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小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2-02-03 14:27: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8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8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说教材

  教学简析:《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应定位于:

  1、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模拟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

  2、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渗透优化、化归的思想,

  3、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亲身经历寻找打电话以及类似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等。

  二、说教法学法

  1.合理使用教材,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备课时我认为这个数据太大,学生要在课堂上从15这个数字打开缺口,探究的过程比较复杂,时间要求比较多,我想学生探究效果不会好;于是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值班领导要通知7名医生,值班领导有哪些打电话的方案为探究载体,这样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铺设好7通往15的桥梁。值班领要通知7名医生,学生在用摆、画的探究中更容易发现内在规律,问题更有可操作。

  2.在比较中优化规律。

  本课时在寻找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设计的方案也不同,如有逐个通知的方案,有分组通知的方案,当然也会出现所有人不空闲的方案。通过对这三种方案的展示点评与纵向比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思想。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通过10分钟能让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发现的规律进行横向比较,从而体验到n个2相乘这一规律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在比较中优化了规律。

  3. 多样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打电话展开,探究打电话过程中的最优化方案及随之而产生的规律。像这样的规律不仅蕴藏在打电话这一事件中,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一规律的存在,打电话只是这些事件的缩影。因此,在练习中,我呈现的是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练习和实际生活中找朋友这一游戏的练习,将这两个事件中蕴藏的规律转化到打电话这一事件上,让学生运用已经知道的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用电话来通知有关人到场。例如在上个星期天,市中心医院送来一名急诊病人,情况十分的危急,值班领导要用电话通知7名还在休假的医生赶回医院。

  2、提问:假如这位值班领导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那么通知完这7名医生,需要多长时间呢?(需要7分钟)他怎样通知需要7分钟?(一个一个打)哦我们把一个一个通知的方法叫做逐一通知。板书:(逐一通知)那你们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太慢)

  3、揭题:既然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太慢,太费时间,那你们能不能找一个省时的方法尽快通知到每一位医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打电话)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备课时我认为这个数据太大,学生要在课堂上从15这个数字打开缺口,探究的过程比较复杂,时间要求比较多,我想学生探究效果不会好;于是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值班领导要通知7名医生,值班领导有哪些打电话的方案为探究载体,这样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铺设好7通往15的桥梁。]

  二、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1、学生设计方案

  师:现在请大家独立思考,怎样才能尽快通知到每一位医生呢?然后再小组合作,帮这位值班领导设计一个省时的打电话的方案。听清要求。

  ①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先说出各自的方案,然后在小组中推选出最佳的通知方案。

  ②把方案设计的过程,用文字、图形、颜色等符号表示在练习纸上。

  ③想一想,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法可行吗?共需要几分钟?

  [说清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既有要求,又不束缚;既放手又密切掌握学情]

  2、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设计方案,并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方案二和方案三进行点评。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

  ①分析4分钟方案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小组设计的方案,请你结合图具体说说打电话的过程,请问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共需要几分钟?这个方案共用了4分钟,

  师:是的。这其实是分组的思想,即值班领导打给其中一名医生,让他当组长,再通知其他人。我们把这种方案叫分组法。大家觉得他的这张设计图画得怎么样?时间推算的准确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和这个小组的方案是一样的请举手。我们来看一看方案2和方案1比较,为什么会节省出时间呢?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在第一分钟方案1值班领导通知医生1,方案2值班领导通知了医生1,在第二分钟,方案1值班领导通知了医生2,方案2值班领导通知了医生2,同时医生1通知了医生3,也就是同时通知了2个人,所以节省时间,也就是说方案2采用分组通知的方法,节省了时间。

  [通过让学生呈现各自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指导,既肯定和保护了学生的设计,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渗透了优化思想。本教学设计通过方案二是大部分同学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案和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比较密切,采用这种分组方案的同学会有不少小组,教师可从同学中的方案中挑选一个进行指导,并对其他类似的设计方案进行归类说明。]

  师: 方案2是不是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呢?还有没有比方案2更节省时间的方案呢?。

  ②分析3分钟方案。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一下小组设计的方案,你这个方案共用了几分钟?哇,这个方案比刚才分组方法又节省了1分钟。我们来看这种方案与前两种方案又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节省时间?这1分钟是怎样节省下来的呢?请你结合图具体说说打电话的过程。

  师: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同时打电话,接到电话的所有的医生都不空闲,帮忙打电话给其他医生,最节省时间,所以只用了3分钟就通知完七个人。这个小组的方案最节省时间, 请看大屏幕。

  想象:按照这样的规律,同学们想一想第四分钟又有多少人新接到电话呢]这8人分别是谁通知的?四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师: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这个方案里隐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通过三个方案的展示点评,让学生经历逐个通知、分组通知、所有人都不空闲三个阶段,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了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的`思想。通过对增加一分钟通知几个人的猜想验证,既深化了知识,理解了方法,又能够较好地解决了课本内容。] 三、探索规律,应用规律

  1、找规律。

  师: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从第二行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我们发现第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分别是2、4、6、8。

  师:同学们真用心思考,每增加1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上一分钟的2倍,或下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是上一分钟的2倍,被通知到的人数比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少1人。

  按这样的规律,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用发现的规律的却很方便,那么10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呢?这样通知100人最少要花多少分钟?

  [探索这个最优方案中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以图形做铺垫,通过如果再多给你1分钟,最多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呢?让学生产生猜想,在图示的基础上学生会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方案中规律的存在。其次,让学生在表格中发现规律。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找规律这个知识点,并且也有了找规律的一些技能,因此,他们凭借已有知识会发现表格中所蕴藏的规律。再次,通过归纳、优化规律,让学生体会到N个2相乘这个规律的价值所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在验证这个规律的存在。]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应用规律的时候,我通过设计基本练习、重点练习、拓展练习等几种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哪个小组愿意拿着自己的学具到前面进行拼摆?

  3、学生汇报,反馈交流。

  (1)不能:正五边形,正八边形

  你是怎样判断出正五边形、正八边形不能密铺的?(总有空隙)

  (课件)

  (2)能密铺的图形:正三角形,正六边形

  A 正三角形:为什么能密铺?

  (从转化的角度思考;学生还可能会从角去思考,围一个点成周角,可以密铺;从定义出发去判断)

  B 正六边形:

  那正六边形是这样吗?一起来看一看。

  4、小结:只用一种完全一样的图形进行密铺,都可以是什么图形?

  (二)探索任意三边形、四边形密铺的情况:

  1、过渡:除了正三角形,还有什么三角形?

  四边形中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还有什么四边形?(梯形)

  2、猜一猜:这些图形能密铺吗?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3、验证。先读要求,拿出第二个信封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任意梯形)

  4、反馈:主要转化的方法

  5、总结:只要是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都能密铺。

  (三)两种图形的密铺:

  1、正八边形、正五边形呢?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延伸课堂,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在学生争论后进行小结)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是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图形进行密铺。

  课件展示:正五边形和菱形、正八边形和正方形、多种图形密铺

  三、综合运用欣赏与设计

  1、密铺的历史背景。

  1619年——数学家奇柏,第一个利用正多边形铺嵌平面。

  1891年——苏联物理学家费德洛夫发现了十七种不同的铺嵌平面的对称图案。

  1924年——数学家波利亚和尼格利重新发现这个事实。

  最富趣味的'是荷兰艺术家埃舍尔,他到西班牙旅行参观时,对一种名为阿罕拉的建筑物有很深的印象,这是一种十三世纪皇宫建筑物,其墙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尔人建造,而且铺了种类繁多、美仑美奂的马赛克图案。Escher用数日的时间复制了这些图案,并得到了启发,创造了各种并不局限于几何图案的密铺图案,这些图案包括人、青蛙、鱼、鸟、蜥蜴,甚至是他凭空想象的物体。他创作的艺术作品,结合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了另一种看法。

  欣赏埃舍尔的艺术世界:

  2、动手创作。(小小设计师)

  看了大艺术家的作品,你现在是不是也有了创作的冲动?

  下面,请你选一种或几种完全一样的图形进行密铺,可以自己设计颜色,比一比,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新颖。

  (交流,展示)

  四、总结:谈收获体会

  我们今天只是研究了一些规则图形的简单的密铺。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密铺现象。同学们可以到生活中去观察,也可以上网浏览。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一)激趣:

  生活导入(西瓜、奥运五环)引出圆是平面图形。用圆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观,例举生活中的圆。

  (二)初步感知:

  1、设疑引起思维冲突:直尺画圆(圆的特征)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通过看古人画圆、多媒体画圆、尝试画圆,师板演,二次画圆,总结圆规画圆(画圆步骤:定点、定长、旋转圆规)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变。

  (三)认识半径

  老师想把刚才画圆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应该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用手指,可一画几条,无数。区分圆上、圆内、圆外。

  (四)认识直径

  让学生上来用直尺摆,还可以怎么摆,无数条,关键是什么。

  (五)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一条半径,再画一条、再画一条,通过量一量,得出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再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得出:D=2RR=D/2

  为什么有些圆大有些圆小,是不是你们的圆规质量有问题?

  定长决定大小,定点决定位置

  (六)巩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圆的作用,车轮,把对圆的认识延伸到点的轨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这一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反思:

  我能按新课标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每个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导语清晰、连贯能吸引学生。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线平面图形认识的扩展,是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习内容,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车轴放在轮的中央,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实物,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圆的概念。整堂课始终处于现实背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原有认识,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对圆的各部分认识中,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创设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会画高。

  教学难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水彩笔、方格纸、彩纸、剪刀、平行四边形纸等,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谈话:游戏猜图形导入。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谈话:看看录像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楼梯扶手、电动门、篱笆)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平行四边形?(学生举例)

  三、学生探究特点

  1、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行四边形了,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一些物品,自己来想办法来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呢?

  2、教师巡视,并进行一定的辅导。

  3、哪个小组派代表上来交流?注意把你的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说说这么做的理由,其他小组等他们说完后可以进行补充。

  4、刚才我们已经能用多种方法来制作平行四边形,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独立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想想应该怎么画?注意些什么?

  5、我们已经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平行四边形,并且能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些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到底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根据你们在制作平行四边形的体会,你们可以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

  6、学生小组讨论后提问并板书猜想:

  对边可能平行;

  对边可能相等;

  ……

  7、那我们能够自己想办法来证明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分组验证猜想。

  8、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已经自己验证了猜想,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认真听好,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你觉得怎样?

  9、小组派代表上来交流自己小组的验证方法,其他小组在其完成后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板书出经过验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

  10、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理由(课件)

  四、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底

  1、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并且自学课本44页)

  2、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4、完成“试一试”:(1)先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2)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5、想想做做5,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注意画上直角标记。如果有错误,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五、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2,用2块、4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2、想想做做3,用七巧板中的3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出示,你能移动其中的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3、想想做做4,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开做成一张尽可能的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里锯开呢?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纸试一试。

  4、想想做做6,用饮料管做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平行四边形,比一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阅读调查

  自主阅读“你知道吗?”,说说有什么收获,再到生活中去找找类似的例子。

  七、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一、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1、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2、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通过解决笑笑家平面图的相关知识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过练习2、3、4巩固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动手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了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2)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数学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的发展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我创设了脑筋急转弯和中国地图的图片情景,当学生听到那个急转弯的话题和中国地图时,顿时产生了疑问:南京市到上海的距离有100多公里,而一只蚂蚁从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5秒钟,这是为什么?

  地图描述的地域有没有变形?是用什么方法把这样大的地方画在尺寸见方的纸张上的?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2、自主探究,发展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课教学过程中,从比例尺的意义到比例尺的模型的.建立及比例尺的应用,我设计了一系列的能够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时间、空间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让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共同参与统计的全过程,试图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其尽可能的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从而获得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数学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学习的出发点,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不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有利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发展。本节在比例尺的意义的探究过程,在尝试应用过程,在开拓应用过程,在创设情境时,都尽可能的注意到开放的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一、教材分析: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好玩”的第二课时,它属于“拓扑学”的内容。这个内容对老师来说不是个好组织的内容,但对学生来说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等特点,因此教科书将此内容安排为“数学好玩”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在一般纸环与莫比乌斯带相比较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操作实践活动,突破重点和难点:

  首先在第一个环节,教材呈现处于纸条一面小蚂蚁在不能越过纸条边缘又想吃到另一面的面包这个童话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它到底能不能吃到面包呢?” 这是小蚂蚁的困惑,它突出一个“趣”!

  在第二个环节“做一做 想一想”中,是让学生学习制作莫比乌斯带,并初步体会莫比乌斯带的特征,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制作中体会,重在一个“扭”!

  而在第三个环节取点涂色活动中,采用一般纸环和神奇纸环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分别给两个纸环涂色的过程中,发现不同,从而体会神奇纸环实际上“只有一个面”。

  最后一个活动“剪莫比乌斯带”,在活动中发现莫比乌斯带“沿着中间的一条线剪开后,不是形成两个纸环,而是成了一个大的纸环”,从而体会莫比乌斯带的“奇”与“妙”!

  二、改变原由:

  (一)课本的“蚂蚁困惑”的情境虽然有趣,但蚂蚁不越过边缘的假设却难以让学生接受。同时蚂蚁的活动与困惑也不方便演示与观察,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对神奇的感悟;

  (二)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逻辑思维有所成熟,他们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及伸张正义的责任感。

  三、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在尊重教材 “奇”“趣”“妙”的基础上,改变了主题情境,以 “聪明的捕快”的故事来引入,这样既方便演示、操作、观察、思考,直观展示纸圈的神奇,同时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多方位的实践如看一看、画一画、摸一摸、做一做、剪一剪、议一议的活动,去领略莫比乌斯带的神奇,此外,在课堂的第四大环节,我增加了欣赏环节,通过大量的莫比乌斯带的应用图片与剪纸视频的欣赏,让学生直观感受莫比乌斯带作用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因为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所有的学习都是在老师的示范演练与学生的操作实践中完成的。而操作实践最容易造成“一动就乱”的局面,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1)操作之前,问题来引领。在每一个操作活动之前,我都会呈现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从而使操作有目的、有方向。

  (2)操作之中,调控是重点。为了让课堂紧凑,活动有效,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活动,组内合作、组间竞赛,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感受知识的应用,在合作与比赛中增强凝聚力,提升学习趣味性。

  (3)操作之后,反思是关键。每一次的操作,每一个活动之后,都有或者是老师的总结、或者是学生实践后的结论,让学生感受到活动的意义。

  那么这样的活动学生喜欢,所以他们会乐于用心学,也会乐于认真做。

  四、教学目标:

  (1)体会、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征,会制作莫比乌斯带;

  (2)在看一看、描一描、做一做、剪一剪、议一议中,直观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以及它的'作用。

  (3)在数学活动中经历猜想与探索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认识莫比乌斯带,会制作莫比乌斯带,体会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六、 教学难点:

  体会、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七、教具、学具:

  纸条、剪刀、胶水、彩笔等。

  八、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设疑激趣

  师讲述故事《聪明的捕快》

  提出疑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设计意图】:以趣味性的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二)、深度体验,探究新知

  师直观演示捕快手中的纸圈,生代表上台模拟,全班观察思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直观感知,初步解疑

  (1)设疑:明明是两个纸圈上的字怎么就跑到一起去了呢?这真是一个神奇的纸圈。(板书:神奇的 圈)

  (2)演示:师演示普通纸圈围法,感知普通纸圈两个面上的字不能“跑”到一起;

  (3)展示:师展示神奇纸圈围法,明白神奇纸圈两个面上的字“跑”到一起

  (4)质疑:普通纸圈变为神奇纸圈哪一步最为关键?

  (5)结论:将纸条一端不动,另一端翻转180度,然后再用胶水将两端粘牢。(板书:翻转180度)

  (6)师再次演示围法,强化感知。

  【设计意图】:标准倡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环节围绕神奇的纸圈展开,让学生经历质疑、尝试、观察等多种学习过程,感受莫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2.动手实践,体验特征

  (1)制作:生独立制作一个普通纸圈和一个神奇纸圈;

  (2)对比发现:

  面的特征:

  普通纸圈有几个面?看一看,摸一摸;

  根据生回答板书:两个面

  神奇纸圈有几个面?再看一看,摸一摸;

  根据生回答板书:一个面

  边的特征:

  普通纸圈有几条边?看一看,摸一摸;

  根据生回答板书:两条边;

  神奇纸圈有几条边?看一看,摸一摸;

  根据生回答板书:一条边;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制作普通纸圈及神奇纸圈的过程中,以及在其后的对比发现中深化了对莫比乌斯圈神奇之处的理解。

  3.问题解决,升华新知

  师出示问题:县官要求执事官一笔将一张纸条涂黑,同时不能翻过纸条的边缘,不然就要将他关押。现在你能将这个难题解开吗?

  师与一生合作演示;

  生独立试一试,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师作小结:这再次验证了这条神奇的纸圈只有一条边一个面。(作重点记号)

  4.介绍莫比乌斯带的由来(板书:莫比乌斯)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县官设置的难题,让学生更加深刻领会莫比乌斯带只有一个面的本质特征,体会到知识价值的同时,收获学习的成就感,也增强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拓展研究,见证神奇

  动手剪一剪,感受“怪圈”的“怪”

  课件出示:取两张纸条,每张长方形纸条中间画一条虚线,再分别做成一个普通纸圈和一个莫比乌斯圈,用剪刀沿着虚线剪开,你有什么发现?

  (1)独立画一画,做一做,再剪一剪;

  (2)小组交流欣赏作品

  师小结:莫比乌斯圈真的很神奇。

  视频欣赏,感知“怪圈”神奇

  播放“莫比乌斯带”不同剪法视频,深入感知它的神奇,激发学生好奇心及学习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从自己制作,到欣赏视频,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比较、验证、思考、发现,直观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拓展了数学思维。

  (四)、生活应用,感知数学魅力

  莫比乌斯带不仅好玩有趣,而且还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请大家一起欣赏:

  过山车:有些过山车的轨道采用的就是莫比乌斯原理;

  莫比乌斯爬梯:可以循环攀爬,真是锻炼身体的好地方;

  机器传送带:利用莫比乌斯原理做成的传送带降低损耗;

  各类建筑上的应用

  【设计意图】:多个“莫比乌斯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它的作用,深刻体会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五)、课后实践作业

  画出一张长方形纸条的三等分线,将它做成莫比乌斯带,再沿着它的三等分线剪一剪。你有什么发现?再试着沿着纸条的四等分线画一画,剪一剪。

  【设计意图】:课堂是知识的起点而不是结束,让学生课后继续通过操作,进一步发现莫比乌斯带的奇妙,激发他们探究的意识,追寻知识的奥妙。

  (六)、板书设计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两个面 一个面

  两条边 一条边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说课课题:轴对称图形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就说第一个环节。

  一、说材料

  1、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

  5、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

  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说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

  四、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第二幅图像对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学生肯定会说,第二幅图像美,因为第二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第二幅图像一样,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弄明白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对称美,让学生说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

  首先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蜻蜓、树叶、蝴蝶、面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这几个图形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在数学称为对称,同时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物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通过对折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对折后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安排了学生剪一剪纸活动。在这一环节里,我先提问:同学们,通过你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你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接着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以教科书68页例2剪衣服为例进行示范指导,边示范边告诉学生剪对称图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第二步照画好的虚线剪;第三步将对折的纸打开就成了对称图形,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一定能领悟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对称的小树,也可能剪出了一颗对称的爱心,还可能剪出了一个对称的小葫芦。我把学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通过实践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展出学生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老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折痕——对称轴)

  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树为例进行直观演示,老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物体的中间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对称轴。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然后《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然后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然后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然后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后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 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1-26

小学数学《角分类》说课稿03-13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04-07

小学数学小数的认识说课稿02-07

小学数学人教版说课稿01-09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