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1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小数的写法。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
2、实践活动。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属于图形概念课,人教版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做三角形的高。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概念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使得图形概念教学在教学中成为一大难点。尤其是在实践“模式”的初级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在自学中感悟?如何体现“模式”的精髓——只要学生能自己明白的绝对不教,要导在所需之处,导在关键之处?如何灵活地而不是刻板地运用“模式”?如何让“模式”自然地流露于新知的教学中?
(一)设计中,我力求在以下环节突破“模式”的局限:
1、引入环节,适当的加入情境。
在以往的“模式”运用中,我们习惯于开门见山,直奔课题。但对于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渴求或是挑战性的开课,更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因此,在课始让学生猜一猜我所比划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并尝试自己画出三角形,在猜测中、在挑战中、在简捷的情境中,学生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2、自学指导,尽量多一些活动。
“自学指导”是桥梁,它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自学指导”是拐杖,它引导着学生不断地发现与探索;“自学指导”更是教学的灵魂,它展现着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结合本学段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所学知识,我采用“活动”与“结论”同在的方式设计了两次自学,力求让学生在“动”中学,边操作边学习,边尝试边感悟,逐步形成对概念的初浅理解。并利用之后的“填一填”,将形象的活动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这样既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凸现,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策略,提升了自学的效果,逐步提高自学的能力。
3、目标的出示,随内容依次呈现。
在“模式”的应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直接出示目标虽然可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学生把小黑板上那一长串的甚至是分好几段的文字读完之后,真正存在于学生心中的目标到底有多少?即使是教师一再精减文字,但对于一些目标较多的课来说,这样做仍然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改变一下目标的呈现方式,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逐步展现出来,这时,学生对目标更为清晰,对是否达成了目标也更心中有数。
因此,我的目标出示是放在课中的,在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称及特性之后,做为一个阶段的小结才出示的,与此同时,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三角形的底和高。(俨然一个“承上启下”,不知这样做是否符合“模式”,还请提出宝贵意见。)
(二)设计中,力求体现的教学理念:
1、整合重组教材,使教学更加趋于自然流畅。
本课的教材编排顺序是: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称——底和高——特性”,在设计时,我先让学生在“画中感悟,形成概念”,同时引出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透过生活,在实验中理解三角形稳定的特性;最后在自学指导中“自主探索,尝试画高”,体验“垂直”和“对应”。
2、以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做”中学。
本课中设计最多的就是学生的活动,如自学指导中的“画一画”、“标一标”、“试一试”、“填一填”,理解特性时的“拉一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动中思考、发现,在动中感悟、体验,在动中理解、概括。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3、层层深入、步步逼进,提炼概括新知。
在“三角形的定义”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在画中感悟,然后对通过一组(四个)反例的辨析,对三角形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理解关键词“围成”、“三条线段”,这样教学,让学生从图形语言逐步地过渡到数学语言,在纠错中提炼,在实例中解析,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地升华。
再如,“三角形底和高”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尝试画高,由于书中只给出了最基本的锐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而且是最简单的一条高,对于优生来说,他们知道的远不止这些,因此,我在自学指导中有意的加入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尝试画出不同的高。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汇报交流高的画法中,我让学生充分展示不同三角形中所画的不同的高,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点,在不同中感受“对应”,在错误中辨析明理,逐步感受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这样教学,使得学生对概念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总之,我们不能刻板地去套用“模式”,更多时候,“模式”是一种理念的影子,我们所需要的是找到、研读到里面所蕴涵的理念,用它指导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更为有效!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课《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材P84例2的(1)与(2)及练习十五相关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之后将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先呈现教师购书地情景,从中提出一本《作文书》多少元?地实际问题,引出算式:84÷21=;把21看成20进行计算学习。然后出示“五入“的例子展开学习。
学生分析:
对于四(1)班学生预设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对《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接触能利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进行正迁移,从而更有效的进行学习,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此类问题。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生之间在交流中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实例的估算,理解、掌握试商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对于这样的题,你会做吗?133÷20=(一生扮演,其余学生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正迁移主动、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2、根据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联系的.数学信息?
(王阿姨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李叔叔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
3、你能对有联系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选择2个:84元能买几本作文选?196元能买几盒磁带,还多几元?)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一)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
1、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列出算式。(板书)
预设:84÷21=()196÷39=()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2、我们先来看一看,刚才扮演的这位同学,请他说说计算过程。
3、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中的除数和上节课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吗?(上节课的是整十数,今天的不是整十数。)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字母表示数”是小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启蒙课,是后续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教材通过三个情境,学习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并体会其方法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示一定一种事物或含义的生活经验以及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知识经验,但是用字母表示数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所以对学生来讲有很大难度。因此,我将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1. 将算淘气妈妈的年龄改为贴近学生实际的“猜老师”年龄,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深入学习内容,更好解决问题。
2. 将“青蛙儿歌”整体呈现分段进行,作为拓展练习,减缓学生认知上的坡度,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交流、归纳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轻松
教学重点:的氛围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美,感受悠久灿烂的数学文化。
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新课标解读》中要求:“要尽可能的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以及“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我在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上努力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的结合。
结合上述分析,我将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三、教学流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
本环节,我结合生活中几种学生常见的字母标志,让学生说说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含义,提出问题: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含义呢?从而引出课题《字母表示数》。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感知字母表示事物的简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这部分,我结合教材,创设三个教学情境来完成。
情境一:数青蛙
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儿歌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明晰课堂教学。
首先我提出问题:老师做事喜欢有始有终,可是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一首儿歌,我怎么也说不完,你们来帮帮我,好吗?出示课件《数青蛙》,学生共同说儿歌,我又问:谁能想个办法一句话把这个儿歌说完?能不能用字母表示青蛙的只数呢?试着说一说。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 n只青蛙n张嘴,此时我追问:还可以用哪个字母?那么这里的n可以代表哪些数呢?
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与方便,生动的儿歌把学生带进了快乐学习的氛围中。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回答n可以表示哪些数时虽然没有提到分数和小数,但是我认为如果继续追加一问会使学生明确字母表示数的范围。
情境二:猜年龄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教材中的淘气与妈妈年龄关系换成猜老师年龄,引导学生发现师生间年龄差是不变的这一规律,进而探究用一个式子来代替所有的算式,表示任意一年老师的年龄以及师生间年龄关系,再通过换位思考:老师b岁时,乐乐的年龄怎样表示?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的同时学会字母表示数,懂得字母的取值要符合实际生活,体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结果及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此环节设计更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实际教学中顾及课堂时间和课堂容量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察发现,只让几名各层次代表学生说了说。但是紧接着出示一组“试一试”让学生及时练习,加深理解与巩固。
情境三:摆小棒
在这一环节中,我仍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看、摆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个数与所需小棒的根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方法和作用,并通过看书自学,汇报交流等方式学会乘法代数式的简写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针对今后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会有更多简写方法,我利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其他形式的乘法代数式的简写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三道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反馈、巩固的目的,有效化解难点,也为下一环节铺平道路。
在第一稿研讨中有网友提出学生动手摆三角形不如直接计算避免浪费课堂时间的问题,我思考再三,决定还用原设计。因为班级学生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计算速度不同。动手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降低学困生对问题的理解难度,也有利于全体学生对其中数量关系的体验。
(三)实际应用,综合提高。
结合《课标》的要求,因此我把练习题的目的定位于对本节知识点的强化,共设计了三种形式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题。
1. 再数青蛙
在师生开火车数青蛙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找出青蛙的只数、嘴数、眼睛数和腿的条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比较容易的说出正确答案,巩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2. 能力展现
在这里出现两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手指的只数、呼吸的次数,我让学生自己完成,再次巩固所学。
3. 图形的计算公式
此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加以订正,教师利用多媒体从旁协助,并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简洁明了。
因为网友的交流,我对这一环节的教学预设准备很充分。实际教学中,在数青蛙时果然有学生全部用同一个字母或用了不同的四个字母。此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了这些情况能不能看出青蛙腿数和青蛙只数的倍数关系,从而顺利解决这一教学生成。
(四)梳理新知,归纳总结
此环节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是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学习、再巩固的过程,达到充分吸收巩固的目的。
(五)感受历史,热爱数学
这一环节以“走进名人屋”线索,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相关数学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纽扣、红黄蓝绿色卡、练习题
【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成功教学法为主,遵循导学自学、示学量学、施教施学、互教互学、用教用学、再教再学、查教查学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氛围中乐学好学。同时,我还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游戏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快乐无比的`游戏,一场富有挑战性的竞争,一回激荡人心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说教学流程】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前几课的学习关联不大,而且知识点较多,所以我在课前的预备时间里给学生做了学习铺垫的游戏。
课前游戏: 1.左右训练:向左点点头、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抢答:(整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从285到28500的大小变化(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从16000到16的大小变化(缩小到原来的1/1000倍)……
教学过程:
(一)导学自学
新课伊始,我就让全班学生来读一个奇怪的数,随着课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学生也跟着报出不一样的数,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数字没变,大家却报出不同的数?原来是调皮的小数点在捣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内心产生要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大小变化的强烈愿望,此时便可以马上进入新课教学。
(二)示学量学
成功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我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小数点搬家》的任务,同时完成自学表。而书上的情境图一直惹来许多争议:快餐的价格从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厅从没有顾客到客人如潮,跟现实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这情境作为新课的引入,而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谈感受。
(三)施教施学
我故意以考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由,让学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价格的心情中主动探索小数点移动所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之所以选择巧克力和蛋糕为情境,是因为一来这些是学生平常最爱吃的零食,他们会比较清楚价格,二来这两种食物随着份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而有较大的价格差异,这就正合我心意,让学生猜出两种价格,从而顺势探寻小数点移动两次的规律。
教学时,我跟学生说:刚才一个不留神,调皮的小数点又跑到商场里捣蛋去了。看这里,一颗巧克力糖果的价格是50.00元,大家觉得价格合理学生会说:小数点应该向左移一位,使价格变成5.00元。
也有的学生会说:小数点向左移两位,价格变成0.50元会有更多人买。
就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出小数点向左移的规律。
同时我也板书出:从50.00到5.00,小数点向左移了一位,这个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列式为5010=5。
当讲小数点向左移两位时,还特别要学生解释一下,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怎么知道的,再来板书小结,然后乘兴追击,让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变化规律。
最后,用蛋糕的标价0.80元来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的规律。总结后让全班齐读规律来加深记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探索与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P75—76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习简便运算作好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商不变的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
4、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商的不变性质,
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学习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境。
出示狐狸图,这是什么动物?想不想听听狐狸四兄弟的故事?狐狸四兄弟为了卖香蕉谁卖得便宜都吵了起来了。
老大说: 2千克 卖了8元钱;
老二说: 20千克 卖了80元钱;
老三说: 200千克 卖了800元钱;
老四说: 20xx千克 卖了8000元钱.
师:你认为谁卖得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8÷2=4 80÷20=4 800÷200=4 8000÷20xx=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卖的斤和钱数都在变化,可是每斤的价钱都一样呢?
用“算式设疑”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欲罢不能,在学习行为中遇到障碍时,让学生观察之前面的算式,引导提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变?”等数学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起到目标定向的作用。
二、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规律,最后是深化理解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探索,教师要参与、指导讨论。由于学生讨论容易偏离重点,所以要注意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重点上来。如:你们组的观察顺序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又是怎样变的?
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诱导学生说出重点内容。教师最后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根据学生刚才的总结,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被除数乘以或除以0,除数也乘以或除以0,商变不变?接着让小组进行讨论?这时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商不再等于4。
教师补充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们接下来再举几个例子。
在学生验证这后,然学生给本节课发现的规律起名字“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取个名字?这个规律人们通常叫“商不变的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索和讨论,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意义。同时使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得到良好的培养。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商不变性质”来解决“3600÷600=”等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0的除法,让学生所有学用,在口算是寻找最佳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四、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共三道练习,第一道是口算,让学生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进行简算,其中象“7500÷50=”等学生易错的题目,通过学生提醒学生的方式,提醒学生在简算时,被除数和除数末尾要去掉相同个数的0。
第二道练习属于开放性练习:200÷50=(200○□)÷(50○□)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第三道是实际生活问题,一捆铁丝有多长?(提高性练习)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两个小朋友是怎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学生讨论,要求运用定律解决的过程要说出来。
第四道是观察与思考(拓展性练习)
出示题目。
400÷25=(400×4)÷(25×4)=1600÷100
先让学生思考:观察算式特点,怎样使除法变得简便?为使除法简便,在被除数400和除数25中,首先要对哪个数扩大倍数?根据什么可以同时扩大相同倍数?
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独立完成。
完成后找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运算过程。
如何利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难点,利用这个练习把知识的利用具体化了,更具体显示了定律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第五道练习是从课前情景中提出的问题:这时狐狸妹妹也来这里卖香蕉了,她的售价牌上这样写着(8÷9)÷(2÷9),她买的香蕉便宜吗?
五、交流感受,提升认识
“学生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让学生展开想象: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部分知识有什么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8÷2=4(元)
80÷20=4(元)
800÷200=4(元)
8000÷20xx=4(元)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这就是我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借助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还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对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设计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教学一开始,通过班内学生比赛,发现课程用列表的方法呈现更加清晰、整齐,从而出示本课课题,并说明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是我们解决较复杂数学问题时的好帮手。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比赛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针对学生现有对信息的搜集和观察能力,让学生感知列表呈现信息的优点和便利。】
(二)合作探索, 领悟内涵
1、初步感知列表
例1主要教学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组数据,分别是小芳家栽桃树、杏树和梨树的行数,以及三种果树每行栽的棵树,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由于题目中的条件比较多,数量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由于之前的引导,学生们很快联想到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整理这些条件。潜移默化中,学生经历了从现实情境中选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构完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充分感受列表整理条件的优点。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分析数量关系
本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这样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容易理解: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先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树”;根据题中的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可以先算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这里让学生自主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其意义不只在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在于这一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到:分析数量关系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同时留出空白,以便于课堂上的反馈与评讲。接下来,提出第二个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放手让学生按照解答第一题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解题。
3、回顾和反思
在解决完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并通过交流,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以进一步提炼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体验分析数量关系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这样,已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形成策略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实际问题的教学走出教师教题型、学生记解法的困境。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设计意图: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练一练”第一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实际问题,同时提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整理题中信息的方法,感受列表整理对理解数量关系的作用,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2、第2题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更深刻体验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最后,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上学会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教学任务分析:
这课在教材编排上分三个层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条件,从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据除法算式,学生根据不同的算法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1、2两题)。在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时,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与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性,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1、由于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所以采用学校最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信息让学生解决问题。
2、此课之前,学生已有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作为基础,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的算理,并运用算理进行快速的口算。
二、设计理念:
如何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使学生由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从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得到发展呢?我设计此课时,将重点放在引题、算理的推导与练习的设计上。引用学校开展的活动与学生进行聊天,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导课,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算理,最后设计了几道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口算除法的含义,理解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正确口算。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昌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
教学难点: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口算。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1)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重点理解80÷20这种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让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说算理,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彼此受益。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较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明算理时,教师借用直观的小棒图来帮助有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刘瑞涛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运动会排名次和购买体育用品等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六一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在运动会中你都参加了哪些体育项目?成绩怎样?(学生说)
2、老师收集了一张上次运动会的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表格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从表格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果想给他们排出名次,想想应该怎么办?(比较他们的大小)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结合老师的要求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我们先来看一下要求(出示要求:
1、每个人在交流中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报小组的想法,如果你认为小组代表说的不完整,本小组或其他小组可以给予补充。)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交流导思
1、学生汇报,反馈后问: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暂不评价)
3、学生汇报并说比较方法。
4、总结。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的经验总结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呢?
5、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若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四)学以致用
1、按照惯例,运动会结束前学校要公布各班级的总成绩,你们想知道各班的成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师:结合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下上次运动会哪个班级表现出色,取得第一名,哪个班级的成绩最不理想,需要努力?
2、今年学校为了让同学们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节,运动会又增加了乒乓球和踢毽子比赛,你们想不想参加?你想参加哪个项目?老师去了几个体育用品店分别看了乒乓球拍和毽子的价格,你们来判断一下,去哪个体育用品店比较便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
教学重点:
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准备:
挂图,尺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出示例题图)问: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交流:“小船向右平移9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再说一说金鱼图向右移动了几格?
同桌互相说一说,数一数
小结:判断一个图移动几格,我们要首先确定一个点为0点,然后向相对应的点去数。
二、完成试一试
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注意点:把一个图形平移,有的同学可能出现平移后,图形变形的现象,为防止这外现象,我们在平移时,要尽可能多确定几个点,用字母做上标识。
三、完成练一练:
1、看图数一数,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看图填空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四、完成部分练习P7练习一1-2。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2
一、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沪宁高速公路经过整修已经全线通车了,我们跟着小记者起去看看。
播放课件:聚集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播放各种车辆来来往往进出场面的录像。
引出问题: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看,转轩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请学生在白板上示范转杆的打开和关闭)
(1)同桌合作,作出活动角模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讨论转杆打开和关闭时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2)结合白板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旋转了90度。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旋转的方向相同?
学生观察交流。
(4)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度,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度。
3、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
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二、将图形旋转90度
谈话:生活中旋转的现象可多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把下面一些图形旋转90度。出示例题。
1、 理解题意。
提问: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
指A点固定不动。
2、 转一转。请几位学生在白板上亲自旋转,由于几个同学旋转的方向可能
不同,这里可以用到相机,把每位同学旋转的图形拍下来,然后开始对比,并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顺时针旋转90度、逆时针旋转90度。
3、全班交流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重点说说每幅图中的.指针分别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白板,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演示整个旋转过程,)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之后由学生亲自在白板上演示整个旋转过程。
3、先观察每组图形的特点,再想象使每组图形变成长方形的旋转方法,最后通过多白板演示,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4、比眼力。
比较一下这些图形按要求旋转之后会成为哪一个图形。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了什么本领?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3
建议思考的问题
1.教学中课本上的结论是否就是定论?
2.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万一发言一发不可收,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或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3.课堂上小组讨论是否会流于形式,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
背景
最近,我教《约数和倍数》这一章,感到非常头疼。因为我教书8年来,一直认为这章概念多,难理解,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讲得细,扎扎实实练好每一节。所以,我认真备课,把要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准备讲得清清楚楚。但事与愿违,上课时,许多学生觉得挺简单,我在讲解时,他们不停地插话,打断我的思路;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错误百出,真是“自以为是”!但是不让他们插话,认真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甚至埋怨这班学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嗯……对!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描述
一、复习。
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新课。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来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学生们认真地观察这些数字,进行着思考和计算。一会儿,有的学生喜形于色,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5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轻轻问:“段老师,讲讲吧?”我歉然一笑,说:“老师现在不会告诉你的。”接着又向大家说:“现在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
一句话击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学生认为4个题都可简便,有些学生认为有三个可简便,有些学生还认为简便的方法不只一种。这时,我出示了一张表:
根据工作表,小组长带领组员思考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进行实践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
生:我认为第一组“11和12”可以简便计算,它们相差是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对刚才那个学生反问)我认为你的想法是错误的,11和12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生:(支持第一个学生)我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我认为只要是两个互质数,它们的公约数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约数也是1,例如:第一组中的“11和12”,第二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1,也正好相差是1,这是一个巧合,也是正确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质数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邻的两个数的求法,又因为相邻的两个数一定互质,我们为何不把它归为一类:两个互质数,最大公约数就是1。
同学们听后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道理只有越辩越明,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们组认为第三组“12和18”求最大公约数也可用简便方法,可以用公约数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还有没有其他公有质因数,结果没有了公有质因数,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
生:(反对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我们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时,只能用质因数去除,怎么能用公约数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质因数去除,6是一个合数,不能用6去除。(一片议论声。)
师(引导):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约数是求什么?
生:是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
师:既然这个最大公约数既是18的约数,又是12的约数,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约数去除,大家之所以习惯用公有质因数去除,是因为短除法当时从分解质因数演变过来的,但从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考虑,是可以用它们的公约数去除的。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发现第四组“21和7”也有简便方法,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7的约数有7,21的约数也有7,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较小数7。
生:我对刚才那位同学进行补充,因为21是7的倍数,所以,21的约数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约数,因此,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这就是第二个规律(投影出示):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经过刚才的发言,举手的人渐渐少了,可有一位同学仍坚持不懈地高高举着手,我便请他发言。
生:我认为除了老师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简便,还有一种可以简便处理的方法,那就是: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也是1,虽然它包含在互质数这一类中,但仍比较特殊。
他的回答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吃了一惊,当时,我也对他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握不准。于是便领着学生们进行验证,发现果然是正确的,同学们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认真地看书中例题,并且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
课后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1.由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性探索转化。
在前段时间教学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学生自己在进行观察、假设、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在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见解,此时的合作有了基础。当有了不同意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当意见相同时,就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现欲,那小组合作怎会流于形式呢?可能这会“浪费”些时间,但这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啊!
3.课本不能被当作惟一不可改变的标准。
课本在学生学习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被分别归入书中几类,但他们所发现的细微的结构特征是书上所没有的,它是那样有新意,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只有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究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4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找到了什么规律?
生:间隔排列的规律。
师:对,答得对!大家看,秋天来了,森林王国的成员们正在为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做准备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在活动中又遇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呢?
师:我们能不能运用学过的规律帮助它们解决困难呢?
生:能。
师:我们一起去吧!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的上半部分及情境图(暂不出现问题)。
师: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1:林xx旁的树。
生2:做操的兔子。
生3:送花盆的猴子。
师:请阅读题目中的文字,了解题目的数学信息 。
师:怎样理解"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 ?
学生:7棵树分成了6段,每段3米。
学生:这里实质求6个3米是多少。
师:林xx的两头都栽树,相邻两棵树相隔3米,也就是林xx被树分成的每段的长度是3米。
2、出示第(1)个问题:林xx长多少米?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题目中的哪些信息 ?观察情景图,再想一想,你会列式计算吗 ?
生:会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如发现不同的解法都让学生写在黑板上,并组织讨论。
讨论题:(1)计算林xx的长度,应该把每段的长度与树的棵树相乘,还是与林xx被分成的段数相乘?
(2)在两头都栽树的情况下,林xx被树分成的段数与树的棵树有什么关系 ?
(3)这道题应该分成几步计算?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
4、出示第(2)个问题: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答,共同订正。
师:谁能说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生:5-1=4表示5个兔子分成了4个间隔。
生:4×2=8表示每两只兔子相隔2米,4个间隔共8米。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生: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间隔排列规律想到的.。
5、做“试一试"
师:这道题中的林xx指的是哪一条林xx?
生:就是例题里的那条林xx。
师:全长知道了吗?
生:全长是18米。
学生独立完成。
师:比较(1)(2)两题,在物体的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生:都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物体的间隔长度一定。
师: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段数比物体的个数少1。
生:每段长度与段数相乘得总长度。
师:(板书)
物体个数-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将运用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上节课找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三、教学“试一试"
1、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一人做在小黑板上,全班共同订正。
师:走廊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两端放花,花的盆数比分的段数多1。
生:两端不放花,花的盆数有可能和分的段数相等。
生:也有可能比分的段数少1。
2、做第2题。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板演,集中交流订正,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师:植树方案包括哪些?
生:栽什么树。
生:怎样栽。
生:跑道两头栽不栽 ,草坪四个角上栽不栽 ,每隔几米栽一棵。
生:需要多少棵
(2)各小组讨论植树方案,填制下表。
植树方案
植树地点
植树品种
树苗棵数
(3)各小组展示植树方案,全班评议。
评议重点:
1)根据树的品种考虑相邻两棵树的距离是否合适。
2)根据设计的栽法,树苗棵树的计算是否正确。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样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规律 ?你还有哪些疑问?
生:我们运用了间隔排列规律解决了植树问题。
师:我们今天解决的植树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很多,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发现这样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间隔排列)
物体个数-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两端放花,花的盆数比分的段数多1
两端不放花,花的盆数有可能和分的段数相等或比分的段数少1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5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实验、预测、调查、访谈、比较等过程,了解预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从数学的角度(如调查、计算)分析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所漏掉的水的价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阅报刊、专访等方式搜集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体验到珍惜水,就是珍爱生活的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滴水实验的过程,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见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件:滴水的声音。
教师:听,你想到了什么?课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
小朋友很会联想,说的都是关于滴水的情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一滴水”的一些问题。
二、 实验:1分滴水多少克
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见过滴水的现象吧。但是,你们有没有调查过1分滴水有多少克呢?课件出示问题:1分滴水有多少克?
漏水实验:请2个小朋友来做实验给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平称重量。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
三、 预测:1年浪费多少水
刚上课时小朋友们介绍了生活中有水龙头漏水的现象。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3克水 ,那么1时、1天、1月、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课件呈现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弄清楚什么?(进率)请具体说说这几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每两个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展示计算的情况。
教师:先把这个多位数分级,再读出来。算出的数目大不大?
四、计算:1年漏掉的水的价值
研究表明:1个人除了正常的饮食外,每天应饮水1400 g才能维持人体需要。
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1个人饮多少天?
解决这个问题,只用这一个信息1400 g行吗?为什么?学生在本子列式,计算可借助计算器。
教师:学校每个水龙头都这样漏水,1年浪费的水可供多少人饮1天?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大约可供83325人饮1天。
教师:如果全校按2000人计算,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多少天?
五、 展示:调查的水资源信息,感受环保的重要
教师:这是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如果联想到全国,浪费就会更大。是不是地球的水资源很丰富?我国的水资源很富裕?请看这些图表和数据。
(请一位小朋友读出有关水资源的信息。)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请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
六、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数学实验、计算器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触目惊心。那么,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欣赏动漫课件:节约一滴水。
板书设计:
滴水实验
一分钟 一天 一年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6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练习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3820000
计数单位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