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2-18 00:29: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秒”是在学生一、二年级认识时、分的基础上,对时间单位的进一步学习。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在时间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作了较大的变动,将“秒”单独作为一课时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对“秒”进行充分的感知与体验。

  时间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学生对“秒”接触和感知的机会也比较多,应该说对“秒”并不陌生;但是“秒”和其他时间单位一样,相对于长度、重量单位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学生缺少系统、充分的认识,对于时间的体验也较少。因此,本课设计时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令全国人民为之自豪的“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于现实情境中感受“秒”的意义。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秒”的有关知识,以体验感知1秒几秒1分几分为主线,借助学生的直接经验及亲身体验,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理解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视学生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本课设计中,力求通过数秒、跟着秒针打节奏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秒”这一时间单位的正确表象,继而让学生在估计时间活动的过程中,自己主动寻求准确估计时间的策略,并通过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提高学生较准确估计时间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1页,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

  2、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较准确估计时间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1、神州五号发射倒计时录像。

  2、能控制秒针走停的表。

  教学重点:

  正确建立秒的表象,知道1分=60秒,有初步的估计时间的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秒的表象,知道分针与秒针是如何走动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前些天,我们国家航天界发生了一件令世人瞩目的大事,谁知道?大家想不想再来一起回顾一下那个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放录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让我们中国人终于圆了飞天梦。同学们,当你看到火箭就要发射的那一瞬间,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当时很激动,很自豪。

  生2:我当时非常紧张。

  师:尤其是火箭发射倒计时更让人紧张。让我们大家一起数:5,4,3,2,1。

  师:这么短的时间,我们用哪个时间单位计时呢?

  生:用“秒”计时。

  师:对,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常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板书课题:秒)

  二、自主探索,建立“秒”的表象。

  1、认识“秒”

  (1)初步感知1秒

  师:1秒到底有多长时间呢?

  生:眨一下眼、拍一下手或者跺一下脚的时间就是一秒。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的钟表面,看看表上的一秒是怎样表示的。

  生: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前台展示)

  师:秒针是什么样的,你能给大家形容一下吗?

  生1:红色的、最细的、最长的就是秒针。

  生2:不是,我这根秒针是一只小海豚。

  师;那到底什么样的针是秒针呢?

  生:走得最快的那根针就是秒针,它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生1:电子表上表示秒的小冒号跳一下是一秒。

  生2:有的电子表上专门有表示秒的数字。(请这名学生读出电子表上的时间。)

  师:看来秒针的样子虽然不同,但是表示一秒钟的时间都是相同的。

  (2)感受几秒

  师:请同学们一起看我们这块表,刚才有同学说秒针走一小格就是一秒,那么走两小格呢?10秒钟要走几小格?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数出10秒。我们是不是一直要等到秒针转到12上才能开始?

  生:不管在哪个格上只要数出10秒就可以了。

  (大家一起数10秒,学生很有可能越数越快。)

  师:我们把握好节奏再数一次。

  2、知道1分=60秒

  师:关于“秒”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我还知道1分=60秒。

  师:你怎么知道的?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大屏幕上的表,看看1分钟是不是等于60秒。观察的时候要注意分针和秒针是怎样转动的。

  (大屏幕上实物投影:秒针走一圈,60个小格,分针走了一个小格。)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1分=60秒)分针和秒针是怎样走的?

  师:看来1分钟确实等于60秒。那两分钟呢?三分钟呢?

  3、探讨、感受秒的价值

  师:“秒”这个时间单位这么小,在生活中还有用吗?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谈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看来秒的作用还真不小,那么1秒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写一个字,咳嗽一声。

  师:看来,1秒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不过,老师今天搜集了一些资料,咱们看一看一秒钟都能够做些什么?

  (课件放资料,补充课外知识)

  师:看完资料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生:没想到1秒钟能做这么多事情,我们有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

  师:还有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网上或者课外书上查找一下,这些就是老师从网上找到的。

  三、估计时间

  师:现在,老师就请大家来做几件事情,看看能不能做的又快又好。咱们请一名同学现场戴红领巾,大家来估计他用的时间。(找一名学生暗暗的准确计时)

  学生汇报估计的时间,与实际准确的时间比较。

  (学生活动)

  师:看来,大家估计的时间不是太准确,怎么才能估计的更准确一些呢?

  生:从心里默默的打节奏,也就是按着秒针的速度数数。

  师:好,我们就用这个办法试试看。下面咱们小组合作,请一名同学任做一件事情,一名同学掐表准确计时,其他同学估计时间;然后交换任务,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估计时间的办法,估计的也越来越准确了。我想同学们经过不断练习,一定会估计得更准确。

  四、总结提升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板书)

  师:当时间不到1小时,我们可以用“分”来表示;当时间不到1分,我们就可以用“秒”来表示;如果时间还不到1秒钟那怎么办?

  生:可以找一个比秒更小的时间单位来表示。

  师:关于这样的时间单位,同学们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略)。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观察、验证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我校为福利院捐款献爱心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福利院捐款买物品的情境,已知每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多少元?买20千克?买200千克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1)6× 2= 12

  (2) 6×20=120

  (3) 6× 200=1200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首先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出每题的结果并将得到的积与原来的积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初步验证猜想,老师进行小结:经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里每一题的计算结果都符合先前的猜想 。并进一步提出:这个猜想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积的变化

  (1) 6 × 2 = 12

  (2) 6 × 20 = 120

  (3) 6 × 200 = 1200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用计算器或者笔算算出结果,进行比较。 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实践运用,巩固规律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16×5= 16×500= 16 ×5000=

  竖式计算:17×5 17×50 17×500

  简便计算: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20xx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4小时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车,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同样的时间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这题的第2个问题中蕴含着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一种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种是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原来的积也乘以几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积相同,使学生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拓展练习,升华规律

  36×5400= 18×24 =

  36×540 = 180×240 =

  36×54 = 1800×2400 =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通过两组题目的计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得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5.总结全课,内化规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见课件)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第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第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3、解决问题。

  (1)尝试解决。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激励引新。

  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先求出每吨水的价格,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请大家再认真想一想,能不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比例来解答呢?

  思考:

  ①题目告诉我们哪几个量?

  ②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③怎样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完成填空。(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用水的吨数和水费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相等。可以根据比值相等列出等式。)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验算: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3、变式练习。

  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学以致用。

  1、用比例解决下列问题。

  1、万老师骑摩托车从家到学校上班,6分钟行使了480米,照这样计算,他从家到学校共行使了20分钟。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有多少米?

  2、今年元旦那天,小丽的妈妈到银川商城购物,发现有件保暖内衣质量不错,于是买了3件,共付了180元。回来后,邻居张大妈也想买几件,于是乘车到银川商城买同样的保暖内衣,她共付了300元,能买几件?

  3、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学校旗杆高一般由学校面积大小而定)

  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独立解答,也可以讨论解答。

  4、实践作业。

  1、一根粗细均匀的圆木,锯成了5段共用了326分钟,照这样计算,如果把这根圆木 锯成7段,需要多少分钟?

  2、请同学们利用上一题的原理测一测咱们学校的教学楼的高度。

  第五、课堂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小学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梯形性质的系统学习,它放在平移和旋转之后,全等之前,下册还要学习梯形的判定。可以看出教材的编排是一种螺旋上升的体系。而本节处在上升的中间环节。因此,对教材既不能拔的过高,又不能象蜻蜓点水湿一点皮毛。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本节重在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形四边形的问题解决,另外,教材的`编排还要适当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2、通过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问题,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能运用梯形的性质进行相关计算和简单的说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说理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形四边形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合作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

  重点:

  1、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会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过形问题。

  难点: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主动探究习惯,提高说理的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

  新的课程标要求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节课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教学策略,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能力的平台,因此把练习教学当成一节课的主线。

  三、说学法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可以说是数学思维的教学。本节课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同时,在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梯形的性质,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反思、小结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的获取,让学生看到自我的价值,增强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常言道,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引入能充分唤起学生的注意。这节课的开头我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易见的.三个梯形实物的图片,以此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这样设计引入的:

  北京奥运会后,许多游客都发自内心的说出了同一句话:中国,Beatuiful!特别是我国的建筑更是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国的建筑溶合了许多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同,矩形,正方形,另外,我还发现了一种几何图形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你们发现了吗?(投影展示图片)

  二、引入新知

  在这个阶段我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参与的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一问一答,可讨论或争论,围绕学习目标前进,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了解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这是这样设计的:

  师:是的,我们在这么多物体中都找到了梯形,它给世界带来了不同的美的体验,你能否根据刚才我们所看的图片,描述一下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

  生:

  师:虽然都是梯形,但我们发现它们的形状并不相同,你看下面三个梯形,后二个形状就很特殊,它是我们学过的哪一类梯形呢?

  (大屏幕展示)

  生:等腰梯形 , 直角梯形

  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它们的特征

  (大屏幕展示)直角梯形:有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三、 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分组活动为主的形式,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学生的研究给以鼓励肯定。教师围绕梯形的性质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同时对他的意见进行评价。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小组合作意识。这一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梯形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不能把梯形转化为以前我们所学过的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呢呢?请在刚才你所画的图上把你的转化方法画出来并和你的同桌交流。

  师:(大屏幕展示转化的几种常见方式)

  师:它们被转化成了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答:

  师:我对等腰梯形最感兴趣了,你们能不能和我一块探究一下等腰梯形的边角,对角线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做一做]:

  师:如图,在你准备的方格纸上,画一个等腰梯形ABCD,过两底边AD、BC的中点E、F画一条直线,将等腰梯形ABCD沿直线EF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生:等腰梯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类比平行四边形和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一下等腰梯形的边、角、对角线有什么关系?(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

  生:边:一组对边平行,两腰相等

  角:同一底边上的两底角相等

  对角线:对角线相等

  教师提问几个组并对学生的结论给予评价总结

  (大屏幕展示)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四、 独立探究

  这是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思考参与课堂,教师只是起点拔和示范作用。

  师:今天我们一块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大家有没有信心利用这些知识小试牛刀呢?让我们试试吧!

  练习1 刚刚我们通过折叠知道右图中 B= C 你能否利用此图验证 B= C 吗?

  分析:(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图为等腰梯形DE∥AB )

  例1如图,延长等腰梯形ABCD的两腰BA与CD,相交于点E,试说明△EBC和△EAD都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要说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什么途径?

  ① 两个内角相等;② 两条边相等。

  由于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可以添加 辅助线,构造条件,实现转化。

  解:(大屏幕展示)

  由于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即

  C

  所以 EB=EC

  因此△EBC是等腰三角形。

  又因为 AB=DC

  所以 EA=ED

  因此△EAD也是等腰三角形。

  师:此图中还有哪些方法也可以证明△EAD等腰三角形?

  例2如图16.3.5,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CE∥DA。 已知AB=8,DC=5,DA=6,求△CEB的周长。

  分析: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演板。教师加以引导

  解:因为AB∥DC,CE∥DA,

  所以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 CE=DA=CB=6

  AE=DC=5

  EB=AB-AE=8-5=3

  于是△CEB的周长为

  CE+E+BC=6+3+6=15

  五、课堂练习:

  本节教学内容已比较多,因此练习不适合多,要少而精,书上的两个练习已足以够本节教学使用。

  1.梯形ABCD中,如果DC∥AB,AD∥BC,A=60 ,DBAD,那么

DBC=______,C=________。

  2.

  3.

  4.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E是DC延长线上的一点,BE=BC,试说明A和E的关系。

  实践证明,学生演板是一种很好的知识反馈方式。它充分地暴露学生学习中盲点、易错点。只要有条件每节课就应让学生黑板上充分展示一下自我。本节的两个练习就可当成是演板的素材。

  五、课堂小结;

  小结是每堂课必备的环节,尽管可能是短短的.几分钟,它的功能却不能忽视。它从总体上对知识进行把握,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因而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本节课的小结我是这样设计的:

  1、 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定义。

  2、 等腰梯形的性质。

  3、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六、 作业布置:

  教科书P111习题16.3 1、2

数学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以整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第2节“分数除法”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知识,既是对分数以及除法的认识的深化,又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我确定了3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层面1是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及意义,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层面2是技能目标:通过对分数除法的研究,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层面3是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的同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认真好学、乐于交流、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新课标以及学生具体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关键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除法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分数的知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分数除法”,能让学生对除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关于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更高效率地学到知识。

  关于学法。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迁移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获取知识。

  四、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5个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第1阶段:情境导入。

  我将使用多媒体播放“分生日蛋糕”的情境,提出“假设只剩下的生日蛋糕,但需要分给5个人,每个人能分得多少蛋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分数除法的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尤为重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本节课开始由分蛋糕的场景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第2阶段:讲授新课。

  我将使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试着折一折涂一涂。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折成5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学生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里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是。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2=,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得到的算式是÷3=。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这一环节我将尽量放手,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观察思考、自由讨论、发现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第3阶段: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分数除以整数,我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材P32做一做的第1题第1小题和第2题前面3个小题。我将通过抽个别学生上黑板作答,巡视其他学生的草稿本作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点拨,以此让学生充分消化本课内容,并学会学以致用。

  第4阶段:归纳总结。

  我将让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获?同时,我将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评价与鼓励,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5阶段:布置作业。

  作业是课堂的有效延伸。根据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将对作业进行分层设置,其中必做题为:教材P34练习7的第3—4题;选做题为:教材P34练习7的第11题。

  这样既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课知识,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弥补了课堂缺陷,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3板块,黑板的正中央是我本节课的主题《分数除法》,左边引入情境,中间板块呈现教学重点与难点;右边是练习讲解。这样设计直观大方,很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六、教学反思。

  总之,本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整节课的教学,我和我的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了成功!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专家老师的耐心聆听!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第三章概率第二节古典概型的第一课时。古典概型是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之后,几何概型之前进行教学的。古典概型是一种理想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概率模型,它的引入避免了大量的重复试验,而且得到的是概率准确值,有利于理解概率的概念,有利于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有利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而接下来要学习的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有很多相通之处,学好古典概型可以为学习几何概型奠定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古典概型在高等数学中概率论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做好衔接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概率的意义,掌握了概率的基本性质,知道了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这三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此时学生们并没有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随机事件的概率在教材中主要通过观察和试验的方法,得到一些事件的概率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还未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数学的理性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仍需提高。 但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在一些细节上不完备,反映在解题中就是思维不慎密,过程不完整,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略显单薄。

  情感分析:

  由于本章开始的内容起点低,坡度小,与实际联系紧密,多数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心里有想好好学习的意愿和信心。

  三、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理念指导下,以教材为背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

  2。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创新思想;结合问题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概率公式,并能简单应用。

  难点:基本事件的理解。

  对于本节课难点的确定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开始确定了三个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同组教师进行探讨后,最后确定为一个:基本事件的理解。因为本节课只要能对基本事件理解到位,判断是否为古典概型,以及发现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就基本上都能迎刃而解了。对于难点的突破,我并没有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而把理解的过程贯穿在本节课的始终。采用的方法是先是体验,后了解,然后再体验,最后争取让学生达到理解的层次。

  五、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取引导发现与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融入问题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一步步归纳概括出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其概率公式,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增大教学容量,力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首先应该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数学是可以学好的,也是有乐趣的,更是有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思考,大胆尝试,以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思想的提升,通过数学语言的组织表达,锻炼自己思维的严密性。合作探究,共同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过程

  1、聚焦课堂

  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事件的概率估计。但这种方法耗时多,而且得到的仅是概率的近似值。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需要寻找计算事件概率的通用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概率的一种特殊模型———古典概型。

  2、明确目标

  (1)理解基本事件的含义

  (2)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古典概型问题。3。问题驱动

  那到底什么样的概率模型是古典概型呢?古典概型的概率又如何求解呢?为了弄清这两个问题,先让学生先考察两个试验,分析一下事件的构成。

  (1)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一次(2)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一次

  教师提出问题:以上两个试验的结果分别有哪些?这些结果具有哪些特点?把每个试验结果看成一个事件,它们都是随机事件吗?第二个试验中“出现偶数数点”可以用这些结果表示吗?这些随机试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吗?学生思考并讨论,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对于这两个试验,我并没有让学生分组动手实际操作,情形足够简单,背景足够熟悉,无需动手操作。大量的重复试验可能会导致学生变得茫然,觉得无聊,并不能真正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趣,反而浪费了时间。数学中有的知识点或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不可能一蹴而就,先让学生体验,帮助学生感知基本事件的含义,并为基本事件的理解这一难点的突破做好铺垫,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的的定义和特点的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师生评价

  师生互动中,得出基本事件的定义和特点(教师板书)

  (过渡性语言)基本事件是我们解决古典概型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基本事件的理解,我们再来看两道例题。

  例1、从字母a,b,c,d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字母的试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板书解题过程,强调书写的规范性。

  基本事件为A??a,b?,B??a,c?,c??a,d?,D??b,c?,E??b,d?,F??c,d?(教师板书) 例2 。某人射击5枪,命中了3枪,试写出所有的基本事件(⊙表示命中,X表示未命中 )

  方法一:请同学们列举出所有基本事件(教师板书)(列举法)

  方法二:教师简单介绍树状图(教师板书),并告知学生树状图也是列举法的一种表现形式。(树状图)

  设计意图:在列举法学习中,增加一个例子,分别用树形状图与直接列举法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困惑。

  通过思考抛硬币、掷骰子的试验和例1、2,让学生认真体会这些试验的共同特点,得出古典概型的定义。古典概型的定义(教师板书)

  你能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一些古典概型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加强学生对古典概型的认识,让学生初步体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古典概型是最基本的概率模型,是高考的重点,在高等数学概率论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学好古典概型是学习其它概型的基础。下面我们看几个问题,帮助大家深化一下对古典概型概念的理解。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问题(5)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换意见,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特别是举一些破坏了古典概型两个重要特征的例子,以突破古典概型识别的这一重要知识点,前两个问题还可以为以后学习几何概型埋下伏笔。

  在解决前面的问题和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例2中,所命中的三枪中,恰好有2枪连中的概率为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基本事件总数为n的古典概型中,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为m的随机事件A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概括总结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p(A)?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教师板书)

  基本事件总数

  设计意图:考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使学生逐步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合情推理过程,让学生体验到认知的自然升华。在概率的计算上,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困惑。

  过渡性语言引出下面的例题与变式。

  例3。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如果考生掌握了考察的内容,他可以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假设考生不会做,他随机的选择一个答案,问他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变式:在标准化考试中既有单选题又有多选题,多选题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所有正确的答案,同学们可能有一种感觉,如果不知道正确答案,多选题更难猜对,这是为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合作探究,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评价补充。对于此变式的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并强调解题过程的规范性。

  设计意图:在课本例题后增加一个变式训练,变式的基本事件为15个,暗示学生在基本事件较多的试验中,需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才能补充不漏快速地写出所有基本事件。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并再次感受列举出所有基本事件在解决古典概型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拓展提升

  练习1:有同学认为,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一次看成一次试验,出现的结果有三种情况:全是正面,一正一反,全是反面。所以一次试验中的基本事件有三个,并且概率都是1。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3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基本事件的理解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动手试验。如果学生真的没有理解到位,那就必须进行动手进行试验了,下面的练习2就必须舍弃。原因有两点:

  1。课上时间有限2。基本事件的理解这个难点不能突破,练习2存在的价值也就。

  练习2:同时掷两个骰子,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多少个基本事件)(2)其中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概率是多少?(4)向上的点数之和是几的概率最大?此时的概率是多少?

  请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不同思维的角度将古典概型中学生最容易错的忽视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暴露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最后一问,使学生对表格能有进一步的认识。本节课最后一次加深学生对基本事件的理解,再次尝试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6、当堂反思: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反思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于学习中的新问题课下可以多多思考,多多交流,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评价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八步流程”的教学模式,观察对比、概括归纳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其概率公式,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本节课以问题为纽带,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注意其思想变化,进行恰当引导;通过观察课上练习和课后作业,课下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的不足,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

数学说课稿 篇7

  说课的内容一般说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⑴说课标

  说课标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作为本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

  说课标,要重点说明有关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在课程标准中的原则性要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到用力的依据。

  说课标,可以结合到说教材中去进行。

  ⑵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

  说教材的要求有:

  ①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

  ②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课时目标是课时备课时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③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④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⑤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⑶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说课者就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改精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具体要说清两大问题: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倒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⑷说教法

  说教法,应说出“怎么教”的办法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根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④要重点说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⑸说教程

  教程即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说教程要求做到:

  ①说出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即起始——过程——收束的内容安排。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②重点说明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渡衔接及时间安排。

  ③说明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是怎样协调统一的.。

  ④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为说课内容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并不意味着具体说课时都要面面俱到,逐项说来,应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便在有限是时间内进行有效的陈述,该展开的内容充分地展开,该说透的道理尽量去说透,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对说课的要求

  要说好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突出“说”字

  说课不等于备课,不能照教案读;说课不等于讲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说课不等于背课,不能按教案只字不漏地背;说课不等于读课,不能拿事先写好的说课稿去读。说课时,要抓住一节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内容、说学生,紧紧围绕一个“说”字,突出说课特点,完成说课进程。

  ②把握“说”的方法

  说课的方法很多,应该因人制宜,因教材施说:可以说物、说理、说实验、说演变、说本质、说事实、说规律、正面说、反面说,但一定要沿着教学法思路这一主线说,以防跑野马。

  ③语气得体、简练准确

  说课时,不但要精神饱满,而且要充满激情。要使听课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受到说课者对说好课的自信和能力,从而感染听者,引起听者的共鸣。

  说课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同行.语言表达应十分简练干脆,避免拘谨,力求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要流畅自然。

  ④说出特点、说出风格

  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过程说得过于详细,应重点说出如何实施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说课要重理性,讲课注重感性和实践,因此,用极有限的时间完成说课内容不容易,必须做到详略得当、简繁适宜、准确把握说度。说得太详太繁,时间不允许,也没必要;说得过略过简,说不出基本内容,听众无法接受。

  那么,如何把握说度呢?最主要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灵活选取择说法,把课说活,说出该课的特色,把课说得有条有理、有理有法、有法有效,说得生动有趣;其次是发挥个人的特长,说出个人的风格,这就把握了说课的度。

  我去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说课稿 篇8

  一、教学理念

  1、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例题之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

  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已有知

  识储备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口算除法》即课本第13至15页例1。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除法的估算和笔算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数学解决方法。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如何使每位学生经历口算算理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3次就能运完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平均分——用除法——60÷3=20

  (2、600箱,这么多我也只运3次,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我们知道60÷3=20;那么600÷3=200

  (3、120箱,我也只运3次,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有的同学想:6个十÷3=2个十=20xx×3=60那么60÷3=20

  有的同学想:20X3=60;那么60÷3=20

  有的同学想:用木棒来分,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0。

  3、大胆尝试,运用新知。想:24个十÷3=8个十=80;80X3=240;那么240÷3=80

  4、拓展训练,巩固新知。

  1、口算:

  90÷3=3080÷2=4015÷5=3270÷9=30

  900÷3=300800÷2=400150÷5=302700÷9=300

  在这里我试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除号是怎么来的吗?除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个瑞士人首先使用的,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

  示了平均分的意思。你看这个符号多有意思啊!

  2、课本第15页“做一做”第1题

  一排有10只蜂蜜,有这样的4排,就是40只,但只有2间房,平均每间房子住多少只蜂蜜?

  40÷2=20(只)

  答:平均每间房子住20只蜂蜜。

  3、为了巩固新知,布置以下作业:第17页练习三第1、2题。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

  五、结束语: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说课稿11-05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说课稿03-2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