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化学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说课稿 篇1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说课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考生不清楚围绕哪些内容进行展开说课。今天,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爱护水资源》的说课范例,希望能够为各位考生的考前备考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护水资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爱护水资源》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和爱护水资源两部分内容。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种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爱护水资源部分,主要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增强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水的积极性。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初三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对于像水这种生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事物,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在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通过搜集信息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在学习后能够加强学生对爱水和节水的责任意识。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水的存在和分布,知道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资源概况,水资源保护。
【难点】
水资源的保护。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全面的发展,这节课我将采用信息搜索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播放节水标志,教师提出疑问,引出水资源的宝贵,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视,引出今天学习的重要内容—爱护水资源。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人类的水资源既丰富又短缺
(1)教师调查了解预习作业中搜集有关世界和我国储水量的信息,说明水资源丰富。
对于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我设计了学生信息搜索的预习环节,一方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对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打下基础。对于具体数据和图片的搜集更能直接的增强爱水、节水意识。
(2)淡水资源极度缺乏
淡水资源的缺乏与人类水资源丰富形成对比,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加鲜明的证实水资源的宝贵。
(3)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搜集的信息和展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图片和人均水量数据,说明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学生对于缺水几乎没有切身体验,但缺水的问题却一直存在。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运用学生们所说的浪费现象,进行下一板块爱护水资源的学习。
2.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节约用水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在增强意识的基础上,使之与生活实际结合,分享节水的具体实际行动,我们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影响学生,改变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同时
运用20xx年7月紫金矿业发生铜酸水泄露事件,表明爱护水资源不单单要节约用水,还要防止水体污染。
(2)防止水体污染
我会组织学生对搜集的资料和教材中关于水污染的话题,讨论总结如何防治水污染,增强学生对污水处理时的科学理念。之后我会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及防治,使学生初步了解从哪些方面防止水体污染,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会提问学生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是哪几天?激起学生对身边节水活动的注意,增强节水意识。在此基础上为同学们普及中国水周等节水措施。
环节四:小结作业
向每个学生发放一张生活用水调查表,了解各个家庭用水量及其是否做到节约使用。课后学生交流汇报,讨论有效建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化学说课稿 篇2
物质的推断题是近几年部分省市中考必考的题型之一。它是通过物质的转化关系,从已知的实验现象和特殊性质进行分析推理,从而确定物质的种类、组成或化学式的题目。这种题目具有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条件隐蔽、题型多变、综合性强、关系复杂、文图较多等特点,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考查。虽然试题的难度不是很大,我们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说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物质的推断题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出题:
1、描述型:完全用文字或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描述,给出物质或元素的范围、特征性质或现象。要求推断元素或物质的种类、名称,也可以推断混合物中一定有什么、一定没有什么、可能有什么等。
2、框图型:这类题型是以框架结构形式给出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给出或不给出考虑物质的范围,要求考生推断出各种未知物质,再根据题意作进一步的解答。这种题目具有反应复杂、信息处理量大、难度较大的特点,往往需要反复推敲才能解答。
3、表格型:这类题型是以图表结构形式给出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给出物质之间的关系,要求同学推出未知物质,再根据题意进行解答。这类题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4、连线型:这种题目往往用圆表示物质,用两圆相离、相切、相交或包含的位置关系表示两物质之间反应、转化或物质类别的.并列、相交或从属关系;学生经过九年级化学的初步学习,对化学知识与技能有了一个初步的、模糊的认识,但是缺少系统性的、整体性的知识脉络,综合应用的能力较弱,对稍复杂的化学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往往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产生畏惧心理,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产生极大的阻力,为此,我们的复习就是要突破学生这种心理,让他们拥有打开化学世界的钥匙。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采集每一道推断题的突破口(知识点),得出相应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分析反应关系,根据物质的性质形成相关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解答相关的问题,同时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来巩固物质间的反应关系。
2、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化学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高审题、分析、判断等解题能力,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推断题的专题复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保持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说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答化学推断题。
难点:找出推断题中的突破口。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汇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教学法,模式为:质疑—分析—思考—推测—检验——确定,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探究、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3、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学法:
1、 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推测、分析、思考来探究推断题的解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学习:通过复习,指导学生以所掌握的化学知识经验和对推断题的阅读分析,并猜想推测,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综合应用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1 、解题技巧: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口(又称“题眼”),然后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的推断。这些突破口往往是:物质的特殊的性质、用途、结构;沉淀、气体、溶液的特殊颜色;特殊的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反应现象和转化关系等。根据突破口进行顺推、逆推或顺推逆推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关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比较、综合整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以下是推断题常用的突破口:
(一) 以物质特征为突破口Cu
(1)固体颜色:C CuO MnO2 Fe3O4 Fe粉 ;Cu,Fe2O3 红磷(红色) ;S(黄色),镁条 铁丝 铝片(银白)。
(2)溶液颜色:CuCl2 CuSO4(蓝色); FeCl2 FeSO4 (浅绿色);FeCl3 Fe2(SO4)3 (黄色);KMnO4 (紫红色) 。
(3)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 S H2在空气中燃烧(浅蓝色);CO 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4)沉淀颜色:CaCO3 、BaCO3、 BaSO4、AgCl、Mg(OH)2
(白色),Cu(OH)2 (蓝色) Fe(OH)3 (红褐色)。
(5)气体颜色:多为无色气体,H2 O2 N2 CO CO2 CH4 SO2 。
(6)物质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HCl NH3 SO2 等。液体有盐酸,酒精,氨水等;固体有NH4HCO3
(二)、以物质特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H2O);催化剂(H2O2或KClO3分解O2);高温(CaCO3分解,C还原CuO、Fe2O3或CO还原Fe2O3);加热(KMnO4、KClO3等的分解)。
(三)、以物质的特征现象为突破口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2)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CO或是H2,固体是C。
(3)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更旺的是O2,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气体是O2.
(4)能使白色的无水CuSO4粉末变蓝气体是水蒸气。
(5)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6)在空气中燃烧生成H2O和CO2的物质是有机物,例如CH4 C2H5OH
(7)能溶于稀HCl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不溶性碱和CaCO3 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是AgCl和BaSO4。
(四)、 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5)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是H。
(6)相对分子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8)自然界密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
(9)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
(10)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11)最常用的溶剂是H2O。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2、 典型例题
例1 、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学生为了确定其组成,做如下实验,取这种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荡后呈浑浊,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过滤后得无色溶液,取滤液并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对原固体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可能有硫酸铜和碳酸钠
B 、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硝酸钡、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硫酸铜
C 、一定含氯化钠、硝酸钡、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可能含硫酸铜
D 、可能含氯化钠,一定含硝酸钡、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硫酸铜
例2.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常溶有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通过目测,初步认为可能含有Fe3+、Ba2+、Na+、OH-、Cl-、CO32-、SO42-;为了进一步确认,进行实验检测:
(1)取污水仔细观察,呈无色、透明、均一状态。
(2)向取样的污水中,滴入稀硫酸,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
(3)用pH试纸测定污水的pH值,试纸显深蓝色。由此可知,该污水中,肯定含有离子是 。肯定没有的离子是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叙述解题步骤和思路,交给学生方法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主要教学方法
①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三、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1、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2、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3、例1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运用物质结构有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X—的还原性
3、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进行评价)
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 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
(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取
实验⑴指纹实验: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Nacl溶液、1mol/LKI溶液、1mol/LAgNo3溶液、稀HNo3)
操作者(学生)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ml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①NaclNa2so4②NaclNa2so4NaBr
③NaclNa2so4I2④NaclNaINa2so4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
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教材中介绍过制取O2时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绍过制HCl时,浓H2SO4和固体NaCl要在强热500—600°C时才能大大加快反应产生HCl的速率,而本课题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从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分析,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中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改变一些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加快或减缓反映的速率。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且采取实验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准备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1.利用实验的手段,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出发,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四、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
(1)、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和有关计算等;
(2)、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影响。
2.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性质
对于同一反应物,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亦不同
3.
(1)、演示实验:
a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H2SO4
b0.75ml0.1mol/LNa2S2O3
0.75mlH2O
1.5ml0.1mol/LH2SO4
设置问题情景:哪组反应速率快,从哪方面能看出?
进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2)、演示实验:
a1.5ml0.1mol/LNa2S2O3b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H2SO41.5ml0.1mol/LH2SO4
水浴加热后混合反应不加热混合反应
经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混合物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并且我还会讲到当温度升高10°C,反应速率通常增大到原来的2~4倍,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便在以后的实验课中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3)、根据PV=nRT,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气体的体积与所受到的压强成反比,即与浓度成正比。
得出结论:对于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强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化学反应速率 )说课稿,标签: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化学说课稿,
对于固体、液体或溶液反应,压强改变,反应速率不变。
(4)、演示实验:
a.5ml3%H2O2,加少量MnO2b.5ml3%H2O2,不加MnO2
得出结论:a产生大量气泡,b产生少量气泡。可见适当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问题:除以上四点外,还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光、超声波、激光、放射线、电磁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扩散速率等对反应速率的理解。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改变反应速率解决具体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5.课后作业:
六、说板书
1.主板书: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副板书:演示实验内容及反应现象。简略其他因素。
化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经过仔细地研读教材、充分地准备分组器材、我对这节课充满了信心;经过精心授课,今天给大家呈现了一节较为精彩的科学课。现在我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节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六课,属于“物质变化”中“化学变化”的范畴。《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节课主要通过总结前几课的知识,归纳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一些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本课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学情
1、学生对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层的认知状态,对于从化学变化的现象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2、本学年,我校科学小组的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着力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团结合作的科学素养,学生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从化学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辩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一般现象”;教学难点设定为“观察并描述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变化,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四、教学模式及教学过程
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多元评价”方式,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
结合 “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归纳结论--- 拓展提升”的科学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力求以活动组织教学。以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为中心,着力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法
教法:演示法、引导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二)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活动激趣、自主探究、对比辨析、拓展延伸四个环节。
1、活动激趣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开展好科学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而著名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因此,我们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系列图片,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前几次试验,通过组织学生回顾各个实验里的现象,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通过质疑“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钉,会发生哪些现象?”,激发学生探求真相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科学探究活动作好铺垫。
2.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要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们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硫酸铜溶液与小苏打混合的变化”,三是“认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实验前我提出问题:“如果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硫酸铜溶液与小苏打混合的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猜测记录,并适时用PPT出示实验要求,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实验前我自主设计了实验记录单,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记录、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把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镶嵌在亲历亲为的探究过程中。
3.对比辨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要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尝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化学变化伴随的一些现象,但是当几种生活中极其相似的物质变化现象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容易混淆,而且也缺乏用科学的语言解释的能力。因此我们通过设计相似现象的对比,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这样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也是将科学探究与生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相信学生主动探求科学的兴趣也会更浓。
4.拓展延伸
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开头,正如影视剧的序幕一样,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领会科学的方法,发展智力,有重要的作用。
结课时,组织学生观看“牛奶、颜料和洗洁精发生变化”的视频,再次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生探究热情再次被点燃,这样,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延续到了课后,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本节课我们采用了结构式板书,简单凝练地呈现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可以帮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当然,再好的一堂课,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化学说课稿 篇6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该内容隶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在教材分析里,首先说一下制取氧气在课标中的解释:它属于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地球周围的空气。在教材的编写顺序上,前期有小学科学介绍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简单方法,上了初三学习化学后,进一步系统的学习了氧气的主要性质,为本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应该初步掌握了气体制取中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方法,进而为下一阶段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准备。
前期,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是氧气基本性质,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基本实验操作。
要想顺利选择出制取氧气的仪器,还需要掌握的是:用什么药品能得到氧气,以及对所学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初步掌握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更加熟悉。
气体性质+仪器使用=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得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内容是关于气体制取实验装置的学习,并总结出选择装置的一般方法,方便在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制取学习中应用。
难点是通过本节课对仪器装置的探究学习,初步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且能在实验中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以后的探究题目练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总体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
首先是复习氧气的基本性质,引入新课。
之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怎么得到一瓶氧气呢?进行氧气制取的学习。
最后总结归纳出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而在重点介绍的气体制取过程中,又分为三步来学习:反应原理介绍,装置仪器猜测,以及最后教师演示制取一瓶氧气。
下面进入整节课过程说明。
通过图片和ppt的复习,巩固基础,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并且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来说明,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之前一系列性质实验的演示,学生都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知道如何得到一瓶氧气。
这种条件下,以生活中实例介绍两种生成氧气的方法,通过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介绍,为一起选择做铺垫。
在进行反应物介绍时候,就可以带出仪器选择方法了。对比两种反应物状态:一种固体,一种液体和反应条件:一种加热,一种不加热,得到两套发生装置。注意让学生观察他们搭建的仪器和ppt上的有什么不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并在此解释一下棉花的作用。
在复习氧气密度和溶解性之后,根据氧气性质特点,密度比空气大,利用物理上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好理解氧气应该沉在空气下方,空气从上方跑走,因此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因为此前在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比较的实验中已经介绍并亲身尝试过,所以难度也不大。
在介绍完向上排空气法,可以马上追问学生,利用此种收集方法,你们怎么能观察到氧气是否收集满呢?并结合之前学习的氧气助燃性,由此引出验满的操作。
以上内容完成后,本节课重点部分已经可以算介绍完了,之后就是对制取气体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详细解读,学生进行语言表述训练。
化学说课稿 篇7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臵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⑴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
⑵滴水点火:将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好放在石棉网上,用滴管滴水后棉花燃烧;
⑶雪球燃烧:用药匙取些固体酒精放在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
这三个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起来。 ⒉播放录像,引起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神舟六号上天、隔水透气的鸟笼等资料,然后提出问题:飞船的外壳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制作鸟笼的材料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
⒊归纳总结
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揭秘化学的本质。 ⒋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学生自读教材2-4页,并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概括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大屏幕展示,学生描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学会如何提纲挈领的概括,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⒌互动交流,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挥的作用,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及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⒍拓展研究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绿色化学部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及其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⒎课堂小结
今天是我们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学这门新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从今往后大家要对身边的物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站在化学的角度观察你所熟悉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每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走进神秘有趣的化学世界。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化学的奇妙,萌发出渴望亲近化学、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愿望和情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化学对世界影响的普遍和深远。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基本实现了激发最大多数学生远景动机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绿色化学——环境美好化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内容分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参与了课题2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亲身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共由两部分组成:认识常见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知识展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不仅乐于观察实验更愿意亲自动手来做。由于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所以课堂教学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规范操作,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过程与方法:(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有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设计思路】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历过程,在亲历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参观实验室、讨论、活动与探究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已有经验出发,指导学生按“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的策略学习。而教师的教学策略是: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通过“倒酱油”“吸取钢笔水”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铺垫,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与探究”,在动手中动脑,提出问题,分析研讨,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来实现;突出重点的方法是采用课前实验、课中实验,课后实验来学习和巩固三个主要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方法;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可从生活实例、从其他学科知识、从交通法规、还可从人的生存必须遵纪守法等多种角度来谈,从而认识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做家庭小实验巩固基本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基本操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本课题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开放式实物教学法。先请实验员介绍实验室有关危险药品的放臵、实验室配臵的灭火器、黄沙桶等安全知识和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先在仪器、设备、药品柜上贴上有关名称、性质和用途的标签,然后组织学生参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仪器,以减少有些学生对实验的恐惧感。 第二课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的方法,让学生熟练和规范地掌握药品的取用、
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技能。
课题1 空气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臵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一。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⒉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⒊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⑵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⑴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⑵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⑶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⑵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⑶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⑷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臵、水槽、塑料瓶、红磷、水、火柴,蜡烛、木条、注射器、石灰水。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6-14
化学《钠》说课稿12-07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3-14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11-22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3-13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6
化学式说课稿07-06
化学元素说课稿03-08
化学《水组成》说课稿03-12
化学键说课稿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