生顺利地启动“Word”窗口的方法,并对其窗口进行初步的认识。]

  三.参与游戏,突破难点。

  活动2:word窗口的组成。

  1. Word窗口和写字板窗口很相似,先打开写字板窗口让学生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2. 打开word窗口,教师介绍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任务窗格、状态栏等。

  3. 小游戏:

  游戏1:在菜单栏中找命令。

  游戏目的:熟悉菜单栏中的命令,每小组至少说出5个。指出相应命令所在的菜单,最好能说出命令的功能。

  游戏2:在工具栏中找命令。游戏规则同上。

  教师:工具栏中的所有命令在菜单栏中都可以找到,你们相信吗?

  与教师比一比:学生考教师,由学生说出工具栏中的命令,教师在菜单栏中找出相应的命令。

  4. 小练习:输入“实践园”中的文字。

  [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高昂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3:保存word文档。

  1. 单击“文件”菜单中的“保存”命令,弹出“另存为”对话框。

  2. 在对话框的“保存位置”框中选择D盘中自己的文件夹。

  3. 在对话框的“文件名”框中输入文件名。

  4. 单击“保存”按钮。

  学生完成“实践园”。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比较中掌握正确的文档保存方法,完成保存文档的操作,完成了理论到实际的应用,实践了知识的迁移。]

  活动4:退出word。

  学生自主尝试退出word的方法。

  [培养学生:

  (1)动手能力(敢于大胆操作,掌握正确的Word操作方法)

  (2)动脑能力(敢于思维、想象,有探索精神,有求知欲)

  (3)动口能力(敢于师生对话、同学交流,观点互动、取长补短、共同分享)。]

  四.归纳总结,成果展评。

  现在每组推选一名本组中画的最好最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全班展示,大家分别给每个作品进行打分,评选出小小打字员。

  (学生进行自主点评,打分,说说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

  [通过全班交流,更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各奖项的评比,达到了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多元化评价,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六.教学理念。

  纵观本课的学习活动的预设,我始终立足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赵州桥》说课稿12-06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美术说课稿06-11

小学英语说课稿07-05

小学美术说课稿04-07

小学篮球说课稿11-04

小学音乐说课稿11-04

小学说课稿11-05

小学优秀说课稿11-08

小学音乐说课稿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