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说课稿1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第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不过侧重点可有所不同。《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二、辨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三、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四、析读课文,理解文义。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投影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五、分角色演读,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演读的时候引导他们细细品味,用“------写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语言。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六、创造阅读。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七、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八、吟诵课文。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孙权劝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1、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2、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
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说课稿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孙权劝学》,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环节来加以说明,恳请各位同志多多指教。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事迹。《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文章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孙权劝学》安排在这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同时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该课放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所以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能力目标:揣摩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
根据上述目标,我把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确立为教学重点;把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确立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其次,我采用探究交流的方法,以分组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学习方法:多读书,提问题,善交流,勤思考.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说过程(见教学设计)
首先我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导入,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介绍了写作背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重点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4学生齐读。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两个步骤:一是品味探究,二是人物分析。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
(一)品味探究
1、找出孙权劝说吕蒙的语句,说说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的。(先力陈必要,再现身说法。)
2、小组讨论这些句子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
引导明确: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于要求,又充满期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其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的?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参考:困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民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请解释“吴下阿蒙”。(“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由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孙权劝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分析
(一)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20xx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 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二.说学情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三.说教学模式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过程,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 2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 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 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颇为自得,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朋友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 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精彩之处。所以这些对话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读,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中蕴涵着非常多的感情因素。“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读,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去感悟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举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第四步:悟读,知人名义(3分钟)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为了巩固所学,加深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课堂上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步:比读,感悟提升(5分钟)
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做比较阅读,看两文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感悟。
目的还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4.小结:齐背课文
师做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同学们积累的这些名句格言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民族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愿我们谨记之,奉行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艺术性
我的板书设计是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重才 善劝
吕蒙治学 虚心 听劝
鲁肃叹学 真诚 敬才
六.课堂评价
1朗读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重点是读出愚公、其妻、智叟的不同语气。评价有感情的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2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
课中:与《伤仲永》一文的比较阅读。
课后: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自读《蜀鄙之僧》、《孟母断织教子》等劝学的文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
孙权劝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
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a.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b.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c.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d.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e.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f.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4.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
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5.师生小结,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6.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孙权劝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说课稿09-27
《孙权劝学》说课稿5篇11-07
《孙权劝学》说课稿(5篇)11-22
《孙权劝学》说课稿(汇编5篇)12-20
孙权劝学教案02-18
《孙权劝学》教案12-01
《孙权劝学》教案06-17
孙权劝学教案02-26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