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2-19 17:57: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乌鸦喝水》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2、自己运用已学过的学习方法认读生字。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课文。

  3、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这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运用实验等直观教学化静为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奥妙,避免了抽象烦琐的讲解。在识字教学中“喝”与“渴”字,形近,音似,区分这两个字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学龄初期儿童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能借助拼音进行生字学习,并在文中找出本课的生字、画上圈。课中生字教学我设计如下:

  1、师问:课文中哪些生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师相机点击课件,相应的生字变为红色,引起注意。字娃娃调皮地从儿歌中的字跳下排成两列。

  2、同桌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互相纠音、互助学习。

  3、老师请一名小老师指着字娃娃带领全班再读生字,小老师教得很投入,底下的学生也学得认真。

  4、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比一比哪列火车开得又好又快,检查字音并纠正。如生字“渴、喝”给学生编成顺口溜:“一个人被困在屋子里,一天(日)连三滴水都喝不到。(这是渴),后来,一个人送了一杯水(这就是喝)”

  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枯燥的生字变为学生游戏的伙伴。学生在积极、快乐的参与中,调动起自己的眼、耳、口、脑去完成游戏中的各个要求,不仅使他们学得主动,而且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根据高万同老师在《谈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阅读教学》中指出,起步阶段的阅读教学要把培养阅读兴趣放在首位。应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不让一个学生成为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当一个有口无心的假读书郎。多媒体在自主探究中发挥着优势。我制作了丰富多彩的课件。我首先以第1 自然段为引子,使学生了解到“乌鸦喝不到水”这一情况,多媒体动画演示乌鸦的着急心情,然后就让他们围绕课题,大胆猜想事情的最后结果,从而找出矛盾焦点,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激起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朗读课文,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读通、读懂、读好课文。一个巧妙的追问:“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表现了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课改思想。

  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情境中打开了记忆的仓库,激活了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学生凭借这些“背景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尽情描绘课文语言所描写的 情景,再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运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完成了对课文的“再创造”。同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活中的直观的东西、表情、动作来记住字形,理解字义。体验法。通过乌鸦动作,心情的体验使得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此外还有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比较法、发现法与探究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谜语导课:

  我认为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

  (1)《乌鸦喝水》的这一课我采用了谜语激趣导入:“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也便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1)出示“乌鸦”问,谁能有礼貌地跟乌鸦打个招呼?

  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乌鸦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着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3) 揭示题目《乌鸦喝水》,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喝”字。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的吗?

  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乌鸦就在我们的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打开了,从提问中也可看出孩子对乌鸦的关心,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2、分层识字:

  (1)由于这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几篇短小、有趣的课文了,其中还有不注音的文章。因此学生已有了许多对不认识的字,读不通课文的解决办法,所以在自学要求时,只要教师稍作点拨就可以了,而在识字、认字方面学生也已懂得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来解决生字。

  (2)反馈巩固:

  生字学习中我采用认──带──找三步。认:拿出生字卡片与大家一起再认生字;带: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的?一个学生的方法变为大家共享的 方法;找:老师准备字谜,如:水车千斤重(渐),拿出实物如:瓶子,石子,教

  学(瓶、石),做喝的动作(喝),渴的表情(渴),边做以游戏让学生寻找到手里的生字卡片举起来,“喝”和“渴”是形近字,难记,也可让同桌一起合作自由编顺口溜的方法加强记忆:喝水要用口,口渴需要水。

  3、初读课文:

  (1)读课文时,抽四个小朋友分段朗读,并让听的同学与朗读的同学互提要求与建议,使孩子明确自己在读或听时该注意些什么。

  (2)让学生评价学生。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4、读文感悟:

  (1)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已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交流。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懂得自主、探究式地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再问:那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再让学生互相交流。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对课文的质疑可以使学生懂得在思考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

  (2)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乌鸦是怎么找水喝的?这一环节中可抓住“到处”这一关键词启发学生想象乌鸦四处找水的情景。(想一想乌鸦会到哪些地方找 水,边找还边说着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来演一演)体会乌鸦口渴难耐的焦急心情。并指导朗读第一句。

  通过学生的听说演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并为指导课本剧表演埋下伏笔。

  (3)正当乌鸦高兴的时候,它又碰到了什么困难呢?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划出来,并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对照文字旁边鲜艳、生动的插图来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水不多,口小,嘴大”等原因。

  面对这些困难,这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了。可采用激将法:算了,算了,喝不着,还是走吧!

  这时激起了学生许多智慧与情感的火花。“不行,不行,乌鸦已经很渴了。”“乌鸦到处都找遍了,才发现的。”“你瞧图上的乌鸦多累啊!”“小乌鸦 还要去照顾妈妈呢!”这时孩子和文中乌鸦一样处于两难的境地,再让孩子反复朗读:怎么办呢?这里的感情激发,就十分的水到渠成了。

  (4)实物演示,突破难点:

  通过实验,演示乌鸦怎样把小石子放进瓶里,水又是怎样升高的?让学生观察(一个一个,渐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实验,化静为动,突 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另外,一个巧妙的追问,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表现了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课改理念。

  孩子们通过矛盾的斗争,也很自然的想到帮助乌鸦,用麦管吸,加石子,请大象帮忙等十分多的办法也就产生了。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热心关爱,帮助别人,又发展了思维,训练了表达。也为下一课时的体会乌鸦的善于观察与聪明作了铺垫。

  5、指导朗读:

  由于有了前面的情感体验,孩子的朗读更有感情、更自然了,而且还可个别、集体加上动作、表情,等多种形式朗读,并借助板书来加上动作来演一演等巩固朗读。

语文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分析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与阅读部分相照应的,主题内容是“好读书,读好书”。

  针对这一主题,我本课的选题是《读好书吧,和平实的生活对话!——〈读者〉交流课》。

  《课标》中在“分析性学习”部分提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又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根据《课标》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提高对读书的认识,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力求养成勤于读书的习惯。

  2、认识到读书要有选择,提高对书籍的辨别能力,养成读书的良好趣味。

  3、寻找适合本人的读书方式和读书方法。

  4、学会和同学们一起读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的喜悦,共同提高读书水平。

  5、写作关于读书的作文,口头发表关于读书的意见,能达到一定水平。

  教学重点:通过有指导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获得审美体验,写作关于读书的作文。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自主组织活动,以多种方式交流展示读书体会,提高读书水平。

  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次活动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列读书心得的交流和展示。

  具体做法如下:

  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利用多媒体)

  ②合作法——拓展材料,交流心得。

  ③演示法——个别展示,丰富体验。

  其中,演示法是本课最主要的方法。在课前大量材料积累预备的前提下,让学生以丰富的形式进列交流展示,来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在初中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我们更多的时候是重视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侧重经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怎样使学生在平日学习任务重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种持续的阅读习惯,我选择了向学生推荐阅读刊物《读者》,并把它迁移到课堂上,其目的在于不仅要亲近文学大师,还要拓展视野,走近温情的生活。此种阅读习惯已经保持两年,借本次分析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之东风,我把本课定位于《读者》交流课,力求让学生在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中对读书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学力培养: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三)指导方法:

  课前积累和预备是分析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每一次读书活动,我有序的指导学生:

  ①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②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悬念法——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⑤感悟法——撷取要点,阐发感受。

  同时也注意指导训练学生:学写读后感。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思路。

  课前预备:

  1、确定选题。

  请学生从《读者》杂志中精选出深受喜爱的六个栏目,并分别拟题。

  “文苑”——人间的诗意;“原创精品”——心灵的日出

  “书摘”——文学的影像;“人物”——历史的脊骨

  “人生”——成长的岁月;话题”——人类的声音

  拟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文学情趣的过程。

  2、小组分工。

  ①组织全班学生分成六大组,每组选出一名负责的同学。

  ②抽签决定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栏目的收集整理工作。

  3、活动内容。

  组长负责本人小组在收集整理中的合作协调情况和交流情况的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向小组同学展示交流读书体会。

  在文章形式上,可以写读书心得,改写,缩写,续写,仿写,剧本,精彩片段积累等等。

  在展示形式上,可以朗读,朗诵,吟唱,表演等等。

  组员在讨论的基础上推荐好的作品参加课堂成果展示。

  4、课堂内容(《读者》交流课):

  在选出一名主持人,和六名组长沟通合作的基础上,学生汇报成果进列展示。(学生自列设计形式,内容丰富多彩)

  教师适时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配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5、教师总结评价

  读好书吧,和高尚的人对话;读好书吧,和平实的生活对话!

  6、布置作业:整理读书心得。

  (五)、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当然,我仅仅是针对本人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阅读习惯,有目的性的借这次分析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做一次《读者》交流课,有不当之处,恳请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正,以让它更趋系统化,更加完善!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中专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中专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2)能力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专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说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五、教学设计: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5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六、说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天的荷塘如此美不胜收,那么夜晚呢?让我们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领略月下荷塘迷人的景色。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二)感知

  1、首先把握读。

  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赏析4—5段,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

  2、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

  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课堂练习: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语文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童话表达了作者美好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本文情节简单,但包含的内涵很深刻。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学习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精读品悟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感受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设计了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认识本课8个生字,正确认读10 个生词,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

  在能力目标上,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在情感态度目标上,体会爱心对别人及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引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课文,通过生动活泼的读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读中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感悟语境。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直观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文识字,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练生字,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不但领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读、说、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经遭受过一次特大的旱灾,接连几个月滴雨未下,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流干涸,草木枯萎,地球上的生灵面临着死亡。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就生活在这里,你最想得到什么?

  2、师:是的,水意味着生命,意味着希望。为了生的希望,为了母亲的健康,一个小女孩在一天夜里手捧着水罐走出了家门……她找到水了吗?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课《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二)讲读课文

  1、师:同学们打开书80页,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勾画新认识的词语。

  2、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1)开火车读生词。

  师:刚才大家读得真认真。看,老师让生字带着它的朋友一齐走进了咱们的课堂,谁能读一读?

  师:大家真踊跃!好,咱们开启一列小火车吧!1

  (2)指导“罐、忍”两个生字。

  师:同学们把生词读得这样好,老师奖励你们一则谜语:心上有把锋利的刀。(忍)

  师:对于这个字你有没有提醒大家注意的?

  师:大家再观察其他的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生说哪个字就指导哪个字。引导生说出记忆的好办法,适时书空。)记忆生字有很多好办法,课下让我们再去交流。

  3、指生分段读课文。

  师:大家对生词掌握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也一定不错,请你们推荐四名同学读课文。好!我们比一比,看谁听得最认真,谁读得准确。

  4、整体感知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那么专心致志,真好!听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自由回答。抓住水罐很神奇,会变化适时板书:

  空木水罐——装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一下课文内容呢?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下,再看看有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呢?

  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水源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说明了当时动植物和人都会因为缺水而死,因此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

  2、那么在这个干旱之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复习生字词(小黑板出示)

  焦渴而死 清澈新鲜 劳累   竟然 哀伤  舔水   反正

  涌出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递给 忍住  凑上去  咽唾沫

  二、学习课文

  (一)导入:同学们的生字记得真熟,上节课我们简单学习了课文,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文吧!(学生朗读)

  1、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生自由回答。抓住水罐很神奇,会变化适时板书:

  空木水罐——装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

  2、师:水罐会变,真神奇!请同学们赶快到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水罐特别神奇?请你勾画出来。

  3、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师:找出来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小组同学共同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交流。(随机播放课件)

  (1)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多神奇呀!谁能再读一读。(生读)小姑娘寻水那么辛苦,都累得晕倒了,醒来突然发现了水,她的心情会怎样?(喜出望外)

  (指导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再读体会。)

  就带着这种心情,谁再来读一读。(多找两个学生读。)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再体会读。

  师:谁能接着往下说,还有哪很神奇?

  (2)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师:摔了,水竟然没有洒,真神奇!还有神奇的吗?

  (3)“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水罐变成了银的。(适时指导学生读出来,体会小姑娘对动物的爱心。)

  (4)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体会到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抓住机会让学生读出来,启发学生母爱的伟大。)

  师:“一瞬间”多长时间?(眨眼间、霎时、一刹那)

  师:是呀!就在妈妈说完话的这一瞬间,水罐变成金的,你能再读一读妈妈说的话吗?生读。

  师:听了她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读。

  师启发: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端着妈妈舍不得喝下的水,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

  (5)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师: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宝贵的钻石,太神奇了!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跳出来的?生读。

  师:听了她的读你有什么想说的?

  (体会小姑娘的爱心、善良,启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师读“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同学们请睁开眼睛,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副怎样的画面呀!

  生想象: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跑来喝水、打水;小动物们也都跑来喝个够;小河丁冬丁冬想起来;土地湿润了,草木生长了……

  (6)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师:神奇!钻石怎么会变成星星呢?

  (三)总结扩展

  师:请同学们往前看,从交流中我们知道,水罐从一个空空的木水罐,突然间装满水,然后变成银水罐、金水罐流出清澈的水,最后跳出七颗宝贵的钻石,这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师:一个孩子把爱不仅给了亲人,还给了自然界里的一个小动物,甚至一个陌生人,那这样的爱是又是什么样的爱呀?(伟大的爱、无私的爱……)

  师:对这就是广博无私的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爱,水罐才最终会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升到天上,让这爱永远在空中闪烁。现在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你们被小姑娘的爱心感动了。在生活中,你可能给过很多人爱,也感受过别人的爱,你能用一件事简单地说一说吗?生谈。

  (四)赠送格言

  听了大家的谈话,我很受感动,你们和文中的小姑娘一样,都是有爱心的孩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位朋友《七色花》、《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其中《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是我国九岁的刘倩倩写的一首诗。诗中写到“我要把蛋糕和棉衣都送给她,你要知道她是谁,就请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小姐姐。” 《七色花》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就留做大家课下阅读,相信在读完这两篇童话,你会对爱有更深的感悟。

  有一首歌中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师生一起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请大家记住这样两句话。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半部分是围绕神奇的变化为主的语言文字线,右半部分是一条贯穿全文的思想线。纵观我的板书,做到了简洁精练。


语文说课稿 篇5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所以我想谈谈自己对《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理解及教学思路,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尽,擎,残”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赠刘景文》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一首诗,也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课件,古筝曲。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四、 指导诵读诗句

  五 、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 、 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秋天多么美》是一首4/2拍的歌曲,曲调旋律优美,歌词生动的展现了秋天丰收的美丽景象。歌曲一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描述的是棉桃花,第二段描述的是稻花。这两种农作物对于身处城市中的孩子可能并不了解,但我会借助图片,让孩子们对两种农作物有一个形象上的观察了解。歌曲中也针对这两种农作物进行了特点的描绘,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词汇,如 “咧呀咧开嘴”、“把呀把手挥”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形态特点,“小呀小白牙”、“金呀金头发”表现了颜色特点。歌词中也有不少的叠词,如“张张”、“笑微微”、“串串”、“金穗穗”等,使得歌词在记忆上较为容易一些。两段歌曲的副歌部分都使用了啦啦啦的衬词,将歌曲情绪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孩子们喜爱秋天,热爱生活的喜悦心情和美好情感。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秋天多么美》,感受歌曲欢快喜悦的情绪,启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美好情感。

  (2)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够用轻快跳跃地声音演唱歌曲《秋天多么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改编,并启发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的创新能力。

  (3) 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通过说说、唱唱、看看、编编、演演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根据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定位于:让学生理解歌词,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用正确的情感来演唱,并能够根据歌曲节奏创编歌词。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秋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其次我采用了整体教唱法。让学生在多次听唱的基础上跟着教师完整的学唱歌曲,这样一来学生能在连贯的歌词、完整的曲调中激发起音乐感受,并能在学唱中提高音乐学习水平。但在重难点乐句中,我会以语言引导的方法来解决。

  最后我还采用了情绪感染法。在范唱时,我首先会用动作、表情和声音将生气和高兴的不同情绪表现出来作为铺垫,在学生整体学唱完成后,我会请学生自己用语言交流的方式说一说用怎样的情绪来表达歌曲,然后在用歌唱的方式加以表现,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怎样用表演去表达不同的情绪。

  三、说学法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体验法: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听赏歌曲,自己总结歌曲中棉桃、稻花的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多种感官参与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看、说、听、唱、想、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促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找秋天

  1、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有一个季节它的颜色是金黄的,味道是香甜的,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秋天)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秋天)

  2、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请你找一找哪两张代表了秋天,说一说它们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棉桃、稻穗,老师用白白的,金穗穗等词来简单小节)

  (二)歌曲教学——唱秋天

  1、聆听歌曲,初步感知

  师:在这热闹的秋天里,棉桃和稻穗已经按捺不住了,它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要送给大家。(播放歌曲)

  师:同学们听完歌曲,有什么想对棉桃和稻穗说的?

  (学生通过自由发言表达对歌曲的.情感认知。)

  ?请学生为歌曲取名字,师出示课题

  2、整体学唱歌曲

  再次听赏,请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方式来理解歌词

  师:我们再来听一次这首《秋天多么美》,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你们能跟随歌声自由的表演好吗?

  ?用la整体模唱,熟悉旋律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棒!现在我们来和棉桃姐姐比比赛,听听谁用la的方式把这首歌唱的更好听。

  读歌词,熟悉节奏

  ④学生轻声跟琴演唱第一段,师纠正出错乐句

  ⑤学生说一说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并表现

  ⑥自主学唱第二段,想一想假如你是稻穗,你会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⑦全班完整演唱歌曲

  ⑧再次带入动作来演唱歌曲

  (三)课后拓展——画秋天

  师:我们用了这么动听的歌声来赞美了秋天,你还能用美丽的图画把它留在我们的教室里吗?(边听赏歌曲,边让学生画秋天,从听唱的角度转化的视图的角度,让学生多方位的感受秋天的美好)

  (四)课后小结——说秋天

  学生展示完图画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心中的秋天,教师最后加以总结。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

语文优质说课稿11-03

语文说课稿03-25

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语文春酒说课稿03-16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8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水》说课稿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