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2-02-11 18:20: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概述:重要的是说为什么这样教,要求教师说出设想和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所根据的心理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 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三、 说学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3、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四、 教学程序:导入;新课;练习巩固;作业;研究性课题提出。

  引入新课

  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和课后的思考

  以下以物理说课为例:

  重要的是说为什么这样教,要求教师说出设想和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所根据的心理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结论、规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在实验中如何控制条件和物理变量,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进行再创造。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说课中,不仅仅让学生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更重视如何通过实验控制变量,根据实验条件启发学生思考,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这正是重视素质教育的体现。

  教材难点的确定要看是否体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生活经验、相关学科的实际情况,是否找出了难点的形成原因。如:《楞次定律及其应用》的说课中,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指出:"楞次定律是一个物理规律的高度概括,学生在理解其语言表述时会有两方面困难:(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并没有说感应电流方向如何,而只是说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2)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误区,把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理解为阻碍原磁场。"这不仅说出了难点,还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情况,规律本身,说了确定难点的依据。又如《牛顿第一定律》的说课中,学生由于受日常观念的诱惑,把日常生活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变成运动和不受力作用运动的现象,作为片面的先入之见,产生误解,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形成了思维障碍。因此,应把"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确定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破除错误的认识,建立新的正确的观点。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势和特点,应用范围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如为了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可采用演示法、观察法;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可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法、发现法;为了加强物理实践,培养学生技能,可采用实验法、练习法等。中学物理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包括语言和教具,教具主要指持图、板画、模型、录音、幻灯、计算机等。所选教学方法手段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各种不同方法和手段要优化组合。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要说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方法的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手段内容,还要说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据,还要说具体突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方法及如何操作,或者所选典型例题的内容信要求,还要说出具体突破物理实验操作或所需预备知识,还要说出课堂教学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特别着重说物理实验操作要领及观察要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和学的高度统一。

  所选教学方法能否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技能和创造,既注重概念、规律的探索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能否结合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教法的选原理和教学经验,说出选择教法的理论依据。《楞次定律》说课中,在说教法时指出:"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索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听、导做、导思、导说、导体、导记方面,教师演示实验田后提出问题,进行思维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在教材难点处放慢节奏,分散难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做、主思、主说。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教材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能、技能,实现教与学高度统一。

  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粗读预习、观察实验、听课理解、复习巩固、作业练习、应用实践、归纳总结等。同时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强调研究物理的方法、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课堂实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的基本技能。

  学法的指导是否体现了学生规律、学习原则以及学习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学生的基础、习惯能力等情况。

  看说课者指导学习方法如何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调动优秀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后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优中差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相应提高。

  能否针对某一知识点,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最易疏忽的可能误解或混淆的总是有预见地并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如《布朗运动》的说课中指出:"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水分子无规则运动时对花粉颗粒的无规则撞击而引起的花粉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无规则并不是无规律。"

  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方法和步骤。学会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还应培养学生小实验、小制作的操作技能。

  如《透镜》说课在学法指导中指出:"教学生实验方法,如练习书上练习薄、2题时,可建议学生做实验解决,发散光线通过凸凹透镜,观察、对比出射z一是*近主光轴还是远离主光轴,正确理解会聚与发散的定义,避免灌输。"《楞次定律》在说学法中指出:"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学会怎样提出课题,怎样假设推理,怎样设计实验,怎样选择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养成严谨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匀变速直线运动〉说学法时指出:学生认为直线运动在初中已经学过,简单易懂,思想上不够重视,准备不足。可在学习中发现本章物理量多,物理公式多,而且互相交*联系,很容易混淆。如位移、加速度和物理图象等知识比较难于理解,于是产生了"杂""乱"的感觉和厌学情绪。学习方法也停留在"背公式、套公式"的水平上,由于理解不深,公式掌握不灵活,遇于复杂综合的总是便出现"顾此失彼"和"张冠李戴"的现象。以往教学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学生反映运动形式多,公式更多,分不清记不牢。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1)学生以自己主动学习为中心,养成以"观察(包括阅读)-思考-表达(包括说和写)"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2)重视知识结构的教学,克服"杂""乱"现象。把本章重点知识概括为:"六个公式六个量,已知三个可计算;加速(+A),减负(-A),落体上抛G和-G"。

  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过程是物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认识物体客观规律,完成物理教学目标和程序。这个过程应自始自终符合物理学的研究特点,符合素质教学的要求,应有利于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完成,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少许发,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说教学过程并不是像教案那样详细地说明教学的具体过程,而是要说出教案中几个主要过程安排的理论根据和组织者对它的理解,从而使用权备课建立在严密理论与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要体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不同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不同能力。

  2)教学过程要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能力培养上,并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还应体现教学方法选取的科学性,学习方法指导的有效性。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由已知推未知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因此,评析说教学过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是否做到教学目的明确,结构合理,广度得当。

  B.教学内容和渗透的思想观点是否科学正确,是否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是否说出了教学的主要思路,简述了主要环节内容,各环节过渡的处理方法是否自然,设计是否把握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D.是否说出了如何处理教材,以信教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否把目的与手段、知识与能力、教和学融为一体。

  E.教学主次是否分明,层次思路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能否抓住关键,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借助有效手段,突破难点。

  F.教学各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G.是否说出如何使用教学语言、教学情感、物理实验,以信创设物理情景。

  H.是否说出实验的目的性及实验观察点、操作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

  I.是否说出如何实现教学反馈矫正,高速教学内容和进度。

  J.各环节教学设计的理论凭据是否正确,恰当具体。

物理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组装电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

  本节内容在上一节认识电路组成,通路、断路和短路以及电路图的基础上,学习用开关控制两个串联灯泡、两个并联灯泡的连接。这部分内容提出的具体任务:一是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个小灯泡,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同时灭。取下一只灯泡,另一只灯泡也灭了;取下一只灯泡,不影响另一只灯泡发光。二是用两个开关控制两只灯泡,要哪只灯泡亮,哪只灯泡就亮,并且两只灯泡的亮灭互不影响。在连接完实物电路之后,还要组织学生练习画电路图。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 学生以尝试探究的方式学习。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且尝试能成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尝试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大胆尝试,并运用课本、实验仪器、工具书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组装电路》一课中,我从准备性练习开始,层层递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尝试操作、尝试阅读,积极争论思考,尝试练习,独立探索,逐步认识串、并联电路,发现两种电路的不同之处,运用对比的方法初步建立串、并联电路知识框架。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尝试活动中逐步分散了连接并联电路实验的难点,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了动手实验能力和学习能力。并根据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随机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在学生学习的活动中,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避免教师给出实验步骤按“照方抓药”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要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充分地发挥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判断两个灯泡是串联还是并联;

  (2)会连接两个灯泡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画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两个灯泡串联、并联的连接顺序和方法,做到快而准确;

  (2)尝试用探究的方法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通过按照具体要求练习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小灯泡串联、并联的特点和连接,体会物理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乐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兴趣;

  (2)通过连接小灯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

  【学生状况分析】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对物理课的'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如同学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大胆,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不同或与生活常识有矛盾等问题,应如何对待,也需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方法,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二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教具准备】

  初中物理电学线路板、多媒体,或小黑板。小灯泡,手电筒,电池,单刀双郑开关,导线若干,配套放在一起。等等。

  【教学流程】

  一、准备性练习

  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电路有哪些基本元件组成的?在电路图中,它们的符号怎样画?

  生(回答):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组成。

  师:(画电路图)

  提问:你能把这个电路用实物连接起来吗?

  学生动手操作,连接电路。

  二、进行新课(学生尝试活动)

  1.第一次尝试操作:

  师:如果有一个电路,有两盏小灯泡,并且都能发光。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样的电路?试一试,你能不能在刚才练习的基础上连接出这样的电路?

  生:分组讨论思考,实验连接两盏灯的电路。 教师在学生中巡视,有目的的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连接两种电路,画出电路图。

  (在准备性练习的迁移作用下,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协作,可以独立完成这种发展。学生活动能否成功,只需由灯发光来表明,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上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师:这两种连接方式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两盏灯一个一个顺着连接起来; 一种是两盏灯并列着连接起来。

  师:阅读课本,看课本上把这两种电路分别称作什么电路?

  生:阅读后,得出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是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是并联电路,并认识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

  师:想一想,课本上为什么用“电路元件”,为什么不用“灯泡”或“用电器”?

  生:(思考,讨论)电路元件包括电源、开关、用电器等,不单指“用电器”。

  师:对。串联和并联不仅是用电器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其它各元件的连接方式,例如在上面并联电路中,电源和开关是串联的。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善于理解和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以后认识较复杂的电路作好铺设。)

  2.第二次尝试练习

  师:在刚才的两电路中,若增加两个开关,能不能使一盏灯熄灭时,另一盏灯还发光?试试看。

  生:讨论、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位同学可以到讲台上演示你的接法,并说出你的发现?

  学生演示说明在串联电路中,两灯总是同时熄灭,同时发光;在并联电路中可以使一灯熄灭时,另一灯发光。

  师:为什么加上两个开关后,串联电路中两灯还是同时亮、灭,两并联电路却可以使其中一盏灯发光,另一盏灯熄灭呢?

  生:因为串联电路电流的路径只有一条,而并联电路电流的路径不只是一条。

  师:现在并联电路中两灯还可以同时亮、灭吗?

  生:可以,断开或闭全干路开关。

  (第二次尝试操作练习是在学生第一次成功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景,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获得成功。这种知识的递进过程,是由学生独立尝试、积极思考、通过直观现象获得的,使学生在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两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课后反思】

  事实表明,尝试教学法,以尝试探究的方式学习能让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探究,乐于交流,愿意合作,促使同学们在亲身经历和亲自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变化,掌握学习的方法、手段、途径,培养了创新意识,张扬了个性,学会了理解。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人的道理,坚定了探究的信念,品尝了成功的快乐,完美地展示了师生富有独特个性的创造过程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这节课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有个别学生还存在惰性心理、依懒心理;有个别学生动手操作不认真,毛手毛脚;有个别学生画电路图不够规范、合理。等等。另一方面,由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才40分钟,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究活动,需要的时空比较大,所以,在这节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时间不足。今后,我要不断地改进教学设计,把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延伸到社会、家庭中去。丰富广大学生课后探究物理知识活动。

物理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过程包括说教材和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的过程、方法及其原理,即教学的组织过程,最后再说板书设计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色。

  一、首先说教材和学生。

  动量定理是物理学中力学部分的重要规律之一,是联系力与运动的重要桥梁,是解释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物理规律之一。

  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动量定理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生活,往往对物理规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感兴趣。我在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动量定理的内容。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和应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进一步学会交流与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实践、善于交流合作的科学态度。

  重点: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科学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

  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在应用带有方向的物理量方面容易出错,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应用动量定理求解时能够正确地把握相关物理量的矢量性。

  复习:

  加速度:a=(v2-v1)/t

  冲量:

  动量:

  牛顿第二定律:

  表达式:

  二、说教学的过程、方法及其原理。

  这节课我主要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设计的,在整个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实验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当今建构主义对于学习做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并且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第一步,我首先带领学生对加速度的定义、冲量、动量和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简单的复习,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点。

  (幻灯显示)

  思考:

  鸡蛋落在木板上为什么会碎呢?它受到的作用力比落在海绵上的在吗?

  第二步,我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鸡蛋从一米高的地方自由下落,掉到木板上,鸡蛋会破吗?如果掉到海绵垫子上还会破吗?为什么呢?接着用两个质量相同的鸡蛋来做这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然后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模拟。做实验用的是煮熟的鸡蛋,这样既能够保证实验的效果,又不会造成浪费。

  (幻灯显示)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实验法来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对实验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能让学生把注意力迅速转移到物理学习中来,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然后出示两张图片,第一张请同学们思考跳高时为什么要用到海绵垫子?第二张请同学们思考如果飞来的是一块石块,他敢去顶吗?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会很快被调动起来,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进一步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个时候我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够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热机》,第一部分是说教材:

  一、说教材

  《热机》编排在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内能以及内能可以和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 ,这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热机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一个重要实例,因此本节内容是内能一节的应用与深化。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常见热机的种 类、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教材这样安排充分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二、说学情

  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可以分析一些简单直观的现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引导和点拨,本节内容中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利用动画展示,这样比较直观形象,既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的不足又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热机效率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利用图片、动画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3.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图片、动画,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科学世界“现代汽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汽油机工作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

  教学难点: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效率

  五、说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图片、动画 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师生一起讨论得出结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教学原则

  六、说学法

  1.通过观察现象,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通过观察动画,会用语言描述汽油机工作过程

  3. 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视频演示内能做功实验,视频结束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能量转化 情况,从而引出热机概念,师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热机种类,内燃机是生活 中常见的热机,因此本节课主要介绍内燃机

  二、进行新课

  (一)教师介绍内燃机的种类:讲明是根据气缸内燃料的不同将其分为汽油机和 柴油机。本节重点讲汽油机的有关内容,柴油机与它大同小异

  1.介绍汽油机的构造和一个冲程的概念,目的是使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能更清楚的了解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中各部分构造的运动情况

  2.多次动画演示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进气门、排气门的开关情况、活塞上下运动情况,演示结束后教师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描述一个工作循环的过程,并分析归纳出热机的工作原理

  3.讨论以下问题: 1).汽车在开动前,是如何使内燃机起动的?

  2).在四个冲程中,哪些冲程发生了能量转化?

  3).哪个冲程使汽车获得了动力?

  结合这三个相关问题强调汽油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了解汽油机的实际应用,以此强化学以致用的观点

  (二)介绍燃料的热值:

  1.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得出: 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 从而引入热值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符号:q

  2).根据概念学生归纳:热值定义式及导出式:q= Q放/m, Q放=mq

  33).单位:J/kg, (J/m)

  4).通过让学生解释:小资料中一些燃料的热值的物理意义,以此来强化热值的

  概念既可以用质量来衡量,也可以用体积来衡量

  如: 木炭: 3.4×107J/kg

  物理意义:1千克木炭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3.4×107J

  煤气: 3.9×107J/m3

  物理意义:1立方米煤气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2.热机效率

  1)通过学生讨论:烧水时,煤气燃烧放出的热量能全部被水吸收吗?这个问题,引出如何提高燃料利用率,并以锅炉为例说明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方法

  2)利用能流图让学生了解燃料燃烧产生能量的去向,并根据箭头的粗细比较各 部分能量的多少,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两点知识:

  ①通过对能流图的分析得出热机效率的定义:

  ②燃料燃烧产生能量只有一小部分用来做有用功,大部分被废气带走,因此设法利用热机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如热电站;

  三、课堂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忆并回答

  四、课堂练习:主要以填空和计算题为主,达到巩固本节课主要内容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做课程练习的本节内容

  六、板书:

  第四节 热机

  1. 热机定义:

  2. 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 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

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正确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投影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物理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讽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说明法

  教学用具:斜面、钢球、木块、弹簧、皮球、投影仪及自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教学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

  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4、想想议议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飞机失事,是由于飞鸟碰在飞机上,飞鸟为什么能使飞机失事?

  (2)在一空战中,飞行员觉得旁边有个东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情况可能吗?子弹为什么不伤飞行员?

  (3)楼顶平台上放一块砖,砖对平台有没有重力势能?对地面有没有重力势能?

  (将这3道题,预先写在投影片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相对的,飞鸟相对于飞机速度很大,故动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坏机内的人和机器;子弹相对于飞行员,速度为零,动能为零,故飞行员抓住子弹就像我们平常拿起铅笔一样;高度也是相对的,砖对平台没有高度,故没有重力势能,砖对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势能)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动能和势能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3、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

  4、能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

物理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让学生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包括温度的含义和温标的规定,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温度是热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学习全章的基础。温度计作为一种基本测量工具,在后面的热学实验中要经常用到,正确使用温度计既是一种基本技能,又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温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硬性给出,也没有停留在字面讨论上,而是把视野扩展到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影响的温室效应,从关注整个人类生存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温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因此本节课在学生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是比较重要的一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2)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对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等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度的概念贯穿本章始终,是学习物态变化的基础;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是基本的实验技能,所以温度概念建立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由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摄氏温度计的分度方法——“等分法”,以及温度计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和“放大法”,学生主要依靠想象来接受,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节是全章的入门,可以从“温室效应”出发,引发学生对“环境温度”的关注,引起思考,进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温度和温度计

  关于“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学生对这种说法并不陌生,这与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也基本相吻合,因此,教师可直接从“冷、凉、温、热、烫”等描述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不必作进一步解释。

  活动1:凭感觉能判断“冷”和“热”吗?

  “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具体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仅凭感觉判断冷热是不可靠的,应使用温度计来准确测量温度,应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

  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引出温度计的教学。为了让学生领会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建议在教师的示范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自制一只温度计模型。

  使一个小药瓶的橡皮盖上用大铁钉扎一个小孔,将饮料吸管穿过小孔,由于橡皮本身的弹性,扎孔处会和吸管接合紧密。将小药瓶内灌满红墨水,再把盖子紧盖在小药瓶上,会有部分红墨水上升到吸管中,形成液柱。

  学生将自制的温度计模型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液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学生经过实验很快总结出: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另外,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粗细的饮料吸管制成温度计模型,可让不同小组将他们的温度计模型放入同一杯热水中展示,经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相同情况下,吸管越细,液柱上升或下降得越明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温度计模型中“放大法”思想。

  教师联系这个自制的温度计,引导学生思考:列举此温度计的优点和不足,如何把它改进为方便携带,又可读数的温度计?从而引出温度计构造及刻度方法的教学。

  活动2:观察温度计

  活动2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掌握摄氏温标正确的读法和写法,为下面正确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打好必要的基础。通过观察温度计,使学生体会到,和刻度尺一样,任何一种测量工具,使用前,都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然后才能正确的操作。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时应把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发给学生,再结合挂图、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能粗略说出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液体、刻度和符号。

  2.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比较容易,学生日常生活中也使用过温度计,所以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演示一下用温度计测温度,大家一起找问题,从而总结出温度计使用的时候的思想注意事项:

  (1)估量程: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每个温度计都有它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待测物体的温度超出这一范围,不但测不出温度值,而且还可能损坏温度计。

  (2)莫碰壁:温度计的液体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还不能与杯底、杯壁接触,否则测量结果不准确。

  (3)在水中:读数的时候温度计要保持在液体中,不能拿出来读数。

  (4)要平视: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齐平。

  (三)巩固提升

  让学生观察体温表的构造与一般温度计的不同,教学时可追问这样设计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体温表的使用技能。

  (四)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

  作业:让学生自己阅读关于热岛效应的资料,分析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物理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其国际单位。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动手操作这些测量工具,提高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科学实践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多种途径。

  教学难点:怎样进行时间和长度的准确测量。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用具:秒表、教学演示刻度尺、学生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由v=s/t,要测量物体的速度,必须要测量什么?

  学生大胆举例,大胆回答。

  二、新课教学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三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一、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是s

  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

  二、长度的国际单位:米,符号是m

  常用单位:千米(kin)、分米(dm)、厘米

  (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1m=10-9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三、误差: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

物理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本节课内容在老教材中为选学内容,只要求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常识性的了解本节知识。新教材显得比较活泼,富于变化,多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变枯燥为生动形象。本节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学生对于颜色有初步的了解,对于七种颜色,学生嘴上说的是呱呱叫,“赤、橙、黄、绿、青、蓝、紫”,这种说法不但错误,而且很少有同学真正观察过七种颜色,所以白光的色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前面声现象和光现象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于个体间的差异,仍会有部分学生无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来,因此色散现象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光的色散和颜料的混合,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说教学资源

  教师用:多媒体、电视机、投影仪

  学生用:三棱镜、肥皂水、吸管、水槽、水、平面镜、白屏、各色的透明胶片、各色的彩纸、放大镜

  四、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反馈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授课过程注重了以下两点:

  1.注重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从自然科学论的高度来指导教学活动,坚持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团体的协作来完成整个的探究过程,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画面---蓝天、绿树、红花,创设多彩的情景,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对于颜色,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呢?你还想知道什么呢?这里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将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光的色散”我是这样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1.在漆黑的夜晚,你还能看到物体这些漂亮的颜色吗?

  2.是谁把世界打扮的如此五彩斑斓?

  3.看看窗外的太阳,太阳光是五颜六色的吗?那你见到过太阳光出五颜六色的光吗?

  紧接着多媒体展示彩虹图片。向学生解释阳光透过雨滴时发生了多次的折射而产生了这种美妙的现象。而后引导学生根据彩虹的形成道理,利用桌上的器材,也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并观察是哪几种颜色。在实验中,可能有的小组会直接地用吸管吹出肥皂泡,要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案现象更稳定和便于观察。最后归纳总结得出光的色散。这里要对学生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描述予以纠正。

  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上台来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的彩色画面,让学生归纳得出彩色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混合而成的,得出色光的三原色。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什么是三原色,接下来又为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在两台投影仪上分别放上红色和绿色的胶片,这样在屏上就会得到红光和绿光,而后让两束光交汇,观察交汇处得到的颜色。当然在这里也可以换成其它颜色的透明胶片多进行几次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透明物体的颜色”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怎样证明什么色的色光能透过某种颜色的胶片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各种色光去试试,教师紧接着进一步地提示,我们手头没有那么多颜色的色光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想到用色散实验得到的光,完成了课本3.5-5的实验,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结论。这么做既完成了新知识的探究,而且还复习应用了前面的知识,做到了前后呼应。

  有了上面的实验做铺垫,不透明物体反射什么色的色光实验就可交给学生自主地完成。

  为了更进一步地掌握物体的颜色,大屏幕出示一道练习题:一幅多彩的油画用红光照射,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颜料的三原色”如果用实验探究的手段来进行的话,可能好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授课任务得不到完成,所以“颜料的三原色”我把它做为课外探究的题目,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向喜欢绘画的请教,并在课后完成不同两种颜料的混合。

  最后出示几道评价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以检测。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条件和本人教学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地方也不尽人意,比如做光的色散实验,实验室中不可能每个座位上都有充足的阳光,用白炽灯效果又

  不明显,如何突破这一瓶颈,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真正“动”起来,而不是留于形式,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去探索的。再如“用放大镜观察电视画面”的实验,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下来看一遍,这可以做为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03-11

物理说课稿12-17

物理重力说课稿12-18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1

初中物理说课稿02-16

物理《质量》说课稿12-01

物理单摆说课稿12-01

精选物理说课稿九篇01-19

物理电学说课稿03-11

【精选】物理说课稿9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