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的岗位》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二课的教材,即第四单元第一课。《品德与社会》学科提倡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引入,关注学生的生活事件,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想学生所想,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丰富体验,特别是在教育内容上有所拓展。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还要落实"两纲"要求,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融入日常的教育活动之中。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掘和运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各种生动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的岗位》这一课正强调了学习活动的实践性, 而且与班主任的班务工作是密切联系的,二年级下班级已经开始培养班级小朋友的劳动能力了,为了让学生在集体意识的基础上有各种岗位的体验,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更注重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潜能,因此把寻找岗位与培养学生劳动意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二、说学情
通过观察交流发现,班中许多学生虽然已经有一个服务岗位,但是岗位意识并不明确,职责意识不清楚,甚至连寻找岗位的目的也存有偏差;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实际服务岗位,所以对于集体的事情抱有不闻不问,事不关己的态度,缺少责任意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孩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通过了解岗位的作用,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培养责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我们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 在教学中,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集体的事是大家的事,人人都有责任;
2、能在集体中寻找为大家服务的岗位,并且尽心尽力去做好。
四、说教法
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岗位的概念还是停留在有个与众不同的名称这个表面上,所以,我们利用救灾志愿者的故事图片来引出岗位的概念。岗位的概念清楚了,就让学生明确寻找岗位的目的。在课前了解学生现状时发现,的确有部分学生找岗位的目的有所偏差,有的是为同学服务,而有的是为了管别人,有的是感到很神气等,所以,课中先组织大家讨论,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出三种意见,这也是教材上所出现的,在此基础上再次组织学生讨论,缩小了讨论范围,使讨论的目的`更明确。可是怎样化抽象的书面语为实际的理解,我们组织已经有岗位的学生来谈谈他们在岗位上是怎么做的,有介绍自己,有介绍同伴在已有岗位上工作中的闪光点。我们尝试引导学生来寻找岗位,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更加直接地体会岗位责任意识。
五、说学法
针对低年级学生处于知识能力接受的起步阶段,多角度地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运用各种手段,如有岗位的同学自我介绍他们在岗位上是如何做的;在班上增设岗位;举行岗位竞聘会以及写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更好地将文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所知。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延伸,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巩固,在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延伸拓展。
六、说实施
本篇课文,我们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设计为六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人树立榜样,理解什么是岗位。
活动二:让学生明白集体的事应由大家一起做,让学生了解如何寻找岗位。通过讨论知道了什么才是班级中的岗位,通过现场生生互动了解到寻找岗位的目的,应该说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因此自然引出班级学生对岗位的真实看法,结合教材中"聪明豆"栏目归纳出几条不同意见,再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想法展开讨论,从而明确寻找岗位的真正意义。
活动三:联系实际,让已经有岗位的学生谈谈他们是怎么做的。教师先让学生来了解现有岗位的职责,体验到集体的事情要靠大家一起做。通过夸夸小伙伴,可以更坚定为大家服务的热情,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活动四:结合班级情况,献计献策解决遇到的困难。结合岗位明确责任,知道集体事情大家做。因为班级中现有的岗位有限,而且有的孩子已经在岗位上做了一段时间,在岗位上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从培养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出发,让同学帮忙想办法解决困难。
活动五:联系实际,在班中增设岗位,开展竞聘活动。引导学生寻找岗位,明确职责组织竞聘。集体的事情大家一起做,因此发动学生们一起来寻找班级中的岗位,并来制定出岗位职责,然后找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激发自主意识,在竞聘中进行能力培养。我们在学生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中,以境生情,以情促行,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绪体验,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
活动六:总结谈话,激发情感指导行为。并不是课结束了,岗位就定了,因此将岗位的竞聘与课后的延伸结合起来,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机制。
七、说策略
1、变单一灌输模式的策略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我们注意贯彻二期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和建构。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媒体,小组的讨论明理,实际困难的解决,岗位的竞聘和表达心愿等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参与能力,特别是在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合作意识。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十分重视老师对他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认可应该是意义最为深远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亲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目的的实现。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外,还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关系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心灵上的平等。在献计献策,解决困难板块中,黄芳老师并没有直接指出班上存在的问题,也没有直接派学生做这做那,而是让学生讨论在具体的岗位上遇到了什么困难,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活动的宽松情境,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这种平等关系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心灵上的平等。
3、多媒体的恰当运用策略
课堂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形式,比老师单一的说教更能让学生接受,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把使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而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对岗位有不同理解,怎样寻找岗位以及寻找岗位的目的引导,通过多媒体制作后的形象演示,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形象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4、以情激情,情绪感染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产生情感。此类情境包括校园,教室的环境布置,教材及其它媒体展现的情景,教师的表情动作,语言声调等创设的氛围等等,使孩子们引起情感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在课的结尾部分,老师自制了一棵行动树,让学生把自己选择的岗位以及自己的心愿挂在树上,让这棵美丽的行动树见证我们(学生)的行动,同时老师相信每个小朋友都会时刻牢记自己的岗位,记住自己的责任,尽心尽力为大家服务。最后送一首儿歌给学生"一个岗位,一份责任,时刻记住同学的信任,服务热情,工作认真,我们都是集体的主人" ,结束整堂课。在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学生热爱班级这个家,都愿意为这个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都愿意为班级,同学服务。岗位责任的认同只有同道德情感相结合,才能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把握学生"道德情感"的脉搏,"以情动情,以情育人" ,才能使品德教学焕发蓬勃的生机。
小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语言的魅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课文讲述的是在繁华的街头,一位失明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人们对此都无动于衷。而当诗人在牌子上添加了几个字,组成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句子,让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纷纷解囊相助。这篇文章语言精炼,情感丰富,说明了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深深的打动人心。
说教学目标;
针对课文特点,结合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重视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的训练重点,我设定了以下目标:
1、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打动人心的原因,明白语言运用的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3、受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教育。
其中指导学生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情感,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我注重“以生为本”,通过采用引导法,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其魅力,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以读代讲、读中领悟、结合情境创设,让学生合理展开想象,学会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
①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②抓住重点句,确定切入点
③品读感悟,深入体会
④拓展迁移,练写警示语四个环节,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品读感悟课文内容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具体流程如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学贵有疑。”开课之初,我由问题入手,通过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板书课题后,先让学生读题解题,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所理解的“魅力”,再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语言到底有什么的“魅力”?“语言的魅力”具体体现在哪儿?……这些疑问会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步入课文。
(二)抓住重点句,确定切入点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并交流自己的初读感知后,教师就趁机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有魅力的语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并以这个句子为切入点,探究这句富有诗意的语言之所以产生巨大魅力的原因,通过抓住重点问题使课文内容化繁为简,让学生迅速进入阅读与理解文本的情境。
(三)品读感悟,深入体会
1、寻找语言魅力的体现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新知,交流感悟。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探讨本课中语言魅力的具体表现。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1——5自然段,找出了盲老人的牌子上原来写的句子“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添上几个字之后的句子“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通过比较句子谈体会,得出语言魅力的具体表现是诗人添字前后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由当初淡淡一笑、无动于衷转变为纷纷慷慨解囊。
在这一环节,通过读、议、交流,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提高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品味语言,探寻语言魅力的原因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课文第六自然段文字优美,点明了语言文字能够产生非凡魅力的原因。教学这一部分,我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放手让学生去读,通过读中思考、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展开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①图片欣赏,直观感知春天的美。
②说话练习,加深体验。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用“春天到了,我看见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这怎能不让我陶醉呢?”进行说话练习,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进一步体验春天的美好。
③反复读,感悟春天的.美。
通过学生自读、师生互读、把课文改为小诗的形式配乐美读等多种方式读出描写春天美好的句子,让学生在不仅在读中品味春天的美还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④前后对照,体会老人的不幸
通过情感朗读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请学生想象:失明的老人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如果你在街头看见了这个老人,你会怎么做?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层层深入的体验,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真正走进了文本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对老人的不幸遭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最后,让学生换位思考: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打动人心的句子?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不仅是能让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对比、激发同情心,而是充满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要用爱去关心帮助他人,学生也受到爱的熏陶和感染,此时,感悟语言的非凡魅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拓展迁移,练写警示语
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落到实处,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最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运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的练习,将课堂内外有机地联系起来,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满怀激情,都希望自己能像诗人一样,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感染周围的人,写出了许多精彩警示语,比如:
“足下留情,我也会疼!”——草地上
“请别让我一直流泪到天明!”——水龙头边
“请别在我雪白的衣服上留下你黑黑的鞋印!”——墙壁上
……
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写、议、评,由课堂学习语言转变为在生活中运用语言,切身感受到语言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小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2、老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3、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老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
老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 (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3、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 )平均分成( )
4、(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5、老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教读法
6、老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练习:(判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老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B、拓展练习
小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认识整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4—87的内容。这是学生在认识20以内数,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及24时计时法的教学奠定基础。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钟面,正确区分时针、分针。学会认读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我在研究课标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正确区分时针、分针;会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会认读整时,会拨整时。
二、教法和学法设计:
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本课我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三)律动放松,课间小憩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同学们猜谜,然后欣赏米老鼠的钟表店,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亲切感。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了两大板块来教学:
1、认识钟面
对于钟面学生已有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这一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步骤的学习活动:
第一步骤是观察比较,初步认识钟面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并与同桌的比一比,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
第二步骤是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钟面
创设“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钟面上的数字是怎样排列的?”“钟面上的指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动的?”三个问题情境,在问题引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进一步认识钟面。
第三步骤是梳理总结,深化认识
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钟面的认识。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认识钟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认识整时
认读整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会认、会拨整时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学习活动:
(1)初步感知整时
创设“乐乐起床”的生活情景,在“乐乐是什么时间起床的”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观察思考,试认整时。
(2)交流认读整时的方法,并学习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从“乐乐起床”的生活情境中抽取挂钟交流认读7时的方法,并介绍汉字“几时”的表示方法;抽取床头柜上的电子钟并创设“你还在哪儿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电子钟的表示方法。
(3)比较发现,总结提升
创设乐乐7时起床后,8时去学英语,3时学二胡,6时才回到家的故事情境,练习认读整时及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3个钟面,在比较中发现共同点,总结出认读整时的.方法。
(4)拨时练习,巩固提高
设计“老师拨学生认—老师说学生拨—同桌你来说我来拨”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并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主动获取认读整时、拨整时的方法,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律动欣赏,课间小憩
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让学生在《时间像小马车》的旋律中感受时间的飞快。这一环节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身心需要设置的,为下一环节的学习起到调节作用。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教材第86页第1题:连一连。进一步巩固钟面与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
2、小明的一天。创设 “小明的一天”的生活情境,通过小组学习,说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干什么”,评一评“小明的时间安排的合理吗?”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适时渗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并根据“9时小明在学习”“9时小明睡觉了”同样是9时,为什么做的事情却不同?提出质疑、诱发思考,在讨论交流中渗透时针每天转两圈,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这些时间概念。
3、教材第86页第3题:过1小时是几时?先让学生说说现在是几时,再用彩笔画出1小时后时针的位置。
4、根据时刻画时针、分针。(1)12时。(2)自己喜欢的一个整时,并说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由易到难的练习,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五)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并试着做出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
(1)为自己设计一款漂亮的手表;(2)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周末时间安排表。
(设计意图:富有挑战性的作业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说板书设计 : 认识整时
整时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8时 3时 6时
8:00 3:00 6:00
小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浙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数》。《简易方程》是小小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联系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由于小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的、显得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数有许多知识和规则与小小学生原来的认识和习惯不同,而这些知识和规律又是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里学习代数的主要基础。
2、教学目标:原教案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是以“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作为标准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的,根据认知领域发展的不同层次将整体目标分解成“认知——学会——掌握”,要求小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由于仅仅着眼于认知的角度,单纯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标准来分解目标,因而由此而形成的学习目标是缺乏“整体、系统发展”的意义。新教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小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小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小学生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小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小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小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小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活动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原教案的导入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上是按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的,思路在继续“教教材”,不仅教学过程一般化,小学生也没有真正进入积极能动的学习状态。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小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使小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抛开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从小学生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我们认为选择这样的材料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小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故在新教案中的导入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是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包括教师自身的优势、特长)所设计的。课前谈话就足以激发起小学生的兴趣,用“帅、酷、牛”等时尚用语及一首儿时的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深深激发小学生好奇心和积极性。一则“失物招领”和“畅想年龄”激发小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小学生眼前一亮有了新鲜感。同时还注重调动小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小学生主动去畅想自己和老师的年龄,购买喜欢的物品,既直观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2、以小学生生活经历为素材,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到数学角度。原教案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忽略了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认知特点。新教案的学习活动重视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在“失物招领”中,引导小学生分析得出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数,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又大胆调用小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变得易于理解掌握。小学生对于怎样用单价、数量求总价已经很熟悉,因此,我就直接让小学生按照教师的特殊要求自由选购食品,并列出求总价的式子。经过分析,概括得出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在这节课的练习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情境练习:从儿歌“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中感悟、理解代数式的意义;根据相关条件用代数式表示任课老师和听课老师的年龄。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新意。
3、“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原教案中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也忽视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达到高涨。新教案中教师则充分注意到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引导和在“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情景条件下才能有效发展的特点。因此教学整体上更具有系统性,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也更紧密,更多的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问题进而萌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导小学生主动的构建知识。最后是综合运用,在练习中加以巩固。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都得到了广泛的调动。使学习过程不仅具有了“最近发展”的意义,而且也是“经济化”的。
4、关注不同发展水平小学生的继续发展需要。原教案的作业和反馈都是较单一的,形式上和要求上还不够多元。在新教案中教师考虑到了不同的小学生完成作业的量上可以有差异,尤其在在反馈上采取的形式和评价也是多样的,比如教师评价、小学生自己一自己喜欢的方式评价自己,并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反馈。
5、自主的问题情境,开放的练习视野,引发了蓬勃的思维活动。小学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家人年龄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材料,从而使其对知识的掌握由形象感知迈向抽象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发展性练习中得到有效拓展。一是深度的拓展。“男生a人,女生b人”,从只有一个字母,跨越到含有两个字母,认知的思维已走向深入;二是广度的拓展。“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小学生在想方设法提问的过程中,势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思检阅自己的已有知识模块。这样一来,学习呈现出了一种整合性的态势,知识的范围已走向宽泛。因此,用这样一个发展性练习结课,真可谓意味深长!
五、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
1、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小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符合小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还要解决小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小学生的实际,以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3、小学生的学习应着眼于小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小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把一堂课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结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兴趣的引导上。
小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搜索网上资源》选自江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章。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浏览网站操作基础上而设立的更深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会利用网络搜索收集信息。建立学生对网络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生掌握在Internet上信息搜索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2、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的意义,了解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
(2)掌握简单的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和保存网页信息的简单操作,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3.教学内容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网上信息搜索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会使用关键词检索信息,以及能将收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学习成绩也可能存在差距,天才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三、教学思路:
考虑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首先问问学生有哪些知道陶瓷的'制造过程,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任务“做个小导游,给游客来介绍景德镇陶瓷的制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出如何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以查找“景德镇陶瓷的制造过程”为任务明线,搜索的技巧与方法为暗线,两条线路同时进行。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搜索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贯穿着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在网上搜索“景德镇陶瓷”的有关信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内学生各有分工,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
四、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协作学习法 3、分层教学法 4、赏识教育法
五、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3.综合运用,成果展示
4.分层教学、培养协作学习习惯 5.练习巩固、体验乐趣 6.课堂总结,再次深入展开 具体阐述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陶瓷的主要制作过程,最后展示景德镇的陶瓷图片。
通过多媒体播放的陶瓷的制造过程这一情境,利用学生对陶瓷的制造过程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介绍常用的搜索引擎网站
(百度、谷歌、网址之家、新浪、xxx等)
2、任务一:自学搜索信息的方法
(1)分类目录搜索信息
利用“xx”查找“新浪新闻”、“ 联合早报”等。(任务1)
(2)关键字搜索信息
进入“百度”,搜索“景德镇陶瓷的制造过程”信息。自主整理出陶瓷的制作过程的文字信息(任务2 )
3、任务二:保存网页或图片信息的方法
保存搜索的“景德镇陶瓷的制造过程”网页、视频及图片等信息。(任务3)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明确教学任务之后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一个个任务的抛出,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索之中。重难点部分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点拨、质疑,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突破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3.综合运用,成果展示
转播学生作品,并对学生作品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
学生将搜集到的各类信息整理成一份调查报告,以小组合作汇报或展开答辩会等形式。展示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与语文学科知识的结合,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多给学生扬长性地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4.分层教学、培养协作学习习惯
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一方面我在提供的课件中的辅导区里明确分类,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调控过程中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让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因为本节课的特点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在前一课学习过,因此本节课,教师讲解少,主要任务是适时适当对学生加以组织调控,所以我留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5.练习巩固、体验乐趣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另外一个任务:利用百度搜索景德镇的由来
这环节中,有一部分同学可能先完成,让他们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6.课堂总结,再次深入展开
最后用1-2分钟的时间简单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内容,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并对学生在网络中产生的新问题到下一课再次展开研究,让研究再次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可持续发展。
7.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上课学到的知识在网上搜索自己的名字代表的意思,并整理成一段话在下节课中请学生表达出来。
五、教学反思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就越显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强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到首位,提高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掌握了搜索信息和保存信息的操作方法及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大胆探索、相互协作的精神。
【小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说课稿03-16
小学体育说课稿02-17
小学英语说课稿07-05
小学美术说课稿06-11
小学美术说课稿04-07
小学《赵州桥》说课稿12-06
小学篮球说课稿11-04
小学音乐说课稿11-04
小学说课稿11-05
小学优秀说课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