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信息技术说课稿

信息技术说课稿

时间:2022-02-18 16:22: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新建文件夹》这一课是由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使用“我的电脑”浏览文件和文件夹基础上进行的,本节是整本书的核心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创建文件夹和给文件夹重命名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文件与文件夹的概念;

  2、学会新建文件夹的不同方法、掌握文件夹重命名的操作步骤;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创新、团结合作、动手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文件夹的创建操作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给文件建家(夹)的涵义,并且会用简单快捷的方法建文件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进行探索学习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他能够通过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但是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还要在同伴和教师的引导、讲解、示范操作等过程的帮助下才能够学习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提高练习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有效的'掌握新建文件夹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

  1、设计理念

  新课程指出:教学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指导每个学生掌握文件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操作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自练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建文件夹的不同方法,在质疑中掌握创建文件夹的方法。

  2、教法,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来实现的,另外,我还将会采用情境启发法,比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赏识教育法、演示法、讲授法等等。

  3、学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互助学习法和成果展示法。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做”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其中还安排了质疑、互帮、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欲,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一共有五个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是: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提高要求、实践方法——分层练习、提高技能——评价小结,形成能力。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⑴播放《熊出没》动画片音频片段,请学生仔细听听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哪些好朋友?你们喜欢这部动画片吗?想看到刚刚听到的片段吗?

  ⑵师在“我的文档”文件夹中查找文件并打开。(在我的文档许多文件中查找关于熊出没的其他资料,找起来很慢,很不方便。)

  ⑶师快速打开D盘熊出没文件夹中的图片,并请同学们逐一欣赏。

  ⑷为什么这次老师能快速找到需要的文件呢?(利用文件夹分类存放文件)

  ⑸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新建文件夹)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教师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创设情境,拉近师生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明白利用文件夹分类存放文件,便于查找和使用。通过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探究新知。

  ⑴提出探究任务:怎样新建文件夹?

  ⑵课件出示探究任务:在D盘建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

  ⑶出示自学提示:

  ①要在D盘新建文件夹,先要做什么?

  ②在新建文件夹之前还要做什么准备?你还会用别的方法切换输入法吗?(解决44页“金钥匙”内容)

  ③在新建文件夹时,要选择哪个菜单?

  ⑷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自学书上“做一做”的步骤。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⑸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⑹学生动手操作在D盘建一个以自己为名的文件夹,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完成较快的学生上台为其他同学演示。

  ⑺根据课堂情况适时提出问题,以播放录音文件的方式解决书45页“小博士”出示的为文件夹重命名的办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就问题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汇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探究新知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的教学形式。】

  3、提高要求,实践方法。

  ⑴出示另外两种更便捷的创建文件夹的方法,学生默读创。

  ⑵相邻的两个同学一组,分别从这两种方法中任选一种在D盘为“熊大”和“熊二”创建一个文件夹。

  ⑶请学生上台分别演示创建文件夹的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方法多样性。】

  4、分层练习,实践新知。

  ⑴从三种创建文件夹的方法中任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在E盘建立一个名为“光头强”的文件夹。

  ⑵将“光头强”文件夹重命名为“熊出没”。做完的学生再在“熊出没”文件夹中帮其他动画人物建文件夹,比比看谁建的多。。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卡通明星为素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5、评价小结,形成能力。

  ⑴这节课,你过的快乐吗?因为什么而快乐?

  ⑵小结新建文件夹的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在今后使用电脑的过程分类存放文件,养成良好的的操作习惯。】

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它是省编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第一、二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信息、信息处理过程;认识计算机及因特网的作用。本节课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内容较散,看似简单,每一部分只是点到为止,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一点了解,使用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由于教材已使作用多年,有些新内容没有,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扩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信息的含义。

  ⑵、掌握信息处理过程。

  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⑷、知道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⑸、区分信息和信息载体。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及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学会思考。

  ⑵、通过观察计算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上网,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4、体验目标:

  让学生上网看一看,网络上到底有些什么,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点: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因特网的地位与作用。

  2、难点:对“信息”及“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因特网的作用。

  3、突破方法:师生讨论,上机操作。

  四、说学生

  我校是省级示范中学,每年面向全县招生,高一新生的来源有两大块,一块是农村初级中学,另一块是县城初级中学,来自县城中学的'学生,对计算机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学过一些,对计算机有了一定认识,而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家庭环境,升学压力的影响,对计算机了解真是太少了,甚至有的学生从没见过真正的计算机,这是我亲耳听学生说的,并且其它老师也听学生这样说过。记得上第一节课时,我曾粗略统计过,每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以前学过电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多少接触过电脑,还有三分之一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脑。但所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都感兴趣,课前早早到机房门口等候,课下仍是迟迟不愿离去。课外活动如果机房向学生开放,总是座无虚席,堂堂爆满。

  五、说教法

  对理论知识,通常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再做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情况,一直讲下去,基础好学生觉得没意思不愿听,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听不懂,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这节课感兴趣,怎样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1、第一节课就安排学生到机房上,满足一部分学生没见过电脑的好奇心。缩短了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

  2、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的教学大任务和小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3、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教师就每一个知识点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发挥各自的长处。

  5、最后还有时间让学生上网。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六、说教学准备: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上的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在上第一节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还要整理好机房,确保网络畅通。课前还要向学生讲清到机房上课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还要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学年结束要参加省会考,从思想上搞高对这门课的认识。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教材前言的第一句话“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人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中,提出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呢?点出本节课教学大任务“信息与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包括“信息概念及信息处理过程,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因特网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小任务)。

  (二)、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用课件展示问题)

  1、除课本提到“信息”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实例了吗?

  2、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被人感觉到?信息的载体有哪些?

  3、请你描述高一招生的情况?

  4、信息一般存储在什么地方?举出事例。

  5、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6、什么是信息技术?它的核心是什么?

  7、观察学生计算机,看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在其它地方你还见到什么?

  8、信息在计算机中的流程是怎样的?

  9、你能说出计算机有哪些作用?

  10、除课本提到因特网的功能外,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三)、分组讨论上述各个问题

  课件展示部分结果

  (四)、组织学生上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微提一下开机,及怎样上网,浏览信息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没有上过机的学生,可能心理有一点负担,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操作,同时请有基础的同学帮助,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更自觉的,更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助人为乐”一词的真正含义。

  在辅导学生的上机同时,教师也要做一个有心人,留意哪些学生学的好,哪些学生的只知道一点,哪些学生没学过,做到心中在数,为以后分层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五)、说小结

  小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并对学生上机操作情况给予肯定,顺便提一下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是勤动脑、多实践、善应用。教师再次鼓励学生,相信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一定能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学好.

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3

  反 思:本节课知识容量较多,但难度不大。我在教授过程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和时间,而相对留给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就少了许多,毕竟计算机课要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 学生,让学生自主动手,相互合作,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自学能力。还有一点,知识容量大了,就需要有时间来练习和巩固,眼看计算机课越来越少,再 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故有些许的遗憾。

  分析: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键 盘是计算机最基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通过键盘接口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按键向计算机输入信息。本课学生学习的是标准的104键键盘,其中3个是 Windows专用键。学生已经学习了鼠标操作的能力,在第七课安排学生认识键盘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面的指法练习和画 图等简单的学习。教材根据教学重难点安排了四个学习板块,分别是键盘分区,主键盘区,光标控制区和小键盘区。其中主键盘区是本课重点,掌握使用方法,初步 识记字母键位。每个键区上的键位的认识和使用,不能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和实践来掌握。

  直观演示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迅速地认识事物,因此,教学认识键盘四区时,我做了一个课件,将键盘上的四区分别设为四种颜色,并用“找朋友”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熟知各区的.名称。然后再让学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四区,加深了学生对键盘分区的认知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教学都要以学重教。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材和学情来确定。因此,教学主键区、光标控制区、小键盘区我分别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教学主键盘区

  教 学字符键: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教材上叙述的也较为清楚,我采用“尝试自学”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具体流程为:尝试自学(让学生读读、划划、议议)—— 反馈交流(让学生汇报学懂了的什么?)。让学生觉得自学这段我能行!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X与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特殊控制键

  现 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一种告诉,而是一种自我尝试和自我建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了“发现法”教学生学习。学习流程为:尝试发现(让学生在打开的写字 板中分别按这些键,说说你能发现什么)→汇报结果(要求学生汇报发现结果,集体交流)→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键位和使用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 发现、探索,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2、教学光标控制区

  这部分内容需要的文本页较多,且内容简单明了,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教学。让学生先观察课件演示,然后再自主实践。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Delete和BackSpace键的功能区别。

  3、教学小键盘

  这部分内容十分简单,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以略作介绍,学生对照教材自主实践加以练习即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各环节逻辑而严密,生生都能参与探究;注重情感,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正面否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领悟键盘的认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课是海南出版社的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电子表格的特点及应用,是学生学习word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办公软件的基础上,再继续学习的电子表格软件。教材是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电子表格的应用举例,到介绍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再结合word文档处理软件与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进行对比,总结出电子表格特点。本课体现了从生活到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从计算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理念。本节课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教学时结合学生启动Excel软件、打开Excel表格工作表以及进行简单的数据编辑等操作任务,从生活和实际实践中更好地了解电子表格特点,为学生后面继续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子表格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应用

  2、学会启动Excel软件和打开Excel表格文件

  3、了解电子表格的特点

  4、比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内容、排版、编辑等方面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师生的交流和讨论, 知道电子表格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应用和处理电表格所用的`软件

  2、通过学生初步尝试,初步了解电子表格的特点。

  3、通过操作任务,让学生学会比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内容、排版、编辑等方面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

  2、通过学生交流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子表格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比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内容、排版

  对于电子表格学生在学习Word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时已经初步接触,并且在为后面Excel表格软件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的学习学生对word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有一定的基础,以及具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对学习计算机知识有强烈的欲望,但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时可利用学生本身的资源,互助合作的原则开展活动。

  三、教学与学法的设定

  教学方法:

  情景导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学法

  情景导学法、自主探索法

  四、说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步探索——初步尝试——初步小结——深入探索——知识小结——知识拓展——总结反思——课后实践

  五、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预设时间4分钟)

  使用“学生成绩表”让学生观看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探索新知:(预设时间28分钟)

  (一)初步探索:活动任务一

  提问:(1)、生活中常见哪个行业使用电子表格 ?

  (2)、这些电子表格是使用什么计算机软件处理的?

  给出活动任务一:

  1、电子表格的应用举例

  2、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先让学生讨论电子表格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应用,以及列举电子表格的处理软件

  学生小组讨论,先从学生熟悉的电子表格入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举例

  设计意图:先从学生熟悉的电子表格入手,教师引导,让学生初步领略计算机是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工具,知道电子表格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应用

  (二)初步尝试:操作任务二:

  1、启动Excel软件,并认识Excel工作表的组成

  2、打开“学生成绩表”Excel工作表,对数据进行编辑,熟悉电子表格的工作环境

  让学生输入和修改数据,并认真观察 Excel工作表

  提问:电子表格有什么特点?

  Excel工作表、讨论,初步了解电子表格的特点,

  预设答案:

  1、 在空白的单元格中输入数据时,使用回车键、方向键或单击鼠标

  2、 双击鼠标

  让学生保存文件 掌握好启动Excel软件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这点对学生是较简单。

  让学生熟悉电子表格的工作环境,通过上机实践,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表格的特点,

  (三)初步小结:电子表格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表格,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EXCEL主要用于对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与计算,排序和筛选,能绘制图表,可以做到快速、准确、直观

  Excel具有良好的操作界面,操作简单易行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本课只能是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初步总结出电子表格的特点,为下几节课学习Excel软件作好辅垫作用。因为后面几课中,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及应用中才能领会电子表格的特点。

  (四)深入探索:操作任务三:打开“个人简历”的Word文档,比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内容、排版

  学生实践:操作任务四:打开“个人简历”的Word文档,比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内容、排版

  让学生仔细观察和小组讨论

  教学意图:该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学生上机实践,学会比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内容、排版、编辑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认真观察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五)知识小结:比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内容、排版、编辑方面的异同

  预设问题:

  学生对两种表格的异同认识时,对于语言表达方面会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引导。

  学生认真观察“学生成绩表”Excel工作表,以及 “个人简历”的Word文档,并且进行小组讨论,

  比较两种表格中在内容、排版、编辑方面的异同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学生上机实践,以及师生的交流,教师的引导,总结出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内容、排版、编辑等方面的异同

  知识拓展(预设时间5分钟)

  通过Excel提供的模板,体验电子表格的呈现形式和适用范围

  学生实践:通过Excel提供的模板,

  1、结合教材第24页的内容

  2、让一位学生展示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电子表格的呈现形式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了解电子表格的特点

  总结反思共享收获(预设时间3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个人的收获

  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够及时反馈教师教学效果

  课后实践

  1开展“中学生消费调查”工作,并把所收集的数据,使用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使用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对本“学期段考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课后的任务,让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用投影展示)

  电子表格的特点及应用

  (一)、电子表格的应用举例

  (二)、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三)、电子表格的特点

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课的重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他们把信息技术很好地融入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所以我们上任何一堂课都要时时记住“信息技术”这个大背景,完全照本宣科是背离“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特征的。

  《电子贺卡》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五年级信息技术第五单元第八课的内容。教材以主题的形式呈现word的各个功能。本节课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的重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中的文字输入,文本修饰,查找与替换,等操作,教材适时的安排了插入图片和文本框的内容。这些操作在Word应用中非常基础而重要,掌握这些操作对后续Word知识和其它

  软件中文本处理的学习是很好的铺垫。

  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看,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只让学生单纯为掌握知识而教,会造成学生处理信息的盲目性,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在体现学科特征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以及教会学生会学习是重中之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word中运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进行综合处理问题的方法。

  (2)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综合实践操作的能力。

  (3)发挥学生的设计才能和创意,并学会评价作品。

  (4)通过交流评价,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有自己特色的'贺卡,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文档中插入各种不同的对象,如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感受学习用Word软件来制作电子贺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在获得用WORD制作电子贺卡知识的同时,体会在word中综合文字、图片等的处理效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2)使学生对“字处理”软件的功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贺卡中图片、艺术字、文本框之间的位置关系。

  2.插入对象(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的格式(色彩搭配、位置摆放)设置。

  二、教学方法

  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看,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只让学生单纯为掌握知识而教,会造成学生处理信息的盲目性,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在体现学科特征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以及教会学生会学习是重中之重。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学。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特别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入语,让学生真正想学。我在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接下来展示几张与同龄人制作的电子贺卡,我看到了他们脸上惊喜的表情,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运用激励机制,展示同龄人的作品,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些贺卡漂亮吗?哪里漂亮?”学生在回答中自然地明白了漂亮的贺卡该是什么样的!“想不想自己做一张漂亮的电子贺卡?”“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我在讲授新课时,采用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方式再次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让学生学会学。

  激趣导入后,我没有马上告诉他们用word20xx制作电子贺卡的步骤,而是有意识地大胆地让学生根据现有的贺卡,讨论思考要做一张贺卡需要有那些操作,进行构思。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自主获得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样设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样也让学生明确任务。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在操作的过程中只要碰到了问题,就马上问同桌或老师,所以现在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果在自己不能解决问题,就请教同桌和老师。我相信长期坚持,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帮助。另外我认为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抓住教学契机,有意识地发现学生的优秀作品,便于课堂后段进行展示。

  (三)、鼓励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去构思再操作;把教学过程分为“五关六将”并“暗下埋伏”;让没有做完的学生继续做完,已经做完的学生就开动脑筋,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贺卡做得更加精美。这样一来,给学生明确本课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能够较好的记住了“保存”这个学生经常忘记的操作;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了不同的任务,鼓励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制作步骤的基础上创新操作,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我认为要维持学生在课堂上45分钟的学习热情,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断修改创新,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挥能动性。操作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我展示了优秀作品,也展示了做得不那么精美的作品,让学生互评,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既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主动发现了别人作品中的闪光点,看到了自己和别人想法的不同,这再一次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此时再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贺卡,让他们不仅仅学会了这节课要求的技能,还使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了word20xx中的一些知识。这一个环节使学生的思路开阔了,也更加愿意尝试操作了。我认为展示学生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让学生享受小成功,老师同学都没有取笑做得不好的作品,而是提出自己的意见,淡化了学生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觉得我还可以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怎样在贺卡中加入音乐等,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6

  一、 教材及学生分析

  《森林音乐会》是根据省信息技术小学实验教材第二册《卡通贝贝手拉手》一课中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编的一节课。这节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图形翻转、旋转训练,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画图软件操作有了一定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画图软件的难点也是学生能够熟练、快捷使用画图软件的基础之一。基于以上原因,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认知,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等年龄特点,同时结合学科课程整合理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技能:掌握图形的翻转、旋转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体验到将学到、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生活中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掌握图形的翻转、旋转的操作方法

  难点:使学生能够理解旋转角度的变化区别

  二、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森林音乐会学习情境,设计了三个任务,即编排座位、整理乐器、制作奖品。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结合画图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

  本节课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示范操作,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性,培养创新精神。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三、学法指导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学时我在创设的三个情境任务中设疑激趣,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学生遇到困难后教师引导他们列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主选择可行的办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顺利地完成任务获取新知。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二)任务驱动,合作交流

  (三)综合实践,探索创新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

  教学伊始我利用动画短片导入课,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出示课件)同学们,大森林里正在召开动物音乐会,有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瞧!就连平时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的老虎兄弟小虎和小壮也来了。你们看,他们两兄弟长得有什么特点?当学生看到这幅图画时,马上就会发现问题:这两只小老虎长得一模一样,只是方向正好相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只小老虎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从而引出本课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水平翻转。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二年级学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一开始就让他们自学本课内容,相对有一定难度。所以我采用了教师示范演示的教学方法。借助屏幕广播示范讲解图形的水平翻转,学生练习操作并且屏幕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提高了自信心,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兴趣。

  (二)任务驱动,合作交流

  在学会“水平翻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垂直翻转。看了就会记住,做了就会理解。所以要突破重难点,就应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独立操作。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自学—尝试”的实践中温故知新。本环节分两个任务展开:

  任务一:排座位

  (出示课件)“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可调皮的小猴子和小松鼠却没有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这可急坏了总导演大象伯伯。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动手帮帮小猴和小松鼠回到自己正确的位置上去”。学生在操作时,会发现小猴子利用水平翻转放不到正确的位置。这时我提出:遇到困难怎么办?引导学生回想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或问老师来解决问题,最后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可行的方法学习垂直翻转。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当学习方法,学会新知。

  任务二:整理乐器

  (出示课件)小动物们要根据自己的节目选择不同乐器进行表演。可他们到乐器库取乐器时却发现:乐器摆放的一点也不整齐,乱七八糟的。原来是乐器管理员小熊一时贪玩忘了整理。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熊整理一下乐器吗?

  学生已经掌握了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有了任务一的基础,任务二相对容易操作。在制作课件时把水平翻转和垂直翻转的使用也加入其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课件中特别设计了“吉它”运用所学知识不能一次翻转过来,从而引出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对角度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我设计了一组课件,(出示课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90°、180°、270°旋转的变化。学生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答案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在这里我们将会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帮助小熊整理乐器,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三)综合实践,探索创新

  抓住小学生具有模仿能力强,有强烈的创作、表现欲望的特点,我设计了“综合实践,探索创新”这一环节,让学生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任务三:制作奖品

  (音乐会结束了,观众评出了最喜爱歌手,大象伯伯想请同学们帮忙用准备好的树叶拼贴叶画,并从中选出一幅优秀作品奖给获奖者,现在就让我们动手吧!

  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也精心做了安排。力求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第三个任务制作奖品主要是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通过翻转、旋转树叶拼贴叶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创新展示自我的机会。将信息技术学科与美术、科学等学科巧妙的结合起来,努力体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效果,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五、板书

  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优势把板书用多媒体软件教室的“屏幕广播”功能向学生展示。整个板书直观形象,步骤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

  六、效果预测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数学、品德与生活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创设适当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网上诺贝尔》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的内容。它以前面学过的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超链接等知识为基础,为本节信息搜索进行实际应用做好准备。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本节课的特点,本课要达到以下3方面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搜索引擎的简单工作原理;

  2、对“关键词”的认识和理解;

  3、认识搜索引擎的作用和价值。

  2.技能目标:

  1、学会使用关键词进行资料信息的获取;

  2、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对关键词进行简单的选择和提炼。

  3. 情感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巨大贡献,感悟科学家对祖国的挚热情怀,体味科技为国、知识就是力量的重大意义。了解家乡名人在科学界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2、纠正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正解使用网络可以对我们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3.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去查找所需的信息。信息的获取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环节,而搜索引擎是查找信息、获取信息的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我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关键。

  4.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关键词”。关键词的提取时候正确,是决定搜索是否成功的关键。认知程度不同,尤其是语文水平的差异,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明显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时,学生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信息的搜索,初步具备了运用信息搜索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刚从小学迈入初中的学生的先备知识各有千秋,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不同,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布置课堂操作任务后,一些学生可能只用五分钟就完成,而另一些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学生尚未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完全转变过来,习惯于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养成了事事依赖老师的习惯。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以境激趣---自主探究----归纳总结,玩学结合体验成功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爱因斯坦 居里夫人 两位名人图片

  师:你知道他们有获得过什么奖项?

  生:引出诺贝尔奖!

  师:那你对诺贝尔奖了解多少?

  师:现在我想了解一下诺贝尔奖,该怎么办呢?

  生:上百度搜索

  师:只能上百度搜索吗?

  生:谷歌、搜狗……

  师:对,我们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引擎搜索资料。

  2、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完成任务表

  3、巩固与拓展

  过关斩将

  五、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示题目的目的是:(1)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2)流戏里的内容涉及到生活、学科,让学生明白网络不单单是让我们玩乐(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学科学习提供帮助。这也是我这堂课的目标。

【信息技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说课稿06-26

信息技术说课稿04-07

精选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09-28

《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06-20

信息、信息技术说课稿07-06

初中说课稿《信息技术》07-04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11-07

【推荐】信息技术说课稿02-28

信息技术说课稿【荐】05-07

【热】信息技术说课稿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