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高一语文说课稿

高一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3-04 06:43: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几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说课: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预测。

  一、 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要激发、寻求、提升阅读者的主体感受和认知深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二、 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在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奥斯维辛的历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以及抓住并理解表达作者主观评价的语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 “印象性报道”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印象写成的报道。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作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它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三、 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电化教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选择运用多媒体声像,板书,旨在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四、 说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本课我引导学生主要采用预习法,分小组讨论法,意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 说教学程序

  一) 新课导入:

  有这么一个地方,它被人称为“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在这里,黑暗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死神日夜出没,它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放幻灯片,图片,文字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奥斯威辛的了解呈现两级情况,一种是一无所知,一种是有所了解,但是以不了解的为多。因此,在教学的开始——导入部分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图片直观,很有震撼性,触动心灵,易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奥斯维辛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拉近学生与奥斯维辛之间的距离。

  二)初步感知

  1、根据课文题目预设问题:

  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又写了呢?

  带着问题读课文(答案用文章中的语句或依据文章中的语句来回答)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根据课文题目可预设问题很多,但选择“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又写了呢?”即作者的创作动机,只是作为讲授本篇课文的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直击新闻主体部分。以主体为中心,辐射其他新闻元素。

  2、紧接着,提问:

  作者不安的心情的来源,是什么触动了他?即参观者在奥斯维辛的见闻,感受。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成堆的头发 婴儿的鞋子 囚犯的照片

  “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文中7-15自然段,实际上是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时,在动作行为,神情语言上都有所变化。而作者正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利用这点,从细节上把握情感,“还原”残酷、恐怖的历史真相。

  小结:

  虽然不曾经里那些惨痛,但从参观者的反应、感受,我们可以看出法西斯纳粹的残暴与惨绝人寰。过去的奥斯维辛不堪回首,不忍再揭伤疤,如今的奥斯维辛怎么样了呢?

  “阳光明媚温暖”“ 白杨树婆娑起舞”“ 儿童追逐游戏”

  这样,过去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形成鲜明对比,两者宛如两重天,一个是地狱,一个是天堂,当身处奥斯维辛历史遗迹中,留给参观者的是历史的厚重带来的静穆,压抑,但走出来,面对明媚的阳光,孩子的笑脸,他们释然。——记住历史,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

  三)、深入理解

  问题:在这些描写参观者的感受的句子中,有没有你不明白的语句?(学生自由提问,由另一学生作答,老师引导,作有效补充,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事实为什么令人终身难忘?

  2)、纪念墙上有一张照片,很特别,一个姑娘在温和地微笑着。照片为什么引人深思?她在想什么?

  3)、“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为什么?

  问题:在第1、2自然段中“最可怕”“居然”“噩梦”“不该”……作者面对着现在的不热金卡为什么会用这些“不适合”词?

  问题:文中出现了几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类似的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是真的没新闻了吗?(分组讨论)

  这篇新闻很特别,与一般的新闻不一样,属于印象性报道。字里行间蕴藏着情感,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其中的蕴味。而且高一的学生求知欲和表现欲很强,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作业:比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的新闻异同,思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特色。

  五)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杀人工厂 旅游中心

  毒气室 震惊

  焚尸炉 愤恨 记住历史

  展览 感受 珍惜和平生活

  女牢房 可怕

  纪念墙 窒息

  绞刑室

  六、说教学预测

  问题的设计基本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抓住学生对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引导学生深层把握作者情感。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2

  一、目的: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

  二、说课过程:

  第一部分:

  第一节:“我和春天”“和你”“和更多的人”点明作者和春天融合在一起,同时照应题目“我们一起”;“海洋冰块”船开始起航告诉我们冬天渐逝;这时,我们“呼唤风”“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作者盼望春天的到来。

  第二节:当丰收的“果子”被“狂风”“击落”时,也是“种子”“撒遍大地”时,种子的“沉默”是为了“今天”的“歌唱”,“今天”意指上文的春天,也点明作者盼望春天的到来。春天到底怎样呢?

  第三节:此节作者写了那些意象?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玉兰花(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迎春花(繁星似的到处闪烁)、阳光(追逐着)、鸟儿(牵动着)、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等

  他们总的特征是?生机勃勃、欢快祥和、繁花似锦。

  体现作者的感情是?喜爱、赞美。

  “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

  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献上更多的花朵”用比喻、拟人手法进一步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盼望。

  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叙述主体由第一部分的“我”变为“你”,第二人称的运用拉近了叙述主体与诗中“你”的距离。由第一部分我们知道作者极力赞美春天,渴盼春天的到来。所以这一部分的“你”应该指春天。 从文中找出体现春天特点的词语、句子。

  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善良;憎恨黑暗,甚至阴影;清澈地对待别人(即真诚的对待别人)。

  “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从触觉视觉听觉表明你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你将一年又一年把这鲜红的果子挂满枝头

  让善良的人们摘去”这里的“你”紧承上文,应该指“一颗鲜红的浆果”般的“清澈地对待别人”的心,“让善良的人们摘去”表达出“你”期待更多的人像你一样真诚的对待别人。

  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在结构形式上与前两部分相比发生了变化,他的结构特点是?

  金字塔式结构或岩石状结构,把立体派绘画技法引入诗歌创作,使诗歌从视觉上有建筑美,形成一种独特的结构。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结构?他表达什么内容?

  “我们结识了”“我们相识了”点明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友情或爱情。

  诗中的意象特点,如:语言如大海翡翠、“坦白得像沙滩”,水鸟如“雪花”,江河“蔚蓝”,太阳和星星“睡在我们的怀里”,白帆像“纯洁的姑娘”,一连串的比喻、拟人修辞,勾画出美好的景象,表达出友情或爱情的和谐美好。此部分之所以用这样的结构是为了暗示友情或爱情坚如磐石。 第四部分:

  土地说:我要接近天空

  于是,山脉耸起

  人说:我要生活

  于是,洪水退去

  河流优美地流着

  无论是土地还是人都说“我要”表明“我”有既定的目标和理想,这也告诉我们应对生活树立理想或目标,只要有理想,一切困难都会被克服。

  让我们和更多的人一块走吧

  祖先在风中诉说着青葱的愿望

  号召我们为理想奋斗,我们的祖先期待着我们这样。

  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三个疑问:

  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

  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

  岁月的皱纹又将闪出什么样的光辉呢

  前文中:太阳把七色的花朵投在枝条上,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进岩石缝中,形成壮丽的景观。暗示我们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奉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下文说到:

  我不能设想,美丽的风光

  不在人们脸上闪动

  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

  我不能设想,崛起的建筑里

  不溢满普通家庭的笑声

  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

  作者连用两个“不能设想”点出我们生命的意义和理想: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拥有生活的美丽。 根据两个“不能设想”句子的哲理,仿照句式,以“我不能设想——”为开头,另写两个句子。例: 我不能设想,青春的花环

  不能结出香甜的果实

  我们的生活奋斗还有什么意义

  我不能设想,我们伸出的双手

  不能让贫困的人们感觉到家的温馨

  我们的爱心奉献还有什么意义

  最后,作者发出号召:“拿起工具”“春天伴随我们一同奔腾”既点明题目又发出真切的希望。“奔腾”的含义也一目了然,即奋斗,为理想奋斗,实现生命的意义。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从学者身份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这一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课文,突出了讲演者的形象,语言风趣而带感情,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熟悉字音,熟记字形。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1.诵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方法。

  而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三、 说学生情况

  1、 在心理上,青年初期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心理像成年人接近,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所以,应抓住这些因素,注意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文学中的美好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在生理上,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所以要积极采用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教学方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来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我会先进行背景导入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让学生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梁启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通过探究,认识课文于记叙中描写了人物出场的描写,从而认识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③引导学生思考“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寻找文中抒情的语句,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含蓄抒情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④探究人物的写法,认识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⑤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学习本课使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刻画同学的形象或者写某一位老师的讲课等。

  六、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一.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重点词音、词句

  三.本文的情感特点

  四.作者对梁启超的描写,突出其特点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必修)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其中“梳理探究”是体现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内容,它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一起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往往重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部分,忽视甚至无视“梳理探究”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第五个方面是“发现创新”,“梳理探究”就是根据这两个方面设计的,理应得到重视。“梳理探究”是一项全新的内容,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对教师而言,这部分的教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此本人尝试就必修②“梳理探究”之“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进行教学设计。

  成语的梳理,教材提供了三个方面,即“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侧重成语的理解。通过对成语来源的梳理可以了解很多重要的古代典籍,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厚学生的文化积淀;对成语结构的梳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成语,但由于语文学习淡化语法,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少学习语法,再加上语法本身的复杂,成语结构的分析可能会降低学生对成语梳理的兴趣。从“成语与文化”方面梳理可以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等。但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中华文化的内涵有多丰富,成语的内涵就有多丰富,而本课内容的教学时间只有1至2课时,如果不能找准梳理探究的角度,就可能导致教学内容表面化或片面化,难以实现教材所说的“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豹”。“成语的运用”包含了成语的理解又高于成语的理解,学习成语的主要目的就是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成语,而成语的运用又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梳理兴趣。但“成语的运用”也是宽泛的,需要把这一教学内容具体化,考虑到人们常误用成语,因此把这一专题的范围缩小为“正确运用成语”。要求学生搜集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以正确理解容易用错的成语,丰富其成语积累,并强化其正确运用成语的意识。

  二、说学情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过不少成语,但对多数成语一知半解,对误用成语的现象不够敏感,因此要求他们搜集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时,他们感到新鲜有趣又表示为难,不知道哪些有错,哪些没有错。报刊上有不少误用成语的例子,但不可能也没必要一本一本一篇一篇去查找,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他人整理出来的资料。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正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他们能在课外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用Powerpoint做出课件以便在课堂上交流梳理探究的成果,这样把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效果会更好。问题是,虽然学生是全县最优秀的',学习能力较强,但多数学生住校,在教室以外用电脑不方便,上网不方便。这就更需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

  三、说教法设计

  本教学设计拟实践以下教育教学理念:

  1.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高一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成语积累,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或者做“__目寸光、老__舐犊、__视眈眈、守株待__、望子成__、画添__足”这类的填词练习,也许学生会很高兴,课堂会很热闹,但学生原有的成语库不见得有所丰富,知识水平不见得有所提高。高一学生掌握的成语量还不大,绝大多数学生还不懂“罄竹难书”“处心积虑”“炙手可热”等成语,或者听说过这些成语但不会正确运用。让学生梳理容易用错的成语,这样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会太难,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使学生对学习既有兴趣又有信心。

  2.由课内到课外,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学习。

  语文学习中要有“大语文”观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课堂时间有限,但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更多、空间更大。学生处处可以学语文,关键是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本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在课前、课外的准备,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外搜集、整理资料,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育是非常特殊的艺术,学生必须自己能学习才行,要努力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分组搜集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小组内互助学习,然后各小组之间在课堂上交流成果,互相学习,课后各小组合作把容易用错的成语按类型整理成一本小册子,和同年级其他班级交流,全年级共享成语梳理探究的成果。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努力让学生学会协作和分享。

  4.把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使学习更高效。

  学生搜集资料可以利用网络,展示梳理探究成果可以利用Powerpoint软件、多媒体技术,这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语文学习更方便高效,同时又在语文学习中巩固信息技术知识。

  5.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又要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这堂课对教师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要求较高:课前,教师既要调动学生参与成语学习活动的热情,又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恰当的分组,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梳理探究成果的汇报交流,要根据生生(主讲学生——班上其他学生)互动情况作纠正或引导或补充,教学内容更多地在课堂上生成。

  四、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梳理探究”课必须有较为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外搜集资料。布置全班学生分组(按褒贬不当、望文生义等成语误用类型分组)搜集媒体上用错成语的例子并查出该成语的正确意思,做成书面作业交给组长。组长组织全组同学学习本组搜集来的成语,然后选出同学们普遍认为最容易用错的三个,做成演示文稿(内容包括误用成语的例子和对该成语的解释说明),以便在课堂上与其他组交流。

  2.课堂导入。

  (教师安排汇报交流活动)

  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把梳理成果拿出来与其他组交流。因为时间关系,课堂上只请其中三组的主讲人上讲台各讲三个该组认为最容易用错的成语。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有疑问马上向主讲人提问,并随时准备被主讲人请出来用成语造句。

  3.抽取三个组的主讲人依次上台讲解成语。

  (每人约用8-10分钟讲三个成语)

  这是本堂课的最主要环节。主讲人就着课前做好的演示文稿讲解成语,分析误例,并随机请同学用成语造句以检验讲课、听课效果。主讲人毕竟也是学生,有些成语知识可能理解不正确,有些难点可能没分析到或分析不全面不深入,对同学的回答可能一时无法应对,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绝不能成为旁观者无所作为,而要随堂点拨,使课堂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和延伸。

  4.教师对汇报交流活动进行总结。

  (要求学生就划线部分说出成语)

  教师总结如下:媒体误用成语的现象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屡见不鲜)。媒体误用成语有什么不好呢?成语误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对成语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一知半解)。要准确地运用成语,必须靠平时长时间地积累(日积月累)。我们语文学习的课堂时间有限,但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更多、空间更大,同学们要注意观察语言现象,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今天,我们按成语误用类型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的几组中只有这三组上来展示成果,展示的又只是其中的三组成语。他们讲的这九个成语,在成语中只是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九牛一毛)。同学们课后要把你们组搜集来的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与其他组交流,大家合作把这些容易用错的成语按类型整理成一本小册子(此为本节课作业),以便和其他班级交流,共享成语梳理探究的成果。

  5.课堂练习正确运用成语。

  考虑到讲了这些误用成语的例子后,学生可能会因为成语容易用错而不敢用成语,教师投影显示冰心《忆读书》中的一段:“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帮助学生体认其中“无病而呻”(无病呻吟)、“自作多情”、“风花雪月”、“不能自已”等成语的运用有使语言简洁、典雅的效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因为成语有言简意赅等特点,恰当运用成语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指出别人对成语的误用是为了促使自己正确运用成语。接下来让学生练习正确运用成语——请学生写出关于本堂课(环境气氛、同学教师的表现、学习效果等)的两三句话,要求用上一两个成语。

  五、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课堂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获得心灵的启迪!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总体构想:(大纲、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所属单元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同时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读文章,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

  所以,我从这两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因此,本篇课文的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而教学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另外,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和诵读法,以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说学生,说学法

  这些学生,刚升入高中人生阅历还很浅,又刚刚接触到高中的散文,本文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样学生偏浅的理解能力和文章相对深刻的内涵构就成了一对矛盾,怎样在45分钟里让学生读懂文章并有所收获,完成对这篇文章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正确有效地学习方法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一)预习思考法;

  (二)诵读感知法;

  (三)分析探究法;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具体探讨、拓展延伸、巩固探究”等五个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分钟;整体感知需要10分钟;具体探讨20分钟;拓展延伸10分钟;巩固探究需要2分钟。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具体实施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情导入。(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文革时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18岁主动去延安老区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豪情壮志,所有的年少轻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楼,他痛苦迷惘过好一阵子,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办的一家小厂,在那里每天画彩;再后来,他转向了写作,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时,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起来为他欢呼时,他倔强的昂起了头,但泪水却委屈地流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让我们看看他在《我与地坛》怎样走过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岁月。

  (二)抓住关键,总体把握(约10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

  [设计意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具体探讨 (约20分钟)

  这一环节分两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感悟生命;第二板块:母爱无言。这两个板块我主要是通过问题教学法、分析探究法来完成的。下面请大家跟我走进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感悟生命我是通过四个问题来达到我的家学目标。

  1、“地坛”部分重在写景,这些景的特点是什么?与“我”的处境有什么相通之处?

  2、古园的景物除了荒芜、冷落外,还有什么特点?请看文中的这一段文字:

  3、面对这些景物,结合作者的情况说说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思考?

  4、在“地坛”的景物描写后作者提出了哪三个严肃的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由第四个问题过渡到第二板块:母爱无言。对于这一板块,我主要是通过问题讨论法来完成教学的。

  边听朗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写了母亲哪些行动?

  (2) 作者设想了母亲哪些心理活动?表现了怎样的母亲形象?

  (3) 作者写了自己的哪些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

  (4) 写母亲与“如何面对命运”这一作者追思的核心问题有何关系?

  第四个问题是重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地坛与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

  讨论:

  1、你有哪些关于“母爱”的体验?

  2、你遭遇过坎坷吗?该如何正确地面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愫。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巩固探究(师生共同小结后,教师布置作业。)(约2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根据板书,简要的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2、教师布置作业:

  (1)、中国人有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代女作家池莉有篇小说题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如今的社会有人喊生存日艰,有人说要提升生活的质量等等。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现你对目前高中生生存状态的一点思考。

  (2)回家后向父母说声谢谢,并为他们做一件事。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与技能。为了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我特设计了这些作业,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

【高一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12-08

高一语文说课稿01-16

高一语文雨巷说课稿03-14

高一语文《雨巷》说课稿03-14

高一语文《致橡树》说课稿04-07

高一语文说课稿5篇02-12

《雨巷》高一语文说课稿03-14

高一语文说课稿九篇02-14

精选高一语文说课稿三篇02-15

精选高一语文说课稿4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