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自读的准备
自读是一种语文阅读能力,仅仅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贯穿还不够。为了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读好《柳毅传》,我在前面的课文《促织》的学习中,采取了条块分割(分段、分组)的研读学习方法,实施了方法点拨——教师示范解读(第一段)——师生集体研读(第二段)——学生分组讨论(第三至第九自然段)——中心发言——补充发言——教师总评(包括总结全文)的教学流程。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自我研读的体验,教师已经为学生垫好了自读的底子。
二、自读的点拨
既然是创造性自读,我不想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更不想用什么情感和观点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尽量让他们在自读中去体验一切。在师生一道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几个自读研究参考题,适当的给予了方法或内容上的点拨。具体内容如下(ppt幻灯片展示):
自读研究参考题:(注意:这只是研读方向或研读的副标题,不可视为题目)
⒈文言知识点滴集萃
方法提示:任选一个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延伸及总结。
参考内容:几种典型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积累及拓展实词积累及拓展
⒉我眼中的龙女、柳毅、钱塘君、洞庭君形象
内容提示:可以从性格特征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去探讨,也可以进行比较评析。
⒊课文表现艺术管窥
方法提示:不求面面俱到,采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研讨方法,也可以进行多方位的比较阅读。
参考内容:情节结构语言艺术人物塑造
⒋课文思想意义初探
方法提示:可以超出作者本人或其他评论家的理解,读出你最动人的思想,还可以此为引发点,延伸或拓展你的思维理解。
参考题目:爱情呼唤自由时代需要热心肠别悲凄,幸福路我来闯!
三、自读的实施
创造性自读的最好表现形式是用真纯的文字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在点拨的基础上,我组织大家在课堂上撰写自读笔记,为改变学生学习的拖沓作风,促发学生的灵感,我采取当堂收卷的方式。
自读笔记的`撰写至少应该有两个层次:一般创造性的知识整理和较高层次的创造性地阅读理解,而我更加侧重于鼓励后者的写作。
自读,应该是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向现代的创造性学习转型的良好契机,也是学生把从教读课文中所获得的阅读能力转化为自我阅读能力的锻炼过程。阅读所获得的体验,比起那些题海战术的阅读训练也许还会更有效些。
四、自读的展评
在学生的自读作品中,我发现我原先考虑到的所谓重点、难点,学生几乎都有涉及,体会得也很到位。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从学生的作品中读到了学生无限的创造力,有的探讨还是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忽视的,或是没有发现的。就写作的形式来讲,作品也超出了单一的鉴赏文章模式,有的由此文联想到了女权运动和女权思想,还有的以抒情的笔调和社橘树的视角,来抒发自己对课文的情感,也有的把《语文读本》的有关文章拿来对比阅读等等,不一而足。
我把这些作品进行归类整理,然后组织学生按专题分门别类地进行展示,点评。学生作品的展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看,可以是片断式的部分展示,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全部展现等等;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师生的点评,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展评等等。最后,我把这些作品制成ppt展示课件,结集办了一份班报,让学生们在多种形式的展示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他们兴奋的脸上,我明白了:那种喋喋不休的“传经送道”是绝对没有他们自主阅读吸引人的了!
其实,我们仅仅从学生的文题中就会发现学生存在着无限的阅读潜能:
《“礼”中窥洞庭》《不给天帝面子的钱塘》《寥寥数语现明君》《“侠肝义胆”还是“怜香惜玉”》《挣脱枷锁,让爱自由》《从龙女看中国女性的地位》《出于尘也归于尘的社橘树》《独特的想象奇异的世界》《见义需勇为》《神话下的几抹影子》《水与火的较量》《仙与人的叠合》《自由的花才娇艳》《从〈柳毅传〉中读唐代的神仙境界》等等。
最后,还是听听学生的自读之声,让他们稚嫩而勇敢的声音来为我们创造性自读的真正魅力喝彩助威:
⒈我不以为钱塘君是个英雄,他应该只是个武夫,至多也只能算个真空中的英雄。他发怒,则是一方土地洪水泛滥长达九年;他有恨,则杀生六十万,殃及六百里;他的一个喷嚏,一声怒吼,都会让无数的生灵留下伤疤。他凭借的是自己的威猛,而把自己的情感渲泄得淋漓尽致,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声势的浩大,这也是“神”的灵性才惊动天地,然而,这是不值一提的——如果人有了力量,照样可以展现出雄壮的场面,因为情感的渲泄是每个人都会的。我觉得他在没有他物的时空中,才可以尽情地渲泄自己,大展雄壮之美,并且不留下任何破绽。(谭劫)
⒉龙女的不幸来源于包办婚姻,至少洞庭君应该为女儿的不幸负一半的责任。也许是出于其与泾川家的世交,也许是出于门当户对的世俗思考,也许还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但他还是亲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乐逸”之徒。这便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中庸者不断隐忍所酿成的悲剧。(吕杰)
⒊龙女很不幸却又很幸运:首先她嫁给了泾水龙君的次子,这是古代的所谓门当户对的“良缘”,但偏偏泾川次子不务正业而且由于婢仆之言而轻视龙女,龙女的公婆却帮亲不帮理的糟踏龙女。这时的龙女没有打掉牙往肚子里吞,而是寻求到了柳毅的帮助,这是龙女不幸中的第一层幸运;洞庭龙君他们没有以“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的态度看待来龙女,钱塘君怒杀泾川为侄女出了气,此龙女之二幸;玉皇大帝没有降罪于钱塘,为三幸;龙女后来嫁与柳毅,柳毅未以“破鞋”视之,这是四幸。我们从龙女的幸与不幸中,读到了包办婚姻的恶果,同时也触摸到了作者的新婚姻观念——“一女能待二夫”。(唐橙橙)
⒋矛盾之中见真人:刘毅见龙君“设拜”,见钱塘君“趋拜之”,可见其“知礼”,但其后刘毅连问:“钱塘,何人也?”“何故使不知?”似有不懂规矩之嫌,但我觉得,正是这“知礼”与“不懂规矩”的表现,作者刻画出了一个下层儒生的真切形象,知书达理之中流露出来的几许率真;柳毅为龙女毅然前往龙宫,途中也未见其怯懦的表现,其勇敢可见一斑,可当他见到钱塘君“真身”时,却“恐蹶仆地”,其胆小,又让人可怜,或许作者是在以怯衬勇,使勇更勇,从而凸现出其勇气后的善良与狭义;柳毅还家后访洞庭时,毅答武夫话曰:“走谒大王耳”,并且“不告其实”,足见他的机智和谨慎,而龙女只是他路上偶遇之人,所说的话未必全可信,况且,龙女还“闻君将还吴”,的确有些蹊跷,柳毅还“气血俱动,恨无羽毛,不能奋飞”,其愚又之极,我想,作者这样在矛盾中突出他的善良是别具匠心的。(胡南)
⒌“景从云合”四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君随从的众多,还把侍从唯命是从以及臣僚的仗势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张成成)
⒍作者在刻写洞庭君的礼仪之举的过程中,流露出了一种平等、民主的思想。也许他希望当时的天子,能够对布衣平民以礼相待,能够互拜互举。然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这也许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了。(葛蓝天)
⒎《柳毅传》是想象佳作,真是美不胜收:龙宫的超凡脱俗之美或许让《西游记》神往已久了,大有摹仿此文的嫌疑;洞庭、钱塘人如其名内涵美,让人颔首称笑;人界与神界难得的和谐之美,使水火都相融了。(王建芳)
⒏壮哉!冲冠一怒吃薄情,我献歪诗一首给钱塘:泾川顽童意猖狂,纵情声色弃新娘。唯有龙宫钱塘君,敢教次子见阎王。(王啸)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2
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当时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为了争霸,不听老臣蹇叔的意见,悍然出兵袭郑。郑爱国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劳秦师,暗示郑国已有准备,一方面送信回郑,致使秦军无功而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生了晋人截击秦军的殽之战。
一、说教材
1、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重点文章六篇,《殽之战》是其中的压台好戏。我们知道,《左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殽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篇文章有深度有广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总括、升华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去研究,正适合研究性阅读。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我把《殽之战》的学习定位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研究性学习。我将打破传统常规,第一课时疏理篇章结构,第二课时疏通疑难字词句,第三课时讲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辞令。
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把握战争的来龙去脉。这是我依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而确立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结合我教的这两个班特点:逻辑思维较强,渴望高层次的发展和深层次的分析,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维深度欠深刻而确立。
德育目标:认识“以贪勤民”敖景燎岬小北匕艿牡览恚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时间为序、以蹇叔的真知灼见为线索,把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得有条不紊。鉴于此,我把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放在把握文章思路上,至于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就适当点到为止,不做过多分析。分析文章结构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将重点讲析开头一段。因为第一段提示全文的脉络,可以理清文章思路,促进学生精读课文。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满足感和自信心。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交流式结构,即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让其在课堂动态交流中学习。学生在讨论、辩论和交换看法的过程中,解决语文教学要点、难点、重点,并做到集思广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求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激烈的,紧张的、思考的动态性学习环境中,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交流,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也正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的特点。其优点是充分体现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教师作为学长参与学习,共同探究知识。采用互动式的教学结构关键是要我们语文老师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研究性阅读。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去表达、去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其特征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问题的来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其他材料,但都必须立足于教材,有大纲教材为依据。英国有句谚语:Doubtisthekeytoknowledge。(问题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爱因斯坦得出结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模式。在这节课,我将建立开放型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就课文提出问题,多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使用CAI课件,优化课堂教学。由于CAI课件具有投影片所没有的动态变化,而且操作简单易行又灵活自如,真正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CAI课件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动态功能节省了时间,突出了教学重点,很好地解决了课堂知识容量大与课时紧的矛盾。
三、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课时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是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以信息反馈为主线,将“交流互动”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研究,边思考,边提问,边交流,边创新,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认知理论中的格斯塔学派认为,教师要善于安排教材或提问,把关键性的东西放在较为突出的地位,但并不完全显露以便让学生经过努力自己掌握问题,而问题的难度还可加深。
新课上课了,我自称是秦穆公,先简介相关历史、地理知识,以及杞子密报袭郑的这一时代背景。“我”说:“朕要向蹇叔讨教,不知老爱卿意下如何?”请同学们扮蹇叔,回答:“此行是胜是负?”并出示地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研究性学习埋下伏笔。
启发引导的原则感知一石击开千层浪,学生纷纷以蹇叔的身份,预测秦军东征的发展趋势,分析原因。班上不乏军事爱好者,至少会推出以下情况——“志在必得”“战线太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运用猜想后再验证,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正音。教会学生运用推断的方法培养思维想象能力体现了兴趣性、互动性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疑就第一自然段分析蹇叔是如何论战的。师展开课件(讲明学习的方法,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代表发言)借助课件进行总结,了解战争的来龙去脉,把握全文脉络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分析的方法体现了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研究我出示八张图画,请大家浏览全文,根据课文推测人物的姓名、画面内容。在关键处我加以点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尽力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跳一跳摘到桃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接着加上小标题,给八个场面排序,最后一个场面我点拨:秦穆公此时会对蹇叔说什么?借以分析秦失败的原因;师生共同补充细节,水到渠成总结出文章结构图。纠正学生拿着译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高难度与螺旋式的认知方式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板块之二:深入研究,提高阅读能力讨论乘热打铁,提出问题:“这场战争中谁是正义的一方?”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提高同学们的鉴赏能力,我将把辩论会引入课堂。同学们进一步细读课文充分利用注释找出依据,轮流发言,互相争辩,在争辩中拓展思路,完善修正自己的观点。我充分肯定学生的研究所得,鼓励学生修正他人观点。我将引入物理学科“参照物”一词的定义对同学们的发言仅做简短的概述或转述点评。整个课堂营造为自由和谐、活泼而又严谨的学术氛围。
我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积极进行角色参与,设想“如果你是弦高,你将会怎样去做?”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有利于现代思维与古老文化相碰撞让“古老”的语文教学插上现代化的翅膀,让古老文化焕发出青春。通过学生自己动眼筛选,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圈划去掌握知识实现知识内化,把蕴藏在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
体现了教学效果自我评价原则和差异性教学原则表达创造要求学生拓展思路,提出创新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主旨,写作特色,乃至一句话,一个词的选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我将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作出点评,充分肯定同学们的研究战果;对有些争议较大或较难的问题,我提供背景资料而不做出结论,留下教育空白之美,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热情。并推荐相关书目,便于学生课后查阅研究,尝试撰写小论文。
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渗透性原则总结评价如果说前面几个环节是“画龙”,那么,本环节则是“点睛”。“请找出描写战争场面的语句。”(发现只有一句。)引起学生的思考后,我点拨:与已经学过的课文《曹刿论战》相比较,了解文章的思路。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左传》的显著特点是:写战争时重在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不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突出教学的重点,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温故而知新原则、举一反三作业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布置作业:
1.自行归纳本课文言常用实词。
2.根据课文创作剧本,排演话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下两节课铺路搭桥。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构成了“求学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
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四、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上注释1)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教师和学生补充)
新课标: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1、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2、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四、读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找观点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5、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注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归纳总结
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4
诗两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
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
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新课表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陶冶心灵。通过学生阅读来指出情感与节奏把握上的不足之处,再放朗诵带使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调。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再次朗诵,体会其音乐性。这时提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我设问本诗的意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众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讨论这些意象对本文感情基调的确定的作用.这样将意象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直接切入诗歌的核心。诗中雨巷是悠长、寂寥、潮湿而凄清的;丁香是忧愁、哀怨、彷徨的,给人孤独而忧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这两个意象的意义。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情境。在理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丽、忧愁的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常见,了解这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意象。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我”,诗中的“我”与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过讨论“我”的形象、“我”为什么喜欢逢着一个忧愁的姑娘而不是欢快的姑娘等问题来把握作者情感。诗言志,诗往往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生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感悟在诗中会有所体现。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历史知识。
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
“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
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习《再别康桥》,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5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赤壁赋》。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语文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主体性,师生互动性。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面我来分析下教材)
二、教材分析
《赤壁赋》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感悟自然”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于阅读中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后所作。本文运用主客问答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作者力求派遣苦闷,顺应自然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
三、学情分析
1、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还没有转移到“鉴赏的”的层面。
2、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学生已经粗知了文章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
二是把握文章主客问答中蕴含的哲理,学习古人乐观旷达的情怀,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诵读法、点拨法、提问法和研讨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2课时(我将以两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的教学)
(下面我将说说我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人生不如意事时常八九,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方法也大不相同。好赌者借赌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乐家借音符抒发胸中的愤懑,文学家则借悲愤成就千古鸿文。苏轼的《赤壁赋》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愤大苦痛时写就的“以文为赋”的不朽经典,它文质兼美,情理并茂。今天我们就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那一个在矛盾痛苦中升华的灵魂。”
接下来我将用ppt来介绍苏轼的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及赋的基本知识。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2、下面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整体把握”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
(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
(结合板书)
第一段写了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写了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写了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写了随缘而安地态度,第五段写了忘情尘世的洒脱。全文的情感基调是由逍遥游乐的欢乐转为人生失意的悲哀最后变成乐观与旷达的情怀。本文“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写景时,以景动人;写情时,以情感人;说理时,以理警人。全文感情跌宕起伏,结构浑然一体。
3、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而写作是最好的研习,只有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板书设计:
1、 月夜泛舟 欢乐 以景动人
2、 悲凉箫声
3、 人生失意 悲哀 以情感人
4、 随缘而安
5、 忘情尘世 旷达 以理警人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这个世界的音乐》。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第四篇。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三篇文章对如何抓住学好说明文的关键问题作了铺垫,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突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
《这个世界的音乐》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带着我的学生们再一次走进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而且还为他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自然奥秘。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参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乐”表现形式。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勇气和信心及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教学难点: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个世界的音乐》这篇课文时新教材的新课文,同时它也被确定为“自读”课文,再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一,他们大都不喜欢读说明文,感觉枯燥无味,这就有可能使他们读不下去课文,或者虽然读下去但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状态,我思考:怎样在40分钟时间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这篇科普说明文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三、说教学方法
(一)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
1、注意高视点、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到实处,再深入实施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
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第一、充分预习课文。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分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二、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时。
第三、分解重难点,以确保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二)从课文本身出发,需注意:
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带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2、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四、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六、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二)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有时怎样的一个姑娘?
2、品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同学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隐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习他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他的爱国情怀。
(五)作业: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景,展开想象,描写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高一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12-08
高一语文说课稿01-16
高一语文雨巷说课稿03-14
高一语文《雨巷》说课稿03-14
高一语文《致橡树》说课稿04-07
【精选】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01-30
《雨巷》高一语文说课稿03-14
高一语文说课稿(精选11篇)08-23
高一语文说课稿5篇02-12
高一语文说课稿六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