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3-24 11:12: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八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孔子拜师》介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的求学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辉,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并以孔子为榜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分四部分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情。第一部分写孔子决意拜师。第二部分写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品行。作者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2、目标设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研读课文深入感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二、说教法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孔子为什么拜老子为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学无止境”的意思。再以“孔子拜老子为师的经过如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品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想象画面、结合生活实际都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和体会句子的意思。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方法。朗读赋予了作品生命,使形象“活”在眼前、“活”在心中。孔子与老子的对话,这部分通过分角色朗读中感悟让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有礼和老子的谦和有礼以及对晚辈的爱护。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活动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个热身运动,一起来分享一下孔子的名言吧。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并试着背下来。

  2、(课件出示)指名读:谁来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二、激趣导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三个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17课 《孔子拜师》。齐读课题:“拜”是什么意思?

  ①请一生说后,我们来看看“拜”的象形字,学生猜测字意,教师总结: (左边表示手在作揖,作揖的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左手放在右手外侧。) (右边是磕头的样子),在古代,作揖、磕头,表示最高崇敬。

  ②你能带着动作读课题吗?评价:我听出来了, 孔子对 老师特别尊敬。

  ③让我们一起来像孔子一样拜拜老师吧!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已经读过课文,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课文写了孔子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如 何向 老师学习的。

  三、课文研读

  ㈠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学生: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你是在哪一段里找到答案的?你能读读这一段吗?

  ●出示: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 闻名的 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1、提问:“渊博”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儿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比较: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2、孔子的知识真得不够渊博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远近闻名”

  3、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还要去拜师求学,了解了这些,你想对孔子说点什么?如此有学问的人还在不断学习,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表达对这位圣人的敬意吧!齐读第一段。

  ㈡过渡:曲阜到洛阳远吗?多远?

  教师解说: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河南。在四通八达的今天,从曲阜到洛阳坐火车最快也要八九个小时,孔子单凭一双脚出发了!

  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自己用心读读这句话,看哪些词给你印象很深,用小圆点画下来。)

  1、哪个词打动了你?生: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学生一起读词

  2、能说说你的理解吗?你是怎么知道它的意思的?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个词语吧。

  3、同学们,想穿越时空,去看看求学路上的孔子吗?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表达:我仿佛看见----------

  是啊,我也看见了,我看见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孔子穿着磨破的鞋,踩着滚烫的石头,气喘吁吁地赶路;

  在狂风暴雨的日子里,孔子?(雨水湿透了他的衣服,裤子上已是泥迹斑斑,可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

  白天饿了,孔子?(掏出随身携带的干粮,或采些野果填填肚子);

  渴了?(捧起溪水润润已发白的嘴唇。)

  晚上累了,孔子?(或躺在大树下,或睡在破庙里)。

  5、想着画面,带着体会,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过渡:风尘仆仆的孔子来到洛阳城外,他见到了一心要拜访的大思想家老子。

  1、初次见面,两个人说了些什么呢?和你的同桌分角色直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试着读出他们的语气。

  2、请一组合作读

  3、大家能发挥想象带着动作读一读吗?练读

  4、上台表演:从他们的表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孔子的谦逊有礼

  5、请问老子,您都70多岁了,为什么不在马车上等候而要“迎候”孔子呢?

  细细品味 “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是的,一个鼎鼎大名的思想家,对一个来向自己讨教的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说“迎候”,这是多么的谦逊、大度、有礼。

  6、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他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孔子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学习就到头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小结:俗话说“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㈣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读到这里,你想对孔子或老子说点什么呢?

  ㈤是啊,难怪: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看来,知识渊博固然让人看重,品行高尚更受人尊敬!(齐读最后一句话)

  四、课堂总结

  对古人的赞美,可以用一副对联——(板书)“孔子拜师学无止境 老子授徒毫无保留”

  五、说作业设计

  对联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进生活,去收集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

  六、说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上联 孔子拜师学无止境

  下联 老子授徒毫无保留

  横批名垂千古

  本课时从“子曰”切入,引入“拜”的象形字,最后以对联结束,为课堂涂上一抹中华古文化色彩。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我今天所说的的是出自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找骆驼》。

  教材内容

  《找骆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分析判断,指点商人找回。

  学生情况分析:

  教师的可设计的再好。也要符合学生的情况,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分析,我了解到学生预习的很充分,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简单得了解,但不具体。学生再朗读时情感投入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节课。

  设计理念: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通过个性化阅读,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3、转换角色,显露个性化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的结论。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文中老人如何知道骆驼的下落的。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峰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流程:

  一、巧设悬念,让学生想学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你对骆驼有多少了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骆驼有关的课文,读了课文后,你们还会受到很多启示呢?一起读课题。通过预习,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随机板书出示 : 骆驼(走失)

  商人(寻找) 老人(指点)

  二、质疑解疑,让学生乐学。《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且本单元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于是我是这样设计的:

  1、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质疑)

  2、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放着以后再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3、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课件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2、学生自学讨论。

  3、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②随机出示: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还看见 树叶留有齿印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④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出示:仔细观察

  ⑤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出示:得出结论

  ⑥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

  ⑦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⑧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出示:思考分析)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⑨交流,结合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别树叶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⑩师生对读老人分析判断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请同学们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四 课外拓展,发挥个性化的见解。

  我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我设计一个课外拓展的训练: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重温了刚学过的推理,让学生各抒已见,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表现的舞台,人人参与,成为一个个小小推理家。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堂课,你学懂了什么?

  2、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反思:

  在本堂课中,学生的表现是非常让我感到欣慰的,第一:预习得特别充分。第二: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自我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非常明显:

  第一,自己的语言不是很丰富,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还是不够,而且学生说过的话习惯性的进行重复。

  第二,自己还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中。

  第三,自己深深地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但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在语文教学中,将“活动”与“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要敢于让孩子各抒已见,让那些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使课堂焕发活力,还学生以真正的自我,还语文以自然的面目,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综合练习7》是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中的一个巩固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本次综合练习共安排了七项内容:选字填空、将词语按要求归类、把句子补充完整、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语言实践活动——谈学习的体会、还有名言的学习及写字的指导。学生通过此练习,可以在字、词、句、篇上得到巩固与提高,而且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明白,你若想获得成功,只有努力地实践。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些较简单的习题了,比如:选字填空、将词语按要求归类、把句子补充完整。这些题目,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再一起交流。而其它练习题则需要老师的引导来进行。相对来说,学生对阅读、语言实践活动的能力较弱。由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学生间依然存在着差异,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差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老师在练习活动中,应对阅读、语言实践活动等学生能力较弱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给学习困难者有多一点的表达机会。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教材旨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词句,增强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会比较形近字,选字填空。

  2、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词语归类。

  3、把带有“终于”的句子补充完整。

  4、阅读短文,学习读懂文章。

  5、语言实践活动,交流“我的学习小体会”。

  6、熟记名言,了解大意。

  7、学习写好木字旁的字。这些教学目标中有重基础的,如:选字填空、练习在方格里写字;有重积累的,如:按词语要求归类、熟记名言;还有重能力的,如:阅读短文,理解文章意思、谈谈自己学了本单元课文后的.学习体会,从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

  《综合练习7》作为一个单元之后的复习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已知,使学生在常态中轻松、愉悦、自主的学习交流。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加强引导与点拨。如:在第六环节的设计中,学生已按“学习、时间、动作”的要求把词语进行了归类,然后教师就适时的进行了点拨:想想还有哪些词语也是表示“学习、时间、动作”的,大家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小组积累的成语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比赛,不仅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进一步扩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练习中,教师主要采用了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教师只是起了引导与点拨的作用。在熟记名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留出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诵读铭记3句名言,并让学生对名言进行简单的理解,让学生懂得了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意义。教师还鼓励学生大胆交流类似的名言,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中,教师积极营造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利用积极评价策略及树立榜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优化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互助。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以点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金吉娅那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2、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一、教材分析

  《给予树》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真诚。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二、设计理念:

  《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体会人物内心;合作探究,懂得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体会到金吉亚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5、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亚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五、教学流程:

  (一)收集课外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圣诞节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同时教师在黑板画一棵圣诞树。然后引导学生从预习中已知的内容入手,了解金吉娅送给大家的礼物,教师在圣诞树上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洋娃娃、笑脸、棒棒糖”。用小游戏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生字、新词掌握情况。接着引出课题,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并请他们说说读了这个课题以后发现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生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人物情感。 请同学们读课文,发现妈妈心情变化。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自己或小组合作体会: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有谁?他们的心情各是怎样的?

  2、小组内部交流,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3、组长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兄弟姐妹的心情(高兴)。

  (2)汇报表现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怀疑—感动、高兴)。

  (3)学生体会那个收到礼物的.小女孩的心情,自己以小女孩的身份向金吉娅说自己想要说的话。

  教师相机进行词句训练(重点理解“沉默不语”和“兴高采烈”)和朗读指导。

  (四)品读文章,深入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图和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文,同时辅助说一说,演一演,找一找,议一议,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1、看课文插图,想象金吉娅和援助中心的阿姨会说些什么,同桌的伙伴一起说一说。

  2、品读金吉娅的话。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金吉娅说的话,再用心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再读金吉娅的话,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同桌的学习伙伴一起交流。接着全班交流阅读感受,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让学生再次看图,想想自己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4、通过体会“紧紧地拥抱”和朗读最后一段,感受妈妈为金吉娅的送礼行为和爱心高兴、激动的心情。

  5、理解“如愿以偿”

  (五)想象写话,拓展升华情感。

  1、小女孩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想给金吉亚姐姐写几句心里话,你能帮助她吗?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a、播放音乐,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读与想象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引领学生通过文字向画面,抓住词语理解文章。解决教学重点。

  ②读与品味语言结合法;词语的理解仍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文本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孩子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月光的照射下的乡村景色美丽极了,真是令人陶醉。我和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在明亮的月光下散步,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小作者发现的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大家是否曾经留意过。现在我们一定要用心来读课文,体会作者是用了多么美丽的语言写出了我们也许曾经有过的感受。”

  2.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要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感受力,细微之处见精神,要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用这种情愫的陶冶,让学生触景生情。新课标倡导:“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要我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抓住了几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1)布置学生自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思考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

  (2)小组交流。

  这样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不仅喜欢自己反复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争论,在生生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3)汇报交流。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蕴涵的真挚的亲情。

  ①“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问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朗读时要强调。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但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少可爱”引导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影在水中的月景,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月亮、水塘和我们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②“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

  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除了从重叠用“走过”这个词感受到,还可以从文中的“……”看出来。引导学生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那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

  (孩子会有很多奇异和美丽的想象。这样的交流也是一种美的陶醉。)

  ③学习反复句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三次。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3.拓展延伸.说月夜。

  语文教学重在体悟,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美的欣赏是不能缺少的。我们教给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更要引导学会他们感悟。感悟文美、景美、情美、人更美。

  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也同样会感染我们,让学生深情地读:“多美的夜晚啊!”

  (2)读了课文,孩子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乡村月夜的美丽,乡村月夜这是一种自然,宁静的美丽。孩子们写几句广告语向朋友介绍乡村的月夜,有时间去欣赏月景。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介绍优秀说课的内容:

  今天我优秀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4课《陶罐和铁罐》,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二、教材解读:

  文本解读:

  《陶罐和铁罐》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却在铁罐无礼的奚落和嘲讽中表现得尤为宽容与克制。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上要懂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无论什么时候部不能骄傲自大,必须谦虚谨慎,同时明白人各有所长,能正确对待别人的长处,和睦相处,共同为集体,为社会作出贡献。

  文章特色:从课文的插图、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课文中新词较多,如“奚落、懦弱、轻蔑、相提并论”等,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对话,感悟寓意。此外,对话部分应该是本篇课文的`最明显的特色也是教学的重点,特别是通过对铁罐和陶罐神情和语言的描写,把一个骄傲者和一个谦虚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是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和表演的好材料。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它们是:陶、谦、辩、恼、耻、逝、殿、掘、朴、素。会写14个生字,它们是:陶、谦、虚、嘴、恼、怒、吵、感、荒、捧、朴、素、值、受。理解“奚落、谦虚、恼怒、懦弱、轻蔑、相提并论、争辩、和睦相处、羞耻、流逝、朴素”等词义。

  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它们是:陶、谦、辩、恼、耻、逝、殿、掘、朴、素。会写14个生字,它们是:陶、谦、虚、嘴、恼、怒、吵、感、荒、捧、朴、素、值、受。理解“奚落、谦虚、恼怒、懦弱、轻蔑、相提并论、争辩、和睦相处、羞耻、朴素”等词义。

  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四、例文理念:

  1、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思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通过多种渠道,搭建语文实践平台,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库存,让学生在运用中发展语言。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导入课题课伊始,我激动地向学生宣布:“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次**同学参加七巧板比赛荣获县一等奖。”至此,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而后让获奖的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也请鼓掌的同学说说这掌声所包含的意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我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由读文。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字词。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为后续的学习蓄积情感。

  第三环节:扣牢“变化”产生情感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4小节与第1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 。然后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这样的吗?”自然引入到第1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的开朗、快乐与忧郁、文静之后,我以::“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第四环节:聚焦“掌声”,感受浓浓爱意。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的等生动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板书: 掌声 忧郁—————爱—— 开朗 小英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秋天的雨》。本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缤、枚、争、勾、喇、叭、厚、曲、丰"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颜料、淡黄、丰收、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所以,制定此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读中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一)情境创设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兴致高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应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老师必须有策略地对朗读进行指导。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我将合理运用多媒体,以情景助读。

  四、说学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非常适于朗读,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所以,我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

  五、教学过程

  作为第一课时,我这样安排:说秋天——体会秋雨的清凉与温柔——总体把握,统领全文——感受秋天的美景,理解五彩缤纷(读中体会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美景,感受语言美。)

  怎样才能突破难点?怎样让学生读好课文?怎样让学生去感受,去领会?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如去找找秋天,去画画秋天,去写写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课文,可能更容易些。由于条件的限制,只有我自己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整个教学过程设制一个背景音乐,以图片去感染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情境中,去学习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的文字,去品悟文章的语言美,去感悟秋天的美好。

  2、读——积累——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在我的课中这样安排了一些内容: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学了一句,就等于学了两句。安排一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地背一背,这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他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像今天他们就说出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之前,我还想过放一个让学生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两句话。但课文写得那么美,那么诗情画意,说实在,我们老师去写也未必能写好,让学生去写就更难了。要去引导写好,我没有这个把握。

  (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中多数词语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先读,再说,说了再读。有了感受去读课文,感觉就出来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理解这些句子,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么美的文章,我在教学时,有一点感触很深: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时,觉得自己的语言真的太平乏了,需要引导学生去读、去说时,我没有更多的词汇、更多的语句来表达。看来自己真的该多读读书了!

  3、设情境,说中品,提升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品读第三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闭上眼,通过引述让他们仿佛闻到秋雨藏着的气味,并读出来。再让他们小组讨论,秋雨里还藏着什么香味?(课件出示)请学生当当小导游,带领我们参观秋天的果园,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自由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就出示了这样的例子(课件出示),为学生思维的表达作出了实例示范,这时的学生也许会说:"板栗树上的板栗球露出了笑脸,板栗们趁此机会溜出来了"等一些句子。此时的我会充当学生忠实的听众,引领学生由阅读迁移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让学生们明白:这样美的语言我也可以说出来。

  在品读第四自然段时,(课件)顺学而导,以学定教,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首先告诉学生秋雨是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瞧!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会对好朋友关心的说些什么呢?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再让孩子们当当森林中的广播员,替秋雨姑娘广播广播!设想有哪些动植物听到了?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表演,不知不觉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超越文本,享受着创造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语言的创新能力。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先作铺垫。)

  六、说板书

  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脉络清楚,丰收和快乐两个词语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多种方法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课堂氛围,实现了"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努力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语文能力,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三年级语文《太阳》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翠鸟》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2-23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4-26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