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小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2-02-02 14:10: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集锦8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第二课时,具体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求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②、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③、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说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第一、二单元学习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基础上进行的继续学习,是一节新旧知识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识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基于这一点,我以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不同的解法为教学重点,创识一种“复习-探究-应用”教学形式,以“自主学习”贯穿课中,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尝试,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通过给出“5是8的几分之几,5又是8的百分之几”和“8是5的几分之几,8又是5的百分之几”与“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两道题目,复习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同时说明更换单位“1”结果是不一样的。

  然后,出示“一个乡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条件相同,只是问题不一样,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讲授新知

  ①、出示例题的条件:“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教师提出: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得出不同需要解答的问题,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所提的问题归纳成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紧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出不同的解法,学生互相对照,探讨研究,总结方法,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然后再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比较自然地在头脑中进行了比较-探究-总结的过程,学生实际能力不一,提出的问题可能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及经验进行了一次有意义地探索过程。

  ②、新知识的应用

  练习的目的: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本途径,同时又是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步骤,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增加用数学的意识。

  3、结尾: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设计理念:

  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模型。实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的认识以及半径、直径长度间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组织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懂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在交流和沟通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五)、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画圆工具、圆形实物、剪刀、卡纸、图片、课件等。

  四、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分组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的说、摸、剪、折、画、辩、议、展示、欣赏等,使学生在学法上,得到培养和锻炼。

  五、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餐盒、蛋糕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动手实践,初步认识圆

  此过程设计为五步,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第一步学生摸圆,感知;第二步尝试画圆;第三步引导学生剪圆、反复对折、观察、发现、,汇报;第四步,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第五步,师生合作,引导学生画圆.

  三、多层训练,初步应用圆。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环节,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精选适量的联系生活的,形式多样的习题,例如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等,讲练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重视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感受圆文化,拓展延伸

  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圆的本质特征时结合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历史的视野上去丰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

  让学生回家设计由圆(或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并写出创意,带回与同学、老师交流。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教师只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而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灵活把握。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在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同时感受圆文化带给我们的美感和振憾。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学生对圆的历史、圆的美丽有着深刻的感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学生觉得数学非常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这样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数点移动是小数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主要研究的是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它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二、教学设想: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个知识点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例题,例5是根据主题图所提供的材料得到一组数据,通过观察发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例6和例7是小数点移动的运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根据对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了解,本节课要完成的是例5的学习,通过观察、概括,得出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具体的运用、尤其是扩大和乘法、缩小和除法之间的联系及移动过程中位数不够应补0这几个难点放大到下节课学习。

  三、教学程序简析:

  (一)比较大小,设疑:

  在○里填上、或=。

  (1)0.540○0.54(2)2.8○2.8000

  (3)3.26○32.6(4)6.19○61.9

  老师想让第3题和第4题也用等于号连接,你觉得这个想法可行吗?说说你的办法。

  部分学生通过预习或其他渠道,会想到采用小数点移动的办法。这时的教师不用深问为什么,只要点出“原来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自然地进入了知识的探究环节。

  (二)规律探究: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1)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孙悟空的金箍棒由短变长,消灭了妖怪。

  小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2)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由扶到放,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1)给学生明确的探究指向:0.0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了几位?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如果直接让学生整体观察,自主探究,那即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思路,也不大可能用新教材中的规范语句加以表述。这样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后,原有的零碎的不规范的表述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

  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

  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三)简单运用:

  数学规律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习中感知规律,理解规律,在应用中巩固规律。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有条理、有层次、有延伸,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四、教后反思: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努力使课堂教学形成学习高潮: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活动高潮。

  但现实是比较残酷的。新教材中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规律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说法,而我们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听到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说法,本节课也想到了要把这种说法改过来,但缺乏了思维的深度,只是让学生跟着说,应该利用好以毫米为单位的整数间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以致于部分板书成了空摆设。

  由于小数点移动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因此在得出了规律后,简单的运用必须跟上。想到了动手操作的必要,于是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移动,自己也在黑板上做示范(课件不会做),但课后想到了这样的操作显得有点苍白,其实可以让学生准备好数字卡片、小数点卡片,来个实物操作,学生理解移动的效果会更好。

  课堂语言有待简练与规范。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图案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巩固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

  首先课本给出了四幅精美的设计图案为背景,告诉学生这些有个性的美丽图案都是用直尺、圆规、三角尺画出来的。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以实物照片的形式给出了“六花瓣”图案的设计过程,在思考与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用圆规将圆三等分和六等分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所给出图案的设计。

  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由于在图案设计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等分圆,因此怎样用圆规将圆几等分应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另外,在画图前,怎样观察并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是图案设计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重点所在。课程目标:

  1、通过图案设计活动,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将圆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创作、欣赏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重点: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三等分圆与六等分圆的基本方法。

  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案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以动手操作为主,以经历探索,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为重,在创设的生动,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以精美图案的设计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对“六花瓣”图案操作过程的演示,向学生介绍六等分圆与三等分圆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最后一环,通过学生对图案构成的分析与操作来历经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最终作出图案的一个过程。

  2、重难点突破法书中以实物照片形式演示的情景过程中,怎样将一个圆用圆规分成六等分和三等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介绍圆规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画圆时必须要确定圆心和半径。其次,在等分圆的方法讲解之前应先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和组织语言表达的这样一个过程,然后再演示作法,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种基本作图的方法,突出了重点。

  3、图案设计之前对其构成的分析是能作出图形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特别是每次画圆时,必须让学生说出圆心在哪里,在分析出了图案的基本构成,明确了这些基本构成的画法之后,那么按一定的顺序和步骤,就能设计出一幅图案来,从而便于难点分散,最终突破难点!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等分圆的基本作法。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案模型来体现本节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小黑板上的图案便于观察、讨论与分析等一系列过程的进行。

  六、作业设计

  P145随堂练习2、作出图示的图案(目的在于巩固等分圆的基本作法)3、利用直尺,圆规,三角尺自己设计一个美丽图案。(可在全班进行评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64-66页。(人教版)

  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2)×43×4+2×4

  ②2×(11+9)11×2+9×2

  ③20×5+4×5(20+4)×5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3.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㈡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三.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2×(6+5)=2×6+5-----〖

  ②(25+7)×4=25×4×7×4-----〖

  ③35×9+35=35×(9+1)=350------〖

  (二)连一连:

  3×17+5×17(22+44)×30

  (18+4)×618×6+4×6

  22×30+44×3060×20+60×30

  60×(20+30)(3+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3+×3

  ②15×(40+8)=15×+15×

  ③78×20+22×20=(+)×20

  ④66×28+66×32+66×40=(++)×

  (四)做一做:①103×32②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22元25元

  六.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想,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数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生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等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有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

  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

  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三、新课小结

  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四、练习提高

  1、基础练习

  2、判断说理不解答

  由学生打手势表示,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又增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

  3、变成练习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讨论我们学过的归一、归总应用题分别是哪种比例的应用题。

  七、效果预测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数学活动课《我长高了》。

  2、教材简析:

  《我长高了》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测量长度的活动。在测量长度活动中,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两手伸开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

  (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二、选择教法,指导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途径,采取导一扶一放的教学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重视教法选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猜测感知:通过猜一猜讲桌和窗的长度,感知厘米和米的和长度。

  2、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3、归纳概括:在活动中,教师用统计表记录数据,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积累一些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4、自由测量:通过指导学生自由测量,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

  三、优化教程,合理安排。

  本课时计划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设立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温故铺垫: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度,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厘米和米实际长度的回忆。

  2、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吗?通过大家自由猜测,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一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实际测量,掌握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准确;然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学生思考后发现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因而出现了误差;最后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在学生叙述后再用课件展示加深印象,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个环节:渗透统计内容,建立感性认识。

  1、谈话引入:猜一猜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怎样知道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2、请同学演示并叙述测量身高的正确方法。

  3、分小组开展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

  4、将同学的身高数据收集整理成一张表,引导学生学习看统计表,初步了解通过统计表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5、让学生讨论后再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内容,逐步渗透统计初步知识,建立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第四个环节:自由测量,深化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去自由测量,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通过对各种不同实物的测量,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同时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数据。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十几减9”。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7以及今后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作好迁移准备。例题首先结合猴子卖桃的生活情境,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了15—9的版式。接着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算法然后通过“想想做做”安排看图计算、移动卡片、题组比较等练习形式,激发兴趣,巩固十几减9的算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十几减9的算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已归纳出十几减9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有关习题。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先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题及9加括号等于十几的题目,让学生计算,通过复习旧知,即巩固了口算方法,又为新知识的迁移找准起点,为正确顺利地迁移作好准备。

  第二环节:创设情景,探索算法我将分3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第1层次:从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小猴子卖桃的情景,共13个桃子,小兔弟弟买走了9个,接着老师问:你自己根据卖桃的情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列式?你会解答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十几减9。这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取问题和算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想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第2层次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我估计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学前教育早,能很快得出得数,也有的学生思维较慢,针对学生情况,我鼓励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拿一拿,①学生独立操作,边操作边说。②同桌交流。③师生交流、讨论。④汇报计算结果。体会不同算法。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并对几种算法进行比较。13—1—1—1—1—1—1—1—1—1=4 ,

  10—9+3=4 13—3—6=4 因为9+4=13所以13—9=4 这一环节设计,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互相交流中让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使同伴之间的思考方法得到互补,学生在感悟十几减9的不同算法后,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口算。

  第三层次。巩固算法,得到强化。①提问:还有哪几道是十几减9的题目呢?谁来举例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4—9 17—9 16—9 18—9 15—9 19—9 11—9

  12—9 ②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算呢?算完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流一下算法。这里,通过让学生举例,完善了十几减9的所有等式,进一步探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条理性,逐步掌握了算理。

  第三环节:深化应用,形成口算技能。这里我设计了以下3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十几减9的口算)完成想想做做1、2、3,主要巩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

  2、移动教学卡片、媒体演示,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练习。随着数字的移动,学生边说出减9以后的得数,这样可以反复练习,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把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出来,让学生先填出每道题的得数,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算式的排列规律,进而体会,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灵活进行计算。

  这3个层次的练习,形式多样,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在学生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优化了思维,形成了口算的技能。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内容,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整理的过程,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我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比较、推理、归纳,充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1-26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说课稿【荐】12-04

【热门】小学数学说课稿12-04

【荐】小学数学说课稿12-04

小学数学说课稿【热】12-11

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