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初中

数学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2-02-15 03:15: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数学说课稿初中合集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初中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数学说课稿初中合集十篇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1

  一、教材分析

  1、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看:

  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 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基础上的拓展和创造性应用;

  ⑶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第一种归纳、总结;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范例。

  ⑷它应用十分广泛,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更是今后学习因式公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变形的重要基础。

  2、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看:

  ⑴ 学生刚学过多项式的乘法,已经具备学习和运用平方差公式的知识结构;

  ⑵ 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乘法公式,认清公式结构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

  ⑶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情感都是本节课较好的教学资源。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示,从而体会数学的简捷美、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教学关键:“认清结构,找准a、b”。

  二、教学程序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活动2:自主探究 归纳发现

  活动3:解释运用 解决问题

  活动4:反馈练习 拓展应用

  活动5:反思小结 布置作业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透视:

  (1)有利因素:

  学生已经具备了导出平方差公式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有了对整式运算“快”,“准”的积极心理;

  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正逐渐养成。

  (2)不利因素:

  两个多项式相乘的形式复杂多变,学生较易被假象所迷惑;

  部分学生对多项式相乘还不够熟练和细心,学生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

  2、学法指导:对于数与代数的学习来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模式、发现规律、而不是死记结论,死套公式和法则。[]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懂得公式的意义,掌握公式的应用。而且通过探究公式的活动,可以提高探索能力,也有利于掌握数与代数的运算和规律。因此通过创设“速算”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自主探究:指导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大胆发现得出平方差公式,学会探索,学会学习。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2)合作交流: 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中构建和谐,民主的气氛。

  3、教学构思:

  (1)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是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探索归纳出平方差公式,领会a,b 的含义,从操作活动中探索公式的几何背景,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反思等,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这样不仅能够理解、归纳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而且充分感受到数学演绎的过程和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学会进行有条理的表达。使教法、学法和谐统一,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设计说明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家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在教学设计时,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手段,突出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自主探究、举一反三、语言叙述、推导验证、几何解释、应用巩固等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始终注意:

  (1)以问题为活动的核心。在组织活动前,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更好地使用教科书,创设问题情境。

  (2)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在对比中学,在对比中用,在对比中再进行比较,从基本类型的题目到变化多端的题目,从单一题型到复杂题型,从式中的位置、符号、系数、指数、项数等逐一对比,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公式、法则的实质,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让学生认知内化,形成能力。

  (3)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的目的.。数学教育要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出发点。因此,本节课组织上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意让学生在参与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推导、归纳证明、解释应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代数推理能力、表达能力、与人合作意识、数学思想方法等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我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突破一个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注意符号问题;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节课的关键:识别完全相同的项a和互为相反数b;精心选择练习题,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通过这节课我认为今后的教学还需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要深挖),设计好自己的教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渗透数学想方法,把握好知识的发生过程,不是机械的记忆,简单的叠加,而要做到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符合认知规律的重新构建,设计时注意要有阶梯,且要适度,提高自己的点拨技巧,为上好每一节课而不懈努力。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方程》的第二课时,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介绍。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从以前所学过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发,介绍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跟这部分内容有关联的是后面列方程解应用题,学好这一节课,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根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三、重、难点的分析

  本节重点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解中的转化。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设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这是分式方程求解的关键,因此转化过程中主要是找方程两边的最简公分母。难点分析:解分式方程学生容易出错,关键不能理解在方程变形的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对于八年级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可以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方程两边同乘的是整式,整式可能为零不能满足方程同解变换的原则,因此求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四、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从以前所学过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发,介绍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再加上数学学科的特点,所以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特别注重"精讲多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上新课时采用了启发、引导式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出及时的纠正,在上课做练习时,除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上黑板以外,自己还在下面及时的发现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则全班讲评,个别小问题,个别解决。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什么叫分式方程?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继续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区别,为新授做铺垫,使学生能积极投入到下面环节的学习。

  (二)新授:

  (1)学生学习例题交流讨论,找两组同学到黑板上尝试解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例题的合作研究,使每个学生对分式方程的解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环节,鼓励同学大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聆听。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教师在此时对学生的问题要做出适当的评价,给同学以鼓励和引导。

  (2)讲解例题:7/x-2=5/x

  解:方程两边同乘x(x-2),约去分母,得

  5(x-2)=7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5.

  检验:把x=-5代入最简公分母

  x(x-2)=35≠0,

  ∴x=-5是原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教师鼓励同学们亲自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巩固解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议一议

  在解方程1-x/x-2 = -1/x-2 - 2时,小亮的解法如下:

  方程两边都乘以X -2,得

  1 - X = -1 -2(X -2)

  解这个方程,得

  X = 2

  你认为X = 2是原方程的根吗?与同伴交流。

  教师小结:

  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验根的方法有:代入原方程检验法和代入最简公分母检验法。 (1)代入原方程检验,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如果值相等,则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解,否则就是原方程的增根。 (2)代入最简公分母检验时,看最简公分母的值是否为零,若值为零,则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否则就是原方程的'根。

  前一种方法虽然计算量大,但能检查解方程的过程中有无计算错误,后一种方法,虽然计算简单,但不能检查解方程的过程中有无计算错误,所以在使用后一种检验方法时,应以解方程的过程没有错误为前提。

  想一想:解分式方程一般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由学生回答。

  (4)教师归纳小结: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 .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5)轻松完成:课堂练习:29页1练习

  (6)归纳总结、整理反思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不但总结知识上的收获,也要总结合作交流上,反思整堂课的学习体验。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知识上的点滴收获,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反思自己。

  (7)课后作业:32页习题16.3的1大题的8个小题

  教学设计说明:

  整个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等手段,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我积极地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让学生在言词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变"听"数学为"做"数学。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最终实现以下理念追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类讨论将电话计费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解决方程问题、利用方程问题的结论解释各个分类区间的花费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体会分类思想和方程思想,增强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电话计费问题的方程模型。

  难点:建立电话计费问题的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对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对问题的初步认识

  问题1:下面表格给出的是两种移动电话的计费方式:

  你了解表格中这些数字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对回答的方式适当给予提示,如“月使用费的比较”“超时费的比较”等,然后教师列举出一两个具体的主叫时间,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相应的费用。

  问题2:你觉得哪种计费方式更省钱呢?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若学生回答计费方式以一或计费方式二省钱,可发动其他学生通过举例等方式加以质疑;

  若学生的回答中出现分类讨论的趋势,则教师加以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分类的关键点、分类后各区间的变化趋势作进一步的探究。

  讨论后安排学生再次思考,可适当讨论。

  3.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问题3:通过大家的讨论,你对电话计费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加以归纳引导:

  若学生还没有明确的分类,则引导学生思考“你可以确定哪一个时间区间内两种计费的比较结果?”,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若学生已经对问题进行了分类,则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类?”以及“在每一个时间区间内你是怎么分析的?”从而引导学生更合理地解决问题。

  问题4:设一个月内用移动电话主叫为t min(t是正整数)。当t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取值时,列表说明按方式一和方式二如何计费。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制作表格,教师巡视。

  教师请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格,其他同学适当补充。

  观察你的列表,你能从中发现如何根据主叫时间选择省钱的计费方式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教师选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一般学生能够对“t小于150”“t=150”“t=350”三种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于“t大于150且小于350”的情况,教师应辅助学生加以分析。

  教师追问:

  (1)当“t大于150且小于350”时,是否存在某一主叫时间使两种方式的.计费相等?为什么?

  (2)利用方程求出使两种的方式的计费相等的主叫时间,得出270min这个时间点。

  (3)当主叫时间“大于150min且小于270min”或“大于270min且小于350min”时,分别选择哪种计费方式比较省钱?

  对于“t大于350”时两种计费方式的比较,教师可以更多地让学生去探究方法并表述,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地总结。

  问题5: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

  当?时,选择方式一省钱;当?时,选择方式二省钱。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4.小结

  请学生回顾电话计费问题的探究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探究解题的过程大致可以包含哪几个步骤?

  (2)电话计费问题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在探究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方法?你又哪些收获?

  5.巩固应用

  利用我们在“电话计费问题”中学会的方法,探究下面的问题。

  如何根据复印的页数选择复印的地点使总价比较便宜?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解答,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6.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3。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矩形的判定》,根据新课标理念,对应本节,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①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初中一年级第二册,第19章《四边形》的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不等式组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不等式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我认为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②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和交流使学生逐步得出矩形的判定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会用判定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2、通过探究中的猜想、分析、类比、测量、交流、展示等手段,让学生充分体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学习感知,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展示中学会倾听。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3、使学生经历探究矩形判定的过程,体会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③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及证明过程教学难点:矩形判定方法的证明以及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索、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的逻辑推理、动手实践等能力。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渐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会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对矩形的学习,谁能告诉我矩形是怎样定义的?(通过对矩形定义的回顾,引出判定矩形除了定义外,还有哪些方法,导入新课。)

  回顾: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2、矩形的性质:对边: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四个角相等,都是直角。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环节二:尝试发现,探索新知:活动一: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限定仅用手中量角器尝试判定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纸板是否为矩形纸板,并说明理由。(此问题的解决以分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矩形的定义,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一。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组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并适当给予点拨。)活动结束,由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并可适当板书进行推证、讲解。在此过程中,全体同学可互相补充、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

  活动二: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限定仅用直尺尝试判定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板是否为矩形纸板,并说明理由。(此问题的解决仍以分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矩形的判定定理一,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二。)通过此种互动过程,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

  定理一、定理二得出后,总结矩形的三种判定方法,并对题设进行比较、区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定理应用的条件。(学生比较,归纳。)

  环节三:应用辨析,巩固定理

  总结:矩形判定方法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定理,应用定理,练习如下:

  一、判断题:

  1、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3、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4、一组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二、填空题:

  1、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等,且互相平分于O,则四边形ABCD是_形,若∠AOB=60,那么AB:AC=_,若AB=4cm,BC=_cm,矩形ABCD的面积为_。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四边形是_形。习题设置原则及解决方法说明:

  判断题的设计加强学生对所学定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将给出的条件转化为应用定理所需的条件,辨析判定定理的题设,以便更好地应用定理。填空题第一题是对教材例2的改编,第二题是对教材习题的改编,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分别应用所学定理,使学生能够学习致用。这两道题的解决方法是先采用独立完成形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求助老师或同学,学生互助完成,派学生代表板书讲解。

  环节四:开放训练,发散思维

  变式训练

  △ABC中,点O是AC边上的一个动点,

  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

  平分线于点E,交∠BCA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

  (1)求证:EO=EF

  (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式训练的设置,旨在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而移动、旋转等问题也是近年中考的热点。学生思考、讨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加以讲解。

  环节五:反思小结,体验收获.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再现知识,教师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与肯定,提出希望。

  环节六:布置作业,反馈回授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效果,并进一步巩固定理,应用定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5

  一、说教材

  1、学情及教学内容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平移的特点。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层次地逐渐递进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平移,能将图形进行平移。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三、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我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以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来初步感受运动特点。第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以教材中提供的物体运动为基点,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判断物体的运动。第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按判断方向、找对应点、数格子三个步骤来体会平移的图形的特征,并能根据平移的图形进行判断。第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在感受了平移图形的特征基础上,按平移的特征对一些简单图形进行平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第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学生在有趣的平移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四、说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

  情境互动:今天,王老师是坐公交车来学校的,那同学们,你是怎么来学校的啊?

  揭示: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小结: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一情景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出示6个物体的运动现象,火车、电梯、缆车、风扇、螺旋桨和钟摆。观察运动特点,能用手进行模仿运动。

  2、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进行分类。

  学生先小组讨论,怎么分以及为什么这么分,初步呈现分类的标准。

  3、交流:以直线运动和转动进行分类。其中,钟摆的运动会产生争议。

  4、讨论钟摆的运动。

  示范钟摆运动,感受钟摆是围绕顶端的一个点转动,运动有幅度,因此是和风扇、螺旋桨是一类。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叫旋转。同时揭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6、及时巩固应用,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判断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要求学生能关注每幅图中物体运动的特点,并能清楚表达。平移用直箭头表示,旋转用弯箭头表示。

  7、寻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8、回顾平移和宣战的运动,尝试用手势来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并通过小组交流分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接着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运动的特点,动作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同时,他们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

  在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后,着重感受平移中的位置变化。

  1、首先,出示运动的小房图,判断小房图在做什么运动。并及时讲解,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

  2、提问:小房图怎么平移的?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明白通过箭头可以知道运动方向。并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平移的距离。

  3、确定平移的距离

  (1)出示几个特别的点,找到平移后的对应点。

  (2)一起数一数房顶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3)请一个学生模仿的数左边屋檐的点移动的距离。

  (4)学生在教材上寻找一个或者几个特别的点数一数。

  (5)交流发现: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

  4、小结:小房图上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我们就说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同时观察发现,平移后小房图的形状和大小都没变。

  5、出示金鱼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过程判断金鱼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个。在交流中表述清判断的方法,并以金鱼图上不同的点来进行验证。

  在交流中让学生发现,一般选择一个好数的点来数就可以了,如金鱼的嘴巴。

  6、独立完成火箭图,判断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7、及时应用,挑战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独立完成,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突出怎么看方向,怎么数平移的距离的。

  8、小结:数平移距离时,找怎么样的点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小房图、金鱼图、火箭图的平移,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对平移距离的探索。在引导学生数平移距离时,从一个点出发,逐渐发现每个点都平移同样的距离,从而总结出整个图形都平移了这样的距离。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师扶,到半扶半放到放手让学生思考,对于平移距离的研究就更加的深刻了,学生也能逐渐的掌握方法并能应用方法。通过简单的练习到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细化了操作方法,并能把方法内化,使学生对方法掌握得更加扎实到位。最后从学生的操作中提升,找怎样的点更方便)

  (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在学生已经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当个设计师,进行动手操作实践。

  1、引着学生进行平移操作。

  出示试一试的三角形图,先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重要的要求,既向右,平移6格。

  提问:我们该怎么移?有什么好办法吗?从而呈现出找到点,把几个点都找到对应的点,再连起来接着画。

  在操作前,要让学生同桌互相提醒注意点:箭头的方向和距离。

  然后进行操作,指导有问题的地方。

  在平移好后,同桌说是或自己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怎么做的。按先……再……最后……进行交流,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2、放手让学生去平移平行四边形,依旧按刚才的步骤进行操作。想清楚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动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的方法进行画图操作练习,在操作中强调注意点,以学生的汇报展开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

  (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

  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张练习纸,上面是四个需要平移的简单图形和要求,最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组合成一艘小船。

  以学生用自己的智慧画出的“一帆风顺”的小船作为本课的结束,鼓励学生应用平移和旋转创造出更多的惊喜,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课堂的学习推向的高潮,学生利用本课学习的知识把原本不相关的图形通过平移变成一艘美丽的小船,从而更加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感受到了平移的魅力)

  这就是我对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19)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所选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于本节课。我将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 19 章第 1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平行四边形 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的基础上,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 其他四边形 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判断,对此本节课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推导过程(这点要求比较难)

  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掌握

  2)探索,由此发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方法与过程)

  3)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总之,我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针对这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

  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验: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从整体课堂来看,我们这节课很关注学生的'发展,古人说:“学贵有方”

  三、说学法

  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明白数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类比、猜想、推理等思维进行教学。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5个阶段来,完成本课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将灵活运用温故而知新,承接前后章,展示情境,结合实际生活,引入新课。

  2阶段:新课教学(通过合作性学习进行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而是共同提高的合作者,这不仅对他们的学业会有帮助,在人格的培养上也很有可取之处。)

  3阶段:课堂实践

  我将通过:首先和学生们一起议一议(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简单利用)

  最后再和学生们共同完成练一练(随堂练习,基础训练、创新训练)

  4阶段: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学到什么、收获什么,教师点评,以达到加深知识的理解)

  5阶段:布置作业(达到复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通过课堂学习,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从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7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 勾股定理数形图 1955年希腊发行 美丽的勾股树 20xx年国际数学 的一枚纪念邮票 大会会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 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 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 ,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 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

  布置作业: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1、课本习题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设计说明:

  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表达水平。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程序设计

  板 书 设 计:

  代数式的值

  四.评价与反思

  新课标要求我们合理选用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选用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并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忠实于教材,但不迷信教材,在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对于课堂和课外练习一部分取材于课本,而概念的引入却有别于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教学方法合理化,不拘泥于形式。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串与活动系列,实施开放式教学,随处可见学生思维间碰撞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课外作业的安排上,我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意到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代数式的值》一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9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 解方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解方程是代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有许多直接的应用,最主要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其它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石”。解各种方程和方程组,通过降次、消元等方法,最后都归纳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内容是等式的有关概念,等式的性质以及方程的有关概念;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以及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解方程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本章的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否正确的解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3、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是:(1)熟悉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2)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2、能力目标是:(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由于合并同类项学生已非常熟悉,系数化成一实际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而移项是新事物又是解方程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及其应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往往注意不到项的符号及移向后的符号,很容易出现符号错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移项的同时要变号。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你今年几岁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等式性质并且能利用等式性质熟练的解方程,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是一举三得。进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在移项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的内容。然后交流各自所发现的规律及用语言表书的过程,这样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由于在移项时,学生常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因此在例题的处理上我采取用两种方法解例1、例2,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且自觉改正错误。然后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 引入:①通过游戏引入:同学们,你们是不是经常完游戏?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数学游戏,我手中有6、X、30三张卡片,请同学们用他们编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谁编的又快又对。学生思考,根据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编题。②设疑:现在老师遇到一道难题,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一下,请看大屏幕:解方程5X-2=8解:5X=8+2 X=2 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

  2、探索规律,总结移项法则:出示引例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独立发现移项法则。对有困难的同学,教师通过适当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样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移项法则。

  3、例题:对于例1,首先鼓励学生试着解方程,教师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把错误集中起来,组织学生进行组织交流。最后规范书写格式。例2,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去做。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就鼓励。

  4、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小结,归纳解方程的方法及易出错的地方。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10

  一、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

  的结合,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学习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之趣、数学之用、数学之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根据新教材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参与探索,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绝对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充分发挥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数学问题生活化,主导主体相结合,发挥媒体技术优势,探究练习相结合,符合《课标》精神。

  网络环境下代数课的教学模式: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评价-巩固练习-总结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

  学生是本校初二实验班的学生,参加北师大“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课题实验一年半,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使用水平较熟练,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已适应。

  本节课实施网络环境下教学,采用自学导读式教学模式。学生喜欢上网络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

  (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

  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方式:自学导读—同伴互助—精讲精练

  (四)教学媒体:Midea---Class纯软多媒体教学网几何画板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说课稿初中】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初中数学说课稿07-07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6-27

初中的数学分式说课稿03-01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07-21

初中数学《相交线》说课稿02-15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说课稿11-25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说课稿04-14

初中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01-14

《相交线》初中数学说课稿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