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小露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的一篇童话故事。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再写小露珠形成的地点,最后写小露珠在形成时是怎样变化的。小露珠就这样悄无声息、毫不张扬地来到了世上。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小露珠受到小动物们的喜欢。小动物们见到小露珠纷纷和她打招呼,并且赞美她“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归结起来,这些赞美称颂的是小露珠美丽的容颜和纯洁的品质,这也正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装点了花草树木。小露珠不仅本身很美,而且还会用自己的美来装点别人,让植物们显得更精神更美丽。第七自然段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植物与她依依惜别。由此我确立的目标是:
1、能在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明白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3、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进行感悟品读。
二、说教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对三年级学生的分析,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实物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师生表演,培养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等。
3、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感氛围,是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4、迁移教学法: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说学法
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我以读书训练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情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积极地演、说、评、读,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文第一小节描绘了小露珠由夜幕降临时出现到黎明时变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跟着视频去学习,让学生去总结发现。
(二)形象演示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方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2个特点,我放出多媒体动画,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能够明白“蹦、爬、落”这三个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习第五节“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抓住一个“都”字,让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或者发挥想象说一说还会有哪些动物喜欢小露珠,学生很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观察很细致,想象力也很丰富。
(三)内化积累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让学生自由读的基础上找出有哪些植物喜欢小露珠,并结合2、3、4自然段中的打比方说一说小露珠光彩熠熠像什么。再用第六段中的比喻句来说一说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变得怎样格外精神,学生能够在引导下准确说出“俊俏的小姑娘”指谁,“美丽的珠宝”指谁。
(四)启迪想象,情感升华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学生读后能够发现小露珠的变化: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在引导学生理解“越来越”时,我尝试让一个学生起来重复读投影上的一段话,其他同学聆听和观察发现他几次读的过程中的变化,继而明白“越来越”的意思,再结合自身最近有什么变化来造句。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露珠要走了,请学生拿出纸写一写想对小露珠说的话。课文学习至此,学生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他们有的说:“小露珠,你回来吧,我们大家舍不得你走。”有的说:“小露珠,我很喜欢你,你可不可以不要走。”还有的说:“小露珠你明天一定要快点来,你来的时候记得打电话给我,我好去迎接你。”学生的想象力也打开了。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技能:边读边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神话故事.
3,情感: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学习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师教学准备:①制作多媒体课件。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一)播放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的动画片断,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
三、顺学而导,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
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
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
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3.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受神奇和美丽。
(1)学生自读,找到自然段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2)边读边画出盘古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变化的神奇。
(3)指导朗读,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宇宙的美丽。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感受美丽。
(4)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
盘古的(),变成了()的()。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想象要合理、丰富。
(5)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盘古创造的宇宙的美丽。
四、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
(二)朗读、品味中心句。
(三)教师小结。
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生字、生词。
2、有感情朗读全文,谈感受。
二、复述故事。
1.提示复述的线索,鼓励学生复述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2.学生自由练习。
3.提名说,集体评议。
三、书写生字。
1.指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①指导易写错的字,如降。
②指导写左右结构的字,如液滋等。
2.练习书写。
3.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4.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①积累文中喜欢的词句,并抄写下来。
②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段中描写事物特点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飘动的云,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宇宙的美丽。
四、布置作业
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准备参加故事大王的评选活动。
板书设计:
18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创造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课后小结: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写家乡五月的田野是孩子们的乐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美丽迷人的五月、纯朴可爱的乡村孩子的喜爱。文章写景又写人,景与人交融在一起,相得益彰,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写重叠词语。
3、读懂课文,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最近你仔细观察校园了吗?是不是校园变得更美丽了?花开了许多,树的叶子也变得更绿了,能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吗?对呀,春天已经到了,我们一起到树林里听听鸟叫,到小河边摸摸小鱼,到田野上赛几趟跑,捉几次谜藏,好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田野(板书:五月的田野)
二、初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按要求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确,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试着组成词。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标记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忙碌、削皮、鞭子、撒欢、咕咕叫、铁锅、喷香
在认读生词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两个多音字及“撒欢”一词的意思。
2、提问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并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hbb学生可能对“田埂”“竹管”等词不理解,教师可做简单解释。3、检查读课文。谁愿意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五月的田野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4、(学生带来交流感觉)谁来说一说?(快乐、高兴)
5、细细地读读课文,把课文里带给你这种感觉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写出勾画标志)。
四、品析课文
1、导读1—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几句话写出了快乐?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①“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如果把它换成“麦子是黄的,豆荚是青的”你们觉得怎样?
生分析:“黄黄的、青青的”是写颜色特别好看,同时,说明作者很喜欢这里的景色,心情很好。
②“它们甜甜地笑了”是指谁笑了?为什么笑呢?
生分析: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是写乡下孩子们的快乐。
(3)带着这种感受读读。
2、导读3—4自然段。
(1)大声读课文
(2)快乐是从哪几句中体现出来的?
①“五月的风暖暖的,油光光的泥土软软的……冒出来,真舒服。”问:课文中怎么描写泥土的?你以前有过这种感受吗?谁能读出这种感受?②“折一根柔软的柳条……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
问:你从哪儿读出高兴的?你有过这么高兴的时候吗?
自己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一句。
③“喷香的饭菜比什么都可口”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分析:因为是自己做出来的;因为孩子们太累了;因为孩子们心情很好……
(3)读三四自然段谁给大家读读三四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五月的田野在你的脑海里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
学生交流。
(4)小结:是啊,在家乡的田野上,无论是赶羊、撵鸭,还是摘豆角、做饭,都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
3、师有感情地读第五段,要求学生配合。
问: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
五、联系实际进行扩展
五月的田野真美呀!孩子们玩的真开心。我们家乡的五月,麦子虽然没有成熟,但别有一番风味。想不想看看我们家乡的五月是什么样的。(出示本地五月景色的图片,配音乐)播放完问:此时你有什么话想说?(家乡的风景太美了)
课堂小结:五一长假就要到了,一定要让你的爸爸、妈妈带着你到我们家乡的景点去看一看。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以点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金吉娅那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2、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一、教材分析
《给予树》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真诚。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二、设计理念:
《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体会人物内心;合作探究,懂得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体会到金吉亚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5、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亚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五、教学流程:
(一)收集课外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圣诞节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同时教师在黑板画一棵圣诞树。然后引导学生从预习中已知的内容入手,了解金吉娅送给大家的礼物,教师在圣诞树上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洋娃娃、笑脸、棒棒糖”。用小游戏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生字、新词掌握情况。接着引出课题,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并请他们说说读了这个课题以后发现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生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人物情感。 请同学们读课文,发现妈妈心情变化。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自己或小组合作体会: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有谁?他们的心情各是怎样的?
2、小组内部交流,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3、组长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兄弟姐妹的心情(高兴)。
(2)汇报表现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怀疑—感动、高兴)。
(3)学生体会那个收到礼物的小女孩的心情,自己以小女孩的身份向金吉娅说自己想要说的话。
教师相机进行词句训练(重点理解“沉默不语”和“兴高采烈”)和朗读指导。
(四)品读文章,深入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图和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文,同时辅助说一说,演一演,找一找,议一议,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1、看课文插图,想象金吉娅和援助中心的阿姨会说些什么,同桌的伙伴一起说一说。
2、品读金吉娅的话。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金吉娅说的话,再用心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再读金吉娅的话,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同桌的学习伙伴一起交流。接着全班交流阅读感受,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让学生再次看图,想想自己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4、通过体会“紧紧地拥抱”和朗读最后一段,感受妈妈为金吉娅的送礼行为和爱心高兴、激动的心情。
5、理解“如愿以偿”
(五)想象写话,拓展升华情感。
1、小女孩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想给金吉亚姐姐写几句心里话,你能帮助她吗?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a、播放音乐,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第一课时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狼和鹿》这是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
课文富自然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着重体现“碰撞”二字。
首先,在启发谈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看到狼和鹿,你们会联想到哪些词语或成语?学生在词语交流中不难发现人们对这两种动物的态度。然后学生通过默读找出作者的观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不由让人情不自禁地发问: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接着,在初读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有没有新的看法?
这是学生看法与作者观点发生的碰撞。学生在一次比一次深刻的“碰撞”中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新课标中强调: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种凭借。如何凭借教材这一媒介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老师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是学生发展思维,实践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阵地。碰撞的过程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这样的“碰撞”中,也许有错误,也许有争论,但这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正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机。
除此之外,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还注意了词语的理解,积累,应用,包括写字的指导,因为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就是我执教《狼和鹿》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时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第二课时
如果说在执教《狼和鹿》这篇课文时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体现“碰撞”二字,那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力求体现“发现”二字。
怎么发现?
(一)在朗读感悟中发现
森林一片葱绿多么美丽而一片枯黄又多么会令人心痛!这是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的,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发现了森林面貌的巨大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二)在“比较”中发现
鹿的数量迅速发生变化,由4000只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只,而两年后又聚减到8000只。学生在前后对照的读书中,比较这些数字,发现了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的关系。
(三)在语言实践中发现
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从狼、鹿和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这个故事,复述要以第一人称进行,加上自己的想法。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个数量,发现了人们当初犯下的错误:貌似护鹿,实在害鹿。狼看上去在害鹿,其实也保护了鹿和森林。
(四)在拓展阅读中发现
课后的作业是让学生读一个故事《猎狗和狼》,用故事中的道理来深层感悟课文中的道理:为什么说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
拓展的文章补充了课文中没说出来的道理:鹿没有了天敌,安逸的状态让它们的生存能力衰退,这也是鹿毁灭自己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感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教育有三个离不开:道德、情感、智慧。没有道德的语文教育是危险的,没有情感的.语文教育是苍白的,没有智慧的语文教育是缺乏创造力的。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体验情感,培养情操,生成智慧,从小小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初步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朋友。 映示狼和鹿
小朋友,看到它们,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呢?
你们说的这些词语,其实表明了人们的态度。人们喜欢谁?讨厌谁?
这两种动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作者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是什么看法?打开书,默读课文,把表达作者看法的句子划下来。
·映示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谁来读一读?
·你能读懂吗,在这两句话中,谁是“功臣”?谁是“祸首”?
“功臣”是什么意思?狼是功臣,这是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从哪个词看出?(居然)能读出这种语气来吗?
“祸首”又是什么意思?鹿在什么样情况下成为祸首?“一旦”是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
·为什么这样说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请轻轻读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流利。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谁来读给大家听,你喜欢读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2、评价:读得太好了,很流利,其他同学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听得也很认真。
3、学习词语。
课文中有一些词语,谁来读一读。
葱绿 提防 传染 血泊 贪婪
青烟袅袅 哀嚎 凯巴伯森林 蔓延 糟蹋
·这里有两个多音字,注意读音。
·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有关内容吗?
4、作者认为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回,我们先自己读读,想想,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你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呆会儿每个小组推选一个同学做汇报员。
5、小组合作学习。
6、学生交流(充分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依据。
7、小结:老师要对你们竖起大拇指,我觉得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你们用心地读书,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这样的读书,才会有收获!
三、学习生字:
讨论我们告一段落,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现在,我们来把课后的生字读一读、写一写。
映示生字:
读一读(组组词)
闹:可以组哪些词?书上说的是闹什么?闹是什么意思呢?
写一写: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上一节课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大家根据作者的观点,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不管怎么样,大家都谈到了狼、鹿和森林之间的关系,谈到了狼、鹿、森林的变化。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森林的变化:
1、出示填空:
①100多年前,凯巴伯森林 , 。……后来,整个森林像 一样, , 。
读一读书上写森林变化的内容,做做填空。
2、请学生填空。
3、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4、学生朗读。
5、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好象看到了凯巴伯森林到处是葱绿的树木,小鸟在唱歌,小鹿在散步,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6、看到这样生机勃勃的美景,我们真想来诵读一番,来,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小节读一读。
7、后来凯巴伯森林变了样,我们看书中是怎样写的。(指名读)
8、你为什么这样读?……师:这个填空写的是凯巴伯森林的变化。我们都喜欢充满生命的绿色,喜欢生机勃勃的森林,不喜欢这样萧条、荒芜的情景。
9、那么这中间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谁来补充呢?书上是怎么写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小节,第三小节)
10、师:其实同学们读了两种原因,人的原因和鹿的原因。请男同学来读人的原因,女同学来读鹿造成的原因。
11、人们本来是出于善意来捕杀狼,可是狼被捕杀后,鹿的生存状态怎样呢?请你们读读课文,像刚才那样,读读前面,找找后面。前后对照起来读。
②出示填空:
凯巴伯森林原来生活着大约 只鹿,狼在被杀了之后,鹿的总数超过了 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 只病鹿。
1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填的都是数字。看了这一组数字,你想说什么?
13、这些数字多有说服力!从这些数字背后,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狼和鹿数量的变化与森林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出示填空:狼( ),鹿( ),森林( )。
板书:狼(吃)鹿 狼(保护)森林 鹿(破坏)森林
这正是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一旦食物链被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随着打破。
14、这样的结局是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我们一起读文章最后一节。
(1)自己读读,说说为什么狼是“功臣”?用书上的语言。
(2)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3)上节课上,有的同学说人才是真正的“祸首”,这种说法也很有道理,作者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4)对呀,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人们当时根本没有想到狼和鹿与森林之间的关系。
(5)如果人们早一点想到……(引读最后一节)
二、复述课文:
1、今天我们的课堂好像再现了凯巴伯森林毁灭的一幕。你愿意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师:复述课文不是把原文背下来,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老师提供你三个角色(1)狼(2)鹿(3)人,你愿意从哪个角度来说就从哪个角度来说。
2、先自己练一练。
3、交流。
4、评价:讲得太好了,很有创造性。听了你们讲的故事,我们仿佛听见了惨遭捕杀的狼的哀号,看到了鹿的加速灭亡,看到了森林被破坏的荒凉情景。
三、拓展:
1、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猎狗和狼》,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呢?(学生自读、交流)
2、我们再来想想课文,没有了狼——鹿的天敌,鹿为什么反而在减少呢?
刚才文章说的道理能不能给你启示?
(没有了狼,鹿减少了生存危机,不用奔跑,体力下降,……)
3、你们看,你们从课内走到课外,不仅理解了课文中说的道理,还悟出了课文中没说出来的道理,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作业:
学习了《狼和鹿》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请联系生活实际,把学了课文后的感想写出来。
第一课时
狼是凶残的,鹿是温和的,这两种生性截然相反的动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早有定论,然而《狼和鹿》这篇课文的作者却将狼作为“功臣”,鹿作为“大坏蛋”来描写,初读课文,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教者在第一教时中就利用这一矛盾设计教法。
一、设置悬念,激情引趣。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揭示“狼和鹿”这个课题后,教者首先提问,看到它们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说出的描写狼和鹿的词语、成语是截然相反的一贬一褒,而读过课文后,作者的观点又怎样?作为歌颂的“功臣”却是狼,作为遣责的“祸首”却又是鹿,那又为什么?这一悬念的设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急于去书中找答案。
二、尊重个性,指导朗读。
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文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你喜欢读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在理解“功臣”和“祸首”意思的基础上找出叙述作者观点的句子,为下一环引导学生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发生思维碰撞作准备,这就做到了读既有明确要求又尊重个性。
三、尊重主体,各抒己见。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上有充分的体现,当学生读了课文后,教者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与课文作者不同的意见,究竟谁是功臣,谁是祸首,学生读后众说纷纭,有人意见与作者相同,说狼是功臣,鹿是祸首,也有同学的意思与作者相悖,说鹿是功臣,狼是祸首,更有同学认为狼和鹿都不是祸首,祸首应是人,因为狼是死在人的枪口下的,学生的思维与文本,与作者,相互之间产生了碰撞,正如教者所说这样的碰撞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这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做到了尊重主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二课时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新闻记者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狼和鹿》第二教时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者利用文本,引导探究,拓展思维,学有所得的理念,但整堂课自始至终教师都没有放弃主导作用。
一、在尊重“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是有一定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不是无目的的消遣性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放弃主导作用,而“主导”的形式又不是教师的泛泛而谈,而是用几道与文本内容紧密联系的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练有所得。如从第一道填空题中学生发现了由于对狼的捕杀而造成森林遭到破坏,而破坏森林的“祸首”是谁?学生又从第二道填空题鹿的数量的增加以及最后的减少中发现是“鹿”。鹿不仅破坏了森林,也殃及到自己,第三道填空题让学生明确了狼和鹿数量的变化与森林的命运之间密切的关系,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明确自然界的生物总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必须保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拓展思维,促进表达,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检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在《狼和鹿》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者在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再现凯巴伯森林毁灭的一幕,因此,在复述中有的学生从“狼”的身份复述,有的学生以“鹿”的身份复述,有的学生以“猎人”的身份复述,这就充分运用了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技术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回味和再思考,并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形成新的观点,对阅读内容进行评判,达到深层次辨析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三、适当延伸,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这堂课的最后一环,教者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得的方法,扩读了《猎狗和狼》这篇文章,从课内走到课外,并以此作为课文的补充,这正如新课标中指出的“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以及色彩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雨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以及色彩美。
二、说教法、学法
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反复品读、深究、讨论,感受秋雨的美。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感受美景,揭示课题
1、观看图,谁来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并画出课文的生字、生词。
2、同桌之间互相帮忙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幻灯出示词语、句子
(三)、品读课文,感受秋雨的美
1、同桌一起读课文,在秋雨里,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秋天的雨?
(2)反馈
(3)朗读体会句子
(4)你觉得秋雨神奇吗?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品读第一自然段
(1)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小组读、个别读等形式)
(2)、你觉得秋雨神奇在何处?再次体会秋雨的神奇,读出喜欢之情。
4、品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说说喜欢这段哪句话?
(3)体会银杏树、枫树的句子。(去词体会,比较句子)
(4)、把描写颜色的词画下来。(幻灯出示练习填空)。
(5)、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6)、同桌交流:你还知道秋天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按练习的句式说。
(7)、再次读课文,体会秋雨颜色的美。
(四)、拓展延伸
1、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美景数也数不清,你还知道有哪些美景?
2、学生交流讨论:说说秋天有哪些美景?(引导学生可模仿课文的说)
(五)、总结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它线索清楚,简单明了,概括性强,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是钥匙
11 秋天的雨 有颜料 丰收、快乐
藏起香味
吹起小喇叭
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雨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秋天的雨》,题目是《创情境,品秋意》,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盎然秋意思我的设计思路。我的说课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依标扣本,说教材
本组课文以秋天为专题,从多个角度描写了秋天,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秋天的雨》是其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雨”,而是以“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景象,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正确理解“五彩缤纷、一把把”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初步体会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初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其中,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中那些艺术化的语言,学生难以理解,是教学上的难点。
二、紧扣重难点,说教法学法
对于孩子们来说,秋天的美景就在他们身边,但他们却比较缺乏对美的发现,教学中适当选择能展现秋天美景的录像、图片等资源,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学习美、运用美。并在形式多样的训练中促说、促读、促练、促悟。
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运用语言,将读与写巧妙结合起来。并通过读、演、背等实践方法,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以学定教,说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欣赏秋色
(二)梳理文脉,体会秋意
(三)品读课文,感悟秋韵
(四)总结全文,升华秋情。
在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让孩子们品味盎然的秋意。
开课伊始,我引入介绍秋天美景的短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导入新课,此时板书课题:秋天的'雨。
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相机指导“扇”的不同读音:“扇子,扇哪扇哪”,重点指导书写“爽”:先写人,再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四个撇点。之后,我出每段的第一句描写秋雨特点的句子,并使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孩子们自由朗读。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手一首欢乐的歌。”
教师相机小结:这是整篇文章缩写成的一首小诗,是文章的线索。再让学生配上优美的音乐读读小诗,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钥匙、颜色、气味、声音”,以达到理清文脉的目的。此时,融入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像这样,把每段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教师动情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导语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一走进秋天的大门,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你是想先看看秋雨那缤纷的颜色,闻闻那香甜的气味,还是想听听那动人的声音呢?”此时,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意愿,相机指导教学。这样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品读课文,感悟秋韵。
这部分的学习上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主要采用的是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的方式,不同的段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的色彩,文字非常优美,引导学生赏秋色时,抓住词语“五彩缤纷”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再通过课件看看黄色的银杏叶、红色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各色的菊花和橙红的橘子,让学生深入体会,然后课件出示一组表示颜色多的词,指导学生朗读、记忆,积累语言。
这段文中出现了许多处生动的比喻句,三年级的孩子较难理解,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多美的句子呀!但学生很难一下子感受这种美,我通过多层次的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先出示银杏叶和扇子图片,让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体会它们的“相像”,然后出示银杏叶往下飘落的动态画面,引读,让学生体会“一把把”的含义。
“一片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两片黄黄的叶子像两把小扇子,满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相信,精彩的动画会让抽象变直观,让孩子们在美的情景中将文字的理解化难为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接着顺势让学生理解其他的比喻句。然后让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子,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最后,大家跟着动情的音乐齐读第二自然段,练习背诵。这样层层加深学生的体会,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情感的升华。
品秋香时,首先展示一幅秋天水果图,让学生看着诱人图画,听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并激发想象“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好闻的气味?”适时引导“假如你就在硕果累累的树下,你想干什么呢?”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被那香味勾住的感觉,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之中。
在学习第四段听秋声时,老师和学生共同演绎情境。老师扮成秋雨告诉大家冬天要来的消息,孩子们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动植物演一演课文内容,体会动植物热热闹闹准备过冬的情景。再练习说话,“秋雨姑娘把冬天要来的消息及时地告诉了大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在师生对话的情境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抒发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带着这种心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浓缩文本,说板书
在学完文章之后,借助板书回归整体,总结全文。“秋天的雨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给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颜色,闻到了香香甜甜的气味,听到了冬天要来的消息,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和欢乐。”此时板书:丰收、欢乐。
这样线索清晰、简单明了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后拓展,说作业
最后,课件出示一组秋景图,配以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并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背一背:把秋天的美景永远留在脑海里
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
写一些:自己感受到的秋天
这样的作业背、画、写三者结合,能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总之,教学中,我巧妙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在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中,在读读、说说、写写中“品味盎然秋意”。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认识、总结。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重点、难点。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摸棋子游戏,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
2、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
【教学难点】
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三、说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学生是农村外来人员的子女。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差,如果用常规的单一说教形式教学,收效甚微。因此,我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几个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新知。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门见山引入、师生互动学习新知、引导学生学习、点拨学生迷惑等。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规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不确定现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判断,自己总结出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突出主题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不过我们做游戏是有目的的,我们要通过做游戏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不确定现象》,不知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二)例1的教学。
1、活动一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我往盒子里放的棋子(全是黑色的),猜一猜老师摸出的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
(师摸)
师:为什么我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呢?
生:因为你放进去的全是黑棋子,所以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
师:我可能摸出白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没有白棋子。
师:可能摸出其他颜色的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根本没有其他颜色的棋子。
师:如果我把盒子里的4个黑棋子换成白棋子,使得白棋子、黑棋子的数量同样多。老师继续再摸,想一想老师摸出的一个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说话时放慢速度)猜猜看?
生1:白棋子。
生2:黑棋子。
生3:也许是白棋子,也许是黑棋子。
(师继续多次摸棋子)
师:为什么老师这次既可能摸到黑棋子又可能摸到白棋子了呢?
生:因为盒子里有黑棋子,也有白棋子。
师:也就是说,这次摸棋子出现了两种可能。可能是……(生齐答),也可能是……(生齐答)。
(设计思路:通过“生猜师摸”的摸棋子游戏,很容易就达到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教会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活动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为学习新知埋好伏笔。)
2、活动二
师:下面老师再改变盒子里黑、白棋子的数量,变为7个黑棋子、1个白棋子,我们看看,是摸中黑棋子的次数多,还是摸中白棋子的次数多?
(生举手回答,进行猜测)
师:想不想自己摸棋子来验证猜测?
生:(几乎异口同声)想。
师:那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出示“小组合作”的操作步骤)
(各学习小组摸棋子、统计、讨论。教师巡视学生实验结果。)
师:请组长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指名回答)
(设计思路:对儿童来说,概率知识是很有吸引力的,动手收集数据的过程常常体现为令人愉快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展示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此环节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使他们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同时促进学生性格的完善与发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3、即时练习。(课件出示)
箱子里装着10个红球,2个白球。小明从箱子里摸一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是()球、也可能是()球,摸到()球的可能性更大。
想一想:从中摸一个球,
⑴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应该怎么办?
⑵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白球,应该怎么办?、
⑶要想经常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大些,应该怎么办?
⑷要想偶尔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小些,应该怎么办?
⑸要使摸到红球、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应该怎么办?
(指名口答)
(设计思路:由形象的游戏活动过渡到抽象的语言表述,检测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引入词语:经常、偶尔,渗透语文知识加强学科整合)
(三)例2的教学。
1、情景引入
师设计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猜猜谁中奖的可能性大
大家先猜然后进行验证。
老师和一名学生配合摇20次转盘,一名学生记录统计,其他观察、监督,把得出的结果填课本上。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老师转到哪儿的可能性大,哪儿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生:转到小羊的可能性大,转到小猪和小狗的可能性小。因为小羊的区域多,小猪和小狗的区域少。(答得好发奖品书签)
2、知识拓展
师:“如果让你用这个转盘设计摇奖活动,你想让获奖的人多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少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数和不获奖的人数差不多怎么设计?
生1:我把区域大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多些。
生2:我把区域小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少些。
生3:我把两种区域设为一样大,获奖机会一样多。
……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可能性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从转盘游戏到摇奖设计,让学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童心灿烂 诗意飞扬”——习作课仿写儿童诗《夏天好》。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展示这节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我们小学语文的教材里,有很多情趣盎然的儿童诗,《夏天好》就是其中的一首,它是小学语文版教材第六册的课文,这首诗表现了孩子们在夏天里缤纷多彩的快乐生活,诗句简浅易懂,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首诗的作者是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他的诗就像他写的歌词一样,没有涂脂抹粉的句子,都是直来直去的大白话。我选择这首诗让孩子仿写,恰恰看中的就是这简单的语言中所蕴涵的趣味和魅力,能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共鸣和快乐。
二、学情分析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而我们的母语教学中,诗教太少太少!这节习作课就是以孩子喜欢的诗歌为“火种”,唤醒孩子的“童心”,点燃他们的“诗心”,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的习作就是一个从仿到创的过程,我设计仿写《夏天好》就是以“简单有趣”为切入点,降低习作的门槛,吸引孩子迈进诗歌创作的大门。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欣赏诗歌,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结构美、画面美。激发仿写诗歌的兴趣。
2、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快乐画面,仿照诗歌的语言写一写,学会欣赏和评价别人的习作。
3、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设计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赏诗韵、想画面
要想会写诗,首先得学会欣赏诗。我设计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1、读中欣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体现了朗读的重要性。我出示全诗,让孩子有感情得读、有节奏地朗读,读后说说诗和平常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后有什么感受?再给诗句找找韵脚,感受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游戏欣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个“押韵接龙”的游戏。老师快速的读出诗句中押韵的词组,学生接读,如夏天好、半山腰、一声叫等,说完诗中的词组,我又启发学生动脑筋编押韵的词组进行接龙,如吃水饺、放鞭炮、随风飘等。这一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押韵写法的乐趣,锻炼孩子的动脑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同时又为仿写诗歌提供了语言素材。
3、唱中欣赏。自古以来,诗大多为歌而作,诗和歌是分不开的。我找到一首学生熟悉的.曲子,带着他们把诗歌唱出来。这么一唱,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受更进一步加深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4、画面欣赏。我让学生联系诗的内容发挥想象,把简短的诗句又还原成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这一设计让孩子体会到诗是这样的贴近生活,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写成诗,这样,孩子还会觉得写诗难吗?
第二环节:说童趣、激诗兴
每个季节,孩子的生活都留下了快乐的画面,你喜欢什么季节?这个季节有什么快乐的回忆呢?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自由地说一说。然后以大家都喜欢的冬天堆雪人的画面为例子,师生合作,仿编出一节诗歌。如有的学生会这样说冬天:北风呼呼地吹,下起了鹅毛大雪,地上全白了,我们在雪地上堆雪人真快乐……我引导学生你能仿照诗的语言把刚才的景色说得更有诗意吗?比如说成“冬天好/北风吹来雪花飘”是不是又押韵,又简练呢?你还可以用上拟人的手法写的有趣些呀,比如 “北风唱歌雪舞蹈/大地爷爷穿白袄”。经过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学生有了创作的灵感,一个个跃跃欲试。你一句,我一句,一节童趣盎然的小诗就诞生了。如 -----这时,学生会感受到写诗原来并不难呀,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创作的热情大大地激发起来,我趁热打铁,开始了第三个环节。
第三环节:忆生活、写童心
这是学生动笔仿写诗歌的环节,我出示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带着写诗的兴趣,带着美好的回忆,进行仿写诗歌的创作。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生写作情况。
第四环节:评童诗、品诗味
孩子们一篇篇稚嫩的作品完成了,他们翘首期盼的就是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和肯定。也许他们的作品不会很完美,诗意也不是那么浓,但这正如婴儿的蹒跚学步,需要充满鼓励的扶持和小心翼翼地呵护。我会充分尊重他们的语言感受,坚持“多就少改”的原则,以欣赏为主,适当修改。让孩子纯真的童心在一行行稚嫩的小诗中尽情绽放,让诗意的种子在一行行稚嫩的小诗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欣赏完后,老师即兴作一首诗,目的在于激励全体学生,让课堂在浓浓的诗意气氛中结束。如:今天好/远方的客人来我校/同学们写诗兴趣高……
总之,以上四个环节由赏到说,由说到写,由写到评,环环紧扣,循序渐进。力求创造一节扎实而又富有诗意的习作课。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说课,尽管不够完美,但是也算是一个大胆尝试。我相信,热爱诗歌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成为这样的人。更希望能得到在座各位评委和老师的宝贵意见,让我在诗教的路上走得更远。谢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本课教学,力求突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蕴含的道理,注重语言的品味。凸显阅读教学“以读悟理”、“以读悟语”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镜片,之后,做成放大镜,接着,做出显微镜,最终发现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课文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全文贯穿一个“玩”字,字里行间渗透着创新思维的要素,即:兴趣、耐心、观察、思考。
【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学生不大会通过细致的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事件主要内容更是困难。
2、由于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蕴含的道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较大困难。
3、学生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的还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一些简洁而有效的方法,如: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边读边想象等。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课文。
2.理解文中引号的用法。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边玩边想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教师:爱玩,是你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在玩中有什么体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学生交流。
3. 教师导入。玩耍常被看成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 “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4.针对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
a. 什么是“名堂”?
b. 谁玩出了名堂?
c. 他玩的是什么?
d. 怎么玩的?
e.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二、由疑而入,各个击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齐读这一段。
⑵议一议。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⑶ 教师: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中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好吗?
2、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⑴ 通过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请学生汇报。
例如:列文湖克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等等。
⑵ 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他的这种玩法的看法。
⑶带着赞赏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⑴齐读第四自然段。
⑵列文虎克发现了什么名堂?从那里可以看出来?找出并读出来。
⑶想一想。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⑷ 再次品读:对这一段中的标点符号有什么新的发现?(着重体会引号的用法) ⑸ 联系上下文,交流讨论。理解a“小人国”、“居民”指的是什么?
b.他究竟玩出了怎样的大名堂?
⑹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有没有人知道?从哪里看出来?(指名读,请学生带着自豪的语气来朗读)
⑺“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与“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⑻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 知识拓展、延伸
1、什么是微生物?
2、举例说说玩出了大名堂的其他科学家的名字和事例。
四、讨论交流、回顾总结:
列文虎克发现的大名堂真的只是“玩”出来的吗?他的玩和我们的玩有什么不一样?引导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他在玩中不忘思考、不忘观察的品质。
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让我们像列文虎克一样在玩中观察,在玩中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五:作业
课后小练笔
平时我们都爱玩,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 玩中做, 做中玩, 玩中做 )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综合练习7》是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中的一个巩固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本次综合练习共安排了七项内容:选字填空、将词语按要求归类、把句子补充完整、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语言实践活动——谈学习的体会、还有名言的学习及写字的指导。学生通过此练习,可以在字、词、句、篇上得到巩固与提高,而且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明白,你若想获得成功,只有努力地实践。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些较简单的习题了,比如:选字填空、将词语按要求归类、把句子补充完整。这些题目,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再一起交流。而其它练习题则需要老师的引导来进行。相对来说,学生对阅读、语言实践活动的能力较弱。由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学生间依然存在着差异,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差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老师在练习活动中,应对阅读、语言实践活动等学生能力较弱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给学习困难者有多一点的表达机会。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教材旨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词句,增强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会比较形近字,选字填空。
2、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词语归类。
3、把带有“终于”的句子补充完整。
4、阅读短文,学习读懂文章。
5、语言实践活动,交流“我的学习小体会”。
6、熟记名言,了解大意。
7、学习写好木字旁的字。这些教学目标中有重基础的,如:选字填空、练习在方格里写字;有重积累的,如:按词语要求归类、熟记名言;还有重能力的,如:阅读短文,理解文章意思、谈谈自己学了本单元课文后的学习体会,从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
《综合练习7》作为一个单元之后的复习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已知,使学生在常态中轻松、愉悦、自主的学习交流。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加强引导与点拨。如:在第六环节的设计中,学生已按“学习、时间、动作”的要求把词语进行了归类,然后教师就适时的进行了点拨:想想还有哪些词语也是表示“学习、时间、动作”的,大家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小组积累的成语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比赛,不仅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进一步扩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练习中,教师主要采用了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教师只是起了引导与点拨的作用。在熟记名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留出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诵读铭记3句名言,并让学生对名言进行简单的理解,让学生懂得了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意义。教师还鼓励学生大胆交流类似的名言,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中,教师积极营造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利用积极评价策略及树立榜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优化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互助。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2-23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4-26
三年级语文《太阳》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翠鸟》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12-17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8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