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2-03 02:45: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集锦五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句表现力、文章感染力。

  (3)理解文章写作顺序的特点和利用对比方法突出中心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说教法

  1、情景引导法。

  2、提问法。

  3、设置环节法。

  五、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让学生收集关于作品和作者的资料,对于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情景设置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乐园,和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

  3、阅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

  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寻疑、品味、成诵等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合作探究法。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重点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形成初步印象,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课文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游乐园,最喜爱的游乐园是哪里呢?在游乐园里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呢?

  今天我给大家再介绍一个游乐园,不过这个游乐园和我们往常看到的游乐园不一样,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游乐园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部分:介绍作者,走近鲁迅

  在课前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收集鲁迅的资料,为这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上课前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说说自己眼中的鲁迅。不足之处由教师补充。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照片,让学生多方面了解作者。

  第三部分: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一遍课文,给生字注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听录音,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3、课题,从···到···可知课文按这个顺序写,思考这个“从??到??”的介词结构表示了什么?它与全文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什么?

  4、讨论分段结果:第一部分(1~8)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过渡段(9)从百草园变成了三味书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第四部分: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从“乐园”两字入手,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为什么作者会把这里成为乐园,这个乐园里有些什么。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2、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观点,全班讨论归纳这部分的内容,写了三方面对百草园内动物、静物的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和赤练蛇的传说,“捕鸟”片段。

  3、对于动植物的描写,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些句子,说理由。

  4、给学生看教室制作的ppt配乐,让学生说说教师制作的符不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5、找出两个句式,说说有什么效果。增加自己想象的百草园的景物仿写句子。

  6、说说这部分描写景物的顺序从植物到动物,从下到上,由静到动,有视觉,有听觉,有味觉,有触觉,也可以说是有形、有色、有声、有味。

  7、请一位同学阅读“美女蛇”部分,其他同学思考写了充满乐趣得大自然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这部分。并得出结论为百草园蒙上神秘色彩,令小鲁迅又害怕又向往,符合儿童的心理。

  8、请学生默读一遍“捕鸟”的部分,然后请几组同座上台表演。一人朗读,一人表演,做一下评比,看看哪组最优秀。

  9、请表演的最好的那组同学说说,哪些词让自己的表演生动,并说说自己怎么体会作者此时的感受。

  10、请学生圈出七个动词,说说这几个动词使用的好处。并仿写一段,用3-5个动词。

  11、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几个词来概括你眼中的百草园。概括为色美音美状美味美。找找这部分的修辞方法。

  第五部分:过渡段分析

  1、默读过渡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

  第六部分: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请几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说了那几件事。有疑问而老师拒答、学习内容深涩难懂、只能偷偷去后园玩,在老师读书投入时才能偷偷在下面画画。

  2、四人小组讨论,通过这部分内容,你能得出一个怎么样的老师,又得出一位怎么样的小鲁迅。

  3、全班讨论,为什么鲁迅把这两部分的内容写在一起,有什么用意。

  第六部分:写作特点分析

  1、让学生说说自己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的特别好,为什么。

  2、把学生说的部分总结归纳,针对这几部分分析写作特点。

  第七部分:延伸

  你认为本文的主题讲的是什么,对于私塾这部分是批判还是甜美回忆。

  七、说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童年的回忆,对于同样是步入初中的孩子们来说应该是能引起共鸣的。所以通过对自己乐园的回忆导入课文,引起学生兴趣。重点部分百草园通过让学生自己钩钩画画、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表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达到教学的只适合能力目标,还对情感目标的完成有一定效果。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在体味文章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第二课时着重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

  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所写事情较多,通过复述,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内容,这将为后面的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作铺垫。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的身体和性格特点,不仅为后文作铺垫,而且呼应文末;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全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本文是写母爱的,作者通过几件小事来表现母亲。学习本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感受母亲形象,体会母子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并体会“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引发学生的情感,感悟母爱将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课我主要是运用了朗读、讨论、讲授三种教学方法。

  (1)读法——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真挚情感正是通过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现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可帮助学生领会这种真挚的情感。

  (2)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4)讲授法——讲授法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起的只是辅助作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无论你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就叫“母亲”,这一种爱就叫“母爱”。

  用以上这段话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其母亲。

  (2)速读课文,准备复述。

  (3)复述课文。

  (4)理清结构。

  (5)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3、探究学习

  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讨:

  (1)课文第一部分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2)课文为什么要写母亲与家人的交往?

  4、引言说母爱

  (1)《游子吟》;

  (2)名人说母爱;

  (3)真情演唱《烛光里的妈妈》

  四、作业

  1、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父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2、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法定的母亲节。请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福。

  五、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胡适

  母亲对我的教育:严厉、关爱、期望

  母亲对我的影响:宽容、忍耐、刚气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该单元以杰出人物为题材。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又是自读课文。作者抓住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并穿插了议论和抒情,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二、说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行动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

  4.学习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

  (三)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三、说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已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章类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初步具备了获取、筛选、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对描写某一人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描写几位人物的写作手法,同时,使其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法设想

  1. 教学方法:以阅读法和发现法为主,以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为辅。

  2. 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

  五、说学法指导

  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直接导入。

  (二)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以及依次出场的人物。

  3.出场的标志性词语。

  4.简要概括故事大意。

  此四题意在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认识,理清思路。(需时5分钟)

  (三)合作探究

  1.展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找找图上共有几个人,课文中又写了几个人,学生就会发现插图上多了一个人,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多出来的那位就是作者莫泊桑的结论。(需时1分钟)

  2.让学生猜测插图上剩下来的四位分别是谁,要求从课文中找到判断的依据,用不同的标记圈点出来。意在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感知课文。(需时9分钟)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猜测及判断依据。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使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积极探索,互帮互助。(需时5分钟)

  4.全班交流、讨论并确定结论及判断依据。(需时5分钟)

  5.分别展示四人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在了解他们的同时可以对照图片和插图,加深印象。

  6.让学生根据讨论确定的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中来概括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意在使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在记叙、描写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议论和抒情。(需时5分钟)

  (四)拓展延伸

  1.以班上的某个同学为对象,学习文中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抒情或议论,写100字左右的片段。(需时10分钟)

  2.挑选几个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让其余学生来猜猜他(她)是谁,检验学生的学习收获。(需时5分钟)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明确教材地位,把握教学内容

  《女娲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想象见长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神话、诗歌、童话、寓言。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激活想象力的一次绝佳的机会。本文作者袁珂是一位神话学家,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丰富了女娲造人的故事,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此外,作品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符合初一学生的欣赏心理,同时意蕴丰富,令人遐想。在文中女娲不仅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也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更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

  二、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地位,并结合学生实际,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比较阅读,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挖掘“人”的内涵,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3、拓展阅读,运用创造性想象改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改写课文。

  三、明确教学思路,优选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本,赏析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平台,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四、进行科学指导,注重学法传授

  依据“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论,要求教师教学重在学习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因此本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重视能力训练,优化教学过程

  1、讲述故事

  由学生讲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然后过渡到本文,明确体裁,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讲述故事以调动、创造轻松的气氛,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良好的情绪走进课堂,愉快接受新知识,而且充分体现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实际上这也是激活学生想象力的第一步。】

  2、比较阅读

  第一步: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就此提出一些疑问,教师出示疑问,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并解决这些疑问,初步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怎样造人?女娲用什么来造人?

  第二步:与《风俗通》对比,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齐读《风俗通》的内容,学生通过与原文的比对,得出作者通过想象手法来改写课文,丰富了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心理活动等内容。明确本文想象的特点:大胆合理。

  第三步:从女娲的角度来理清故事情节,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用多媒体出示女娲造人的主要过程,学生依据提示理清故事情节。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思维训练,同时依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在默读、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同时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明确想象手法的运用,为下一环节的赏形象作铺垫。】

  3、探究阅读

  第一步:挖掘“人”的内涵。

  引导学生抓住“小东西”、“小家伙”、“人”三个称呼的变换为切入点。朗读表现泥捏人的叫“妈妈”喜悦之情的语句,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想象,学生从课本找依据并反复读出这种喜悦的情感,随后提出问题:女娲给这些心

  爱的孩子取什么名呢?让学生从字形和字意上想象“人”的涵义,探究“人”的内涵。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关键语句的方法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步:根据课文分析女娲母亲形象,并与古人眼中女娲形象作对比。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女娲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求学生朗读、欣赏,将每一句话在脑海中慢慢映射成一幅画面。多角度分析其勤劳、善良、朴实的母亲形象。通过阅读交流,学生会有这样的收获:

  如:第五段中的“掘起、掺和、揉团”,第15段中的“拉、伸、搅、挥洒”这些动作描写。学生脑海中呈现出,莽莽榛榛的天地间女娲在池塘边造人的画面。一个勤劳的女娲便在脑海中清晰的浮现。

  第9段女娲听见叫妈妈的喊声那种洋溢幸福的情境。

  第13段的朗读分析,呈现女娲日以继夜辛勤造人的场景。

  学生像这样将每一句话通过朗读、欣赏幻化成图画。这样既是对女娲形象的赏析,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这一环节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通过朗读、赏析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一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深度分析文本把握女娲这一母亲形象。

  【教学就是交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合作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互补性,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则要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契机,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赏析语言等方法,挖掘内涵,赏析人物形象。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挖掘出了“人”的内涵与女娲的母亲形象,从而凸显亮点,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4、拓展阅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想象子自己是当时造出来的第一个人,会有哪些举动?

  小组合作,选出一个发言人。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如:“我”看到了什么景象,“我”会有怎样的举动,“我”和女娲怎样相处,女娲会交给“我”哪些能力等。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训练创造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开拓学生想象力,达到由感知想象到创造想象的升华。这既是运用,又是知识的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5、迁移练习

  1)认真修改你创作的《女娲造人》,注意细节描写。

  2)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充实女娲的形象。

  【整理思维,进一步拓展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对女娲形象的把握与充实,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六、简化板书设计,以画龙点睛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的板书反映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力求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内容明朗化,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目标性原则,使学生准确把握本课的学习重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5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艺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课堂教学可采用朗读品味赏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方法

  1.朗读品味赏析法

  2.讨论法

  3.点评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

  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艘艘对玛丽亚的议论。

  五、欣赏晶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晶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

  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六、说话训练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

  七,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癌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八、布置作业

  1: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八篇01-23

精选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3篇01-16

精选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三篇01-18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集锦九篇02-13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汇总六篇01-09

【必备】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4篇01-10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01-31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6篇01-28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汇总5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