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 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 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 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 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第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
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味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意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宏大的意境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反复诵读方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缠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五,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三、说学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自主画出词中的意境和带入角色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教学,以美读为线索,分三步学习(韵味、情境、人生)本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结合视频联想秋天,并对比古人笔下的秋天来导入毛泽东笔下的秋
2.初步朗读,疏通字词。
3.结合韵味示意图,初步感知美读。
4.进入美读的第二层次,情境。也就是说我们读诗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要读进作者创设的意境。
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感情,那就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因而也要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其次,解题。区分词牌名和题目。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重要动词,分段解析,从词中众多意象中,感受意境。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1)本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及豪壮的气势。
(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由“看”所引导的怎样一幅画面?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非常独当、传神?
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来写,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染”为什么用得好?用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漫山遍野的枫叶像火一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成“飞”可以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3)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分析完湘江秋景图,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再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出来。
(4)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而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从毛泽东人物性格和写作背景两个角度。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的忧思。
下面齐读上阕。
(4)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师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b、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自信
c、既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豪迈
(5)归纳总结,把握词中所抒发的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立——豪壮看——欣喜问——忧思
忆——自信记——豪迈
按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情感:豪壮、欣喜、忧思、自信、豪迈(与动词一一对应)老看看整首词的情感场景。现在我们把情感把握住了,然后再回到刚刚的韵味图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要读得快、读的重、读得急,现在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请五个同学接力读)
刚才我们读出了作者细致的感情,这还不够。美读的第二点的情境。我们不但要读出感情,还要读境
3.人生(美读第三步)
在这首词中充满豪气,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者的抱负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作者的理想抱负不是在看到眼前秋景才产生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学生谈谈启发。
三、背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体会其意味
2、按美读要求诵读《沁园春雪》
3、试比较两首词的“情”与“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以便课后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立“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3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
二、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该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本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词是本专题也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词,在品读中读出词韵,品出词情。
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赏析这首词。
七、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
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湘江秋景的相关图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想,然后以毛泽东如果看到这些又会有何感受来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如此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2、走进诗人,了解背景
在课前我将让学生收集作者毛泽东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作相关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毛泽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希望我的学生是主动的吸收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将让学生齐读本词,指出朗读时存在的问题,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接着播放名家朗读,学生听完朗读后交流朗读后的感想,思考这首词描写了哪些画面,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此环节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并做一定的`朗读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理解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4、品读诗歌,感悟赏析
我将带领学生品读词描绘的四幅画面,重点赏析湘江秋景图和中流击水图,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找出词中认为锤炼精彩的字,说明精彩在哪里?二是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三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做了哪些精心的构思布局?我设计的意图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鉴赏词作的能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懂得欣赏作者创作时构思布局的独特,感受作者的用心。
5、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我将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卜算子&8226;咏梅》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词,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毛泽东的理想和抱负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首词加以赏析,写出之间的感受和理解设计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赏析对词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湘江北去
看(景)问:谁主沉浮
湘江秋景
借景艺术
抒情作答
峥嵘岁月
忆(事)答: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4
【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课,属课内讲读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诗歌的神韵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所以,本课定下了“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确立了“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这一教学目标。
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
【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和图表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本课在课文导入时,用电脑显示资料图片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著名播音艺术家的配乐朗读。诗配以乐,诗配以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抓住关键字词,使用简洁的文字,用各种简单的线条勾勒,能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这首词的上下阕,我都使用电脑显示图表分析配合教学讲解,简要指点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表示和提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进一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
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以图带文激发兴趣,对图质疑加深理解,以图助读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我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21世纪的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①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
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
④小结上阕,学生评点两幅“万类霜天竞自由”图的优劣,背诵上阕。
⑤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
⑥小结下阕,学生评点两幅“浪遏飞舟”图的优劣,背诵下阕。
⑦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⑧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课《水调歌头游泳》,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在电脑动态板书中,用不同的色彩加以点缀,使板书更加美观,活泼生动,鲜明醒目。而小结课文时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则概括、系统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
《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相关文章: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07-27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07-28
《沁园春 长沙》说课稿08-02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04-26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1-08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02-16
《沁园春 长沙》说课稿13篇11-15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1篇11-14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1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