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时间:2022-08-21 15:38: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文道结合的思想,按专题来组织单元。本单元就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领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挖了整整38个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的14位小朋友。

  选择这篇课文,是缘于感动,也是缘于汶川地震后,再一次上这堂课时完全不同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就是在这样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二、说教法: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想法,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现,我希望我这种“原生态”的呈现,能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1、在感动中领悟全文中心。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利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动于伟大的父爱。加之,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播放直观的地震现场,让学生更加被这对父子感动。

  2、在改写结局中感动于过程。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当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让人心酸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不断地放映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父亲不听所有人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不停地挖掘,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或者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学生们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

  在这里,我将会利用远程教育设施给孩子们展示一个汶川地震中真实发生的“父与子”的故事。故事中的这位父亲挖了整整三天三夜72小时,最后却只能对着儿子尸体温柔的痴笑。孩子们一定会领悟到原来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结局,而是那个令人垂泪的过程。

  3、在细节中感动于真实的父爱。在采访与倾听孩子们预习体会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他们会认为,那另外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孩子,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的、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在课文对他们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中我们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爱去感动学生。

  三、说学法:

  1、找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

  2、读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议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议”,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四、说程序:

  1、以词概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由学生选用其中的词语说说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抓住中心词,设置问题,统领全篇。)

  2、深层品读,感受父爱

  a、走近父亲,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勾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课件出示,再把这些语句反复读一读,小组同学相互交流感受。

  b、引领学生抓住相关语句汇报。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通过读、画、说、想这几个环节,充分体会、诵读,感受课文主旨,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3、将文改诗,感动父爱

  a、(课件出示)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是血迹。”改成一首小诗,(配乐)深情地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b、想象: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随后课件出示父亲的样子)

  (这一环节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用诗的形式浓缩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改变结局,升华父爱

  a、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

  b、让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词句,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播放画面,观察并体会)

  5、续写结局,研读父爱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结局,把故事续写下去。并用自己的语言和亲身体会说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五、说应用: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堂课的过程中,我选择的远程教育模式一:光盘教学模式来进行的。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都适当的穿插运用远教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如:播放地震现场的情景,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坚持不懈挖掘38小时的感人场景,这比起教师用干涩的语言奋力描述效果要强很多很多。

  利用光盘将课文的重点词句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品读,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仔细观看了特级教师武琼的讲座,她提倡的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教师的努力下,农远教育会越来越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便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精彩的瞬间!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2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正好是11月24感恩节的时候讲的单元六的第一课,下面我 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一个精彩的导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并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b.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c.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d.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如: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警察的话看出他在想什么?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 加深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e.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 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但也离不开课外的演练,所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以下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四)、写“父与子”的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 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 子

  了不起

  七、说说本课教学效果的预测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这是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2、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读演结合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演,去解决问题,理解应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议穿插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子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法上我贯彻指导思想,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

  分为五大板块逐一推进:

  (一) 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一个精彩的导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20xx年的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入境,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出示导学提纲:(课件)①父亲是怎样救儿子的?②说说父亲和儿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文中哪里看出来?③课文中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小组长安排好组员的分工合作学习,教师再加以引导,特别关注中差生的学习动态,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情感体验,增强语感。)

  (三)展示交流,体会父子了不起

  1、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在展示交流中,我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相机切入,灵活运用以下这四种方法:

  ⑴读一读,读出真情

  课件出示:

  ①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通过抓住父亲动作描写,进行对比读、想像读等多种形式反复的读来凸现父亲挖掘时间的漫长,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读出真情。)

  ⑵演一演,演出艰辛

  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作者却通过突出时间的漫长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让学生还能读懂什么?通过“挖”与“掰”、“抱”、“拣”的动作对比演练,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父亲挖掘的艰辛。一个“挖”字饱含了这样丰富的内涵,也突出了父亲劳动的艰辛,这就是中国文字传形、传神、传情的魅力所在。

  ⑶品一品,品出实感

  挖掘任务的艰巨,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引导学生想像: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品析句子,抓住外貌描写,体会一位历尽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高大形象。

  ⑷议一议,议出信念

  在此基础上,我随机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进行挖掘?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找出文中的重点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然后我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这句话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3次,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小结写法,过渡引出。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我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写法,使学生明白学习描写人物类的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等方面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2、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怎样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呢?我鼓励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读,议议,写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3、总结延伸, 升华感情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语言中,心灵获得了爱的感动。此时,引读全文结尾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读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读出父子可亲可敬的爱,读出由爱创造的幸福,读出自己心底深处爱的震撼。

  (四)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小练笔:

  请你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面,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只有14个7岁的小伙伴,阿曼达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假如是你,你又会怎么做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我让学生写在课前准备的爱心卡上,留给学生充分时间去写,然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引导学生评价修改,最后让小组内互评互改。通过小练笔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五)设计作业,阅读链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等。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感受父亲的伟大.

  2、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我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今年的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师生配乐朗读,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

  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 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9.《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

  影音)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

  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5

  导语:《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将就设计理念、教材、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教材、学情分析

  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三、课前准备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

  教师准备:认真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参要求,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五、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3既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有效地抓重点、突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出示课题“掌声”,要求把课题读好。

  2、检查预习。

  (1)指名说学会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哪些内容?

  (4)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这几步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便以学定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提问题,自读自悟

  摸清认知情况后,我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边读边想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自学、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理解、感悟架好“桥梁”,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交流引读,抓重点,突难点。

  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将引导学生交流,抓重点,突难点,具体操作如下:

  1、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具体步骤如下:

  (1)指名说,随机说出相关段落。

  (2)问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必要时,老师可进行范读。)

  (6)同桌互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在交流儿子的了不起时,除了进行上述步骤,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身临其境,谈感受的题。如: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再次质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之后,再次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处理学生交流中的遗留问题。然后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学生理出读书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底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章所表现的是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但对于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学生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父爱时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故而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品读文本,感受父子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同时再现情境,呈现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

  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句。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则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法的选择上:

  采取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和情境感悟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们通过读去解决问题,通过词句的推敲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学法上,我始终本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 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3. 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开课伊始,我设计了检复字词、理清文章顺序和回顾单元训练重点三个环节。教学中,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回顾,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一种整体上的认识,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课文的2~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了在大地震的`背景下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文眼“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展开学习。先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之前学习的有关描写人物的文章的相关学习方法,而后呈现阅读提示,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方法并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自读自悟文本和组内交流,学生勾画出了重点词句,并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冲”“跪”“站”“走”,外貌描写“满脸灰尘”“衣服破烂不堪”,神态描写“双眼布满血丝”和“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连串的数字描写来体会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而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更能通过人物间的语言描写直接体现出来,我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对话的朗读,同时更有教师的范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真正感受到父亲的伟大、了不起。

  而对于儿子的“了不起”,我更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语言描写的捕捉,学生不难感受到儿子的勇敢、机智,体会到了儿子的“了不起”,从而完成了课文主体部分的学习。

  (三)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这对父子在这场大地震中谱写出震撼灵魂的乐章。而这震撼灵魂的乐章更源于他们彼此之间信念的坚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富于情感的引语帮助学生再次梳理了全文,并深刻感受到了父子间、亲人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已毕,但学生们仍然被这份浓厚的情感紧紧地包围着。因此,我适机呈现了一组08年汶川地震时的相关图片,引领学生真正感受大地震来临时的情景。最后呈现书中阿曼达和他的父亲得以相见、紧紧相拥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来描述父子相见时的感人场景。学生在说话的同时情感上得以升华,并为本单元的习作积累了素材,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所进行的说课,欢迎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二、说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了不起。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3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环境面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

  三、说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俩十分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四、说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五、说教学过程

  1、读本单元的导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了不起的父子)

  (本环节是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3、质疑问难:

  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齐读,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为什么父亲了不起?

  为什么儿子了不起?

  为什么这对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本环节以重点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围绕重点段进行质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为学习下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4、体会父亲“了不起”)

  请同学们默读2—11自然段,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了不起,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认真读仔细体会。

  (本环节,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仔细读体会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还可将课文中其他人物与父亲作比较,通过细读这个重点,体会父亲爱子情深,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品质。说明他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5、体会儿子“了不起”

  那么请同学们自由读12—22自然段,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儿子了不起?

  (本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正是由于小阿曼记住了父亲的话,因而在困难面前有信心,有勇气,最终战胜困难。带领其他同学走出废墟,证明了这位儿子的确“了不起”)

  6、(出示插图)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团聚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都哭了,他们为什么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最后让学生明白亲情让他们幸福,是信守诺言让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7、拓展练笔:

  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父母,再次体会对父母的爱。

  六、学习方法。

  1、找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找那些描写父子动作,语言,的句子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2、读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七、教学板书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了不起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8

  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4、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5、说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

  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

  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 :不放弃、 责任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6、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

  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

  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中的难点是让学生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本单元训练主题——人间之爱。这组课文以爱为主题,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为任务。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救助儿子同班的良好美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学难点: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1 、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 、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情景教学法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学习方法。

  1、找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2、读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五个环节:

  六.说预案

  (一) 、复习导入

  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 、品读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找一找文中描写父子的哪些句子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说说感受 .

  (在读中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2.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警察的话看出他在想什么?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 加深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三) 、情感升华

  1)出示课件.三位汶川 大地震中的父亲的形象,一个手机短信的故事.

  现在的学生高智商,低情商,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因此,学生们脱离生活的经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也是显的苍白无力的,对此,教学中,我联系汶川地震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用汶川地震中父爱的图片唤醒他们的感受.

  2)小练笔:36小时过去了,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通过读写融情,让学生将内心感受写出来,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写“父与子”的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

  1、写一写。(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你学了本课后的体会,也可以写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的话)。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2. 教师结合作业2.3题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也是在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亲情,学会感恩并理解父、母,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五)、板书设计

  爱

  父亲 儿子

  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相关文章:

精选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3篇02-17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5篇02-14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4篇01-10

【精选】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4篇01-17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六篇01-16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九篇01-09

精选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四篇01-09

精选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4篇01-08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6篇06-27

【精选】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三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